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與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與內涵

本節首先闡述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藉由國際間高等教育品質 保證制度之發展趨勢,以瞭解其興起背景。其次,進一步探討高等教育品質保證 制度受到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之影響情形。最後,分析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 意義、目的與架構,以瞭解其概念與範疇。

壹、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

影響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分就國際間的高等教育品 質保證趨勢、高等教育品質保證運動的興起等背景因素進行探討,說明如下:

一、 國際間的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趨勢

楊國賜(1995)曾提出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包括確保人力資源數量的擴充 及逐漸重視提高人力素質等,而各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大致可分為兩個方向,其一 為強化高等教育系統的內部效能,另一是兼顧高等教育的外在目的;前者旨在力 謀於適應量快速增加的同時,又能顧及到質的提高;後者則在設法使高等教育所 造就的人才能夠配合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之需要,這種改革方向,不但改變了 高等教育傳統的目的、結構與功能,且促成了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研究體制的 革新。1990 年代前,國際間主張發展中國家應優先建全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只能算是少數人的奢侈品;直到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擴張後,這些國家 便開始將注意力轉移至國家經濟的發展(World Bank,1994;引自 George,2006)。

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 2002 年重申高等教育政策架構所關注的重點,即高 等教育機構透過訓練合格且適應力強的勞動力、知識的創新,以及發展出能夠大 量使用全球知識的能力,去支持「知識領導經濟成長」,型塑知識經濟社會,提 高國家自我競爭力。基於以上重點,各國紛紛投資於高等教育,人類社會進入一 個以知識經濟作為武器的競賽場域。近年來,高等教育受到工商企業界所謂「績 效責任」(accountability)觀念的衝擊,以及在教育資源日益有限的影響下,大 學對於政府公部門經費的依賴漸增,因此要求確保大學或高等教育品質的呼聲漸 起(陳文家,2007;楊瑩,2007),現今大多數歐洲國家已經建立針對高等教育 的正式品質保證機制及外部績效責任程序。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協會(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的執行長 Judith S. Eaton 博士表示,高等 教育品質保證的趨勢原因如下(許媛翔,2006):

(一)高等教育的績效責任將更受重視,尤其強調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 評鑑結果與資訊的透明化。

(二)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下,各國高等教育必須建立相關制度,以便在 國際間相互認可與頒授學位、簽署區域性的協議書,甚至頒發國際認可證書。

(三)各國政府加強高等教育服務的品質保證與控管,以增進高等教育院校邁 向全球化的競爭力。

(四)國際高等教育透過落實品質保證的有效方式,來確保逐漸擴張的「營利 性教育機構」(profi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之品質,例如提供就業人士技能進 修的專業技術學校等。

(五)國際高等教育更加重視所有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相關過程,包括指標、

同儕訪評、定期訪評、校務評鑑、系所評鑑等。

Cambell 和 Rozsnyai(2002)及 Van Damme(2003)認為助長各國高等教 育品質保證快速發展的因素有下列五點:

(一)大眾化高等教育引發對學術水準下降的憂心,為提升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和促進社會融合等政策,亦造成高等教育機構面臨必須放寬入學要求的壓力。

(二)有一些利害關係人,特別是企業、專業團體和雇主組織,喪失了對傳統 的學術品質管理之信心。它們無法確定高等教育機構能夠在品質和數量上,培養 出在愈趨競爭和全球化經濟中現代職場和勞力市場的所需人力。

(三)預算限制和財務危機壓縮了政府對單位學生的撥補經費和提升公共經 費效率的要求。

(四)高等教育機構期望能更達到公共績效責任的要求。

(五)學生、教育專業人員和學術人員的流動,以及來自私立機構的壓力,導 致高等教育環境更為競爭。

Schwarz 與 Westerheijden(2004)引用 Van Vught 於 1994 年的分析指出,在 西歐高等教育體系中,促成高等教育機構在管理體制上採取某些行動來確保品質 的原因主要有四:

(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二)由於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各國中央政府對數量龐大的高等教育機構在 控制上產生了限制。

(三)當時新自由主義的興起與盛行,使得「鬆綁」成為時髦且流行的訴求。

(四)因為高等教育的大量擴張及大眾化的趨勢,加上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在 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投入明顯減少;高等教育品質參差不齊的 現象逐漸浮上檯面。

二、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運動的興起

承前所述,由於近年來對高等教育績效責任的強調,促成了高等教育品質保 證運動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有二,分別為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影響、高等教育 量的擴充與經費的縮減,茲說明如下:

(一)全球化與國際化時代的來臨

由於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全球化以前所未見的能力和規模對國

家、市場、科技進行動態的整合。首先,就全球化的定義而言,因其本質複雜且 呈現多樣性,不同學者對於全球化之意涵見解亦不相同。Knight 和 deWit(1997)

將全球化定義為:技術、經濟、知識、人類、價值、理念等跨越邊界的流動,這 些全球性的流動會因為各國歷史、傳統和文化的差異對各國產生不同影響,亦即 全球的經濟、科技、社會、文化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因此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的 力量下所要面臨的挑戰是多元層面的,就如同Marginson 和 Rhoades(2002)認 為高等教育同時受到全球、國家和當地的影響。

Held 和 McGrew 等學者認為全球化的概念主要包括下列四點:1.全球化最主 要的概念,是指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延伸並超越界線,致使世界上某個地區的 事件、決策和活動,對於遙遠異地的個人與社群,產生相當的意義;2.超越界線 的連結並不是偶發或隨意的,而是持續且有規則可循,同時可看出這種連結不斷 地跨大和強化;3.由於通訊設備和運輸系統的發展,想法、物品、符號、訊息、

資本、人的快速和大規模流動,加速了全球化;4.由於全球化的廣度、深度和速 度不斷地增加,本地與外地、國內與國外、地區和全球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戴 曉霞,2000)。在全球知識經濟體的發展下,資本很顯然已經成為必要而非充分 的生產條件,經濟的成功必須以知識為基礎,然而由知識帶動的科技發展,需要 以高品質的研究與發展作為後盾,其所需要的投資往往非私人公司所能負擔。為 了厚植研發能力及強化國家競爭力,各國高等教育政策於是朝向強調品質、卓越 優先的方向發展。目前許多開發中國家,為厚植國家競爭力,以對抗全球開放後 的高等教育市場所帶來的強大競爭壓力,特別注重學術卓越的追求,積極提升高 等教育品質,至此,高等教育改革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運動,而在這股全球化的 浪潮之中,不僅國家與國家的界線日益模糊,國家與市場的角色區隔也愈曖昧不 清,原本由國家所提供的服務,如高等教育,於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之下,也走向 強調績效責任的市場化經營。

另一方面,在這種全球化浪潮下所引起的高等教育國際化,亦被視為大學面 對全球化競爭浪潮的因應策略之一。相對於「全球化」而言,所謂「國際化」的

概念原在於強調各國高等教育間的合作本質,不同於全球化所強調的競爭本質,

然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高等教育國際化已從以往的合作逐漸走向強調競爭 的概念。國際化的趨勢不再以國際化的活動為主,相關的組織經營策略與組織文 化變革等均成為國際化的重要議題。

(二)新自由主義與市場化的興起

除全球化之外,新自由主義對高等教育亦有重要影響。所謂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係指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復甦形式。知名經濟自由主義學者 Adam Smith 曾在 1776 年出版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主張,由「市 場價格」扮演一隻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引導著市場的經濟活動。事實上,

市場化的經濟對於人類社會所可能產生或者已經產生的危害,人們並非不瞭解,

然而它的影響力卻是有增無減,連教育活動也難逃市場導向的擺佈。根據Cowen

(1995)的說法,市場導向的教育體系(market-driven educational systems)有兩 大特徵;一是營造教育的內外部市場;二是創造某種教育的巨觀和微觀的意識型 態。就外部市場的建構而言,其核心策略在使教育機構的運作經費,必須仰賴政 府以外的「顧客」(customers),例如工商企業、民間團體等。

就高等教育的內部市場的建構而言,英美等國主要是透過評鑑系統的建立來 達成,政府依既定的評鑑規則,根據評鑑結果對學校進行賞罰,以強化大學辦學 績效;我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即認為「政府可依評鑑結果,決定監督高 等教育品質的措施,並公開各高等教育機構品質的相關資訊,激發進一步提升品 質的動力。」(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市場化於是成為加速大學卓 越化之實現的必要條件。

其次,指在自由經濟體制下,藉由消費與生產的需求法則,產生自由競爭的 市場,以促進品質的提升。近半世紀以來,高等教育最顯著的改變,是由菁英化

其次,指在自由經濟體制下,藉由消費與生產的需求法則,產生自由競爭的 市場,以促進品質的提升。近半世紀以來,高等教育最顯著的改變,是由菁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