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改革不一定會帶來進步,但不改革絕對不會進步」(黃炳煌,2004:16)。近 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在民間教改團體努力及民眾求變、求進步的環境氛圍下啟動。

雖然台灣的教育改革運動可追溯至 1987 年解嚴(周祝瑛,2003),但真正展開,一 般認為始自 1994 年五萬人上街頭為教育而走的「四一O大遊行」。

這十年來(1994 ~ 2004 年)先後歷經的重大事件包括:1994 年 4 月台大黃武 雄教授發起民間「四一O教改大遊行」,使教育部在強大壓力下,宣布「1994 年為 教育改革年」,並於 6 月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中,決議建請政府成立教育改革審議 委員會(簡稱教改會),9 月行政院隨即成立行政院教改會,由李遠哲院長擔任召集 人;1996 年 12 月行政院教改會歷經兩年廣納眾意後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 書》;1997 年 1 月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推動小組,9 月民間則發起「九二七搶救教 科文行動」,抗議國會凍結憲法對教科文預算下限的保障;1998 年 5 月行政院通過 十二項教改行動方案,編列五年 1,571 億元之預算;1999 年 6 月通過教育基本法,

9 月則因九二一大地震,政府將經費挹注賑災,多項教改行動方案停擺或大幅縮水;

2000 年 5 月政黨輪替,教改議題頻生爭議,要求檢討聲浪日高;2001 年 8 月起多 項教改方案同時實施,使民眾漸感亂象叢生,無所依從;2002 年 9 月全國教師會發 起「九二八,十萬教師上街頭」,期望政府能聽到基層教師的心聲;2003 年 7 月「快 樂學習聯盟」、「重建教育連線」等批判教改的團體陸續成立,引起廣大迴響(四一 O教育改造聯盟,1996;吳武典,2004;李雪莉,2002;周祝瑛,2003)。

由上述事件,可看出教育改革的確在台灣掀起一陣風潮,但改革絕非一張建築 藍圖,規劃好後按圖行事即可。正如 Michael Fullan 曾說:「革新是多面相的 (Innovation is multidimensional) 」(引自劉世閔,2001:5),若每個人皆戴著有色眼 鏡各自解析,在改革歷程中勢必會產生衝突。因此,教育政策、學校政策的研擬須 經縝密思考、實證研究,並在廣泛宣導、溝通後方可逐一施行,否則會因各界人士 解讀不同,而阻礙改革。

美國自 1983 年發布《國家在危機中》教育白皮書,展開第一波全面性的教改,

比我國早十年。面對一波波的教改方案,美國部分的教師,在面對疑惑與困境時,

寧願不做改變,其理由是:沒有證據證明改變會更好、認為目前狀態很好、改革熱 潮易退不須在意、改革易增添困擾等(Radnofsky,1994)。而我國的基層教師是否也 抱持此種態度呢?

自 2000 年全國教師會公佈了「教師心情指數」的調查報告後(全國教師會,

2000);2002 年、2003 年金車教育基金會陸續又舉辦了「無私真愛」教師問卷調查,

以瞭解實施教育改革後教師們的快樂指數及對相關問題的看法(翁翠萍,2002;葉 卉軒,2003);2003 年,台灣省教育會亦公佈針對全省三千五百餘所高中職、國中、

國小學校教育人員所做的「十年教改知多少」調查結果(王家俊,2003);2004 年 年初台北市教師會也公布了以台灣地區國中小級任教師為對象,所做的「基層教師 對九年一貫教改的看法」之調查(吳武典,2004),然而這些調查結果卻都反映出 教師對教改的負面評價及從事教改工作所承擔的壓力,此現象絕對值得相關單位注 意與深思。

1980 年 Pratt 曾指出教育人員對於改革的態度可以分爲五類且比例分配類似於 常態分配,其中沈默者最多,約爲 40%;其次爲支持者和拖延者,各約占 25%;

熱誠者與反對者最少,各約爲 5%(引自黃政傑,1991)。學者黃炳煌(2004)亦曾 指出教育人員在面對教育改革通常會經過以下的心路歷程:強烈排斥(或反對)→

冷漠以對→半信半疑→逐漸認同→欣然接納。誠如前教育部長林清江與曾志朗所認 為,教師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扮演關鍵性角色(高教簡訊,1999;曾志朗,2001),

落實教育改革必須靠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即唯有教師認同並參與改革,且願意接納 改革所帶來的改變,改革才可能成功。因此,教師對教育改革的態度便顯得格外重 要,是故深入瞭解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所持之教育改革態度,找出改革過程中還有哪 些困境尚未解決,而使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差距,並藉以幫助修訂教改措施,使教 育改革更臻完美,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北政國中自主學習班創辦人李雅卿曾表示:一般教師所缺的不是「能力」,而 是「機會」與「支持」(黃炳煌,2004)。教育改革工作固然要仰賴教師來進行、落 實,但需相關教育行政、學校行政的支援、配合。各校校長是引領該校校務發展的 重要舵手,面對一連串改革方案所帶來的衝擊,校長若不能調適自己的角色與領導 作為,便無法營造一個優質的學校環境,以率領學校全體教師朝改革目標邁進;而 教師也可能因為得不到適當的引導與支援,難以實踐教育改革理想。可見校長教學 領導理念與作為的強化,是落實教育改革,協助教師教得更好、學生學得更成功的

「催化劑」(楊振昇,1999),所以教學領導儼然已成為當今校長皆須認真面對與思 考的課題。

此外,在面臨價值多元且衝突不斷的學校文化,以及日益強勢的家長會教育訴 求,校長已逐漸被要求直接對教師的教學表現與學生的學習成就,擔負完全的績效 責任(accountability)(李安明,1998)。是故,不論從「高品質的教與學」為學校 核心任務的角度來看,或由國內教育改革的主張-「以學校為中心管理」、「校長定 位為首席教師兼行政主管,應重視教學領導,非教學部分應予減少。」進行剖析,

都在在顯示學校校長最重要的工作是扮演教學領導者的角色(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 委員會,1996;林明地,2000)。而當各界期盼國小校長確實扮演好「教學領導者」

的角色之時,校長卻承受了極大的壓力。為有效因應時代變革,實有必要針對我國

國民小學校長從事教學領導的現況,進行深入探討,並進一步謀求因應策略。此乃 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目前國內有關校長教學領導的研究,大致可區分為下列五類:(一)「校長教學 領導角色任務」實證研究,如:趙廣林(1996)發現校長的領導角色偏重於學校行 政事務的計畫與管理;李安明(1997)則發現校長與教師均常知覺並期盼校長能做 個稱職的教學領導者。(二)「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如:張慈娟

(1997)發現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間有典型相關;謝元(2002)得知教學領導 與教學效能有相關;曾增福(2004)也發現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有極顯著正相 關。(三)「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氣氛」之相關研究,如:陳美言(1998)及陳慧敏

(2003)皆發現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有相關存在;張碧娟(1999)

獲知校長教學領導愈強,學校教學氣氛愈佳;王有煌(2003)亦得知校長教學領導 行為各層面與教師專業成長有明顯正相關。(四)「校長教學領導各向度表現」之比 較,這類研究大都發現:在校長教學領導各向度中,評價最高的部分多屬於「營造 支持環境」之層面,例如:提供誘因、促進專業發展、保障教學時間、學校氣氛等 方面,但在涉及課程、教學視導、維持高出現率方面則評價較低(李安明,1997;

張慈娟,1997;張碧娟,1999;陳美言,1998;趙廣林,1996;蔡秀媛,1998;鮑 世青,2001)。(五)「校長自評與教師評定校長教學領導」之差異分析,此類研究 所得結果一致認為校長對教學領導行為之知覺較教師為高,表示校長與教師對校長 教學領導之認知有差距(李安明,1997;黃錫隆,2004;張慈娟,1997;趙廣林,

1996;謝元,2002)。

西諺有云:「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As is the principal, so is the school.)又云:「有些不好的學校卻有好校長,但是不好的校長絕對不會有好的學校。」

(There are some bad schools with good principals, but there are no good schools with bad principals.)意即有教育理念的校長才能營造出優質的學校環境(黃振球,1992)。

學者林明地(2002)在分析近三十年來(1970 ~ 1999 年)有關校長領導之實證研 究後,也曾指出校長領導的確會對學校人員的行為、態度、價值,以及學校教育過 程與結果產生影響,且影響範圍相當廣泛。環境會影響人的思想,思想會影響人的 態度,態度會影響人的作為(廖春文,1999)。因此在一個以學生學習為本位,以 教師教學為重心的學校,教師對任何教育革新應該會抱持積極、接納的態度,也能 有一番令人讚賞的作為,反之亦然。是故,瞭解當前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育改革 態度兩者間的關係,以作為改進校長教學領導作為及教育改革相關措施之依據,將 是值得探討的議題。但目前國內尚無此類研究可檢證,故本研究想針對中部五縣市 之國民小學進行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育改革態度之關係探究。此乃本研究的動機 之三。

教育改革對教師而言絕對是個嶄新的挑戰。因為教育改革改變了教師原本熟悉 的工作模式,或多或少會增添教師負擔,因而影響教師對教育改革的態度,所以思 索可能影響教師教育改革態度的因素,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研究者在彙整近年來國 內多位學者的研究,發現國小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 務、任教年級、服務年資、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等,對其教育改革知覺、態度會 產生若干影響,但結果並不一致。如:蔡純姿(1997)曾指出女性、師範師專學歷、

級任、兼任組長、任教低年級之國小教師,覺知教育改革之工作壓力高於一般教師;

林聰地(2000)發現服務年資 21-30 年者對教育改革的知覺高於比其資淺者,師範、

師專畢業者知覺度高於師院、師大、大學教育系畢業者,12 班以下與 13-24 班之學

師專畢業者知覺度高於師院、師大、大學教育系畢業者,12 班以下與 13-24 班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