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一)父母期望對青少年各方面表現影響甚鉅

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極為深遠,在親子互動過程中,子女會逐漸內化父母 期望,成為自身的價值觀及人格發展。華人向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深怕孩子 輸在起跑點,因此對子女的教育投注許多心力,且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教育如何 改革,父母對子女的高期望總是不會改變的。再加上臺灣少子化的現象,致使父 母更加關注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無論是課業學習、未來職業成就、人際互動、生 活品行等各方面,都有著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期許。由國外學者 Finn(1972)的期望 網可知,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都將形成子女對自身的期許,進而影響自己在各方面 的成果表現。侯世昌(2002)指出,子女知覺父母期望後,會影響對自己的期望水 準、成就動機、自我概念與行為表現。劉慧華(2013)的研究也指出,父母對子女 的期望會透過各種方式進而影響子女對自我的期望,且會影響其日後的行為表現 或未來成就。就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父母若對子女有合適的期望,對子女將產生 正面的影響。郭生玉(1975)的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期望越高,則子女的成就動機 也越強;然而當父母期望與子女的能力有落差時,對子女則有不良的影響。因 此,探究子女所知覺到的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的關聯是為研究者的研究動機之 一。

(二)青少年希望感的重要性,使其減緩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幫助他們度過各種危 機

正向心理指的是當個體經歷挫折與挑戰時,會激發想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 部斷調整思緒,強化正向力量以面對挫折並迎接挑戰。Seligman 與

Csikzentmihayli(2000)主張心理學者不應只關注人們的負向情緒,更應該多正視

2

人類的快樂與樂觀等正向層面。其中,Snyder、Cheavens 與 Sympson(1997)所發 展的希望感理論就是正向主觀經驗的重要代表。正向心理學及希望感的概念能解 釋人們如何積極面對各種學習挑戰,希望感使我們能對抗挫折,產生正向信念。

所以,研究者期望以正向的希望感觀點來解讀正處於壓力狀態下的國中生,了解 國中生的希望感現象,進而幫助他們有希望的面對各種學習困難,克服種種挑 戰。

由正向心理學發展而來的「吸引力法則」,更是曾經紅極一時的生活、輔導 觀念。吸引力法則指的是當個體努力的希望某些事情時,只要有堅定的信念,自 然會有某種力量吸引這些你想要的東西靠近你,最後這些力量會導引你得到你所 期盼的,簡言之就是心想事成。這與教育輔導中的「畢馬龍效應」或「自驗預 言」的概念相通,強調的存在於人心的「希望感」。希望感理論說明個體達成目 標背後的驅力,以及在追求目標過程中遭遇阻礙時,人們如何克服重重阻礙、朝 目標達成方向前進的因應措施,而這樣的觀點就是一種令人感到振奮且充滿正向 的力量。

希望感在青少年階段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其能協助個體在遭遇壓力事件時 有效提升青少年整體的生活滿意度,當壓力越大時,越能顯現出希望感的功能 (Luthar, Cicchetti, & Becker, 2000)。還有部份研究顯示,希望感與學業、適應與 心理治療效果具有高度相關,並具有預測力,例如 Snyder 與 Harris 等人(1991)認 為擁有高幸福感、正向情緒與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有較高的希望感。Snyder 與 Shorey(2002)發現希望感和學業表現有顯著正相關,希望感越高,其學業表現 也越好;黃德祥、謝龍卿、薛秀宜、洪佩圓(2003)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發現,高希 望感的學生較能適應不同環境,有較佳的學業表現,而低希望感的學生則有較為 悲觀的言論、經常面帶憂愁、面無喜色、興趣缺缺,較缺乏學習動機。由此可 知,希望感是學生在校表現成功的最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而學校表現又與學生 的學習態度有關,因此,研究者亟欲探就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關聯。

綜言之,顯示希望感對於青少年發展的重要性,其不僅能減緩此階段所面臨

3

的壓力、幫助青少年度過發展危機,也有助於他們能更順利、更有能量的面對學 業或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且相關研究也指出,希望感對於學生的學業表現具有正 向的預測效果,高希望感的學生在遭遇失敗挫折時會做出適當的歸因,較不會貶 低自己的能力或因失敗而影響自己的價值,因此,高希望感的學生其學習表現較 佳,較不會有考試焦慮,也比較不會中途輟學(唐淑華,2006;郭國禎、駱芳 美,2011),由此可見希望感的重要性。國內運用希望感理論的實證研究目前仍 在起步階段,亦較少探討希望感與個體知覺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之關聯,因此,

探究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希望感的現況、與父母期望及學習態度之關聯是為研究 者的研究動機之二。

(三)增加背景變項,並同時探討「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三 個變項之關係,期能對研究有所價值和貢獻

目前眾多探討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中,背景變項大 多是「性別」、「年級」,且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可見得影響知覺父 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之間的差異可能來自於其他變項。研究者目前任教於 私立完全中學,教學現場的發現,私校學生家長對孩子要求和期望相對較高、學 生整體學習態度積極,此現象引發研究者思考影響研究結果的其他變項可能還包 括學校「公私立」類別、「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結構」,因此,本研究欲加入 此三種背景變項,以探究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所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及學習態 度之關聯,期望試圖找出其他背景變項,以了解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及 學習態度之因素。

青少年正處於自我統合階段,此階段不僅有來自於對自我了解與接納的壓 力,更大的壓力來自於生活、學習、升學、人際、感情等因素。研究者目前任教 於臺北市私立完全中學,我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重視學業成就的學校,依據這些 年的工作經驗,發現私校學生整體學習態度較為積極、家長對孩子要求和期望相 對較高,而學校學習氛圍也相對較為競爭。然而,在教學與輔導過程中,卻也發 現在這樣競爭的氛圍下,竟塑造出許多沒有自信的學生,因為他們在求學的過程

4

中,需承受許多的學習壓力,不僅要面對學習上的挫折,回家可能又得面對父母 的責罵與更多的約束,重重壓力的惡性循環之下,學生的情緒起伏甚大,對自己 沒自信、對未來不抱希望、甚至放棄學習。第一線接觸學生與家長的過程中,發 現來自不同父母期望的國中生及不同程度希望感的學生,其學習態度迥然不同。

因此,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其學習態度現況為何?國中生學習態度是否和 父母期望及希望感的關聯為何?這些問題都是研究者亟欲探究的部分,此為研究 者的研究動機之三。

閱讀眾多文獻後發現,關於知覺父母期望及希望感的研究多與人際適應或生 活適應有關,較少探討其和學習態度之關聯。而國內目前幾乎沒有研究同時探討

「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這三個變項之間的關聯,因此引發 研究者濃厚的興趣,希望藉由本研究可以探究此三個變項之間的關係,此研究究 者研究動機之四。

二、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了解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情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差異情 形。

(三)探討國中生的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四)分析國中生的知覺父母期望及希望感對學習態度的預測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