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間 的相關情形。第一節主要在闡釋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對此提出研究問 題,第二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畢業即失業」是以往應屆畢業生最沉重的包袱,根據 104 人力銀行 調查資料公布,新鮮人就職情況出現逆轉,畢業生的就職情形平均每補進 3 位新鮮人,就有 1 位離職,而且在職期間平均不到兩個月就拍拍屁股 「快 閃」走人(林保宏,2011;林惠琴,2011)。根據主計處調查統計,2011 年全國失業率的最高年齡層為 20-24 歲的社會新鮮人,高達 12.71%,幾近 整體失業率 4.93%的 3 倍(行政院主計處,2011)。

過去大學生及社會新鮮人被企業冠上抗壓性不足的「草莓族」稱號,

而現今則被企業稱作是哪裡有草哪裡待的「新游牧世代」,此種說法透露 出社會新鮮人在職場上「穩定性不夠」的現象已經普遍出現在年輕世代身 上(查淑妝,2010;翁百成,2011)。而吳惠玲(2006)指出,目前社會 新鮮人普遍出現的離職現象,主要來自於階段轉換的不適應以及對職務期 望的落差,此兩項因素所衍生出來的結果。

從 Super(1990)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可以了解到生涯的全程是每一個 特定的發展階段之間的轉換與銜接所構成的。而過去與生涯有關的研究大 多以「成熟」(田宛靈,2005;洪慧芸,2002;黃淑敏,1998;鍾宜玲,

2004)與「未定向」(林香君,1992;袁志晃,2002;Downing & Dowd, 1988;

Slaney, 1986)來看待個人的生涯,其所重視的是個體內在的成熟,卻忽略 了個體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及個體面對環境的調節與因應。因此,Super 與 Knasel(1981)提出以「適應」的觀點來解讀個體可能遭逢的危機與其 調適和因應的過程。而 Savickas(1997)對「適應」的觀點也有進一步的 看法,主張「生涯適應力」乃是強調人與環境在不斷變動的過程當中,透 過彼此之間的互動,個體運用有目的性、彈性及有力的方法或策略去滿足、

因應多變的職業環境需求,並藉由一個主動調節、因應的過程以求得自己 與環境之間的和諧與平衡。根據前述提及大學生與社會新鮮人在就業市場 的現況以及 Savickas 所提出的「生涯適應力」概念,研究者認為需以大學 生為對象,在其踏入職場之前,重視並探討他們在生涯適應力方面的相關 影響因素。

有研究者認為,青少年階段成功完成生涯準備有利於其生涯適應力的 發展(Savickas, 2005)。向陽生涯管理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有高達 75% 的 大學生表示自己缺乏對職業以及從事職位的深入了解,在求職時又因為缺 乏對自己的認識,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怎樣的職業,從而喪失了一些 較好的就業機會(向陽生涯,2010)。而此數據正呼應了吳淑琬(2008)

的研究,其針對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做了現況調查,並據此編製了生涯適應 力量表,在其中的「生涯關注」、「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和「生涯 控制」四個構面之中,可發現到大學生在「生涯控制」的層面得分較低,

顯示出大學生在做決定時常感受到猶豫不決,也會懷疑個人所學是否能面 對職場的需求,對於未來生涯發展的掌握感和信心亦較為不足。前述透露 出大學生在步入職場之前的準備程度是有待加強的,因此,研究者認為在 大學生踏入新的生涯歷程前,若要減緩其生涯發展階段的適應不良並提升 生涯適應力,在生涯發展的準備上著手乃是可依循的方向。而從實證研究 可發現到,個體在面臨生涯的嶄新環境以及生活上所分別遭遇的壓力時,

需要具備生涯適應力,而生涯適應力需要藉由積極的生涯定向、較好的生 涯準備,以及藉由生涯探索與生涯規劃來提升(Skorikov & Vondracek, 2007;

Zikic & Klehe, 2006),可知生涯準備會影響生涯適應力的建立,而至今尚 未有研究直接探討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間的關係,因此研究者將其 視為本研究所欲探討的重點之一,假設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將透過生涯準 備度的增加而獲得提升。研究者將採用張菀玲(2011)所編製的生涯準備 度量表來了解大學生在面對生涯發展時,為了促進生涯準備而所採取有利 於就業的生涯具體行為;同時,研究者將採用田秀蘭(2010)所編製的生 涯適應力量表來探討大學生的生涯適應情形。

根據國內外生涯適應力的相關文獻,在青少年的生涯適應力建立的過 程中,對於準備面臨就業並將自己延伸到職業角色的過程當中,是需要個 體與環境的連結方能完成,Viswesvaran、Sanchez 與 Fisher(1999)曾指 出社會支持有緩衝生涯壓力的效果,並有助於提升生涯適應力。而井敏珠

(1992)和吳寧遠(1997)認為家庭乃為社會體系下最親密的團體,家庭 支持、父母支持亦是從社會支持衍生而來。從過去的研究結果可知,經歷 過生涯轉換的人所呈現出來的生涯適應情形中,家庭的關係與支持將對生 涯適應力帶來正面的影響(Ebberwein, Krieshok, Ulven, & Prosser, 2004;

Kenny, Blustein, & Chaves, 2003)。由前述可知,個體所具有的社會、家 庭或是父母的支持等相關資源能夠有效地預測對其生涯適應力的影響。而 至今尚未有研究直接從父母生涯支持以及生涯適應力的變項做探討,因此 本研究期望能夠透過父母對大學生生涯問題的關心與重視程度,來了解父 母生涯支持對生涯適應力的影響。

由以上回顧可知,父母生涯支持與生涯準備度亦會對於生涯適應力有 所影響。而從實證研究中,也有提到父母生涯支持是大學生生涯發展階段 的重要角色,在青少年的生涯準備與發展過程當中,父母提供在生涯發展 上情感的支持與實質的支持將有助於子女生涯發展的具體行動(Palmer &

Cochran, 1988; Perry, Liu, & Pabian, 2010)。而父母的協助與支持也讓他們 成為青少年在生涯準備以及在遭遇生涯困境時會主動諮詢與尋求支持的 對象(Herr, Cramer, & Niles, 2004; Simmons, 2008)。而至今未有研究直接 從父母生涯支持以及生涯準備度的變項做研究,因此本研究參酌國內外學 者所編製的父母生涯支持量表,自編一份適合本研究對象的父母生涯支持 量表,以了解大學生在生涯發展過程當中,父母生涯支持對生涯準備度的 影響。

最後,研究者透過文獻理論的閱讀,決定採用 Savickas「生涯適應建 構模式」的觀點來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模式,在生涯適應建構模式中,中間 水平層次的三個變項(態度、能力、行為)與抽象水平的五個向度(生涯 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生涯合作)各具有交互影響的調 節功能。而本研究的生涯適應力是採用抽象水平的五個向度,來代表個人 在面對生涯任務、轉換或其他重大事件時所具備的資源和策略(田秀蘭,

2010;Savickas, 2005)。循此理論脈絡可以發現,從 Savickas(1997, 2005)

的生涯適應力結構模式來看,中間水平層次所提及的態度、能力和行為可 作為抽象水平層次的影響因素;同時,Savickas 也提到,探索環境、探索 自我、生涯規畫和決策等四個發展面向會對生涯適應力產生影響。而從實 證研究當中發現,Creed、Fallon 與 Hood(2009)提到社會支持和生涯適 應力的關係會透過個體的自我調整而影響,因此考驗了自我調整在社會支 持與生涯適應力的中介模式。該研究同樣也是採用 Savickas(1997, 2005)

的理論觀點,將探索環境、探索自我、生涯計劃和生涯決策分為自我調整 的控制能力與目標設定兩個面向,並將自我調整作為中介變項,以了解社 會支持經由自我調整對於生涯適應力的影響。而本研究所採用的生涯準備 度量表所包含的五個向度(探索管道、自我瞭解程度、求職規劃、鎖定目 標、行動及應徵準備)在概念上與 Creed 等人(2009)所提的自我調整所 包含了四個向度(探索環境、探索自我、生涯計劃、生涯決策)在概念意

涵有相契合之處,因此,研究者透過結合 Savickas(1997, 2005)以及 Creed 等人(2009)的理論及研究,來做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探討生涯準備度 在父母生涯支持與生涯適應力之間的中介影響,並探討背景變項如性別、

年級在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以及生涯適應力之差異,以做為未來實 務上的建議。

貳、 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分別如下:

一、瞭解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現況。

二、瞭解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差 異情形。

三、瞭解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差 異情形。

四、瞭解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相關。

五、瞭解大學生生涯準備度在父母生涯支持、生涯適應力間的中介效果。

參、 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大學生的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性別大學生其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是否有差 異存在?

三、不同年級大學生其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是否有差 異存在?

四、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相關為何?

五、大學生生涯準備度在父母生涯支持與生涯適應力間的中介效果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