•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研究假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二,分別是探討台灣民眾對於一個人何以落入經濟困境的 解釋,以及探究哪些因素影響貧窮歸因。貧窮歸因態度可歸納出三種,分別是個人 歸因、結構歸因和命運歸因。從文獻探討可發現,解釋貧窮歸因的角度可從制度面 及個人社會屬性面向觀之。制度面的觀點強調國家福利體制特徵對民眾福利態度之 影響。如前述 Larsen(2008)的研究,其結合福利國家體制和救濟標準理論之文獻,

提出了福利國家體制特徵影響民眾貧窮歸因的理論。自由主義型福利體制國家之人 民較易對福利受領者要求較高之領取標準,也就較傾向於認為貧窮是個人因素所導 致。社會民主型福利國家之民眾則較不認為貧窮的原因出在個人。保守主義型福利 體制國家民眾的態度則介於兩者之間。而台灣的福利體制介於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 之間(李易駿、古允文 2003),所以我們可以假設在二十一世紀初大部分台灣民眾 較傾向將社會中窮人何以處於經濟困境的原因歸咎於個人因素(假設 1)。

假設 1:台灣民眾對貧窮歸因之態度以個人歸因為主。

不過,過去研究指出失業率會影響民眾對貧窮歸因的看法。當失業率升高,民 眾較不會將貧窮歸因於失業者本身懶惰(Gallie and Pauman 2002:21)。而台灣在 2001 年面臨嚴重結構性失業的問題(詳見本文 36 頁之探討),故本研究假設大眾在 2002 年贊同結構因素者將多於 2007 年。

假設 2:在 2002 年比起 2007 年,贊同貧窮是因為個人因素的受訪者較少,而 贊同結構因素者較多。

上述從制度及總體環境觀點探討影響貧窮歸因態度的研究假設,接下來討論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人社會屬性變項之影響。以下將根據前節文獻整理,從個人條件、家庭背景、客觀 職業階層和社會心理等層面,提出具體研究假設。

(1)個人條件

本研究所涵括的個人條件有性別和年齡(年齡作為控制變項)。如前節文獻回顧 指出,人們所處的社會位置及生活經驗會影響貧窮歸因。女性在就業市場較容易落 入貧窮或是低薪狀態,處於較弱勢的位置。基於自利原則,本研究假設女性較男性 傾向於不贊同個人歸因,較贊同結構歸因。

假設 3:女性較男性傾向於支持貧窮結構歸因,而較不支持貧窮個人歸因。

(2)家庭背景

文獻指出,社經地位會型塑人們對貧窮歸因的看法。社經地位越高越傾向於不 贊同貧窮結構歸因,而越贊同貧窮個人歸因。故本研究也預期家庭背景對於貧窮歸 因有影響力。

假設 4-1:本研究假設父親教育程度越高,受訪者越傾向於贊同個人歸因,不贊 同結構歸因。

假設 4-2:受訪者具有貧窮經驗,表示自身曾經處於弱勢處境,較可能認為貧窮 非個人因素所導致,而較贊同結構歸因。

(3)客觀職業階層

過去研究指出,在社會上居於優勢位置之群體,較傾向於贊同個人歸因。是故 本文假設處於優勢客觀階級位置及高收入者,較傾向於贊同個人歸因,而較不贊同 結構歸因。關於受訪者教育程度對貧窮歸因之影響,文獻中則有較分歧之結果,需 要進一步探討。從人力資本論可知,教育程度和職業地位及收入呈正相關。教育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度越高者,表示人力資本較充足,在社會上較易取得優勢地位。因此,教育年數越 高,出於自利將越傾向於贊同個人歸因,而不傾向於贊同結構歸因。但是根據啟蒙 原則的觀點,教育程度越高應較贊同貧窮結構歸因,而不傾向於贊同貧窮個人歸因。

目前台灣教育現場並沒有特別著重培養有別於個人主義的思維方式,而過去相關研 究指出,教育程度較高之台灣民眾較傾向於贊同貧窮個人歸因(王方 2002a,2002b)。 故本研究認為教育程度對台灣民眾貧窮歸因態度的影響應較類似於自利原則之觀 點。

社經地位之測量方式除了考量受訪者教育程度、收入和客觀職業階層位置外,

本研究考量到公部門在台灣社會的特殊性,將公私部門別納入模型一併分析。台灣 的公部門相較於私部門具有福利較佳、薪資穩定、有明確升遷制度和不易受到解聘 等特性。從勞動經濟學的雙元市場理論來看,軍公教部門是主要勞動部門,也具備 內部勞動市場的特徵。而如前所述,在社會上處於優勢位置的群體,較贊同個人歸 因。因此,本研究假設公部門比起私部門工作者,更傾向於贊同個人歸因,而不贊 同結構歸因。

假設 5-1:教育程度越高,將越傾向於贊同貧窮個人歸因,而不傾向於贊同貧窮 結構歸因。

假設 5-2:客觀階級位置越高,比起不在就業市場者更傾向於贊同個人歸因,而 不贊同結構歸因。

假設 5-3:所得較高者,較傾向於贊同個人歸因,而不贊同結構歸因。

假設 5-4:公部門從業人員較傾向於贊同個人歸因,而不贊同結構歸因。

(4)社會心理

衡量社會心理之變項包括受訪者宗教虔誠度和主觀階級位置。在台灣,民眾逢 年過節前往各式宫廟求平安符或安太歲,或向文昌帝君祇求金榜題名,均是常見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社會現象。受訪者之宗教虔誠度越高,表示其可能越相信有非個人所能影響的力量 存在或越相信命運之說,如有句民間俗語所示:有拜有保佑。故探究宗教虔誠度對 貧窮歸因的影響應有其意義。本文假設宗教信仰越虔誠,較傾向於贊同貧窮是因為 命運不好,而較不贊同貧窮是個人或結構因素所致。此外,本研究假設如主觀的失 敗者命題所言,受訪者自認主觀階級位置越高,越傾向於贊同貧窮是個人因素所致,

而不傾向於贊同貧窮結構歸因。

假設 6-1:宗教信仰越虔誠,越傾向於贊同命運歸因。

假設 6-2:主觀階級位置越高,越傾向於贊同貧窮個人歸因,而越不贊同貧窮結 構歸因。

(5)控制變項:年齡與族群

過去研究發現,除了上述變項,年齡對貧窮歸因亦有影響,故納入模型當作控 制變項。老人比起年輕人贊同個人歸因,而不贊同結構歸因(Kluegel and Smith 1986

Kreidl 2000;Wilson 1996;Feagin 1975)。在族群/種族的部份,以自利原則的觀點 來看,由於少數族群/種族在社會中較為弱勢,將較傾向於支持貧窮結構歸因,而 較不支持貧窮個人歸因。Kluegel 及 Smith(1986)的研究結果則指出非白人較傾向 於支持貧窮結構歸因,但在貧窮個人歸因,種族差異則不顯著。Hunt(2004)研究 美國洛杉磯城的居民,發現白人、非裔美國人和拉丁美洲人對於貧窮歸因的看法不 同。非裔美國人和拉丁美洲人比起白人,更傾向於同時支持個人和結構歸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