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貧窮命運歸因之決定因素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貧窮歸因的決定因素

三、 貧窮命運歸因之決定因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在族群部份,2002 年台灣客家人比起台灣閩南人贊同貧窮結構歸因,且達到顯 著水準。而大陸各省人則比台灣閩南人不贊同以結構性因素解釋貧窮的原因,但並 不顯著。在 2007 年,迴歸係數方向則相反,但並未達顯著水準。

(六) 兩年度之比較

兩年度之可解釋變異量數值並不高,2002 為 0.043,2007 年為 0.048。在兩個年 度均顯著之變項為教育年數、家庭所得及客觀階級位置。教育年數越高,越不贊同 結構性因素造成社會中的貧困。顯示台灣的教育並沒有啟蒙學子關注社會不平等之 面向。而資本家比起不在就業市場者不贊同社會經濟結構因素導致貧窮,則顯示同 過去研究,上層階級較不會支持挑戰社會現狀之結構歸因。收入對結構性因素導致 貧窮之歸因有負向效果,與 Reutter et al.(2006)研究一致。表示人們對經濟成就困 境進行歸因時,會選擇與自己利益或經驗較相符之選項。

三、貧窮命運歸因之決定因素

表 4-5 是貧窮命運歸因之迴歸分析結果。依變項為認為一個人會窮是命運不好 所導致,為一個等距變項,數值越高表示越贊同。

(一) 性別

在個人條件部份,性別對貧窮命運歸因的影響並不顯著,而且兩個年度的影響 方向並不相同。在 2002 年,性別對命運歸因有負向影響,也就是女性比起男性不贊 同窮人落入貧窮是由於命運不好,並未達顯著性。在 2007 年則相反,也未顯著。標 準化迴歸係數(不在表中)甚小,分別是 0.006 及 0.02,顯示性別對貧窮命運歸因 影響力不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二) 家庭背景

在家庭背景對貧窮命運歸因之影響部份,衡量家庭背景之變項包括父親教育年 數及求學時期之貧窮經驗。先從父親教育年數觀之,在 2002 年,父親教育年數對貧 窮結構歸因呈現正向影響,且達到顯著水準(p<0.05)。亦即受訪者父親教育程度越 高,越會贊同窮人是因為命運不好而落入貧窮,與假設不符。家庭背景較佳何以反 合較贊同命運歸因,目前本研究難以解釋。而在 2007 年,父親教育年數對依變項沒 有影響,標準化迴歸係數為 0。兩年度相比較,結果並不一致,父親教育程度之影 響似乎不明確。

接下來探討貧窮經驗部份,在 2002 年貧窮經驗對貧窮命運歸因有正向影響,亦 即有貧窮經驗者較易認為命運不好導致貧窮,未達顯著水準。2007 年有貧窮經驗者 則較不認為貧窮的主因在於命運較差,亦不顯著。由此可見,貧窮經驗對貧窮歸因 之影響並不明確。貧窮相關經驗之有無,不會影響民眾是否偏好以命運因素解釋貧 窮之發生。

(三) 社經地位

關於社經地位之影響部分,本研究以教育年數、客觀階級位置、公私部門及家 庭月收入代表社經地位。首先,探討教育年數之影響。在 2002 年,教育對貧窮命運 歸因有負向效果,且達到顯著水準(p<0.01)。教育程度越高,越不贊成窮人因為命 運不好而陷入窮困。與 Reutter et al.(2006)之研究結果一致,其指出低教育者及低 收入者對於命運歸因之支持反映其難以控制的日常生活、低能動性及樂觀,因而只 能聽天由命。在 2007 年,教育對命運歸因則幾乎沒有影響,標準化迴歸係數為 0。

可能原因是,觀察本章第一節之依變項次數分配表(見表 4-1,頁 35)可知,在 2007 年贊同命運歸因者減少,不贊同者增多,顯示該年度台灣民眾對命運歸因有較高之 共識,不論教育程度高低對命運因素之看法大略相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接著探討客觀階級位置對命運歸因之影響。在 2002 年,受訪者為資本家比未就 業者不贊同命運因素造成貧窮,且達到顯著水準(p<0.01)。受訪者為受雇階級則比 起未就業者贊同命運因素導致貧窮,但未達顯著水準。顯示社會階級越高,越傾向 於不贊同非個人因素導致貧窮,而沒有工作者或受雇階級則較會採取命運歸因的觀 點。在 2007 年,資本家比起沒有工作者不贊同命運不好導致貧窮,但未達到顯著水 準,受雇階級之結果亦為如此。

將 2002 年及 2007 年資料進行比較,資本家比起不在就業市場者及受雇階級不 贊同命運之說,顯示客觀階級位置越高越不贊同命運因素造成經濟困境。客觀社會 階級位置越高,顯示在經濟成就上較為成功,具有生產工具且雇用員工,對自身經 濟狀況較有掌握力,故比起其他階級較不認為命運因素造成經濟成就困境。

公私部門在兩年度之影響並不相同。在 2002 年,公部門比起私部門從業者不贊 同命運歸因,但並不顯著。2007 年,公私部門對命運歸因則有正向影響,但亦未達 到顯著水準。亦即於公部門工作之受訪者比起在私部門者,傾向於贊同命運歸因。

兩年度之影響並不相同,可能的原因為何,需要進一步探究。

最後,探討收入對貧窮命運歸因之影響。在 2002 年,收入對命運歸因有負向影 響,但並不顯著。而在 2007 年,收入對命運歸因亦有負向影響,收入越高越不認為 命運因素導致貧困,且達到顯著水準,與 Reutter et al.(2006)研究發現一致。參照 兩年度之資料,收入越高者,越傾向於不贊同命運歸因。

+p<0.1,*p<0.05,**p<0.01,***p<0.001

(四) 社會心理

在社會心理變項部份,變項包括宗教虔誠度及主觀階級位置,沒有變項兩年度 均顯著。先討論主觀階級位置的部份。在 2002 年,受訪者主觀社會階級位置越高,

越傾向於不贊同貧窮是命運不好所致,與 Hunt(2004)之研究發現一致,且達到顯 著性(p<0.05)。此發現與客觀階級位置對貧窮歸因的影響發現一致,受訪者客觀及 主觀認定之社會階級位置越高,越不認為命運不好造成貧窮。不過,在 2007 年,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觀階級位置對貧窮命運歸因之影響同樣具負向效果,但並不顯著。

宗教虔誠度對命運因素之影響則不明確。在 2002 年,宗教虔誠度對命運歸因有 正向影響,符合宗教信仰越虔誠,將越贊同命運歸因之假設,但不顯著。在 2007 年則為負向影響,與研究假設不符,且達到顯著水準(p<0.1)。顯示即便宗教信仰 虔誠,並不會促使他/她認為命運因素造就窮人落入貧窮。

(五) 控制變項

一般會有年齡越大,越會相信命運之說的看法。然而在表 4-5 中並沒有顯示這 樣的結果。在 2002 年,年齡並不影響貧窮命運歸因,迴歸係數為 0。2007 年亦是如 此,甚至達到顯著水準(p<0.1)。由此可知,年齡並不會影響人們對於命運因素導 致窮人陷入經濟困境的看法。

在父親籍貫的部份,可看出台灣閩南人比起台灣客家及大陸各省人贊同命運不 好造成貧窮。在 2002 年,台灣客家人比起台灣閩南人不認為命運因素導致貧困。而 大陸各省人比起台灣閩南人的看法亦是如此,但未達顯著水準。在 2007 年,大陸各 省人比起台灣閩南人不贊成命運歸因,且達到顯著,p<0.05。台灣客家人亦比起台 灣閩南人不贊同,且達到顯著性。

(六) 兩年度之比較

整體觀察,2002 年比起 2007 年之模型判定係數稍高,2002 年為 0.03,2007 年 為 0.02,整體模型之解釋力並不高,可能還有其它因素尚待研究。在 2002 年,顯著 之變項為受訪者教育年數、父親教育程度及主觀階級位置。而 2007 年,顯著之變項 為受訪者之家庭所得及宗教虔誠度。模型中沒有變項在兩個年度均顯著,顯示這些 自變項解釋依變項之效果不太穩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接下來,本文就個人、結構及命運歸因進行比較。先從判定係數觀之,最有模 型解釋力為結構歸因,其次為命運歸因及個人歸因。從本章第一節台灣民眾對貧窮 歸因的態度直方圖(見圖 4-1,頁 35)便可看出,台灣民眾對個人及命運歸因有較 高之共識,約有五成至八成以上民眾贊同個人歸因,約只有三成民眾贊同命運歸因。

而歸咎社會結構因素之選項則有較大之分歧,約有兩成贊同社會不公平,而約有六 成贊同沒有工作機會造成貧窮,因此較能以社會屬性變項解釋其中之差異。由此可 知,民眾對於個人歸因或命運歸因較具共識,而結構性歸因則有賴社經地位、家庭 背景等生活經驗型塑才得以產生。

此與 Kluegel 及 Smith 的美國研究發現一致。他們認為由於個人主義之思維已是 美國文化之核心,所以對個人歸因之擁護跨越社會階層及種族,而結構歸因之思維 則有賴於個人社會地位、生命經驗及所接觸之文化型塑而來,導致這些代表社會屬 性之變項具有較大之解釋力(Kluegel and Smith 1986:93)。本研究之結果亦顯示,

台灣民眾也有跨越社會階層贊同個人主義思維之傾向,而在結構歸因部份,則較受 到社經地位的影響。

比較個人歸因及結構歸因之表格,可以發現均是 2007 年較 2002 年之判定係數 較高。可能的原因是在整體經濟狀況較差之 2002 年,民眾對貧窮個人或結構歸因之 看法較為類似,不同社會屬性較難解釋貧窮歸因之差異,而經濟狀況較佳時,民眾 之看法較為分歧所致。

接著比較本研究自變項之四大面向對不同模型之解釋,從模型中可知,沒有任 何一個面向在三個表格均顯著。在個人歸因中,受訪者性別及家庭收入兩個年度均 顯著;在結構歸因中,唯有受訪者家庭收入達到顯著水準;在命運歸因中,沒有變 項兩個年度均顯著。由此可知,民眾之社經地位對於個人及結構歸因的影響甚為重 要。在命運歸因的部份,則可能需要其它類型之變項加入以提升模型解釋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