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主要透過對英國、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發展與實施現況之探 討,進一步探究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 明本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具體敘述待答問題與名詞釋 義;第三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架構與步驟;第四節陳述主要研究範圍與限 制。以下分別闡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第二部分則為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壹、研究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國際競爭趨於白熱化的時代,同時也是以知識經濟為主軸的科 技時代,大學長久以來作為各國培育菁英人才的搖籃,亦是新觀念與新知識發展 與傳播的集散地,高等教育遂成為各國知識創新與人力資源培育的競技場,大學 競爭力也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Trow於1973年所發表的〈從菁英轉向大 眾高等教育面臨之問題〉(Problem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一文中,曾指出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在學率未到達15%,即屬於菁英 化的高等教育時期,在此階段接受高等教育是少數人的特權,大學的功能以培養 社會的領導階層及特定的專業人士為主;高等教育在學率在15%到50%,為高等 教育大眾化(massification)的時期,此時期多數的學生可接受高等教育,高等 教育的機會成為具有某種程度能力者的「權利」;高等教育在學率如果超過50

%,則是進入普及化(universal)的階段,在此階段,全民不分年齡普遍都有接 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亦即接受高等教育被認為是國民的「義務」,高等教育的功 能也被定位為培養能適應產業社會的現代國民(楊思偉,2000;湯志民,2003)。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急速發展,一方面反應社會工商及科技發展對高等教 育人才之需求,一方面亦反映國人對高等教育所持之高度價值觀與期望,在兩者

交互影響下,高等教育(18至21歲)粗在學率於1976年已達15.4%,在2000年更 超過50%,為56.14%,在歷經24年的高等教育投資及發展之下,我國已逐漸成 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國家;2007年的高等教育粗在學率更高達85.31%(教育部,

2008),上述充分顯示臺灣高等教育已由菁英化轉變為普及化的程度。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品質係反映在達成高等教育的研究與教學兩項主要目標 之成功程度。以研究而言,高等教育機構(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簡稱HEIs)

必須對科學和知識的創造和發展作出貢獻;如從教學來看,高等教育機構(HEIs)

應該能夠傳遞此類知識並協助學生做好準備,以便適應並貢獻於勞動市場中的經 濟、社會成長和發展(王如哲,2008)。因此,對高等教育人力素質的提昇與讓 經濟發展再登高峰的國際化人才,就需依賴國內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模式之建構,

以維繫機構的內部競爭策略,進而提供標竿系統,促使學校在中長程的人力規劃 上,真正能培養出具有競爭力且擁有全球視野的優質人才,以確保我國高等教育 的品質,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隨著高等教育「全球化」(glibalization)及大學「大眾化」(massification)

之發展,國際高等教育面臨了新時代的挑戰與新社會的需求,歐美國家有感於國 際競爭力的壓力,開始將源起於企業的品質管理的概念應用於高等教育機構,「高 等教育品質保證」遂成為各國政府提升高等教育機構競爭力及展現績效責任之最 佳方式。高等教育的「認可」與「品質」,不僅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取得政府經費 補助的基本資格,亦成為企業雇主遴選員工時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王保進,

2006;吳清山,20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高等教育體系的迅速擴張,

1970年代以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面臨財政緊縮的問題,高等教育的經費也因此 受到限制,故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許多國家就把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列為高 等教育政策與規劃的重點之ㄧ(戴曉霞,2000)。

所謂品質,可說是一種哲學的觀念,不同的個人與社會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是一項複雜且多層面(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而追求卓越,提昇大學教育品 質,已成為當前世界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大學的品質觀念,來自於企

業管理,是根據「國際標準組織」(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ization, ISO)9000系列的品質管理(quality management)及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標準指導綱要發展而成。近二十年來,品質的觀念已逐漸取代「效率」的觀念,

並成為高等教育的熱門話題,誠如Green所強調:1980年代是效率的年代,而1990 年代則是重視品質的年代(引自楊國賜,2003)。是故,為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品 質,首先必須針對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與內涵進行深入瞭解,此為 本研究動機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八、九世紀時,歐洲國家為了建立和改進自己的教育,

紛紛從瞭解外國教育制度著手,以幫助國家教育的發展,強調實用的目的。一般 而言,進行比較教育的目的,可歸納為下列四點(楊思偉,2007):

一、 幫助瞭解本國的教育特質:透過不同國家的比較研究,才能真正體會我國 教育的特色與文化傳統。

二、 提供教育改革的方向:透過自己國家教育和外國教育的比較,了解本國教 育的缺點和落後之處,體會改革的比較性並進行改善。

三、 增進人類彼此瞭解與福祉:透過外國教育的研究,深入了解他國政治、經 濟和文化背景,可以增進人民相互了解,消除彼此之間的偏見。

四、 探討教育的規律與原理:為了達到上述三項目的,探討教育的規律與原理,

提供科學的根據有其必要性;比較教育關心的是一般規律或原理的探求,

而不是某些特殊的問題和現象。

以英國為例,英國大學向來自主性甚高,對自身的教學品質亦極為自信,但 也屢遭經營不善,未能滿足社會需要的批評,因此「英國大學副總長與校長委員 會」(Committee of Vice-Chancellors and Principals of the Universities of United Kingdom,CVCP)積極倡導大學須採取「管理導向」行政,採取因應措施,以確 保大學品質。並於1983年組織「學術標準小組」(Academic Standard Group, ASG)

審查大學的品質與學術標準,於1986年提出「雷諾德報告書」(Reynolds Committee Report)開啟了對大學品質及其學術標準探討的新時代。1991年英國政府向國會

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白皮書》(Higher Education:A New Framework)中,建議設 立新的品質審核組織,即「高等教育品質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 HEQC),積極推動監督各高等教育機構品質保證制度的運作與執行情 形 , 該 委 員 會 之 後 逐 漸 被1997 年 成 立 的 品 質 保 證 局 (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QAA)所取代,QAA透過與「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HEFC)所負責的研究評鑑作業小組(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合作,對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品質的評鑑。英國政府在「高等教 育改革白皮書」(Higher Education:A New Framework)中明白指出,政府在高 等教育方面的大量資金投入,必須建立適當的績效責任制度(湯堯、成群豪,

2004)。因此,各高等教育機構一方面要重視績效責任,一方面更要提高教學的 品質,透過品質保證制度的建立,以因應市場需求。

其次,美國亦廣泛將品質管理的理念應用於學校教育,企圖運用品質管理來 改進高等教育的品質,其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係採認可制度,高等教育認可制度是 一種針對高教育所使用的外部品質評鑑過程,透過自願性民間組織鼓勵及協助學 校進行自我評鑑,並將合乎最低教育品質標準的學校予以公開承認(王保進,

2006)。1991年4月白宮發布「美國2000教育策略」(American 2000: An Education Strategy)揭櫫了六項欲在兩千年達到的國家教育目標之後,遂積極展開各項相 關作業,其中一項就是援引全面品質管理的方法至教育機構;1993年3月,美國 國會通過國家品質承諾獎(National Quality Commitment)法案,以美國國家品 質與評審標準,鼓勵大學院校以全面品質管理理念治校;此外,美國品管學會

(ASQC)發行的《品質進步》(Quality Progress)月刊也致函大學校院,宣示 建立「品質列入教育名單」(Quality in Education Listing)的做法,以維持各校 辦學品質,達到品質保證與控制的功能(楊國賜,2005)。

在1980年代以前,雖然品質保證是國外大學的核心概念,但並沒有產生在機 構管理或政策層級上的特定機制或工具。品質管理是學術社群的非正式自主規範 機制之ㄧ部分,而且並沒有與外部認可或績效責任相互關連,現今大多數國家均

已建立正式品質保證機制,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和國外的大學相較,

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雖然較短,但由於教育的普及化帶動了國人對高等教育 發展的需求,造成高等教育急速擴張的結果。就量的成長而言,我國較先進國家 亦不遑多讓;惟質的提昇尚無法與其並駕齊驅。為兼顧高等教育「數量」與「品 質」兩個範疇,進而使資源得以有效運用,達成自我改善之最終目的,即可參酌 國外建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經驗以為借鏡。是故,本研究擬以英國、美國為研 究對象,並針對其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實施情形進行探討,以作為我國建立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綜觀各先進國家已將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列為大學經營之首要工作,並以建立 完善的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鑒於我國現行由財團法人高 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以下簡稱高教評鑑中心)所執行之系所評鑑制度與英美 兩國各有其相似之處,因此本研究選擇以英國、美國為例進行探討,深入瞭解其

綜觀各先進國家已將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列為大學經營之首要工作,並以建立 完善的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鑒於我國現行由財團法人高 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以下簡稱高教評鑑中心)所執行之系所評鑑制度與英美 兩國各有其相似之處,因此本研究選擇以英國、美國為例進行探討,深入瞭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