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doi:10.6342/NTU201701458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敘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而後提出本研究希望達成 的目的,接下來說明研究流程以及各步驟之工作內容,最後則是介紹本研究使用 之研究方法。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自十八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成功達成技術突破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時代來 臨,而為滿足工商業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全球人口數急遽上升而增加的生活所需,

人類大量開採並燃燒石化能源,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屢創人類歷史新高,全 球氣候異常、糧食短缺、油價飆漲的消息屢見不鮮,為了維持自然界的和諧與穩 定,「永續發展」概念已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施政方向,在此脈絡下,各國無不 積極推動節能減碳相關政策,期望透過減少碳排放的支出來達到環境資源永續利 用的目標。

根據我國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2014 年各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25000 萬 公噸,其中運輸部門便佔了全部的 14.23%,僅次於工業部門的 48.3%,是全國排 名第二的碳支出來源,而且每年仍以 2.5%的成長率持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又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數據指出,公路運輸與軌道運輸、航空運輸和水路運 輸相比,佔了運輸部門約 94%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又以自小客車的碳排 放比例最為多數。在如此高額的碳排放狀態下,發展「永續運輸(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及「綠色交通(Green Transportation)」已經成為各都市政府為了減 少個人運具之碳排放所採用的政策之一(白詩滎,2013)。

承襲著永續運輸的思潮,臺北市已於 1996 年陸續完成捷運路網的興建並開 始營運,希望透過高速且班距時間間隔小的捷運系統來解決大臺北地區日益嚴重 的交通壅塞問題、改善都市動線與機能並達到都市永續發展的目的。然而根據交 通部統計處的民眾日常使用運具調查報告指出,臺北市與新北市仍約有 42%和

doi:10.6342/NTU201701458

2

58%的居民選擇私人機動運具作為移動工具,與同樣身為首都的日本東京高達 87%的大眾運輸使用率相比,臺灣雙北市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於此脈絡下,臺北市政府引進 2007 年於法國里昂擁有卓越成效的公共自行 車租用計畫概念(Public Bicycle System, PBS),為了鼓勵民眾使用低污染、低耗能 的公共自行車作為短程接駁運具,減少及移轉私人機動車輛之持有及使用,以達 改善都市道路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及能源損耗目的(Youbike 微笑單車網,2015),

於 2009 年以「臺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示範計劃營運」為名,在信義計畫區 內設置 11 個站點以及提供 500 輛公共自行車供民眾使用,並於 2012 年 11 月結 束試營運,而後以「YouBike 微笑單車」為名正式啟用。截至 2015 年 11 月微笑 單車分別在臺北市和新北市設立了 196 個和 221 站點供社會大眾使用。在使用人 次方面,試營運初期每年只有十萬車次不到的使用量,但在試營運結束的同時,

租借車次已經達到 99 萬車次的水準,而隨著系統的更新以及普及,2013 年與 2014 年分別有 1,000 萬以及 2,220 萬的使用車次,成長幅度驚人,也在 2015 的 3 月突破 4,000 萬人次的總使用車次(臺北市政府交通局,2015)。以上數據顯示 了公共自行車在這短短的三年內已經對於臺北市及新北市民在交通運具選擇上 佔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影響。

當使用者在使用公共自行車時,會依據其租借和歸還的時間地點不同而有 著不同的使用樣態,例如通勤族往往會在平日上班時間使用位於捷運轉乘站附 近的公共自行車來完成抵達公司或學校的最後一段旅次;休閒取向者往往會於 假日傍晚時段使用位於河濱自行車道附近的公共自行車來達到遊憩並放鬆身心 靈的目的。因此若能了解公共自行車使用的時空型態,便可以得知整個公共自 行車系統的使用狀況,知悉系統是否存在著過度的空間不均或是使用率低落的 狀況,提供系統經營者優化系統的方向,找出應當進行系統擴建的區域,或是 避免挹注過多的資源於不恰當的區域,使資源能更有效率的利用;也可以提供 政府管理者評估系統完備度的依據,檢驗經營者是否有妥善的滿足社會大眾的

doi:10.6342/NTU201701458

3

使用需求。

單單只了解公共自行車的時空型態仍略有不足,勢必得進一步分析究竟是 何種原因會造成不同的使用者之間有著不同的時空型態。公共自行車系統多是 屬於城市內部的大眾運輸系統,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因此「建成環境」便是 一值得探討的影響原因。目前已有大量的文獻針對建成環境與旅次行為作出探 討(Crane, 2000; Ewing and Cervero, 2001),建成環境與自行車通勤的關係也於 Heinen et al. (2010)年的文獻中有所探討,而建成環境與公共自行車使用的影響 關係也有一些文獻加以討論(Buck and Buehler, 2011; Faghih-Imani et al., 2014;

Rixey, 2013)。若能了解建成環境與公共自行車的關係便可以提供未來 PBS 站點 選擇的依據,得以預先知悉在何種建成環境可能會有何種的使用情況,也可以 提供現況調整與優化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建議。

然而,上述針對建成環境與公共自行車使用的文獻並沒有針對不同的時空 型態而做出型態區別,而是將其概括地視為均質狀態加以討論,但是真實情況 並不是如此,例如平假日的公共自行車使用狀況一定會有所不同,通勤族並不 會在假日時表現出如同平日的使用狀態。雖然亦有一些文獻探討公共自行車使 用的時空型態(Borgnat et al., 2011; Vogel et al., 2014; Zhou, 2015),但是並沒有深 入探討是何種原因導致其分析結果的差異,大部分皆止於使用型態分群,此乃 十分可惜。因此,本研究希望以臺灣雙北市為分析樣區,透過區分不同的時空 型態,進而深入探討建成環境因子分別對於不同的時空型態有何影響,找出是 何種建成環境因子造成公共自行車使用上有所差異,補足過往文獻缺口,提供 未來實務操作上的理論依據,使公共自行車系統能更加完善。

1-1

doi:10.6342/NTU20170145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