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補救教學

在「教育理念與地方教育實務」研討會會議記錄中,曾主張實施「補救教學」

如下:「政府辦理國民教育,應該堅持它的普遍性與公平性特質。從學生走進學 校,劃入班級時,就應該注意無論何種編班方式,都可能有其功效上的侷限。因 此在設計上,應盡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此外,發展學習診斷工具,

搭配合宜的師資,規劃恰當的課程與教材。一方面使學生因為經驗與基本能力不 足所造成的學習挫折,減到最小;另一方面,保障未來求知過程中不會受傷,人 格得以健全發展。如果在國民教育階段,學習成果因個體的條件,而有難以短時 彌平的差異,政府應檢討規劃,建立完整而一貫的補救教學系統,並輔以必要之 補償教育措施,使得個人的學習獲得自我改善,可以在終身的學習時程上進行。」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鄧敦平(2000)指出補救教學的實施是實 踐「帶好每一個學生」教育改革理念的重要措施,實現教改訴求「把每一位學生 帶上來」。以下將就補救教學的意義、補救教學的對象及特徵、補救教學課程內

容類型、補救教學適用的教學策略、補救教學的歷程、補救教學課程及教學設計

現方面,低成就學生的特徵包括:在測驗表現上,基本作答能力低弱;學業成績

(一) 補償式課程(compensatory program):補償式課程即以不同的教學方法達 到與一般課程相同的教學目標。實施補救教學之前,得對學生做仔細的診 斷,以了解其個別需求、性向、好惡、以及能力水準,以達到預期的教學 目標。例如:若學生聽覺能力優於視覺能力,老師可以有聲圖書取代傳統 的教科書,以口試或聽力測驗取代筆試。

(二) 導生式課程(tutorial program):導生式課程是正規課程的延伸,為學生 提供額外的協助,以學習正規課程內容。除了實施一對一或小組教學等教 學方式外,其餘與正式課程相同。例如:為學生提供額外的解說,舉更多

的例子,並對一般課程所呈現的教材再作複習。因此導生式課程模式相當 費時,佔用老師大量時間與精神,所以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同儕參加補救教 學活動,由同班同學義務擔任教導的工作。從中可知補救教學成敗的關 鍵,在於補救教學老師與正規教學老師兩者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共同策畫 教學活動。

(三) 適性課程(adaptive program):適性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正式課程相 同,但課程和教法較具彈性,老師選編合適的教材,以符合學生的需求,

可使用錄音帶或錄影帶,以取代傳統教科書,考試時也允許以錄音、口試,

或表演的方式取代傳統筆試。

(四) 補充式課程(supplemental program):補充式課程提供學生日常生活或未 來就業非常重要的知識或技能。譬如對考試不及格的學生提供有關的補充 式課程,即協助學生習得通過考試的必要知識或應試作答技巧,以通過各 種考試。例如:對於參加英語甄試的學生,協助其聽力作答的技巧、英語 寫作技巧,使其獲得高分。

(五) 加強基礎課程(basic skills program):加強基礎課程偏重於學生在正規 課程中未能習得的基本技巧。加強基礎課程模式的基本假設,認為學習歷

(六) 學習策略訓練課程(learning strategies training program):學習策略 訓練課程與正規課程不同,其教學重點不是一般的課程內容,而是學習的 策略,包括資料的蒐集、整理與組織方法、以及有效的記憶等。

四、補救教學適用的教學策略: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指出,使用直接教學、精熟教學、個別化 教學,以及合作式學習等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進行補救教學幫助低成就學生,

茲分述如下:

(一) 直接教學模式(direct instruction model):此教學模式適用於教導學生記憶 事實,學習動作技能,以及簡單的讀、寫、算技能。老師負起組織教材和 呈現教材的責任,學生的任務是在接受學習。

(二) 精熟教學模式(mastery teaching model):此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是每位學 生的學習速度快慢不同。教學時列出學生精熟的標準,並給予學生足夠的 學習時間,幾乎所有學生都能精熟大部分的學習內容。此模式適於中、小 學團體教學,適用範圍包括認知和動作技能兩種,但涉及的層次不高。

(三) 個別化教學模式(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model):此模式的理念和部分作 法與精熟教學模式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個別化教學由學生根據教材個別 學習,學習進度由學生自行決定。而精熟教學主張由老師進行團體教學,

學習進度由老師決定。

(四) 合作式學習模式(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合作式學習強調透過小組內 合作學習的方式精熟學習內容。

(二) 正式評量:各項評量的重點主要在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

學習的客觀條件。而課程目標的訂定,務必指出學習的對象、學習的內容 與行為的標準,以及教學方法與評量的方式。

(五) 選擇適合受試者能力的教材:根據學生程度選擇合適的教材,進行有效的 補救教學課程設計。包括:指導有效的學習策略、簡化教科書內容、另行 編選教材、重新自行設計教材等。

因此本研究嘗試採用補救教學模式,期望能及早發現學生的迷思概念、及時 給予學生協助,並能修正其迷思概念,期待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成效有實質的幫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