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醫學及社會的進步,人口的平均壽命逐年提升。而外在環

境的改變、職業工作傷害、特殊遺傳疾病、人口老化等因素影響,

以及社會接納和自我接納的提升,社會福利制度增加及政策的改 變,身心障礙人士的人數每年增加,身心障礙人士的各項生活品質,

也逐漸受到世人的重視。從各個國家針對身心障礙人士所訂定的法 律,各種社會福利制度,各項無障礙環境設施的建設,可以看出一 個國家對身心障礙者的注重及關心。近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的復健 醫學逐漸萌芽茁壯,身心障礙人口的逐年增加,大家也開始重視身 心障礙人士的各種生理心理上的需求與和他們的權利及福利。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脊髓損傷者,在接觸適應體育之輪椅桌球運 動後,對生涯自我概念及復原力,是否與沒有參與輪椅桌球運動的 其他脊髓損傷者,有明顯的差異。

本章分四節討論,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 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地區每年增加 1000~1200 個以上的脊髓損傷病例,其中有 百分之五十以上為交通事故造成,以 20 歲到 29 歲的發生率最高,

其患者幾乎佔了三分之二的脊髓損傷人口。而造成脊髓機能障礙的

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外傷性脊髓損傷,另一類為非外傷性脊 髓疾病,兩者約為四比一(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協會,

2012)。以美國脊髓損傷者協會統計調查為例,在近 10 多年內,美 國約有 25-40 萬的脊髓損傷者,每年約有一萬人次的增加狀況。蒙 受這種損傷的多為前途大好的年輕人,過半的患者年齡介於 16~30 歲(Fernhall, Heffernan, Jae, & Hedrick, 2008)。由上述的統計 資料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脊髓損傷者在坐輪椅或是拿柺杖之前,都 曾經是可以跑可以跳的一般人,都過著與你我相同的一般生活。他 們可能正在求學階段,也可能處於青壯年期並且是家中經濟來源的 支柱。但是在脊髓損傷後,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不論在生理上或是 心理上,實質上或是精神上,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這些傷害和影響中,最明顯易見的是生理上的問題,造成脊 髓損傷者的生活方式改變和身體形象自我概念改變。雖然原為生理 上的問題,但常衍生出心理上的適應問題,其生涯規劃和個人的角 色扮演,都可能因為身體功能的改變而有所不同。脊髓損傷最常見 的後遺症是痙攣、自主神經異常反射、疼痛問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 脊髓損傷者協會,1994)。痙攣是脊髓損傷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主 要是由於切斷腦部往下傳的運動路徑,使肌肉張力增加,對被動運 動的阻力增強,或是會快速的牽張肌肉,使得肌肉會反覆收縮。當

已經失去自主功能表現的肢體,因為痙攣而出現不自主的動作時,

常常會讓剛受傷的脊髓損傷者誤認為肢體動作已經恢復正常,或是 妨礙到脊髓損傷者的日常生活功能的執行。脊髓損傷者在接受受傷 後的醫療照顧後,緊接著要面對的是漫長的復健之路。許多的脊髓 損傷者,會因為身體的障礙,需要長時間定期到醫院診所接受復健 醫療,因而必須改變原本的生活作息,造成學業的耽誤或是無法從 事原本的工作。不論是脊髓損傷者本身或是其家人,生活作息及生 活方式,都會因脊髓損傷者的生涯改變,而需要做重新調整。脊髓 損傷患者多為青壯年之男性,正是社會中具生產力之一群,且常為 家庭收入主要提供者,當其突然遭遇意外,往往造成癱瘓、身體諸 多功能受損、日常生活處處依賴他人、事業或學業因而中斷,另外 得面對家庭、婚姻問題,其心理衝擊不可謂不大,壓力與衝突由是 而生(黃韻琴、黃乃炯,2009),伴隨而來的經濟壓力,也是常見的 問題。有些脊髓損傷者,會因為覺得人生從此是黑白的,而起了自 我了斷或是自我傷害的念頭。

研究者在 2007 年從事志工活動時,認識了一位頸椎第五節的女 性脊髓損傷者,當時她才剛學會如何獨立的上下轎車的前座。她在 受傷前是一位非常活躍的網球選手,在大學的社團中也是主動積極 的一份子,但是脊髓損傷斷送了她成為網球國手的大好前程,也改

變了她的一生。在成為脊髓損傷者之後的兩年中,她曾經自殺兩次,

但是都被救回來了。民國 95 年,受傷兩年後,她到桃園的脊髓損傷 者庇護中心學習生活自理課程,開始接觸輪椅桌球運動。她因為雙 手沒有握力,無法用手指頭的力氣握住球拍,需要用嘴巴和另一隻 手的協助,咬著,拉著彈性繃帶將球拍綁在慣用手的手掌上。就這 樣,她開始了她的輪椅桌球生涯。民國 95 年 7 月,她結束了兩年漫 長的住院和訓練,回到彰化老家。因為外出都需要由母親接送,然 而因為母親的生活忙碌,無法每天載她至台中的無障礙球場練輪椅 桌球,剝奪了她重新找到的休閒生活,因此,她第三度自殺。從 96 年開始,她可以固定去球隊練球,認識了更多的脊髓損傷桌球選手,

有機會就和球隊一同去出賽,生活圈也跟著擴大。整個 96 年,她都 沒有再去做她所謂的傻事,她同時重新回到學校和工作單位,準備 完成她的學業。在 97 年 1 月,她終於拿到了她的碩士學位。

從她的故事,讓研究者認為,適應體育活動,除了存在大家所 熟知的「運動對人是有益處」的觀點之外,對脊髓損傷者,是否除 了增進身體健康外,還有其他的幫助?是否參與適應體育活動,對 脊髓損傷者的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是有正向幫助的?

人類的每天的生活作息,可以簡單區分成三種活動:工作,休 閒,日常生活。在人類各種活動表現中,所有的活動都可以歸納入

這三大類。因此,能夠將每天的生活作息平均的分配到工作、休閒、

日常生活活動當中,並且扮演好在每個領域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Bolles(1978)指出,教育、工作、以及休閒活動,應該均分於生命 中的每一個階段(郭乃文,2003)。

以工作、休閒活動、日常生活三者來看,當脊髓損傷者受傷後,

最先被剝奪的是工作,也就是不能每天去執行他原來的社會角色:

上班或是上學。個人生涯發展的核心是工作,經由工作得以進入社 會並尋求自我實現(Chen,2010)。因此無法從事自己的工作,對個 人的生涯發展是會產生影響的。然後是日常生活,因為受傷後礙於 肢體動作受限,無法自己執行所有的生活自理:吃飯、洗澡、穿衣 服、移位、上廁所等。接著被剝奪的是是休閒活動。一般人會認為,

連吃飯穿衣都做不到了,何能奢談有休閒娛樂呢?身心障礙者由於 生理和心理上部分異於一般人,常常會因為各種原因使得他們產生 不想從動態活動的念頭,因此身心障礙者普遍缺乏運動,也造成身 心障礙者的身體機能狀況會比常人差。而透過運動可以幫助身心障 礙者增強身體機能,建立自信心,增進與社會的互動,重新融入社 會環境中。近年來,為身心障礙者舉辦各種運動觀念和行動,才廣 為被國人所認同與接受(潘裕豐,1997) 。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桌球這項運動,應該是站著打的一個移動

式活動。而在 1996 年,周長生先生代表我國參加在美國亞特蘭大舉 行的第十屆Paralympic 殘障運動會輪椅桌球組 TT5 級,獲得第一面 銅牌以來,輪椅桌球運動,這項坐在輪椅上打桌球的運動項目,近 幾年來,才在台灣逐漸地被人所熟知,投入的人數也逐年增加。4 年後,在澳洲雪梨的第十一屆Paralympic 殘障運動會,台灣選手在 輪椅桌球項目的表現上更獲得一面銀牌及兩面銅牌的榮耀。這些為 國爭光的選手,每個人都領有身心障礙者手冊,因此他們的榮耀,

要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血汗來獲得。相對於有些受傷後就躲 在家中的脊髓損傷者,對於參加輪椅桌球運動的脊髓損傷者,如何 克服心理上的障礙走出的陰影,在受傷後的生涯自我概念和受傷後 開始練桌球時的生涯自我概念,是否有不一樣之處?他們在學習桌 球後,復原力是否會比沒有從事運動的其他脊髓損傷者較為良好?

是否有可以當作其他脊髓損傷者學習的地方?開始練輪椅桌球之 後,是否對自己和家人有正向的改變還是負面的影響?這些是研究 者想要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