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研究"

Copied!
2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明輝 博士. 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研究. 研究生:張以希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十. 二. 月.

(2) 謝 誌 隨著論文的付梓完成,不禁想要問自己,在研究所兩年半的時間內,究竟成 長了多少?很慶幸,此時此刻,我的感受是如此豐盈。 首先,我要以無比感謝的心情獻給我最敬愛的指導教授張明輝老師,回首過 去,面對工作與學業的雙重壓力,一向倔強的我,卻也曾出現好幾次想要放棄的 念頭,老師總是不斷給我精神上的鼓勵,卻也像慈父般叮嚀著我,要記得休息, 不要太累了,身體健康最重要!這些話語,至今言猶在耳,每每想起心裡頭仍是 滿滿的溫馨。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老師對於研究的嚴謹與 認真,亦使我獲益良多,老師對學生的期待與苦心、對教育的執著與熱忱,流露 在每一個小細節中,而總是讓人有很深的感動。此外,有幸承蒙兩位口試委員的 指導:王如哲老師對於論文中高等教育相關部分,給予許多概念與內涵上的提示 與澄清;王保進老師對於論文中的評鑑與統計資料部分,亦提供許多建設性的觀 點與方向,因為有這些寶貴的意見,整個研究成果才能更臻完善。 其次,我要感謝教育部及苗栗縣政府教育局的長官與同仁,謝謝你們一路上 的體恤及鼓勵;謝謝研究中幫忙建構專家效度的老師們;謝謝教政所的全體老師 與同學,謝謝同門的彥宏學長、淑宜、詠春;謝謝研究所好同學與可愛的學弟妹 軒憶、育禎、毓玲、毓敏賢伉儷、孟婷、詣翔、偉鈞、新峰、硯凱;謝謝好友姿 君、溱閱、怡佳、子倫、婉卉、品綸、翠雲、雅妃、宜珍;因為有你們的陪伴, 使我在求學路上從未感到孤單,而每一次相聚的時光,都是最美好的回憶。 最後,我要將最深刻、最誠摯的感謝獻給我的家人,謝謝爸爸媽媽對我的疼 愛與信任,謝謝弟弟總是默默在一旁為我加油,我想再多的字句也無法表達對我 心中的感激,只能用一切盡在不言中來作為詮釋了…… 以希. 謹誌. 2010 年 1 月.

(3) 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以英國、美國高等教育 品質保證制度為例作深入分析,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政府部門及大學校院 建立品質保證機制之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國內 63 所大學校院行政主管為研究對象,共寄發問卷 630 份,回收有效問卷 364 份, 有效回收率為 57.8%,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 高等教育量的急速擴充是各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形成主因。 二、 各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內涵受到教育績效責任的影響。 三、 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發展由分歧逐漸走向整合。 四、 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發展由外部逐漸走向內部。 五、 我國應定期對大學院校實施評鑑,並將評鑑結果公開。 六、 我國大學校院應建立學校自我評鑑制度,並訂定提升教學及研究品質相關 辦法。 七、 學校的教學研究空間不足及成員缺乏品質保證相關知能,是我國大學校院 品質保證機制難以推動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政府部門及大學校院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品質保證.

(4)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in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Abstract This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 and to analyze that how the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s of high education work in UK and USA. After analyzing the cases, propos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for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University in Taiwan. To achieve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purposes, this study used quantitative data from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630 subjects were randomly sampled from the executives of 63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and 364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With regard to the data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were used.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conclusions are synthesized as follows: 1. The expansionary amou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of formed in the ma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2. The cont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affected by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e ma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3.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UK by the differences gradually become integrated. 4.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USA from external gradually move toward the internal. 5.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should be evaluated regularly,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uld be spread to the public. 6. Each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should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self-evaluation. 7.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pace are not enough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and the school members know less about quality assurance in general, and it is the main reason why it is difficult to promote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Universities in Taiwan and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5) 目次 目次. …………………………………………………………….. i. 表次. …………………………………………………………….. ii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與內涵…………... 13. 第二節 英國與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實施現況……... 32. 第三節 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 65. 第四節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相關研究………………………... 8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9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11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13. i.

(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17. 第一節 外部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分析…………………………. 117. 第二節 內部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分析…………………………. 132.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68. 參考文獻 …….…………………………………………………... 173. 壹、中文部分 ............................................................................. 173. 貳、英文部分 …………………………………………………. 177. ………………………………………………….. 181. 附錄一. 正式問卷………………………………………………. 181.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88. 附錄三. 專家效度問卷…………………………………………. 195. 附錄四. 專家效度考驗之指導教授推薦函……………………. 209. 附錄. ii.

(7) 表次 表 2-1. 高等教育品質架構範圍一覽表………………………….. 28. 表 2-2. 2005 年以前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進行方式………. 36. 表 2-3. 研究評鑑與教學評鑑比較表…………………………….. 38. 表 2-4. 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局學門評鑑一覽表…………….. 46. 表 2-5. 美國之全國性與區域性認可機構一覽表……………….. 55. 表 2-6. 機構認可的目的與原則………………………………….. 56. 表 2-7. 美國區域認可機構評鑑作法一覽表…………………….. 57. 表 2-8. 美國六個區域認可機構之認可內容與標準…………….. 58. 表 2-9. 美國專業認可機構一覽表……………………………….. 59. 表 2-10 認可制的確認機構職掌表……………………………….. 61. 表 2-11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核定學校一覽表……………….. 73. 表 2-12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一覽表……….. 77. 表 2-13 國立臺灣大學品質保證策略一覽表…………………….. 78. 表 2-14 東吳大學品質保證策略一覽表………………………….. 79. 表 2-15 品質保證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82. 表 2-16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85. 表 3-1. 問卷抽樣對象一覽表……………………………………. 92. 表 3-2.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一覽表………………………………. 94. 表 3-3. 調查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學者審查名單…………………. 95. 表 3-4. 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調查問卷之專家效度考驗. 表 3-5. 意見統計表………………………………………………. 96. 外部品質保證機制政府部門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99. iii.

(8) 表 3-6. 外部品質保證機制大學校院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100. 表 3-7. 內部品質保證機制教學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101. 表 3-8. 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研究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102. 表 3-9. 內部品質保證機制實施困境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103. 表 3-10 外部品質保證機制政府部門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5. 表 3-11 外部品質保證機制大學校院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6. 表 3-12 內部品質保證機制教學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7. 表 3-13 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研究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8. 表 3-14 內部品質保證機制實施困境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9. 表 3-15 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110. 表 3-16 正式問卷各層面題目分配一覽表………………………. 112. 表 3-17 正式問卷回收份數及有效份數統計情形一覽表………. 113. 表 4-1. 外部品質保證機制整體現況摘要表……………………. 117. 表 4-2. 全體受試者政策目的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18. 表 4-3. 全體受試者專業知能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19. 表 4-4. 全體受試者評鑑方式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19. 表 4-5. 全體受試者自我評鑑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20. 表 4-6.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樣 本 t 考驗摘要表………………………………………….. 表 4-7.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樣 本 t 考驗摘要表………………………………………….. 表 4-8. 122. 122.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iv. 123.

(9) 表 4-9.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4. 表 4-10 不同年資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4. 表 4-11 不同年資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5. 表 4-12 不同職稱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6. 表 4-13 不同職稱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7. 表 4-14 不同學校性質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 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28. 表 4-15 不同學校性質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 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28. 表 4-16 學校有無獲得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專案 補助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29. 表 4-17 學校有無獲得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專案 補助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30. 表 4-18 學校有無獲得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 中心計畫」專案補助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 法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v. 130.

(10) 表 4-19 學校有無獲得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 中心計畫」專案補助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 法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31. 表 4-20 內部品質保證機制整體現況摘要表……………………. 132. 表 4-21 全體受試者教學資源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33. 表 4-22 全體受試者專業成長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34. 表 4-23 全體受試者組織結構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34. 表 4-24 全體受試者獎勵措施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35. 表 4-25 全體受試者組織制度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36. 表 4-26 全體受試者專業表現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36. 表 4-27 全體受試者資源設備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37. 表 4-28 全體受試者具體規劃層面之現況統計表……………. 137. 表 4-29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對外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樣 本 t 考驗摘要表………………………………………….. 139. 表 4-30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樣 本 t 考驗摘要表………………………………………….. 139. 表 4-31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樣 本 t 考驗摘要表………………………………………….. 140. 表 4-32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1. 表 4-33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vi. 142.

(11) 表 4-34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2. 表 4-35 不同年資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3. 表 4-36 不同年資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4. 表 4-37 不同年資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5. 表 4-38 不同職稱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6. 表 4-39 不同職稱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7. 表 4-40 不同職稱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8. 表 4-41 不同學校性質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 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49. 表 4-42 不同學校性質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 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49. 表 4-43 不同學校性質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 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50. 表 4-44 學校有無獲得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專案 補助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vii. 150.

(12) 表 4-45 學校有無獲得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專案 補助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51. 表 4-46 學校有無獲得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專案 補助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法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51. 表 4-47 學校有無獲得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 中心計畫」專案補助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 法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52. 表 4-48 學校有無獲得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 中心計畫」專案補助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 法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152. 表 4-49 學校有無獲得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 中心計畫」專案補助之受試者對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看 法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viii. 153.

(13) 圖次 圖 1-1. 研究步驟圖………………………………………………. 10. 圖 2-1. 政府直接或透過市場機制提升高等教育績效示意圖…. 18. 圖 2-2. 品質審核三步驟之循環過程……………………………. 25. 圖 2-3. 品質環路…………………………………………………. 29. 圖 2-4. 高等教育品質審議機構演變圖…………………………. 36. 圖 2-5. 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制度架構圖…………………………. 5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91. ix.

(14) x.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透過對英國、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發展與實施現況之探 討,進一步探究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 明本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具體敘述待答問題與名詞釋 義;第三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架構與步驟;第四節陳述主要研究範圍與限 制。以下分別闡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第二部分則為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壹、研究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國際競爭趨於白熱化的時代,同時也是以知識經濟為主軸的科 技時代,大學長久以來作為各國培育菁英人才的搖籃,亦是新觀念與新知識發展 與傳播的集散地,高等教育遂成為各國知識創新與人力資源培育的競技場,大學 競爭力也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Trow於1973年所發表的〈從菁英轉向大 眾高等教育面臨之問題〉(Problem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一文中,曾指出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在學率未到達15%,即屬於菁英 化的高等教育時期,在此階段接受高等教育是少數人的特權,大學的功能以培養 社會的領導階層及特定的專業人士為主;高等教育在學率在15%到50%,為高等 教育大眾化(massification)的時期,此時期多數的學生可接受高等教育,高等 教育的機會成為具有某種程度能力者的「權利」;高等教育在學率如果超過50 %,則是進入普及化(universal)的階段,在此階段,全民不分年齡普遍都有接 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亦即接受高等教育被認為是國民的「義務」,高等教育的功 能也被定位為培養能適應產業社會的現代國民(楊思偉,2000;湯志民,2003)。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急速發展,一方面反應社會工商及科技發展對高等教 育人才之需求,一方面亦反映國人對高等教育所持之高度價值觀與期望,在兩者 -1-.

(16) 第一章 緒論. 交互影響下,高等教育(18至21歲)粗在學率於1976年已達15.4%,在2000年更 超過50%,為56.14%,在歷經24年的高等教育投資及發展之下,我國已逐漸成 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國家;2007年的高等教育粗在學率更高達85.31%(教育部, 2008),上述充分顯示臺灣高等教育已由菁英化轉變為普及化的程度。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品質係反映在達成高等教育的研究與教學兩項主要目標 之成功程度。以研究而言,高等教育機構(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簡稱HEIs) 必須對科學和知識的創造和發展作出貢獻;如從教學來看,高等教育機構(HEIs) 應該能夠傳遞此類知識並協助學生做好準備,以便適應並貢獻於勞動市場中的經 濟、社會成長和發展(王如哲,2008)。因此,對高等教育人力素質的提昇與讓 經濟發展再登高峰的國際化人才,就需依賴國內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模式之建構, 以維繫機構的內部競爭策略,進而提供標竿系統,促使學校在中長程的人力規劃 上,真正能培養出具有競爭力且擁有全球視野的優質人才,以確保我國高等教育 的品質,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隨著高等教育「全球化」(glibalization)及大學「大眾化」(massification) 之發展,國際高等教育面臨了新時代的挑戰與新社會的需求,歐美國家有感於國 際競爭力的壓力,開始將源起於企業的品質管理的概念應用於高等教育機構, 「高 等教育品質保證」遂成為各國政府提升高等教育機構競爭力及展現績效責任之最 佳方式。高等教育的「認可」與「品質」,不僅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取得政府經費 補助的基本資格,亦成為企業雇主遴選員工時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王保進, 2006;吳清山,20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高等教育體系的迅速擴張, 1970年代以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面臨財政緊縮的問題,高等教育的經費也因此 受到限制,故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許多國家就把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列為高 等教育政策與規劃的重點之ㄧ(戴曉霞,2000)。 所謂品質,可說是一種哲學的觀念,不同的個人與社會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是一項複雜且多層面(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而追求卓越,提昇大學教育品 質,已成為當前世界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大學的品質觀念,來自於企 -2-.

(17) 第一章 緒論. 業管理,是根據「國際標準組織」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ization, ISO)9000系列的品質管理(quality management)及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標準指導綱要發展而成。近二十年來,品質的觀念已逐漸取代「效率」的觀念, 並成為高等教育的熱門話題,誠如Green所強調:1980年代是效率的年代,而1990 年代則是重視品質的年代(引自楊國賜,2003)。是故,為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品 質,首先必須針對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與內涵進行深入瞭解,此為 本研究動機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八、九世紀時,歐洲國家為了建立和改進自己的教育, 紛紛從瞭解外國教育制度著手,以幫助國家教育的發展,強調實用的目的。一般 而言,進行比較教育的目的,可歸納為下列四點(楊思偉,2007): 一、 幫助瞭解本國的教育特質:透過不同國家的比較研究,才能真正體會我國 教育的特色與文化傳統。 二、 提供教育改革的方向:透過自己國家教育和外國教育的比較,了解本國教 育的缺點和落後之處,體會改革的比較性並進行改善。 三、 增進人類彼此瞭解與福祉:透過外國教育的研究,深入了解他國政治、經 濟和文化背景,可以增進人民相互了解,消除彼此之間的偏見。 四、 探討教育的規律與原理:為了達到上述三項目的,探討教育的規律與原理, 提供科學的根據有其必要性;比較教育關心的是一般規律或原理的探求, 而不是某些特殊的問題和現象。 以英國為例,英國大學向來自主性甚高,對自身的教學品質亦極為自信,但 也屢遭經營不善,未能滿足社會需要的批評,因此「英國大學副總長與校長委員 會」(Committee of Vice-Chancellors and Principals of the Universities of United Kingdom,CVCP)積極倡導大學須採取「管理導向」行政,採取因應措施,以確 保大學品質。並於1983年組織「學術標準小組」 (Academic Standard Group, ASG) 審查大學的品質與學術標準,於1986年提出「雷諾德報告書」 (Reynolds Committee Report)開啟了對大學品質及其學術標準探討的新時代。1991年英國政府向國會 -3-.

(18) 第一章 緒論. 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白皮書》(Higher Education:A New Framework)中,建議設 立新的品質審核組織,即「高等教育品質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 HEQC),積極推動監督各高等教育機構品質保證制度的運作與執行情 形 , 該 委 員 會 之 後 逐 漸 被 1997 年 成 立 的 品 質 保 證 局 (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QAA)所取代,QAA透過與「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HEFC)所負責的研究評鑑作業小組(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合作,對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品質的評鑑。英國政府在「高等教 育改革白皮書」(Higher Education:A New Framework)中明白指出,政府在高 等教育方面的大量資金投入,必須建立適當的績效責任制度(湯堯、成群豪, 2004)。因此,各高等教育機構一方面要重視績效責任,一方面更要提高教學的 品質,透過品質保證制度的建立,以因應市場需求。 其次,美國亦廣泛將品質管理的理念應用於學校教育,企圖運用品質管理來 改進高等教育的品質,其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係採認可制度,高等教育認可制度是 一種針對高教育所使用的外部品質評鑑過程,透過自願性民間組織鼓勵及協助學 校進行自我評鑑,並將合乎最低教育品質標準的學校予以公開承認(王保進, 2006)。1991年4月白宮發布「美國2000教育策略」(American 2000: An Education Strategy)揭櫫了六項欲在兩千年達到的國家教育目標之後,遂積極展開各項相 關作業,其中一項就是援引全面品質管理的方法至教育機構;1993年3月,美國 國會通過國家品質承諾獎(National Quality Commitment)法案,以美國國家品 質與評審標準,鼓勵大學院校以全面品質管理理念治校;此外,美國品管學會 (ASQC)發行的《品質進步》(Quality Progress)月刊也致函大學校院,宣示 建立「品質列入教育名單」(Quality in Education Listing)的做法,以維持各校 辦學品質,達到品質保證與控制的功能(楊國賜,2005)。 在1980年代以前,雖然品質保證是國外大學的核心概念,但並沒有產生在機 構管理或政策層級上的特定機制或工具。品質管理是學術社群的非正式自主規範 機制之ㄧ部分,而且並沒有與外部認可或績效責任相互關連,現今大多數國家均 -4-.

(19) 第一章 緒論. 已建立正式品質保證機制,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和國外的大學相較, 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雖然較短,但由於教育的普及化帶動了國人對高等教育 發展的需求,造成高等教育急速擴張的結果。就量的成長而言,我國較先進國家 亦不遑多讓;惟質的提昇尚無法與其並駕齊驅。為兼顧高等教育「數量」與「品 質」兩個範疇,進而使資源得以有效運用,達成自我改善之最終目的,即可參酌 國外建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經驗以為借鏡。是故,本研究擬以英國、美國為研 究對象,並針對其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實施情形進行探討,以作為我國建立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綜觀各先進國家已將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列為大學經營之首要工作,並以建立 完善的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鑒於我國現行由財團法人高 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以下簡稱高教評鑑中心)所執行之系所評鑑制度與英美 兩國各有其相似之處,因此本研究選擇以英國、美國為例進行探討,深入瞭解其 高等教育品質制度之發展沿革與實施現況,以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效, 並使用問卷調查法分析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再進一步提出結論與 建議,俾供政府部門及各大學校院作為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貳、研究目的 鑒於國外建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經驗,可供我國作為借鏡,惟目前國 內有關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研究多停留在各先進國家相互比較或單一研究 之範疇,未針對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進行深入探討,準此,茲參酌前揭 研究動機,將本研究之目的臚列如下: 一、探討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與內涵。 二、探討英國、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實施現況。 三、探討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供政府部門及各大學校院建立品質保證機 制之參考。. -5-.

(20)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本節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敘明本研究所發展之問題,以作為資料蒐 集與分析之依據;第二部分為名詞釋義,包括概念性定義與操作性定義之解釋。. 壹、 待答問題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與內涵為何? (一)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為何? (二)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內涵為何? 二、 英國、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實施現況為何? (一)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發展與實施現況為何? (二)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發展與實施現況為何? 三、 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為何? (一)研究對象對於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現況之看法是否因個人背景 變項而有所差異? (二)研究對象對於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現況之看法是否因學校背景 變項而有所差異?. 貳、 名詞釋義 一、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係泛指後中等教育(post-secondary)階段各種類型 的教育機構,包括各類型大學、獨立學院、專科學校、社區學院等,而這些提供 教育學習機構通常可於課程學習結束之後,頒授學位或文憑證書。 本研究所指之高等教育,美國包括大學、專業學院、碩博士學位修業、博士 後的修業等教育機構;英國則僅指大學類型,不包含繼續教育學院;我國則泛指 公私立大學校院。. -6-.

(21) 第一章 緒論. 二、 大學校院 大學校院係屬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之ㄧ環,依據 97 學年度大學校院一 覽表(教育部,2009)統計,目前我國大學校院共有 156 所,包括綜合大學、獨 立學院、師範大學、教育大學、體育校院、佛教學院、軍警校院、空中大學、科 技大學及技術學院等。 本研究所指之大學校院,係指國內各公私立大學,不含技專校院、空中大學、 體育校院、佛教學院及軍警校院。 三、 品質保證 品質保證一詞源於企業界,係「國際標準組織」於 1987 年所訂定之品質保 證制度國際標準,根據 ISO8402 的解釋,「品質保證」是指為提供適切之信心, 以使一項產品或服務滿足所設定之品質要求,所需建立之各項必要的規劃性及系 統性的措施。質言之,品質保證係指品質稽核人員定期地針對產品或服務之流程 與產出,檢核是否符合既定的要求和規範,以監控和改進產品或服務,並有效確 保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其至少包括下列三大階段:1.設計階段;2.生產階段;3. 售後服務階段,才足以確認品質成效,而全員參與、符合要求、顧客滿意、持續 改建,則為品質保證的四大重要原則。 本研究所稱之品質保證,係指政府或高等教育機構透過系統管理及評鑑的方 式,控管教學及研究成效是否符合國家及機構之目標,以確保教育品質並持續不 斷進行改善的過程。 四、 品質保證機制 品質保證機制係指組織為提升經營績效及品質,藉由測量、監控、保障、維 持或改進品質的過程,進而滿足相關人員的價值、目標及期待的一種方式或作法。 本研究所稱之品質保證機制,係指政府部門及大學校院為提升教育品質,透 過外部「品質保證」與內部「品質改進」的過程,所建立的一套準則或措施,包 括「外部品質保證機制」與「內部品質保證機制」兩部分。. -7-.

(22)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節主要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敘明本研究所採取之研究方法;第二部 分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瞭解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研究者自行編製「我國大 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針對國內各公私立大學之校長、 副校長、教務長、研發長、學院院長、系所主管、中心主任等 630 位學校行政及 學術主管為主要研究對象,發放問卷以進行調查。. 貳、研究步驟 為使本研究得以順利進行,茲擬定七個研究步驟(如圖 1-1)如下: 一、 確立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確立本研究之研究目的,釐清問題,作為研究進行之依據。 二、 蒐集及探討相關文獻 利用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私立元智大學、私立中原大學圖書館 及網路資源,蒐集有關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相關文獻,包括論著專書、期刊 雜誌、研究論文、政府或研究機構出版品等。在閱讀後,加以分析、歸納與整理, 完成文獻內容之撰寫,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及研究設計依據。 三、 編製問卷與施測 擬定問卷大綱及編製「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實施情形調查問卷」,經 由指導教授指正與專家學者提供意見加以修正,再進行問卷之專家效度等標準問 卷編製過程,形成正式問卷後,郵寄問卷至全國各公私立大學實施問卷調查。 四、 問卷回收與分析 回收問卷加以分類、檢視資料的適用性,淘汰無效問卷,將問卷予以編碼, 利用電腦 SPSS for Windows 12.0 版統計套裝軟體,處理問卷資料並進行統計與 分析。 -8-.

(23) 第一章 緒論. 五、 資料分析與討論 彙整問卷分析結果加以討論,以瞭解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實施情形。 六、 撰寫論文 利用文獻探討、問卷調查加以分析、討論及統整研究資料,進而得到研究結 論,再據以提出本研究建議,俾供政府部門及各大學校院作為參考。 茲將上述研究步驟化為具體研究流程圖如圖 1-1:. -9-.

(24) 第一章 緒論. 確立研究目的. 蒐集及探討 相關文獻. 發展研究工具 編製問卷. 專家效度. 問卷正式施測. 問卷回收與分析. 資料分析與討論. 撰寫論文. 圖 1-1 研究步驟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 10 -.

(25)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主要分成文獻探討、研究對象等方面,茲說明如下: 一、 文獻探討方面 本研究在文獻探討方面,係針對英文及中文發表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相關文 獻進行探討,藉由瞭解英國、美國與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發展脈絡及實施現 況,作為建構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模式之參考。 二、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在研究對象方面,係以各公私立大學之校長、教務長、研發長、各學 院院長等學校行政及學術主管為範圍。.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在研究架構上力求完整,但基於主客觀因素,仍有若干限制,說明 如下: 一、 文獻蒐集與閱讀方面 在文獻蒐集與閱讀方面,由於語言的限制,本研究所蒐集有關於高等教育品 質保證之相關文獻,在國外方面僅限於英國與美國,未能廣泛蒐集到德國、法國、 荷蘭等其他國家之文獻,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一。 二、 研究對象方面 在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實施情形, 為力求專業意見的提供,在調查對象之選取,僅以學校行政及學術主管為主,而 無法廣泛蒐集各方意見與看法,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二。 三、 研究方法方面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係以調查研究法為主題進行研究,受試者填答問卷 時,可能會受到個人當時情緒、態度、誠實、情境等主觀因素影響,而無法窮盡 所有欲得知之現況與意見,此外由於問卷篇幅有限,無法深入且確實的瞭解全盤 面向。. - 11 -.

(26) 第一章 緒論. - 12 -.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係探討本研究之相關文獻,共分為三節析述。第一節旨在闡述高等教育 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與內涵,探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及全球化的潮流之下,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發展並探討其主要內涵等相關概念;第二節旨在探討英 國與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發展脈絡與實施現況;第三節旨在分析我國大 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第四節旨在分析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相關研 究,主要係藉由相關碩博士論文以歸納分析當前之研究成果,以作為本研究設計 之主要參照。. 第一節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與內涵 本節首先闡述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藉由國際間高等教育品質 保證制度之發展趨勢,以瞭解其興起背景。其次,進一步探討高等教育品質保證 制度受到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之影響情形。最後,分析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 意義、目的與架構,以瞭解其概念與範疇。. 壹、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 影響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分就國際間的高等教育品 質保證趨勢、高等教育品質保證運動的興起等背景因素進行探討,說明如下: 一、 國際間的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趨勢 楊國賜(1995)曾提出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包括確保人力資源數量的擴充 及逐漸重視提高人力素質等,而各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大致可分為兩個方向,其一 為強化高等教育系統的內部效能,另一是兼顧高等教育的外在目的;前者旨在力 謀於適應量快速增加的同時,又能顧及到質的提高;後者則在設法使高等教育所 造就的人才能夠配合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之需要,這種改革方向,不但改變了 高等教育傳統的目的、結構與功能,且促成了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研究體制的 革新。1990 年代前,國際間主張發展中國家應優先建全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 - 13 -.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高等教育只能算是少數人的奢侈品;直到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擴張後,這些國家 便開始將注意力轉移至國家經濟的發展(World Bank,1994;引自 George,2006)。 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 2002 年重申高等教育政策架構所關注的重點,即高 等教育機構透過訓練合格且適應力強的勞動力、知識的創新,以及發展出能夠大 量使用全球知識的能力,去支持「知識領導經濟成長」,型塑知識經濟社會,提 高國家自我競爭力。基於以上重點,各國紛紛投資於高等教育,人類社會進入一 個以知識經濟作為武器的競賽場域。近年來,高等教育受到工商企業界所謂「績 效責任」(accountability)觀念的衝擊,以及在教育資源日益有限的影響下,大 學對於政府公部門經費的依賴漸增,因此要求確保大學或高等教育品質的呼聲漸 起(陳文家,2007;楊瑩,2007),現今大多數歐洲國家已經建立針對高等教育 的正式品質保證機制及外部績效責任程序。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協會(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的執行長 Judith S. Eaton 博士表示,高等 教育品質保證的趨勢原因如下(許媛翔,2006): (一)高等教育的績效責任將更受重視,尤其強調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 評鑑結果與資訊的透明化。 (二)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下,各國高等教育必須建立相關制度,以便在 國際間相互認可與頒授學位、簽署區域性的協議書,甚至頒發國際認可證書。 (三)各國政府加強高等教育服務的品質保證與控管,以增進高等教育院校邁 向全球化的競爭力。 (四)國際高等教育透過落實品質保證的有效方式,來確保逐漸擴張的「營利 性教育機構」(profi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之品質,例如提供就業人士技能進 修的專業技術學校等。 (五)國際高等教育更加重視所有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相關過程,包括指標、 同儕訪評、定期訪評、校務評鑑、系所評鑑等。 Cambell 和 Rozsnyai(2002)及 Van Damme(2003)認為助長各國高等教 育品質保證快速發展的因素有下列五點: - 14 -.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大眾化高等教育引發對學術水準下降的憂心,為提升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和促進社會融合等政策,亦造成高等教育機構面臨必須放寬入學要求的壓力。 (二)有一些利害關係人,特別是企業、專業團體和雇主組織,喪失了對傳統 的學術品質管理之信心。它們無法確定高等教育機構能夠在品質和數量上,培養 出在愈趨競爭和全球化經濟中現代職場和勞力市場的所需人力。 (三)預算限制和財務危機壓縮了政府對單位學生的撥補經費和提升公共經 費效率的要求。 (四)高等教育機構期望能更達到公共績效責任的要求。 (五)學生、教育專業人員和學術人員的流動,以及來自私立機構的壓力,導 致高等教育環境更為競爭。 Schwarz 與 Westerheijden(2004)引用 Van Vught 於 1994 年的分析指出,在 西歐高等教育體系中,促成高等教育機構在管理體制上採取某些行動來確保品質 的原因主要有四: (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二)由於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各國中央政府對數量龐大的高等教育機構在 控制上產生了限制。 (三)當時新自由主義的興起與盛行,使得「鬆綁」成為時髦且流行的訴求。 (四)因為高等教育的大量擴張及大眾化的趨勢,加上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在 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投入明顯減少;高等教育品質參差不齊的 現象逐漸浮上檯面。 二、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運動的興起 承前所述,由於近年來對高等教育績效責任的強調,促成了高等教育品質保 證運動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有二,分別為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影響、高等教育 量的擴充與經費的縮減,茲說明如下: (一)全球化與國際化時代的來臨 由於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全球化以前所未見的能力和規模對國 - 15 -.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家、市場、科技進行動態的整合。首先,就全球化的定義而言,因其本質複雜且 呈現多樣性,不同學者對於全球化之意涵見解亦不相同。Knight 和 deWit(1997) 將全球化定義為:技術、經濟、知識、人類、價值、理念等跨越邊界的流動,這 些全球性的流動會因為各國歷史、傳統和文化的差異對各國產生不同影響,亦即 全球的經濟、科技、社會、文化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因此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的 力量下所要面臨的挑戰是多元層面的,就如同 Marginson 和 Rhoades(2002)認 為高等教育同時受到全球、國家和當地的影響。 Held 和 McGrew 等學者認為全球化的概念主要包括下列四點:1.全球化最主 要的概念,是指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延伸並超越界線,致使世界上某個地區的 事件、決策和活動,對於遙遠異地的個人與社群,產生相當的意義;2.超越界線 的連結並不是偶發或隨意的,而是持續且有規則可循,同時可看出這種連結不斷 地跨大和強化;3.由於通訊設備和運輸系統的發展,想法、物品、符號、訊息、 資本、人的快速和大規模流動,加速了全球化;4.由於全球化的廣度、深度和速 度不斷地增加,本地與外地、國內與國外、地區和全球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戴 曉霞,2000)。在全球知識經濟體的發展下,資本很顯然已經成為必要而非充分 的生產條件,經濟的成功必須以知識為基礎,然而由知識帶動的科技發展,需要 以高品質的研究與發展作為後盾,其所需要的投資往往非私人公司所能負擔。為 了厚植研發能力及強化國家競爭力,各國高等教育政策於是朝向強調品質、卓越 優先的方向發展。目前許多開發中國家,為厚植國家競爭力,以對抗全球開放後 的高等教育市場所帶來的強大競爭壓力,特別注重學術卓越的追求,積極提升高 等教育品質,至此,高等教育改革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運動,而在這股全球化的 浪潮之中,不僅國家與國家的界線日益模糊,國家與市場的角色區隔也愈曖昧不 清,原本由國家所提供的服務,如高等教育,於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之下,也走向 強調績效責任的市場化經營。 另一方面,在這種全球化浪潮下所引起的高等教育國際化,亦被視為大學面 對全球化競爭浪潮的因應策略之一。相對於「全球化」而言,所謂「國際化」的 - 16 -.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概念原在於強調各國高等教育間的合作本質,不同於全球化所強調的競爭本質, 然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高等教育國際化已從以往的合作逐漸走向強調競爭 的概念。國際化的趨勢不再以國際化的活動為主,相關的組織經營策略與組織文 化變革等均成為國際化的重要議題。 (二)新自由主義與市場化的興起 除全球化之外,新自由主義對高等教育亦有重要影響。所謂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係指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復甦形式。知名經濟自由主義學者 Adam Smith 曾在 1776 年出版的《國富論》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主張,由「市 場價格」扮演一隻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 ,引導著市場的經濟活動。事實上, 市場化的經濟對於人類社會所可能產生或者已經產生的危害,人們並非不瞭解, 然而它的影響力卻是有增無減,連教育活動也難逃市場導向的擺佈。根據 Cowen (1995)的說法,市場導向的教育體系(market-driven educational systems)有兩 大特徵;一是營造教育的內外部市場;二是創造某種教育的巨觀和微觀的意識型 態。就外部市場的建構而言,其核心策略在使教育機構的運作經費,必須仰賴政 府以外的「顧客」(customers),例如工商企業、民間團體等。 就高等教育的內部市場的建構而言,英美等國主要是透過評鑑系統的建立來 達成,政府依既定的評鑑規則,根據評鑑結果對學校進行賞罰,以強化大學辦學 績效;我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即認為「政府可依評鑑結果,決定監督高 等教育品質的措施,並公開各高等教育機構品質的相關資訊,激發進一步提升品 質的動力。」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市場化於是成為加速大學卓 越化之實現的必要條件。 其次,指在自由經濟體制下,藉由消費與生產的需求法則,產生自由競爭的 市場,以促進品質的提升。近半世紀以來,高等教育最顯著的改變,是由菁英化 走向大眾化教育,甚至成為普及教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的估計,1960 年代主 要國家高等教育學生人數約一千三百萬人,到 2006 年已經增加至七千九百萬人 - 17 -.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教育部,2008),為避免高等教育人數的擴張造成政府財務負擔沉重,並提升 教育資源分配及使用效率,遂引進市場機制,以透過追求卓越、表現和水準的過 程,確保高等教育的品質(蓋浙生,2008)。. 市場. 高等教育. 政府. 圖 2-1 政府直接或透過市場機制提升高等教育績效示意圖 資料來源:出自湯堯(1990:12)。. 新自由主義者認為,全然放任的市場機制並無法有效的執行其統整功能,在 控制獨佔和提升市場競爭力方面,國家的干預是必要的(引自翁福元,2002)。 而政府、市場和高等教育的關係主要是立基在「經濟理性主義」(economic rationalism)的觀點之上,市場力量迫使高等教育機構更有成本概念、更重視管 理行為、更積極的回應市場需求,而政府也會利用直接或間接的手段,透過市場 機制運作的方式以提升高等教育的績效;圖 2-1 即在說明政府如何透過市場機 制,企圖提升高等教育績效(湯堯,1990)。 (三)高等教育量的擴充與經費的縮減 就高等教育量的擴充而言,可由主要國家高等教育人口佔同年齡層的比例來 看,從 1969 年只有 7%,提高到 2005 年的 28%(教育部,2008),顯示許多國 家的高等教育已由菁英化走向大眾化,使得高等教育的特質在下列四個方面有了 - 18 -.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本的轉變:第一,高等教育的功能已經不止於社會領導階層的培育,而涵蓋職 業的準備。第二,傳統菁英式的大學已無法完全符合社會多元化的需求,高等教 育必須採取多樣性的發展,在學生類別、學習年限、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經費 來源、研究取向及機構規模等方面必須重新定位以因應不同的需求。第三,高等 教育的擴充造成沉重的財務負擔,政府支助高等教育的能力普遍降低,高等教育 機構自籌財源的比例逐年上升。第四,為了提升教育資源的分配及使用效率,高 等教育的內部效率(例如學生單位成本)及外部效率(例如研究成果及畢業學生 之類別及品質,能否配合社會及經濟的需求),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並引 起社會大眾對如何確保高等教育品質之關切。戴曉霞(2000)指出,高等教育發 展在 1950 年代以來的快速擴充,除了和全球人口的成長有密切關係外,還有三 個主要原因: 1. 學術界在戰爭中的貢獻 二次大戰期間,學校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戰爭相關事務。學術界的貢獻,讓 社會大眾相信學術訓練與經驗對國家的發展有實質幫助,對高等教育能發揮的功 能有新的觀點,認為高等教育可以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進步。這種對大學的期望使 政府願意挹注大筆經費提升大學的規模與素質。 2. 平等主義觀點的傳播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起的民主浪潮使得平等主義的觀點深入人心,社會流 動成為一種普遍的需求,高等教育被視為是最主要的流動管道。歐美政府皆全力 提供社會大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特權,而是一種公民權。 3. 現代化理論與人力資本論的影響 在 1950 年代及 1960 年代引起普遍注意的現代化理論及人力資本論,促使第 三世界國家努力提供各級教育。現代化理論認為社會變遷為單一方向的,也就是 每個社會都會經歷相同的現代化過程,發展出相似的現代化特質;人力資本論則 是主張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是人力素質的改變和提升。 高等教育補助經費的籌措與分配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關注的焦點,在高等教 - 19 -.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育菁英時期,由於人數少,即使學生單位成本高,但社會負擔也較小;但當高等 教育邁入大眾化時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眾多,加上 1970 年代後,大多數已 開發國家面臨經濟發展遲滯的困境,高等教育的擴充造成沉重的財務負擔,為追 求經費來源的多元化或最適配置,政府必須謹慎規劃補助經費的分配模式與規 準,因此,到了 1980 年代,歐美各國對高等教育的觀點已由以往公平性的考量, 轉而注重大學的效率與品質(戴曉霞,2000),而對其高等教育機構提出「績效 責任」的要求,例如各國政府要求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提出高品質且具貨幣價值 (value for money)的證據,以向社會大眾表示負責,作為政府經費補助或其他 相關行政決定之參考(王如哲,1995),同時也重視使用資源後的實際表現與成 效,希冀以競爭方式提高效率,透過反映成本以確保品質,進而達到高等教育品 質保證之最終目的,培育優秀人才以增加國際競爭力。. 貳、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內涵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內涵可藉由探討高等教育品質之意義、高等教育品 質保證之意義與目的、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架構等面向加以瞭解,分述如下: 一、 高等教育品質之意義 Pirsig(1976)曾指出,對於品質,無人知道它是什麼、也不知道它為何, 假若無人知道品質為何,則在實務之目的上,將無品質之存在,但為了實務之目 的,品質確實存在,因此,你無法定義品質,但看到時,你卻可知道它。由此可 知,品質是一個模糊的術語,它同時包括標準(standard)與卓越(excellence) 之內涵(Ellis,1993)。自 1980 年代開始,國際間高等教育學界日益重視「品質」 議題,主要原因在於公部門的財政分配窘境,導致教育經費的日益緊縮,轉而朝 向對高等教育機構要求重視績效,認為唯有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方能吸引一流的 師資與學生,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王如哲,1998;蘇錦麗,1995;Frazer,1992)。 因此,如何確保高等教育品質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運動。 美國品管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ASQC)和歐洲品管組. - 20 -.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Quality Control, EOQC)指出品質是能滿足既定需 求的產品或服務的整體特質和特性(引自戴久永,1987)。 Crosby(1979)將品質定義為符合規格(specification)、需求(requirement), 強調品質即是零缺點。 Deming(1982)認為品質是以一種最經濟的手段製造出市場上最有用的產 品,需考慮顧客之需求,並排除不良缺陷。 Juran 認為品質是一種適合性(fitness for use),表現於是否能滿足顧客的 需求,亦是一種顧客導向(吳鄭重譯,1994)。 Gronroos(1990)認為品質可分為實際品質和知覺品質。實際品質指能符合 所有作業規格的程度;知覺品質則是顧客對經驗和知覺的看法,與期望間配合的 程度。 Harvey 和 Green(1993)與 Campbell 和 Rozsnyai(2002)對高等教育品質 有關的本質和方法的觀點,認為與品質相關的概念主要有二: (一)品質與詞彙使用者及其形成的情況有關 它意指對不同的人是不同的事,而對於相同的人來說,也許在不同時刻會採 取不同的概念。在高等教育中,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包括學生、雇主、教學及非 教學的僱員、政府及它的贊助機關、認可者、稽核者、鑑定者(包含專業團體) (Burrows & Harvey,1992),每個人對於品質都有不同的觀念,品質常反映高等 教育裡不同顧客或利害關係人的愛好。因此,品質可說是一個多面向之爭議性概 念,其會因不同使用者而指陳不同事物(Barnett,1994),隨著不同利害關係人 之需求,品質的內涵就有所差異。Burrows 和 Harvey(1992)與 Vroeijenstijn(1991) 亦認為要定義高等教育品質是相當困難的,這個論點的依據係主張品質是一個相 對的概念(Harvey、Green,1993;Maureen,1999)。在高等教育中,不同的利 益團體或利害關係人有不同的優先權,其關注的焦點也往往不盡相同;例如雇主 對於高等教育品質的觀點與教師不同,前者聚焦於高等教育的產出;後者則著重 教育的整體過程。因此品質必須根據其範圍來進行定義,在擬定品質保證制度 - 21 -.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時,不同利害關係人用來判斷品質的標準都應納入考慮,建立具有高度共通性的 標準,以避免因判斷標準不同而引起不必要的紛爭。 (二)品質是品質的相對論基準 以某些觀點來看,品質具有無法妥協的特性,王保進(2003b)綜合學者之 意見,將教育品質的內涵定為包括卓越、完美、目的配適、績效責任及轉化五個 向度。其中卓越就是「超越高標準」 (exceeding high standards) ,而品質卓越之評 估,則以通過品質臨界值之效標或標竿為基準,並重視對卓越標準之維持與改 善,是一種強調完美教育的過程,著重建構全面品質文化的學校環境。 Frackman(1991)認為大學所產出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主要就是教學、研 究與服務等三項主要功能,因此品質卓越之大學教育包括三個向度,分別為: (一) 品質代表大學所生產的產品及所提供的服務,能與相關案主的價值、目標與期望 相配合;(二)品質也代表根據大學之產品與服務所訂定的標準,能被產品與服 務提供單位充分實現的評鑑歷程;(三)品質也代表大學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能 因應相關案主價值、目標及期望的變化而有所調整(陳漢強,2000)。至於確保 品質之可行作法,則可運用「標竿化」的過程,強調教育之產出或服務能與目的 相配合,即達到品質內涵中「目的配適」的向度,進而落實績效責任、確保教育 品質。 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觀點而言,學術上的品質意涵,係指品質在高等教育 模式中,其具體標準呈現在一個既定的體系、機關、計畫或學科之內的多範圍、 多重和動態概念有關。故認為品質將隨著不同的教育模式,而有不同的意義,故 其特有意涵為(Vlãsceanu et al.,2004): (一)對於不同高等教育中的顧客及利害關係人互動利害關係的瞭解(品質要 求主要由學生、大學學科、勞動力市場、社會或政府制定); (二)與其輸入、過程、產出、任務和目標有關; (三)有值得評鑑的學術屬性或特點; (四)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階段。 - 22 -.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品質的定義為以下四種意涵: (一)品質係指卓越:卓越就是「超越高標準」,以傳統的學術觀點,卓越的 唯一最佳標準,是顯示真實的學術品質。 (二)品質係指符合目的:強調需要符合或依照一般人能接受的標準,譬如哪 些由認可或品質管理團體所定義的觀念,重視機關中工作過程的效率或履行報 告,以及在計畫中給予宗旨和使命。 (三)品質係指目的適合:重視定義的目標和機構的使命,或確認過程適合所 有外在的宗旨或期望的計畫等概念,使教育的產出能與目的相配合。 (四)品質係指進行改善:重視持續改善,並注重高等教育機構內的績效責 任,賦予其具有自治權及作決策的自由。此外,亦重視機構能在學術品格和學術 理念上達到品質,是一種強調完美教育的過程。 二、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意義與目的 近年來,「品質」二字已成為大學的熱門「標語」,或成為一種「運動」,高 等教育品質不僅涉及到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環境與研究能力,也與高等教育機構 的管理有關(王如哲,2004),要確保高等教育機構內在品質管制的適當性與功 能性,則要透過品質保證機制的運作。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係指針對高等教育機構 品質的維持與改進,有一持續的、系統的及結構性的關注。當一所高等教育機構 具有品質保證的機制,亦指其中的成員皆對高等教育品質的持續改進與提升,有 所努力與貢獻。 雖然「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迄今未有標準化的定義,惟其與「高等教育評鑑」 以及「高等教育認可」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決定高等教育的辦學表現, 同時也代表高等教育是否具備有效的產出品質,為了達到成果的產出,品質成為 高等教育的核心指標,但又因其工作性質的複雜性,對於教育品質如何達成、教 育成果如何辨識,則需要建立一完善的品質評鑑制度,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參考之 依據。. - 23 -.

(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在主觀方面,高等教育機構本身應致力於自我發展與 教學研究等工作;在客觀方面,高等教育亦需要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評鑑方 式以評估其教育品質,並藉此了解機構本身是否已達應有的水準與表現(蘇錦 麗,1997;Baker,2004) 。因此,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乃是透過建立一套客觀的 評鑑標準,並建立一套有系統的評鑑程序以描述品質的概況,進而作為高等教育 機構決策之參考,達成促進學校發展及確定績效責任的目標(王保進,1997)。 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在執行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工作時,所使用的名稱不一, 例如學者在討探討各國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制度,論及英國相關制度時,較偏向 以其高等教育「品質評量」 (quality assessment)或「品質保證」 (quality assurance) 制度為探討範圍(陳漢強,1997;蘇錦麗;1997;楊瑩,1997);美國則是以其 大學「認可」(accreditation)制度為探討範圍,因此,要以特定制度來界定「品 質保證制度」一詞,實屬不易。 陳漢強(1997)在討論大學的品質如何評鑑時,曾指出「品質管制」和「品 質保證」的概念雖均來自企業界,但此二名詞之意義不完全相同。而「國際標準 組織」(The Internay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在 1987 年曾訂定 品質保證制度國際標準;根據 ISO 8402 的解釋, 「品質保證」係指為提供適切之 信心,以使一項產品或服務,滿足所設定之品質要求,所需建立之各項必要的規 劃性及系統性的措施;亦即一項產品或服務,在目標、計畫與實況三步驟皆能環 環相扣、承上啟下(見圖 2-2),以檢視:(一)關於對敘述的目標所規劃的品質 程序之適合度; (二)實際的品質活動與擬訂計畫的符合度; (三)達成所述目標 的活動效能,使消費者相信該產品或服務能滿足其需求或期望。. - 24 -.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目標. 效能(3). 適合度(1). 實況. 計畫. 符合度(2) 圖 2-2 品質審核三步驟之循環過程 資料來源:出自王如哲(2005:22)。 Gordon 及 Lawton 在 2003 年主編之《英國教育辭典》(Dictionary of British Education)中指出, 「品質保證」一詞在英國的官方用語,是首見於其政府 1991 年所公布的《高等教育:一個新的架構》 (Higher Education:A New Framework) 白皮書,根據此白皮書,「品質保證」一詞是廣泛通用的術語,它包括兩種層面 的概念,分別為「品質管制」和「品質審核」 。前者是由高等教育機構自行進行; 後 者 則 是 由 外 部 人 員 或 單 位 對 機 構 內 部 的 管 制 進 行 檢 視 (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1991;Gordon & Lawton,2003)。 Sachs(1994)將品質的多層面姓簡化成兩層面的類型: 「品質保證」及「品 質改進」 。 「品質保證」指績效責任,它是政府所主導的外部管控,屬於中央及全 或官僚行政結構,並由外部評鑑者以量化指標評量成效;而「品質改進」是內部 管控,屬分權式的行政結構,它使用同儕評量方式,並採用較屬質性的指標來評 量成效。. - 25 -.

(4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E1-Khawas(1998)的觀點,則認為品質保證的核心基礎應為: (一)半自治的代辦處; (二)明確標準和期望; (三)由學術機關或單位自學; (四)由參訪專家做外部評鑑; (五)書面推薦; (六)公開報告; (七)對過程和結果的注意。 Vidovich(2000)等人引用「歐洲訓練基金會」 (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 於 1998 年針對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定義」如下: (一)確定公共經費使用之績效責任; (二)改進高等教育機構的品質; (三)報告經費補助的決策; (四)提供學生及雇主資訊; (五)促進大學內外部之競爭力; (六)對新設立大學之品質審核; (七)認可大學地位; (八)支援州政府和大學之間職權的移轉; (九)協助學生就學的機動性; (十)進行國際高等教育之比較。 近年來,高等教育逐漸強調績效責任的重要性,而教育品質的良窳與績效責 任息息相關,對高等教育而言,其品質代表教學、研究與服務的整體表現,在高 等教育品質益受重視的今日,高等教育機構必須負起符合社會期待的公共責任; 然而,為有效達成提升高等教育品質之目的,政府往往藉由經費補助方式作為手 段,如此將可能影響到大學自主,陳漢強(1997)即認為高等教育真正的目的應 在於發揮大學的自主精神,而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目的」主要有下列五點: - 26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purposefully about what they want, and how they’re getting there, is a great way to make creative writing assessable.. One more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Curriculum planning - conduct holistic curriculum review and planning across year levels to ensur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peaking skills in content, organisation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The point should then be made that such a survey is inadequate to make general statements about the school (or even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as the sample is not large enough

For the primary section, the additional teaching post(s) so created is/are at the rank of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nd not included in calculating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