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藝術家藝術的實踐

第二節 藝術家自由的實踐。以伊弗.克萊恩為例。

現今,「自由」是藝術中重要的價值,在某些藝術中更成為最重要的價值。

這時代的人給予藝術家創作的自由,沒有任何形式上無謂的規條,什麼都可以改 變,從思考到成形,從工具到材料,從製作到展示,全部都是開放的,一切創作 的形式全是自由的。然而,當藝術傑作產生,藝術的自由就限制在產生的形式裡,

形式先被藝術家固定,又被後來產生的名氣固定。新的藝術家總是不悅已成的藝 術品之自由不夠徹底,如:印象派繪畫的形式已經自古典寫實中自由了,後來的 抽象主義繪畫仍然嫌棄他們不能從自然模仿規條中自由。

在藝術自由的這條路上,藝術家的想法與做法千奇百怪,為了使這一節的討 論能夠有條理,必須將藝術的自由作一個簡約的歸納,可以分為:第一,在藝術 物質裡的自由;第二,在藝術精神裡的自由;第三,在藝術行為裡追求人的自由。

在藝術物質裡的自由,指藝術作品外在的製作上沒有限制的自由。在藝術精神裡 的自由,指藝術作品內在的形成上沒有限制的自由。在藝術行為裡追求人的自 由,是人對自由終極的追求實踐在藝術行為裡。接續第一章第二節「藝術的自 由」,是以針對後現代藝術的理論家為主述,所以,這一節「藝術家自由的實踐」

也接續上一章的論述脈絡。

檢視藝術家在藝術物質裡的自由與藝術精神裡的自由之藝術成果,筆者認為 成果是圓滿而成功的。藝術家突破物質的限制,將任何材料運用在藝術理念的表 達上,如:杜象的現成物作品《噴泉》,他展現一種新藝術觀念是,任何事物都 可以成為藝術品,只要人們願意接受它是一個藝術品。(註 18)又如:後現代新 興的地景藝術(Land Art),都證明藝術家在藝術材料上已完全自由。他們在物質 的自由運用上若是有什麼未突破的限制,那應該只剩下一個,就是受限於物質的 既有種類。另一方面,藝術家突破精神的限制,也同樣到達一種極致。起先,中

世紀以後的文藝復興藝術,擺脫宗教規條,表現出新宗教情操,藝術家自我的見 解展現人文的精神與特質。抽象主義(abstractism)的藝術表現,更解除藝術與 自然的必要關聯性,創作出純粹形式的藝術。物質藝術家更打破藝術作品必須具 有精神內涵的鐵律,完全拋棄藝術的精神,創作出物質藝術(material arts)作品。

與物質藝術相反的是概念藝術,法國藝術家伊弗.克萊恩(Yves Klein)使藝術 精神不再依存於物質,「精神」(概念)成為藝術品的全部。

在藝術物質與精神之自由的貢獻方面,這些藝術家的表現精采而新穎。不 過,若就現代藝術家他們突破性行為的“動機"來看,他們的自由卻是失敗的。

評論家蓋布里克(Suzi Gablik,1984)在《現代主義失敗了嗎?》(註 19)此書 中指出,現代藝術家種種藝術自由的表現,如:追求物質取用的自由、追求在藝 術精神方面的自由,其本質是一種“顛覆"的傾向,屬於一種文化反抗的行為。

在現代的科層體制之下,人們被訓練執行單調的例行工作;由於一 輩子都在從事幾件反覆的工作,使得人們的心靈僵化了,甚至少有突破 僵化的慣例,而發揮其理解力、判斷力和想像力。﹝…﹞難以理解或令 人感到不安的藝術活動之所以能發展成一股反潮流,正是因為它們破壞 我們慣常的思考和理解模式。(註 20)

現代藝術用一種顛覆性的自由,嘗試反抗現代科層體制的僵化。但是藝術自 由的顛覆,並沒有成功破壞現代文化的價值觀,某些方面來說,現代藝術家的自 由革命是失敗的。必須承認一樣事實:任何想創造新價值觀的藝術家,都無法擺 脫必須和外界保持密切接觸的規則。他們雖然發現他們的藝術提出強烈的反對,

仍然無法擺脫科層文化的規定的生活方式。(註 21)

一、在藝術行為裡追求人的自由

所以,藝術家若在藝術自由的這條路上,還要有什麼出人意表的新鮮表現,

只剩下在藝術行為裡追求「人的自由」這一項目。其動機是根源於人的心靈對完 全自由的渴望,期望這自由所產生的效力,(並非如前兩種自由是為了擺脫文化 的束縛-人身外的束縛),能擺脫人本身的限制。人本身有什麼限制?人有時間 的限制,不能回轉或快轉時間;人有空間的限制,不能同時存在於兩地,或是隨 意到達一地;人有生命的限制,不能保持年輕,也不能永恆活著。這些限制是公 平地對待每一個人,不像現實的限制總是不公平的。也因為限制的公平性,因此 這些限制不一定引起每一個人的反應。

二、以伊弗.克萊恩(Yves Klein)為例

然而,藝術家之中必然產生追求自由的志士。在本節「藝術家自由的實踐」

將討論第三種藝術自由的概念-「在藝術行為裡追求人的自由」,並以藝術家伊 弗.克萊恩(Yves Klein)的藝術自由的實踐為主要敘述。以伊弗.克萊恩(Yves Klein)為例的原因是,對他來說人本身的限制正是一件極大的困擾,他曾經表示 過:

「我與生俱來的特立獨行和我繁複的心理性格互相爭鬥著,我喜歡那 完全不屬於我的東西,那就是我的生命,而我厭惡我已擁的一切:我受 的教育,我的心理遺傳,傳統的和有教養的看法,我的罪惡,我的過錯,

我的特質,我的狂熱愛好,總之,我厭惡那些時時刻刻,無可挽回地導 致我的肉體、感覺和感情死亡的東西。」(註 22)

對他而言,生命就是他的藝術本身,但生命不屬於他而是歸屬於即將來臨的

「想望世界」(monde de désir)(註 23),是脫離軀殼完全自由的狀態(註 24)。

克萊恩所指的「生命」是完全自由的,而他並不擁有這「生命」。他比一般人更

加厭惡不自由的一切,厭惡他所擁有、限制他自由的一切,因此,他要追求那「生 命」,也就是他認為的「藝術」。他對自由的追求會有這樣與常人更加激烈主觀的 見解,與他接觸的理論思想有關。在 1947 年底或 1948 年初,他得知了馬克思.

恩迭爾(Max Heindel)的著作「十字玫瑰的宇宙起源論」(la Cosmogonie des Rose-Croix),並且加入以「十字玫瑰的宇宙起源論」為講解內容的「十字玫瑰協 會」。從此以後,「宇宙起源論」成為他藝術的基礎,也已形成他不會改變的性格

(註 25)。

郭藤輝(1993)在研究伊弗.克萊恩(Yves Klein)的論文中,說明恩迭爾 的「宇宙起源論」如下:

恩迭爾(Max Heindel)的「宇宙起源論」(Cosmogonie)之中心 思想是建立在「生命-形式」(Vie-form)的兩極上。生命就是自由的 心靈,也就是表面看好像是空的空間(I'espace);相反的,形式是 受限制的心靈,也等於是物理的物質,在人類進化整個階段期間,這 兩種狀態相互交替著。﹝…﹞。最後,這兩者之間所進行的結合而達 於人類進化的頂峰。(註 26)

「生命」是自由的心靈,在呈現上像是「空的空間」。「形式」是受限制的心 靈,就是物理的物質。人是這兩者的結合,因此,有生命的一面-屬於自由,也 有形式的一面-屬於限制。伊弗.克萊恩藝術的目的就是使自己可以脫離物質、

形式,達到“自由的生命"。於是,他開始了一連串的藝術行為,這些藝術行為 可歸納為一個動機-追求自由的生命。

三、克萊恩的單色畫

1950 年代開始,克萊恩開始創作單色畫(Monochromes)。起先他創作各種

顏色的單色畫,後來他幾乎沉浸在藍色單色畫的世界。甚至克萊恩的藍色成為一 個藝術專有名詞-國際克萊恩藍(IKB)。他執意要創作單色繪畫的原因,自然 也與恩迭爾的「宇宙起源論」有關。

恩迭爾在他的著作裏明確的提到:「物質世界就是形式世界,(未來 的)想望的世界﹝…﹞是色彩的世界」﹝…﹞純色彩的藝術等於是浸淫 在無限空間裡回歸到沒有自我意識之生命的樂園裡,線則是用來表示分 割、分離、產生限制、錯綜複雜和封閉了色彩開放的世界,因而破壞了 樂園。(註 27)

恩迭爾認為色彩的世界是「想望的世界」,一個完全自由的狀態。因此在克 萊恩的繪畫實踐裡,必然以純色彩的藝術進入他引頸期盼的「生命樂園」。對於 以此為目標的藝術實踐,藝術家克萊恩說:「經由色彩,我體會到一種與空間結 合的感覺,我是真正自由了。…在遠方的色彩裡,它則是生命、是自由。」(註 28)

在單色畫的世界裡,克萊恩得到自由的初體驗,但是這樣的自由體驗,僅僅 是一種暫時性的精神釋放。事實上,「無限」、「釋放」、「自由」的空間,只能留 給單色畫中的色彩本身,與創作者無關。雖然如此,這仍然指引了克萊恩進入「空 的空間」(I'espace)之初步方向。所以,克萊恩試圖在利用單色畫的物質特性 及展示的方式,消除繪畫空間的世界和我們真實世界的距離(註 29),如他在 1960 年開始嘗試創作《海綿浮雕》單色畫。

四、克萊恩的非物質繪畫

克萊恩知道在單色畫裡,並不能使人進入恩迭爾所說的「空的空間」

(I’espace)。他開始發展非物質性的藝術,並且非物質性的藝術要盡力朝向「空」

的最高境界,以達到恩迭爾「進化」理論裡所宣示的-「空間的年代」(I'époque de I'espace)。恩迭爾宣示未來人們會進化到「空間的年代」裡,人除了以「浮昇」

(註 30)的狀態完全自由的行動之外,彼此之間的聯繫則是以「心靈感應」的 方式(註 31)。恩迭爾進化理論中預言「空間時代」的來臨,完全自由的狀態推 動克萊恩創造新的藝術,於是,克萊恩開始「飛向天空」的計畫。

「飛向天空」這件事,對克萊恩而言似乎是一種神奇的犧牲,飛行 和湮滅現象,事實上已成為他的神話的兩個極點,兩者均與死亡的意念

「飛向天空」這件事,對克萊恩而言似乎是一種神奇的犧牲,飛行 和湮滅現象,事實上已成為他的神話的兩個極點,兩者均與死亡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