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是從自願退休的角度切入,對國小教師的退休生涯規劃及生活 適應情形進行瞭解。本章可分為四節,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 與研究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第四節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之研究動機有三:一是想瞭解國小教師選擇自願退休的原因;

二是希望對自願退休國小教師的退休生涯規劃加以探究;三是希望瞭解國 小教師自願退休後的生活適應情形。茲分述如下:

一、瞭解國小教師自願退休原因

根據2007年至2011年教育部的中華民國師資培育年報的統計顯示,國 小教師離退職的第一波高峰期是落在50-51歲,這個年齡的國小教師離退 職人數平均為各年度國小教師離退職人數的37%~43%,第二波的離退職高 峰期則落在55-56歲,平均為各年度離退職人數的22%~23%,這兩波離退 職人數占各年度離退職人數的六成以上(教育部,2007-2011a),推斷其 原因,50歲是國小教師退休時可請領月退休金的基本資格之一,所以國小 教師會選在此時申請自願退休;至於教師會選擇於55歲退休,則可能與政 府的「五五優退專案」政策有很大的關係;而離退職人數的暴增,與近年 開始實施公務人員的八五退休新制可能不無關係。

只是,在過去五十年之中,臺灣從一個高出生率與低死亡率的社會,

轉變成為出生率以及死亡率兩者皆低的國家,總出生率於1984年開始進入

「低於替代水準生育率」之階段(蔡青龍,2005),更在2010年創下替代 水準生育率0.895的新低點。由於工作人口對應退休人口比率下降,且嬰 兒潮退休人口尚未提存足夠退休金,退休資金籌措成為重要挑戰(經建會 綜合計劃處,2012)。因此,國小教師在50歲左右便退休領月退休金,將

2

成為國家、社會的經濟上一大負荷,此為國小教師提早自願退休的隱憂之 一。

同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定義,

65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7%的國家稱為高齡化社會,達14%稱為高齡社會,

達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臺灣的老年人口已於1993年達到高齡化社會的 7%標準,2012年則是已達10.92%,同時推估到2025年就會達到超高齡社會 的20%標準,甚至到了2060年更可能增加至39%(經建會人力規劃處,

2012),臺灣社會正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地老化中,如果退休年齡提早,也 就意謂勞動生產力下降,此乃國小教師提早自願退休的隱憂之二。

50歲的年紀正是經驗豐富、體力尚未衰退的時候,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認為:「生命,令我喜悅,我不認為生命是迅速燃盡的燭光,

反而,它是燦爛的火把,活著時必須高舉它,在傳遞給下一代之前,它要 愈亮愈好(引自黃怡瑾,2002:195)。」唯有藉著生命經驗的傳承,才 能把國家社會帶領向更美好的前景。然而,有眾多的教師選擇在正當青壯 年的50歲左右便自願退休,對於下一代經驗的傳承不足,是國小教師提早 自願退休的隱憂之三。

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素造成國小教師失去教學與工作熱忱,選擇在合乎 領月退休金的退休資格時就急流勇退,離開教學工作的職場?這正是本研 究想深入瞭解和探討的。

二、探究自願退休國小教師的退休生涯規劃

依據主計處的統計,2010 年臺灣平均退休年齡(含優退)年齡為 56.6 歲,由於有部分退休者於退休後選擇回到職場繼續工作,所以勞委會表 示,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方式推估,臺灣幾年前實際的退休年齡約為 61.8 歲,

但是以鄰國如日、韓等國實際退休年齡約為68-70歲來說,臺灣的勞動力 屬次過早退場(洪凱音,2012),事實上,國小教師更早於此就退場。

勞動力的過早退場,勢必造成人力資源的不足,世界衛生組織(WHO)

在2002年就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政策,活躍(active)一詞,

指的不僅僅是身體的活動或是勞動的參與,而是社會、經濟、文化、精神 與公民事務方面的持續參與,也就是說退休或是生病、有殘疾的老年人仍 能為家人、同事、社區和國家做出積極的貢獻,這樣的概念已成為世界各 國對於老年健康政策擬定之核心觀念(劉慧俐,2007;WHO,2013)。

如果退休者能規劃再度回到職場貢獻心力或參與更多社會、文化、精 神以及公民事務,那麼即使是已退休的身份,仍可以對社會提供人力資源 及經驗傳承,對社會是有極大的助益的,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探討退休 者的退休生涯規劃來瞭解其是否有相關的規劃。

除此之外,有部分的退休者可能認為退休後就應單純的當一個退休 者 ,然而,根據內政部於2013年6月的初步估計,2012年國人零歲平均餘 命為79.5歲(衛生署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換句話說,退休者在退 休後尚有二十多年的人生歲月,如果能針對退休後的這段時間妥善的加以 規劃,不僅會對退休者的退休態度有正面的影響,也有助於降低退休者焦 慮與憂鬱(林東龍、休嬪、陳武宗,2010)。因此,退休者即使不打算再 回到職場或做更多的社會參與工作,但是退休者如能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及 退休適應,那麼家庭、社會就不必付出更多的時間和成本去照顧他們,因 此,對於這樣的自願退休國小教師的退休生涯規劃情形也是本研究想瞭解 與探討的。

三、瞭解國小教師自願退休後的生活適應情形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指出:「每個人若能在 退休前事先了解,進而做好退休後之生活規劃,如此在面對退休生活之種 種問題時便可從容應付(蔡芳文,2010:1)。」然而,有許多的退休者 卻未在事先做好良好的準備,導致在面對退休生活時或多或少會產生適應

4

即使在退休前可能對退休生活有美好的理想、準備與規劃,但面對實 際的退休生活才是真正適應的開始。日本心理醫師黑川信夫在 1991 年曾 提出「老公退休症候群」(Retired Husband Syndrome, RHS)一詞(駱慧 雯,2012a),隨後「退休症候群」也廣泛被引用,指的是退休者退休後,

生活模式改變,同時新的社交生活尚未建立,由於心理無法調適,因此內 心缺乏安全感,在情感上感到孤獨和疏離,而表現出焦慮的情緒,顯得更 難相處,最後可能會增加家人相處之間的摩擦,甚至部分退休者會開始出 現如睡眠障礙、憂鬱等症狀,影響身體健康(駱慧雯,2012b)。這也是 研究者希望瞭解以上的狀況是否發生在自願退休的國小教師身上的原因。

除 此 之 外 , 俗語說:「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人生往往無法依照理想 發展,Dychtwald 在 在《C 型人生》一書中就曾指出,人生的道路已不再 是一條無法迴轉的狹窄單行道,而是能有更多的轉彎與岔路可供選擇;人 生任何階段都可以全新出發,擁有展開新生涯的機會(引自陳正芬譯,

2003)。當退休生涯規劃無法在真實生活中執行時,退休者會如何改變計 劃以適應真正的退休生,這也是本研究希望加以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