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說明台灣民眾貧窮歸因之態度,以及個人條件、家庭背景、

社會階層與社會心理因素對台灣民眾貧窮歸因之影響。研究資料使用台灣社會變遷 基本調查 2002 年及 2007 年之問卷。研究假設之驗證結果整理於下表 5-1。

首先,本研究發現台灣民眾認為一個人會窮的原因分別是:個人不願意工作、

隨意用錢、努力不夠或沒有工作機會。顯示台灣民眾主要認為個人因素導致窮人落 入貧窮。此結果初步驗證 Larsen(2008)之觀點,在福利體制分類中介於保守主義 及自由主義之台灣,民眾可能因此較傾向於歸咎窮人本身特質造成貧窮。

其次,本研究發現個人歸因與結構歸因並非絕對互斥之選項。台灣民眾認為不 願意工作(個人歸因)是致貧因素,卻也同意社會上工作機會不足(社會結構歸因)

造成貧窮。此與 Kluegel 及 Smith(1986)之研究結果相同,民眾可能同時認為貧窮 之原因既出在個人也出在結構因素。或許如 Furnham(1988)所指出,常民歸因之 特性具自相矛盾或不一致性,且人們自身對此不一致並不覺得是個問題。

在失業率對貧窮歸因之影響部份,本研究分析 2002 年及 2007 年之貧窮歸因數 據,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在失業率較高之 2002 年反而較為贊同個人歸因。不似過去文 獻指出失業率越高,可能使大眾意識到就業市場狀況本身較為險峻,並非個人求職 意願能控制,因而較為不歸咎於個人懶惰。本文之結果顯示人們對社會現象歸因時,

不會特地參考正式之客觀數據,而可能受其它因素之影響。如同 Furnham(19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因素。

性別之研究結果與 Kluegel 及 Smith(1986)和 Hunt(2004)之研究相反,他們 發現女性較支持結構歸因,但對個人歸因的態度與男性差異並不明顯。此差異可能 與美國國內盛行個人主義思考方式有關。本研究亦與王方(2002a)的台灣研究結果 不同,其發現性別並不影響貧窮歸因。可能是 2003 年性別工作平等法施行後,對於 原先既有性別歧視政策產生矯正風氣,一些女性開始注意到非個人因素對貧窮困境 之影響,但是具體之影響方式需要進一步探究。

社經地位對貧窮歸因之作用,家庭所得之效果最為明顯。家庭所得越高,越贊 同個人因素導致貧窮,越不贊同貧窮是結構因素所致。出於自利原則,家庭所得越 高,越傾向將窮人之經濟困境歸於個人因素,而否認結構因素造成貧窮之作用。家 庭所得越低者則相反。家庭所得對貧窮歸因之影響比起其它衡量社經地位之指標更 為明確,顯示個人實際經濟狀況之差異更能影響人們對他人經濟困境之看法。

在教育程度對貧窮歸因之影響上,教育程度越高,越不贊同貧窮結構歸因,反 之教育程度越低,越贊同貧窮結構歸因。教育對個人歸因之影響則不明確。教育程 度之研究結果,不符合啟蒙原則之假設。啟蒙原則認為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在求 學過程中接觸到社會不公平事實的訊息,因此越可能不贊同責備窮人本身之看法,

而支持結構歸因(Hunt 2004)。顯示台灣教育比較偏向再製社會不平等之社會化機 制的功能。合理推測台灣之教育現場,可能缺乏對學生人文社會思辯觀點之訓練。

因此本研究之政策建議是,加強國人對社會結構面向之思考能力。具體可行之作法 可參考國外研究指出,讓學生參與不平等結構性起源之課程,搭配鼓勵主動思考之 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學生對社會不平等結構性因素的思考能力(Lopez, Gurin and Nagda 19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在客觀階級位置中,資本家比起不在就業市場者不贊同貧窮是因為結構性因素 使然,而在個人歸因部份階級差異則不明顯。顯示階級不同,確實影響人們對貧窮 問題之認知,尤其階級位置越高,越傾向於否認社會結構問題導致貧窮。此與自利 之觀點相符,且資本家若肯認社會結構問題(例如社會不公平)造成貧窮,等於間 接承認自身為社會不公之受益者,違背人們傾向於維護自尊之人性心理。

關於社會心理因素,宗教虔誠度完全不顯著,不符合原先預期宗教信仰愈虔誠,

愈相信有超自然力量能夠影響人類行為的假設。可能隨著社會生活的理性化

(rationalization),宗教的力量如韋伯所言漸漸除魅(disenchantment),人們不再以 宗教觀點解釋日常生活的現象了(Cuff, Sharrock and Francis 著、林秀麗等譯 2003[1998]:68-70)。而實際生活中仍然有許多人慣於求神問卜,也許並非真的寄望 神明神力介入,而是出於「求心安」。

綜上所述,性別、社經地位、社會心理及家庭背景因素對貧窮歸因有不同之影 響。性別及家庭收入對貧窮個人歸因有重要影響。女性較不認同責備窮人本身之觀 點。家庭收入越高者,越傾向於贊同貧窮個人歸因。而社經地位較能解釋貧窮結構 歸因。社經地位之作用符合自利原則之觀點,教育程度、家庭所得及社會階級位置 越高,越不贊同社會結構因素造成貧窮問題。家庭背景及社會心理因素則較不能解 釋貧窮歸因。社會屬性變項對命運歸因之影響,則不明確,需要更進一步之研究。

除此之外,本研究之三個模型解釋力均不高。個人歸因之調整後判定係數在 2002 年為 0.01,2007 年為 0.03;結構歸因分別是 0.04 及 0.05;命運歸因則是 0.03 及 0.02。似乎社會屬性變項對貧窮歸因之解釋力有限,與過去研究之情況類似

(Kluegel and Smith 1986;王方 2004),可能一般人對貧窮歸因之看法有一定之共 識或是仍有其它變項尚待更多的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