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關係之研究"

Copied!
1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韓楷檉 博士

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

生涯適應力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余欣倫 撰

中華民國 103 年 4 月

(2)
(3)
(4)

謝辭

論文撰寫的過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不斷充實先備知識外,更重要的 是指導教授的引領、提攜、激勵,才能在茫茫大海中,有了方向、有了依靠,並 且激發潛在的毅力和勇氣,最後才能歡喜滿載的駛近目的地。在這過程若沒有指 導教授及大家的支持與鼓勵,此時的我可能還在大浪中搏鬥、掙扎。「施人慎勿 念、受施慎勿忘」,此時的我對這句話感觸良深。 首先,最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韓楷檉 老師。在這研究生涯中,您雖然身 擔系主任之職,但是仍願意在百忙之中抽空給予我寶貴的指導,在我論文寫作的 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支持、細心與嚴謹的指導,從研究方向與概念思考、研 究架構及方法建立上直至論文的完成,老師您總是不厭其煩地與我討論,並且逐 字逐句在論文寫作的規範上給我建議、為我解惑、包容我、鼓勵我,使我的論文 更趨嚴謹與完整。在這漫長的求學歷程中,您的專業知識及學術研究十分令我折 服,讓我在這條研究生的歷程中專業知識及學術研究上受益匪淺。而老師您帶給 我不僅止於學術研究上的指導,平常對我們每一位學生更是無私地傾囊相授與悉 心關懷,對於您一直以來的關懷、與鼓勵,更是讓我們銘記在心。 再者,非常感謝口試委員李華璋老師與王櫻芬老師給予我論文修正上的提醒 和寶貴建議。感謝李華璋老師,給予我諸多精闢的建言,使我的論文更加臻至完 美。也感謝王櫻芬老師,口試時幫助我豐富了研究建議的視野和角度,讓我有更 多學習成長的機會。在與兩位老師溝通與討論的過程,使我將所要表達的想法更 加清晰明確,也讓我能夠更了解修改的方向,協助我的論文研究更趨完整,也因 為有您們的肯定與鼓勵,讓我更充滿自信的能夠完成論文研究。 感謝王玉珍老師、林清文老師,以及喬虹老師,熱心協助研究量表專家效度 的審查,給我許多寶貴的建議與修改的方向。同時,也感謝田秀蘭老師與張菀玲 心理師同意我使用您們所精心編製的量表工具,對我論文的進行與完成,提供相

(5)

當大的協助。 除了感謝師長外,在這段研究所歲月中,我要非常感謝研究所的同學文彬, 在學術專業上的協助與心理上的支持鼓勵,使我的論文能夠成功且順利的產出。 也要感謝諮心久久的諸位同學帶給我美好的回憶,無論是論文上場加油團、玩樂 團、紓壓買買團、談心團、快樂出遊團…等等,這一起玩樂、一起打氣支持、一 路情義相挺的每段時光,真的是充滿快樂與能量的回憶,這一切都讓我感到並不 孤單,也更有力量堅持下去。而這些回憶點滴在心頭,就讓我們放在心裡細細品 嘗,不在此一一詳述了。在此,向所有幫助我、陪伴我與鼓勵我的同學、學長姐 及學弟妹們,致上最誠摯的謝意,謝謝大家。 另外,感謝曾經協助問卷施測的各校大學老師、同學們、學弟妹們、朋友們, 因為有您們大力的協助,才能蒐集得來不易的研究資料,讓我的論文開花結果。 數我無法一一詳述,也對你們由衷地感謝,這篇論文的完成也說明了你們的付出 是值得的。除以上述之外,要感謝一路許多幫忙我的人。我也會抱著感激的心, 將這份感恩的心傳下去的。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從小到大總是無條件地栽培我、呵護我,在精神上、物 質上都給我全然的關心和照顧,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當一個全職的研究生,在 我寫論文的過程中給我很多自己的空間,相信我有自己完成的方式,有您們的勉 勵與支持,是我不斷往前邁進的力量,因為有您們才能成就我這個碩士學位。 最後,把感謝獻給我自己:「謝謝妳對論文的努力與付出,希望這份對夢想 堅持的力量可以持續下去。因為,對未來的追求才正要開始。」 謹將這份喜悅與榮耀與大家分享,並致上十二萬分的感謝與祝福。 欣倫 謹誌 民國 103 年 5 月

(6)

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關係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於探討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和生涯適應力之 關係。研究係以研究係以臺灣北、中、南、東四區的大學生做為研究對象, 先採用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方式,再以學校為單位進行非隨機叢集抽樣方式 進行問卷施測,所得樣本數共計 579 人。本研究所使用之工具為「父母生 涯支持量表」、「生涯準備度量表」,以及「生涯適應力量表」,並使用 SPSS 18.0 版與 LISREL 8.72 版兩種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積差相關差 異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檢定。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的現況,均高於中間 值(2.5)以上。 二、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在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的差 異分析: (一) 父母生涯支持方面,不同性別與年級的大學生並無顯著差異。 (二) 生涯準備度方面,不同性別的大學生並無顯著差異,而年級方 面,大四學生的生涯準備度亦比大二學生來的高。 (三) 生涯適應力方面,不同性別的大學生並無顯著差異,而年級方 面,大一學生高於大二學生;且大一學生高於大三的學生。 三、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相關分析 : (一)父母生涯支持與生涯準備度的相關達顯著的正相關(r = .40,p < .05)。 (二)父母生涯支持與生涯適應力的相關達顯著的正相關(r = .33,p < .05)。

(7)

(三)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的相關達顯著的正相關(r = .64,p < .05)。 四、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和生涯適應力之結構方程模式: (一) 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對生涯準備度有正向的直接效果( = .44, p < .05)。 (二) 大學生生涯準備度對生涯適應力有正向的直接效果( = .74, p < .05)。 (三) 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對生涯適應力具有間接效果( = .03,p < .05),而也透過生涯準備度的中介作用對生涯適應力帶來正 向的完全中介效果( = .33,p < .05)。 最後,本研究也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大學生、大學教育、 諮商輔導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做為參考。 關鍵字: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生涯適應力、結構方程模式

(8)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579 college students from each

area of Taiwan. The instruments appli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College Students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Scale, the career sevelopment readiness Scale, and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Scale. The research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one-way 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e main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er level of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2. Concerning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Scal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Scale, and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Scale:

(1) Among students’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there a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ender and grade of college students.

(2) Among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there a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enio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ophomore, too.

(3) Among students’ career adaptability, there a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 scores of freshm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ophomore and the freshm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ophomore and junior, too.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r = .40, p < .05).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r = .33, p < .05).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r = .64, p < .05).

(9)

4.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ere as follows:

(1)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disposition on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is significant ( = .44, p < .05).

(2)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disposition on career adaptability is significant ( = .74, p < .05).

(3) The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disposition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striving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 = .03, p < .05), and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 = .33, p

< .05).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are recommended.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 career adaptabilit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10)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父母生涯支持理論與其相關研究 ... 9 第二節 生涯準備度理論與其相關研究 ... 23 第三節 生涯適應力理論與相關研究 ... 43 第四節 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關係 ... 6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7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71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8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90 第一節 大 學 生 父 母 生 涯 支 持 、 生 涯 準 備 度 和 生 涯 適 應 力 之現況分析 ... 90 第二節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大 學 生 在 父 母 生 涯 支 持 、 生 涯 準 備 度 和 生涯適應力之差異性比較 ... 100 第三節 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和生涯適應力之相關分析 ... 112 第四節 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和生涯適應力結構方程模式 ... 11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32

(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32 第二節 建議 ... 135 參考文獻 ... 144 中文部分 ... 144 英文部分 ... 151 附錄一 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行為量表題目內容及來源 ... 165 附錄二 大學父母生涯支持量表專家審題名單 ... 167 附錄三 「父母生涯支持量表」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168 附錄四 量表使用同意書 ... 170 附錄五 量表使用同意書 ... 171 附錄六 正式問卷 ... 172

(12)

表次

表 2-1 父母生涯支持行為相關量表摘要表 ... 14

表 2-2 Tiedeman 和 O`Hara 生涯抉擇發展階段 ... 30

表 2-3 生涯適應力向度(career adaptability dimensions)一覽表... 53

表 3-1 父母生涯支持初試量表架構 ... 72 表 3-2 父母生涯支持預試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刪題前後之對照表 ... 76 表 3-3 父母生涯支持預試量表修訂後之題目與信度分析摘要表 ... 77 表 3-4 父母生涯支持預試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 ... 79 表 3-5 父母生涯支持行為正式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 80 表 3-6 父母生涯支持量表的組合信度、平均變異抽取量摘要表 ... 80 表 3-7 各項模式評鑑指標 ... 89 表 4-1 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量表得分之題平均數與題標準差 ... 91 表 4-2 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之交叉分類組別分析表 ... 92 表 4-3 大學生生涯準備度量表得分之題平均數與題標準差 ... 94 表 4-4 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生涯準備度之交叉分類組別分析表 ... 95 表 4-5 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量表得分之題平均數與題標準差 ... 97 表 4-6 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生涯適應力之交叉分類組別分析表 ... 98 表 4-7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父母生涯支持之單因子多變量分析摘要表 .... 101 表 4-8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生涯準備度之單因子多變量分析摘要表 ... 102 表 4-9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之單因子多變量分析摘要表 ... 103 表 4-10 不同年級大學在父母生涯支持之單因子多變量分析摘要表 ... 105 表 4-11 不同年級大學在生涯準備度之單因子多變量分析摘要表 ... 107 表 4-12 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涯適應力之單因子多變量分析摘要表 ... 110

(13)

表 4-13 父母生涯支持量表與生涯準備度相關係數差異考驗摘要表 ... 113 表 4-14 父母生涯支持量表與生涯適應力相關係數差異考驗摘要表 ... 115 表 4-15 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相關係數差異考驗摘要表 ... 117 表 4-16 結構方程模式之觀察變項相關一覽表 ... 119 表 4-17 測量模式之整體適配度指標分析摘要表 ... 123 表 4-18 觀察變項之平均數、標準差、偏態與峰度一覽表 ... 124 表 4-19 修正後結構模式之參數估計一覽表 ... 125 表 4-20 整體適配度指標分析摘要表 ... 126 表 4-21 內部適配度摘要表 ... 127 表 4-22 結構方程模式各項效果一覽表 ... 129

(14)

圖次

圖 2-1 研究假設概念模式 ... 67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68 圖 3-2 父母生涯支持預試量表驗證性分析標準化解值 ... 81 圖 3-3 父母生涯支持預試量表驗證性分析標準化解值 ... 85 圖 3-4 父母生涯支持正式量表驗證性分析標準化解值 ... 90 圖 4-1 修正後研究模式之結構方程模式路徑分析圖 ... 128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間 的相關情形。第一節主要在闡釋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對此提出研究問 題,第二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畢業即失業」是以往應屆畢業生最沉重的包袱,根據 104 人力銀行 調查資料公布,新鮮人就職情況出現逆轉,畢業生的就職情形平均每補進 3 位新鮮人,就有 1 位離職,而且在職期間平均不到兩個月就拍拍屁股 「快 閃」走人(林保宏,2011;林惠琴,2011)。根據主計處調查統計,2011 年全國失業率的最高年齡層為 20-24 歲的社會新鮮人,高達 12.71%,幾近 整體失業率 4.93%的 3 倍(行政院主計處,2011)。 過去大學生及社會新鮮人被企業冠上抗壓性不足的「草莓族」稱號, 而現今則被企業稱作是哪裡有草哪裡待的「新游牧世代」,此種說法透露 出社會新鮮人在職場上「穩定性不夠」的現象已經普遍出現在年輕世代身 上(查淑妝,2010;翁百成,2011)。而吳惠玲(2006)指出,目前社會 新鮮人普遍出現的離職現象,主要來自於階段轉換的不適應以及對職務期 望的落差,此兩項因素所衍生出來的結果。 從 Super(1990)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可以了解到生涯的全程是每一個 特定的發展階段之間的轉換與銜接所構成的。而過去與生涯有關的研究大 多以「成熟」(田宛靈,2005;洪慧芸,2002;黃淑敏,1998;鍾宜玲,

(16)

2004)與「未定向」(林香君,1992;袁志晃,2002;Downing & Dowd, 1988; Slaney, 1986)來看待個人的生涯,其所重視的是個體內在的成熟,卻忽略 了個體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及個體面對環境的調節與因應。因此,Super 與 Knasel(1981)提出以「適應」的觀點來解讀個體可能遭逢的危機與其 調適和因應的過程。而 Savickas(1997)對「適應」的觀點也有進一步的 看法,主張「生涯適應力」乃是強調人與環境在不斷變動的過程當中,透 過彼此之間的互動,個體運用有目的性、彈性及有力的方法或策略去滿足、 因應多變的職業環境需求,並藉由一個主動調節、因應的過程以求得自己 與環境之間的和諧與平衡。根據前述提及大學生與社會新鮮人在就業市場 的現況以及 Savickas 所提出的「生涯適應力」概念,研究者認為需以大學 生為對象,在其踏入職場之前,重視並探討他們在生涯適應力方面的相關 影響因素。 有研究者認為,青少年階段成功完成生涯準備有利於其生涯適應力的 發展(Savickas, 2005)。向陽生涯管理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有高達 75% 的 大學生表示自己缺乏對職業以及從事職位的深入了解,在求職時又因為缺 乏對自己的認識,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怎樣的職業,從而喪失了一些 較好的就業機會(向陽生涯,2010)。而此數據正呼應了吳淑琬(2008) 的研究,其針對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做了現況調查,並據此編製了生涯適應 力量表,在其中的「生涯關注」、「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和「生涯 控制」四個構面之中,可發現到大學生在「生涯控制」的層面得分較低, 顯示出大學生在做決定時常感受到猶豫不決,也會懷疑個人所學是否能面 對職場的需求,對於未來生涯發展的掌握感和信心亦較為不足。前述透露 出大學生在步入職場之前的準備程度是有待加強的,因此,研究者認為在 大學生踏入新的生涯歷程前,若要減緩其生涯發展階段的適應不良並提升 生涯適應力,在生涯發展的準備上著手乃是可依循的方向。而從實證研究 可發現到,個體在面臨生涯的嶄新環境以及生活上所分別遭遇的壓力時,

(17)

需要具備生涯適應力,而生涯適應力需要藉由積極的生涯定向、較好的生 涯準備,以及藉由生涯探索與生涯規劃來提升(Skorikov & Vondracek, 2007; Zikic & Klehe, 2006),可知生涯準備會影響生涯適應力的建立,而至今尚 未有研究直接探討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間的關係,因此研究者將其 視為本研究所欲探討的重點之一,假設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將透過生涯準 備度的增加而獲得提升。研究者將採用張菀玲(2011)所編製的生涯準備 度量表來了解大學生在面對生涯發展時,為了促進生涯準備而所採取有利 於就業的生涯具體行為;同時,研究者將採用田秀蘭(2010)所編製的生 涯適應力量表來探討大學生的生涯適應情形。 根據國內外生涯適應力的相關文獻,在青少年的生涯適應力建立的過 程中,對於準備面臨就業並將自己延伸到職業角色的過程當中,是需要個 體與環境的連結方能完成,Viswesvaran、Sanchez 與 Fisher(1999)曾指 出社會支持有緩衝生涯壓力的效果,並有助於提升生涯適應力。而井敏珠 (1992)和吳寧遠(1997)認為家庭乃為社會體系下最親密的團體,家庭 支持、父母支持亦是從社會支持衍生而來。從過去的研究結果可知,經歷 過生涯轉換的人所呈現出來的生涯適應情形中,家庭的關係與支持將對生 涯適應力帶來正面的影響(Ebberwein, Krieshok, Ulven, & Prosser, 2004; Kenny, Blustein, & Chaves, 2003)。由前述可知,個體所具有的社會、家 庭或是父母的支持等相關資源能夠有效地預測對其生涯適應力的影響。而 至今尚未有研究直接從父母生涯支持以及生涯適應力的變項做探討,因此 本研究期望能夠透過父母對大學生生涯問題的關心與重視程度,來了解父 母生涯支持對生涯適應力的影響。 由以上回顧可知,父母生涯支持與生涯準備度亦會對於生涯適應力有 所影響。而從實證研究中,也有提到父母生涯支持是大學生生涯發展階段 的重要角色,在青少年的生涯準備與發展過程當中,父母提供在生涯發展 上情感的支持與實質的支持將有助於子女生涯發展的具體行動(Palmer &

(18)

Cochran, 1988; Perry, Liu, & Pabian, 2010)。而父母的協助與支持也讓他們 成為青少年在生涯準備以及在遭遇生涯困境時會主動諮詢與尋求支持的 對象(Herr, Cramer, & Niles, 2004; Simmons, 2008)。而至今未有研究直接 從父母生涯支持以及生涯準備度的變項做研究,因此本研究參酌國內外學 者所編製的父母生涯支持量表,自編一份適合本研究對象的父母生涯支持 量表,以了解大學生在生涯發展過程當中,父母生涯支持對生涯準備度的 影響。 最後,研究者透過文獻理論的閱讀,決定採用 Savickas「生涯適應建 構模式」的觀點來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模式,在生涯適應建構模式中,中間 水平層次的三個變項(態度、能力、行為)與抽象水平的五個向度(生涯 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生涯合作)各具有交互影響的調 節功能。而本研究的生涯適應力是採用抽象水平的五個向度,來代表個人 在面對生涯任務、轉換或其他重大事件時所具備的資源和策略(田秀蘭, 2010;Savickas, 2005)。循此理論脈絡可以發現,從 Savickas(1997, 2005) 的生涯適應力結構模式來看,中間水平層次所提及的態度、能力和行為可 作為抽象水平層次的影響因素;同時,Savickas 也提到,探索環境、探索 自我、生涯規畫和決策等四個發展面向會對生涯適應力產生影響。而從實 證研究當中發現,Creed、Fallon 與 Hood(2009)提到社會支持和生涯適 應力的關係會透過個體的自我調整而影響,因此考驗了自我調整在社會支 持與生涯適應力的中介模式。該研究同樣也是採用 Savickas(1997, 2005) 的理論觀點,將探索環境、探索自我、生涯計劃和生涯決策分為自我調整 的控制能力與目標設定兩個面向,並將自我調整作為中介變項,以了解社 會支持經由自我調整對於生涯適應力的影響。而本研究所採用的生涯準備 度量表所包含的五個向度(探索管道、自我瞭解程度、求職規劃、鎖定目 標、行動及應徵準備)在概念上與 Creed 等人(2009)所提的自我調整所 包含了四個向度(探索環境、探索自我、生涯計劃、生涯決策)在概念意

(19)

涵有相契合之處,因此,研究者透過結合 Savickas(1997, 2005)以及 Creed 等人(2009)的理論及研究,來做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探討生涯準備度 在父母生涯支持與生涯適應力之間的中介影響,並探討背景變項如性別、 年級在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以及生涯適應力之差異,以做為未來實 務上的建議。

貳、 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分別如下: 一、瞭解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現況。 二、瞭解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差 異情形。 三、瞭解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差 異情形。 四、瞭解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相關。 五、瞭解大學生生涯準備度在父母生涯支持、生涯適應力間的中介效果。

參、 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大學生的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性別大學生其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是否有差 異存在? 三、不同年級大學生其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是否有差 異存在? 四、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之相關為何? 五、大學生生涯準備度在父母生涯支持與生涯適應力間的中介效果為何?

(20)

第二節 名詞釋義

壹、大學生

本研究所稱之大學生是指目前就讀台灣一般公、私立大專校院一至四 年級之在學學生。

貳、父母生涯支持

一、概念型定義

「父母生涯支持」(Parental Career Support)之定義,意指大學生在 生涯發展過程中,知覺到父母整體給予孩子在生涯上的實際支持程度。 二、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的「父母生涯支持量表」來做為研究工具之一, 該量表係參酌國內外Diemer(2007)、Fouad、Cotter、Fitzpatrick、Kantamneni、 Carter與Bernfeld(2010)、Keller與Whiston(2008)、Turner、Allimsn-Brissett、 Lapan、Udipi 與Ergun(2003),以及薛凱方(2010)等人所編製的父母 生涯支持量表,歸納整理出適合本研究對象的父母生涯支持的題目,自編 成符合國內大學生使用之父母支持量表。本量表共計17題。分為「情感支 持」、「訊息支持」、「生涯行動支持」三個向度作為父母生涯支持的分 量表。在計分上則是採用李克特式(Likert)四點量尺計分,選項由「從未 如此」、「偶爾如此」、「有時如此」、「經常如此」依序記為1至4分。 此量表得分越高者,代表其知覺父母生涯支持程度越高。

參、生涯準備度

一、概念型定義

(21)

生涯發展時,為了促進生涯準備而所採取的對於工作、自我探索,及有利 就業的生涯具體行為,並且著重在生涯發展表現程度的探討(張菀玲, 2011)。 二、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將採用張菀玲(2011)自編之生涯準備度量表進行施測,該量 表以生涯理論為基礎,並且參考蘇鈺婷(2002)「青少年生涯發展量表」 的架構與Crites(1974)生涯成熟量表的觀點及國內外文獻有關就業力的陳 述,作為編製量表內容之依據。該量表共計28題。分為「探索的管道」、 「自我瞭解程度」、「求職規劃」、「鎖定目標與行動」、「應徵準備」 共五個向度。在計分上則是採用李克特式(Likert)四點量尺計分,選項由 「從未如此」、「偶爾如此」、「有時如此」、「經常如此」依序記為1 至4分。此量表得分越高者,表示生涯準備越充分,反之則越不充分。

肆、生涯適應力

一、概念型定義 「生涯適應力」(Career Adaptability)為個體在面對生涯發展歷程中 可預測的任務、所參與的工作角色,與所面對的變動、壓力時的調整與因 應,是一種能夠達成個人與環境的和諧和內外在平衡之適應議題的因應準 備程度(Savickas, 2005)。生涯適應力的向度代表個體在建構生涯時,面 對生涯任務、工作轉換或重大事件時,所使用的一般資源和策略。 二、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採用田秀蘭(2010)自編之生涯適應力量表進行施測,該量表 係以Savickas(2005)生涯適應力所提出的理論與架構為基礎,並且根據 焦點團體訪談所得資料之分析結果編製而成。本量表共55題。此量表包含 生涯關心(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生涯合作(career cooperation)

(22)

五個向度。在計分上則是採用李克特式(Likert)四點量尺計分,選項由「從 未如此」、「偶爾如此」、「有時如此」、「經常如此」依序記為1至4分。 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涯適應力越高;得分越低,則表示生涯適應力越低。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與生涯適應力的關 係,本章將綜合整理相關文獻以進行深入的瞭解及探討。本章分為四節, 分別敘述父母生涯支持、生涯準備度、生涯適應力,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一節 父母生涯支持理論與其相關研究

家庭支持可以說是社會支持重要的一環,以下從社會支持的概念進而 延伸到家庭支持的相關理論,並且從中聚焦至父母支持的概念。本節將從 父母支持的概念聚焦至父母生涯支持來作文獻的探討。

壹、 父母生涯支持之概念及內涵

在社會工作領域中,社會學者常把家庭稱為初級團體,家庭支持是人 們最基本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家庭支持不僅是問題預估的重要面向,更是 資源聯繫的核心,乃提供個體支持的主要來源(楊連謙、董秀珠,1997; 熊辛蘭,2006)。由於家庭支持是社會支持中「情感性」支持,也稱為初 級團體,一般人在遭遇困難時,多會尋求家人的支持。關於家庭支持的內 涵,過去多半藉由社會支持內涵的探討,運用在家庭支持上,無論是社會 支持或是家庭支持,其內涵指的是人際間的交流活動,也可能經由專業的 協助所供。在這交流的過程中可獲得感情的慰藉、物質資源的交流、知識 訊息的交換以及提高評價(House & Kahn, 1985)。

歸結不同學者的觀點,雖然研究者們在研究中對社會及家庭支持的劃 分不甚一致,但其內容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依據House(1981)提出的四

(24)

類支持內涵加以因素分析,發現評價性支持與情緒性支持屬於同一向度。 國內學者邱文彬(2001)則將支持的類型,大致分為五類,分別為(1) 物質的:工具性支持,幫助(2)情緒的:情感支持,關心表達(3)尊重 的:肯定,價值觀的支持、瞭解(4)訊息的:認知支持,建議、指導(5) 友伴的:正向的社會互動。然而,較多數的研究者則是將支持的內涵分為 「情感性支持」、「訊息性支持」與「實質性支持」三種分類(王者欣, 1995;王振宇,2009;李欣瑩、姜逸群,2001;郭耿丞,2008;黃俐婷, 2004;蔣宜玫,2009;鄭照順,1999;Jocobson, 1986)。而參照各研究者 的分類同樣也能發現,情感性支持、尊重性支持、評價性支持、社會友誼 及正向的社會互動皆屬於相似的「情感性」概念;訊息性支持、認知支持 則為「訊息性」的支持概念;而實質性支持、工具性支持、物質支持是屬 於「實質性」的支持概念(李欣瑩,2001)。綜合以上觀點,學者們對於 社會支持、家庭支持類型的劃分,雖在分類上並不一致,但是在內容上並 無太大的差異,且具有相容性。 家庭支持(family support)主要提供一項極重要的保護功能,當個人 在面臨壓力情境時,家庭能夠提供一個緩衝、照顧、關懷,並能給予個人 情感的安慰、鼓勵、回應或建議,以獲得在實質性、訊息性及情感性的支 持。Beest與Baerveldt(1999)的研究曾指出,父母的支持亦可視為在青少 年的發展階段中的重要角色,父母的支持無法從同儕的支持中得到補償。 從此得知,父母在家庭中塑造子女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及親子關係是有其 必要性(謝青雲,1986)。 國內研究父母支持(parental support)的並不多,眾多相關名詞為「父 母教養」、「父母管教」、「家人支持」、「家庭支持」等,國內外對於 父母支持的定義多從父母教養中來定義,其意涵有些差異,Maccoby與 Martin(1983)提出父母教養方式的內涵,包含回應與要求兩個向度,「回 應」包含父母的溫暖與支持,意指父母藉由給予子女支持、滿足子女的需

(25)

要與要求等方式,期使子女能長大成人並教導其能自我管理。「要求」包 含行為的控制,意指父母要求子女能夠順從家庭規範、遵守社會紀律。 Felson與Zielinski(1989)提出「父母支持」的定義,係指父母讚美孩子的 表現時,代表他喜愛孩子,當他聆聽孩子訴說時,即表現出支持的行為, 而行為之中包含著接納與贊同,反之,當父母親對孩子過度挑剔與苛求, 或對其他子女表現偏愛的狀況,或是過度處罰孩子,則代表了未支持孩子 的行為。Jocobson(1986)將家庭支持定義為對其家庭成員對彼此關係的 主觀感受,在家庭成員彼此的互動的過程當中感到有「被支持」的感覺, 其中與家庭成員關係指的是父母支持關係。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家庭亦是個體成長過程當中最主要的支持來源。 在家庭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固然重要,故本研究所指稱的父母生涯支持, 亦從家庭支持的範圍縮小至父母支持,將採用Jocobson(1986)之定義: 家庭成員對彼此關係的主觀感受,在家庭成員彼此的互動的過程當中感到 有「被支持」的感覺。其中與家庭成員關係指的是父母支持關係。並將父 母支持分成三個特性,即情感支持與訊息支持,生涯行動支持並以此三者 作為父母生涯支持的變項。

貳、 父母支持之測量工具

國內研究父母支持(parental support)的並不多,眾多相關名詞為「父 母教養」、「父母管教」、「家人支持」、「家庭支持」等,以父母支持 為研究變項的相關研究大多使用自編量表,國外研究有些直接研究父母支 持的相關量表,國內父母支持量表多從父母教養行為中選取出具有支持行 為來測量孩子所知覺到的父母支持程度,其意涵有些差異,以下茲以說明 各學者的定義及量表所區分的向度:

一、父母支持

Antonucci(1986)認為父母支持是透過社會支持的向度來檢核,並編

(26)

製了「社會照顧導引程序」(Social Convoy Mapping Procedure),內容包 含六個支持結構,讓個體指出誰是自己值得信任的人?誰使其安心?生病 時誰照顧他?誰願意共同分享喜樂的事?需要協助時,誰會給予立即性幫 助?誰會讓個體覺得自己是不錯的? Felson與Zielinski(1989)綜合過去學者的研究結果,將父母支持分為 六大向度,成為一份較完整的「父母支持量表」,六大向度包含:讚賞的 頻率、苛評的頻率、撫愛的頻率、處罰的頻率、溝通的頻率、偏愛的頻率。 詹美涓(1991)研究中以自編「父母支持量表」為研究工具,以Felson 與Zielinski(1989)為參考架構來編製,「父母支持量表」分父親卷及母 親卷兩部分,分別包括有撫愛、處罰、讚賞認可、苛評、溝通、偏愛等六 個向度的分量表。

二、父母生涯支持量表

父母生涯支持可視為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知覺父母在生涯層面所提供的 實際支持程度。研究者發現國內外對於父母生涯支持行為之學術研究文獻 並不多,大多的研究乃將焦點集中在社會支持、家庭支持、父母依附、父 母管教方式等議題。因此,本研究將以國內外五篇有關父母生涯支持的文 獻作為編製父母生涯支持行為量表的參考。 國外研究方面,Turner等人(2003)根據Bandura社會學習論中自我效 能的四大來源,進一步編製了父母生涯支持量表,將父母支持的內涵區分 為工具教導、生涯相關的學習模範、口語鼓勵、情感支持,共四個向度, 共27個題目;Diemer(2007)考量有關父母支持的研究並沒有區分「關係」 及「行為」上的支持差異,因此,其將父母生涯支持的內涵區分為關係層 面及工具層面,關係層面包括社會與情感支持,而工具層面則指與生涯相 關的支持行為;Keller與Whiston(2008)在檢視相關文獻的過程當中,試 圖找出對青少年有正向幫助的父母支持行為,從生涯發展顯著關係的父母

(27)

行為來編製父母生涯行為檢核表,量表包含兩個因素:心理支持及生涯行 動,共24題。Fouad等人(2010)從過去家庭影響的研究中發現到,原生 家庭對個體的生涯決策有整體的影響,而在過去的生涯發展理論中發現沒 有特別將家庭影響納入考量,因而設計適用於12-53歲的家庭影響生涯發展 量表。而該量表根基於家庭影響在生涯決策的文獻回顧當中,歸納出家庭 影響對生涯的四個因素:家庭期望、金錢支持、訊息支持、價值觀/信念支 持,共22個題目。 國內薛凱方(2010)的研究中,期望透過量化的方式了解高中生知覺 到父母所提供的生涯支持行為的頻率,因此參考國外父母生涯支持量表 (Diemer, 2007; Keller & Whiston, 2008; Turner et al., 2003)的編製過程及 題項內涵後,編製父母生涯支持量表。薛凱方(2010)考量Keller與Whiston (2008)所編製的父母生涯行為檢核表有文化脈絡上的差異,因此,另外 編製兩題開放式問卷,以蒐集國內外高中生所知覺在生涯及學習上的支持 行為或做法。並且將所回收的開放式問卷反映內容逐一整理歸納,並採納 所翻譯修訂的父母生涯行為檢核表的題項,同時參考了詹美涓(1991)所 編製的「父母支持量表」,經歸納整理後,量表內容包含三個因素:心理 支持、生涯行動、自主行動,共十七題。五篇量表內涵整理如表2-1: 整理上述各項對父母生涯支持之評量與分類方式,可以看到不同學者 對於父母生涯支持各有不同的區辨方法,連帶地也會運用不同的評量工具 進行實徵研究。然而,多為有整合的評量工具可用以評估不同學者的理論 觀點。就本研究聚焦於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的主題而言,尚未有一份適合 運用在台灣大學生知覺父母生涯支持的量表。故本研究乃試圖編擬一份具 有信度、效度的父母生涯支持量表,用以了解大學生知覺父母生涯支持的 現況等關係研究。

(28)

表 2-1 父母生涯支持行為相關量表摘要表 編製者(年代) 量表構念 研究對象 Turner et al.(2003) 1.工具教導:父母支持青少年他們的生涯相關技能發 展。 2.生涯相關的學習模範:父母提供職業相關的行為楷 模。 3.口語鼓勵:父母對青少年的教育和生涯發展的表揚 和鼓勵。 4.情感支持:父母關係上的支持影響青少年教育和生 涯發展。 高危險群的中學 生 Diemer(2007) 1.關係層面:父母給予關係上的支持。 2.工具層面:父母給予生涯層面的訊息、行動上面直 接的支持。 採用全國教育縱 向調查資料(NEL 的受試者)─ 從高 三直至大二的長 期追蹤 Keller & Whiston

(2008) 1.心理支持:父母對青少年的一般教養支持行為。 2.生涯行動:父母對青少年在生涯層面的支持行為。 11-15 歲的中學生 Fouad et al.(2010) 1.家庭期望:生涯的選擇受到家庭、性別、種族等因 素影響。 2.金錢支持:家庭提供了物質或金錢支持教育或生涯 發展。 3.訊息支持:家庭提供了生涯和工作訊息的支持。 4.價值觀/信念支持:家庭對於個體的價值觀與信念 支持。 12 歲至 53 歲 薛凱方(2010) 1.心理支持:父母給予關係上的支持。 2.生涯行動:父母提供在生涯發展與規劃上的支持。 3.自主支持:父母在個體生涯選擇上給予我自主的選 擇與決定。 高中生 為此之故,本研究綜合上述各學者的觀點,統整出:情感支持、訊息 支持,以及生涯行動,乃是一套父母生涯支持量表所需要的核心三大向度。 故本研究所指之父母生涯支持內涵乃是: 大學生知覺父母在生涯層面所提供的實際支持行為程度為何。 (一)情感支持:表示個體知覺父母在生涯層面給予自信、肯定、同理心、

(29)

關愛、鼓勵、安慰等支持,使個體在生涯層面的發展感受到被尊重、 接納以及保護的感受。 (二)訊息支持:表示個體知覺父母在生涯探索與規劃的過程當中提供訊 息、知識或建議,使個體在生涯層面的發展得到父母在資訊方面的 支持。 (三)生涯行動支持:表示個體知覺父母能夠在個體生涯探索和規劃的過 程中,直接提供物質或生涯層面具體的支持行為,使個體感受到父 母在生涯層面直接加入參與的行動。

四、 小結

家是一個個體生涯發展的起始點,父母親給予孩子的教養方式與態度 對其人格與行為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在討論影響層面時,不同學者所 提出的家庭支持、父母支持三者的內涵與所區分的方式各有不同之處, Felson與Zielinski(1989)以及詹美涓(1991)所採用的教養方式,由前述 可知,其對於父母教養方式的觀點乃是採用父母讚美孩子的表現、聆聽孩 子訴說以及對孩子過度挑剔與苛求,或對其他子女表現偏愛的狀況,來區 分父母對孩子的支持。研究者認為此教養方式的區分較偏向對個體的教養 態度,在量表的編製則是分成父親與母親兩個部分來比較其頻率與差異, 而本研究將以父母「共同」的支持行為著手,把父母當作教養實施的一個 整體,且支持層面亦從日常生活當中做調查,因此該量表內涵較不符合本 研究需要,故不採用。 就本研究聚焦於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的變項而言,Fouad等人(2010)、 Keller與Whiston(2008)、Turner等人(2003),以及薛凱方(2010)的 研究分別為國、高中生為研究對象,與本研究對象不符,而Diemer(2007) 的研究是採用全國教育縱向調查資料的內容來歸納出父母支持的變項以 做討論,其所涵蓋的內容會因為受限於全國教育縱向調查資料的內容,因

(30)

而無法完整地詮釋理論內涵,故不採用。而Fouad等人(2010)所編製的 家庭影響生涯的量表所涵蓋的年齡層太廣,且因為文化的不同,內容無法 直接適用於台灣大學生,故不採用。總結來說,研究者從文獻整理中發現 尚未有以台灣大學生為對象,並將焦點放在父母整體給予孩子生涯上之支 持的量表。而從前面文獻探討已提及,在社會工作領域中,家庭支持是人 們最基本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家庭支持不僅是問題預估的重要面向,更是 資源聯繫的核心,乃提供個體支持的主要來源。Scholte、van Lieshout與van Aken(2001)研究青少年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後指出,青少年最主要的四 個社會支持來源為母親、父親、手足與好朋友。國內研究也有相似的發現, 故遭遇困難時,主要還是以週遭親近的人為主,其主要社會支持來源為父 母支持、兄姐支持、同儕支持與師長支持(邱珮怡,2000;邱瓊慧,1988; 蔡嘉慧,1998)。故本研究亦從家庭支持的範圍縮小至父母支持,將家庭 支持的功能直接應用在生涯發展的過程當中,將父母支持與父母所提供的 資源概念結合,在達成生涯發展任務的過程當中,藉父母所提供的現有資 源來發揮父母生涯支持之作用和效應。故本研究乃試圖編擬一份具有信度、 效度的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量表,用以解答研究問題。

參、 父母生涯支持之相關研究

由前述可知,父母親給予孩子的教養方式與態度在討論層面各有不同 之處,而有些研究者則將父母支持分為兩部分來做討論,有些研究者將父 母支持視為一個整體的概念。在釐清父母支持的定義與內涵後,茲將父母 支持之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一、 父母支持相關研究:

國 內 外 各 有 學 者 將 家 庭 支 持 與 幸 福 感 做 相 關 研 究 , 國 外 研 究 , Kostelecky 與 Lempers(1998)針對 133 位高中生所做的一個家庭支持與 幸福感的相關研究發現,強烈且正向的家庭支持會減少青少年的苦惱且讓

(31)

心理更健康,他們會比較快樂,在生活和未來上有比較多正向的表現。國 內研究,李素菁(2002)在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中,採用 Jocobson(1986)的定義將家庭成員關係定為父母支持關係,研究結果顯 示,家庭支持與其幸福感具有關連性,有預測能力。在三個支持層面上, 其預測能力最高解釋量為「情感性支持」。顯示出青少年的家庭對其幸福 感具有預測能力,其中又以「情感性支持」最具預測力。 依據父母支持的相關研究結果可發現,在面臨壓力情境下,家庭支持 減少了青少年各種生活事件中所產生的壓力。Patterson 與 McCubbin 的研 究指出「社會資源」包括家庭支持、同儕支持與社會網絡的整合,它有助 於青少年學業壓力及生活壓力的適應(謝毓雯,1998)。而國內學者,王 者欣(1995)表示若家庭對青少年提供支持越多、越廣,則青少年在生活 事件中的個人壓力、家庭壓力、同儕壓力、學校壓力、社會壓力感與整體 壓力感都有相對減少的趨勢。鄭照順(1996)針對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 作了一份家庭、社會支持及因應壓力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果,感受到較 高家庭支持與社會支持的青少年,會表現出較少的沮喪與越軌行為,因此, 青少年知覺接受家庭支持程度的多寡,可以作為預測未來沮喪的情形。 從上述的相關研究發現,較多研究以國、高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與 其幸福感、壓力因應等等做討論。而國內研究,洪冬桂(1986)則是針對 我國大學生因應生活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做研究 討論,其結果發現,就情感性支持而言,當對個體表示愛、同情、關懷、 尊重及歸屬感時,會對被支持者產生正面積極且愉快的情緒,尤其面對壓 力時,情感性支持比其他方式的支持更能緩衝壓力。其次,實質性支持是 提供實質物品或服務,以提升個體面對問題時的承受力及解決問題時的應 變能力。最後,訊息性支持是幫助個體了解其生活世界,並提供調適過程 中獲得的訊息、知識與忠告,訊息性支持可提升被支持者的自尊心及被接 受的功能。即對面對未來生涯規劃準備及生涯適應力的養成時,若能得到

(32)

家庭支持的力量,將更能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對抗壓力。 在上述的相關研究中,亦可發現父母支持對個體面對壓力情境時能夠 產生顯著的影響。在父母支持與生涯的研究中,蔣宜玫(2009)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中生的家庭支持和生涯自我效能有相關性存在。其中情感性支 持與訊息性支持為低度至中度相關,實質性支持為低度相關。家庭支持與 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情形,為情感性支持與訊息性支持高於實質性支持。 在相關研究中,了解到不同層面的父母支持,對個體的生涯發展過程上有 關聯,與個體因應應力問題及生涯發展上皆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本研 究期望能透過父母對孩子未來生涯問題的關心與重視程度,透過生涯準備 度去影響生涯適應力。

二、 父母生涯支持相關研究

父母生涯支持行為可視為大學生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父母整體給予 孩子在生涯發展上的實際支持程度。研究者發現國內外對於父母生涯支持 行為的學術研究文獻並不多,大多的研究乃將焦點集中在社會支持、家庭 支持、父母依附、父母管教方式等議題。因此,本研究將國內外有關父母 生涯支持的相關研究做整理,以了解在父母生涯支持行為的相關研究。 在國外研究方面,Turner 等人(2003)根據 Bandura 社會認知理論和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的自我效能四大來源,編製了父母生涯支持量表。而研 究對象為高危險群的中學學生,透過所發展的量表來了解中學學生所知覺 父母在教育和生涯選擇為條件時所形成的影響為何。在量表的考驗上,具 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其研究結果發現,父母生涯支持行為和青少年的教 育、生涯自我效能之間是有很大的關聯,其結果證實與 Bandura 的社會認 知理論以及 Lent、Brown 與 Hackett(1994)的主張,顯示口語鼓勵是自我 效能的重要來源之一,在青少年生涯決策的歷程中,重要他人給予個體正 向的回饋或鼓勵,將有助於提高其自我效能,而當個體認為自己有能力時,

(33)

對於相關行為則有較高的內在動機及持續的行為表現。而此研究結果發現 七至八年級的中學生,父母提供特定的教育類型以及生涯支持有助於提升 青少年的信心,使他們能夠完成學業、追求他們的教育和生涯抱負,其中 包括:(1)參與生涯計劃和探索、(2)在教育和職業脈絡中,去了解他 們自己的和別人的感受和反應、(3)能夠繼續在學校裡面對個人或學業 上的挑戰,以及(4)做出有益的各類型生涯決策。然而,在不同性別和 種族差異的分析方面研究結果也有所不同,非裔美國人和美國原住民青年 比美國白人青少年知覺到較多父母所給予的情感支持。在工具性支持方面 的知覺情形,非裔美國青少年顯著的比美國白人青少年知覺到較多。而在 性別方面,女生比男生知覺到較多父母提供生涯相關的學習模範和口頭鼓 勵。另外,Keller 與 Whiston(2008)檢視相關文獻發現,過去與生涯有關 的家庭相關變項,大多為穩定的結構變項,如父母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等, 或是較難改變的廣泛變項,如家庭關係模式等,Keller 等人認為這樣的結 果對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力實在有限,因此找出與生涯發展有顯著關係的父 母行為,編製了父母生涯行為檢核表,量表包含心理支持,為一般的教養 行為;以及生涯行動,為生涯層面特定的支持行為,而此研究與 Turner 等 人(2003)皆以中學生為樣本,探討不同的父母生涯支持與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之關係,兩者皆發現,不同的父母生涯支持對青少年的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都是重要的預測因素。

Perry 等人(2010)採用 Keller 與 Whiston(2008)的父母生涯行為檢 核表,並以弱勢青少年為樣本,檢視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對生涯準備度(生 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成熟)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父母支持、教師支持 都顯著影響生涯準備度,且教師的支持影響高於父母的支持。另外,Stringer 與 Kerpelman(2010)的研究則是採用 Turner 等人(2003)的量表,以 435 位大學生為樣本,檢視父母生涯支持、工作經驗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生 涯認同評估的影響。此研究表示自我實現可透過生涯選擇的整合到一個人

(34)

的認同來達成,因此研究結果顯示,大學階段父母生涯支持比相關工作經 驗更能夠有效的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和生涯認同。而同樣在探討父母生 涯支持對生涯認同的影響之相關研究中,也發現 Leal-Muniz 與 Constantine (2005)指出在墨西哥美國大學生樣本中,知覺到父母的支持能夠有效的 預測生涯認同承諾。Sartor 與 Youniss(2002)的研究結果發現,從不同的 性別來做討論時,男性在父母支持和成就認同之間的關聯顯著高於女性; 而不論男性或女性,在父母生涯的支持對生涯決策和生涯認同承諾皆呈現 正相關;然而,父母生涯的支持對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間的關聯,研究結 果顯示其對男性的影響顯著高於女性。Fouad 等人(2010)的研究以 12 歲 至 53 歲為研究對象,從回顧家庭影響在生涯決策的文獻後,發展家庭對 生涯決策影響的量表。從受試者的年齡、教育層次發現家庭成員對他們的 生涯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的教育程度與家庭成員 給予的訊息支持呈現負相關,而與家庭期望呈現正相關。較年長的受試者 較沒有知覺到訊息支持及金錢的支持。但是較年長的受試者較容易覺察到 家庭的期望。而不同性別的受試者在知覺家庭對生涯決策的影響方面並沒 有顯著的差異。 在國內研究方面,薛凱方(2010)以台灣地區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參 酌 Keller 與 Whiston(2008)以及相關文獻,改編父母生涯支持行為量表, 該研究是以自我決定理論觀點來探討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 生涯自主動機、生涯定向及學習投入的情形;研究結果顯示,高中生知覺 父母支持的程度為中上,其中個體所感受到自主支持及心理支持為中上程 度,而生涯行動則是中等。在量表編製的過程當中,先是以開放式問卷了 解高中生知覺到父母、教師在生涯及學習上支持行為或作法,並加以編製 成問卷;而研究發現,雖然在開放式的問卷中較少具體的心理支持行為, 但根據量表分數可知,高中生大多能感受到父母行為背後的內心支持。在 不同性別高中生所知覺父母支持的結果顯示,女生所知覺到的父母支持顯

(35)

著高於男生。不同學校性質的高中生在知覺父母支持的結果發現,明星高 中(意指該地區第一志願普通高中)顯著高於社區高中 B 組(意指登記分 發基測成績 PR < 85 的社區高中)學生。而在薛凱方(2010)的研究中, 探討父母支持透過個體自主感、能力感與聯繫感影響生涯自主動機進而影 響個體的生涯定向。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高中生知覺的父母支持會透過基 本需求滿足,進而影響生涯自主動機的效果。也就是說,高中生知覺較多 的父母支持及教師支持時,能夠激發其生涯自主動機,需視其在生涯歷程 上的基本需求是否被滿足,接著進而去滿足個體的生涯定向。 在上述的相關研究中,亦可發現國內外針對父母生涯支持行為的研究 較少,而在國內外不同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到,對於父母生涯支持量表從 不同的量表架構去做討論,父母生涯支持行為對於個體在自我效能、生涯 決策、生涯認同皆造成顯著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期望能透過父母對孩子 未來生涯問題的關心與重視程度,探討其經由生涯準備度去影響生涯適應 力的效應。

三、 背景因素相關研究

在父母生涯支持的相關研究中,國外研究 Alliman-Brissett、Turner 與 Skovholt(2004)將父母生涯支持分成四個維度:(1)與生涯有關的模型 (接觸父母工作角色)、(2)口頭鼓勵(在教育和生涯相關活動促進參 與)、(3)工具性的協助(引導教育和生涯決策)和(4) 情感上的支 持(例如,與孩子談論有關他或她的目標)。該研究中結果發現非裔美國 人男性和女性對父母生涯支持能夠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男性來說, 父母生涯支持中「生涯有關的模型」是能夠有效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而對於女性,「情感性支持」是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最好的預測因子。這些 結果表明在父母對生涯的支持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間的關聯可能存在 性別差異。Turner 等人(2003)的研究結果發現七至八年級的中學生,在

(36)

不同性別和種族差異的分析方面研究結果也有所不同,非裔美國人和美國 原住民青年比美國白人青少年知覺到較多父母所給予的情感支持。在工具 性支持方面的知覺情形,非裔美國青少年顯著的比美國白人青少年知覺到 較多。在性別方面,女生比男生知覺到較多父母提供生涯相關的學習模範 和口頭鼓勵。Sartor 與 Youniss(2002)的研究結果發現,從不同的性別來 做討論時,男性在父母生涯支持和成就認同之間的關聯顯著高於女性;而 父母生涯支持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間的關聯,則是女性高於男性;而不 論男性或女性,父母生涯支持對生涯決策和生涯認同承諾皆呈現正相關。 Fouad 等人(2010)的研究以 12 歲至 53 歲為研究對象,較年長的受試者 沒有知覺到訊息支持及金錢的支持,但是較容易覺察到家庭的期望。而不 同性別的受試者在知覺家庭對生涯決策的影響方面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在國內研究方面,薛凱方(2010)以台灣地區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在 不同性別高中生所知覺父母支持的結果顯示,女生所知覺到的父母支持顯 著高於男生。薛凱方於 2005 年的研究中提到,女性比男性會期待較多的 人際親近關係,會對重要他人表達較多的情感依附,亦即女生比男生更重 視人際的互動品質以及與他人的情感交流。因此提出在性別角色社會化的 期待差異及女性比男性更重視人際間的關係,使得女性比男性更重視人際 間的關係,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表達親和及互動的需求,進而誘發重要 他人給予較多的支持行為。因此,女高中生容易比男高中生知覺到較多的 父母生涯支持(薛凱方,2010)。 綜合以上所述,國內外學者研究性別在青少年父母生涯支持上的差異 情形並無定論,值得在後面的研究做進一步得探討。

(37)

第二節 生涯準備度理論與相關研究

大學生的生涯準備度及相關因素涉及了不同發展階段的承續關係,並 且試圖做出生涯探索與決定。本研究提及的生涯準備度著重於個體大學時 期的生涯發展表現程度,以了解其生涯準備狀況。其中包括大學生之生涯 探索情形與生涯計劃情形。本節將進行與生涯準備度相關之理論與研究進 行探討。

壹、 生涯準備度概念與定義

「準備」一詞指「預備、預先備置」之意,英文「 Readiness 」一詞 指 從 事 某 一 件 事 情 的 準 備 狀 態 和 意 願 , 因 此 國 內 外 有 的 研 究 者 將 「 Readiness 」譯為「準備度」。從生涯準備度(career readiness)的概 念來看,在未定向大學生的生涯猶豫不決和優柔寡斷的相關因素文獻當中, 生涯準備度(career readiness)與大學生在生涯上面的優柔寡斷有非常顯著 的相關存在。在該研究中提到,各種的生涯發展介入在公立學校、學院、 大學實行,並計畫整合生涯發展的概念,透過生涯準備度(career readiness) 的概念引導大學生做好準備進入生涯工作。文中指出,生涯準備度(career readiness)亦可被稱為生涯成熟、以及生涯規劃的過程。對於正在面臨生 涯準備的大學生而言,以下三個因素將會對生涯準備度產生影響:(1) 對於生涯未定向的大學生,乃缺乏動機,以及生涯興趣與能力進入生涯決 策的過程。(2)對於面臨生涯準備的大學生而言,抱有不正當的迷思, 時常會認為自己進入職業生涯將會解決個人的問題;理想的職業生涯將滿 足所有願望;以及會認為做一個生涯選擇是一次性的結果,沒有任何回頭 路。(3)生涯發展過程知識的不充分,也就是在生涯規劃的過程當中,

(38)

缺乏充分的知識,且生涯未具成熟,以及缺乏在生涯上的參與抑制了學生 做生涯的決策。而經研究表明,此三個因素彼此相互關聯,被合併為影響 生涯準備度的因素(Gaffner & Hazler, 2002)。而在國內的研究中,蔡美 華(2002)認為「生涯發展準備度」(Career Development Readiness)就 發展的觀點而言,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個人面臨著不同的生涯發展任務, 個人對此任務的準備程度及相應的能力,即為生涯發展準備度的概念。具 體而言,就是個人為了做暫時性的生涯規劃,而對自我探索與了解、與工 作有關的態度和行為、生涯資訊,及生涯抱負所具有的背景知能的程度。 張菀玲(2011)認為「生涯準備」(Career Readiness)為大學生在校期間 有關促進生涯發展以利就業的實際作為,著重個體在大學時期的生涯發展 表現程度,以瞭解其生涯準備狀況。其中包括大學生之生涯探索情形與生 涯規劃情形。另外,國外文獻中有生涯準備(career preparation)一詞,此 概念同樣是從青少年的主要發展任務出發,並且提到鑒於生涯理論之間對 於生涯準備度的內容沒有一致性的看法,而整理其內涵為青少年生涯準備 的內容、生涯選擇、生涯規劃,以上皆被視為是青少年階段生涯準備的重 要層面(Savickas, 1999)。最近生涯發展文獻表示,Savickas(2002, 2005) 的生涯結構理論曾提出,生涯準備度可從Super的Life-span生涯發展理論所 提供的框架去了解其性質,也就是生涯準備為充分的生涯發展,其包含了 生涯規劃、決策、問題解決/信心,以及探索(Skorikov, 2007)。而Stringer, Kerpelman與Skorikov(2011)在生涯準備(career preparation)的縱貫性、 過程導向研究中,指稱生涯準備是青春期和成人早期的首要任務,生涯準 備是由生涯決策(決定追求生涯)、生涯規劃(使用積極的策略實現生涯 目標)、和生涯信心(實現自己生涯目標的信念)三個層面所組成。也就 是,年輕成人同時在做生涯決策、發展生涯規劃以及在生涯決策時會越來 越有信心,該研究結果與Super於1957年的生涯成熟的基礎以及Savickas (2005)的生涯結構理論是一致的,即生涯準備的各層面是相互關聯的歷

(39)

程,年輕的成年人在生涯建立之前,從事生涯探索並獲得他們在生涯選擇 中的信心,使他們在生涯認同中學習生涯適應(即在現實世界的約束中, 找到適合他們的期望)。 從上述不同學者的概念可知,生涯準備度與生涯成熟的概念皆與 Super的生涯發展論有關,係為探究青年生涯發展的主要架構。生涯發展論 的代表人物Super即以「生涯成熟」(Career Maturity)的概念提出青少年 達到生涯成熟應具備六個條件,即職業選擇的定向性(關心未來職業選擇 問題)、收集個人偏好的職業資訊和進行規劃、對偏好職業具有持續的一 致性、個人自我概念具體明確化、根據自己意願做職業決定,以及個人在 選擇、能力、活動、興趣間具有一定程度關聯性(吳芝儀,2000)。根據 Super(1990)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認為:生涯全程的發展是每一個特定的 發展階段之間的轉換與銜接所構成的,而個人在人生中為了成功地因應環 境的要求以及滿足個人的需求,必須在每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中完成主要 的發展任務,如此在面對生涯抉擇之時方能做出適切的決定,促進自我實 現。由此可知,生涯階段中的發展是可以被指引的,意即個人聚焦於生涯 階段發展任務的完成。「生涯成熟」是個人面對及完成發展任務的準備程 度。一般而言,可探討個人對職業本身、工作世界、偏好職業與職業決定、 生涯探索與生涯規劃等在認知與態度上的準備情形。換言之,做好充分的 生涯準備可以達到檢視個人生涯成熟表現之依據(林幸台、田秀蘭、張小 鳳、張德聰,2003;吳芝儀,2000)。經由上述略可知「生涯準備度」的 概念為個人在自我與生涯兩方面,預做準備並達生涯成熟的表現,方能確 切掌握與成功地完成生涯發展階段的任務,並做出適合個人的生涯決定。

貳、 大學生生涯發展準備度理論基礎

生涯發展階段的理論興起,始於1950年代,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各 具特色的理論。本研究的生涯準備度之概念是以生涯發展及生涯成熟的理

(40)

論為基礎,以下將簡要介紹Ginzberg等人的生涯發展理論、Super的生涯發 展理論、Gottfredson的職業抱負理論、Tiedeman和O’Hara的自我發展理論, 並將焦點放在大學生的生涯發展角色與階段,以增進對大學生之生涯準備 的瞭解。

一、 Ginzberg 等人的生涯發展理論

以 Ginzberg 為主的研究小組首先由發展觀點來談生涯,他們認為生涯 發展伴隨年齡的成長而增進,個人的成長是持續不斷的歷程,隨時要做不 同的抉擇,所以職業選擇是終生抉擇的過程。Ginzberg 等人的生涯發展理 論,視生涯發展為一成長的過程,因而常被稱為生涯發展階段理論(王文 科、蔡美華、張寶珠、王智弘,2003)。他們將生涯發展分成三個時期, 分別是幻想期(fantasy)出生至 11 歲、試驗期(tentative) 11 至 17 歲以 及實現期(realistic)17 至 20 多歲。處於實現期的大學生會逐漸經歷幾個 次階段,略述於下(Sharf, 2006): 在生涯選擇理論中,除了幻想期之外,其他各階段皆可再區分出次階 段。試驗期又可分為興趣、能力、價值與綜合四個階段;而實現期則分為 試探、具體化與專業化三個階段。Ginzberg等人亦對該時期中的三大階段 定義出不同的發展程度。首先在試探階段裡,個體會根據試驗期的統整結 果,實際進行生涯相關探索活動,以試探各種職業機會和可能的選擇。到 了具體化階段時,個體藉由試探階段的經歷去做更進一步的生涯選擇。最 後進入專業化階段,個體便開始依照自我選擇的目標,做出各種適切的生 涯準備。 綜上所述,大學生正處於實現期,因此,會延續前一期對興趣、能力、 價值等進行探索,並且聚焦於生涯目標的選項,是大學生的生涯發展重心。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日後也要跟大人一樣,找份工作, 並逐漸體會到成人應負的責任,也漸漸發展出對個人興趣、能力,及價值

(41)

觀念等的認識。由Ginzberg等人的觀點,可知生涯發展的歷程是漫長且連 續的。而大學階段的發展任務在於對自我了解的提升以及增進對生涯的探 索,進而對特定職業進行選擇並接受專業的訓練,最終對生涯的目標形成 認同與承諾,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具有個別性的生涯路徑與生活型態。

二、 Super 之生涯發展理論

Super在1953年即試圖擴展Ginzberg等人的理論,將生涯發展分成五個 連續階段:成長階段(出生至大約14歲)、探索階段(15至24歲)、建立 階段(25 至44歲)、維持階段(45至64歲)和衰退階段(65歲以後)。 Super同時提出各階段所應完成的發展任務,認為個人必須達成每一階段的 生涯發展任務,並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做好預先規劃與準備。 綜觀Super的生涯發展階段中,大學生正處在探索階段(15至24歲), 其有五大主要發展任務:(1)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2)職業偏好的特定 化(3)實現職業偏好(4)發展合於現實的自我概念(5)學習開創較多 的學習機會。依照Super的觀點,當個人能適當地完成人生各階段的生涯發 展任務,則可說生涯發展的成熟度已達到。為了更具體說明生涯成熟的內 涵,Super於1974年提出處於生涯探索期的青少年達成生涯成熟所應具備的 六項條件(吳芝儀,2000): 1.職業選擇的定向性:個人能關心未來的職業選擇問題。 2.職業的資訊和規劃:對個人所偏好的職業可以蒐集相關資訊,並做 計劃。 3.職業偏好的一致性:個人對於所偏好的職業具有持續的一致性。 4.個人特質的具體化:個人的自我概念更為具體明確。 5.職業選擇的獨立性:個人可依據自己的意願做出職業選擇的決定。 6.職業偏好上的智慧:個人選擇、能力、活動、興趣之間具有一定程 度的關聯性。

(42)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階段正好處於Super的探索階段,主要的生涯發展 任務是認識並接受做職業選擇的需要,探索的內容包括對自己的態度、價 值觀、人生觀、習慣、角色與各種專長等內在世界的了解,對外在世界的 探索則是大學科系的性質、未來工作環境及國家社會需求等對外的試探。 在了解與認清能力與興趣相醫治的工作領域和階層後,進一步的接受訓練 以培養專業技能以便於就業,或從事實現興趣和能力的職業(劉玉玲,2007; 厲瑞珍,2002)。

三、 Gottfredson的職業抱負理論

Gottfredson的職業抱負理論以Super的職業自我概念為基礎,於1981年 提出生涯發展中的目標「設限」 (Circumscription)與「妥協」 (Compromsie) 的概念。「設限」係指個人隨職業自我概念的發展而逐漸縮小生涯興趣的 範圍;「妥協」則指個人於做決定時考慮各種影響因素而有所權衡與取捨。 Gottfredson(1981)認為自我概念在職業抱負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意指個人會尋找與自我概念相適配的職業。自我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性別類型(sex- type)、社會聲望(prestige)、和職業領域(field of work)。 Gottfredson在自我概念之外,另外提出職業想像、職業認知地圖、社會空 間等概念。意指個人能夠透過對職業的想像去評估其就業能力、職業以及 欲獲得某項職業所需付出之努力。並且能夠考量與覺察對職業目標所形成 的認知概念,進而評估自我的認知概念適合在何種社群中發展(Herr et al., 2004; Seligman, 1994; Zunker, 1998)。從Gottfredson所提出來的觀點亦可 得知,該理論強調個人認知能力與社會因素對生涯發展的影響,亦即從內 外在因素的交互影響理解生涯的決定與發展(Gottfredson, 2005)。

按照Gottfredson所提出來的觀點,隨著年齡的不同,亦將自我概念與 職業偏好分成四個階段做摘要以說明個人對自我與工作世界意向的發展: 長幼權力傾向(3至5歲)、性別角色傾向(6至8歲)、社會價值傾向(9

數據

表 2-1          父母生涯支持行為相關量表摘要表    編製者(年代)  量表構念  研究對象  Turner et al.(2003)  1.工具教導:父母支持青少年他們的生涯相關技能發展。 2.生涯相關的學習模範:父母提供職業相關的行為楷模。  3.口語鼓勵:父母對青少年的教育和生涯發展的表揚 和鼓勵。  4.情感支持:父母關係上的支持影響青少年教育和生 涯發展。  高危險群的中學生  Diemer(2007)  1.關係層面:父母給予關係上的支持。  2.工具層面:父母給予生涯層面的訊息、
表 2-2  Tiedeman  和 O’Hara 生涯抉擇發展階段  階段  次階段  內容說明  預期階段  探索  個人逐漸意識到自己有興趣的職業方向。 具體化  方向更為明確,且範圍逐漸窄化,可能會出現暫時性的選擇,並可能遭質疑或更改。  選擇  個體能夠在已窄化的範圍中,逐漸做成決定。  澄清  個體做了決定,身體力行後更確信自己的決定。  調適階段  入門  個體開始執行自己選擇。 重整  進入該工作領域後,個人對自己所定的目標及所處的環境,必須做一些修正。  統整  經過前一個重整階段之後,新
表 3-5    父母生涯支持行為正式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統計檢定量  適配的標準或臨界值  檢定結果  模式適配判斷  絕對適配度指數  2  值  p &gt; .05  479.70  (df = 112)  不接受  SRMR 值     .08  0.05  接受  RMSEA 值  &lt; .05 優良;&lt; .08 良好;  0.75  接受  GFI 值  &gt; 0.9 以上  0.91  接受  增值適配度  NFI 值  &gt; .09 以上  0.96  接受
表 4-10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父母生涯支持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分量表  一年級  (N = 136)  二年級  (N = 147)  三年級  (N = 149)  四年級  (N = 147)  Wilk’s  Λ  F 平均 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父母生涯支持  -  -  -  -  -  -  -  -  .98  -  情感支持  2.85  .64  2.72  .65  2.72  .57  2.84  .65  -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提供學習楷模。以活潑生動、高互動性之方式,辦理職涯規

第二部份-職業生涯期待與就業準備-7.工作能力 4.希望做什麼職類的工作? 第二部份-職業生涯期待與就業準備-6.工作興趣/期待 5.希望在哪裡工作?

§  透過與教育局及⼤大專院校顧問合作,共同發展、試⾏行及驗

尋夢 追夢 圓夢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成長歷程 生涯輔導課 多元學習經歷 自閉症輔導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