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自我創作實踐

第四節 結論

在這一次的創作研究中,筆者重新思考了藝術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問題,相信 也是每一位藝術創作者必思索的問題,關於藝術中的創造與生命、藝術中的追求 目標-自由以及探索藝術心靈的真實面貌。這些問題原本就是難以有明確真實的 解答,在本論文試著提出的並非這些問題的真正解答,僅是藝術人士在藝術領域 中的經驗談以及深刻的心得。但是藉由此論文的研究,筆者得知個人對「藝術」

的見解緊係於自身對「人」的見解;因而藝術的真相不是唯一,而是隨著“個人"

或“團體"對「人」持有的觀念而產生對藝術相異的見解。因此,筆者大膽提出 另一假設-以基督徒的觀點談藝術問題,其中對「藝術創造」、「藝術自由」與「藝 術心靈」的看法可能與大眾的普遍觀點極為不同,但是,筆者仍將這樣的見解視

為藝術的真理之ㄧ,並以此為自我創作的根基。筆者認為身為藝術創作者是創造 者(神)藝術創造的延續,是一種創造的複製而非新的創造。在藝術作品裡可以 體會到創造者創造生命的感動與自由釋放的氣氛,然而真實的生命和自由的實際 卻無法藉著藝術作品真實地傳輸給觀賞者,只是藉著藝術作品發散出生命與自由 的氣氛,多少也能帶給觀者些許的好心情與對生命、自由的新鮮期盼。筆者的創 作也是以此為目標,就是於欣賞作品過程中給人生命與自由的感受,然而最終實 際產生於欣賞者心中的仍是「美感」本身。因此,筆者認為藝術作品最實際的目 標乃是以給人觀者愉悅與美感為其目標,其他的目標並不能有效的在藝術中成功 實現,所遺留下的僅是一篇篇思慮清晰的藝術計畫書。

藝術的心靈自動地對自然產生特殊的注意力,創作者描繪自然而產生的喜愛 之情,更不須與陳明自我的心中意念或關注社會議題之類的現代藝術趨勢相異,

而矮化這純屬自然的藝術表現。甚至,這最單純發自藝術心靈而有的藝術風格,

反而正是一般人所需要觀看的藝術。以一般人為先決服務主體的創作者不應被視 為其藝術理念較不高級或其行為是譁眾取寵的,反之,這樣的藝術創作者捨棄了 試圖在藝術史中的取得一席之地,而選擇古老的藝匠心思-「藝術乃為服務眾人 的工作。」筆者也是以服務為創作態度,並在提供“美"的享受之外推入新的「服 務」-提供對“神"的享受之指引。(筆者寫明這僅是「指引」表示作品中不“直 接"提供對神的享受,但是能對這樣的享受提供一種指示的方向。)

這一系列的創作前後大約進行了一年多的時間,其中常有製作停頓不前之 時。每每心中的感受深刻卻又不易找到合適的繪畫語言發表,想必這也是每一位 藝術創作者常有的經驗。筆者解決這些創作難關的方法,就是到藝術的靈感泉源 旁思索:「究竟自然是何模樣?」筆者總是覺得藝術的生命不是創作者所賦予的,

至少,筆者作品中的藝術生命不是筆者所賦予的,因為若是創作者所賦予的,又 為何會有停頓的情形呢?不過,當藝術生命要顯現在作品中時,“藝術"就會藉 由人的「手」形成具體的作品。“藝術"總是不知為何的「出現」,也總是不知 為何的「不出現」。筆者所能做的,就是到“藝術"常出現的場所等候,以求當

藝術出現的時候,自己會是第一個 “瞥"見它的人。

雖然筆者藉著耐心的等候常瞥見“藝術",卻總是不能將它成功留下。因為 一位創作者的「手」需要被鍛鍊使之更加 “柔軟"才行,惟有藉由“柔軟"的 手,“藝術"才能在作品中實踐它心靈中的所有企圖。筆者的創作在往後的日子 裏,還要再更“柔軟"下去,使藝術的生命在其上更加豐盛。

【注釋】

(註1)聖經,《以斯拉記》,第一章第五節

《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宗族首領、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 靈的人,都起來要上去建造在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

(註2)「申言者」指藉著神的啟示,為神說話並說出神的人。

(見 李常受主譯,《新約聖經恢復本》,台北市:台灣福音書房,1999 年

(第十版),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28 節註 3)

(註3)聖經,《希伯來書》,第一章第一節

《神既在古時,藉著眾申言者,多分多方向列祖說話》

(註4)劉遂發行,《詩歌(補充本)》,台北市:台灣福音書房,1978 年初版,

第120 首

(註5)聖經,《希伯來書》,第一章第 3 節上

《祂是神榮耀的光輝,是神本質的印像,用祂大能的話維持、載著並推動 萬有;》

(註6)李常受編譯,《詩歌》,台北市:台灣福音書房,1968 年初版,第 9 首

(註7)相近於亨利.佛席倫(Henry Focillon)所認為:「生命本身就是造形的創 造者」。(見本論文第二章註 12)

(註8)聖經,《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第 40 節

(註9)聖經,《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第 33 節

(註10)聖經,《詩篇》,第一三三篇第 1~3 節

(圖 1)筆者 2007 年攝於員山鄉

(圖 2)筆者 2005 年攝於員山鄉

(附錄一)

-Herdert Read,1978,《現代藝術哲學》

-Henry Focillon(亨利.佛西昂),《造型的生命》,2001

-Jean Baudrillard,《Art and philosophy》(藝術與哲學),1996

-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爾)

(從 陳榮華,《海德格的時間與存有闡釋》,2003)

-史作檉,《塞尚藝術之哲學探測》,1984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1990

-Kandinsky,《藝術的精神性》

4 簡明朗

-Hans-Georg Gadamer(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5林妙俞

-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爾)

(從 張祥龍著,《海德格》,2005)

-杜聲鋒著,《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1988

8張雅琪(科技藝術研究所數位藝術組)

-Martin Heidegger 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出版社,1989

-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6 9林俊賢(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題目:《化身》

9.1 創作者論文摘要內容之截取

-當藝術隨著科技的進步,將創作的議題涉及到虛擬與現實間的關係時,

「化身(Avatar)」的概念就一再的被數位藝術家所探討。

-在虛擬的世界裡,「化身」這樣的概念是一種將實體加以數位化、虛擬

-Henry Focillon,《造形的生命》,2001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1999

-高宣揚,《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1996

-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

-Kandinsky,《藝術的精神性》

-黑格爾,《美學》

【資料來源】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系統 http://etds.lib.ntnu.edu.tw/gs/ntnu/etd.htm 2.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子學位論文系統 http://thesis.tnua.edu.tw/main/index 3.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碩博士論文系統 http://140.131.26.12/doc/chtml/

(附錄二) 作品圖錄

油畫 全麻畫布 名稱:員山(2) 年代:2008 尺寸:20F

油畫 全麻畫布 名稱:員山(3) 年代:2008 尺寸:20F

油畫 全麻畫布 名稱:員山(4) 年代:2008 尺寸:20F

油畫 全麻畫布 名稱:員山(5) 年代:2008 尺寸:50P

油畫 木板裱布 名稱:員山(1) 年代:2008

尺寸:91cm*91cm

油畫 木板裱布

名稱:二湖鳳梨園 年代:2008

尺寸:92cm*91cm

油畫 木板裱布

名稱:雙連埤-神秘湖 年代:2008

尺寸:91cm*91cm

油畫 木板裱布

名稱:雙連埤-家 年代:2008

尺寸:91cm*91cm

油畫 木板裱布 名稱:宜蘭河_在 LEAWOOD 橋上 年代:2008 尺寸:60P

油畫 木板裱布 名稱:宜蘭河 年代:2008 尺寸:60P

油畫 木板裱布

名稱:雙連埤-雲來了

年代:2008

尺寸:200cm*140cm

油畫 全麻畫布

名稱:三貂嶺

年代:2007

尺寸:220cm*60cm

附錄三 創作過程底稿

<員山(2)>

寫生底稿 2007 年

<員山(3)>

寫生底稿 2007 年

<員山(5) >

寫生底稿 2007 年

<員山(1)> 寫生底稿 2007 年

<二湖鳳梨園> 寫生底稿 2007 年

<雙連埤-神秘湖> 寫生底稿 2007 年

<雙連埤-家>

寫生底稿 2006 年

<雙連埤-家>

水彩底稿 2006 年

<宜 蘭河>

寫生 底稿 2005 年

<雙連埤-雲來了> 素描底稿(上)及水彩底稿(下) 2007 年

<三貂嶺>

素描底稿 1 2007 年

<三貂嶺>

素描底稿 2 2007 年

參 考 書 目 1. 聖經

2. 湯瑪斯.華騰伯格(Thomas E. Wartenberg)編著,張淑君、劉藍玉、吳霈恩譯,《論 藝術的本質:名家精選集》(The nature of art : an anthology),臺北市,五觀 藝術管理,2004

參 考 論 文

1. 吳佳樺,《形式與意念---線性、平面性及空間性的繪畫之創作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美術研究所,民 97

2. 方淑芬,《西洋繪畫色彩發展與理念探討暨個人創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美術系美術研究所,民 90

3. 施品榕,《心遠地自偏-以鳥類比喻現代人對自然與自由的追求》,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美術系美術研究所,民 96

4. 陸承石,《當代物質美學及個人創作之論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美術 研究所,民 96

5. 簡明朗,《「藝術裡的對話」—傳統與現代的交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美術研究所,民 92

6. 林妙俞,《兩點之間的距離 — 林妙俞水墨創作論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 術系美術研究所,民 96

7. 林賢俊,《顯與隱的對話 —林賢俊的抽象繪畫探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 系,民 96

8. 張雅琪,《超幻象-超越真實的虛擬真實》,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民 95 9. 林俊賢,《化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10. 吳永欽,《凝想頓現—繪畫空間中的形、色、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 術研究所

網 站

1. 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網路資訊: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系統 http://etds.lib.ntnu.edu.tw/gs/ntnu/etd.htm 3.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子學位論文系統 http://thesis.tnua.edu.tw/main/index 4.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碩博士論文系統 http://140.131.26.12/do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