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讓身心障礙學生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下受教育,向來是特殊教育的理念,

隨著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升,適應體育也由特殊教育的範疇中融入至一般的 體育課程裡,而照顧班級中每一位身心障礙學生 ,是體育教師及適應體育 教師不可或缺的專業基礎。期望使更多學生的個別差異受到重視 ,有更好 的學習機會,同時也幫助智能障礙學生克服其心理上 、生理上以及人際互 動上的障礙。許多身心障礙者非單一障礙,常伴隨其他症狀,因此,如何 教育這類兒童為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們莫大之挑戰 ,亦逐漸引起教育工作者 廣大的興趣(王大延,1993)。

雖然,智能障礙學生不如一般學生能夠隨心所欲的展現自我 、表現運 動技巧和運動適能,然而可以透過體育活動的參與獲得下列助益 :一、自 我表達;二、社交參與;三、創造啟發;四、身體利益;五、放鬆心情;進 而增進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尚憶薇,2002)。闕月清(1996)提出有關

身心障礙學生體育教學與活動品質,並沒有獲得真正全面性的發展,以致 身心障礙學生因失去正常動作能力,而減少參加適合他們身心特性需要的 體育學習與活動機會,使他們的潛能未能發揮。智能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級 中學習,教師需要了解如何對他們做更好的教學安排 ,使他們能夠學習獲 得最大效益。

體育活動是一種具教育價值的身體活動,對一般人而言,它是五育中 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發展身體機能、提升動作技巧能力、充實休閒生活、

健全人格等(黃月嬋,1997)。 對智能障礙學生而言,體育活動具有以 下價值(楊凱文,1992):一、增進生活自主能力:在生活準備說的理論 中,教育的內容應充分具備未來生活導向,應為生存及工作上的需要而努 力,目的在使個人可以在未來的社會中獨立自主 。在基本日常生活方面如 飲食、洗臉、穿衣服等動作之訓練。在工作上應具備一定的能力與體力 , 得以從事一定的工作量。就社會方面而言,應有簡單的溝通及社交能力 , 並能擁有正常休閒生活。體育活動除了能增強體力外,也可以培養休閒活 動的習慣與態度(胡雅各,1992;黃月嬋,1997)。二、促進身心均衡發 展:根據研究,智能障礙學生最喜歡的學科是體育,尤其是從事室外活動

(謝榮輝,1984)。既然學生對於體育課程有濃厚的興趣 ,教師應以體育 為出發點,對體育活動加以規劃與引導,配合其他學科的學習,相互的融 合,這樣的課程相信更能促成全面有效的學習 。

教育部(1996)適應體育導論中提到智能障礙學生參與體育的重要為 :

(一)體育運動訓練可以培養智能障礙學生的知覺 、認識、思考、判斷、

創造、意欲、情操等能力,(二)體育運動訓練可以培養智能障礙學生的 職業能力以及社會自立能力,(三)體育運動中的團體活動可以培養人際 關係,與(四)體育運動可以培養適能、適度控制力量的能力。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八年修訂的「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實施辦法 」第 九條規定:學校實施特殊教育,為達成個別化教學目標,得以同儕教學方 式實施之。由此可知同儕教導是個相當值得運用的策略 ,針對其個別需 求,提供個別化的幫助和指導,使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與問題 。

隨著特教需求學生逐漸進入普通班或普通學校就讀,普通班教師更必 須具備處理個別差異的教學策略 ,以及照顧班級內每位學生的教育理念

(李燕青,2006)。若是能以經過訓練的普通學生來擔任智能障礙學生之 同儕指導者,ㄧ對一指導智能障礙學生運動技能,不但能讓智能障礙學生 的運動、休閒生活更有意義,更能增加自信心,使得融合在一般班級裡不 同條件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與接納彼此 ,進一步將來能融入社會。

目前同儕教導相關研究,主要探討其社會發展、同儕滿意度等議題,

對於運動技能相關研究較少,更無針對智能障礙進行探究,因此有必要以 同儕教導策略為課程設計進行兩項運動技能進行教學,探討智能障礙運動 技能及社會發展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