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假設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主要的內容共分六節,第一節問題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

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解釋、第六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疾病型態轉變、社會人口特質變遷以及家 庭型態與醫療服務體系的改變,讓國民對健康的需求及生活品質提昇愈來愈重視,現今 世界各國無不相繼以健康促進為主軸,推動各種有益人民健康福祉的健康促進計畫 (Adams, Bowden, Humphrey, & McAdams, 2000)。而個人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影響健康 甚鉅,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如欠缺運動、營養失衡、睡眠不足等,是造成身體、心理疾病 及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李碧霞,2005),要想擁有健康的身心,首先要力行健康的生 活型態。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統計,2006 年國人主要十大死因依序為:癌症、

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肺炎、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自殺及 高血壓性疾病,其中有六項為慢性疾病,而前五名則包含了四項慢性疾病,這些慢性疾 病主要受個人生活習慣與方式影響所致(余玉眉、江永盛,1992;Meng, Maskarinec, Lee,

& Kolonel, 1999)。雖然現今醫療科技進步及國民壽命延長,卻無法突破慢性疾病的問 題,形成國民健康上的一大瓶頸。1974 年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 H . M . Lalonde 新健康 概念報告中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四個,分別為:(一)醫療保健體系(二)遺 傳(三)環境(四)生活型態,其中以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最大,約佔50%;之後,

在1976 年時,Alan Dever 依此四個因素分析美國 1974 至 1976 之死亡原因,結果發現 生活型態所佔之比率亦為最高,約佔43% (Dever, 1976)。美國每年最少有 50%的死亡原 因源自於不健康的生活型態 (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不良的生活型態是造成 許多慢性疾病的主因之一,也是造成現今罹患疾病及死亡率的主要影響因子 (Wilhide &

Elizabeth, 1991)。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李明亮於「台灣健康促進新紀元」學術研討會指 出,不當的生活型態是台灣民眾的健康問題之一(李明亮,2001)。因此,要讓國民擁

2

有健康、消弭危險因子、減少慢性疾病之罹患率,非致力於國民健康生活型態不可(林 美聲,2004)。

在人生發展階段過程中,中年是一個身心健康可以明顯覺察到變化的階段,中年時 期是由成熟轉變到逐漸衰老的多變階段,大約在30 歲左右,許多生理功能開始會慢慢 出現衰退的現像 (Curb et al., 1990)。中年人除了身體功能逐漸衰退外,再加上工作壓力 及家庭照顧責任,使得中年人的健康產生重大危機(曾月霞,2004),而中年人通常在 身體無明顯不適的情況下,常疏忽自己的健康狀況及實行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許多不 當的生活形態在無形中便養成一種習慣,自己不會刻意想去改變,待生病時,才體會到 平常的生活習慣與方式是致病的主因。1996 年日本健康福利部門指出影響健康最重要 的因素是生活型態,尤其中年人的疾病開始於40 歲,其皆為不當的生活型態所導致之 疾病 (Koyama, 2000),因此中年時期是改變生活方式以利健康的重要時期,也是建立老 年健康基礎的重要階段(雷啟文,2002)。國內學者楊美賞曾於2001 年在山地原住民社 區,以育齡婦女做調查研究,發現育齡婦女最近一年的自殺意念盛行率為20.3%(楊美 賞,2002);其顯著的相關因素包括:憂鬱情緒、生活於大家庭及自覺健康狀況欠佳 (Yang

& Yang, 2000)。楊美賞也曾將原住民婦女吸菸、飲酒、吃檳榔之盛行率(葛應欽、劉碧 華、謝淑芬,1994)與相關癌症之標準化發生比及標準化死亡比與台灣地區婦女做比較,

結果發現原住民婦女標準化死亡比顯著高於台灣地區,由此可見,吸菸、飲酒、嚼檳榔 的盛行率深深危害原住民中年婦女的健康。原住民中年婦女如無法養成正確的生活型 態,對於自身、家庭、工作及老年時,會帶來重大危害的影響,因此中年婦女的健康生 活型態與對中年時期的適應是值得受到重視(LeBoeuf & Carter, 1996;曹麗英,1998)。

原住民居住地大都位處偏遠地區,因醫療資源、公共衛生資源不足及其生活習慣、

習性、文化衝擊、社會變遷等各層面的影響,使得醫療衛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原住民又因菸、酒、檳榔的依賴與濫用,使得健康狀態長久以來與台灣平地居民有明顯 的差距,有許多研究發現山地鄉原住民之死亡率情形遠高於台灣地區,尤其是罹患慢性 肝病及肝硬化的死亡率差異最大(鍾文觀,2001),原住民十大死因排行、疾病的盛行 率等情形也明顯與台灣地區有異(邱煜智,2005)。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06)統計,

3

就2005 年原住民與全體國民零歲平均餘命差距觀之,原住民兩性零歲平均餘命較全體 國民少 9.23 歲。而山地鄉的醫療專業人力及資源明顯不足,顯示出原住民的醫療人權 難以獲得保障(張朝琴,2004)。過去有關原住民健康議題的探討,大多偏重社區民眾 菸、酒、檳榔防治、癌症、疾病盛行率及死亡調查,很少將婦女健康視為主要的研究議 題(楊美賞,2002)。在改善台灣整體社會健康水平的同時,政府及社會大眾應對原住 民婦女的健康給予更多的努力與關注並加強原住民婦女相關研究的深度與面向。

過去有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也多著墨在學生(黃毓華,1995;仇方娟,1997;

羅沁芳,2003;葉琇珠,2003;賴妙純,2003;陳昭伶,2004;鄭淑芬,2004;王月琴,

2005;李淑茹,2006;李秀珍,2007;陳品希,2007)、老年人(蕭冰如,1997;湯慧 娟,2002;劉劍華,2002;鍾寶玲,2002;馬懿慈,2003)及護理人員(宋素真,1998;

林女理,2002;蕭順蘭,2002;林美聲,2004;陳萃婷,2004;曾如敏,2004;鄭小玉,

2005),對於中年婦女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較缺乏,尤其是原住民中年婦女。在近 年來,只有李碧霞(2005)針對台北市北投區都市原住民婦女做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 究,以30-64 歲都市原住民婦女為研究對象,共取得 169 位樣本,探討其基本屬性、健 康狀態、社會涵化、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其研究工具有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自覺健康狀態量表、涵化量表、健康概念量表及基本資料表。其研究結果發 現原住民婦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經標準化後,六個分量表標準化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人 際支持、自我實現、營養、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而針對東部地區原住民中年婦 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上尚缺乏,台東縣山地鄉佔全縣面積一半以上,縣內原住民族 群種類多且粗死亡率全省最高,無論是山地鄉或平地鄉的原住民,都有許多的健康問 題,意外事故、癌症、心血管疾病所引起的死亡率高出台灣二倍(陳毓璟、黃松元,2003)。 如前所述,疾病的發生大多與不當生活型態有關,原住民中年婦女的日常生活型態 在家庭會無形中影響到小孩及其他家人,小孩若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則會有健康 的身體。故本研究以原住民中年婦女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因考慮山 地鄉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各方面的情況可能會比都市原住民中年婦女差,而李碧霞針對都 市原住民婦女研究結果發現健康責任及運動得分最低,所以,本研究只探討其基本屬

4

性、自覺健康狀況、運動階段分佈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聯。藉由本研究結果能建立 原住民中年婦女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資料,讓社會大眾能對山地鄉原住民醫療資源 問題感到重視,提供政府就整體醫療資源作合理適當分配的參考依據,並能針對山地鄉 原住民高發病率的疾病進行預防,期望衛生主管單位能夠參考本研究結果資料,找出問 題癥結並作適當的健康促進措施,相信對原住民中年婦女健康方面會有所改進。如果原 住民婦女中壯年階段,能有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並做好健康促進行為,不但可以減少慢 性疾病的發生也可節省國家在醫療上的龐大費用支出,也可讓原住民中年期的婦女過的 更健康、更有自信,以健康的身心來迎接老年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的問題背景,本研究的目的有下列五點:

一、比較原住民中年婦女在不同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的差異情形。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原住民中年婦女在自覺健康狀況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原住民中年婦女在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

五、探討原住民中年婦女背景變項、運動階段及自覺健康狀況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預測情形 。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問題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原住民中年婦女在不同運動階段人數分布情形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原住民中年婦女在自覺健康狀況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原住民中年婦女在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為何?

五、原住民中年婦女背景變項、運動階段及自覺健康狀況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

5

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

一、原住民中年婦女在不同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二、不同背景變項原住民中年婦女在自覺健康狀況得分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2-1 不同年齡原住民中年婦女在自覺健康狀況得分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2-2 不同教育程度原住民中年婦女在自覺健康狀況得分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2-2 不同教育程度原住民中年婦女在自覺健康狀況得分的差異達顯著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