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21 世紀是教育國際化的時代,不僅著重在地的本土化教育,亦須放眼於國際 與全球接軌,如此的全人教育才是未來教育的新遠景,也因此要提升國家競爭 力,在此知識經濟發展之際追求現代化與國際化已成現今國家重要教育目標(黃榮 村,2003)。

而值此知識經濟時代,社會變遷快速,面對著資訊科技所帶來衝擊以及全球 化的競爭趨勢,為了協助學童面對未來生活,應積極把握運用各項資源、掌握機 會,以期能培養學童從小主動積極認真學習的習慣,並透過豐富資訊的獲得與網 路的開展,秉具全球視野與世界觀,藉由多元創意學習,提升個體適應環境的能 力(教育部,2008)。而如何以資訊科技作為國際化的工具,重視國際社群與夥伴 關係的建立,擴大國際視野,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教育出新新世代的學子,使其 紮實多方學養與技能,具備適應此瞬息萬變環境的生活關鍵能力,在地著眼,胸 懷國際,創造美好未來生活,已成了當前時代的重要教育使命。

芬 蘭 學 生 連 續 多 年 的 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表現頗讓人吸睛,其亮眼成績令許多研究者注意而開始著手探究,過 程中與國內教育現況產生了比較與省思,轉而進行對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 深入探討。相關研究指出芬蘭教育在PISA的搶眼表現,除了芬蘭整個國家教育體 系相當完善,具有優良的師資外,芬蘭文化對於教師以及教育機制也採取相當尊 重的態度,此皆佔有決定性的影響 (丁信中,2009;王麗雲,2010)。而芬蘭在基 礎教育上教科書之編纂亦十分用心,將學生於現實生活中之體驗情境充份融入教 學中(陳之華,2009)。此種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行教學的教育理念,即是PISA評

量所欲針對學生進行調查之目標,希望透過評量了解到學生在生活中溝通理解應 用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觀國內,教育部在民國97年新修正公佈訂定100學年度實施的國民中小學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亦指出:「國民教育之教育目的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

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 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 究反思、恢弘前瞻、創造進取與世界觀的健全國民。」。其中人與自己、社會和 自然的關係,皆是生活週遭中的各種情境;教育學習活動人性化、生活化、適性 化、統整化與現代化,即是培養學生生活適應及未來所具能力;而活潑樂觀、合 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創造進取與世界觀等國民特質,即是在培育出具 備溝通、適應、創造未來生活之建構思維、懂得關懷及反思的個體。如此看來,

PISA施測的方針與國內教育政策理念不謀而合,也因此更加奠定了研究者針對 PISA資料進行探究的方向。

進一步來看,PISA既是屬於國際性的學生評量,從2000年開始,分別針對閱 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一個主領域,另二者為次領域) ,每三年進行一回學生能力 評量調查。且由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聯盟會員國發起,是第一個由參與國家地區的政府機關聯合 施行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不同於一般民間團體的施測,參與評量各國學生的素 養表現即具有其各國內15歲學生的代表性。PISA 的測驗內容乃由參與國家所組 成的國際學科專家協會共同進行協作而制訂(李暉、林素微、林煥祥、劉聖忠,

2008)。我國於2006年首度參與PISA國際性學生能力調查,亦即PISA 2006,PISA 2009為最近一次之評量施測,包括閱讀素養、數學素養以及科學素養表現三領域 整體的評量架構,至PISA 2009發展完整。PISA 2009資料庫中,參與的國家地區 共計65國,包括OECD卅個會員國以及其他卅餘個夥伴經濟體,其影響範圍囊括 了全球經濟力近九成(OECD, 2009)。易言之,其規模具有相當的國際代表性,故

研究者將針對PISA 2009資料庫之各國參與學生表現進行探究。

然而在此知識變遷快速資訊發達的時代,如何去協助學生培養出適應未來生 活的知識與技能,使其具備迎向全球化挑戰的能力,是國內教育所注重的課題,

亦是未來OECD會員國在教育上所關心的議題。為因應現今網路學習與溝通愈見 普及,在PISA 2009中首次增設數位閱讀素養的評量項目,來檢視15 歲學生其所 兼具網頁導航與文本處理方面的能力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易言之,

未來PISA的定位將更著重於評量學生閱讀和瞭解數位文本以及以數位化方式呈 現問題解決的能力,來反映出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在現今 社會的重要性(OECD, 2009),由此可看出,資訊科技能力已是現今學子必備的關 鍵能力。

以我國的教育發展來看,1997年開始,教育部即陸續著手推動資訊教育基礎 建設計畫、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以及挑戰2008國家重要發展計畫-e世代人才 培育計畫,期能透過資訊科技提升國際間互動,使成為學校團隊躍上國際教育舞 台之助力。因此,如何善用資訊科技為國際化之利器,建立良善國際夥伴友好關 係,擴大全球視野,投入國際性活動,將是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重要目標(教育部,

2008)。

我國在PISA 2006以及PISA 2009兩次評量中,皆未進行ICT問卷填答。而根 據文獻研究資料,或因國情及社經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各國教育發展上亦存在 有相當的差異(胡鎰麗,2010;張嘉玳,2008;黃耀加,2008;鄭心怡,2004)。

為降低其他因國情等變項對學生素養表現所產生之影響,研究者將參與PISA 2009 ICT問卷填答國家進行整理,找出同屬亞洲地區發展背景較為接近之國家資 料進行觀察分析,其中受儒家文化影響且與臺灣學生素養表現皆優於OECD平均 之亞洲國家計有香港、澳門、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地,因而著手整理此五地學 生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期能提供國內做為教育省思上之參考,本研究將針對PISA 2009鄰近亞洲五國家地區香港、日本、南韓、澳門、新加坡學生所進行ICT問卷

填答資料深入探究分析。

許多相關文獻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特定單元上之學習成效,或在推行資 訊融入教學上的滯礙點,內容尤以在自然科學領域之應用為多,國外亦有相關文 獻針對文史的部份進行ICT融入教學的探討。就PISA國際性評量調查來看,在閱 讀、數學和科學領域素養方面的研究,結合ICT與數學素養表現部份研究資料顯 得較少(Papanastasiou & Ferdig, 2006)。而數學素養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應具有 的基礎能力,數學素養非單指在傳統數學課堂中所關注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其著 重的是能將數學知識實際活用並以多面向呈現在各種不同生活情境中所需要的 反思及洞察力(OECD, 1999)。一個具備數學素養的個體,應當能在社會文化的脈 絡下,傾向並能以數學的方式與其所處的周遭產生合理與有效的互動。其數學素 養表現的良窳對國家社會的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陸昱任、譚克平,

2006) 。換言之,數學素養表現即代表著未來公民所應具備之關鍵能力,進而促 使研究者著手進行PISA 2009資料庫中亞洲鄰近五國學生ICT與數學素養表現之 關係探究。

基於此,研究者透過PISA 2009 資料庫,根據上述五個國家地區學生其 ICT 問卷中填答之回應資料進行分析,問卷內容調查了參與國學生平日使用ICT 的習 慣,包括使用場合、使用頻率、使用方式等,並藉由問卷了解學生對於ICT 所抱 持的態度與使用能力。研究者將依照學生在ICT 取用的便利性上、在不同處所使 用ICT 狀況和對電腦的使用態度上,分別與其在數學素養表現上是否具有某種程 度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期能藉由探究的結果分析,提供教育界未來在教與 學上的參考。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係針對PISA 2009 中亞洲參與國家香港、日本、南韓、澳門和新加坡 學生,在ICT 素養表現與數學素養表現之關係上進行探究。研究者主要的研究目

的如下:

一、探討PISA 2009 亞洲參與國家學生在數學素養表現上之差異情形。

二、探討PISA 2009 亞洲參與國家學生在 ICT 問卷表現上之差異情形。

三、探究PISA 2009 亞洲參與國家學生在 ICT 取用便利性與數學素養表現之關係。

四、探究PISA 2009 亞洲參與國家學生在家使用 ICT 情形與數學素養表現之關係。

五、探究PISA 2009 亞洲參與國家學生在校使用 ICT 情形與數學素養表現之關係。

六、探討PISA 2009 亞洲參與國家學生對於 ICT 運用能力與數學素養表現之關係。

七、探討PISA 2009 亞洲參與國家學生在 ICT 使用態度上與數學素養表現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