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說明本研究的資料限定

對這三項藝術概念「藝術的創造」、「藝術的自由」及「藝術的心靈」產生相 關思考的人,其實並不限於創作者。按照其身分作分類,大概可分為三種:第一,

藝術哲學家以及藝術研究學者;第二,藝術創作者;第三,一般藝術欣賞者。第 三類(一般藝術欣賞者)對藝術創造、藝術自由、藝術心靈的概念,由於來源廣

闊而不易形成清楚的陳述,則不在此篇研究的主要範圍裡。學者們對這三項概念

「藝術的創造」、「藝術的自由」及「藝術的心靈」之意見,及藝術家們的意見,

筆者將研究心得構為本論文之第二章與第三章。此外,這篇論文包含自己的見 解,主要是因為,筆者的見解除了屬於藝術創作者的部分,還屬於一個特別的領 域,就是信仰的領域。

二、研究資料的範圍分類與論文的架構

因此,本研究可參閱的資料限定為兩個範圍:第一,理論學者的書籍;第二,

藝術家的著作、書信、口述文字以及其作品。除此之外,加上筆者的創作經歷、

創作思考以及信仰概念。

本篇論文的基本架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範圍、方 法。第二章〈學者談藝術問題〉,即討論藝術理論學者對這三項藝術概念的見解。

第三章〈藝術家藝術的實踐〉,則以藝術家的藝術實踐及對這三項藝術概念的見 解作研究。第四章〈談自我的藝術理念〉,則以自身的藝術創作經驗與信仰,為 前兩章的討論作出相關結語。第五章〈自我創作實踐〉,說明藝術真相之研究結 果影響自我創作的實踐。

三、研究資料的尋找方式

本研究的最終目的為「相信」藝術。學生時代是藝術之信念播種的時期,影 響這些未來的藝術家之創作藝術的方向。因此,在眾多藝術學者中,筆者選擇藝 術創作學習現場較常引用的藝術理論為資料起點。於是檢視「台灣藝術創作學習 者」常接觸的國內外藝術理論專書,經選擇、整理出其中重複出現,且具有創作 思考之實際影響力的藝術學者,選擇這些學者在這三個範圍-「藝術的創造」、「藝 術的自由」、「藝術的心靈」中持有的藝術概念為主要研究。

實際說明:1.以台師大美術研究所之創作研究生的畢業論文作整理。

2.檢視其創作論文摘要與本研究範圍(創造、自由、心靈)

相關的部分。

3.檢視其創作論文關於藝術哲學理論的參考書目部分。

4.因此可選擇存在於藝術創作學習者心中之藝術概念的理論 來源。

第四節 從台灣藝術學習現場對「藝術的真相」初步問題探討

台灣的藝術創作學習者之藝術創作,其創作的目的若是偏向形而上的、精神 的類型,普遍對藝術有一種特別的信念。那信念就是「相信」藝術創作可以滿足 人或自身的某些「高層次」的需要,並期望自己的藝術能達到這最高的理想。試 就筆者整理之附錄一,展開對藝術問題的初步探討。筆者在附錄一中摘錄數個藝 術創作學習者的創作論文摘要,其創作理念與本論文的重心「藝術的創造(生命)」 或「藝術的自由」或「藝術的心靈」相關。

吳佳樺:「透過創作形式尋求真實存在的自我」;(註 7)

方淑芬:「以繪畫的方式所進行的對於生命本質的探究」;(註 8)

施品榕:「表現人的心靈在回歸自然與追求自由的渴望」;(註 9)

陸承石:「如果心靈上的需求以某種特定形式發揮出來,則「藝術」是當仁 不讓」(註 10)

林賢俊:「對於心靈真實的追求所作的努力」(註 11)

他們的藝術理想包含了「創作」、「生命」、「自由」、「心靈」等思考,並表露 所求之目標,如:存在的自我、生命本質、自然回歸、心靈的真實。若將藝術家

視為一個真誠的人,從他們的藝術理想可看出人在藝術行為中有著特殊的需求及 目的,指向「存在」、「真實」、「生命」、「自由」…等,而他們的藝術行為可視為 人性自動的偏向,人之藝術的目的,在這裡顯明為或尋求、或探究、或表現、或 追求那「存在」、「真實」、「生命」與「自由」。

雖然只以台灣藝術創作學習者為初步觀察對象,但是筆者相信從中顯示出那 自然的人性特質及更深的人性需求,是普遍存在於人類的心思之中,甚至相信這 是自遠古的人類就有的人性特質。對於解決人更高層次的需求,藝術家認為藝術 創作是一個有效的方式,並在創作上進行各種努力。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 在這樣崇高的理想之下,從來沒有一位藝術家用藝術創作完滿達到所謂「尋求存 在的自我」、「探究的生命本質」、「心靈真實的追求」,卻不斷有藝術後繼者在這 條道路上努力,一如筆者在附錄一中所列舉的。他們必受過教導,或是受到藝術 學習環境的潛移默化,才會在心中形成如此的信念。在此試從創作論文中列出的 藝術哲學專書,以瞭解他們的藝術創作是基於何種哲學思維。

於筆者所整理之附錄一中,被藝術創作學習者挑選接受的哲學家或思想家初 步整理如下:

(東方部分)

史作檉(註 12)、余秋雨(註 13)、李澤厚(註 14)、高宣揚。

(西洋部份)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註 15)、黑格爾(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托爾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註 16)、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註 17)、里德(Herdert Read,1893~1968)、薩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註 18)、佛席倫(Henry Focillon)。

從各論文資料中觀察,藝術創作學習者的主要創作思想,或多或少與參考書

目中的哲學相關書籍相關,他們的創作根源也許不是閱讀這些哲學書籍而引發,

但是他們受了這時代哲學思維的洗禮,卻是一個事實。兩者之間的關聯,對應如 下(註 19):

1.參考史作檉學者:

吳佳樺「尋求真實存在的自我」; 方淑芬「思索生命存在的價值」。 2.參考余秋雨學者:

方淑芬「藝術的目的…在於表現人生真理」; 簡明朗「把藝術品隱藏的真理傳達給觀者」。 3.參考李澤厚學者:

施品榕「表現人的心靈在回歸自然與追求自由的渴望」。 4.參考康丁斯基:

林賢俊「心靈真實的追求」;

吳永欽「藉由創作來呈現意念、情感與心靈覺知」。 5.參考海德格爾:

張雅琪「不再是單調的拷貝真實,而是超現實、也超越寫實,

只存在作品、不存在現場的一種超幻象」。 6.參考薩特:

林俊賢「創作的議題涉及到虛擬與現實間的關係」。

哲學家或思想家們對世界思維的影響很深,但是他們的理論並不絕對等於真 相,保守地說,他們只是提較具信服力的說法,先後被不同時代學者提出的論述,

未必越來越接近可能的真相,這些論述時常互相排斥,例如:薩特的存在主義觀 點,與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觀點就是相違背的。因此雖然景仰他們對人類智慧思 考的偉大貢獻,卻仍然要對他們的論述保持一定的客觀懷疑。哲學是一切學問的

基礎,藝術的學問總與人深度相關,儘管哲學家們的論述有多麼地懾服人,筆者 仍然認為他們的論述可以被人自己,用直覺的方式判斷其真偽性。因此,這篇論 文「藝術的真相」在第二章〈學者談藝術問題〉中,引用了多位學者的說法以研 究藝術真相的問題,筆者並非希望藉著他們的論述獲得現成的解答,而是在現有 解答上進行各種詳細的懷疑。筆者提出懷疑的原因是:藝術與人息息相關,學者 們研究「藝術」,卻未能先就「人」的基本問題提出解答。因此,建立在其上之 藝術理論的可信任度,就不得不使筆者產生懷疑了。

更進一步的說,因著人未能釐清人為何有「藝術」,有關藝術的起源、原因 及其外在與內在目的,學者都只是作出充分的假設,但是一般人將學者的話視為 真理,因為人的心需要確定的答案-無論這個答案正不正確。某些敏感的藝術創 作者感受人的特別需要,這感受是深刻的、也是真實的。這是一種無關生存、無 關社會、無關經濟的真正需要,假設藝術創作者決心要為人的需要作出努力,卻 建立在錯謬的理論上,所作的努力就成為無效用的,所完成的藝術作品不是“有 效的"藝術,而是無用的藝術。這些無用的藝術又經過學者錯誤的肯定(可能來 自學者自身錯誤的判斷),也有可能偽裝為有用、有價值的藝術,成為有名的藝 術。筆者認為複雜的原因源自於對“人"的基本問題無法獲得解決,誰能斷言「人 的目的」?誰能述說「人的本質」?若連藝術服務對象-「人」都無法清楚明白,

又如何明白人所發明的藝術呢?

情況雖然是複雜且困難的,然而,筆者仍然有研究「藝術的真相」的理由:

第一,可以破解藝術的神話-那些沒有可靠根基的論述;第二,可以有合理的態 度「相信」藝術-就是相信藝術那真實的「力量」;第三,可以離開人自欺的虛 妄-設定正確的藝術創作目標。

【注釋】

(註 1)湯瑪斯.華騰伯格(Thomas E. Wartenberg)編著,張淑君、劉藍玉、吳霈恩 譯,《論藝術的本質:名家精選集》(The nature of art : an anthology),臺 北市,五觀藝術管理,2004,p.3

(註 2)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新華書店總 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79-81,pp.52-59

(註 3)劉千美著,《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2001,p.164。

倫理學以及美學。

(註 16)尤昭良著,《塞尚與柏格森》,台北市:高談文化,2003,p.132

《…柏格森為二十世紀初法國知名的生命哲學(life philosophy)之哲 學家,他出自一個猶太裔的音樂家庭…。一九七二年柏格森以他一 九Ο七年的主要論述:《創造進化論》(L'Evolution créatrice)獲得諾 貝爾文學獎。這個事實,反映了柏格森的思想自一八八九年開始,

隨著他重要著作的陸續出版與廣受注目。》

(註 17)海德格是十九世紀中後的德國哲學家,他曾嘗試引領哲學家脫離形 上學及知識論的問題而朝向本體論的問題。存在主義學者薩特、詮

(註 17)海德格是十九世紀中後的德國哲學家,他曾嘗試引領哲學家脫離形 上學及知識論的問題而朝向本體論的問題。存在主義學者薩特、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