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變項測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資料來源

本研究使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庫之資料,分析2002年四期三次社會階 層和2007年五期三次社會不平等之問卷調查結果。這是目前有關貧窮歸因議題最新 的調查資料。該調查利用分層等機率三階段抽樣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訪問18歲以上台灣民眾,有效樣本在2002年為1,992份(章英華、傅仰止 2003),

2007年為2,040份(張苙雲、廖培珊 2008)。

第二節 變項測量

本研究欲探討影響台灣民眾貧窮歸因態度的因素。依變項乃根據受訪者針對「一 個人會窮的原因有很多,您贊不贊成下面哪一種?」之回答,包括「努力不夠」、「能 力、才智不夠」、「隨意用錢」、「沒有工作機會」、「不願意工作」、「命運不好」和「社 會不公平」。受訪者根據自身主觀評估各項歸因的重要性。在資料處理時,將很不同 意編為1分、不同意編為2分、同意編為3分和很同意編為4分,數值越高代表對該項 目越同意。無意見、不知道、不了解題意等答項,則視為遺漏值。

在做統計分析時,將貧窮歸因分為個人歸因、社會結構歸因和命運歸因。代表 個人歸因之題目分別為:「努力不夠」、「能力、才智不夠」、「不願意工作」及「隨意 用錢」。代表結構歸因之題目為「沒有工作機會」和「社會不公平」。代表命運歸因

Cronbach’s α值,在2002年分別為0.707和0.579,在2007年則為0.577和0.424。這數值 並不理想,似乎民眾對於個人和結構歸因之想法並不涇渭分明,3也許可歸納出其他 因素,然而基於簡約原則,本文將概念相近之項目歸為一類。

本研究用來解釋「貧窮歸因」之自變項為社會人口特徵、家庭背景、社經地位 和社會心理因素,控制變項為年齡與族群。以下將詳細說明各變項之測量方式。在 社會人口特徵部份,分為性別和年齡。性別在迴歸分析中以虛擬變項(dummy variable)

表示,以男性為0,女性為1。年齡則以受訪者自答之出生年次(民國)換算為當年 度年齡。

衡量家庭背景部份的變項包括,接觸貧窮之經驗、父親教育程度和父親族群。

因為個人的社會位置會影響個人經驗,例如貧窮或富有的經驗、在職場上受到公平 或不公平對待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會影響人們對不平等之原因和結果的推論

(Kluegel and Smith 1986:5)。故本研究之分析模型也納入貧窮經驗。在問卷中唯 一一個比較相關又能提供比較的問項為:在學期間是否因家庭經濟問題需要出外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在迴歸分析中,以台灣閩南為對照組。

受訪者父親教育程度以受訪者自答之父親教育程度為準,並將選項轉換為屬於 等距尺度的受教年數以利迴歸分析。計算方式為無教育及自修者歸為0、小學6年、

國(初)中9年、高中(職)及士官學校12年、(二、三)五專、空中行專、軍警校 專科(修)班14年、大學及軍警官學校16年,而研究所以上歸為18年,其它列為遺 漏值。

受訪者職業階層的操作化指標為受訪者自答之家庭所得、職業階層、教育程度 和公私部門。受訪者教育程度之操作方式同前述受訪者父親教育程度。受訪者職業 階層操作方式參考關秉寅和黃毅志(1997)之作法,4分為資本家、小資本家、家屬 工作者、勞工和經理。本研究另納入不在勞動力市場者(包括沒有工作者、家管和 退休)。需要說明的是,兩個年度問卷設計之問法稍有不同。在2002年之問卷中依據 受訪者對以下問題之回答進行分類:「請問您現在在哪裡工作?為誰工作?」、「您有 沒有雇人?」及「您目前的工作是否有管理其它員工?」。2007年之問卷問題則為:

「請問您目前(或退休前)在哪裡工作?為誰工作?」、「您現在(或退休前)工作 的公司/機構大約雇有多少員工?」及「您目前(或退休前)的工作是否有管理其 他員工?」。具體定義和作法分述如下:

資本家:自己是老闆且有雇人。

小資本家:自己是老闆且沒有雇人。

家屬工作者:為家裡的事業工作,不論是否有拿薪水。

勞工:在公司或機構任職,且沒有管理其他員工。

經理:在公司或機構任職,且有管理其他員工。

不在就業市場:家管、目前沒工作和退休。

以上述之五種職業階層分類為基礎,本文另整理出三個階層:資本家、受雇階

4 關秉寅和黃毅志(1997)之作法乃參考 Wright, Olin and Perrone(1977)之作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層和不在就業市場者作為迴歸分析之用。受雇階層之作法為將小資本家、經理、勞 工及家屬勞動者合為一類。此處理乃為凸顯資本家相對於受雇者或不在就業市場者 社會位置之差異。在迴歸分析中,以不在就業市場者為對照組。

家庭所得之測量方式乃依據受訪者填答之每月全家收入。此變項屬等級尺度,

數值越高代表收入越高。由於各年度收入之答項分類方式稍有不同,故本文將原分 類統一整理成14類,如下所示:無收入、2萬以下、2-4萬、4-6萬、6-8萬、8-10萬、

10-12萬、12-14萬、14-16萬、16-18萬、18-20萬、20-30萬、30-40萬及40萬以上。填 答不知道和拒答者歸為0。

公私部門差異也是衡量受訪者社會經濟位置之重要指標。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公 私部門於工作福利、勞動條件/權益等常有差異。平均而言任職於公部門較私部門 有保障,此經驗可能型塑人們對貧窮歸因之看法。需說明的是,問卷中兩年度問法 稍有不同,但經過資料整理之後,仍可歸類出公私部門之差異。在 2002 年,問題陳 述為「您為公家還是私人工作?」。答項中「私立學校」和「私人事業」被歸類為私 部門,重新編碼為 1;「政府機構」、「公立學校」和「公營事業機構」,被歸類為公 部門,重新編碼為 2;「其它」被重新編碼為 0。2007 年之問卷採用「請問您目前(或 退休前)在哪裡工作?為誰工作?」,若受訪者回答「受固定的公司/機構雇用」, 此題之答項中「私人事業」和「派遣公司」被歸類為私部門,重新編碼為 1;「政府 機構」、「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和「公營事機構」,被歸類為公部門,重新編碼為 2;「其它」被重新編碼為 0。

社會心理因素的操作化方式為受訪者之主觀階級位置和宗教信仰虔誠度。主觀 階級地位乃依照受訪者對「在我們這個社會裡(上),有些人地位比較高有些人地位 比較低。如果用1分代表最低,用10分代表最高,您會給您自己現在的地位打幾分?」

之回答。此為等距尺度,分數越高,表示受訪者認為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越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宗教信仰虔誠度的測量方式採用「您多久參與宗教活動一次(包括進香、禪修、

法會、做禮拜、靈修聚會、佈道大會、志工服務等)」 之回答。答項為等距尺度,

分為「從不參加(重新編碼為1)」、「兩、三年一次(編為2)」、「每年一次(編為3)」、

「每半年一次(編為4)」、「半年二、三次(編為5)」、「一個月一次(編為6)」、「一 個月二、三次(編為7)」、「一星期一次(編為8)」、「每星期兩、三次(編為9)」及

「每天都參加(編為10)」。數字越大表示越虔誠。遺漏值或跳答(表示其為無宗教 信仰者)歸為0。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問卷設計的差異,2002年的問卷無宗教信仰者 有作答此題(在491位無宗教信仰者中,有372位在此題回答從不參加),2007年無宗 教信仰者跳答此題。考量到此差異,筆者統一將2002年及2007年無宗教信仰者編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