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復原力及其相關研究

復原力(resilience)是一個概念,難以用一個嚴格的操作型定 義來說明。Lambie (1998)等人認為,所謂復原力是指「個人具有或 學習到某些特質,這些特質或行為會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保護個 人不受壓力或是挫折的影響,使個人重新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並 因此能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復原力可以說是對壓力的適應和 調適中必要的演化過程。換言之,復原力平日就在生活中存在或是 逐漸形成的,而非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神奇過程(Smith, 1999)。

Rutter(1993)認為,復原力不是一種絕對的能力,無法適用於所有 的壓力情境,而復原力的改變或增減,視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而 有所不同。

復原力是一個複雜的構念,要辨識個體的復原力,主要根據兩 項依據:(一)個體需暴露於重大的逆境或危機的威脅,壓力或是 創傷;(二)即使在逆境中,個體還能維持正向的適應,呈現正向 的適應結果,沒有負向的適應問題或心理症狀(曾文志,2007)。要 判斷一個人的復原力,就必須從這兩方面的指標據以推論。復原力 並無在特定時間產生的通則,但是社會支持網路及反思能力所影響 的復原力層面最廣(顏郁心,2002)。

復原力被認為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能力、潛能、或是特質,包 括了:挫折忍受力、自我情緒的調整、壓力調適、同理心等,而這 種個體本身具有的特質或是能力,可以幫助個體從環境的變動及挫 敗中迅速恢復,以穩定的情緒及適當的思考來面對個體所遭遇的種 種問題,降低危險因子的影響,並且能從過程中再度學習,強化自 我未來的環境因應能力,以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率,或是增加個體 適應的成功率。而復原力的形成是一個個體心理活動的過程,是個 體與環境互動後所產生的結果,是一個動態的,個體可以透過學習 及修正而不斷循環的歷程(江志正,2008)。因此,復原力可以描述 成是一種個人面對危機的能力,也可以解釋為一個適應壓力的過程。

由上述文獻都指出,復原力是面對困境挑戰的能力,是從困境 中重新站起來、重新學習、重新成長的能力。個體所擁有的能力或 是特質,愈是正向,愈是健康,在面對困境時,愈能夠在心理上達 到良好的調適,能正向的面對新的人生。

二、復原力因子及復原力歷程

一般人受傷後的情緒反應會經歷幾個階段(Kubler-Ross,

1969):(一)不信任、懷疑、否認事實、孤立,(二)憤怒、敏感,

(三)妥協,(四)沮喪、失去自信,(五)接受事實,(六)放棄、

順從。個體在與社會環境互動當中,可以觀察到情緒的反應,由情 緒反應及行為表現,可以觀察個體是處在哪一個心理調適階段。而 到底是怎樣的因素能夠讓身處挫折環境極不穩定情緒中的個體,能 夠因應挫折或是危機,重新調整自我,從壓力中逐漸平靜情緒重新 面對生活的挑戰呢?

Rak & Patterson (1996) 、賴國弘等人(2004)及蕭文(1999)等學 者同時引用了Werner(1986)的復原力觀點,認為復原力可以從七大 原則來看:

(一)具有主動性:主動的採取因應策略以解決挫折的經驗。

(二)在成長過程中能引起他人正向注意個人存在的能力。

(三)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的經驗。

(四)對生命的意義能保持正向觀點的能力。

(五)有彈性及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的能力。

(六)樂於嘗試新的經驗。

(七)積極的未來態度,延宕需求與自我控制能力。

早期研究學者們將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壓力情境稱為危機狀態

(risk status),影響危機狀態的因子稱為危機因子(risk factors),而 為了應對危機因子,個體在壓力的情境下與外界環境產生了互動,

在持續的調適過程中,個體以自身的特質和條件,產生了能保護自

我的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s)。而近期的學者發現,壓力情境下 的互動和適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適應良好的個體,是不會受到壓 力的影響,而是透過調適和應對來恢復自我,產生一個好的結果(阳 毅、欧阳娜,2006)。

蕭文(1999,2000)將復原力的構成因子,分為下列七點:(一)

具有幽默感並對事件能從不同角度觀之。(二)雖置身挫折情境,卻 能將自我與情境作適度分離。(三)能自我認同,表現出獨立與控制 環境的能力。(四)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五)

具向環境/壓力挑戰的能力。(六)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七)較 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無價值/無力感。

Howard(1996)提出,復原力主要與三個層面相關:

(一)個體本身:利用個人的資源調整壓力或是挫折,而接收到正 向的增強和發展成功的適應。

(二)家庭:生長環境、家庭教育、家人支持鼓勵等等。

(三)外在支持:師長、親友、或是諮商輔導的機構。此外,賴國 弘等人也建議,良好的自尊、和諧的家庭成長經驗、良好社 會外在支持系統,內控人格、智力、社交技巧、性別等,也 可列入復原力因子的考量。

Werner (2006) 綜合美國、英國、紐西蘭、澳洲、丹麥、德國、

瑞典等國的大型縱貫性兒童復原力研究,提出4個復原力的保護因 子:(引自王琡棻、盧台華、吳裕益,2010)

(一)個人特質方面:擁有主動、合群、社會性成熟、吸引人的 氣質、高成就動機、內控信念、樂觀信念、衝動控制與正 向自我概念,並且具備中等以上智能、良好溝通能力、問 題解決技巧、計畫能力與特殊才能;

(二)家庭資源方面:有信任與支持性的親子關係,並且鼓勵個 體主動、採取行動解決困難;

(三)學校資源方面:有信任的師生關係、支持性的同儕關係,

與成功的學校經驗;

(四)社區資源方面:有社會支持網絡、正向的角色模範,以及 參與社會組織,如社團或宗教團體。

Brooks(1994)認為擁有良好復原力的個體,同時擁有同理心,

良好的人際互動,家庭支持關係良好,對自己的生活能夠有掌控能 力及對未來充滿希望感,也能有某種興趣或是嗜好,也有良好的問 題解決能力。Schein 認為生命的歷程,主要是由三種向度所組成:

1、個人的身心發展與自我成長;2、工作與職業;3、情感、婚姻與 家庭(朱湘吉,2000;邱美華、董華欣,1997)。因此要瞭解個體的 復原力,可以從個體的身心發展、自我成長、社會互動、家庭支持、

自我掌控力、工作職業、興趣專長及自我概念等多方面來觀察。

一般而言,能從創傷或災難中迅速恢復正常生活能力及適應力的 個案,通常是能有效運用包括樂觀、希望感、堅持、進取、內控的內 在特質以及自我調適、適應環境等因應能力之內在資源者,而這種控 制與運用自己內在資源以因應外在環境的能力,是可以經由後天環境 訓練與培養的,若自己愈能運用內在資源,就愈能自困境中脫離,提 早恢復正常生活(洪福源,2005)。如果個體有某些特殊的能力,而這 些能夠有助於個體面臨危機情境時不會受到損害,發揮保護的功能,

或表現良好的復原效果,那麼個體在遇到重大阻礙時,就能有良好的 自我調適,減少不適當的反應和結果(蔡群瑞、蕭文,2004)。

Brooks & Goldstein(2004)並提出發展個人復原力的十個步驟:

(引自江振亨,2009)

(一)改變生活,改寫自己的負面生活腳本 (二)對於壓力具有抗壓性,而不只是感受緊張 (三)藉由他人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生活

(四)有效的溝通 (五)接納自己與他人

(六)與他人建立歸屬感並具有同情心 (七)有效的處理錯誤

(八)增強能力以提高成功的機會 (九)發展自我管理與自我控制能力 (十)維持復原力的生活型態

蘇芸仙(2006)認為,復原力是一種正向、積極的概念。如果將復 原力的概念,運用在輔導個案的生活上,可以協助個案發現自己的內 在潛能與力量。建議培養方法如下:

(一)培養個案對問題採取積極解決的態度

(二)以正向的態度來看待生活;

(三)鼓勵個案培養正向人格特質;

(四)鼓勵個案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Luthar & Cicchetti(2000)認為,復原力反映出當個體身處困境時 的正向適應歷程,而這種正向適應可能來自個體的內在因素、外在環 境因素,或兩者相互作用後產生的結果。復原力運作途徑有:提昇個 人因應壓力事件的能力、減緩壓力事件之負向影響,以及阻隔與負向 事件的接觸。復原力的建構,端視個人如何與環境互動,因此也有不 同的復原力表現組合及運作方式(顏郁心,2002)。其運作途徑有:提 昇個人因應壓力事件的能力、減緩壓力事件之負向影響,以及阻隔與 負向事件的接觸。

賴國弘等人(2004)在受傷運動員之心理復健工作的文章上提

到,運動員受傷後,透過現代高水準的醫療照顧,運動員生理上的傷 害通常可以迅速復原,但是仍須要接受長期的復健訓練,加以強化生 理功能,以恢復原來的水準。若沒有接受完整的復健訓練,容易產生 心理上的負面影響,例如:恐懼再度受傷,競技能力降低,注意力無 法集中等這些心理障礙也會同時影響運動表現。受傷後的生理功能復 原狀況,需要靠發達進步的醫療復健。而心理狀況的恢復,則需要靠 個人的復原力。在過去的研究探討個體復原力,通常是從個體是如何 在逆境中維持良好的適應,因此會針對經歷逆境的個體,檢視其心理 特質、家庭支持、或社會環境資源對個體適應結果的影響和貢獻,並 且將具有正向效果的心理社會資源界定為保護因子(曾文志,2006)。

綜觀以上論點,個體在正向的環境下有良好的生活態度,建立生活目 標,積極的人生觀,對於發展及培養復原力是有幫助的,在復原力正 向發展的同時,也才能減少負面想法,遠離造成傷害的因子。

三、靈性的意涵

由上述對復原力的探討,可以發現個體的主觀意念和靈性觀點

由上述對復原力的探討,可以發現個體的主觀意念和靈性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