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退休生涯規劃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退休生涯規劃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生涯規劃源自於生涯發展,生涯發展係指由個人的體能、心理、教育、

經濟、機會和社會等因素綜合形成個人終其一生的發展性生涯歷程,而個

18

人對於自我的生涯發展歷程做有計劃性的規劃可以使生涯發展進行更順 利,所以在進行生涯規劃前應對生涯發展的歷程有基本的認識,才能做出 最佳的生涯規劃。因此本節首先針對退休生涯規劃加以定義,再對生涯發 展的相關理論進行探討。

壹、退休生涯規劃之意涵

早年許多學者對生涯的定義,大多是指和職業、工作相關的經驗、活 動和發展歷程。後來逐漸有學者開始注意到除了職業和工作之外,生活是 人生更重要的事, Super 就認為,生涯是生活裡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歷 程,統合個人一生中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並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 我發展組型(引自羅文基,1991)。

在生活多元化的今天,「生涯」所包含的意義、範圍及內涵已變得比 傳統的定義來得更廣泛,人們處在激烈競爭、快速變遷的現實社會裡,唯 有瞭解自己、發揮自我,充實各種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之外,並且能夠調適 自己的工作、休閒與家庭之間的關係,才能在個人的生涯中獲得較全面的 滿意,擁有成功的生涯(黃怡瑾,2002),因此,考慮個人的智能、性向、

價值觀,以及阻力、助力,盡可能及早地規劃未來生涯發展的歷程,做好 妥善的安排,期望自己能適得其所,而不是一顆擺錯位置的棋子。

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是個人透過對自我的機會、限制、選擇 及選擇結果的瞭解,進而確立與生活有關的目標,再依據個人在工作、教 育與發展方面所具備的經驗,規劃可以達成個人生涯目標的具體步驟(郭 靜晃等,2002)。張添洲(1993)認為生涯規劃的意義在於個人對自我認 知進行探索,並且持續不斷在個人內在、外在環境變遷因素中尋求平衡的 生活歷程,以期自我能增進個人潛能的發揮,扮演適當的人生角色,以滿 足個人及社會的需求,同時能掌握生涯發展的大權,促進個人不斷自我成 長,以達成自我實踐的目標,對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型態進行選擇和規劃。

「退休規劃」是個人後半段生涯中很重要的一環,Newman 和 Newman 曾指出,退休規劃是個人願意預先思考退休後可能發生在經濟、家庭角 色、日常生活及社交方面等各方面的變化,並採取某些措施引導這些變化

(引自朱芬郁,1998)。就退休教師而言,將「生涯規劃」的理念運用在 退休生涯規劃上,其意義有二,一是協助教師訂定退休後的個人生涯目 標,另一則是協助教師認識完成目標的各種方式和方法,並選定適合自己 的方法及方式;也就是希望教師能「有計劃性」退休的觀念,思考退休後 的未來生活目標,同時能在退休之前事先計劃,做好包含醫療保健、經濟 生活、休閒生活、人際關係、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各種生活面向的準備,再 依計劃準備逐步進入退休後的生活,使退休後的生活成為促進個人成長且 有目標、有意義的生活,以達成退休生涯規劃的真正意義(林昭男,1999)。

根據林東龍、余嬪、陳武宗(2010)的研究發現,退休者未於退休前 進行規劃,導致退休後容易產生如時間多不知如何運用、二度就業障礙、

家庭成員互動問題、社會互動障礙等問題。Taylor 和 Doverspike(2003)

就曾提出,退休規劃與退休人員對退休的態度有正向的關聯性,影響著個 人做成退休決定及離開職場的時間,並且有助於退休後的適應,意即退休 前如果有較完善的退休計劃或準備,退休後會比較快適應退休的生活,也 會有較佳的生活適應。

綜合以上所述,退休生涯規劃的意義在於退休者對於個人退休後的生 涯發揮自發與自主性,依自我的人格特質、專長、興趣等,做好包含醫療 與身體保健、經濟管理、休閒生活、人際關係、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各種生 活面向的準備,訂定能滿足社會需求及自我實現目的的目標,對個人的生 活方式和型態進行有計劃性、有目的性和系統性的規劃和安排。

退休者在退休前必須為自己的退休生涯做好規劃,讓自己能安然、順 利甚至是迅速的適應退休生活,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對其他家人、社

20

貳、生涯發展相關理論

要做好生涯規劃,對生涯的發展就要有一定的瞭解,中國的教育家孔 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揭示了生涯發展的階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踰 矩。」當然西方學者對生涯發展也發展出一系列的理論,茲分述如下:

一、 Super 的生涯發展論

Super 終其一生為建構一套生涯發展理論而努力,早期他提出的生涯 發展論的理論重點是以人的生活階段及不同發展階段所發生的生涯議題

(issue)及問題(problem)為主。Super 將生涯發展分為:成長期(14 歲以前)、試探期(15~24 歲)、建立期(25~44 歲)、維持期(45~

65 歲)、衰退期(65 歲以上)等五個階段,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退休相關 議題,因此針對維持期與衰退期的發展任務加以簡要敘述。

Super 認為人們在 45~65 歲時進入生涯發展的維持期,在這個時期人 們逐漸在社會及職場上取得相當的地位,為了維護得來不易的地位,因此 這個階段人們的主要任務是要面對新進人員的挑戰,同時努力維持既有的 成就與地位。當人們渡過了維持期之後,年紀來到 65 歲以上,進入身心 狀況衰退的衰退期,此一時期主要任務在減速、解脫、退休,並且發展不 同於退休前在職場所扮演的新角色,以尋求用不同的方式滿足退休後個人 的需要。

Super 於 1980、1982 年再提出生涯組型的概念,生涯組型會隨著個人 的成長與發展而產生持續前一發展階段關係的改變,而其最主要的改變內 容是生活角色的不同,強調角色之間的互動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是一 種終生的歷程。他認為人的一生中會扮演九種主要角色,分別是兒女、學 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配偶、家長、父母及退休者等。這些角色分 別存在於家庭、社區、學校、工作場所等地方,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個

人會在各個不同的生活階段同時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引自李玉嬋、林綺 雲,1997)。

Super 又在 1986 年將生涯組型與生活角色型態二者結合用「生涯彩虹 圖」來展現其生涯廣度與生活空間的生涯發展精髓。「生涯彩虹圖」顯示 人生的整體發展分別是由時間、廣度或範圍、深度三個層面構成。從時間 層面來看,即是 Super 早期所提出成長期、試探期、建立期、維持期和衰 退期等五個階段;廣度或範圍的層面則是指個人終生所扮演各種不同的角 色;而深度層面係指個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時投入的程度(引自羅文基,

1991)。由圖中可看出不同的時期有其顯著的角色,成長期是兒童;探索 期是學生;建立期先是家長,而後是工作者;維持期工作角色中斷,公民 及休閒者的角色份量則逐漸增加。因此,藉由生涯彩虹圖可以促使個人思 考在不同發展階段哪一種角色才是自己最重要角色,如何對各種不同角色 做好協調以達到生涯最佳狀態(黃天中,1995)。

二、 Schein 的生涯發展階段與任務

Schein 將生涯發展分成九個階段,分別為:成長、幻想和探索期(0

~21 歲)、初進工作世界期(16~25 歲)、基本訓練期(16~25 歲)、

生涯早期的工作者(17~30 歲)、生涯中期的工作者(25~35 歲)、生 涯中期的危機期(35~45 歲)、生涯晚期非領導者期或生涯晚期領導者期

(40 歲至退休)、衰退與責任解除期(40 歲至退休,每個人的年齡不盡 相同)、退休期,各階段都有其必須面對的共同課題和具體任務,此處僅 針對與本研究主題退休相關的時期做說明。

Schein 認為 40 歲至退休這個年龄,多數人停留在生涯晚期非領導者 期的階段,此時的角色可能是在工作職場中擔任重要幹部或重要貢獻者,

但是也有些人可能因其身心狀態的不佳而成為冗員;相反的,也有一部分 的人會在很年輕時就到達與本時期相對應的「生涯晚期領導者期」,開始

22

所扮演的角色為何,這個時期人們的共同議題是在於擴展人際團體與督導 管理等多方面的興趣與技能。

同時 Schein 也認為 40 歲以後,每個人開始會在不盡相同的年齡做退 休準備,進入衰退與責任解除期;此一時期人們要學習接受權勢、責任的 減弱,從嗜好、家庭、社會參與中尋求新的滿足方式和角色,準備退休,

進入人生最後一個退休期的階段,這時期最重要的課題是適應不同於退休 前生活型態與生活水準的巨大改變,學習維護個人尊嚴及價值感,並且轉 移自己的精力與能力於其他活動上(引自朱湘吉,2001)。

三、 Hall 的生涯發展階段與需求

Hall 從一個人進入工作世界後的生涯發展來看,將生涯分為早期生 涯、中期生涯、後期生涯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任務需求和社會─情 緒需求,在此針對與退休相關的後期生涯階段來說明其需求。

後期生涯階段的任務需求是個人從實際掌權者逐漸轉變為提供智 慧、指導和諮詢、顧問的角色,開始參與組織以外的活動,同時重新建立 不同於退休前新的自我並準備退休,而此階段的社會─情緒需求則是個人 透過支持和諮商以幫助整合個人經驗、智慧,提供他人參考,接受個人獨

後期生涯階段的任務需求是個人從實際掌權者逐漸轉變為提供智 慧、指導和諮詢、顧問的角色,開始參與組織以外的活動,同時重新建立 不同於退休前新的自我並準備退休,而此階段的社會─情緒需求則是個人 透過支持和諮商以幫助整合個人經驗、智慧,提供他人參考,接受個人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