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職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李綢 博士.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 度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鄧佳紋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五月.

(2) 致謝詞 終於,到了撰寫致謝詞的這一刻!走完在職進修這條路,要感謝的人實在太 多…… 由衷感謝陳李綢老師,您的收留、悉心指導和溫柔陪伴,讓蠟燭多頭燒的 我,減少了許多徬徨與焦慮。研究之路,老師總是能點出盲點、指引方向,除了 專業上的指導,老師總是能帶給人溫暖,每次離開研究室,總有一種對未來又充 滿希望的感覺。謝謝李綢老師,沒有您,還真不知研究所要念到何年何月…另 外,也要謝謝兩位口試委員,毛國楠教授與何英奇教授,嚴謹又溫和的指導,讓 論文能更加完善。謝謝老師,您們不僅是經師、更是人師,學生將謹記在心。 在職進修這四年,雖然有作業壓力,但同學間總是能相互扶持、彼此勉勵, 讓這條在職進修之路不孤單,謝謝美櫻、佳婷、文君、菀芸和珮菁,特別是珮 菁,無論是媽媽經、工作上的吐苦水、或是課業之間的討論,謝謝妳們這一路的 相伴,論文雖結束,但友誼能長存。另外,還要謝謝我的同事姿君和冠彥,因為 你們的人脈,讓我在問卷發放的過程中能如此順利;另一位同事,文琪,謝謝妳 在學校的這幾年,當我的傾聽者,給我支持、給我建議、給我溫暖;還要謝謝我 的主管兼好友,美珍,謝謝妳的在職進修經驗分享,更謝謝妳的理解和體諒,讓 我能在工作和進修之中取得平衡。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最重要的家人。親愛的老公書顗,謝謝你總是能在我焦 躁時給予我最大的接納、最溫暖的陪伴,謝謝你支持我即便得知懷孕仍堅持走完 研究所之路;接著要謝謝我的公公和婆婆對女兒萱萱的照顧,讓我感受到我真是 個幸運且幸福的媳婦,萱萱出生至今已三個年頭,您們的協助,讓我能無後顧之 憂的進修與工作;謝謝遠在南投的爸爸和媽媽,雖然一個月才回娘家一次,但在 每天的電話寒暄中,我都能感受您們滿滿的愛、支持與祝福,謝謝您們的養育之 恩。最後的最後,也謝謝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如今終於完成學業,終於能好好陪 伴家人與小孩。再次感謝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我也願意將這份感謝與 感動貢獻給更多需要的人! 佳紋 謹誌 i. 2017.04.18.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間的關係,以 104 學年度就讀於臺北市公私立學校之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以「國中生知覺父母 期望量表」、「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以及「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進行資料 蒐集,有效樣本為 796 人。所得資料再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Pearson 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驗證假設,並使用線性迴歸分析檢 驗希望感對國中知覺父母期望及學習態度的中介作用。茲將主要研究發現羅列如 下: 一、不同性別在整體希望感、整體學習態度有差異。 二、不同年級在整體希望感有差異。 三、不同學制在整體知覺父母期望及整體學習態度有差異。 四、不同父母親教育程度在整體知覺父母期望有差異。 五、不同家庭結構在整體知覺父母期望、整體希望感有差異。 六、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有顯著正相關。 七、國中生希望感與學習態度有顯著正相關。 八、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有顯著正相關。 九、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能有效預測學習態度,共可解釋學習態度 66%變異 量。 十、希望感在知覺父母期望及學習態度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提供實務工作者及未來 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學習態度. ii.

(4)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Sense of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 Teng, Chia-Wen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sense of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 The subjects are public and privat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during 104 academic year. Number of valid samples are 796 student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Scale”, “Sense of Hope Scale”, and “Learning Attitude Scale”.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s among whole sense of hope and whole learning attitude.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s among whole sense of hope. 3.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ublic and privat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mong whole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whole learning attitude.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of parents among whole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 among whole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whole sense of hope. 6.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sense of hope. 7.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hope iii.

(5) and learning attitude. 8.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learning attitude. 9.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sense of hope can predict effectively learning attitude, and account for 66% variances. 10. Sense of hope ha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learning attitude.. Keywords: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sense of hope, learning attitude. iv.

(6) 目次 誌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v 目次. ------------------------------------------------------------- vi. 表次 ------------------------------------------------------------ viii 圖次.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知覺父母期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9. 第二節. 希望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15. 第三節. 學習態度的意義與相關研究 ------------------------------ 20. 第四節. 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9.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33.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37 第一節 國中生在知覺父母、希望感與學習態度的現況 --------------- 3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上的差. v.

(7) 異情形 ------------------------------------------------- 39 第三節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相關情形 --------- 52 第四節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對學習態度之預測分析 --------- 57 第五節 國中生希望感之中介效果分析------------------------------ 59 第五章. 討論 ------------------------------------------------------ 61.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的差異情 形 ----------------------------------------------------- 61 第二節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關聯性和預測情形 --6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71. 第一節 結論 --------------------------------------------------- 71 第二節 建議 --------------------------------------------------- 73 參考文獻 ---------------------------------------------------------- 77 中文部分 ------------------------------------------------------ 77 英文部分 ------------------------------------------------------ 84 附錄 ---------------------------------------------------------------86 附錄一.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量表」使用同意書 ------------------ 86. 附錄二. 「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使用同意書 ------------------ 87. 附錄三. 「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 ---------------------- 88. vi.

(8) 表次 表 3-2-1 有效問卷回收情形摘要表 -------------------------------------28 表 3-3-1 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31 表 4-1-1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得分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 38 表 4-1-2 國中生學校希望感得分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 38 表 4-1-3 國中生學習態度得分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 39 表 4-2-1 不同性別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40 表 4-2-2 不同年級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1 表 4-2-3 不同學制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41 表 4-2-4 國中生父親教育程度與知覺父母期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2 表 4-2-5 國中生母親教育程度與知覺父母期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3 表 4-2-6 國中生家庭結構與知覺父母期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4 表 4-2-7 不同性別國中生希望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45 表 4-2-8 不同年級國中生希望感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6 表 4-2-9 不同學制國中生希望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46 表 4-2-10 國中生父親教育程度與希望感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7 表 4-2-11 國中生母親教育程度與希望感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7 表 4-2-12 國中生家庭結構與希望感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8 表 4-2-13 不同性別國中生學習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49 表 4-2-14 不同年級國中生學習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9 表 4-2-15 不同學制國中生學習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50 表 4-2-16 國中生父親教育程度與學習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1 表 4-2-17 國中生母親教育程度與學習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1 表 4-2-18 國中生家庭結構與學習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2 表 4-3-1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之相關係數矩陣表 ---------------- 54. vii.

(9) 表 4-3-2 國中生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相關係數矩陣表 ------------------- 55 表 4-3-3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之相關係數矩陣表 ------------- 57 表 4-4-1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各層面對學習態度預測模式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58 表 4-4-2 國中生希望感各層面對學習態度預測模式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58 表 4-4-3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及希望感對學習態度預測模式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59 表 4-5-1 希望感在知覺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部份中介效果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60. viii.

(10) 圖次 圖 2-1-1 Finn 的期望網模式圖 ----------------------------------------11 圖 2-2-1 希望感理論概要模型圖 --------------------------------------18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27. ix.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一)父母期望對青少年各方面表現影響甚鉅 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極為深遠,在親子互動過程中,子女會逐漸內化父母 期望,成為自身的價值觀及人格發展。華人向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深怕孩子 輸在起跑點,因此對子女的教育投注許多心力,且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教育如何 改革,父母對子女的高期望總是不會改變的。再加上臺灣少子化的現象,致使父 母更加關注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無論是課業學習、未來職業成就、人際互動、生 活品行等各方面,都有著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期許。由國外學者 Finn(1972)的期望 網可知,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都將形成子女對自身的期許,進而影響自己在各方面 的成果表現。侯世昌(2002)指出,子女知覺父母期望後,會影響對自己的期望水 準、成就動機、自我概念與行為表現。劉慧華(2013)的研究也指出,父母對子女 的期望會透過各種方式進而影響子女對自我的期望,且會影響其日後的行為表現 或未來成就。就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父母若對子女有合適的期望,對子女將產生 正面的影響。郭生玉(1975)的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期望越高,則子女的成就動機 也越強;然而當父母期望與子女的能力有落差時,對子女則有不良的影響。因 此,探究子女所知覺到的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的關聯是為研究者的研究動機之 一。 (二)青少年希望感的重要性,使其減緩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幫助他們度過各種危 機 正向心理指的是當個體經歷挫折與挑戰時,會激發想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 部斷調整思緒,強化正向力量以面對挫折並迎接挑戰。Seligman 與 Csikzentmihayli(2000)主張心理學者不應只關注人們的負向情緒,更應該多正視 1.

(12) 人類的快樂與樂觀等正向層面。其中,Snyder、Cheavens 與 Sympson(1997)所發 展的希望感理論就是正向主觀經驗的重要代表。正向心理學及希望感的概念能解 釋人們如何積極面對各種學習挑戰,希望感使我們能對抗挫折,產生正向信念。 所以,研究者期望以正向的希望感觀點來解讀正處於壓力狀態下的國中生,了解 國中生的希望感現象,進而幫助他們有希望的面對各種學習困難,克服種種挑 戰。 由正向心理學發展而來的「吸引力法則」,更是曾經紅極一時的生活、輔導 觀念。吸引力法則指的是當個體努力的希望某些事情時,只要有堅定的信念,自 然會有某種力量吸引這些你想要的東西靠近你,最後這些力量會導引你得到你所 期盼的,簡言之就是心想事成。這與教育輔導中的「畢馬龍效應」或「自驗預 言」的概念相通,強調的存在於人心的「希望感」。希望感理論說明個體達成目 標背後的驅力,以及在追求目標過程中遭遇阻礙時,人們如何克服重重阻礙、朝 目標達成方向前進的因應措施,而這樣的觀點就是一種令人感到振奮且充滿正向 的力量。 希望感在青少年階段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其能協助個體在遭遇壓力事件時 有效提升青少年整體的生活滿意度,當壓力越大時,越能顯現出希望感的功能 (Luthar, Cicchetti, & Becker, 2000)。還有部份研究顯示,希望感與學業、適應與 心理治療效果具有高度相關,並具有預測力,例如 Snyder 與 Harris 等人(1991)認 為擁有高幸福感、正向情緒與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有較高的希望感。Snyder 與 Shorey(2002)發現希望感和學業表現有顯著正相關,希望感越高,其學業表現 也越好;黃德祥、謝龍卿、薛秀宜、洪佩圓(2003)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發現,高希 望感的學生較能適應不同環境,有較佳的學業表現,而低希望感的學生則有較為 悲觀的言論、經常面帶憂愁、面無喜色、興趣缺缺,較缺乏學習動機。由此可 知,希望感是學生在校表現成功的最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而學校表現又與學生 的學習態度有關,因此,研究者亟欲探就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關聯。 綜言之,顯示希望感對於青少年發展的重要性,其不僅能減緩此階段所面臨 2.

(13) 的壓力、幫助青少年度過發展危機,也有助於他們能更順利、更有能量的面對學 業或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且相關研究也指出,希望感對於學生的學業表現具有正 向的預測效果,高希望感的學生在遭遇失敗挫折時會做出適當的歸因,較不會貶 低自己的能力或因失敗而影響自己的價值,因此,高希望感的學生其學習表現較 佳,較不會有考試焦慮,也比較不會中途輟學(唐淑華,2006;郭國禎、駱芳 美,2011),由此可見希望感的重要性。國內運用希望感理論的實證研究目前仍 在起步階段,亦較少探討希望感與個體知覺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之關聯,因此, 探究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希望感的現況、與父母期望及學習態度之關聯是為研究 者的研究動機之二。 (三)增加背景變項,並同時探討「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三 個變項之關係,期能對研究有所價值和貢獻 目前眾多探討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中,背景變項大 多是「性別」、「年級」,且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可見得影響知覺父 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之間的差異可能來自於其他變項。研究者目前任教於 私立完全中學,教學現場的發現,私校學生家長對孩子要求和期望相對較高、學 生整體學習態度積極,此現象引發研究者思考影響研究結果的其他變項可能還包 括學校「公私立」類別、「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結構」,因此,本研究欲加入 此三種背景變項,以探究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所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及學習態 度之關聯,期望試圖找出其他背景變項,以了解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及 學習態度之因素。 青少年正處於自我統合階段,此階段不僅有來自於對自我了解與接納的壓 力,更大的壓力來自於生活、學習、升學、人際、感情等因素。研究者目前任教 於臺北市私立完全中學,我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重視學業成就的學校,依據這些 年的工作經驗,發現私校學生整體學習態度較為積極、家長對孩子要求和期望相 對較高,而學校學習氛圍也相對較為競爭。然而,在教學與輔導過程中,卻也發 現在這樣競爭的氛圍下,竟塑造出許多沒有自信的學生,因為他們在求學的過程 3.

(14) 中,需承受許多的學習壓力,不僅要面對學習上的挫折,回家可能又得面對父母 的責罵與更多的約束,重重壓力的惡性循環之下,學生的情緒起伏甚大,對自己 沒自信、對未來不抱希望、甚至放棄學習。第一線接觸學生與家長的過程中,發 現來自不同父母期望的國中生及不同程度希望感的學生,其學習態度迥然不同。 因此,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其學習態度現況為何?國中生學習態度是否和 父母期望及希望感的關聯為何?這些問題都是研究者亟欲探究的部分,此為研究 者的研究動機之三。 閱讀眾多文獻後發現,關於知覺父母期望及希望感的研究多與人際適應或生 活適應有關,較少探討其和學習態度之關聯。而國內目前幾乎沒有研究同時探討 「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這三個變項之間的關聯,因此引發 研究者濃厚的興趣,希望藉由本研究可以探究此三個變項之間的關係,此研究究 者研究動機之四。. 二、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了解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情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差異情 形。 (三)探討國中生的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四)分析國中生的知覺父母期望及希望感對學習態度的預測情形。.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問題 依據以上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希望解答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現況為何? 4.

(15) (二)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 差異? (三)國中生的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三者之間的相關程度為何? (四)國中生的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是否能預測學習態度?. 二、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問題,提出以下假設: 研究假設一: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學習態度有顯著不 同。 1-1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有顯著不同。 1-2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其希望感有顯著不同。 1-3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其學習態度有顯著不同。 研究假設二: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學習態度有顯著不 同。 2-1 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有顯著不同。 2-2 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其希望感有顯著不同。 2-3 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其學習態度有顯著不同。 研究假設三:不同學制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學習態度有顯著不 同。 3-1 不同學制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有顯著不同。 3-2 不同學制之國中生其希望感有顯著不同。 3-3 不同學制之國中生其學習態度有顯著不同。 研究假設四: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學習態度 有顯著不同。 4-1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有顯著不同。 4-2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其希望感有顯著不同。 5.

(16) 4-3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其學習態度有顯著不同。 研究假設五: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學習態度 有顯著不同。 5-1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有顯著不同。 5-2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其希望感有顯著不同。 5-3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其學習態度有顯著不同。 研究假設六:不同家庭結構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學習態度有顯 著不同。 6-1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中生其所知覺父母期望有顯著不同。 6-2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中生其所希望感有顯著不同。 6-3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中生其所學習態度有顯著不同。 研究假設七:國中生的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間有顯著關聯。 7-1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有顯著關聯。 7-2 國中生希望感與學習態度有顯著關聯。 7-3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有顯著關聯 研究假設八:國中生的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對學習態度具有預測力。.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之重要變項及觀念明確,茲將研究中的重要名詞定義分述如下:. 一、國中生(juior high school student) 本研究所指的國中生為 104 學年度就讀於臺北市公私立學校之國中生。. 二、知覺父母期望(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父母期望是指「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透過親子互動關係表現出對子女 6.

(17) 的學業表現、道德品格、社交關係、升學成就、未來職業各方面之期待,而此期 待是指父母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並獲得預期中的成效,所抱持的一種態度或 心向。」(孫靖婷,2015) 本研究採用孫靖婷(2015)所編製的「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量表」,量表得分 越高者,代表國中生知覺到的父母期望程度越高。該量表內涵包括「課業升學期 望」、「職業成就期望」、「生活品德期望」、「社交人際期望」與「互動回饋期望」 五項層面,以下就各層面說明: 1.課業升學期望: 父母對子女在校的課業學習成績、未來升學及最高學歷之期望。 2.職業成就期望: 父母對子女在未來職業類別、職位地位及社會地位之期望。 3.生活品德期望: 父母對子女在品德修養、品格操守、道德觀念及行為表現之期望。 4.社交人際期望: 父母對子女在人際互動、交友狀況、在校受歡迎的程度之期望。 5.互動回饋期望: 父母對子女表達期望時的意見溝通、支持接納與行為表現。. 三、希望感(sense of hope) 希望感是一種以目標導向思考的歷程,可引導人們採取積極性的行動,來克 服和解決困難,並能隨不同狀況來調整其因應對策,其中包含目標(goals)、動力 思考(agency thinking)與路徑思考(pathways thinking)三種成分(Snyder,2002)。目 標是指長期或短期可達成且有價值的指標;路徑思考是指個體會想出各種有用的 途徑和策略來達成目標;動力思考是者指個體在遇到困境時,會積極地運用其他 可替代的策略。 本研究採用陳依璇(2012)所編製「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做為研究工 7.

(18) 具,該量表共 25 題,得分越高表示有較高的希望感;反之,則表示希望感較 低。該量表內涵分為五項因素,分別為「生涯目標性」、「課業自我評價」、「生涯 自我評價」、「可能性」及「課業目標性」,本研究經預試後進行因素分析,並依 因素分析的結果,將量表內涵分為三項因素,分述如下: 1.未來期望:個人對未來生涯目標的設定,以及達成未來期望的可能性。 2.學習過程: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面對挫折的態度。 3.目標設定: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會為自己設定目標,並會訂定計畫。. 四、學習態度(learning attitude) 本研究採用魏頡(2015)改編陳李綢編製中的「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做為學 習態度測量指標,該量表共分二個面向,在各面向得分越高代表越具備該項學習 態度,反之,則代表該項學習態度越差。以下就各層面說明: (一)學習動力:包括學習動機和學習情緒兩個向度,分述如下: 1.學習動機:個人具有學習動力和目標,對課業表現出積極不逃避的行為。 2.學習情緒:個人在情感與生活上抱持正向的認知,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以 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學校生活。 (二)學習復原力:包含責任感、樂觀積極及支持力三個向度,分述如下: 1.責任感:個人能善用資源,承擔責任與承諾,自我面對問題。 2.樂觀積極:個人能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接受挫折與挑戰困難,對未來有目標與 希望感。 3.支持力:指個人的安全依附及接受他人支持的程度,能夠懂得感恩、幫助他 人,並與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關係。.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相關的理論與重要研究文獻,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知 覺父母期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希望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學 習態度的意義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之相關研 究。期望藉由文獻的蒐集與彙整,對於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的相關 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節 知覺父母期望的理論與研究 本節主要在探討知覺父母期望的內涵與相關研究,以下分三部分介紹:一、 知覺父母期望的意義;二、知覺父母期望的理論;三、知覺父母期望的相關研 究。說明如下:. 一、知覺父母期望的意義 (一)父母期望的定義與內涵 父母期望,顧名思義就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不同的學者,對於父母期望 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大多涵蓋對子女的學業期望、生活表現期望、未來成就期望 等。華人向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教育如何改革,父母總 是對子女抱持高度的期許。 早期國內學者在探究父母期望時,大多著重在子女的學業表現、未來學歷及 未來職業,如:郭生玉(1975)、蕭惠蘭(2004)、楊環華(2010)及蘇哲正(2011)等 人的研究,將父母期望的內涵定義為父母對子女學業成績的期許、未來學歷或工 作上的期望。爾後,隨著時代的變遷,部份學者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不僅只是 學業表現的期望,還更包含了品行、人際關係、活動參與及親子互動等,父母對 子女的期望已從早期對課業的關注及升學成就的期望,加入了品格發展、人際關 係、社會適應能力、親子互動等等期望(吳孟錞,2004;林文乾,2006;邱愉 9.

(20) 容,2008;侯世昌,2002;姚佳君,2012;孫靖婷,2015)。 (二)知覺父母期望 本研究主題為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故需定義何謂「知覺父母期望」。張春 興(2006)對知覺的定義為:「個體藉由感官獲得訊息,進而對其周遭事物做出反 應或解釋的心理歷程」。張怡貞(1998)則認為子女對於父母的期望知覺乃是在家 庭生活的互動模式中,子女從與父母的互動中辨識到父母對其行為舉止與學業表 現的標準與期盼。簡言之,知覺父母期望是指為人子女者依據父母對其表現和期 待所產生的主觀認知及內在覺察。 本研究所指的知覺父母期望定義,是採用孫靖婷(2015)所下的定義:子女知 覺父母對其在學業表現、道德品格、社交關係、升學成就、未來職業各方面之期 待,因而產生的想法或感受。本研究採用孫靖婷(2015)之分類,將「知覺父母期 望」內含分為「課業升學期望」、「職業成就期望」、「生活品德期望」、「社交人際 期望」及「互動回饋期望」五項層面。. 二、知覺父母期望的相關理論模式 (一)教育心理學:自我應驗預言 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為一種心理現象,是指一個人 對於他人的期望,終將成為被期望者自我實現的預言,又稱為比馬龍效應。若將 比馬龍效應推論到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上,則表示父母會透過各種方式傳達對子女 的期望,進而影響子女對自我的期許,且會影響其日後的行為表現或未來成就 (劉慧華,2013)。因此,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父母若對子女有合適的期 望,則將對子女有正面之影響。 (二)社會學:Finn 的期望網理論 國外學者 Finn(1972)所提出的期望網模式指出,父母的價值觀與期望將影響 子女的表現,其模式圖如圖 2-1-1: 由圖 2-1-1 可知,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將形成子女對自我的期望,進而影響其 10.

(21) 最後的成果表現,另外,尚有其他重要他人的期望,如教師或同儕的期望,亦會 直接影響個體的自我期望,進而產生自我概念,並影響個體的成就表現。. 圖 2-1-1. Finn 的期望網模式. 資料來源: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頁 381)。臺北:五南。. (三)家長教育期望模式 侯世昌(2002)根據 Braun(1985)的教師期望理論,建構出家長教育期望模 式,包括七個期段,分述如下:. 11.

(22) 1.子女外在條件: 子女因其個別成長背景或條件,如:性別、年齡、智力、家中排行、興趣及 人格特質等不同因素,而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2.家長知覺: 父母知覺子女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若子女實際的行為表現與父母的期望越 符合,則有越好的親子互動。 3.家長期望: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往往受到家長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自身職業、社會地 位、年齡、性別及親子關係的影響而有所調整。 4.家長行為: 家長依據對子女的期望而表現出的態度或行為,特別是在與子女互動時會顯 現於外。 5.子女知覺 子女所知覺到的父母期望來自於父母的直接告知、外顯行為或態度,若子女 知覺父母期望與父母實際的期望越接近,則有較好的親子溝通。 6.子女的自我期望: 子女知覺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期望後,進而產生自我概念,並影響其對自我的 期望水準及成就動機,並影響其成就水準及實際的行為表現。 7.家長教育期望的應驗: 子女的成就水準及實際行為表現若越接近父母教育期望,則表示家長教育期 望的應驗;相反的,若子女的表現與父母教育期望不符,則父母需重新思考其對 子女的教育期望是否合適,或需與子女溝通以改變其外顯行為。 根據上述侯世昌(2002)所提出的家長教育期望可知,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不僅 只是課業成績及未來成就,更包括了子女品德及其人際關係,另外也還強調子女 知覺父母期望後,進而產生自我概念及行為表現;而父母也依據子女的行為表現 而調整對子女的期望,最終交互影響成子女對自我的期望,並表現於外顯行為 12.

(23) 上。 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內涵可知,隨著時代的變遷,父母期望不再僅是強調 學業上的表現,更是以全人發展的角度去探討,因此本研究採用孫靖婷(2015)所 下的定義,將知覺父母期望的層面訂定為「課業升學期望」、「職業成就期望」、 「生活品德期望」、「社交人際期望」及「互動回饋期望」五層面,以作為本研究 探討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之內涵。. 三、影響知覺父母期望的相關因素 國內外探討父母期望的研究相當廣泛,且影響父母期望的因素很多,配合本 研究之目的,蒐集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分述如下: (一)性別與知覺父母期望之相關研究 子女性別是影響父母期望的重要因素,呂虹霖(2004)以 1071 對國中生及其 父母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國中男生在知覺父母對其未來成就的期望高於女生, 部份學者的研究結果也發現,父母對男生的期望較女生高(林俊瑩,2001;楊珮 妤,2005;蕭伊就,2007)。 隨著社會的變遷,重男輕女的觀念不再深植人心,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過去 有明顯差異。黃淑惠(2005)的研究發現,女生知覺家長對其教育期望高於男生, 可能原因為女生較為細心、與家長有較多互動。林彥岑(2009)的研究結果也顯 示,家長對女生的期待高於男生。亦有許多學者的研究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不 因性別而有差異(沈璋傑,2009;林文乾,2007;邱愉容,2008;柯銀德, 2003;孫靖婷,2015;張怡貞,1998b;郭惠雯,2006;陳江瑞,2012;蔡淑 芳,2007)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隨著性別平等意識的改變,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不再如過 去受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但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故本研究將探討國 中生知覺父母期望是否有性別上的差異。. 13.

(24) (二)年級與父母期望之相關研究 年級亦是影響知覺父母期望的重要因素,有學者研究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期 望隨年級而逐漸升高(Helling,1993;黃淑惠,2005)。然而,也有學者的研究 結果發現,較低年級的父母,其教育態度較為積極,且投入較高的教育關注 (Miller,1986;Sun,1994;呂虹霖,2004;林俊瑩,2001;孫靖婷,2015;陳 江瑞,2012;楊珮妤,2005;楊環華,2010;蔡添旺,2007)。但也有學者的研 究結果顯示,父母對子女期望無年級差異(吳孟錞,2004;林淑娥,2004;侯世 昌,2002;許茜雯,2009;曾建章,1996)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可知,多數學者皆將年級納入探討父母期望時的重要變 項,但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故本研究將探討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是否 有年級上的差異。 (三)父母教育程度與父母期望之相關研究 國內關於父母教育程度與父母期望的研究中,大多研究結果皆指出父母教育 程度與其對子女的期望呈現顯著正相關(林俊瑩,2001;林彥岑,2009;侯世 昌,2002;楊景堯,1993;楊瑩,1995;楊環華,2010)。此結果可能是因為高 學歷的父母,期望子女未來亦能有所成就,對子女投入較多的心力與栽培,對子 女有較高的期望。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有關知覺父母期望之研究,多以性別、年級及父母教 育程度做為探討的背景因素。研究者目前任教於私立中學,在第一線從事輔導工 作的過程中發現,家長對學生的各項要求和期望較高,從和學生的互動及其學習 表現中,多少能感受到學生的壓力,因此,研究者亟欲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 生,其知覺父母期望是否有所差異,而父母期望對子女的希望感及學習態度又有 何影響,這些都是研究者欲探討的問題。故此,本研究將影響學知覺父母期望的 背景變項歸納為:性別、年級、學制、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結構。 (四)家庭結構與知覺父母期望之相關研究 國內外有關家庭結構與知覺父母期望的研究皆指出,不同家庭結構的受試者 14.

(25) 其知覺父母期望有顯著不同,且多數研究發現,雙親家庭的學生在知覺父母教育 期望上顯著高於單親家庭者(McLanahan&Booth,1989;周鳳英,2009;林淑娥, 2004;陳江瑞,2012;簡璐琪,2009)。從上述相關研究可知,家庭結構為影響 子女知覺父母期望的變項之一,因此,研究者假設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會因家庭 結構不同而有所差異。. 第二節 希望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探討希望感的內涵,並整理其相關理論和研究。以下分三部分介 紹:一、希望感的意義和內涵,二、希望感理論,三、希望感的相關研究。說明 如下:. 一、希望感的意義和內涵 「希望」是一種認知思考的歷程,在此歷程中,首先,個體將訂定明確且有 意義的目標,接著,反覆評估自己是否具有足夠的策略達成目標,以及自己是否 有足夠的意識去運用這些策略(Snyder,1995;唐淑華,2006)。當我們對一件事 情是懷抱著希望時,我們會運用各式方式去追求且實踐所設定的目標。從上述描 述可知,希望感包括三種互動歷程,分別是:目標、途徑思考及動力思考。以下 說明希望感歷程之內涵。 (一)目標(goals) 希望感的第一要件為設定目標。希望理論假定,人類的行為大多是目標導向 的,目標可區分為個人終身追求的重大目標,或是一時想要達成的平凡項目。無 論目標大小,希望理論的基礎建立在人們對目標達成的思考過程上(曾文志, 2010c)。相關研究指出,當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愈是明確、重要且可行,其希望感 會愈高(賴英娟、巫博瀚,2009)。. 15.

(26) (二)路徑思考(pathways thinking) 希望感的第二要件為路徑思考。路徑思考指的是個體為了達成目標,會相信 自己能找到有效的方式以達成目標。大部分人對於目標至少會設定一個策略去完 成,但是若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遇到障礙,個體會靈活運用其他取代的策略繼續朝 目標努力不懈。簡言之,路徑思考包含「計畫」與「調整」兩種成分(陳依璇, 2012)。路徑思考能力的高低,並非全由個人特質決定,而是受到過去經驗的影 響(Synder,2002);個體會回朔過往的成功經驗,推論何種方法是有助於目標的 達成,並藉由這些經驗產生對未來的想像。通常高希望感者具有更多元彈性的策 略以及有效的替代途徑來達成目標(王素幸,2011;唐淑華,2006)。 (三)動力思考(agency thinking) 希望感的第三要件為動力思考。動力思考指的是個體為了達成目的,需要強 烈的意志力與持續完成目標的動力。當我們覺得目標越重要時,我們的動力會相 對的較高。這是一種自我參照的想法,以自己的經驗為基準,個體預期自己是否 有能力達到自己或別人為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因此也可以稱為「效能期望」 (efficacy expectation)。通常高希望感者具有支持性的自我暗示,例如「我 可以做到」、「我不會放棄」(羅文秀,2005)。. 二、希望感理論 Snyder, Lehman, Kluck 與 Monsson(2006)提出一個希望理論概要模式圖 (如圖 2-2-1 所示),個體的希望感運作為開放性的歷程,除了包含路徑思考與 動力思考外,以及其他互相關聯的因素。依序區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一) 「學習歷程」,(二)「先前事件」及(三)「事件順序」,分述如下: (一)學習歷程(Learning History) 在此階段中包含路徑思考、動力思考和情緒,路徑思考與動力思考的奠基於 孩童時期,過去所經驗的事件,與追求目標時的希望感息息相關。個體會根據累 積的經驗與先前的目標追求,形成一組情緒,這組情緒會影響個人在追求任何目 16.

(27) 標時的心情。若是過去經驗中能成功克服重重阻礙,則會產生較積極與正向的情 緒。因此,在目標追求的過程中,希望感越高者,會產生較積極與正向的情緒; 反之,希望感越低者,則較可能產生消極與負面的情緒。 (二)事件發生前(Pre-Event) 在追求目標之前,個體針會對目標進行分析,並評估結果所帶來的價值。透 過路徑思考和動力思考來決定目標的重要性,如果目標具有重要價值,那麼個體 就會採取行動,並且持續付出努力與精力,反之則否。 (三)事件順序(Event Sequence) 在事件順序階段可以看到路徑思考與動力思考兩者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相互 影響。高希望感者具有更多元彈性的策略來達成目標,且會產生正向的自我暗示 以增加動力思考,對目標的達成抱持正面的預期;而低希望感者大多使用無效的 策略,且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容易感到阻礙與挫敗。 除此之外,生活中難免出現的「突發事件」,可能會改變事前設定的目標, 或延遲目標的達成,但也可能轉化成一種激勵,促發個人的動力思考,同時也會 對追求目標的情緒造成影響。 再者,個體在面對「目標是否達成」及「壓力源」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情 緒,而此情緒對於目標的追求將再度產生影響。若個體能將壓力視為挑戰,則所 激發的正向情緒則有助於目標的追求;而當目標達成時所帶來的成功喜悅,也會 反過來增強整個過程中的每個步驟。相反的,若個體無法因應壓力,或無法達成 所追求的目標,則會因失敗或挫折產生負向的情緒,進而影響個體的路徑思考和 動力思考,對目標的達成將產生不良影響。 簡言之,希望理論是一個體系,希望特質引出情緒,而情緒活化接下來的思 考過程,並因達到目標而強化希望的思考,形成希望與情緒交織的回饋圈,開啟 的回饋將會影響接下來的過程,因而形成全面且完整的關聯系統。. 17.

(28) 圖 2-2-1 希望感理論概要模型圖 資料來源:Edwards, Kevin, Lopez, & Snyder(2007).Understanding Hope.In D.O. Anthony and H. M. V. Manfred(Eds.). Oxford Handbook of Methods in Positive Psychology(pp.83-95).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p.84.. 三、希望感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有關希望感的相關研究,大多以 Snyder 的希望理論為基礎,並多以 以 Snyder 的希望感量表為基礎再自行重新編製以進行相關研究(伍淑玉,2015; 沈怡吟,2012;施周明,2007;唐淑華,2005;陳依璇,2012)。相關研究分述 如下: (一)性別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 Synder 等人(1999)的研究顯示,兒童和成人的希望感並無性別上的差異。黃 德祥等人(2003)的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小學生和國中生其希望感的表現亦無顯 著差異,陳依璇(2012)針對國中生希望感的研究結果同樣顯示無性別差異。然 而,邵惠玲(2008)在復原力的研究中發現,男、女生在整體希望感、路徑思考及 意志力三個部分皆有顯著差異,且男生表現均高於女生;伍淑玉(2015)的研究結 果亦指出,國中男生的希望感略高於女生。而沈怡吟(2011)的研究則指出,新北 18.

(29) 市國中女生之希望感顯著高於男生。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性別和希望感表現之 差異,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結論,因此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性別和希望感之關聯。 (二)年級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 希望感和正向心理學領域所提到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樂觀、幸福感、問 題解決等理論有相關,黃德祥等(2003)便以國小至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 示年級越高則希望感越大,尤其是「問題解決」層面上,高中生得分最高。錢靜 怡(2006)的研究結果亦指出,年級越高則希望感也越高;此結果與陳依璇(2012) 的研究恰為相反,陳依璇針對國中生希望感的研究發現,七年級學生的希望感顯 著高於八、九年級的學生。而陳怡蒹(2007)以花蓮地區的八年級體育班學生作為 研究對象,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學生的整體希望感並無顯著不同。由以上述研究結 果可知,年級和希望感之關係,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結論,因此本研究欲進一步探 討年級和希望感之關聯。 (三)父母教育程度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 國內以父母教育程度為變項來探討希望感差異的相關研究較少,其中沈怡吟 (2011)針對新北市國中生的希望感研究發現,國中學生的父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學 畢業者,其希望感顯著高於父母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的學生。而陳怡君 (2012)的研究則發現,國中生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者,其希望感顯著高於父 親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但不同母親教育程度與希望感則無顯著不同。 綜上所述,國內目前仍較少探討父母教育程度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故本研 究欲加入父母親教育程度為背景變項,以了解其子女的希望感是否會因父母親教 育程度而有所不同。 (四)家庭結構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探討家庭結構與希望感之關聯的研究中,多數研究皆指出,學生的 課業學習受到家庭結構的影響,家庭結構越完整,則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越穩定、 希望感越高(王枝燦,2009;王覺興,2001;陳依璇,2012;曾筱婕,2009;黃 美雀,2008;謝佳芬,2010)。而邵惠玲(2008)的研究則發現,不同家庭型態的 19.

(30) 青少年,其整體希望感並無顯著差異,此結果與謝雅苓(2010)及陳怡君(2012)的 研究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有關希望感的研究,已針對不同研究對象與族群發展 多種量表;而在性別、年級、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方面,尚無一致的研究結果, 需進一步確認;而目前較少有相關研究探討國中生父母教育程度與其希望感之關 聯,因此本研究欲納入相關背景變項。 在眾多研究所累積的成果中,研究者發現到,國內運用希望感理論的實證研 究仍在起步階段,亦較少探討希望感與個體知覺父母期望及學習態度之關聯,因 此,本研究將探討國中生的希望感是否會因不同背景變項而有顯著不同,並探討 國中生的希望感與知覺父母期望及學習態度的相關情形。. 第三節 學習態度的意義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在探討學習態度的內涵與相關研究,以下分三部分介紹:一、學習 態度的意義;二、學習態度的測量工具;三、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一、學習態度的意義 學習態度為學習各種事物時的態度,是後天環境所所塑造 ,故具有可變 性。王福林(1991)表示,個體的學習態度與其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學習態 度會因環境因素而有所改變。 學習態度的意涵,會因研究主題不同而有差異,不同學者對於學習態度的定 義有不同的詮釋。部分學者認為學習態度包括對學習過程本身的態度及對學習環 境的態度(吳挺溦,2006;官淑如,1997;林榮聰,2000;姚如芬,1993;秦夢 群,1992;張新仁,1982;錢宗忻,2005),學習過程包括學習動機、學習策 略、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學習環境則包括教學方式、教師態度、同儕關係、 對班級的態度等。近年,更有學者將學習態度加入了學習情緒和復原力的概念, 20.

(31) 使得學習態度的內涵更加完善且周延(黃佳雯,2014;魏頡,2015)。綜上所述, 學習態度的內涵,雖因研究目的而有所不同,但差異不大。總括而言,學習態度 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事物的心理反應。 本研究欲探討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及希望感對學習態度的影響,而父母期望 對子女的影響是深遠的、不易改變的且具有一致性。Ginsburg 和 Bronstein(1993)的研究指出,父母的鼓勵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績, 因此,本研究之學習態度包括學習動力和支持力。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稱的學習態度,是選用魏頡(2015)改編陳李綢編製中的 「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上的得分做為指標,此量表提出學習態度除了具備一致 性及持久性的傾向,且其反應傾向也同時包含正向或負向的向度;正向的學習態 度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及面對生活上更加積極樂觀,有能力接受挫折與挑戰困 難,對未來產生目標與希望感;負向的學習態度,會降低學生學習動機,以消 極、逃避、退縮等行為面對課業壓力,進而失去學習熱忱和目標。且在探討復原 力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發現,復原力高的人,在面臨逆境事件時,表現出良好的能 力,同時在人際互動和能力方面,也有較正向的取向(林志哲,2007)。此量表 將學習態度的測量分為兩大層面:1.學習動力:包含學習動機及學習情緒;2.學 習復原力:包含責任感、樂觀積極及支持力。. 二、學習態度的測量工具 學習態度是一種內在心理歷程,需透過外顯行為來加以測量,針對不同的研 究對象及研究方向,會採取不同的測量工具。 由賴保禎(1974)所編製的「學習態度測驗」,其適用對象為國中至高中職階 段的學生,共包含「學習方法」、「學習計畫」、「學習習慣」、「學習環境」、「學習 慾望」、「學習過程」、「準備考試」、「考試技巧」八個向度。 由陳李綢編製中的「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量表設計包含正向和負向的反 應傾向,正向的學習態度會使學生採取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學習,勇於接受挑戰 21.

(32) 與挫折,對未來抱持希望感;而負向的學習態度則會使學生學習動機低落,出現 消極、厭倦或退縮的行為,無學習目標和計畫。此量表同時也加入了正向心理學 復原力的概念(陳李綢,2014),本量表共分二個面向,共包含五個層面,分別是 「學習動機」、「學習情緒」、「責任感」、「樂觀積極」及「支持力」。. 三、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 (一)性別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內眾多學習態度的研究中,雖有少數研究指出男生較女生有更好的學習態 度(黃佳雯,2014;葉麗珠,2006),但多數研究皆指出女生的學習態度優於男生 (周佳樺,2006;林志全,2010;林芷伃,2016;金武昌,2005;張新仁, 1982;劉雅菁,2014;劉毓婷,2012;蔡文套,2009;蔡宛蓉;2013;蘇榮彬, 2013)。因此,本研究假設國中女生的學習態度較男生為優。 (二)年級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學習態度是否會隨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多數研究皆發現,年級也會影響學 習態度。然而目前各個學者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有些研究者發現,隨著年級的 增加,學習態度會有較佳的表現(賴政宏,2005;魏頡,2015);亦有部分研究結 果恰為相反,國一、國二學生有較佳的學習態度(許定邦,2002)。甚至也有研究 指出學習態度並無年級差異(余鴻穎,2005;黃佳雯,2014)總言之,年級是否影 響學習態度目前尚無定論,因此研究者欲探究學習態度是否因年級不同而有所差 異。 (三)父母教育程度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內關於父母期望及父母教育程度對子女學習態度的研究較少,大多研究聚 焦在父母期望與孩子的學習成就與學習焦慮,較少探究與學習態度的關聯。官淑 如(1997)的研究指出,父母期望高則子女會發展出較佳的學習態度,蔡東敏 (2003)的研究則表示,高中職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因其父母期望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施信華(2001)的研究指出,父母教育程度的不同,顯著影響子女的學習態 22.

(33) 度;而彭綉婷、何黎明(2013)的研究則恰為相反,父母教育程度對子女的學習態 度並無顯著影響。 (四)家庭結構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內關於家庭結構與子女學習態的研究較少,大多研究聚焦在學習成就部 份。賴佩祺(2005)探討國中生及高中生的家庭結構對學習成就的影響,研究結果 發現家庭結構對國中生的影響,比對高中生影響大,不健全的家庭結構之下的學 生學習成就較差。吳悅如(2009)針對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研究發現,不同家 庭結構的學生,其學習態度有顯著差異,家庭結構越健全,其學習態度越佳、學 業成就較優,此與陳銘漢、李清波、李鳳美(2006)的研究發現相同,雙親家庭的 國中生其學習態度的表現越好。然而,陳建行(2011)的研究指出,不同家庭結構 的國中生,其學習態度無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探討學習態度之研究,其背景變項大多以性別及年級 為主,而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深遠,其中,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結構更可能深 深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而過去相關研究並無一致的結果;此外,研究者任教於 私立中學,教學現場的發現,私校學生整體學習態度積極、家長對孩子要求和期 望相對較高,故公私立學校學生之學習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亦是研究者欲深入 探討的重要變項。因此,本研究將以性別、年級、學制、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結 構為背景變項,以探討其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 第四節 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在探討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以下分三部 分介紹:一、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的相關研究;二、希望感與學習態度的相關 研究;三、知覺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23.

(34) 一、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的相關研究 在唐淑華(2005)的研究中,發現台灣不同地區的中學生在「希望感」、「學業 失敗容忍力」、「主觀壓力」方面是有顯著差異的。整體而言,東部學生希望感顯 著高於中部國中生,所面臨的學校生活壓力與未來發展壓力之感受亦不似中部學 生那樣來得多。Arndt(2004)比較美國境內華裔美國人與本土美國人的希望感, 發現前者的希望感分數明顯低於後者,可能是一直以來的教養方式與對學業成就 的要求較高,以致容易出現得失心、失落感。黃德祥等(2003)也認為來自不同家 庭背景的學生,有各自不同的價值觀。高希望感的學生能適應不同環境,而低希 望感的學生總是悲觀言論、面帶憂愁、全無喜色、興趣缺缺,較無學習動機。因 此,不同家庭背景影響希望感甚鉅,家庭背景與父母對待子女的教養態度習習相 關,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也會因此有所不同,因此,來自不同知覺父母期望的國中 生,其希望感會呈現何種結果,則令研究者感到好奇。 閱讀眾多文獻後發現,目前國內探討家庭因素與希望感的相關研究中,僅以 家庭結構為變項,尚無研究探討父母期望與希望感之間的關係。而父母在教養子 女的過程中,會表現出對子女各方面的期望,當子女知覺父母期望後,又將內化 為對自我的期許,在此親子互動歷程中,子女知覺父母期望是否與其希望感有 關,此為研究者及欲探討的部分,希望藉由本研究可以探究此兩個變項之間的關 係。. 二、希望感與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 依據 Snyder(2002)希望感理論,希望感是一種正向的心理動機狀態,包含目 標思考、路徑思考及意志力思考。個體由設定明確且有意義的目標,進而思考達 成目標的方法,並且由過去的成功經驗來提升意志力,高希望感的人藉由自我對 話的方式提升心理能量以達成目標,而希望感較低的人則容易因缺乏意志力而陷 在悲觀消極的情緒中,最後放棄目標的追求。 國內眾多針對希望感的研究當中,大多探究希望感與心理健康、生活適應、 24.

(35) 幸福感或自我效能之研究;將希望感理論運用在學校的研究當中,亦大多聚焦在 與學業成就之關聯,如黃德祥等(2003)抽樣國小至高中學生其希望感、樂觀程度 與學校成就之研究,發現希望感與學業成就之間有正向關聯。唐淑華(2004)實地 觀察花蓮某國中學生的希望感情況,發現青少年雖然有明確具體的目標,卻不知 道為什麼設定這樣的目標,且國中學生想念好書卻缺乏好的讀書方法與堅強的意 志力。因此,希望感是學生學校成功的最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 過去相關研究中大多指出,希望感與學業成就具有相關性,且希望感能預測 學業表現。過去的研究大多探討希望感與學業表現之間的關係,較少直接探究與 學習態度之關聯,然而,學習態度與學業表現息息相關,因此,研究者推測希望 感亦與學習態度有正向關聯。且研究者所欲探究的學習態度,內涵包括學生的學 習目標和動力、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接受挫折與挑戰困難、對未來有目標與希望 感等,皆與希望感的內涵息息相關,故研究者將進一步探討兩者之間的關聯。. 三、知覺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 家長對待子女學習的重視程度,深深影響其學習態度。當關心子女學習狀況 的家長,會不斷針對其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給予指導,此舉將激發孩子成為積極 的學習者,並產生較佳的學習表現。相反的,父母若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則 孩子將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並連帶影響其學習成績。官淑如(1997)的研究顯 示,社經地位高、父母期望高、管教方式為關懷或接納者,其子女會發展出較佳 的學習態度。其他以小學及國中教育階段的研究也顯示,當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越 高,則子女將會因應父母的期望而有較好的表現或積極的態度(周文松,2007; 劉奕佩,2006;蔡淑芳,2007)。 研究者目前任教的學校是一所重視學業成就的學校,依據這些年的工作經 驗,發現私校學生整體學習態度較為積極、家長對孩子要求和期望相對較高,而 學校學習氛圍也相對較為競爭。第一線接觸學生與家長的過程中,發現來自不同 父母期望的國中生,其學習態度迥然不同。 25.

(36) 綜觀國內眾多研究及研究者的工作經驗發現,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 期望極為重要,深深影響子女在生活或學習方面的表現及態度,若子女能知覺到 父母對其各方面的期望,並逐漸內化為對自身的期望,對其表現及學習態度將有 正向的影響。研究者發現,過去探討父母期望與子女學習相關的議題,大多與學 業成就表現及學習壓力有關,亦有部分研究探討父母期望與成就動機的關聯,較 少探究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的關聯,故研究者將進一步探討兩者之間的關聯。. 26.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研究法,使用孫靖婷(2015)「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量 表」、陳依璇(2012)「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與魏頡(2015)改編陳李綢編製 中「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為本研究工具,以了解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其希望 感及學習態度之間的關係。本章共分五節,依序為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 具、研究程序及資料處理與分析,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欲了解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其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之間的關係,根據 研究目的並參考相關文獻與結果之後,提出下列研究架構,如圖 3-1-1 所示。本 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主要是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 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間的差異,並欲進一步探討三者之間的關聯。. 知覺父母期望 1.課業升學期望 2.職業成就期望 3.生活品德期望 4.社交人際期望 5.互動回饋期望 背景變項 1.年級 2.性別 3.就讀學校 4.父母教育程度 5.家庭結構. 學校希望感 1.學習目標希望感 2.學習過程希望感 3.未來期望希望感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7. 學習態度 1.學習動力 (1)學習動機 (2)學習情緒 2.學習復原力 (1)責任感 (2)樂觀積極 (3)支持性.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 104 學年度就讀於臺北市公、私立國民中學(含完全中 學國中部)之在學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便利取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依研究程 序,分為預試對象及正式研究對象,預試對象 180 名,正式研究對象 796 名。以 下針對預試與正式研究對象加以說明: 一、預試對象 以研究者所任職學校七、八、九年級學生為預試對象,共發放 180 份問卷, 回收有效問卷共 180 份,回收率 100%,其中男生共 119 人,女生共 61 人。. 二、正式研究對象 正式施測時,選取臺北市四個行政區共六所學校發放問卷 843 份,扣除空白 與無效問卷後,回收有效問卷共 796 份,佔回收問卷之 94%,正式有效問卷回收 情形如表 3-2-1 所示。 表 3-2-1 有效問卷回收情形摘要表 行政區. 學校. 年級 七. 合計. 八. 九.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A. 64. 33. 89. 54. 116. 64. 420. B. 12. 16. 19. 18. 0. 0. 65. C. 17. 11. 22. 19. 21. 16. 106. D. 0. 0. 0. 0. 0. 27. 27. 文山區. E. 24. 21. 0. 0. 30. 27. 102. 內湖區. F. 17. 14. 25. 20. 0. 0. 76. 134. 95. 155. 111. 167. 134. 796. 大安區. 士林區. 總計. 28.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方式蒐集資料,問卷共包含四個部分:「個人基本資 料」、「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量表」、「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青少年學習態 度量表」,各量表之主要內容、計分方式、編製與修訂過程分述如下。 一、個人基本資料 依據研究目的,個人基本資料主要調查受試者的背景變項,包括: (一)性別:選項包括男生及女生。 (二)年級:選項包括七年級、八年級及九年級。 (三)就讀學校:選項包括公立及私立,並自行填入學校名稱。 (四)父親教育程度:選項包括國中以下、高中職、大專院校以上。 (五)母親教育程度:選項包括國中以下、高中職、大專院校以上。 (六)家庭結構:選項包括父母同住、離婚/分居、任一方去世、隔代教養/寄居。. 二、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量表 (一)量表內涵 本研究以孫靖婷(2015)所編製「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量表」做為研究工具, 該量表共 30 題,包含五個因素。五個因素分別為:1.課業升學期望、2.職業成 就期望、3.生活品德期望、4.社交人際期望、5.互動回饋期望。 (二)計分方式 採用 Likert 五點量尺方式進行計分,選項包括「完全符合」、「大部分符 合」、「有些符合」、「不太符合」及「完全不符合」,計分依序為 5、4、3、2、1 分,依受試者填答結果進行分數加總,得分越高者,代表受試者在該層面知覺父 母期望的程度越高,反之,則代表受試者在該層面知覺父母期望的程度越低。 (三)信度分析 該量表以內部一致性及重測信度進行信度考驗,全量表之 Cronbach’sα係數 29.

(40) 為.90,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82~.88(p<.01),此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頗佳;總量表的重測信度係數為.84,分量表的重測信度係數介 於.63~.82(p<.01),顯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四)效度分析 該量表採主成分分析法萃取因素,取五個因素以建構各分量表之效度,所有 題目的因素負荷量介於.50~.80 之間,五個因素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 61.07%, KMO 直達.87,顯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校度。. 三、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 (一)量表內涵 本研究採用陳依璇(2012)所編製「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做為研究工 具,該量表共 25 題,包含五個因素。五個因素分別為:1.生涯目標性、2.課業 自我評價、3.生涯自我評價、 4.可能性、5.課業目標性。 (二)計分方式 採用 Likert 四點量尺方式進行計分,選項包括「完全符合」、「大部分符 合」、「不符合,」及「完全不符合」,計分依序為 4、3、2、1,依受試者填答結 果進行分數加總,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學校希望感越高,反之,則代表受試者 學校希望感越低。 (三)因素分析 該量表內涵原包括五項因素,經過預試後,研究者針對題目進行因素分析, 採主成分分析法,重新萃取出三個因素,累積解釋量達 60.14%,整體 Cronbach’s α值為.949,分別將此三個因素命名為「未來期望」、「學習過程」及「目標設 定」 。因素分析摘要表如表 3-3-1。 (四)信度分析 該量表以內部一致性及重測信度進行信度考驗,全量表之 Cronbach’sα值 為.94,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也都在.85 以上(p<.01),表示此量表具有良 30.

(41) 好內部一致性;總量表的重測信度係數為.68(p<.01),此量表兩次施測的時間間 隔將近三個月,且重測時為新學期開學之初,學生尚在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故重 測信度係數較低,結果較不穩定。 表 3-3-1 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因素負荷 因素命名 正式題號. 解釋變異. 量. 未 來 期 望. 學 習 過 程. 學 習 目 標. 累積解釋 Cronbach’s. 特徵值. 15 16 17. .685 .646 .569. 18 19 20 21. .519 .704 .676 .725. 22 23 24 25. .751 .728 .779 .792. 6 7 8 9 10. .653 .649 .552 .628 .715. 11 12. .667 .559. 1 2 3 4 5 13 14. .658 .720 .687 .641 .588 .587 .613. 11.47. 量%. 變異量%. 45.87. 45.87. α值. .95 2.07. 8.26. 54.14. 1.50. 6.00. 60.14. 31.

(42) (五)效度分析 此量表採校標關聯效度與建構效度進行效度考驗,結果顯示不同年級與不同 家庭結構的國中生的顯著差異情形,此量表與陳李綢與蔡順良(2009)編制的「中 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之全量表與分量表皆達顯著相關。. 四、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 (一)量表內涵 本研究選用魏頡(2015)改編陳李綢編製中的「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做為學 習態度測量指標,該量表共分二個面向,共包含五個層面,分別為:1.學習動 力:包括(1)學習動機和(2)學習情緒、2.學習復原力:包含(1)責任感、(2)樂觀 積極及(3)支持力。 (二)計分方式 採用 Likert 四點量尺進行計分,填答選項包括「完全符合」、「大部分符 合」、「不符合」及「完全不符合」,計分依序為 4、3、2、1,所有題項皆為正向 計分,依受試者填答結果進行分數加總,量表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學習態度越 佳,反之,則代表受試者學習態度越負面。 (三)信度分析 該量表以內部一致性進行信度考驗,全量表之 Cronbach’sα係數為.95,各分 量表的 Cronbach’sα係數同為.92(p<.01),顯示此量表內部一致性頗佳。 (四)效度分析 該量表採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進行效度考驗,選擇主成份分析法進行萃取, 以最大變異法進行轉軸,分量表效度分析如下: 1.學習動力 學習動力分量表之 KMO 值為.89,Bartlett 球形檢定值為 1304.93(p<.01), 根據分析結果顯示,該分量表適合採用因素分析法。萃取一個因子,各題之因素 負荷量介於.48~.73,特徵值為 7.67,解釋變異量為 42.64%。 32.

(43) 2.學習復原力 學習復原力分量表之 KMO 值為.92,Bartlett 球形檢定值為 1256.98(p<.01),根據分析結果顯示,該分量表適合採用因素分析法。萃取一個 因子,各題之因素負荷量介於.53~.75,特徵值為 7.80,解釋變異量為 43.28%。 顯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鑑別度。. 第四節 研究程序 一、確認研究方向與文獻蒐集整理 經與指導教授確認研究方向並確認研究目的後,閱讀相關文獻,以進行探討 分析並歸納整理研究架構。. 二、確認研究方法與工具,並進行預試 (一)選擇研究工具 經文獻研讀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採用孫靖婷(2015)編製「國中生知覺 父母期望量表」、陳依璇(2012)所編製「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及魏頡 (2015)改編陳李綢編製中「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做為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三份 量表皆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研究者在取得原編製者的授權同意使用之後,編 製成本研究之正式量表。 (二)進行預試 研究問卷完成後,先以研究者所任職學校七至九年級學生進行預試,經預試 結果進行因素分析,將「希望感量表」從原編制者的五因素重新萃取出三個因 素。. 三、樣本選擇與正式施測 本研究為比較公私立學校學生在各項度之差異,在樣本選擇上,研究者雖以 33.

(44) 便利取樣方式,仍兼顧公私立學校。待學校確認後,商請該校之輔導教師協助, 研究者針對施測的方式與說明製作書面資料,以讓施測者了解作答方式及其他注 意事項。確定各校施測時間後,研究者將問卷與施測說明以郵寄方式送到各校, 由各班輔導教師擔任施測者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並於問卷完成後再請教師以郵寄 送回。. 四、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 回收與整理各校寄回之問卷後,將問卷有漏答或偽答者剔除,將全部有效資 料鍵入電腦,再以 SPSS21.0 進行資料統計分析與考驗,並依資料分析結果進行 解釋。. 五、研究結果討論與論文撰寫 研究資料經統計分析後,研究者將統計資料加以整理,並結合相關文獻及實 徵研究來分析本研究之統計結果,再與指導教授討論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與建議。. 六、論文口試、潤稿與定稿 105 年 12 月底完成論文初稿,於 106 年 1 月中旬進行論文口試。根據口試委 員當日所提出之審核意見加以修正,再請指導教授進行最後審閱,待確認後完成 論文。.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一、資料編碼分類 問卷全數回收後,研究者進行資料整理,對於資料填答不完全、固定式填答 或資料不實的問卷予以剔除,視為無效問卷。. 34.

(45) 二、資料登錄計分 本研究所有問卷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 SPSS21.0 進行資料分析。. 三、統計分析 (一)描述統計 本研究將各量表之施測結果進行描述統計分析,以了解目前臺北市國中生知 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的現況,以回答研究問題一。 (二)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針對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年級、學制、父親教育程度、母教育程度與家庭結 構,使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並使用 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檢視不同性別、 年級、學制、父親教育程度、母教育程度與家庭結構對臺北市國中生知覺父母期 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以回答研究問題二,並考驗研究假設 一至六。 (三)Pearson 積差相關 以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臺北市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各 面向之間的相關情形,藉以回答研究問題三,並考驗研究假設七。 (四)多元迴歸分析 以多元逐步迴歸分析了解臺北市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及「希望感」對 「學習態度」的預測效果,以回答研究問題四及研究假設八。 (五)線性迴歸分析 本研究採 Baron 與 Kenny(1986)提出的中介效果分析方法來檢驗學習態度是 否存在中介效果,其準則包含:1.自變項可以顯著預測依變項;2.中介變項可以 顯預測依變項;3.自變項可以顯著預測中介變項;4.自變項對依變項的預測效 果,會因為中介變項的加入而減弱,如果自變項仍可預測依變項,則為部分中 介,如果因為加入中介變項,使得自變項與依變項呈現不顯著的關係情形,則為 完全中介。 35.

(46)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is study collected consumer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 of medical tourism industry, with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ahalanobis Distance Analysis found the key to the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