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ICT與數學素養相關之探究

相關文獻研究發現,以不同的思考模式其ICT 與數學素養表現的能力水平亦 有所差別,其表現結果非常不同。長久以來教育研究人員即對於在教育上增加科 技的使用,是否會對教與學的環境具有潛在的激發這項議題有所爭議,然而僅有 少數的研究與文章針對此領域進行驗證。

Papanastasiou 和 Ferdig (2006)以參與 PISA 2006 的美國學生數學素養表現為 依據進行研究指出,學生在校使用電腦,有案例顯示多半運用於補救教學及作業 複習上,因之,學生習於電腦的使用,卻對於高層次數學素養能力的提升毫無助 益。另外,在家使用上,透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電腦來進行問題的解決,所以當 在家使用遇到狀況,藉由電腦網路溝通解決,連帶地促使在家使用電腦的頻率亦 隨之增加,學生在學習上的挑戰與困境也能獲致協助而完成,以致對數學素養的 提昇具有潛在的幫助。其結果顯示不同的電腦活動型態,所連結思維層次與形式 亦有所差異,有的可與高層次數學素養能力產生關聯性,有的則是與較低層次有 關,隨著對學生使用電腦行為的詮釋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別。

賴盈州、林原宏(2011)針對 PISA 2006 亞洲國家日本、南韓和澳門三國進行 ICT 與數學素養的研究,透過單變量變異數分析觀察三國間學生在數學素養表現

上的差異性以及藉由ICT 問卷觀察在 ICT 素養上表現之不同,研究結果指出無論 是在數學素養表現上或是ICT 素養表現上,日本、南韓和澳門三地學生均存在顯 著差異。日本學生在ICT 方面電腦使用率最低,而數學素養則以南韓學生表現最 優、澳門學生表現最差,至於文獻中對於ICT 與數學素養表現間關係的研究並未 多加著墨。

至於以學校實際教學面進行研究,相關文獻指出運用ICT 素養工具來協助數 學素養的學習與提升,學生可透過ICT 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生認為相當現 代化,接受度頗高,而且做錯了可以很快就擦掉重來,這是ICT 在協助數學學習 表現上之優勢。但相對來講,在課堂上卻也可能不自覺流於「用數學來進行ICT 教學」;有些教師會直覺反應認為學生電腦能力一定比自己強,所以在數學軟體 介面操作上應當能很快上手,反易造成學生進行數學學習上的困擾與盲點,這些 都是運用ICT 素養融入數學素養教學表現時需注意之處(Turner, 2003)。另外,尚 包括授課時間的壓力,讓一心求完美呈現教學內容的老師,要運用及獨立設計適 當ICT 教學媒材進行完整數學單元的成功教學備感負荷之沉重;加上 ICT 授課素 養經驗不足缺乏自信、來自學校行政對於數學教學之資訊科技技術支援欠缺,各 個面向ICT 素養環境的不健全,造成在校運用 ICT 素養提升數學素養表現的效果 不彰(Sheryn, 2002; Palmer, 2003)。

Way & Webb(2006)於 ICT 在學校之創新運用報告中指出,透過澳洲 1300 個 政府及獨立學校機關同意,全澳洲19.4%小學學校師生的參與,該項運用 ICT 來 協助數學數位學習計畫之研究發現,以ICT 融入數學教學,有 13%的師生認為 ICT 是相當有創意的教學媒材,因為先前在課堂上完全未曾使用過;有73%的人則認 為ICT 作為課程授課學習工具進行教學會更有效率;至於另外 14%表達 ICT 創造 了更新的學習環境,能以不同的新方式進行教與學。研究結果亦發現,透過ICT 進行數學數位學習,低層次數學素養表現的學生較之中高水準層次數學表現之學 生,所獲得的改變幅度更大。

美國國家數學教師協會NCTM(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 在 1989 年提出學校數學課程評估標準,被視為日後數學課程發展的藍圖,所列 舉出之新社會時代的教育目標中,即包括培育出具有數學素養的工作者,養成終 身學習能力,人人皆有受教育機會以及具備數位資訊涵養等教育內涵。而針對學 生更明列五項數學教育重要向度(Schoenfeld, 2005):

一、學習懂得珍視數學

二、對於自身數學能力更具自信 三、成為數學問題的解決者 四、以數學的方式進行溝通 五、以數學的角度進行理解推理

NCTM 在課程與評估標準報告書(2004)中更提及,科技在數學學習上減緩了 計算與重製上的負擔,也改變了數學問題和解決方式的特質。凡此種種,皆顯示 出在現今社會,具備數學素養與ICT 素養能力,已是當前不容忽視的關鍵能力。

基於相關ICT 素養與數學素養表現之相關研究可看出,有效的教與學需具備 健全的教學策略架構與環境,成功整合ICT 素養協助數學素養的提升亦端賴完善 的教育,如何善用ICT 與數學素養的關係,以發揮相得益彰的學習成效,值得深 思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