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 異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 異分析

本研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共有40題,包括自我實現(8題)、健康責任(9題)、

運動休閒(6題)、營養(5題)、人際支持(6題)、壓力處理(6題)等六個層面。量 表採四點計分法,「總是如此」得3分,「從來沒有」得0分,量表總分最低為0分,最 高為120分,得分愈高表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佳。本研究結果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量表總得分在21-83分之間,平均值為53.83,標準差為14.72,為便於與各分量表及其他 研究比較,標準化得分為(分量表平均值/分量表滿分數)×100。本研究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標準化得分指標為44.86,由結果顯示,原住民中年婦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不 佳狀態。本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及各題得分情形詳如附錄五。

六個分量表平均標準化得分以營養53.53分為最高,其他依序為人際支持50.56 分、

自我實現48.71分、壓力處理47.94分、健康責任37.33分、運動休閒35分。營養得分最高,

運動休閒得分為最低,此與林美聲(2004)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研究的 結果相同。而健康責任及運動休閒得分為次低及最低與張聖如(2002)分析更年期婦女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式、林女理(2002)針對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 因素之探討、蕭順蘭(2002)針對衛生護理人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研究、林美聲

(2004)護理人員、鄭小玉(2005)針對花東地區學校護理人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 況研究及李碧霞(2005)針對都市原住民中年婦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之研究結果相 同。

(一)不同年齡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分析

由表 4-3-1 描述統計得知,不同年齡原住民中年婦女在營養平均數均高於基準分 數,顯示不同年齡原住民中年婦女在營養表現較正向;在健康責任、運動休閒、壓力處

61

62

63

以上優於小學。由結果顯示,大部分原住民中年婦女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在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的行為有增加的趨勢,此與 Johnson, Ratner, Bottorff, & Hayduk, (1993)調查 20-60歲的成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Duffy, Rossow, & Hemandez (1996)針對非裔美籍婦 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結果,教育程度愈高者,愈能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結果 接近。林美聲(2004)護理人員研究結果發現,教育程度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會造成 顯著差異,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可能因研究對象之背景、學歷皆以護理為主,對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概念已具備相當程度的認知有關。本研究對象教育程度有明顯落差,教育 程度較高者,部分從事公職工作,有的甚至在衛生單位工作,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觀 念較教育程度較低者為高,相對的對其健康促進行為也會較重視,而教育程度較低者佔 多數,其家庭經濟狀況普遍較教育程度較高者差許多,平日常會煩惱其生計問題,而較 無心思從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行為,致使研究結果產生有些許的差異。

(三)不同婚姻狀況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分析

由表 4-3-3 描述統計得知,不同婚姻狀況原住民中年婦女在營養的平均數均高於基 準分數,顯示不同婚姻狀況在營養層面表現較正向。而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休閒 及壓力處理的平均數均低於基準分數,顯示不同婚姻狀況原住民中年婦女在這四個層面 表現較負向。

表4-3-3 不同婚姻狀況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變 項 婚姻狀況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檢定 p 值 已婚 89 1.47 0.51

自我實現

其他 16 1.42 0.46 0.161 .689 已婚 89 1.11 0.53

健康責任

其他 16 1.15 0.44 0.048 .827 已婚 89 1.02 0.44

運動休閒

其他 16 1.22 0.56 2.490 .118 已婚 89 1.62 0.50

營養 其他 16 1.53 0.43 0.511 .476

64

表4-3-3 不同婚姻狀況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續)

變 項 婚姻狀況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檢定 p 值 已婚 89 1.49 0.48

人際支持

其他 16 1.67 0.39 1.936 .167 已婚 89 1.44 0.40

壓力處理

其他 16 1.45 0.48 0.011 .919

註:分量表最低為0分,最高為3分,基準分數為1.5分

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得知(如表4-3-3),不同婚姻狀況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的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林美聲(2004)護理人員研究結果顯 示,婚姻狀況不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而鄭小玉(2005)護理人員及李碧霞(2005)

都市原住民婦女之研究結果亦得婚姻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未達顯著差異的結果,與 本研究結果相符。究其原因,可能本研究對象已婚者佔大多數,已婚者需要花較多的時 間、精神在家庭事務上,相對的其執行健康促進行為的效果會減弱,而其他者佔少數,

雖有較多時間去執行健康促進行為,但整體居住環境相近,會影響到彼此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觀念,故無明顯的差異性。

(四)不同子女數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分析

由表4-3-4 描述統計得知,不同子女數原住民中年婦女在營養的平均數均高於基準 分數,顯示不同子女數在營養層面表現較正向;而健康責任及運動休閒的平均數均低於 基準分數,顯示不同子女數原住民中年婦女在這兩個層面表現較負向;在自我實現及健 康責任層面,平均數隨子女數的增多而增加。

65

66

67

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得知(如表 4-3-5),不同家庭年收入原住民中年婦女在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自我實現及營養層面的差異達顯著水準,經事後比較,60 萬以上、

41 萬至 60 萬元及 21 萬至 40 萬元優於 20 萬(含)以下。鄭小玉(2005)護理人員及李碧 霞(2005)都市原住民婦女之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家庭年收入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無顯 著差異,與本研究結果相異。陳純珣(2006)醫院員工研究發現,家庭年收入愈高者,

其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行為愈佳,即不同家庭年收入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達顯著差 異,與本研究結果較為接近。推論其原因,可能與普遍部落原住民中年婦女收入遠低於 一般地區,生活及物質環境不甚理想,經濟水準差的原住民中年婦女可能每天為生計而 煩惱,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不會去重視它。有較高收入者生活較好,在生活上得以 控制,會有較低患病率和較好的健康行為,經濟水準好的原住民中年婦女,可以藉由利 他的慾望來增進自我價值,使自己生活的有自信,亦即可提升自己執行健康促進的行為。

(六)不同家庭型態原住民中年婦女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分析

由表4-3-6描述統計得知,不同家庭型態原住民中年婦女在營養及人際支持的平均

數均高於基準分數,顯示不同家庭型態原住民中年婦女在這兩個層面表現較正向。而自 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休閒及壓力處理的平均數均低於基準分數,顯示不同家庭型態 原住民中年婦女在這四個層面表現較負向。

68

69 命充滿信心、重視自己的成就,呈現較佳的自我實現行為; Wilsgaad、Jacobsen & Arnesen (2005)對20-61歲的人做身體質量指數與生活型態的關係研究,身體質量指數較低的人有

70

第四節 原住民中年婦女在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