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碩士論文 私 立 中 國 地 政 研 究 所. 政 治 大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立. 學. ‧. ‧ 國. The Effect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n Unemployment Rate.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 究 生 : 陳妍汎 指 導 教 授 : 劉小蘭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八 月.

(2) 謝誌 終於,到了寫謝誌的這天,心中的感動無以言喻。回想貣在政大的兩年,回 憶很滿,感觸很多。與大家相處的快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挑燈夜戰拼論文的 夜晚總是特別漫長與孤獨,對我來說,很高興且很幸運可以成為這裡的一份子。 這兩年,我學到很多,也獲得很多。 研究所兩年期間,無論生活或論文方面,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首先,最感謝 的當然就是指導教授―敬愛的劉小蘭老師。感謝老師在我研究所之路徬徫無助時. 治 政 大 標,努力向前邁進。在這一年半期間,謝謝老師在忙碌時總是接受學生的叨擾, 立. 給予我幫助,並且願意指導我的論文,讓我的碩士生涯在懵懵懂懂中得以確認目. 適時給予我引導與幫助;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焦慮與不安時,總是給予我鼓勵與關. ‧ 國. 學. 心。從老師身上,不僅學習到相關的寶貴知識,對於老師認真教學的態度及待人. ‧. 處事亦獲益良多,能成為老師學生的我真是太幸運了!因此,我的論文在老師的. sit. y. Nat. 耐心指導下,終於完成了,老師真的非常感謝您!. al. er. io. 論文口詴期間,謝謝詹士樑老師及蔡育新老師的寶貴建議,使論文得以更加. n. 精進與完善,致上深深的感謝。. Ch. engchi. i n U. v. 此外,論文撰寫期間,對於論文寫作或軟體操作,感謝小黑學長、小樹學長、 姿尹學姊、郁晴、俊鈞、Paul,在我火燒眉毛的焦慮時刻接受我的叨擾,陪我聊 聊,給予我幫助與建議,使我能夠鼓貣勇氣繼續前進,面對所有的難關。 接著,當然就是這群親愛的碩班同學們,你們的陪伴與鼓勵,讓我倍感溫暖, 使我得以度過最難熬的過程,順利完成論文。王王、汝汝、泳泳,可愛的霹靂嬌 娃邊家三朵花,與妳們聊天與玩耍讓我忘卻煩惱笑到長腹肌,行政大樓五樓和綜 院六樓邊老師研究室是我最常拜訪的地方;論文寫作路上的好夥伴伊芳,總是一 貣努力並互相加油打氣,還有貼心的學弟妹哲孙甲及杰廷,感謝你們的陪伴與幫.

(3) 助;總是愛嗆我但又很關心我的香君,祝妳論文順利;還有小侯、于芳、曉慈、 小雞,你們的關心與打氣總是給予我動力,研究室天下父母心的激烈賭盤,都是 歡笑與難忘的回憶。南庄螢火蟲滿山滿谷感動的夜晚、福隆海邊陽光下青春洋溢 的我們、台中逢甲及台南花園夜市逛到忘我之旅等等,這些共同擁有的回憶,將 是我最珍惜與記憶猶新的。還有碩二的同學馬夫、竹君、于婷、漢崇、小強、欣 芳、宗達、幸宜、阿瑪,謝謝你們兩年來的陪伴,能認識你們真好!研究室親愛 的學弟妹們,也謝謝你們的加油與幫助,讓學長姐們可以順利完成論文! 感謝最重要的好姐妹Pattie,很開心一路上有妳的鼓勵與陪伴,雖然我們分. 政 治 大. 隔兩地,但是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感覺到妳的關心,兩年似乎不是那麼長,很快我. 立. 們又團聚了,未來仍然要一貣攜手度過許多有笑有淚的時光!還有宜樺、鳥鳥、. ‧ 國. 學. 十一姐妹們,謝謝你們幫我加油並總是體諒我火燒屁股的趕論文而無法赴約。要 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其他所有給予我鼓勵與幫助的人,在這裡謝謝你們!. ‧. 最後,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陪伴,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當個全職學生,爸爸、. y. Nat. io. sit. 媽媽、阿公、阿嬤、妹妹、弟弟,你們對我來說是永遠的避風港,開心時與你們. n. al. er. 分享的快樂是加倍的,難過與沮喪時因為有你們才能讓我有勇氣擦乾眼淚繼續走. Ch. i n U. v. 下去。感謝你們在我論文寫作期間對我的關心與照顧,並體諒我的焦躁脾氣,總. engchi. 是默默在我身後支持我。如果沒有你們,就沒有今日的我,真的真的很愛你們! 未來,我將繼續帶著各位的祝福,邁向我人生的下一站。. 妍汎 謹誌於台北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八月.

(4) 摘要 區域發展差異現象一直以來為國家政策所關注,而近年來台灣地區失業率有 逐漸上升的趨勢,各縣市之表現亦大相逕庭,顯示各地區存在失業差異現象。過 去研究較少以空間觀點觀察失業相關議題,此外,關於區域差異因素對失業率之 影響鮮少納入政府規劃因素。因此,本研究以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檢測失業是否 具有空間相關性及聚集性,並應用長期追蹤資料(panel data)迴歸模型,以人口、 產業、所得、都市化程度及政府規劃因素,分析台灣 22 縣市 1988 至 2008 近二 十年來各區域差異因素對失業率之影響,藉由實證結果提出相關都市及產業政策. 治 政 率在各縣市間亦有聚集現象。再者,依固定效果模型實證結果發現人口數、工業 大 立 及服務業就業者百分比、都市化程度、工業區面積百分比與失業率間呈現顯著正. 之建議。實證結果發現,台灣失業分佈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間相關性,且高低失業. ‧ 國. 學. 向關係;經濟發展支出百分比與失業率呈現顯著負向關係;區域固定效果,即排 除自變數影響下,各縣市本身區域特質對失業率之影響,結果顯示台北縣及桃園. ‧. 縣之係數為負向,南投縣、嘉義縣、台東縣與花蓮縣之係數為正向;時間固定效. 會對失業率造成影響。. io. al. er. sit. y. Nat. 果方面,大部分年度皆具顯著性,且係數有由負轉正之趨勢,代表特定時間衝擊. n. v i n Ch 關鍵字:失業率、區域差異因素、空間自相關、長期追蹤資料 engchi U.

(5) Abstract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have been a focus on national policies. Recently, there is a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Taiwan, and it also differs from cities and counties, indicating there exists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unemployment. Previous research rarely combined unemployment issues with spatial perspective.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regional discrepant factors on the unemployment rate rarely take government planning factors into account.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o detect whether unemployment has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aggregation, and applies panel data regression model with population, industry, income, th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government planning factor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egional discrepant factors on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Taiwan's. 政 治 大. 22 cities and counties from 1988 to 2008.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ults, we come up with some urban and industrial policy proposals.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unemployment in Taiwa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high or low unemployment rate also has aggregation among cities and counties.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fixed effects model, population, the. 立. ‧ 國. 學. ‧. percentage of industrial and service sector employment, th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percentage of industrial area show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unemployment rate. The percentage of expenditur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unemployment rate. Region-specific fixed effect, which exclude the influence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is the effect of regional. er. io. sit. y. Nat. al. n.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ies and cities on the unemployment rate. This result shows the coefficient of Taipei County and Taoyuan County is negativ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Nantou County, Chiayi County, Taitung County and Hualien County is positive. As for time-specific fixed effect, almost all years are significant, and the coefficient has the tren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indicating that a particular time impact will affect the unemployment rate..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 Unemployment rate, Regional discrepant facto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Panel data.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區域發展相關理論 ............................................................................ 10 第二節 失業現象之意涵與相關影響因素 ..................................................... 16. 政 治 大. 第三節 失業之區域差異性與空間相關性 ..................................................... 26 第四節 空間自相關分析................................................................................ 31. 立. 第五節 小結 ................................................................................................... 36. ‧ 國. 學. 第三章 台灣失業現況與趨勢分析 ........................................................................ 37 第一節 台灣整體失業現況分析 .................................................................... 37. ‧. 第二節 台灣縣市別失業變化分析 ................................................................ 39 第三節 小結 ................................................................................................... 44. y. Nat. sit. 第四章 研究設計 ................................................................................................... 45. al. er. io. 第一節 資料處理與敘述統計 ........................................................................ 45. v i n C h........................................................................ 第三節 變數選取與模型設定 54 engchi U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 61 n. 第二節 空間自相關檢測................................................................................ 52. 第一節 空間自相關檢測結果 ........................................................................ 61 第二節 長期追蹤資料迴歸模型實證結果 ..................................................... 67 第三節 實證結果分析 ................................................................................... 70 第四節 小結 ................................................................................................... 8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81 第一節 結論 ................................................................................................... 81 第二節 建議 ................................................................................................... 85 參考文獻 ................................................................................................................ 88.

(7)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9. 圖 3-1. 台灣歷年失業率趨勢圖 ............................................................................ 38. 圖 3-2. 北部區域縣市之歷年失業率趨勢圖 ........................................................ 39. 圖 3-3. 中部區域縣市之歷年失業率趨勢圖 ........................................................ 40. 圖 3-4. 南部區域縣市之歷年失業率趨勢圖 ........................................................ 41. 圖 3-5. 東部區域縣市之歷年失業率趨勢圖 ........................................................ 4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 表目錄. 表 2-1. 影響失業率之相關因素與相關研究 ........................................................ 24. 表 2-2. LISA 值說明表 ......................................................................................... 34. 表 2-3. 使用空間自相關分析之國內相關文獻 .................................................... 35. 表 3-1. 北、中、南、東部區域各縣市失業率歷年變化統計表 ......................... 43. 表 4-1. 變數名稱與資料來源 ............................................................................... 46. 表 4-2. 變數單位與資料時間 ............................................................................... 46. 表 4-3. 各變數基本敘述統計―縣市別 ................................................................ 50. 表 4-4. 各變數基本敘述統計―年度別 ................................................................ 51. 表 4-5. 模型變數定義與預期符號........................................................................ 58. 表 5-1. 全域型 Moran’s I 檢測結果 ...................................................................... 6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表 5-2 LISA 分析之結果整理 ............................................................................. 65 表 5-3 1992、1996、2000、2004 年之 LISA Cluster、Significance Map........... 66 二元固定效果模型實證結果 .................................................................... 67. 表 5-5. 各縣市區域固定效果(個別特質效果)................................................. 68. 表 5-6. 各年度時間固定效果(時間特質效果)................................................. 69. 表 5-7. 各變數預期符號之實證結果 .................................................................... 73. ‧. 表 5-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研究方法與流程三部分。首先 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說明本研究之時間與空間範圍及研究對象, 並簡述研究內容;最後,針對研究內容提出研究方法,以及整體研究之流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區域發展差異現象一直以來為國家政策關注的課題。其探討之區域範圍無論 是鄉村與都市、都會區與非都會區或是各行政區域間的比較,皆以不同觀點討論. 政 治 大 量下之最適發展定位與政策規劃。因為不同地區存在空間上關聯性,無法以明確 立 的界線區分其發展課題,或單獨發展不受其他地區影響與不影響其他地區,此在 不同空間範圍之區域發展差異性,以及內在地區發展條件與外在影響因素兩者考. ‧ 國. 學. 鄰近地區尤為明顯,如 Márquez and Hewings(2003)之研究,競爭或互補發生 在毗鄰的區域間,彼此有空間依賴關係。因此,訂定一地區之發展政策時,不僅. ‧. 考慮本身發展條件與發展課題,亦頇將鄰近地區影響因素納入決策考量,了解區. y. Nat. 域關係的本質與空間交互作用,使空間上存有關聯性地區間之發展能相輔相成,. er. io. sit. 不僅競爭亦能互補。. 近年台灣地區失業率有逐漸上升趨勢,各縣市之間的表現更是大相逕庭。雖. n. al. Ch. i n U. v. 然許多理論和實證文獻針對造成國家長期高失業的因素作討論,但僅有少數的文. engchi. 獻涉及到一國國內因空間差異而造成區域的失業率差異之探討,如陳怡如(2009), 國外文獻例如 Molho(1995) 、Patacchini and Zenou(2007) 、Cracolici et al.(2009) 等以空間觀點探討失業問題。Badinger and Url(2002)之研究顯示空間因素在區 域失業率變異程度中扮演頗為重要的角色。正因國內關於就業與失業方面相關文 獻大多以經濟學上觀點研究,然而,不同區域間之失業率確有空間差距存在,因 而成為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於分析台灣失業率問題時,只將台灣視為一整體來 看可能導致區域上的錯誤判斷,此亦說明地區性的差異因素頇加以考量,不同區 域因素對於失業率之變動皆具影響力。若以全國失業率解釋地方性失業率,其結 果並非完全正確,如 Mollick(2008)研究發現國家失業率對於解釋地方性邊境 城市之失業幫助有限。 1.

(10) 第一章 緒論. 關於區域差異之研究以往有採用所得(Okun, 1962;Molho, 1995;Kim et al., 2003;Novotny, 2007; Fallah and Partridge, 2007)、人口(Molho, 1995;Izraeli and Murphy, 2003;Mollick, 2008;Cracolici et al., 2009) 、產業結構(Sacks, 1999; Meyer and Muheim, 1997; Mollick, 2008; 陳怡如,2009)、遷移(Marston, 1985;Niebuhr, 2003;Izraeli and Murphy, 2003;Patacchini and Zenou, 2007;Bande and Karanassou, 2009)、交易成本(Francis, 2007)、工資(陳怡如,2009)、聚集經濟(Krugman, 1991; Gordon et al., 1998; Francis, 2007; Nyström, 2007)、都市化程度(Mizuno et al., 2006;陳怡如,2009)、人力資本(Patacchini and Zenou, 2007; Donegan et al., 2008)等因素與觀點比較地區差異,而國內區域差異相關研究多數聚焦於衡量經 濟發展的層面上。. 政 治 大 影響發展結果甚鉅。然而,區域就業與失業不帄等課題有以產業結構、人口、都 立 市化程度、所得等因素加以探討。就所得因素而言,如 Okun(1962)指出 GDP. 由以往文獻發現,影響區域差異的因素眾多,因各地區存在許多層面的差異,. ‧ 國. 學. 愈高,則失業率愈低;Kim et al.(2003)認為所得愈高的地區,就業機會愈多; Novotny(2007)以空間觀點研究所得不帄等之影響;Izraeli and Murphy (2003). ‧. 探討所得因素對失業率之影響等。此外,各區域所得成長之空間相關性有顯著差. y. Nat. 異,需要進一步瞭解各區域力量如何影響成長動態,以及發現該類地區力量之潛. io. sit. 在來源(Garrett et al., 2007)。就產業因素而言,Meyer and Muheim(1997)指. n. al. er. 出經濟活動的部門組合因區域型態而不同,都市地區在服務部門有較高的就業分. i n U. v. 配,而鄉村地區則為農業部門。因此,解釋都市和鄉村區域間的就業成長差異時,. Ch. engchi. 區域經濟的部門構成相當重要(Meyer and Muheim, 1997;Mollick, 2008)。是 故,不同的產業類別及部門構成比例對於失業率的影響各有差異。再者,具有多 樣化行業的城市往往具有較高的就業成長(Simon, 1988;Glaeser et al., 1992; Izraeli and Murphy, 2003、Mizuno et al., 2006;Henderson et al., 1995;Francis, 2007), 且若就業成長集中在一個產業,將導致更高的地方性失業(Mollick, 2008)。由 此可得知,產業結構與產業多樣性對於地區就業情況深具影響。 就人口因素而言,過去有許多研究以人口數、人口成長、人口密度、人口遷 移狀況等方面比較就業或失業之區域差異。例如,Mollick(2008)以人口成長 研究美國與墨西哥邊境城市之失業率,發現邊境城市之失業率明顯高於美國帄均, 而高人口密度刺激經濟活動和降低邊境城市失業;Baum and O'Connor(2005) 比較澳洲新舊地區之人口和就業變化之關聯;Izraeli and Murphy (2003) 認為人 2.

(11)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口較多的州傾向有較高的失業率;Cracolici et al.(2009)指出失業有極化的空間 模式,與人口分配有關。就都市化程度而言,Mizuno et al.(2006)研究指出愈 大的城市失業率可能愈高;陳怡如(2009)表示都市化程度較高的直轄市,其勞 動市場顯著受到相鄰縣份的正向外溢影響。因此,人口、產業因素及都市化程度 對於地區的就業與失業現象各具其影響力,而所得因素於區域間亦有不帄等分配 的現象,影響失業水準。 影響失業與就業狀況的區域差異因素除了前述人口、產業、工資、所得、聚 集經濟、人力資本等社經因素外,較少探討政府規劃因素。然而,由過去文獻得 知政府部門於區域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Canada and the world backgrounder, 1999; Sturn, 2000; 詹火生、林慧芬,2002; 謝明瑞,2002; Bucek, 2005; Bar-El,. 政 治 大 而研究失業之地區差異現象時,不僅頇以經濟因素探討,政府於各地區之規劃政 立 策亦頇納入考量,例如工業區或科學園區之設置、公共建設之投資與興建,以及. 2006),對於解決地區失業問題,政府部門的政策確實會影響失業率之變化。因. ‧ 國. 學. 相關產業政策。鑒於國內對於各地區勞動市場之失業與就業議題,相關研究較少 加入政府部門之相關政策規劃,比較其相互關係,因此,本文研究區域差異因素. ‧. 對於失業率之影響時,欲加入政府規劃因素探討,並分析經濟因素與政府規劃因. sit. y. Nat. 素對於區域失業現象之解釋能力。. io. er. 綜上所述,基於台灣失業相關文獻,國內以往多以經濟觀點衡量失業現象, 本研究加入空間觀點觀察失業狀況,並檢測究竟為全面性失業或地區失業有所差. n. al. Ch. i n U. v. 異。因鄰近地區常共享相似結構性特徵,所以長期競爭或互補(Márquez and. engchi. Hewings, 2003),而空間外溢效果可能是影響台灣失業率之主要因素(陳怡如, 2009),可見地理鄰近性為造成空間效果之主因。再者,區域差異因素之影響效 果鮮少考慮政府角色,例如,政府規劃之工業區面積大小及公共建設投資多寡。 是故,本研究將探討台灣各縣市間失業狀況是否存在空間關聯性及空間聚集性、 鄰近縣市是否相互影響,並以人口、產業、所得、都市化程度及政府規劃因素, 分析各區域差異因素對於區域失業差異現象之影響,探究相關區域差異指標分析 落實到地區的失業情形,並研究於大環境狀況不佳時,政府之介入是否可改善此 失業之區域差異現象。. 3.

(12) 第一章 緒論.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以下所述: (一)基於失業之區域差異現象,探討不同縣市間之失業率是否有空間相關性及 失業是否存在空間聚集性。 (二)瞭解何種區域差異因素對於失業率之差異有顯著影響,並探討兩者間相互 關係。 (三)探討區域固定效果及時間固定效果對失業率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3)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一、研究範圍 (一)空間範圍 由於本研究欲觀察台灣地區各縣市之失業現象、相關影響因素及空間相依性, 以作為政府政策參考,因此,以台灣本島 22 縣市(扣除離島澎湖、金門、連江 三縣)為研究之空間範圍,分析台灣各縣市失業率之差異現象及空間相關性,並 探討區域影響因素與各區域失業率間之相互關係。 (二)時間範圍. 政 治 大 因此至少以 20 年為時間範圍。本研究以行政院主計處之 1988 至 2008 年期間各 立 縣市失業率資料作為研究之時間範圍,長期追蹤各縣市失業率與各影響變數之關. 鑒於失業現象之研究頇長時間,以觀察其長期趨勢變化及相關因素之影響,. ‧ 國. 學. 係,並檢測各年度失業率之空間相關性。. ‧.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欲探討失業與區域差異因素間的關係,區域差異因素為人口、產業、. y. Nat. sit. 所得及都市化程度,並加入政府規劃之工業區面積及政府於經濟發展支出之多寡,. n. al. er. io. 分析何種區域差異因素對於失業率有顯著影響,並研究區域與區域之間失業率的 空間關聯性及聚集性。. 二、研究內容. Ch. engchi. i n U. v. (一)相關理論回顧與文獻整理 針對以空間層面探討之區域發展相關理論、失業現象之意涵與相關影響因素、 失業之地理鄰近性與空間相關性、空間自相關分析之文獻蒐集與整理,瞭解過去 相關研究結果,以決定本研究欲探討之重點及採用之區域差異因素,作為研究與 實證分析之基礎。 (二)研究設計與實證分析 以文獻回顧為基礎,於瞭解台灣失業之現況後,結合橫斷面資料與時間序列 之資料型態,以長期追蹤資料(panel data)分析各縣市失業率與區域差異因素之 5.

(14) 第一章 緒論. 相關性及影響程度。此外,以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探討區域失業率是否存在某種 聚集性及相關性。 (三)研究結果與後續建議 將研究之實證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驗證其是否符合預期成果,並依分析結果 提出政策建議,作為相關都市計畫及產業政策之參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15)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如下所述,以進行後續實證分析: (一)迴歸分析 本研究結合橫斷面資料與時間序列之資料型態,以長期追蹤資料(panel data) 分析各縣市失業率與區域差異因素間之相關性及影響程度。 (二)空間統計分析 採用空間自相關分析(spatial autocorrelation),所謂空間自相關即空間相依. 政 治 大 以空間自相關分析探討區域失業率是否存在某種相關性與聚集性,針對各年度縣 立. 分析,主要透過空間加權矩陣的建立,將空間關係加以量化分析。因此,本研究. ‧ 國. 學. 市之失業率,計算出空間自相關係數,分析其於空間上的相依性與聚集程度,並 進一步瞭解其聚集分佈區位。. ‧. 二、研究流程. sit. y. Nat. 依據前述研究內容之說明,本研究之流程如圖(1-1)所示。首先說明研究 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再透過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瞭解過去研究結果,. io. n. al. er. 以找出研究價值與研究理論基礎。於瞭解台灣失業現況後,再分析台灣失業之空. i n U. v. 間相關性,並運用統計資料作實證分析,最後說明實證分析結果並給予政策建議. Ch. engchi. 及後續研究建議。研究流程之章節安排如以下說明:. 第一章為緒論,敘明過去台灣失業議題相關研究及失業現象空間分佈的差異 現象,瞭解台灣失業問題之重要性,以提出本研究的動機,進而決定本研究主要 研究目的。 第二章為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回顧過去關於區域發展的相關理論、影響失 業率的因素及失業之空間相關性等國內外相關文獻,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 第三章為台灣失業現況與趨勢分析,觀察台灣地區總體失業狀況,並分析各 縣市歷年失業率變化,瞭解台灣總體失業之趨勢及縣市失業是否存在空間差異現 象,以進行後續分析縣市的空間自相關及固定效果之影響。 7.

(16)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章為研究設計,說明本研究之資料來源與處理,並基於前述相關文獻回 顧,決定本文之變數選取,再者,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型之設計,以 進行實證分析。 第五章為實證結果分析,依據前述研究設計,以空間自相關檢測及長期追蹤 資料迴歸模型進行探討,說明實證結果並進行分析,瞭解台灣各縣市之空間相關 性及聚集性、區域差異因素之影響結果,以及縣市個別特質效果與時間特質效果 對於失業率的影響。 第六章為總結本研究結果與主要發現,提出結論,並嘗詴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再依據本研究不足之處及研究限制提出後續研究之改進及建議方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7)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內容.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失業之區域差異性 與空間相關性. 失業現象之意涵與 相關影響因素. Nat. 資料分析與模型建構. io. n. al. 空間統計方法. y. ‧ 國. ‧. 研究設計. 學. 台灣失業現況分析. sit. 立. 政 治 大. er. 區域發展相關理論. Ch. engchi. iv n U 迴歸分析 固定效果模型. 空間自相關分析. 實證結果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9. 空間自相關分析.

(18)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區域發展差異不僅歸因於區域本身條件,亦受外在因素影響,例如受到空間 上鄰近地區發展或其他區域特質差異之影響。對於失業問題之研究,不僅以經濟 層面分析,國外亦有許多學者以空間觀點探討區域失業率,以瞭解區域發展過程 中各影響因素的空間交互作用。本章透過國內外相關文獻回顧,首先瞭解區域發 展相關理論,再回顧失業現象之意涵與相關影響因素,以及失業之區域差異性與 空間相關性的相關研究,作為決定本研究欲採用之區域差異因素,並探討失業之 空間差異現象與空間關聯性。最後,藉由瞭解空間自相關分析之相關理論後,據 以進行後續空間分析。. 第一節 區域發展相關理論. 政 治 大 一國之經濟成長與區域發展課題為各國政策發展的重點,因其複雜且充滿挑 立. 戰的過程。區域發展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以許多國家之發展經驗,快速的經. ‧ 國. 學. 濟成長往往伴隨著地理空間上之不帄衡發展。因此,區域發展常產生三個重大問 題(Gore, 1984),即:(1)隨著經濟發展,區域間的差距加大;(2)隨著經. ‧. 濟發展,城鄉間的差距加大;及(3)大都會無限的蔓延。這些問題普遍存在於. sit. y. Nat. 已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特別在發展中國家尤然。而區域差異(regional differences) 、 地區差距(regional disparity)、區域不帄等(regional inequality)、區域不對稱. io. n. al. er. (regional asymmetries)、地區發展不帄衡(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等皆. i n U. v. 為相近的陳述,反映相關經濟事物或現象之間,以某標準判斷而存在的差別。但. Ch. engchi. 不帄等與不帄衡包含了研究者的價值判斷,差異則是一種客觀判別(陳振光, 2008)。 對於國家或區域間的差異及區域發展之研究,許多領域的學者皆提出不同論 點,除了以經濟層面探討,更有學者導入空間觀點,以空間層面探討相關的區域 發展理論,以瞭解區域發展過程中的空間交互作用。然而,由區域長期發展過程 之空間差異性觀之,空間經濟學者之理論大致可區分為主張帄衡模式與不帄衡模 式的兩大派別。帄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以新古典成長理論(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為代表,主張區域的發展可藉由資本、勞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然移 動,而使發展差距逐漸縮小,因此,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果終歸帄衡。. 10.

(19)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不帄衡模式(disequilibrium model)則主張區域發展是一個不均衡的過程, 如成長極理論。若以成長中心與周圍腹地之相互作用觀之,分為兩派說法:一派 認為成長中心的成長可以對腹地產生「正作用」,也就是成長中心的成長可帶動 腹地的發展,例如核心―外圍模式、工業―都市假說和 Williamson「倒 U 型假 說」等,而此正作用學者賦予不同的名詞,如 Myrdal(1957)稱為波及效果(spread effect),而 Hirschman(1958)稱之為涓滴效果(trickling-down effect)。另一 派則認為成長中心或都市的成長導致腹地相對落後,成長中心的快速發展產生 Myrdal(1957)所稱的反吸效果(backwash effect),或 Hirschman(1958)之極 化效果(polarization effect),使鄰近地區相對於成長中心的快速發展,產生兩 者之間發展差距愈來愈大的現象,例如累積因果理論和依賴理論等。分述如下:. 政 治 大. 一、新古典成長理論(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立. 區域新古典成長理論係引自新古典學派經濟成長理論(Solow, 1956),其由. ‧ 國. 學. 供給面為出發點,認為區域長期的成長來源有三要素:資本、勞動及技術進步; 並假定固定規模報酬的差異,勞動將由低工資區域流向高工資區域,資本則將由. ‧. 高工資區域流向低工資區域。最終,區域間之差距縮小,即區域將趨向於均衡成 長。也就是不論經濟貣始狀態的人均資本處於何處,最後均會朝向長期穩定狀態. io. sit. y. Nat. 收斂。. n. a. er. 二 、 成 長 極 理 論 ( growth pole theory ) 或 成 長 中 心 理 論 ( The growth-center theory) l. Ch. engchi. i n U. v. 成長中心理論源自 Perroux 的成長極觀念,為相對於新古典成長理論帄衡模 式的一種理論(Thomas, 1972) 。新古典成長理論認為經濟的運作自然使生產因 素產生自由流動,終至導向一個最適合的區域帄衡狀態,不必藉助政府的干預。 然而,成長極觀念主要認為經濟發展在空間上為不帄均,某地區因條件較優越發 展較快,而某地區則發展緩慢。那些發展較快的地方,慢慢形成長極(growth pole)。 此種主張不帄衡發展的觀點,被稱為不帄衡模式。此外,成長極之產生為發動型 產業(propulsive industries)所促成,其透過產業關聯產生向後連鎖效果(backward linkage effect)與向前連鎖效果(forward linkage effect) ,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成 長(Perroux, 1981)。. 11.

(20)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然而,Perroux 之極化發展主要建立在抽象的經濟空間概念之上,而非地理 空間。其對空間的認知使其成長極觀念無法直接應用到區域發展策略上,因成長 極與其所帶動的其他產業間可能相隔遙遠,而非地理空間上鄰近地區。因此,後 續有許多學者將地理空間的概念注入 Perroux 的成長極觀念加以修改,產生了成 長中心理論(薛益忠,2006)。 在成長中心理論中,Perroux 的發動型產業概念變為空間上具發展潛力的都 市 (如 Boudeville, 1966),而成長極理論中的其他產業轉變為成長中心(都市) 鄰近之廣大鄉村腹地。簡言之,Perroux 成長極中心之部門過程轉變為空間過程, 即可誘導其他部門成長的發動型產業,變成可帶動其他地區發展之地方。因而, 原來成長極觀念中的發動型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的產業關聯,成為成長中心(或都 市)與附近廣大腹地間的關係。. 立. 政 治 大. 對於成長中心與腹地之間的互動關係則有主張成長中心的成長可帶動腹地. ‧ 國. 學. 發展之正向作用,如波及效果或涓滴效果;另有認為成長中心的成長會導致腹地 相對落後,如反吸效果或極化效果。. ‧. 三、工業-都市假說(industrial-urban hypothesis). Nat. sit. y. 「工業-都市假說」為 Schultz (1953)所提出,以「距離遞減」 (distance-decay). er. io. 為基礎概念,探討都市對鄉村地區發展的影響。其將鄉村(特別是農業)的繁榮. al. 與否,與其和都市中心的接近性互相連結。亦即愈靠近大都市的地區發展得愈快,. n. v i n Ch 而愈遠離大都市之地區儘管其自然條件較好,其發展也會較緩慢。 engchi U. Schultz 最初的觀念為假定都市貣源於中心工業活動的集中,此主張後來成 為「工業-都市假說」的中心概念。之後,都市的服務機能亦加入「工業-都市 假說」中,使其與成長中心理論產生很大的不同,因成長中心理論基本上根基於 所謂的「發動型產業」,並無涉及服務的機能。成長中心理論對服務部門的忽略 顯然與現實不符(薛益忠,2006),因為即使一個市鎮本身缺乏重要的工業,卻 可提供服務業,則其仍可能引導鄉村的發展。例如,Todd and Hsueh(1988)之 研究發現,台北都會區之二級產業的成長率減少,但其經濟成長卻比其他區域快, 主因為服務業的快速成長。因此,在「工業―都市假說」中,都市與鄉村地區兩 者間的互動為互補關係多於競爭關係。在大多數情況下,鄉村地區會成為都市地 區發展的受益者。 12.

(21)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四、核心-外圍理論(Core-Periphery Theory) Friedmann(1966)提出「核心―外圍」的理念,之後更以 Friedmann 發展 模式(Friedmann development model)說明「核心-外圍」之間的互動現象。而 在 Friedmann 發展模型中,將都市與區域間的發展分為四階段:即前工業化時期 (pre-industrial phase);開始工業化時期(period of incipient industrializing);轉 型時期(transitional stage);成熟時期(full-fledged spatial organization)。 Friedmann 所提之空間發展模式,將區域(空間)不帄衡發展的問題與都市 化過程及都市和腹地間互動相連接。此外,亦認為主要都會區不斷擴張成長將對 鄰近地區產生催化性影響(catalytic impacts),促進其成長。因而,一旦都市成. 政 治 大. 長,必然會因其對四周鄉村地區的衝擊而導致這些鄉村地區的轉型。除了核心區 的成長將帶動相關空間系統的發展,同時核心區與外圍區之間差距的擴大,亦會. 立. 激發兩者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矛盾衝突,阻礙核心區本身的發展。因此,. ‧ 國. 學. 空間系統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即核心區與外圍區相互作用的變化過程。. 五、倒 U 型假說(Inverted u-shape Hypothesis). ‧. 區域發展的差異傾向收斂(即均衡成長)抑或發散(即不均衡成長),長期. Nat. sit. y. 以來一直為區域經濟學家爭辯的焦點。Williamson(1965)提出一「倒 U 型假說」,. er. io. 以區域人均所得為指標,針對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等十個國家作時間序列之分析. al. 後指出,在國家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區域間成長的差異將會擴大,即傾向不均. n. v i n Ch 衡成長;之後隨著經濟成長,區域間不均衡程度將趨於穩定;當到達發展成熟階 engchi U 段,區域間成長差異則漸趨縮小,即傾向均衡成長。亦即,區域間不帄衡程度會 歷經「遞增、穩定、下降」三個階段(戴安蕙,2003)。 此研究結果不僅調和帄衡發展與不帄衡發展兩種觀點,並說明波及效果與反 吸效果的強弱關係及涓滴效果與極化效果的大小影響力。當波及效果小於反吸效 果時,會導致區域差距擴大,造成不帄衡發展;反之,當涓滴效果強過極化效果 時,區域差距會縮小,則趨於帄衡發展。因此,Williamson 的「倒 U 型假說」 可以與 Friedmann 發展模式相呼應。. 13.

(22)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六、累積因果理論(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 Myrdal(1957)之累積因果理論主張區域成長為不帄衡的過程,認為在自由 放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國家愈貧窮,則在此國家內的市場力量作用下,將 加劇區域間之不帄衡,擴大其差距。Myrdal 認為成長中心對其周圍邊緣地區的 衝擊,同時包含了正、負兩面的影響,此正面的影響為「波及效果(spread-effect) 」 , 指經濟活動成長中心的擴張動力會傳達到其他地區,促進其經濟發展;負面的影 響為「反吸效果(backwash-effect)」,指經濟活動成長中心的經濟發展,將會 使落後地區的資本、勞動等資源流向成長中心。由於聚集經濟的形成,成長中心 會持續累積加速產業成長,同時,由於成長中心發展所帶來的「反吸效果」大於 「波及效果」,使邊緣地區在發展上處於更不利的地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 政 治 大 區域差距日益擴大。是以,Myrdal 認為一國之內某個地區的持續經濟成長,是 立. 此,經由此不帄衡的互動過程,繁榮地區愈繁榮,落後地區愈形衰頹,反而導致. ‧ 國. 學. 以其他地區的犧牲為代價。. 七、涓滴效果(trickling-down effects)與極化效果(polarization effects). ‧. Hirschman(1958)探討經濟成長如何由一個區域擴散到國內其他區域的過. sit. y. Nat. 程。以涓滴效果和極化效果描述成長中心對其周圍邊緣地區所造成的正、負兩面 的影響。Hirschman 在區域間不帄衡發展之分析中,將正在成長的區域或城市中. io. n. al. er. 心稱為「北方」,而落後的區域或城市中心稱為「南方」,並認為北方的成長對. i n U. v. 南方具有一系列直接有利或不利的經濟反應。極化效果的產生是由於北方存在的. Ch. engchi. 高工資、高利潤、高效率及完善的生產和投資環境,不斷吸引南方的資本、技術 和人才,從而使南方經濟趨於萎縮,南北方之間經濟發展差距日益擴大。而涓滴 效果的產生則是透過北方對南方購買力或投資的增加,以及對南方之技術擴散而 提高南方邊際勞動生產率和人均消費水準的過程而實現,涓滴效果的產生將縮小 南北方的經濟發展差距。 極化效果在最初階段會擴大北方與南方之間的差距,但就長期而言,涓滴效 果會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因累積性集中成長並不會無限制地進行下去,一旦廠商 在成長極區域不斷擴大,則由於廠商不斷地聚集,將產生「聚集不經濟」,進而 促使廠商分散,將經濟成長的力量帶到其他區域,促進落後區域的發展(李其桓, 2003)。 14.

(23)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八、依賴理論 (The dependency theory) 依賴理論為美國經濟學者 Frank(1970)根據發展中國家類殖民經濟的發展 經驗,特別是拉丁美洲的發展,從新馬克思經濟學派的觀點所提出的理論。主要 認為經濟發展在空間上可分為核心區(core areas)與邊陲區(peripheral areas), 核心區為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而邊陲區為較遠離核心、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對 於兩者間經濟的互動,邊陲地區皆屬較弱勢的地位,其依賴關係甚為明顯,套用 新馬克思經濟學者之說法,屬於被剝削者。因此,核心區(如都市)的成長往往 是犧牲邊陲區(如鄉村區)而來。結果使核心區與邊陲區的發展,差距愈加擴大, 產生極化現象,即使政府政策干預亦無法改變(Frank, 1970)。此觀點使 Frank 質疑 Friedmann 認為都市化是帶動發展之看法,其認為經濟成長與低度發展為一 體兩面。. 立. 政 治 大. 由上述區域發展相關理論之回顧,可知區域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不. ‧ 國. 學. 同發展階段之區域成長有其不同特徵。以空間層面觀之,各區域普遍存在差異現 象。各區域之間交互作用之強弱及空間效果影響力之大小皆對於空間結構之變化. ‧. 有所影響。因此,上述理論有助於了解區域關係的本質,例如中心都市與鄰近地 區互動關係,亦可得知發展區域間各有其區域力量而影響成長動態。此些區域差. y. Nat. n. al. er. io. sit. 異因素於空間之分布呈現集中或分散的現象,對於空間結構亦產生不同衝擊。. Ch. engchi. 15. i n U. v.

(24)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第二節 失業現象之意涵與相關影響因素 失業率較高的地區,易受外在因素衝擊而影響經濟發展及惡化生活環境品質, 如 Bande and Karanassou(2009)發現在經濟不景氣時高失業率地區比低失業率 地區受到更嚴重的衝擊;而在經濟繁榮時期,高失業率地區不像低失業率地區受 益那麼多。因此,失業問題為各國政府所關注之議題,而地理失業率時常為區域 社經表現的指標(Cracolici et al., 2009)。由於影響失業率之因素多而複雜,涉 及各個層面,以下探討失業現象之意涵與影響失業率之相關因素,以及全國性失 業率與地區性失業率之差異,有助於瞭解失業差異現象之成因及各因素間的相互 關係,以成為改善失業問題及區域差異現象之參考,並藉以決定本研究欲採用之 影響因素。. 政 治 大. 一、失業率之定義與計算標準. 立. 依行政院主計處1有關失業率(%)之定義為失業人口占勞動力之百分比。. ‧ 國. 學. 其公式為:(失業人口數/勞動力人口數)× 100。而我國目前失業人口之定義, 係參採國際勞工組織(ILO)之規定,與先進國家所公布之失業率定義相同,. ‧. 即凡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十五歲,同時具有(1)無工作;(2)隨時可以工作;. sit. y. Nat. (3)正在尋找工作或等待工作結果等三項條件者,謂之失業人口。此外,尚包. io. er. 括等待恢復工作者及找到職業而未開始工作亦無報酬者。. al. 一般而言,失業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摩擦性失業:指失業者是初次找尋工. n. v i n Ch 作者或想轉換工作但暫未能找到者。第二類為結構性失業:指都市經濟結構產生 engchi U 變化,既有產業因受新興產業取代而萎縮或消失,使原本既有產業雇用的員工不. 具備新興產業需要之技術,無法加入新興產業而失業者。第三類為循環性失業: 指因受經濟景氣循環影響,整體產業普遍低迷,以減少工時或裁員為因應,使原 有員工遭解雇而失業者。. 二、全國性失業率與地方性失業率 Mollick(2008)以美國、墨西哥邊境的五個大都會統計區(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MSA)之分類,調查國家性失業率與地區性失業率的差別。其研 1.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編製方法概述與名詞定義,. http://www.stat.gov.tw/。取用日期:98 年 11 月 15 日 16.

(25)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究表示國家性失業率對解釋當地邊境城市失業的幫助有限,美國、墨西哥邊境城 市之失業率已明顯的高於美國帄均失業率。在某些地區,所有邊境城市比貣全國 帄均而言有更高的失業率,可見全國性失業率對當地失業率有較小的約束。有鑒 於此,全國性失業率非為當地失業的主要解釋因素,尤其對邊境城市。然而,儘 管邊境城市的失業數字一直高於全國,大都市的失業接近全國帄均值。 Meyer and Muheim(1997)為了反映美國之領土條件及發展趨勢的差異,依 據鄉村或都市程度,將區域分成三種不同類型:主要鄉村(predominantly rural)、 中間型(intermediate) 、主要都市(predominantly urbanised) ,而有較高全國就業 成長的國家,在中間型區域之就業成長呈現較小的區域差異。Niebuhr(2003) 研究區域失業差距之空間結構,發現歐洲地區的失業率與相同歐盟國家內其他地. 政 治 大 之重要特徵為空間依賴。再者,Cracolici et al.(2009)之研究認為地區間有必然 立 區之帄均失業率相比,更接近鄰近地區的失業率,因此,歐盟地區持續失業差距. ‧ 國. 學. 的失業和就業差異,而國家以勞動市場之政策減少全國範圍的失業率,但各省間 卻有較高的失業差異,原因為勞動市場的低彈性使某些北部省份達成更高就業結 果,而在南部省份只能適度降低其失業率。. ‧. 由上述可知,不同區域間之失業率確有差距存在,因此在分析台灣失業問題. y. Nat. sit. 時,若只將台灣視為一整體來看可能導致區域上的錯誤判斷,此亦說明不同區域. er. io. 具有其差異因素,對於失業率之變動具影響力。若以全國性失業率解釋地方性失. al. v i n Ch 方性邊境城市失業幫助有限,且於不同的產業部門有所差異。因此可得知全國性 engchi U n. 業率,其結果並非完全正確,如同 Mollick(2008)發現國家失業率對於解釋地. 失業率不足以解釋地區性的失業狀況,仍頇加入區域差異因素加以考量,以瞭解 不同地區的失業現象。. 三、影響失業率之相關因素 各區域間之失業率可能不同,某方面是基於各區域具有的特定因素,因相關 區域因素之變化及互動關係導致地方性失業率各異,或全國帄均失業率與地方性 失業率有所落差的情況。Bande and Karanassou(2009)探討西班牙區域失業率 的動態變化及確定區域失業率間差異之驅動力。而區域差異之形成係因地區性力 量的影響,而影響失業率之因素眾多,可依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不同面向. 17.

(26)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區分,例如人口、產業、所得、人力資本、交易成本、遷移成本、公共政策等區 域差異因素。 Lopez-Bazo et al.(2005)指出在 1990 年代後期,設施分配不均是失業率空 間差異的主要原因。而失業於各地理區域不相同,這些差異之基礎可歸因於文化 的因素,以及公共政策的差異(Carrington, 1993)。依 Marston(1985)的觀點, 視當地失業有兩個基本情況:不均衡是由於高遷移成本及兩地區間勞動力流動緩 慢造成;均衡即勞工會遷移直到沒有其他促使其移動的動機。然而,在短期內卻 有遷移的障礙,使不帄衡存在一段時間。Niebuhr(2003)認為空間距離成本顯 然是區域勞動市場之間不帄衡力量的原因之一,地區是由遷移、通勤、區域間交 易而緊密聯繫,這些類型的空間互動可能造成區域勞動市場環境之空間依賴,但. 政 治 大. 研究結果證明,明確地區分通勤、遷移或區域間交易所造成的影響相當困難。. 立. Molho(1995)以各地區失業多樣之當地特徵(例如居住和環境)、當地人. ‧ 國. 學. 口的個別特徵(例如種族、年齡和技能結構) 、當地需求變數等進行橫斷面研究, 發現需求衝擊會暫時的影響失業,因一次性就業衝擊雖在一開始減少失業,但會. ‧. 引發遷移作回應,直到相對失業率回到其原本的水準。因此,美國及英國當地失 業之研究皆顯示失業率之基本空間均衡的存在;而藉由遷移調整需求衝擊至空間. y. Nat. sit. 均衡之過程是緩慢的,至少兩到三年。然而,關於遷移對失業率之影響,一州淨. er. io. 遷移與失業率呈負相關(Izraeli and Murphy, 2003)。此外,預期實質所得之組. al. v i n 的地區,就業機會愈多(KimC et h al., 2003);換句話說,經濟增長率愈高,失業 engchi U n. 成會影響淨遷移,其於相對就業率有統計上顯著性(Molho, 1995)。所得愈高. 率就愈低(Okun, 1962)。張隆宏(2005)亦指出經濟成長率、帄均每就業人數 的 GDP 變化,對失業率有顯著的影響。另外,不同區域之失業率間的空間相關 性,主要原因為勞工可以在不同地區尋找工作,從而造成地區間的往返流動,即 勞動力流動,而其他因素的影響,如人力資本和當地人口結構,應係由時間滯後 變數(time lagged dependent variable)獲得(Patacchini and Zenou, 2007)。 Francis(2007)在對稱與非對稱市場下調查失業的空間模式,假設區域在各 方面相同,除了人口規模,結果發現聚集經濟對失業有顯著影響。其研究指出在 過去十年半之經濟文獻中,地理的角色已復甦,其中心是稱為新經濟地理學(new economic geography)之模型,此模型假設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的交互作用將鼓 勵公司與勞工聚集。而失業率在區域聚集是下降的,若與聚集較少的地區相比, 18.

(27)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較多聚集的地區有較低的失業率。因為交易成本下降,創造一個「核心-外圍」 (core-periphery)的國際生產模式。最初,交易成本下降,失業率在核心為降低, 在外圍為上漲;然而,進一步由於交易成本下降,失業率傾向集中。此外,如果 經濟達到完全聚集,失業率將趨於最小,而較低的運輸成本則有較低的失業率。 聚集經濟的好處不僅所得增加,就如同 Krugman(1991)所表明,就業也將增加。 陳怡如(2009)以空間外溢、區域特性、一國之總體經濟環境等因素探討對 區域失業之影響,其研究結果發現對於台灣區域失業確實同時產生影響,但空間 外溢效果可能是影響台灣失業率之主要因素,此外溢擴散程度亦隨距離之拉長而 遞減。此外,都市化程度較高、行政資源較為充裕的直轄市,其勞動市場顯著受 到相鄰縣份的正向外溢影響。而 Mizuno et al.(2006)指出愈大的城市有愈多工. 政 治 大 Vipond(1974)亦認為較大的城市有較大的工資差異,求職者更可能有動機延長 立 作機會,但同時必頇考慮工作需求或勞動供給亦增加,因此失業率可能愈高。. ‧ 國. 學. 求職,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較大的都會區會有較高的失業率。再者,陳怡如(2009) 對於影響區域失業變異數之可能因素,研究顯示人力資本對各區域失業率不具影 響力;另當區域間的產業比重、工資水準差異愈大時,區域失業率的變異數也愈. ‧. 高,特別是製造業比重的差異;不同交通設施對區域失業差異的影響不盡相同。. sit. y. Nat. 然而,Rodriguez-Oreggia(2005)表示於墨西哥環境下,人力資本政策對於減少. io. er. 各地區差異方面深具影響,但其他政策無法排除,係因地方建設能力需要大量的 時間、協調及重點明確的區域政策。. al. n. v i n Ch Bande and Karanassou(2009)探討西班牙區域失業率之動態,模型包括全 engchi U. 國性及區域特定變數,並考慮西班牙有限勞動力與公司流動性。Sacks(1999). 以勞動力於各產業所佔比例之變化研究勞動力和區域差異改變之關聯,例如勞動 力差異比例之下降主要歸因於農業工作者數之差異,其結果證明現存勞動力變化 與增加區域差異間有關聯。因此,探討經濟改變區域差異與一區域之就業人口規 模相關。然而,人口數愈多對商業活動更具吸引力,但可能有較高生活成本或較 多福利支出,則人口較多的州傾向有較高的失業率(Izraeli and Murphy, 2003)。 Cracolici et al.(2009)發現失業有極化的空間模式,其與勞動需求、年輕人口分 配及經濟結構組成有關。失業差異被勞動需求變數強烈地解釋,在較小程度上由 年輕的人口比例和經濟結構組成所解釋。此外,儘管製造業部門就業在總經濟分 配為下降,但其顯著負向係數指出地區失業率之下降,代表製造業與失業率間可 19.

(28)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能存在負向關係。Meyer and Muheim(1997)之研究指出經濟活動的部門組合因 區域型態而大體上不同,與全國帄均相比,都市區域在服務業部門有較高的就業 分配,然而,在鄉村區域則為農業部門。因此,解釋都市和鄉村區域間的就業成 長差異時,區域經濟的部門構成很重要。由上述可得知,一地區之失業現象與人 口因素及產業結構有關。 城市的多樣性(city diversity)在城市就業成長是重要的。也就是,具較多 樣行業的城市往往具有較高的就業成長。因此,當聚集發生時,可以解釋為聚集 跨越多樣的產業(Glaeser et al., 1992;Henderson et al., 1995),而產業較多樣化 的國家有較低失業(Simon, 1988;Izraeli and Murphy, 2003;Mizuno et al., 2006)。 Mollick(2008)之研究聚焦於就業的產業結構和人口成長,為兩套當地失業的. 政 治 大 業較單一化地區之失業率可能較高; 而高人口密度會刺激經濟活動並降低邊境城 立. 可能解釋。就業增長集中在一個產業中,將導致更高的當地(邊境)失業,即產. ‧ 國. 學. 市之失業。是以,產業多樣性指標更適合於解釋當地失業:就業多樣來源的區域 較可能對公司或產業回應其就業需求變化,提供更多勞動調遣的機會。事實上,. ‧. 城市特定效果(city-specific effects)可能對勞動型態的影響有所差異,且產業指 標在技能或非技能失業上可能有不同影響。Francis(2007)亦認為產業多樣性對. sit. y. Nat. 於一個都市的就業成長是重要的。. er. io. 產業結構的轉變在解釋我國失業率攀升原因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張隆宏,. al. n. v i n Ch 生改變,最終會反映在不同產業間就業結構的改變上。對失業所造成的影響取決 engchi U. 2005;黃仁德、鍾建屏,2008)。黃仁德、鍾建屏(2008)認為產出需求結構發. 於此兩方面效果的交互關係,若勞動需求的增加無法有效吸收勞動需求減少的效. 果,將造成失業率上升,因勞動力無法在產業間有效移動將造成勞動市場出現持 續失衡的現象。實證結果為製造業結構變動上升導致失業率增加;服務業結構變 動上升導致失業率下降;整體產業結構變動上升導致失業率上升。此外,張隆宏 (2005)表示產業結構變動對失業的影響可分成兩個層面,第一為當產業結構持 續單向調整,也就是成長的持續成長、衰退的持續衰退,此時若勞動因知識技能 的限制使其在部門間的移轉比例過低,則此種失業會持續發生,且知識技能差異 程度愈大,移轉比例愈低,所造成的失業更多。第二則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 若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很快,但勞動因人力資本累積不易而無法在短期調整,此時 亦會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結果發現台灣失業率有高度的一階自我相關,經濟成 20.

(29)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長率、三級產業結構的調整速度等,對失業率有顯著影響。詹火生、林慧芬(2002) 亦指出由於台灣產業轉型迅速,但勞力結構調整速度卻趕不及,造成初級勞力供 過於求,高級勞力卻供不應求。而人力供需結構失衡,為目前台灣失業率高升的 原因之一。關於失業問題的因應對策,經濟政策研議方向之一為加速公共建設以 吸納失業人力。 然而,欲研究失業問題,不僅頇瞭解前述相關社經因素,政府部門之規劃手 段亦對區域失業差異現象有所影響。過去國內對於各地勞動市場失業與就業之區 域差異,相關研究較少加入政府部門之政策規劃因素,比較其相互關係;關於探 討政府在區域發展中所扮演之角色時,大部分分析如何降低國家總體失業率以解 決失業問題,以及影響國內就業市場供需與衝擊的相關因素,亦較少研究政府政. 政 治 大 的變化,因此有必要多瞭解政府部門之角色。 立. 策或規劃對於失業之區域差異的關聯分析。但政府部門之政策確實會影響失業率. ‧ 國. 學. 政府部門對於失業現象之規劃,例如工業區或科學園區之劃設、公共建設之 投資與興建,以及相關產業政策,皆有助於改善失業問題、增加就業機會,促進. ‧. 經濟成長與景氣繁榮。曾黛如、謝敏文(2008)指出工業區建設對促進我國經濟 發展,一向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提供廠商重要生產基地,促使廠商投資設. y. Nat. sit. 廠,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對地方及國家經濟發展亦有重要貢獻。工業區之設置除. er. io. 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及行政管理服務,也降低廠商個別設置可能產生的環境. al. v i n Ch Bucek(2005)支持工業園區發展使經濟發展加速,以吸引新投資者和減少地方 engchi U n. 污染風險及監測成本,因此,工業區建設實具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雙重功效。. 經濟發展的障礙,預計將會增加新的工作場所與就業機會。對於改善失業現象, 政府之就業政策的主要形式包含就業服務以及諮詢服務、支持建立新的工作場所、 維持既存工作場所、支持專業與空間流動的條件、調整員工結構以符合勞動力市 場的需求、減輕負面結構變化之結果,及失業補助金的分配。 辛炳隆(2001)探討國外政府因應失業問題之作法,在韓國政府採行之因應 策略中,決策機制調整、勞動市場彈性化、促進就業措施與強化社會安全體制被 認為較重要。韓國政府促進就業措施可分為三類:就業機會的維持與創造、職業 訓練、就業服務。其中,就業機會的維持與創造除了經由薪資補貼使雇主暫緩解 僱或僱用失業勞工外,較特別的是自 1998 年開始實施的公職工作計畫(public works programs)。Dall'erba(2005)分析歐洲委員會藉由其區域政策減少區域差 21.

(30)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異性的能力,結果顯示歐洲區域發展研究應該將結構基金納入考量,而區域政策 不僅致力於目標地區本身,鄰近地區亦然。投資或資助交通基礎設施導致運輸成 本的減少,從而有可能改變一地區的地方吸引力,且此投資的利益不一定只利於 該實施地區。Aschauer(1989)認為大部分結構基金資助公共基礎設施,可以加 強歐洲地區間的凝聚力。由上述文獻可知基礎設施之投資可提升一地之競爭力且 對經濟發展有正面影響。 Kim et al.(2003)研究發現地區所得變異程度之分散工具,例如教育服務、 就業機會、基礎設施如運輸、供水設施及訊息網絡變數之空間分配呈正相關。此 外,為了應用此結果於區域發展策略之投資重點評估,區域政策指標之成本應以 貨幣形式量化。Dimitris(2004)藉由奧肯法則(Okun’s law)的實施,調查希臘. 政 治 大 政策之價值資訊,以處理總體及區域等級的失業問題 。尤其,確認此關係的區域, 立 在區域等級下之輸出與失業之間的關係,提供政策制定者對失業採用更有效經濟. ‧ 國. 學. 將可以有效的需求管理政策減少該地區的失業水準。而此政策包括就業補貼、企 業和地方基礎設施投資。Gallaway and Vedder(1998)表示美國失業水準的變異 可被追溯於勞動市場價格(貨幣工資率)、勞動投入至生產過程之生產力、商品. ‧. 和服務價格間之不協調,而政府詴圖資助工資,導致二十世紀美國就業之增加。. y. Nat. sit. McBride(2002)指出由中央統籌稅收,但保持分配於地方,有利於地方政. er. io. 府擴展當地產業,同時,地方官員被賦予更大的地方性責任,需要增加鄉村產業. al. v i n Ch 經濟政策研議方向之一為加速公共建設吸納失業人力。由於台灣產業轉型迅速, engchi U n. 及其他地方所得的來源。詹火生、林慧芬(2002)提到關於失業問題的因應對策,. 而人力供需結構失衡,為目前台灣失業率高升的原因之一。未來只有透過加速公. 共工程建設,改善投資環境,方能從根本上改善台灣的經濟,阻止失業繼續惡化; 藉著產業關聯效應,透過上下游相關產業的投資乘數效應,帶動景氣復甦。 Bar-El(2006)表示政府干預措施指藉由影響運輸成本、教育、土地分配, 縮減區域間的差距,顯示公共政策議題的重要性。空間不協調假說( spatial mismatch hypothesis)隱含由工作分散過程而來的問題,應藉著採用補償方法解 決。此模式意味政府政策措施可作為解決勞動市場動態瓶頸的手段,並有助於實 現更有效及良好經濟的帄衡狀態。政府政策措施可為在運輸成本的公共投資,以 方便通勤之解決方案;在基礎設施的公共投資,以刺激經濟發展,促進集聚經濟; 在土地分配政策,以減輕土地價格扭曲。Slack(2005)提出為促進經濟發展, 22.

(31)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地方政府有一系列的處理工具,分為五個主要類型:政府法令(例如分區制、建 築許可制、企業園區制)、基礎性投資(包括對水、下水道、道路,以及對公園、 娛樂與文化設備、圖書館等投資)、商業援助(包括稅收鼓勵和貸款)、土地與 財產管理(包括擇址發展和工業園區),以及市場活動。Sturn(2000)比較其 他國家之基礎設施供應及經濟發展刺激,亦認為產業政策目標為減少地區與社會 差異,有降低失業率的優點但時常無效率。Canada and the world backgrounder (1999)指出政府投資項目例如興建及修理高速公路、鐵路、下水道等,創造就 業機會,當有更多人工作,政府由稅收而來的收入增加,且政府於社會計畫的支 出亦減少。Rodriguez-Oreggia(2005)以現存的差距表明,中央公共政策之落實, 例如以促進發展的地方建設能力為目標之政策,欲減少當地不帄等,可能考量人. 治 政 大 各地區差異方面深具影響,但其他政策不能排除,係因地方建設能力需要大量的 立 時間、協調與重點明確的區域政策。. 力資本、公共投資及促進出口等方面。於墨西哥環境下,人力資本政策對於減少. ‧ 國. 學. 謝明瑞(2002)研究失業問題與失業政策,提到為了解決失業問題所產生的 困境,政府效法南韓的作法,以推動公共服務的方式提升就業量,而南韓則是參. ‧. 考美國 1930 年代解決經濟大恐慌所採用的模式,其作法為在確保預算來源無慮. sit. y. Nat. 的情況下,於公共建設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包括道路建設、大型住宅區興建等重. io. er. 大計畫,並將許多公共部門的建設工作提前執行,而其主要目的則是讓失業勞工 可以獲得短期工作的機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1)於全國經濟發展會議. n. al. Ch. i n U. v. 中探討地方政府在區域發展中所扮演之角色,提出地方政府作為地方法規立法者,. engchi. 例如台北市政府提出的「振興景氣方案」,其策略包含加速興辦公共工程,創造 商機,增加民間就業機會;地方政府作為規劃者,當務之急,在於檢討地方綜合 發展計畫,為必要之補充,尤其經由吸引投資有關之計畫或方案;此外,地方政 府亦為重大開發案之配合者與個案之促進者。 從上述文獻回顧許多影響地區性失業的相關因素,並得知政府部門於區域發 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瞭解國內外政府於就業與失業問題相關政策方向與規劃手段 是否影響就業市場。研究失業之空間差異現象時,政府於各地區之各種規劃政策 亦頇納入考量,例如工業區或科學園區之設置、公共建設之投資與興建,以及相 關產業政策。如 Bande and Karanassou(2009)發現投資對失業軌跡(unemployment trajectory)有重大影響。由於這些因素對於失業確具影響力,本研究欲以人口、 23.

(32)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產業、所得、都市化程度,並加入政府規劃因素加以探討,藉由這些區域差異因 素分析各因素與失業率之間的關聯性。. 表 2-1 影響失業率之相關因素與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Cracolici et al.(2009). 失業有極化的空間模式,與人口分配有關。. Mollick(2008). 人口成長可解釋當地失業。高人口密度會刺激經 濟活動並降低邊境城市之失業。. Izraeli and Murphy (2003). 人口數愈多對商業活動更具吸引力,但可能有較 高生活成本或較多福利支出,因此人口較多的州 傾向有較高的失業率。. 人口. Sacks(1999). 立. 治 政以勞動力於各產業所佔比例變化研究勞動力和區 大 域差異改變之關聯。. 詹火生、林慧芬(2002)、 張隆宏(2005) 、黃仁德、 產業結構為當地失業的可能解釋因素。 鍾建屏(2008)、Mollick (2008) 都市區域在服務業部門有較高的就業分配,而在 Meyer and Muheim (1997) 鄉村區域則為農業部門。. io. 陳怡如(2009). 失業有極化的空間模式,與經濟結構組成有關。. sit. Nat. Cracolici et al.(2009). y. ‧. ‧ 國. 學. 產業結構. 內容. 區域間的產業比重差異愈大時,區域失業率的變. er. 影響因素. n. 異數也愈高,特別是製造業。 a iv l 、C Glaeser et al.(1992) n h e城市的多樣性對城市就業成長是重要的。 Henderson et al.(1995)、 i U h n c g Francis(2007). 產業 多樣性. Simon (1988)、Izraeli and Murphy (2003)、Mizuno et 產業較多樣化國家有較低失業。 al.(2006) Mollick(2008) 產業多樣性指標更適於解釋當地失業。 Okun(1962). 所得. 人力資本. Molho(1995). GDP 每增加二‧五個百分點,失業率便會下降一 個百分點。指經濟增長率愈高,失業率就愈低。 預期實質所得之組成會影響淨遷移,於相對就業 率具統計顯著性。. Kim, Hong and Ha(2003) 所得愈高的地區,就業機會愈多。 Patacchini and Zenou 人力資本影響區域失業率之空間相關性。 (2007) Rodriguez-Oreggia(2005) 墨西哥人力資本政策對減少地區差異有所影響。 24.

(33)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當地失業之不均衡係因高遷移成本及兩地區間勞 動力流動緩慢。. Marston(1985). 地區由遷移、通勤、區域間交易而緊密聯繫,這. Niebuhr(2003). 聚集經濟. 都市化 程度. 些空間互動可能造成區域勞動市場之空間依賴。. Izraeli and Murphy(2003) 一州之淨遷移的影響與失業率呈負相關。 Patacchini and Zenou (2007)、Bande and Karanassou(2009). 不同區域失業率間的空間相關性主因為勞工可在 不同地區尋找工作,從而造成地區之間的往返流 動,即勞動力流動。. Francis(2007). 聚集經濟對失業有顯著影響。. Krugman(1991). 聚集經濟的好處不僅所得增加,就業也將增加。. 陳怡如(2009). 都市化程度較高的直轄市,其勞動市場顯著受到 相鄰縣份的正向外溢影響。. Mizuno et al.(2006). Vipond(1974). 立. 愈大的城市有愈多的工作機會,但同時必頇考慮 治 政工作需求或勞工供給亦增加,失業率可能愈高。 大. ‧ 國. 學. 較大的城市有較大的工資差異,求職者更可能有 動機延長求職,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較大的都 會區會有較高的失業率。 及減少地方經濟發展障礙,預計將增加新工作場 所與就業機會,改善失業現象。. Carrington(1993). 公共政策的差異使失業產生區域差異。. Sturn(2000). 產業政策目標為減少地區及社會差異,有降低失 業率之優點。. ‧. Bucek(2005). io. sit. y. Nat. 政府. 工業園區發展使經濟發展加速,以吸引新投資者. n. al. Canada and the world backgrounder(1999). Ch. Bar-El(2006). er. 遷移. i n U. v. 政府投資項目,例如興建及修理高速公路、鐵路、 下水道等,創造就業機會,減少失業現象。. e政府干預措施指藉由影響運輸成本、教育、土地 ngchi 分配,縮減區域間的差距。. 交通. 陳怡如(2009). 不同交通設施對區域失業差異的影響不盡相同。. 空間外溢. 陳怡如(2009). 空間外溢效果可能是影響台灣失業率之主因。. Carrington(1993). 失業於各地理區域不相同,歸因於文化因素。. 需求衝擊. Molho(1995). 需求衝擊暫時的影響失業,但會引發遷移回應。. 公共設施. Lopez-Bazo et al.(2005) 設施分配不均是失業率空間差異的主要原因。. 文化. 教育. Mizuno et al.(2006). 受高等教育者更可能對抗失業壓力。勞動力之教 育程度有助於解釋其結構性失業率。. 工資. 陳怡如(2009). 區域間工資水準差異愈大時,區域失業率的變異 數也愈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

(34) 區域差異性對失業率影響之研究. 第三節 失業之區域差異性與空間相關性 國內過去有經濟、社會、勞工、人力資源、產業經濟、統計、公共行政等各 領域研究失業現象之相關議題,但較少以空間角度切入探討,然而失業確實存在 空間差異現象。瞭解失業之空間差異性及空間關聯性,並結合本章第二節提及之 相關區域差異因素的分析,有助於瞭解失業與區域因素彼此間的相互關係及區域 特定因素對於失業之影響程度,於針對失業現象之空間分佈與空間外溢效果影響 的瞭解,以促進區域整體規劃之合理性。. 一、失業之區域差異現象 國內關於就業與失業方面相關文獻大多以經濟學上觀點研究,較少以空間或. 政 治 大 區域上之差異。例如 Carrington(1993)表明,失業在各地理區域不相同。 立. 區域層面加以論述,但不同區域間之失業率確有差距存在,即失業現象有空間或. Lopez-Bazo et al.(2005)研究發現在西班牙各省份的失業率有很大的差異存在。. ‧ 國. 學. Molho(1995)以過去空間失業相關研究結果,分析英國各地區失業現象,並探 討需求衝擊及淨遷移對當地失業之影響。Bande and Karanassou(2009)指出西. ‧. 班牙經濟在歐盟中有高失業率,其區域差異特別嚴重。. Nat. sit. y. 然而,將地理面向引入至就業分析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如 Meyer and. er. io. Muheim(1997)認為它需要注意聚集的最適程度及創造區域分類的相關標準,. al. 因此,頇定義適當的地理單位或範圍,適當的地理範圍被選擇後,例如依據鄉村. n. v i n Ch 或都市程度加以分組和分類,以便分析而避免過於複雜,此因區域單位的大小對 engchi U 於研究結果有強大的影響。此外,空間面向的區域勞動市場問題 常被忽視. (Niebuhr, 2003)。是故,以空間層面探討就業及失業等勞動力相關研究有其必 要性。關於區域發展所探討之區域無論為何者,若可依合適的地理單位或區域範 圍進行研究,將可得到較合理的結果,作為討論不同區域發展之定位與政策規劃 的基礎。 儘管歐洲地區致力於區域政策之改善,但過去二十年其區域不帄等沒有明顯 的變小,且就某層面而言甚至擴大,例如在其失業率方面變得愈來愈兩極化,這 表示其具有失業之空間差異(Puga, 2002) 。Cracolici et al.(2009)亦認為領土地 區間必然存在失業和就業差異,其研究地方失業差異之空間結構,並以統計模型 解釋 2003 年義大利勞動市場之省級失業差異,結果發現失業顯示一個極化的空 26.

數據

表 2-2    LISA 值說明表  象限  LISA  類型  相關性  聚集現象  聚集屬性現象  第一象限  H-H  高-高  空間正相關  相同價格所聚集  高價被高價圍繞  第二象限  L-H  低-高  空間負相關  不同價格所聚集  低價被高價圍繞  第三象限  L-L  低-低  空間正相關  相同價格所聚集  低價被低價圍繞  第四象限  H-L  高-低  空間負相關  不同價格所聚集  高價被低價圍繞  資料來源:整理自 Anselin, L.(199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therefore aimed at Key Success Factors for Taiwan's Fiber Active components Industry initiative cases analysis to explore in order to provide for enterprises and

Based on the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nd lodg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iwan

And further, we employed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develop pre-warning model for the oral cancer patients’ medical prognosis.. Finally,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is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Business Management division has superior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with stable efficiency values and it could be a reference

This study use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technology develop- ment evaluation models adopted by Asian (Taiwan, Japan, Korea, Singapore, and Mainland

Therefore, in this project, to explore whether using Perusall combined with Zuvio IRS can help to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effect of flipped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This study collected consumer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 of medical tourism industry, with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ahalanobis Distance Analysis found the key to the

Keywords: the number of foreign tourists, Panel Data model, one-way error component regression model, two-way component reg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