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研究方法與流程三部分。首先 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說明本研究之時間與空間範圍及研究對象,

並簡述研究內容;最後,針對研究內容提出研究方法,以及整體研究之流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區域發展差異現象一直以來為國家政策關注的課題。其探討之區域範圍無論 是鄉村與都市、都會區與非都會區或是各行政區域間的比較,皆以不同觀點討論 不同空間範圍之區域發展差異性,以及內在地區發展條件與外在影響因素兩者考 量下之最適發展定位與政策規劃。因為不同地區存在空間上關聯性,無法以明確 的界線區分其發展課題,或單獨發展不受其他地區影響與不影響其他地區,此在 鄰近地區尤為明顯,如 Márquez and Hewings(2003)之研究,競爭或互補發生 在毗鄰的區域間,彼此有空間依賴關係。因此,訂定一地區之發展政策時,不僅 考慮本身發展條件與發展課題,亦頇將鄰近地區影響因素納入決策考量,了解區 域關係的本質與空間交互作用,使空間上存有關聯性地區間之發展能相輔相成,

不僅競爭亦能互補。

近年台灣地區失業率有逐漸上升趨勢,各縣市之間的表現更是大相逕庭。雖 然許多理論和實證文獻針對造成國家長期高失業的因素作討論,但僅有少數的文 獻涉及到一國國內因空間差異而造成區域的失業率差異之探討,如陳怡如(2009),

國外文獻例如 Molho(1995)、Patacchini and Zenou(2007)、Cracolici et al.(2009)

等以空間觀點探討失業問題。Badinger and Url(2002)之研究顯示空間因素在區 域失業率變異程度中扮演頗為重要的角色。正因國內關於就業與失業方面相關文 獻大多以經濟學上觀點研究,然而,不同區域間之失業率確有空間差距存在,因 而成為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於分析台灣失業率問題時,只將台灣視為一整體來 看可能導致區域上的錯誤判斷,此亦說明地區性的差異因素頇加以考量,不同區 域因素對於失業率之變動皆具影響力。若以全國失業率解釋地方性失業率,其結 果並非完全正確,如 Mollick(2008)研究發現國家失業率對於解釋地方性邊境 城市之失業幫助有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

關於區域差異之研究以往有採用所得(Okun, 1962;Molho, 1995;Kim et al., 2003;Novotny, 2007; Fallah and Partridge, 2007)、人口(Molho, 1995;Izraeli and Murphy, 2003;Mollick, 2008;Cracolici et al., 2009)、產業結構(Sacks, 1999; Meyer and Muheim, 1997; Mollick, 2008; 陳怡如,2009)、遷移(Marston, 1985;Niebuhr, 2003;Izraeli and Murphy, 2003;Patacchini and Zenou, 2007;Bande and Karanassou, 2009)、交易成本(Francis, 2007)、工資(陳怡如,2009)、聚集經濟(Krugman, 1991; Gordon et al., 1998; Francis, 2007; Nyström, 2007)、都市化程度(Mizuno et al., 2006;陳怡如,2009)、人力資本(Patacchini and Zenou, 2007; Donegan et al., 2008)等因素與觀點比較地區差異,而國內區域差異相關研究多數聚焦於衡量經 濟發展的層面上。

由以往文獻發現,影響區域差異的因素眾多,因各地區存在許多層面的差異,

影響發展結果甚鉅。然而,區域就業與失業不帄等課題有以產業結構、人口、都 市化程度、所得等因素加以探討。就所得因素而言,如 Okun(1962)指出 GDP 愈高,則失業率愈低;Kim et al.(2003)認為所得愈高的地區,就業機會愈多;

Novotny(2007)以空間觀點研究所得不帄等之影響;Izraeli and Murphy (2003)

探討所得因素對失業率之影響等。此外,各區域所得成長之空間相關性有顯著差 異,需要進一步瞭解各區域力量如何影響成長動態,以及發現該類地區力量之潛 在來源(Garrett et al., 2007)。就產業因素而言,Meyer and Muheim(1997)指 出經濟活動的部門組合因區域型態而不同,都市地區在服務部門有較高的就業分 配,而鄉村地區則為農業部門。因此,解釋都市和鄉村區域間的就業成長差異時,

區域經濟的部門構成相當重要(Meyer and Muheim, 1997;Mollick, 2008)。是 故,不同的產業類別及部門構成比例對於失業率的影響各有差異。再者,具有多 樣化行業的城市往往具有較高的就業成長(Simon, 1988;Glaeser et al., 1992;

Izraeli and Murphy, 2003、Mizuno et al., 2006;Henderson et al., 1995;Francis, 2007), 且若就業成長集中在一個產業,將導致更高的地方性失業(Mollick, 2008)。由 此可得知,產業結構與產業多樣性對於地區就業情況深具影響。

就人口因素而言,過去有許多研究以人口數、人口成長、人口密度、人口遷 移狀況等方面比較就業或失業之區域差異。例如,Mollick(2008)以人口成長 研究美國與墨西哥邊境城市之失業率,發現邊境城市之失業率明顯高於美國帄均,

而高人口密度刺激經濟活動和降低邊境城市失業;Baum and O'Connor(2005)

比較澳洲新舊地區之人口和就業變化之關聯;Izraeli and Murphy (2003) 認為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

口較多的州傾向有較高的失業率;Cracolici et al.(2009)指出失業有極化的空間 模式,與人口分配有關。就都市化程度而言,Mizuno et al.(2006)研究指出愈 大的城市失業率可能愈高;陳怡如(2009)表示都市化程度較高的直轄市,其勞 動市場顯著受到相鄰縣份的正向外溢影響。因此,人口、產業因素及都市化程度 對於地區的就業與失業現象各具其影響力,而所得因素於區域間亦有不帄等分配 的現象,影響失業水準。

影響失業與就業狀況的區域差異因素除了前述人口、產業、工資、所得、聚 集經濟、人力資本等社經因素外,較少探討政府規劃因素。然而,由過去文獻得 知政府部門於區域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Canada and the world backgrounder, 1999; Sturn, 2000; 詹火生、林慧芬,2002; 謝明瑞,2002; Bucek, 2005; Bar-El, 2006),對於解決地區失業問題,政府部門的政策確實會影響失業率之變化。因 而研究失業之地區差異現象時,不僅頇以經濟因素探討,政府於各地區之規劃政 策亦頇納入考量,例如工業區或科學園區之設置、公共建設之投資與興建,以及 相關產業政策。鑒於國內對於各地區勞動市場之失業與就業議題,相關研究較少 加入政府部門之相關政策規劃,比較其相互關係,因此,本文研究區域差異因素 對於失業率之影響時,欲加入政府規劃因素探討,並分析經濟因素與政府規劃因 素對於區域失業現象之解釋能力。

綜上所述,基於台灣失業相關文獻,國內以往多以經濟觀點衡量失業現象,

本研究加入空間觀點觀察失業狀況,並檢測究竟為全面性失業或地區失業有所差 異。因鄰近地區常共享相似結構性特徵,所以長期競爭或互補(Márquez and Hewings, 2003),而空間外溢效果可能是影響台灣失業率之主要因素(陳怡如,

2009),可見地理鄰近性為造成空間效果之主因。再者,區域差異因素之影響效 果鮮少考慮政府角色,例如,政府規劃之工業區面積大小及公共建設投資多寡。

是故,本研究將探討台灣各縣市間失業狀況是否存在空間關聯性及空間聚集性、

鄰近縣市是否相互影響,並以人口、產業、所得、都市化程度及政府規劃因素,

分析各區域差異因素對於區域失業差異現象之影響,探究相關區域差異指標分析 落實到地區的失業情形,並研究於大環境狀況不佳時,政府之介入是否可改善此 失業之區域差異現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以下所述:

(一)基於失業之區域差異現象,探討不同縣市間之失業率是否有空間相關性及 失業是否存在空間聚集性。

(二)瞭解何種區域差異因素對於失業率之差異有顯著影響,並探討兩者間相互 關係。

(三)探討區域固定效果及時間固定效果對失業率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