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天致障者生涯自我概念與復原力之探討--以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後天致障者生涯自我概念與復原力之探討--以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為例"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華沛 博士. 後天致障者生涯自我概念與復原力之探討 —以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為例. 研究生:李矞玫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

(2)

(3) 致謝 這篇論文能順利完成,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而在撰寫論文期 間,自己從一個健康人成為一位脊髓損傷者,在這論文完成時刻感觸 良多。 感謝指導教授王華沛所長,在這幾年的指導和包容,他的學識涵 養,對論文精闢的見解和分析,讓我的論文有更具意義。感謝口試委 員陳美香老師和吳武典老師對論文的指正和建議。感謝彭慧玲教授在 論文初期的指導和協助,以及在後期對我的鼓勵。感謝復健諮商所的 吳亭芳老師、邱滿艷老師、林幸台老師及張千惠老師,由於您們的諄 諄教誨,讓我能用更開闊的視野去面對人生。 感謝研究所所有的同學們和俞雨春學弟,在我漫長的學業路及人 生十字路口上,有了你們的支持鼓勵與協助,讓我能繼續的走完這趟 學習的旅程。感謝所有曾經協助我的脊髓損傷者。更感謝我親愛的家 人們,在這段期間對我無盡的照顧和包容,讓我能夠完成人生中的重 大心願。感謝我生命中所有的貴人們,謝謝大家!.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脊髓損傷者,在接觸適應體育之輪椅桌球運動 後,對其生涯自我概念及復原力,是否有助益;並調查目前國內參與 比賽之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的概況。本研究方式採問卷調查法與測 驗法,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另施測生涯自我概念量表與復原 力量表。研究對象 30 位,男性 26 位,女性 4 位;其中以男性居多, 主要年齡層大於 40 歲,學歷以高中職較多,受傷時年齡層在 21-30 歲居多,受傷部位以胸椎為多,球齡以 4 年以上者居多,每週花在練 習打球的時間為 4 小時內,鼓勵者以「共同參與輪椅桌球運動的的球 友」為最多數。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球齡、體位分級者的生涯自我概念表現有明 顯差異。不同球齡在復原力表現上有明顯差異。 本研究結果可以提供脊髓損傷福利團體和相關研究者做為參 考,同時建議鼓勵脊髓損傷者參與適應體育活動,減少脊髓損傷自殘 的機率。. 關鍵字:脊髓損傷、輪椅桌球、生涯自我概念、復原力. I.

(5) The Study of Career Self-concept and Resilience of Adventitious Disability Subjects by Using Spinal Cord Injured Table Tennis Players as A Model Yu-Mei, Le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1) investigate the benefit of an adaptive physical education (i.e. wheelchair table tennis)on the career self-concept and resilience in spinal cord injury (SCI) patients; and (2) conduct a survey for the SCI population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wheelchair table tennis in Taiwan. Two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to collect data in this project including, Career Self-concept Questionnaire and Resilience Questionnaire. There are 30 SCI subjects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26 male and 4 female. The age of most subjects are over 40 years old with the education degree of high school. The majority of the subjects got injured at thoracic level when they were 21-30 years. Most of the subjects have joined wheelchair table tennis over four years and spent less than 4 hours per weeks. The most encouragement came from another SCI players during the game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self-concept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time of participation in wheelchair table tennis and physical clas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time of participating wheelchair table tennis also ha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resili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SCI related associations and researchers. We should encourage more SCI patients to participate adaptive physical education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suicide. Keyword: spinal cord injury, wheelchair table tennis, career self-concept, resilience. II.

(6)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錄 ................................................... III 圖目錄 ................................................... V 表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脊髓損傷概述 ................................ 11. 第二節. 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運動概述 .................... 18. 第三節. 生涯自我概念文獻探討 ........................ 32. 第四節. 復原力及其相關研究 ..........................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65. 第五節. 統計分析 .................................... 6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8.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 .................................. 68. 第二節. 個人背景與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 .............. 75 III.

(7) 第三節. 輪椅桌球選手及一般脊髓損傷者的生涯自我概念 .. 80. 第四節. 輪椅桌球選手及一般脊髓損傷者的復原力 ........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0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09. 參考資料 ............................................... 111 附錄 ................................................... 123 附錄一. 自編問卷專家審視名單 ....................... 123. 附錄二. 量表使用同意書 ............................. 124. 附錄三. 研究問卷 ................................... 125. IV.

(8) 圖目錄 圖 2-1. 引起動機的結構 .................................. 22. 圖 3-1. 本研究架構圖 .................................... 56. V.

(9) 表目錄 表 2-1. 輪椅桌球之運動功能分級 .......................... 28. 表 2-2. Erikson 人格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 50. 表 3-1 「生涯自我概念量表」之內容說明與對應題號 ......... 62 表 3-2. 輪椅桌球選手之復原力量表與復原力原則之對應說明 .. 64. 表 4-1. 個案背景資料比較 ................................ 71. 表 4-2. 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球齡、練球時數、體位分級之統 計 .............................................. 73. 表 4-3. 輪椅桌球選手性別、自殘經驗與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 75. 表 4-4. 一般脊髓損傷性別、自殘經驗與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 75. 表 4-5. 輪椅桌球選手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的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 77. 表 4-6. 一般脊髓損傷者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的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 78. 表 4-7. 球齡與自殘經驗、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的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 .......................................... 79. 表 4-8. 兩組脊髓損傷者在生涯自我概念量表上之表現 ........ 82. 表 4-9. 年齡與生涯自我概念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83. 表 4-10. 受傷時年齡與生涯自我概念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84. 表 4-11. 受傷部位與生涯自我概念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86. 表 4-12. 學歷與生涯自我概念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88. 表 4-13. 體位分級與生涯自我概念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90. 表 4-14. 球齡與生涯自我概念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92. 表 4-15. 鼓勵者與生涯自我概念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93. 表 4-16. 兩組脊髓損傷者在生涯自我概念的 t-檢定 ........... 94. 表 4-17. 兩組脊髓損傷者在復原力量表上之表現 ............. 95. 表 4-18. 年齡與復原力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96. 表 4-19. 受傷時年齡與復原力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97. 表 4-20. 受傷部位與復原力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98. 表 4-21. 學歷與復原力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100. 表 4-22. 體位分級與復原力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 101. 表 4-23. 練球時數、球齡、鼓勵者與復原力各向度變異數分析 103 VI.

(10) 第一章. 緒論. 隨著醫學及社會的進步,人口的平均壽命逐年提升。而外在環 境的改變、職業工作傷害、特殊遺傳疾病、人口老化等因素影響, 以及社會接納和自我接納的提升,社會福利制度增加及政策的改 變,身心障礙人士的人數每年增加,身心障礙人士的各項生活品質, 也逐漸受到世人的重視。從各個國家針對身心障礙人士所訂定的法 律,各種社會福利制度,各項無障礙環境設施的建設,可以看出一 個國家對身心障礙者的注重及關心。近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的復健 醫學逐漸萌芽茁壯,身心障礙人口的逐年增加,大家也開始重視身 心障礙人士的各種生理心理上的需求與和他們的權利及福利。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脊髓損傷者,在接觸適應體育之輪椅桌球運 動後,對生涯自我概念及復原力,是否與沒有參與輪椅桌球運動的 其他脊髓損傷者,有明顯的差異。 本章分四節討論,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 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地區每年增加 1000~1200 個以上的脊髓損傷病例,其中有 百分之五十以上為交通事故造成,以 20 歲到 29 歲的發生率最高, 其患者幾乎佔了三分之二的脊髓損傷人口。而造成脊髓機能障礙的. 1.

(11) 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外傷性脊髓損傷,另一類為非外傷性脊 髓疾病,兩者約為四比一(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協會, 2012)。以美國脊髓損傷者協會統計調查為例,在近 10 多年內,美 國約有 25-40 萬的脊髓損傷者,每年約有一萬人次的增加狀況。蒙 受這種損傷的多為前途大好的年輕人,過半的患者年齡介於 16~30 歲(Fernhall, Heffernan, Jae, & Hedrick, 2008)。由上述的統計 資料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脊髓損傷者在坐輪椅或是拿柺杖之前,都 曾經是可以跑可以跳的一般人,都過著與你我相同的一般生活。他 們可能正在求學階段,也可能處於青壯年期並且是家中經濟來源的 支柱。但是在脊髓損傷後,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不論在生理上或是 心理上,實質上或是精神上,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這些傷害和影響中,最明顯易見的是生理上的問題,造成脊 髓損傷者的生活方式改變和身體形象自我概念改變。雖然原為生理 上的問題,但常衍生出心理上的適應問題,其生涯規劃和個人的角 色扮演,都可能因為身體功能的改變而有所不同。脊髓損傷最常見 的後遺症是痙攣、自主神經異常反射、疼痛問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 脊髓損傷者協會,1994)。痙攣是脊髓損傷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主 要是由於切斷腦部往下傳的運動路徑,使肌肉張力增加,對被動運 動的阻力增強,或是會快速的牽張肌肉,使得肌肉會反覆收縮。當. 2.

(12) 已經失去自主功能表現的肢體,因為痙攣而出現不自主的動作時, 常常會讓剛受傷的脊髓損傷者誤認為肢體動作已經恢復正常,或是 妨礙到脊髓損傷者的日常生活功能的執行。脊髓損傷者在接受受傷 後的醫療照顧後,緊接著要面對的是漫長的復健之路。許多的脊髓 損傷者,會因為身體的障礙,需要長時間定期到醫院診所接受復健 醫療,因而必須改變原本的生活作息,造成學業的耽誤或是無法從 事原本的工作。不論是脊髓損傷者本身或是其家人,生活作息及生 活方式,都會因脊髓損傷者的生涯改變,而需要做重新調整。脊髓 損傷患者多為青壯年之男性,正是社會中具生產力之一群,且常為 家庭收入主要提供者,當其突然遭遇意外,往往造成癱瘓、身體諸 多功能受損、日常生活處處依賴他人、事業或學業因而中斷,另外 得面對家庭、婚姻問題,其心理衝擊不可謂不大,壓力與衝突由是 而生(黃韻琴、黃乃炯,2009),伴隨而來的經濟壓力,也是常見的 問題。有些脊髓損傷者,會因為覺得人生從此是黑白的,而起了自 我了斷或是自我傷害的念頭。 研究者在 2007 年從事志工活動時,認識了一位頸椎第五節的女 性脊髓損傷者,當時她才剛學會如何獨立的上下轎車的前座。她在 受傷前是一位非常活躍的網球選手,在大學的社團中也是主動積極 的一份子,但是脊髓損傷斷送了她成為網球國手的大好前程,也改. 3.

(13) 變了她的一生。在成為脊髓損傷者之後的兩年中,她曾經自殺兩次, 但是都被救回來了。民國 95 年,受傷兩年後,她到桃園的脊髓損傷 者庇護中心學習生活自理課程,開始接觸輪椅桌球運動。她因為雙 手沒有握力,無法用手指頭的力氣握住球拍,需要用嘴巴和另一隻 手的協助,咬著,拉著彈性繃帶將球拍綁在慣用手的手掌上。就這 樣,她開始了她的輪椅桌球生涯。民國 95 年 7 月,她結束了兩年漫 長的住院和訓練,回到彰化老家。因為外出都需要由母親接送,然 而因為母親的生活忙碌,無法每天載她至台中的無障礙球場練輪椅 桌球,剝奪了她重新找到的休閒生活,因此,她第三度自殺。從 96 年開始,她可以固定去球隊練球,認識了更多的脊髓損傷桌球選手, 有機會就和球隊一同去出賽,生活圈也跟著擴大。整個 96 年,她都 沒有再去做她所謂的傻事,她同時重新回到學校和工作單位,準備 完成她的學業。在 97 年 1 月,她終於拿到了她的碩士學位。 從她的故事,讓研究者認為,適應體育活動,除了存在大家所 熟知的「運動對人是有益處」的觀點之外,對脊髓損傷者,是否除 了增進身體健康外,還有其他的幫助?是否參與適應體育活動,對 脊髓損傷者的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是有正向幫助的? 人類的每天的生活作息,可以簡單區分成三種活動:工作,休 閒,日常生活。在人類各種活動表現中,所有的活動都可以歸納入. 4.

(14) 這三大類。因此,能夠將每天的生活作息平均的分配到工作、休閒、 日常生活活動當中,並且扮演好在每個領域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Bolles(1978)指出,教育、工作、以及休閒活動,應該均分於生命 中的每一個階段(郭乃文,2003)。 以工作、休閒活動、日常生活三者來看,當脊髓損傷者受傷後, 最先被剝奪的是工作,也就是不能每天去執行他原來的社會角色: 上班或是上學。個人生涯發展的核心是工作,經由工作得以進入社 會並尋求自我實現(Chen,2010)。因此無法從事自己的工作,對個 人的生涯發展是會產生影響的。然後是日常生活,因為受傷後礙於 肢體動作受限,無法自己執行所有的生活自理:吃飯、洗澡、穿衣 服、移位、上廁所等。接著被剝奪的是是休閒活動。一般人會認為, 連吃飯穿衣都做不到了,何能奢談有休閒娛樂呢?身心障礙者由於 生理和心理上部分異於一般人,常常會因為各種原因使得他們產生 不想從動態活動的念頭,因此身心障礙者普遍缺乏運動,也造成身 心障礙者的身體機能狀況會比常人差。而透過運動可以幫助身心障 礙者增強身體機能,建立自信心,增進與社會的互動,重新融入社 會環境中。近年來,為身心障礙者舉辦各種運動觀念和行動,才廣 為被國人所認同與接受(潘裕豐,1997) 。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桌球這項運動,應該是站著打的一個移動. 5.

(15) 式活動。而在 1996 年,周長生先生代表我國參加在美國亞特蘭大舉 行的第十屆 Paralympic 殘障運動會輪椅桌球組 TT5 級,獲得第一面 銅牌以來,輪椅桌球運動,這項坐在輪椅上打桌球的運動項目,近 幾年來,才在台灣逐漸地被人所熟知,投入的人數也逐年增加。4 年後,在澳洲雪梨的第十一屆 Paralympic 殘障運動會,台灣選手在 輪椅桌球項目的表現上更獲得一面銀牌及兩面銅牌的榮耀。這些為 國爭光的選手,每個人都領有身心障礙者手冊,因此他們的榮耀, 要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血汗來獲得。相對於有些受傷後就躲 在家中的脊髓損傷者,對於參加輪椅桌球運動的脊髓損傷者,如何 克服心理上的障礙走出的陰影,在受傷後的生涯自我概念和受傷後 開始練桌球時的生涯自我概念,是否有不一樣之處?他們在學習桌 球後,復原力是否會比沒有從事運動的其他脊髓損傷者較為良好? 是否有可以當作其他脊髓損傷者學習的地方?開始練輪椅桌球之 後,是否對自己和家人有正向的改變還是負面的影響?這些是研究 者想要探討的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研究者提出「後天致障者生涯自我概念 與復原力之探討--以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為例」的研究主題,旨. 6.

(16) 在對參與輪椅運動對脊髓損傷者的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做進一步 的了解,並期望能以研究結果對脊髓損傷者的整體生活品質、降低 自殘問題和社會回歸表現上有所貢獻。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了解脊髓損傷桌球選手自殘經驗。 二、了解脊髓損傷桌球選手的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之情形。 三、探討脊髓損傷桌球選手個人背景在生涯自我概念和復原力的差 異。 四、探討脊髓損傷桌球選手和一般脊髓損傷者在生涯自我概念和復 原力的差異。 本研究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脊髓損傷福利團體和相 關研究者作為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研究者提出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不同個人背景的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在生涯自我概念是否 有差異? 二、不同個人背景的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在復原力是否有差 異?. 7.

(17) 三、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在生涯自我概念的表現上,是否會 比沒有參加適應體育運動的脊髓損傷者為佳? 四、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在復原力的表現上,是否會比沒有 參加適應體育運動的脊髓損傷者為佳? 依據上述問題,本研究假如下: 一、假設不同個人背景的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在生涯自我概念 的表現上是有差異的。 二、假設不同個人背景的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在復原力表現上 是有差異的。 三、假設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在生涯自我概念的表現上比沒有 參與適應體育的脊髓損傷者的表現為佳。 四、假設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在復原力的表現上比一般脊髓損 傷者的表現為佳。.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的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一、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係一種脊髓(包含神經根)的 急性傷害,導致在損傷部位以下的中樞神經及自律神經產生肌肉麻. 8.

(18) 痺、動作及感覺功能喪失等症狀。脊髓一旦損傷就會造成不同程度 之運動及(或)感覺神經功能的喪失,因而產生生理機能障礙及心 理的問題。脊髓神經受到傷害是一種不可逆的反應,傷害後便無法 恢復。受傷部位的高低對於傷者日後的生活功能影響頗大,受傷部 位愈高,對身體功能的影響範圍就愈大,受傷部位較低者,所受到 功能影響就較少,但是所有脊髓損傷者的共同點是會對個人造成功 能上的障礙和生活上的困擾。. 二、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 「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是在醫學上認定為脊髓損傷者,並 且參與輪椅桌球運動者。本研究所指的「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選手」 是指經由醫生診斷為脊髓損傷者,有參與輪椅桌球運動,同時有參 與國內外輪椅桌球運動比賽的選手。本研究所指的「一般脊髓損傷 者」,是在醫學上認定為脊髓損傷者,但是沒有參與任何體適能運 動者。. 三、生涯自我概念 生涯自我概念(career self-concept)是指個體在生涯發展的 歷程中,對整體生涯或是職業工作有關的自我屬性的概念認知。 對於生涯相關的自我能力、個人抱負、專長興趣、事物價值觀等 各項概念的認知,若自我認知程度愈清晰,則表示個體的生涯自. 9.

(19) 我概念愈明確具體。本研究的「生涯自我概念」以「生涯自我概 念量表」做測量,研究對象所測得之分數越高,表示其生涯自我 概念越好。. 四、復原力 復原力(resilience)是指個人具有或學習到某些特質,這些 特質或行為會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保護個人不受壓力或是挫折 的影響,使個人重新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並因此能發展出健康 的因應策略。是一種經歷逆境且維持正向適應的動力運作現象。 本研究所指的「復原力」是以研究者所自編之「復原力量表」作 為測量研究對象復原力表現之依據,研究對象所測得之分數愈 高,表示其復原力愈好。. 10.

(20)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脊髓損傷概述. 一、脊髓損傷的定義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 ,簡單的來說,就是脊髓受到 傷害;更明確的說明,脊髓損傷是指脊椎關節及脊髓內的神經連結 受到外部嚴重撞擊後或傷害,或是先天性異常及脊髓病變,導致病 患在損傷部位以下的中樞神經及自律神經所支配的身體部位出現肌 肉麻痺、身體功能喪失、運動不能、感覺消失或是感覺異常、反射 功能消失、大小便功能失常,及性功能喪失等等(Dubendorf, 1999; Krause, Brotherton, Morrisette, Newman, & Karakostas, 2007; Valent, et al., 2007; 王顏和,2009;許玉真,2004;胡順江,1992) 脊髓神經損傷後所造成的傷害和影響,可以簡單分成下列幾種: (一) 肢體癱瘓:頸部脊髓神經受損者,四肢皆受影響而失去功能。 胸腰部以下的脊髓神經受損者,雙下肢受影響而失去功能。 不完全脊髓損傷者,則保留較多的肢體功能。 (二) 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包括心跳、血壓、呼吸、排汗、體溫調 節 功能失常、大小便控制失常、性功能障礙等。 (三) 其他合併症:壓瘡、尿路感染、心肺功能衰退、痙攣、肌肉 萎縮、神經根痛。. 11.

(21) (四) 心理問題:受傷後,震驚,否認,沮喪,憤怒,無法面對殘 障的事實,造成嚴重的心理打擊,終日精神不振,無法回歸 社會,無法重新扮演好個人角色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 傷者協會,1994) 。 脊髓損傷後所產生的這些現象,會使損傷者的動作能力及生活 能力受到永久性限制,不僅會影響身體機能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亦 會影響心理及社會功能,更使脊髓損傷者降低或拒絕參與身體活動之 意願(Jacobs & Nash, 2004; Vissers, et al., 2008)。 在醫療不甚普及的過去,對脊髓損傷病人的處理,除了受傷初 期在外科給予初步的醫療外,就只有長期臥床,仰賴他人照顧,完 全談不上生活品質,幾乎所有的脊髓損傷病人都會在發病後一年內 死亡。在第二次大戰後,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及復健醫療的進步,大 部分的脊髓損傷者都可以存活下來,但隨後的各種醫療問題所需求 之醫療照顧和心理復原問題,對病患本身和社會環境,造成莫大的 挑戰。 脊髓損傷因其往往造成病人重大殘障,被全民健康保險局列為 重大傷病之一。脊髓損傷尤其容易發生在青壯年,對病人本身,其 家庭,甚至社會造成很大的損失。一旦發生脊髓損傷後,無論在醫 療或復健方面,面對的問題及困難特別多,需要各科醫師及醫事人. 12.

(22) 員之同心協力,以及家庭、社會與政府之配合,才能有滿意的治療 成果。. 二、脊髓損傷的分類 造成脊髓機能障礙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外傷性脊髓損 傷,另一為非外傷性脊髓疾病,兩者約為四比一。脊髓損傷的分類 可以依受傷部位、損傷程度、神經受損嚴重程度等來做不同的分類 方式。 脊髓損傷依受傷椎體部位來分類,可以分成:頸椎、胸椎、腰 椎、薦椎。而又可以依受傷的最高脊椎椎體節數來為損傷部位做更 明確的分類。例如,有位脊髓損傷胸椎第 2、3、4 節都受傷的患者, 會以胸椎第 2 節來做為這位患者的分類稱謂,通常會稱呼為胸椎第 2 節患者,或是簡稱為胸椎患者(王顏和,2009;社團法人中華民國 脊髓損傷者協會,1994;溫美蓉、梁靜娟、陳真瑗、鄭宏志,1999)。 陳玲芳、畢柳鶯(1998)的調查結果指出,受傷最多的分類為胸椎損 傷,佔調查當時的脊髓損傷人口總數的 43.8%,再來是是頸椎損傷 佔了 29.2%,其次為腰椎損傷,人數為 25.5%,最後是薦椎損傷, 人數為 1.5%。 脊髓損傷依損傷程度來分類,可以分成完全性脊髓損傷 (Complete spinal cordinjury)和不完全性脊髓損傷(Incomplete spinal. 13.

(23) cord injury)。運動及感覺功能喪失的程度,會因為脊髓受損的程度 而異。若受傷部位以下感覺及運動功能、自主神經功能完全喪失,稱 為完全性脊髓損傷。若受傷部位以下仍有部分感覺及運動功能,稱為 不完全脊髓損傷,或是部分性脊髓損傷。美國脊髓損傷協會依神經受. 損嚴重度之不同,將脊髓損傷分為A∼E 級,其定義分別為:(引自 葉純妤; 蔡春金,2004) A 級:完全性脊髓損傷,受傷部位以下完全沒有感覺與運動功 能。 B 級: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受傷部位以下沒有運動功能,但仍 餘留部分的感覺功能。 C 級: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受傷部位以下的運動功能仍保留, 但至少一半的主要肌肉之肌力小於肌力檢查標準的 3 分。 D 級: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受傷部位以下的運動功能保留,至 少一半的主要肌肉之肌力大於或等於肌力檢查標準的 3 分。 E 級:運動與感覺功能是正常的。. 三、脊髓損傷流行病學 14.

(24) 每年的脊髓損傷人數很難精確的用一個數字來說明,因為這是屬 於不需要向衛生主管單位報告的法定疾病。在美國脊髓損傷人口大約 每年以1萬1千人的數字在增加(Krause, Brotherton, Morrisette, Newman, & Karakostas, 2007);在英國,脊髓損傷每年增加的人 數為750至1000人(Chen, Boore, & Mullan, 2005);在台灣,每年增 加的平均人數為1000人~1200人左右;男女之比例約為四比一(社團 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協會,1994)。行政院衛生署的公告資料(行 政院,2002)指出,意外事故是台灣人民十大死因的第四位。根據社 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的2008年統計公告,脊髓損傷者的 受傷原因以交通事故(48%)為主,下肢癱瘓的比例為69%,而終身 使用輪椅的比例為92%,受傷的平均年齡為27.3歲。以社團法人台中 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為例,根據該會會訊資料指出,在2007年底為止, 計有會員242位,比起2006年增加了9%,近年來的會員人數是持續成 長的狀況,並且有偏向年輕化的情形(台中市脊協會訊,2008) 。除 了外傷性的脊髓損傷,由於醫學進步和家庭照顧能力的提升,許多先 天性的脊髓病變病患得以存活下來,因此年輕的先天性脊髓損傷者的 數量會比從前來得多。 造成外傷性脊髓損傷的原因,就台灣地區而言,一半以上是因為 交通意外事故,其次為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運動傷害(例如:跳. 15.

(25) 水) 、刀槍傷等。脊髓損傷尤其容易發生在青壯年之男性(王顏和, 2009),正是人生中具生產力的時期,若遭受意外而造成癱瘓,成為 後天致障者,對個體本身其家庭,造成很大的損失,同時對社會經濟 的生產力也會有所損失。. 四、脊髓損傷後的生理和心理影響 脊髓損傷所造成的神經生理上的傷害,會使得動作能力受到永久 性的限制,不僅會影響身體機能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會影響心理 及社會功能,更使得脊髓損傷者降低或拒絕參與身體活動的意願。由 於肢體的無法動作,以及參與意願的降低,造成脊髓損傷者長期維持 在某一個特定姿勢或是不動的狀態,長期下來,容易產生肌肉萎縮和 骨骼肌肉等身體生理功能方面的改變(彭美姿,1998)。 大部分的脊髓損傷者在發生身體損傷後,容易形成自我封閉現 象,與社會群體逐漸產生疏離,並在日常生活中承受比受傷前更多的 的挫折與心理壓力,進而產生憂鬱、焦慮、慢性疼痛、壓力、缺乏自 信心及負向自我價值等負面反應,造成生活滿意度及生活品質的低落 (Ditor, et al., 2003)。 黃盈慈(2005)在其論文中提到,肢體障礙者比一般人更顯得. 16.

(26) 自我價值感低落,並且有較高的焦慮,對自己缺乏整體性的自我概 念。肢體障礙者除了因為行動上的不方便,在情感上,也是常常依 賴身邊可靠的親人或朋友為多。意外造成脊髓損傷者身體功能障 礙,固然是人生一大打擊,可是長期沉緬於哀傷的心境,將可能產 生負向的自我態度,最後失去生活目標。 在澳洲的一項研究對象為106位受傷超過1年以上的脊髓損傷者 的研究中指出,脊髓損傷者會因為身體上的不方便及疼痛,使得他們 無法維持受傷前的自我效能,導致受傷後的生活品質比一般人的生活 品質為差。研究中也指出,疼痛對脊髓損傷者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 那些疼痛頻率頻繁的脊髓損傷者,影響更甚(Middleton, Tran, & Craig,2007)。. 17.

(27) 第二節 脊髓損傷輪椅桌球運動概述 一、需求層次理論與脊髓損傷者的適應體育 美國心理學家 Maslow 提出的層次需求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 ,是研究者在寫文獻探討時第一個想到的理論。層次需求理 論這是屬於動機理論的一種,強調人類的各種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 質的需求所組成,而各種需求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別。 當底層的需求獲得滿足後,更高層的需求才會產生。需求層次理論 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理論中也提到 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 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 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這個需求層次理論, 有個三角形的圖示說明。這個三角形一共分為七層,每一層都是一 種需求。這個需求層次可分為兩大類,最底下的,較低階層的四層, 稱為基本需求(basic need);上面的,較高階層的三層稱為成長需 求(growth need)(張春興、林清山,1981)。各層次的需求說明如 下: (一)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 求。通常是指衣、食、住、行、水、空氣等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求(safety need):指希望受到保護免於遭受到威脅,. 18.

(28) 免遭痛苦或疾病,保障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並且能夠獲得 安全感等的需求。 (三)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指被他人接納、 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 需求。 (四)自尊需求(self-eseteem need) :指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 切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 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五)知的需求(need to need) :指個體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變 化中所不理解的,希望去理解的需求。通常是指探索、操弄、 試驗、閱讀、詢問等。 (六)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指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 (七)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 :指在精神上臻於真 善美合一,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也就是完成個人目標、發 揮潛能,充分成長,最後趨向統整的個體。因此前面幾項需 求都要先獲得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 衍生性需求。 脊髓損傷者在受傷後,在身體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獨立 功能上都會有改變或很大的影響,由 Maslow 層次需求理論來看,. 19.

(29) 就是最底下的生理需求受到極大的影響。根據理論,當底層的需求 受到影響,會波及上層的各種需求,因此當生理需求無法達成或是 沒有被滿足時,脊髓損傷者無法去從事的休閒活動或是去追求自我 實現。 身心障礙者所從事的運動或是休閒活動,稱之為「適應體育」 或是「矯治體育」 。「適應體育」(Adaptive Physical Education)是藉 由改善心理動作問題,以利個人達成其成就目標與自我實現,並建 立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提升自我概念、社會能力和自我接納(陳 素勤、尚憶薇、蔡育佑,2001)。 「適應體育」與「矯治體育」 (Corr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皆是屬於專為身體或體能上有某種缺陷的人設 計的體育活動,都有改善一般體能狀況,加強肌力與心肺耐力,增 進血液循環,維持或增加關節活動,促進反應敏捷,改善平衡與運 動功能技巧等多項目的。但是後者所具有的醫療目的較為明顯(連倚 南,2012)。另一位學者將適應體育定義為治療及復健身心障礙者的 有效方式,除了能針對身體的、情緒的、智能的障礙,使個體能在 情緒上安定,更是促進身體健康、提供娛樂放鬆、拓展人際關係、 建立友誼互動、增進自我實現等,進而能適應社會和擁有健康生活 的體育活動(滕德政,2004)。綜合言之,適應體育是為身心障礙者 所設計的體育活動,除了能提供一般體育活動的效果之外,更能協. 20.

(30) 助從事適應體育活動的身心障礙者增進心理健康。本研究所指的輪 椅桌球運動,即是適應體育項目之一。 在脊髓損傷的桌球選手上,研究者觀察到他們通常具備有良好 及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雖然在這個無障礙環境不是很理想的社會 上,他們還是能夠達到只需要些許的協助,就能自己外出去比賽。 另外,能夠參加輪椅桌球運動的脊髓損傷者,通常在經濟上都能夠 不虞匱乏,不需要為下一餐煩惱。也就是說,要能夠在球場上見到 的脊髓損傷桌球選手,通常在最底層的生理需求上是獲得滿足的。 選手們為了能夠追求更高階的自尊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把 桌球運動上的出色的表現當作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之一,也改變了 他們對生涯自我概念的想法。 另外,吳萬福(2003)提出從事運動時,引起運動動機的結構 層次,其中的動機構成理論也是以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 他提到,要引起動機,除了需要具備內心的需求,還需要有外部的 刺激和誘因。當個體想要從事運動時,如果沒有時間、場地、設備、 同伴、獎賞等其他誘因存在時,仍無法達到運動的行為。圖 2-1 為 引起參與運動動機的結構說明。. 21.

(31) 生理性需求:飲食、休息、性 安全性需求:逃避危險、維護身心安全 動因. 愛情的需求:愛人、希望被愛 尊敬的需求:尊敬人、被眾人或某人肯定、尊. 敬 動機. 自我實現的需求:想實現自我的各種才能、表. 現 誘因. 賞罰、競爭、結果的告知、成敗、場地設備、 教練、時間、同伴等. 圖 2-1 引起動機的結構( 資料來源:吳萬福(1992))。. 二、殘障桌球分級制度和規則 桌球是一門需兼具爆發力、敏捷力、協調性、耐力、高專心度 及情緒穩定度的運動(謝麗娟、劉妍秀、林育田, 2003)。在運動 技能分類中,桌球運動式屬於開放性的運動技能,比賽的複雜性高, 運動員必須在多變的環境中,於瞬間做適當動作回應,技術及戰術 組合變化多,沒有固定的模式(朱昌勇,2005)。因此,成為一位桌 球選手,需具備有良好的體能及相當的技術水準,而要成為一位輪 22.

(32) 椅桌球選手,還需要具備有比一般人更靈敏的反應和輪椅操控能 力。由於殘障桌球選手與一般桌球選手最大的差異就是在以輪椅代 替雙腳來移位,他們必須一隻手拿著球拍,另一手負責輪椅的操控, 由此可以看出,輪椅桌球選手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敏捷力、協調性 和爆發力。 每一位殘障桌球選手的狀況不盡相同,而選手在比賽的時後, 因為身體功能殘留程度不一樣,導致受傷程度不同選手們在比賽 時,裁判的評分標準不一,使得比賽會出現缺乏公平性的問題,引 此才有了體位分級的鑑定和各種殘障運動的分類比賽規則。在一般 的標準看來,這種措施與制度顯得較一般的比賽規則複雜許多,但 是為了讓殘障桌球運動符合公平競爭的原則,體位分級制度和分級 比賽是有其必要性的。體位分級制度依照具有考試證照的體位分級 師將選手依運動醫學、運度功能做評估和分級。為確保比賽的公平 性,世界級的殘障運動會、公開賽,以及國內的身心障礙運動會等, 都已嚴格實施殘障體育運動功能與體位分級制度(賴復寰,1998)。 因此要瞭解脊髓損傷者的輪椅桌球運動,必須先清楚輪椅桌球運動 的分級制度和規則,也能對選手們的運動功能有更清楚的瞭解。 以殘障桌球選手肢體活動範圍、肌肉力量、運動限制及在輪椅 上的平衡和操控球拍的能力,殘障桌球可分為 10 個級別,其中第. 23.

(33) 1-5 級為坐姿運動員;第 6-10 級為站姿運動員。用淺顯一點的說 明,就是:第 1-5 級是坐在輪椅上打桌球,不論是坐在一般輪椅或 是運動輪椅;第 6-10 級是站立著打桌球,不論是拿柺杖或是穿著 義肢站著,只要是站著打桌球就分類在 6-10 級別。 根據 IPTTC (The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Table Tennis Committee) 國 際殘障桌球分級系統在 2007 年 2 月 4 日所公告的分級制度,其中 1-5 級的分級標準適用於輪椅桌球選手,因此將 1-5 級的輪椅桌球 選手分級標準簡單說明如下:(ITTF,2010) 第 1 級 (CLASS 1) 手肘與手部的伸展是由肩膀啟動的搖擺動作所達成。手臂動作 的協調明顯與未受傷手臂不同。必須以手握住輪椅或大腿或以彎屈 的手肘勾住座椅來維護所有的軀幹動作的安全。 第 2 級 (CLASS 2) 有足夠的手肘伸展與良好協調的手部動作但是缺乏正常力量。 安全維護軀幹位置的方式類似第一級選手。 第 3 級 (CLASS 3) 高層脊髓損傷者的持拍手可能有些微的運動力損失。但這些損 失對於目前所知的桌球技術並不構成影響。些微的軀幹變換位置由 空手抓住,前推或支撐輪椅或大腿來作為安全維護。軀幹下部與椅. 24.

(34) 背保持接觸。脊髓損傷者因為無法轉動軀幹使得手臂向後的動作減 少。通常不容易隨意移動輪椅(Deliberate movements of the wheelchair are mostly disadvantageous.) 。. 第 4 級 (CLASS 4) 可以看到正直坐姿,正常的手臂動作與軀幹動作。為了達到更 遠的軀幹動作,一定需要使用空手抓住,前推或支撐於輪椅或大腿才 能完成伸展驅幹的動作。可能可以隨意的移動輪椅。當以一隻手啟 動輪椅向前時,軀幹無法理想的往前傾。若沒有空手的協助是無法 做出側邊動作的。 第 5 級 (CLASS 5) 運動時不需空手協助。軀幹可以向前傾或於矢狀切面(sagittal plane)隨意抬起。可觀察到以大腿或是腳部的明顯推力,因為軀幹 可以良好前後移動,因此能有理想的輪椅操控。可觀察到部份的側 向動作。 由國際標準分級規則可以知道,級數愈低的,選手的身體殘餘 功能就愈差,級數愈高的,身體功能就愈好。通常,第 1 級和第 2 級的選手大多是頸椎的脊髓損傷者;而第 3 級和第 4 級的選手以胸 椎和腰椎的脊髓損傷者為主,第 5 級就是腰椎和薦椎的脊髓損傷者 25.

(35) 為主。以前常常聽到頸椎受傷的脊髓損傷者自我嘲笑說: 「頸椎受傷 的人只剩下一張嘴。」意思就是,頸椎的脊髓損傷者,只剩下一張 嘴可以吃飯,打字或是畫畫,也是用嘴叼者輔具來進行,平時最厲 害的就是跟他人抬槓鬥嘴,其他的事情都需要他人的幫忙或是協 助,因此才自嘲為-只剩下一張嘴。但是打桌球時,他們就必須用到 手了。因此,許多頸椎的桌球選手,在開始接觸桌球後,都不會再 這樣看輕自己了。 從上述的分級規則,可以發現,分級並不是用醫療體系常用的 脊椎損傷的位置高低,而是以運動員保有的運動功能來當作分級標 準。相同等級的輪椅桌球選手一起比賽,才能讓選手們在比較公平 的條件下以個人的實力和練習結果作一場真正的競爭。在與較為資 深的輪椅桌球選手們談話時,發現他們對於分級標準都非常的清 楚,這樣在面對國際比賽的選手時,不會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瞭 解對手的運渡功能等級,變成不公平的比賽。這樣也能減少比賽中 選手或是教練上訴或抗議分級錯誤的次數和機率。 根據分級規則的說明,並參考學者(吳智東,2006)文獻和國際 體位分級師林朝加醫師之建議,將本研究的輪椅桌球選手的運動功 26.

(36) 能,簡單用下列表格說明:. 27.

(37) 表 2-1 級別. 輪椅桌球之運動功能分級. 一級(TT1). 二級(TT2). 三級(TT3). 四級(TT4). 五級(TT5). 分級標準. 1.四肢癱瘓. 1.四肢癱瘓. 1.雙下肢癱瘓. 1.雙下肢癱瘓. 1.雙下肢癱瘓. 2.坐姿平衡差. 2.坐姿平衡差. 2.如輪椅無背. 2.坐姿平衡良. 2.坐姿平衡良. 3.三頭肌無功. 3.三頭肌有功. 靠則坐姿平. 能,肘部無. 能,肘部可. 法伸直,用. 以自行伸直. 肩部帶動手 臂動作 4.執拍手嚴重 喪失功能. 好. 好. 3.上半身軀幹. 3.上半身軀幹. 3.腹肌和背肌. 控制不完全. 旋轉功能良. 4.執拍手協調. 功能差無法. 正常,軀幹. 好. 差,手腕及. 控制上半身. 挺直狀況下. 手指的控制. 軀幹和骨. 無法往前後. 差. 盆,需要單. 左右移動. 手扶持輪椅. 4.雙手功能正. 衡差. 或撐腿以控 制軀幹平衡 4.執拍手功能 大致正常. 28. 常. 4.雙手運動功 能正常.

(38) 三、運動對脊髓損傷者的影響 國民健康局時常在媒體上宣導,要國人常常運動,運動能維持 或是促進人體健康。以外顯表現上來看,運動只是單純的身體活動, 但實際上在從事任何運動的時後,身體的感覺器官(視覺、聽覺、 觸覺、本體感覺、運動感覺)都同時在接受刺激,或是同時在接受 大腦的命令發出反應,做出各種的運動表現。經由運動的過程,人 類不斷透過身體接觸、操作並累積經過判斷選擇的良好知能的結 果。從事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對於大腦,各種感覺器官,都 會有正面的效益。 吳萬福(2003)提出運動對人體的影響有: (一)對腦的影響:適度的運動有益於大腦的活動。 (二)對感覺、知覺的影響:運動能刺激感覺和知覺器官運作, 提升功能,也可作為判定身心變化的參考。 (三)對情緒的影響:從事運動後,會感到心情輕鬆、愉快,對 心情、感情都有正面的影響。 (四)對自我概念或性格的影響:運動是使用自己的身體向外界 作用的現象,運動會逐漸形成對自己身體概念和自我概 念。在運動中成功的經驗也會提升個體的態度和價值觀, 而自我概念的形成與性格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 29.

(39) 吳昇光(2003)的專題研究中指出,脊髓損傷者在發生身體功能問 題後,容易形成自我封閉現象,與社會大眾逐漸產生疏離。同一個研 究中發現,我國脊髓損傷者每週會例行參與身體活動習慣者僅有 13%。Gioia等 (2006)在研究中提及脊髓損傷者的心理健康與其是否參 與規律身體活動有密切關係,若要改善此心理健康問題,脊髓損傷者 應積極提升參與規律的身體活動型態。Ditor等 (2003)針對11位脊髓 損傷者進行3組訓練,為期9個月的身體活動介入後,研究結果發現這 些脊髓損傷者的疼痛感降低、壓力減輕與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並強調 如能增強運動依附性,則可有效維持身體活動行為及增進心理幸福感 (well-being)。在另一篇實證研究中(Hicks, et al., 2003),進行長達9 個月的耐力運動訓練,結果發現固定參與運動訓練者有效降低壓力、 憂鬱傾向及疼痛感,並在身體自我概念及生活品質等方面皆有明顯的 改善;另外,在其研究中發現若能規律的參與身體活動者在幸福感和 人際互動方面皆優於無規律身體活動者。 Semerjian等(Semerjian, Montague, Dominguez, Davidian, & de Leon, 2005)以12 位脊髓損傷者為研究對象,進行10 週的跑步機運動 訓練(Body Weight Supported System Treadmill Training, BWSTT),研 究結果發現參與身體活動可有效增進生活品質及提升自我的身體滿 意度,同時也發現,脊髓損傷者自覺在參與運動活動之後,對於自我. 30.

(40) 的身體功能、自覺健康狀態及生活獨立能力皆有正面的感受。 學者Asc(2003)探討體適能訓練和團體諮商結合,對40名女大學 生的與身體自我概念是否有影響,結果發現,身體活動和團體諮商能 增進心智健康,結合體適能和團體諮商的訓練,能改善自我概念。 歸納上述研究結論得知,國外已針對脊髓損傷者採取不同體適能 運動或是以身體活動型態來實施運動訓練,不論對生理健康或是心理 對健康的影響成效皆有不同的正面效益;可見得體適能運動對促進脊 髓損傷者生理及心理健康層面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從文獻中及 一般觀察得知,多數的脊髓損傷者皆未能持續參與規律的運動,如何 能鼓勵脊髓損傷者主動參與體適能運動?如何說服脊髓損傷者,體適 能運動能帶給他們的實際效益?對於這問題值得進一步加以探討。. 31.

(41) 第三節 生涯自我概念文獻探討 一、生涯自我概念涵義和理論基礎 「自我」這個字在英文中有兩個不同的理念,一個是社會心理 學上所說的「自我」 ,self,另一個是心理學及心理分析學的「自我」 , ego;前者通常是涵蓋個人對一己的認識評判,而後者則是個人格與 外界聯繫部分(張華葆,1992)。通常個體所陳述的「我」 ,就是指個 體的自我概念或是自我認同(李美枝,1993)。生涯自我概念(career self-concept)是學者 Super 的理論核心概念之一;其認為將自我概 念(self-concepts)轉換為生涯自我概念的歷程是個體生涯發展的一 項重要課題。Super 指出,生涯是個人在一生的工作歷程中,所包 含的職業、工作、職位,人類會以職業來定義自我,而生涯的選擇 則是個人對自我概念的實踐。生涯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在生涯發展歷 程中,知覺到與職業有關之自我屬性的綜合體;同時受到三種心理 學的影響:差異心理學、自我概念論以及發展心理學(引自林宏熾, 2003;侯月瑞,1986)。 在更早之前,社會學家 Cooley 和 Mead 曾提出,自我概念是源 自於社會互動,並且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會經歷多次的變化(引自林翠 湄,1995)。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我的知覺,是透過與環境的經驗、 與重要他人的互動、及對自己行為的歸因而逐漸形成的(趙曉美,. 32.

(42) 2000)。自我概念是在心理發展階段中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進而建構 個人獨特價值體系的核心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發展,是經歷生命 的全程,而健全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郭為藩,1979)。 自我概念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個人主體自我對客體自我的看法(張春 興、林清山,1981)。 個人的自我概念對生涯發展有很深的影響,當個人生涯自我概 念愈清晰、具體,生涯發展的情況就愈成熟,反之愈差。擁有正向 自我概念的人,在待人處事上容易產生成功的經驗,從外界得到回 饋,這類的成功經驗,提升了個人對自我的看法,也提升了生涯自 我概念。自我概念可當作預測一個人行為及個人成就的重要指標, 不健全的自我概念會成為生活適應困難的主因之一(郭靜姿, 1985),進而影響生涯自我概念。 林宏熾(2003)提出,考量身心障礙者的生涯自我概念的層面, 至少包含以下層面: (一) 生涯能力:生涯能力係指個體從事某項職業時,對自己能力 的瞭解程度。 (二) 生涯抱負:生涯抱負係指個體從事某項職業的志向或願望。 (三) 生涯興趣:生涯興趣是指個體對某項職業的正面態度而言。 (四) 生涯價值:生涯價值有三個層面:社會面、經濟面和心理面。. 33.

(43) (五) 生涯調適:生涯調適係指個體從事某項職業時,對於工作環 境上人、事、物的規定,均能配合或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的 要求,以保持個體本身與外在環境的和諧狀態。 (六) 生涯評價:生涯評價係指個體對自己的生涯能力與成就的評 價;亦即個體對其本身的生涯能力與成就的確信或自信生涯 的程度。 (七) 認識:生涯認識係指個體工作世界或想從事的職業性質以及 該職業所需具備的條件、能力的認識程度。. 二、生涯自我概念與運動 運動能夠增進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種 概念。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讓人心情愉悅的化學物質,會影響個人 的想法和觀點。運動可提升健康的生活品質,對於身體和心理幸福 感有幫助。根據研究指出,運動與焦慮和憂鬱呈現負相關,但是對 自我概念則是呈現正相關(Fox, 2000)。也有國外學者在實驗中發 現,運度後對於降低負向的身體自我價值有顯著的改善(Alfermann & Stoll, 2000)。參加各種的運動或是休閒活動,除了能改善身體 的體適能之外,還能夠促進身體自我概念,並且在一些學者的文章 中,可以證實,參與運動的程度愈高,可以使參與者有較佳的身體. 34.

(44) 自我概念(信世傑,2003;陳彥宏,2001)。同時,身體自我概念是 屬於自我概念階層結構的其中一階層,是影響整體自我概念的重要 因素(李明憲,1998)。因此,參與運動,能使個體身體能力提升, 並且能增進個體自尊及自我認同,使個體具有身體、心理及社會良 好功能,進而提升生涯自我概念。 脊髓損傷者因身體障礙,容易形成自我封閉現象,與社會大眾 逐漸產生疏離,並且因社會環境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較多的 挫折與心理壓力,進而產生憂鬱、焦慮、慢性疼痛、壓力、缺乏自 信心及負向自我價值等負面反應,造成生活滿意度及生活品質的低 落(Ditor, et al., 2003;曾建興,2008)。Kerstin, Gabriele,和 Richard(2006)等指出運動對脊髓損傷者的重要性,主要是:維持或 增進身體健康,以及維持生活功能上的自我獨立。他們對 16 位脊髓 損傷者進行深入訪談,歸納出四個能夠提升脊髓損傷者參加運動的 主要因素:認知和行為改變策略,獲得社會環境的支持,發覺受傷 後的參與動機,及獲得新的生活架構。這四項因素都與個體的生涯 自我概念有關連。Gioia 等(2006)在研究中提及脊髓損傷者的心理健 康與其是否參與規律運動有密切關係,若要改善心理健康問題,建 議脊髓損傷者應多多參與運動。. 35.

(45) 三、生涯自我概念與脊髓損傷 一般人對脊髓損傷者的印象都是坐著輪椅的族群。台灣及世界 各地脊髓損傷者協會、相關社福團體,代表脊髓損傷者的設計圖案 都會出現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可見脊髓損傷者需要以輪椅代步的 為多。對大多數的脊髓損傷者而言,輪椅就是他們的第二雙腿。因 此,脊髓損傷者在受傷後的第一個改變,就是自我概念中對自我身 體意象的改變,無論他們是以坐輪椅、穿鐵鞋或是拿柺杖來代步。 對這樣的身體形象的改變,除了本身在自我概念上要重新調整、接 納、適應,對周遭的親友或是照顧者,他們的接納也會影響脊髓損 傷者對自我概念的改變。除了身體意象的改變之外,情緒上,社會 互動上,都會因為身體功能出現障礙而有影響。當身體有了生理構 造上的障礙或功能失調時,會伴隨著因為周圍社會無法提供個體特 殊需求而隨之產生的障礙,會使得個體由失能(impairment)轉變成為 殘障(disability) (Chau, et al.,2008)。 鳳華、張瑋珊、江奕葶、黃雅蘋(2007)等在其行動研究中發現影 響脊髓損傷者在生涯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因子,其中正向因子包含有自 我概念、家庭互動、外在環境與就業資源,而在有關自我概念的內涵, 則包含有獨立生活能力、正向信念、價值觀、及正向行為觀點等。而 家庭支持及社會資源,則是脊髓損傷者心理復原的重要推手。在負向. 36.

(46) 因子,則包含挫敗經驗、個人因素及政策法令等;其中的個人因素則 包含非理性信念、無可轉移技能、以及對未來就業負向之態度。個體 除了改變對自己的自我概念,同時也需要面對社會環境所造成個體在 自我概念上的改變。. 37.

(47) 第四節 復原力及其相關研究 一、復原力的意涵 復原力(resilience)是一個概念,難以用一個嚴格的操作型定 義來說明。Lambie (1998)等人認為,所謂復原力是指「個人具有或 學習到某些特質,這些特質或行為會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保護個 人不受壓力或是挫折的影響,使個人重新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並 因此能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復原力可以說是對壓力的適應和 調適中必要的演化過程。換言之,復原力平日就在生活中存在或是 逐漸形成的,而非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神奇過程(Smith, 1999)。 Rutter(1993)認為,復原力不是一種絕對的能力,無法適用於所有 的壓力情境,而復原力的改變或增減,視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而 有所不同。 復原力是一個複雜的構念,要辨識個體的復原力,主要根據兩 項依據:(一)個體需暴露於重大的逆境或危機的威脅,壓力或是 創傷;(二)即使在逆境中,個體還能維持正向的適應,呈現正向 的適應結果,沒有負向的適應問題或心理症狀(曾文志,2007)。要 判斷一個人的復原力,就必須從這兩方面的指標據以推論。復原力 並無在特定時間產生的通則,但是社會支持網路及反思能力所影響 的復原力層面最廣(顏郁心,2002)。. 38.

(48) 復原力被認為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能力、潛能、或是特質,包 括了:挫折忍受力、自我情緒的調整、壓力調適、同理心等,而這 種個體本身具有的特質或是能力,可以幫助個體從環境的變動及挫 敗中迅速恢復,以穩定的情緒及適當的思考來面對個體所遭遇的種 種問題,降低危險因子的影響,並且能從過程中再度學習,強化自 我未來的環境因應能力,以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率,或是增加個體 適應的成功率。而復原力的形成是一個個體心理活動的過程,是個 體與環境互動後所產生的結果,是一個動態的,個體可以透過學習 及修正而不斷循環的歷程(江志正,2008)。因此,復原力可以描述 成是一種個人面對危機的能力,也可以解釋為一個適應壓力的過程。 由上述文獻都指出,復原力是面對困境挑戰的能力,是從困境 中重新站起來、重新學習、重新成長的能力。個體所擁有的能力或 是特質,愈是正向,愈是健康,在面對困境時,愈能夠在心理上達 到良好的調適,能正向的面對新的人生。. 二、復原力因子及復原力歷程 一般人受傷後的情緒反應會經歷幾個階段(Kubler-Ross, 1969): (一)不信任、懷疑、否認事實、孤立, (二)憤怒、敏感, (三)妥協, (四)沮喪、失去自信, (五)接受事實, (六)放棄、. 39.

(49) 順從。個體在與社會環境互動當中,可以觀察到情緒的反應,由情 緒反應及行為表現,可以觀察個體是處在哪一個心理調適階段。而 到底是怎樣的因素能夠讓身處挫折環境極不穩定情緒中的個體,能 夠因應挫折或是危機,重新調整自我,從壓力中逐漸平靜情緒重新 面對生活的挑戰呢? Rak & Patterson (1996) 、賴國弘等人(2004)及蕭文(1999)等學 者同時引用了 Werner(1986)的復原力觀點,認為復原力可以從七大 原則來看: (一)具有主動性:主動的採取因應策略以解決挫折的經驗。 (二)在成長過程中能引起他人正向注意個人存在的能力。 (三)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的經驗。 (四)對生命的意義能保持正向觀點的能力。 (五)有彈性及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的能力。 (六)樂於嘗試新的經驗。 (七)積極的未來態度,延宕需求與自我控制能力。 早期研究學者們將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壓力情境稱為危機狀態 (risk status) ,影響危機狀態的因子稱為危機因子(risk factors) ,而 為了應對危機因子,個體在壓力的情境下與外界環境產生了互動, 在持續的調適過程中,個體以自身的特質和條件,產生了能保護自. 40.

(50) 我的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s) 。而近期的學者發現,壓力情境下 的互動和適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適應良好的個體,是不會受到壓 力的影響,而是透過調適和應對來恢復自我,產生一個好的結果(阳 毅、欧阳娜,2006)。 蕭文(1999,2000)將復原力的構成因子,分為下列七點:(一) 具有幽默感並對事件能從不同角度觀之。 (二)雖置身挫折情境,卻 能將自我與情境作適度分離。 (三)能自我認同,表現出獨立與控制 環境的能力。 (四)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 (五) 具向環境/壓力挑戰的能力。 (六)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 (七)較 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無價值/無力感。 Howard(1996)提出,復原力主要與三個層面相關: (一)個體本身:利用個人的資源調整壓力或是挫折,而接收到正 向的增強和發展成功的適應。 (二)家庭:生長環境、家庭教育、家人支持鼓勵等等。 (三)外在支持:師長、親友、或是諮商輔導的機構。此外,賴國 弘等人也建議,良好的自尊、和諧的家庭成長經驗、良好社 會外在支持系統,內控人格、智力、社交技巧、性別等,也 可列入復原力因子的考量。 Werner (2006) 綜合美國、英國、紐西蘭、澳洲、丹麥、德國、. 41.

(51) 瑞典等國的大型縱貫性兒童復原力研究,提出4個復原力的保護因 子:(引自王琡棻、盧台華、吳裕益,2010) (一)個人特質方面:擁有主動、合群、社會性成熟、吸引人的 氣質、高成就動機、內控信念、樂觀信念、衝動控制與正 向自我概念,並且具備中等以上智能、良好溝通能力、問 題解決技巧、計畫能力與特殊才能; (二)家庭資源方面:有信任與支持性的親子關係,並且鼓勵個 體主動、採取行動解決困難; (三)學校資源方面:有信任的師生關係、支持性的同儕關係, 與成功的學校經驗; (四)社區資源方面:有社會支持網絡、正向的角色模範,以及 參與社會組織,如社團或宗教團體。 Brooks(1994)認為擁有良好復原力的個體,同時擁有同理心, 良好的人際互動,家庭支持關係良好,對自己的生活能夠有掌控能 力及對未來充滿希望感,也能有某種興趣或是嗜好,也有良好的問 題解決能力。Schein 認為生命的歷程,主要是由三種向度所組成: 1、個人的身心發展與自我成長;2、工作與職業;3、情感、婚姻與 家庭(朱湘吉,2000;邱美華、董華欣,1997)。因此要瞭解個體的 復原力,可以從個體的身心發展、自我成長、社會互動、家庭支持、. 42.

(52) 自我掌控力、工作職業、興趣專長及自我概念等多方面來觀察。 一般而言,能從創傷或災難中迅速恢復正常生活能力及適應力的 個案,通常是能有效運用包括樂觀、希望感、堅持、進取、內控的內 在特質以及自我調適、適應環境等因應能力之內在資源者,而這種控 制與運用自己內在資源以因應外在環境的能力,是可以經由後天環境 訓練與培養的,若自己愈能運用內在資源,就愈能自困境中脫離,提 早恢復正常生活(洪福源,2005)。如果個體有某些特殊的能力,而這 些能夠有助於個體面臨危機情境時不會受到損害,發揮保護的功能, 或表現良好的復原效果,那麼個體在遇到重大阻礙時,就能有良好的 自我調適,減少不適當的反應和結果(蔡群瑞、蕭文,2004)。 Brooks & Goldstein(2004)並提出發展個人復原力的十個步驟: (引自江振亨,2009) (一)改變生活,改寫自己的負面生活腳本 (二)對於壓力具有抗壓性,而不只是感受緊張 (三)藉由他人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生活 (四)有效的溝通 (五)接納自己與他人 (六)與他人建立歸屬感並具有同情心 (七)有效的處理錯誤. 43.

(53) (八)增強能力以提高成功的機會 (九)發展自我管理與自我控制能力 (十)維持復原力的生活型態 蘇芸仙(2006)認為,復原力是一種正向、積極的概念。如果將復 原力的概念,運用在輔導個案的生活上,可以協助個案發現自己的內 在潛能與力量。建議培養方法如下: (一)培養個案對問題採取積極解決的態度 (二)以正向的態度來看待生活; (三)鼓勵個案培養正向人格特質; (四)鼓勵個案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Luthar & Cicchetti(2000)認為,復原力反映出當個體身處困境時 的正向適應歷程,而這種正向適應可能來自個體的內在因素、外在環 境因素,或兩者相互作用後產生的結果。復原力運作途徑有:提昇個 人因應壓力事件的能力、減緩壓力事件之負向影響,以及阻隔與負向 事件的接觸。復原力的建構,端視個人如何與環境互動,因此也有不 同的復原力表現組合及運作方式(顏郁心,2002)。其運作途徑有:提 昇個人因應壓力事件的能力、減緩壓力事件之負向影響,以及阻隔與 負向事件的接觸。 賴國弘等人(2004)在受傷運動員之心理復健工作的文章上提. 44.

(54) 到,運動員受傷後,透過現代高水準的醫療照顧,運動員生理上的傷 害通常可以迅速復原,但是仍須要接受長期的復健訓練,加以強化生 理功能,以恢復原來的水準。若沒有接受完整的復健訓練,容易產生 心理上的負面影響,例如:恐懼再度受傷,競技能力降低,注意力無 法集中等這些心理障礙也會同時影響運動表現。受傷後的生理功能復 原狀況,需要靠發達進步的醫療復健。而心理狀況的恢復,則需要靠 個人的復原力。在過去的研究探討個體復原力,通常是從個體是如何 在逆境中維持良好的適應,因此會針對經歷逆境的個體,檢視其心理 特質、家庭支持、或社會環境資源對個體適應結果的影響和貢獻,並 且將具有正向效果的心理社會資源界定為保護因子(曾文志,2006)。 綜觀以上論點,個體在正向的環境下有良好的生活態度,建立生活目 標,積極的人生觀,對於發展及培養復原力是有幫助的,在復原力正 向發展的同時,也才能減少負面想法,遠離造成傷害的因子。. 三、靈性的意涵 由上述對復原力的探討,可以發現個體的主觀意念和靈性觀點 對個體復原力發展有影響。我們描述為靈性或是心靈等字眼的名 詞,在希臘文是 Psyche,在德文是 Seele,在英文是 Spirit 和 Soul, 在拉丁文是 Spiritus,在許多文化中都會有相關的字眼來描述靈性,. 45.

(55) 顯示靈性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要對描述或是歸類靈性,在醫學上 來講,是很困難的,因為它不是一種人體器官,也不是人類器官或 是組織的機能或是狀態。在醫學上可以用儀器來測量或量化人類行 為表現的現象與狀態,但是無法測量靈性,也無法明確的用文字來 解釋或是描述靈性。因此,對於靈性的意涵,會因為學者專家所專 長的領域,文化背景或是個人觀點,而會有種種見解或定義。 杜明勳(2003)指出,靈性就是: 「個人對生命最終價值所堅持的 信念或信仰」 ,而個體堅信的理念是個體行為習慣的思想依據,支持 個體本身,讓個體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對的,減少個體的不安和焦慮 感。他認為,一個有健康靈性的個人,會堅持自己的哲學觀及行動, 即使沒有他人支持也是如此。個人堅信的理念會影響個人處事的態 度,而態度會影響個人的行為表現。靈性也說明了個人生活、社會、 理性與知性判斷之意義與目的。因此,靈性是一種人生的哲學觀、 價值觀。靈性不一定都一定要跟宗教有關連,但是通常跟宗教的哲 學觀會重疊。 靈性的觀念是個人所深信不疑的,會影響人生活的態度與行 為,或是個人生活調適技巧與人際關係,情緒的變化等等。靈性是 天生具有的,是個體內在瞭解的能力與力量的泉源,是個人的主觀 經驗。靈性維持個體生命的完整性也在個體的生存和心中,提供個. 46.

(56) 體生存的意義(杜明勳,2004)。蕭雅竹(2002)文章中認為,靈性是 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自我與整個大環境的關係,包括自我 與本身、自我與他人、自我與周遭環境,甚至自我與宇宙間的關係。 蔡維民(2000)在書中的定義是「所有精神活動的主體,與精神活動 之總和」 。. 四、靈性與心理學理論 Maslow 在 1954 年提出前面所提的需求層次理論。在陳美淑 (2007)的碩士論文中提及,Maslow 在 1969 年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 章「Theory Z」,Z 理論,在文章中將他自己早幾年所提出的需求層 次理論另外歸納為六層的層次理論。他將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和安全 需求,歸納在「X 理論」 ,而中間的「Y 理論」由下到上分別是愛與 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實現。 「Z 理論」則是指最上層的靈 性。這種分法和前面所提的七個層次需求不進相同,但是強調了最 高的需求,例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 的、超人本、天人合一等等。要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就要看個人 是否具以靈性,是否能超越其他的基本需求,就取決於個人否具有 強而有力人生價值觀(杜明勳,2003)。 人類的靈性也是有需求的,根據 Shoenbeck(Schoenbeck,1994). 47.

(57) 的觀點,靈性有四種需求: (一)追尋「意義」的需求;(二)感受 到諒解和寬容的需求; (三)愛的需求; (四)希望的需求。這四種 需求要能獲得滿足,心靈上才能得以平安。這四種靈性需求,運用 在復原力的解釋上,也能產生讓人認同的想法。而以這四種需求和 Maslow 需求理論對應來看,也有雷同之處。 McColl 解釋 Fowler 的著作中,所提出靈性發展的四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 Conventional stage 會因外在對個體的規範而產生道 德感;而在第二階段 Reflective stage 和第三階段 Conjunctive stage 道德感會內化,第四階段 Uninversalizing stage 產生更高層次的道德 感。他同時也認為,學者 Erikson 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表 2-2) 也含括了靈性發展的論點,特別是在人格發展的成熟期(50 歲以 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這個時期由於衰老過程,老年人的 體力、心智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 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這個時期,同時也在尋 找生活的意義,這些也都是與靈性的發展相呼應(McColl, et al., 2000)。 綜觀上面與靈性相關的論述,靈性是心理層面所堅持的原則或是 意念,會影響個體在各種生活層面上的表現。要觀察一個人在遭受衝 擊或是創傷後的復原力,可以藉由對個人靈性的評估,作為分析個人. 48.

(58) 復原力的參考。(引自江振亨,2009)。. 49.

(59) 表 2-2 Erikson 人格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crisis)與任務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 (害羞). 3. 4. 現目的性行為. 4-6(學齡前兒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 童期). (罪惡感). 向,開始有責任感. 6-11(學齡兒.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童期) 5. 畏尾. 具有求學、做事、待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 人的基本能力. 12-18(青少年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 期-青春期). 價值感. 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充滿失敗感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 向,時而感到徬徨迷 失. 6. 19-30(成年早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 期). 7. 與孤立).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 寞孤獨. 31-50(成年中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 期). 8.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會,缺少生活意義. 50-生命終點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成年晚期-老 年期). 資料來源:宋美慧(2006). 五、靈性、復原力與生涯自我概念 Lenis(2006)醫師在著作中提出「健康三角」的概念,提出了最 能影響身心健康的三個主要因素:心靈、飲食、身體。其中,心靈 之下有三個因素:直覺、天賦、情緒;飲食之下的三個因素:空氣、 食物、水;身體之下也有三個因素:運動、睡眠、性。他認為,一 旦健康獲得改善,身體所產生的能量也會獲得改善。因此想要改變. 50.

(60) 外在世界及生活品質,必須先改變個體的內在世界。由復原力因子 中的靈性去影響個體的身體狀況,改變自我概念,及各種情緒及想 法。以靈性的觀點出發,建立起自信與自重,個體也會開始留意自 己的感情關係、人生責任、事業發展、健康維繫,以及其他追求的 人生目標。這類有關靈性和自我概念有相關性的觀點,在其他的文 獻中也能發現。 陳怡安(1985)認為,生命醞釀著四大潛在:身體的、感性的、 理性的、意志的,綜合起來才是一個整合的人。透過自我成長的過 程,能使個體肯定自我,而這個過程,是人生品質的再提升,是靈 性上的心隨意轉。這樣的自我概念自我價值的建立,需要六種素質: (一)需要有不間斷的創造力 (二)需要有能力面對所有的現實,有能力接受任何實存的挑戰 (三)需要有能力接受任何新經驗 (四)是活在高度自由而功能化的,能接受自我,能看清各種相 關對關係的重要性 (五)需要有對自我的信賴 (六)個體所想所知覺的,會造就個體行為的本身 陳怡安同時建議,唯有瞭解自我,清楚自己的內在秩序,才能 開拓自我潛能,完成自我,建立自我的生涯價值和生活意義。. 5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 evolve the algorithm into an end-to-end system for ball detection and tracking of broadcast tennis video g. – analyze the tactics of players and winning-patterns, and hence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and cros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ind out the Business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Our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