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周祝瑛表示:「美國教改經驗提到,任何的教育改革如果未強調課程改革 和教師的提升,終將失敗。」而台灣正面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挑戰,此 一挑戰教師被賦予重大期許並扮演重要的關鍵的角色,讓學生適性揚才、多 元發展,是現代教育工作者專業與教學成效的表現。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屏東縣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社群的態度與其教 學效能之現況與差異,並探討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社群的態度與教學效能之 間的關係,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 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 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教育是國家建設的根本基石,隨著被視為影響臺灣未來百年的的正式施 行,各界對教學品質要求的呼聲從未間斷,無論是超額比序還是特色招生,

「教師」在此次教育改革中被賦予高度期盼,傳統「老師講課,學生聽課」

的教學方式勢必為必須改變的教學方式,加上教育部已將102年訂為「教師專 業發展行動年」,因此教師的專業成長成為大家所關注的議題(Rigelman、

Ruben,2012)。

教育部自民國 90年就邀請全國教師會、全國教改協會等代表組成研商公 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及績效評量制度變革籌備會,開始了一連 串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教育部,2008)。在Senge(1990)所提出來的 學習型組織中,每個人都是學習者,個人在能力上的精進,也可以促進組織 整體能力的提昇,進一步形成組織的競爭優勢,然而想改變由上而下、被動 聽令行事的學校教師進修文化,將學校組織營造成理想的學習型組織,藉由 學校內部形成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力量就必須仰賴「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 成立(教育部,2009)。所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就成為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

組織成長的最佳管道。

丁文祺(2007)的研究指出,在學習社群中,教師所描述的一個事件或 分享的一個經驗,都有可能激起他人的回應,此稱為經驗「共鳴resonance)」

現象,加上屏東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在100 學年度之學校數與比例為全國最 高的縣市,近年來亦積極推行「專業學習社群」以配合教育部所建構全國中 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地圖,提供教師規劃專業發展評鑑後之專業成長,在此一 背景氛圍之下,研究者想探究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 態度,此為本研究動機之ㄧ。

張春興(1995)認為教學效能(teaching ffectiveness)係指教師在教學歷程中 所表現的一切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行為。Kindsvatter(1996)指出「教學是一 門由科學指導的藝術」(林東源,2005)。教學效能是指一位教師能使學生 在學習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到教育的目標,其中包括班級經營、

教學型態、教學策略和教師期望四個層面(吳清山,1998)。從「九年一貫 課程」到民國 103 年推動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教育改革,其成敗關 鍵在於教育最前線的教師的高教學效能,方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達成教育 目標,以符應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所揭櫫的三大願景、

五大理念、六大目標(教育部2012)。

教師不僅是決定班級氣氛的主要力量,其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表現,更 可能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以及他和班上同學的人際關係(許錫珍,1979)。

陳木金(1997)研究也發現,教師教學效能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原動力之一,是 教師自我效能知覺的實際表現。其中,能力相近的教師,高教學效能者比低 教學效能者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教育行為表現和教育的有效性與教學效 能高低有密切相關(徐春花,2009)。

然而,教師教學效能並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其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此影響又是一個複雜的交互作用歷程(West, 1990),尤其是研究者所在的屏 東縣,在經歷教師專業發展洗禮之後,緊接著面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新挑

戰,兩者皆以提升教師教學效能為最終目的。在此一教育氛圍中,想瞭解屏 東縣國小教師在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後,對教師教學效能的覺知為何?為本 研究動機之二。

綜上所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為社會關注焦點,而教師是教育現 場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為教學活動的實際執行者。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的態度,關係著教師本身專業成長的意願,更影響教師的教學效 能。故研究者想瞭解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態度,及教師對「教 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和國小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探究。而本研究之研 究結果,期能提供國小在推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參考,以提升教師的 教學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