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行政區的變遷歷程

第二章 高雄市的發展與變遷

第一節 高雄市行政區的變遷歷程

高雄地區在距今一千年前,為平埔族的一個支系「馬卡道族」(Makattao)

之居住地,由於當地竹林茂盛,而馬卡道族又稱呼「竹林」為(takau)55,音同 漢語的打狗,久而久之,「打狗」遂成為高雄市最原始的地名56

荷蘭人來台之前,已經有遠從大陸沿岸來的捕烏漁民在打狗仔(今旗後)設 置小茅屋當作捕烏魚時休息用的漁寮。十七世紀,荷蘭人抵台後,將打狗當作貿 易重地,買賣的物品有石灰、鹽、木材、藤、稻米等。當時有很多的交易都在打 狗海岸潟湖內的小島上進行,荷蘭人稱這些小島為「貿易之島」。

高雄地區在明鄭時期隸屬承天府萬年縣,永曆 18 年(1664)隸屬承天府萬 年州(僅縣改為州),清康熙 23 年(1684)改隸福建省台灣府鳳山縣,光緒 13 年(1887)台灣建省後則再度改制隸屬台南府(參考表 2-1)。康熙年間,台灣官 府至閩南漳州府南靖縣招募鹽工,在現今鹽埕區的地區開闢鹽田,最初稱為打鼓 澳鹽田,之後將鹽場北移至興隆里打狗港口岸,更名「打狗鹽埕」,同時由於鹽

55 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高市文獻委員會出版,1987/6),p142。

56 大正 9 年(1920),第八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主台時期,頒布改正官制,廢除西部的台北、桃 園、新竹、宜蘭、台中、南投、嘉義、台南、阿猴、澎湖十廳,改設台北、新竹、台中、台南與 高雄五州。其中「高雄」的地名,是在大正 9 年改正「不雅」地名時,以同年 8 月,府令第 48 號,取代「打狗」的56。「高雄」兩字,日語唸為(Ta ka O),與「打狗」(Ta ka U)兩字的音調 十分相近,遂取而代之,沿用幾百年的「打狗」遂成歷史上的名詞。『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

(高市文獻委員會出版,1987/6),p143』。

場多集中在後壁港水瀨之南,因此往後正式稱為「瀨南鹽場」。「瀨南鹽場」在鹽 輸新鮮海產所築的一條到達港邊的鐵路,稱為「濱線」(Hama Sen),也由於台語直譯 HamaSen 音同「哈瑪星」,故後來稱當地為哈瑪星。『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高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1987/6),p142』。

58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高市文獻委員會出版,1987/6),p155。

西元 1920 年

第二節 日治時代高雄港的建設與都市發展

高雄市富有濃厚移墾社區色彩與海洋文化,是依賴高雄港而興起繁榮的港 市,港市共生、共榮為其主要特色。高雄市的港市互依特色可以從港口的使用發 展與市街發展變遷、政經中心移轉的對照看出來。

高雄港口的發展從早期的漁民散居旗後、被荷蘭人當成交易地點而暱稱「貿 易之島」、明鄭時期的漁鹽產業、清代時的北京條約開放高雄港以作為貿易港65、 日治時代的台灣南部重要大港定位,二次大戰結束至今的國際貿易港等等,皆可 見得高雄港的重要性。

高雄市街及行政中心的推移與港口的關係到了日治時代甚為明顯,當時的市 街發展從港口尚未建設前的旗後、哨船頭,到第一次築港後的哈瑪星、第二次築 港後的鹽埕地區。鹽埕地區在戰後亦因鄰近港口的關係,獨領風騷數十年,一直 到了高雄第二港口開發與重大港灣設施機能轉移後才漸漸沒落。

一、日治時代打狗港的建設

明治 28 年(1895),日人統治台灣後,因其殖民地經濟政策的需求,乃積 極經營台灣,開發米、糖等各項資源,以滿足母國需要,另方面亦有利其政軍方 面的統治權威。日人尤其著重於鐵、公路及基隆、打狗兩港口的修築。當基隆築 港之後,日人乃進行打狗築港(見照片 2-1、2-2),打狗(今高雄)因而獲得進 一步發展。

(一)築港試驗 (1904-1908)

明治 33 年(1900),台南與打狗間鐵路通車。日人除了開鑿打狗山山麓完成 鐵道及今鼓山一、二路(俗稱車路頂)外,並首先嘗試利用挖掘港灣內部泥沙,於 今南鼓山海埔地填築打狗停車場(火車站),以作為貨物集散地66。明治 34 年(1901)

日人選在橋仔頭 (今橋頭) 設立新式糖廠。明治 35 年(1902),台灣總督府頒佈

65 咸豐 8 年(1857)天津條約增開台灣(台南)為商埠【查時傑,《中國近代史》,(弘揚圖書出 版社,2005/8),p68】;咸豐 10 年(1860)北京條約訂定,乃於同治元年(1862)選滬尾開關,

且設領事館。次年雞籠開關,同治 3 年(1864)5 月,打狗與安平亦正式開關【前英國領事館 http://home.pchome.com.tw/travel/juijui23/South/sb03.htm,2006/6】。

66 高雄築港出張所,《高雄築港誌》,手稿本第一篇,(高雄築港出張所,出版年代不明)。

「糖業獎勵規則」以獎勵、保護新式糖廠的設立。明治 36 年(1903),打狗士紳 陳中和等,於鳳山大寮創設「新興製糖株式會社」後,各地糖業相繼蓬勃發展。

大小糖廠所需各式機具亦不斷經由打狗港輸入,因而帶來了打狗港營運上的盛 況,並使得打狗火車站,百貨雲集,導致站內用地與設備不敷使用,台灣總督府 鐵道部乃深感必須加以擴建,以解決此問題67。明治 37 年(1904),為擴充打狗 停車場 (火車站)用地,鐵道部決議,試驗利用挖掘港灣內部泥沙,以填埋海埔 地,一方面可作為擴充停車場(火車站)、濱海鐵路、道路、倉庫及新市街用地(即 新濱街),另方面亦可藉此配合築港試驗工程增加沿岸水深,修建新式碼頭,便 於水陸聯運。

(二)第一期築港工程 (1908-1912)

明治 38 年(1905)台灣總督府於旗後成立打狗港灣改良工程事務所,並於 明治 38 年(1905)、明治 39 年(1906)兩年進行對打狗港精密探勘,認為打狗 港灣自然形成,其地形、氣象等條件相當有利於建港,可使其成為南台灣物資集

照片 2-1 打狗港築港工程岸壁工事之一

資料來源: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之高雄老照片網站 http://163.32.121.67/main.html 網站查詢時間 2005/9

67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人間出版社,1991),p56-65。

照片 2-2 打狗港築港工程岸壁工事之二

資料來源: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之高雄老照片網站 http://163.32.121.67/main.html 網站查詢時間 2005/9

照片 2-3 築港工程進行拓寬改建之前的打狗港口

說明:前方陸地為哨船頭,當時港口附近有許多零星的礁岩,阻礙大型船隻進出 資料來源: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之高雄老照片網站

http://163.32.121.67/main.html 網站查詢時間 2005/9

照片 2-4 第一期築港工程後的哈瑪星與哨船頭

說明:前船渠為哈瑪星(上)與哨船頭(下)之分界,為第一期築港工程的成果 資料來源: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之高雄老照片網站

http://163.32.121.67/main.html 網站查詢時間 2005/9

散中心68。明治 41 年(1908)台灣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南台灣成為打狗港 的腹地,島內產業勃興,米、糖及木材等大量物質集中於打狗港,待於輸出。為 順應此一需求,台灣總督府乃自明治 41 年(1908),以六年時間,即至大正 2 年(1913)進行第一期築港工程。正當施工階段,因南台灣各項產業,尤其是新 式糖業的迅速發展,乃決定將築港工程提前完工,以順應情勢需要,且因經費不 容增加,只得縮小部份工程,即碼頭由十座,減為七座,貨物吞吐量則減噸,且 縮短工期,於大正元年(1912)提早一年完工,其重要工程如下69

1、港口整理:鑿除港口岩礁及附近暗礁,使港口寬度達 109 公尺,深 度在 7 -9 公尺,港口兩側設置六等燈台(見照片 2-3)。

2、碼頭工程:於內港哨船頭北側,建長 291 公尺的第一碼頭與 873 公 尺的第二碼頭,另在內港設繫船浮筒 5 隻,以供船隻停泊。

3、增設道路、鐵路、倉庫及裝卸機具:於碼頭設兩組動力裝卸機具,

碼頭後側則建倉庫,達 3,660 平方公尺,此外並增設道路及東西向濱海 線鐵路六線。

68《高雄築港誌》,手稿本第一篇,(高雄築港出張所,出版年代不明)。

69《高雄築港誌》,手稿本第一篇,(高雄築港出張所,出版年代不明)。

4、哨船頭北側海埔地區的填築:新市街用地:填築面積達 23 萬平方公 尺 (即新濱町、湊町) (見照片 2-4)。

(三)第二期築港工程 ( 1912-1937 )

第一期築港工程後,打狗港的營運量突飛猛進,貿易額從明治 40 年(1907)

佔全島 20.23%直至大正元年(1912)貿易總額已佔全島的 37.54%,其數據呈現 飛快似的成長,而其貨物吞吐量竟達高 44 萬噸,直追同年的基隆港佔全島 39.53

70,其成長額度之迅速,造成港口設備常有不敷使用情形,加上當時世界海運 事業,有往萬噸級高噸位船隻發展傾向,為配合時代需要,台灣總督府乃於大正 元年(1912)開始實施第二期築港工程,預計以 10 年,即至大正 10 年(1922)

完工。(※打狗港於大正 8 年改名為高雄港)

第二期築港工程因工程期間受財政、物價波動等因素影響,一再縮小計畫,

而且工程延至昭和 12 年(1937)完工,其成果如下71

1、增設防波堤:自旗後山腳起向外港延伸,長 788 公尺。

2、濬深外港航道:將外港航道濬深至 9 公尺,寬約 270 公尺,長約 1000 公尺,以利低潮位時可航行 4 千噸級,高潮位可通行 6 萬噸級船隻。

3、港口擴充:港口寬度擴充至 150 公尺,濬深至 9 公尺,兩岸分建導 燈。

4、內港錨地:水域總面積達 542 萬平方公尺,可繫泊 16 艘船隻,另 12.7 萬平方公尺的船渠,可供駁船、拖船及小型船隻停泊之用。此外也疏濬 高雄川(今愛河)迄上游的川田橋(今建國橋)止,凡 1755 公尺,寬 33 公尺,

深 3 公尺,以利小型船隻停泊之用。

5、增建碼頭:倉庫、鐵路於現有碼頭之東側,增建碼頭長 455 公尺,

合計達 1327 公尺,並於新建碼頭之後方,修築倉庫、鐵路,以利貨物 進出。

6、哨船頭運河及漁船渠之修護工程:就第一期築港工程時,所自渠口 至 382 公尺處,向西擴張 18 乃至 36 公尺,以鋼板樁作為護岸,岸上備 有加水、冰、燃油供給場及漁市場,以利漁船的進出,但因該處並未具 備漁港條件,暫稱為漁船渠。沿護岸之路面則設寬 9 公尺的道路,以利 交通,其道路後方則設有漁民住宅及宿舍(照片 2-1、2-2)。

70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分析〉,(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p28、48、76、102。

71長尾正元著、蜀民譯,《高雄築港誌》,手稿本第四篇,(高雄築港出張所,1980),p1-24。

7、填築地:利用浚渫港區泥沙,將原為鹽田、漁塭等之低窪地,填築 為碼頭、倉庫及新市街用地,包括今之鹽埕區西南側、新濱碼頭後側,

苓雅寮南側及戲獅甲等地,填築面積達 1,649,974 平方公尺。

(四)第三期築港工程 ( 1937-1941 )

當昭和 12 年(1937)高雄港第二期築港工程完工後,港內可停泊三千至一 萬噸級船隻 26 艘,已大大提昇港灣設施,但因高雄港的營運量發展迅速,加上 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海上軍需運輸日繁,高雄港的貨物吞吐量已達 250 萬噸,

遠超過其原先規畫,以致港灣設施每感不敷使用,乃決定於昭和 12 年(1937)

遠超過其原先規畫,以致港灣設施每感不敷使用,乃決定於昭和 12 年(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