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旨在探討複式評量在國中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之準實驗研究。內容包 括:一、研究動機;二、研究目的;三、待答問題;四、研究假設;五、名詞解 釋;六、研究範圍與限制;共六節所組成。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我國學生於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 TIMSS(2007)表現相當優異,八年級學生 在數學成績為第一名,其中代數排名第一,比起 TIMSS 2003 學生在數學成績第 四,其中代數排名第三進步不少,在數學成就上我國歷年來都有不錯的表現水準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11)。雖然我國在數學與科學成績表現 亮眼,但在實際教學現場中傳統講述教學法是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其強調反覆 練習和測驗。這樣情形和其他亞洲國家,例如:新加坡、香港、韓國、日本等國 相當類似。而這樣的教學模式陳竹村(2003)指出有可能阻礙學生的獨立思考和 創造力發展。台師大科教中心主任張俊彥表示,台灣、新加坡、香港、韓國、日 本等亞洲國家,數學和科學均名列世界前茅,新加坡小四及國二生的科學表現是 世界最優,香港小四數學是全球第一,但這些國家的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正向態 度」與「自信心」成績,卻低於國際平均。而台灣學生的數學能力真的不錯,只 是當我們問學生喜不喜歡數學呢?經調查發現,台灣國中生對數學的喜好程度,

排名全球倒數第十。由此可見,我國的學生資質聰穎,在國際數學比賽成績表現 亮眼出色。但相反的,也許是我們教育訓練過度,或是目前整個教學方式,讓學 生對數學失去了興趣,大家若能把數學當成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也許不會那麼排斥數學,老師可留些時間做些有變化的教學活動,帶給學生不同 於平常的思維模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期望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自信能再

多一些。97 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的完整面為教育主

於是,曹博盛(2003) 提出複式評量(Composite assessment),指出大部分的

多元評量方式與傳統評量方式差異甚大,且需要較多的時間才能完成一項評量工 生在學習過程中才有機會產生「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另外,進行複 式評量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為補救教學,其具有事後幫助的功能,且對未達成

成性評量和診斷性評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其學習困難並能立即改善,若 學生無法自行解決學習困難,可透過團體或個別進行補救教學,再進行診斷性評 量來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以調整教學內容和技巧。鄭麗玉(1998)建議老師可針 對診斷出的迷思概念善加利用,以其為基礎想辦法給予挑戰或引導,使學生能真 正改變概念。

因此,本研究依據曹博盛(2003) 的複式評量,在課程中透過複式評量來蒐 集國中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的想法,了解國中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 單元容易發生錯誤的概念,以作為補救教學的教材,並且釐清學生的錯誤概念,

進而滿足學生的個別學習需要,為代數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可當作為 老師們教學參考之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