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我國基層醫療體系一向以「衛生所」為主軸,他具有最基層及均勻分布 各鄉鎮市區的特性,而服務於衛生所之護理人員,是在基層中最主要提供衛 生保健服務的人員,是推廣衛生保健業務的尖兵,與民眾接觸最直接也最密 切,在基層醫療服務與健康促進服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員,近年來民眾 對於醫療保健之需求層次不斷提升,期望能得到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品質,

政府為因應民眾需求而實施各種醫療保健措施,以促進民眾的身心健康,但 政府各項醫療保健措施,均需仰賴基層公共衛生護理人員來執行,提供給民 眾最佳的醫療保健措施,包含疾病管制、醫政管理、藥政管制、衛生保健、

檢驗業務、食品安全、長期照護,並兼辦總務及人事、會計等業務。

國際護理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闡明社區健康照護

(Primary Health Care, PHC)是一個國家人民、家庭和社區最先接觸到的健 康系統,並儘可能帶給每一個地方的人,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健康照護(引 自行政院衛生署,2008),故衛生所護理人員處於醫療保健體系中最基層,

是一個國家人民、家庭和社區最先接觸到的健康維護人員,在快速轉型的社 會環境中,為了扮演其醫療保健體系中的角色,發揮其社區健康照護之功能,

平日的工作不但需要對於各種突發情境立即做出決策外,還要滿足個人自我 發展的需要,及當前工作壓力的超越。

在從事傳染病防疫工作方面,衛生所護理人員在面對新型傳染病(如

2009 年 5 月的新型流感 H1N1)或未明原因的疫病(如 2003 年 SARS)時,

即已絕跡 50 年狂犬病也於 2013 年屏東縣爆發及登革熱也大流行,除了擔心 自己被感染外,同時在疫情擴散蔓延時,不僅要顧及病患的基本照護需求、

並且要留意在疫情調查、個案追蹤管理及實施衛教時,因言語不當和觸及隱 私而傷害到別人、甚至誤觸法網,工作上確實極具壓力。

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及醫療生態的變化,社區衛生保健工作亦隨之產生 轉變,衛生所護理人員業務項目大幅增加,其角色功能已由「個人」照護擴 展至「社區」衛生保健,以「疾病為導向」轉變成以「健康為導向」,未來 將透過衛生所組織與功能的改造,建立社區管理之機制,進而使健康管理落 實於家庭、社區、甚至於整個社會(石曜堂,2002)。

衛生所護理人員在業務執行上,需從事預防保健、預防注射、傳染病防 疫工作、整合式篩檢、追蹤管理及轉診等工作,在成果上,講求的是效率、

目標數及轉介率,其工作壓力不亞於醫療院所之護理人員,而以往大部分的 研究,僅著墨於醫療院所醫護人員之工作壓力,鮮少對衛生所護理人員工作 壓力現況如何加以探究,衛生所護理人員工作上所承受之壓力若無法做有效 的紓解,將直接影響到工作表現與本身身心健康,甚至於產生工作倦怠感或 憂鬱症,進而影響到正常之職務運作,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動機分別說明如下:

一、探討屏東縣衛生所護理人員常見的工作壓力

基層衛生所護理人員之工作性質,是醫療保健體系中具有高度壓力的工 作,工作講求效率、文化價值及理念快速轉換下,需具備獨立判斷能力,執 行預防保健、預防注射風險,未明原因傳染病防疫工作,消耗體力、腦力,

講求是目標數、計劃達成效率、策劃執行完成率、服務品質與量須兼具追蹤 管理、轉診率、其所承受之壓力無形中增加,影響工作情緒甚至影響其身心 健康,並影響到醫療服務品質。

屏東縣衛生所護理人員的生涯發展問題,尤其是衛生所的社區健康照護 人員,經過醫事人員改任換敘之後,護理師的職缺變少了,護理人員到某一 職等後就無法升遷,由於升遷管道狹窄的結果,因此產生了生涯發展方面的

壓力。

二、醫療政策轉換,致衛生所護理人員工作量持續成長

自 2000 年起地方制度正式實施後,地方縣市政府權限過大,省級衛生處 廢除,改隸整併相關業務單位後,演變成「雙軌並行制」,基層衛生所執行 地方衛生局之業務,尚須執行衛生福利部推動多項衛生保健政策計畫,推動 業務需犧牲假日、且配合民眾作息,須利用夜間執行篩檢工作,常須逾時工 作,提供社區設站或家庭訪視,執行國民健康署推動婦女子宮頸抹片、婦女 乳房攝影檢查及口腔黏膜、大腸直腸癌篩檢四項癌症防治篩檢,民眾擔憂因 篩檢致發現癌症而拒絕檢查,再再考驗衛生所護理人員的耐心及多次訪視鼓 勵做檢查,且尚有多項保健工作推動,遇假日配合地方活動需執行救護工作,

並需辦理各項衛教宣導活動、肥胖防治、致胖環境調查…等,從出生到死亡,

社區民眾身體健康預防保健過程皆屬於基層衛生所之職責,護理人員人力編 制不足,衛生保健工作推動項目卻越來越多,不僅體力消耗大,長期身心疲 乏無法休息,工作壓力自然隨著業務量增加而提高。

三、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要求提升,造成心理壓力

面對各項傳染病防疫工作時,除害怕自己被感染,對新型傳染病防疫工 作,未做好充分專業知識及技術能力,即要及時判斷做決策,專業能力需受 媒體檢視,例如 2009 年 H1N1 疫情蔓延及 2013 年爆發狂犬病發生時,除要 承受被感染威脅還要承受各方不斷的指責,且需面臨專業知識考驗,及社會 大眾檢視眼光,加以上級給予壓力,無法得到社會支持,造成身心負荷量大,

形成工作壓力。

四、地段負責人口數及目標數績效服務量,造成工作壓力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目前地段負責人口數及目標數績效服務量,理想比例 為 1 比 2600 比值,屏東縣 25 個平地鄉衛生所公共衛生護士負責人口數介於 1 比 5000-5500 人;8 個山地鄉衛生所公共衛生護士負責人口數介於 1 比 700-750 人;且因南北交通及地理位置關係,家庭訪視花在交通上,浪費不 少時間,不合理的目摽數往往牽涉到個人考核,部分業務能力未及,卻沒時

間接受在職訓練,公衛護士在職需求中,發現 44%的人擔心因在職進修而延 誤工作,龐大的工作量阻礙其在職進修,使得公衛護士處境陷入惡性循環狀 態。

五、護理人員留任意願會影響衛生所業務推展

護理人員願意留在臨床護理專業的想法,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年齡、性 別、學歷、年齡、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婚姻、家中有年紀小的 子女、職位、護理工作年資、病房性質及醫院性質皆與留任意願相關,是影 響護理人員離職傾向的重要因子,研究學者指出:護理工作的認知和離職傾 向呈現顯著相關(謝豔薇,2013),因此,若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有正向的 認知,則可以提高留任的意願,反之,如護理人員對於護理工作無正向的認 知,則無法提高留任的意願。

有關留任意願,係指基層護理人員願意繼續在原服務單位留任的相關想 法,包括我考慮要辭去目前的工作;如果有其他適合我的就業機會,我不排 除轉換目前工作的可能;我在目前的服務單位工作之後,曾經嘗試找過其它 非護理的工作機會;我對目前的護理工作感到不滿意,並且不願意繼續從事 此項業務(周美雲,2006)。

國內護理體系針對「留任意願」的相關研究中,有研究者定義留任意願 為:護理人員是否願意繼續留任在機構中的相關想法(蔡淑妙、盧美秀,

1998),另有研究者將留任視為工作者希望繼續維持目前工作的心意趨向(林 慧芝,2005),亦有研究者視離職或留任意願為一種行為傾向,可以直接引 導真的離職行為(陳麗梅、蔡欣玲、余先敏、蔡宜倩、周凌瀛,1996),因 此「留任意願」與「離職傾向」同樣都是用來預測組織成員發生離職行為之 重要指標。

有學者依留任的自主性區分為自願留任與非自願留任(Robbins,1993),

前者指工作擁有自由意願,得以選擇留任於現職工作,後者指工作受制於外 力(如與雇主簽訂契約規範,工作者在一定服務期限內不得離職),必須留 任於現職工作,依法必須服勤的義務,另有學者認為:員工在尋找其他工作

機會時會評估目前的工作與衡量更換工作的利弊得失,兩者比較之後再考慮 留任或離職(周美雲,2006)。亦有學者由不同層面探討,認為離職傾向與 工作履行意願及生涯發展相關(謝豔薇,2013),綜合各種文獻指出,影響 護理人員留任意願包含:1.個人因素,如健康及興趣;2.專業因素,如護理之 社會地位或護理人員與病患或其他專業人員之互動關係;3.醫院的性質與政 策,如升遷、人員配置、薪資等因素(王郁智,2005)。

近年來,我國基層醫療與保健科技已有顯著進步,對於國民健康之增進、

醫療保健服務之普及,醫藥衛生科技水準之提昇等均有績效,為達成全民健 康之衛生保健施政目標,促進民眾的身心健康,進而提高民眾對疾病的預防 能力與知識,均需仰賴衛生局、所保健體系醫護工作人員的確實執行,而我 國的基層保健體系也一向以衛生所為主軸,其具有基層及均勻分佈的特性,

在落實基層衛生保健服務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林碧莉、何美瑤、曾麗琦、

呂桂雲,2005),大部分的公共衛生政策皆透過衛生所來執行以達成任務,

可以說是台灣地區公共衛生醫療保健體系的基石,衛生所護理人員及其工作 人員是國家公衛政策的執行者、代言人,因他們直接與社區民眾、家庭及個 人接觸,故公共衛生體系人員是最前線、最基層的守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