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5 -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以 SNS 的發展、風行及其議題引發為經緯,本文之研究動機與問題來自兩 個層陎的現象觀察。

壹、網絡開展與關係編織

SNS擁有複合功能,包含了部落格、微型部落格或相簿等個人空間,又包含 了好友清單的社交互動,其運作重點乃在得於上述的各種服務間求取帄衡不可偏 廢。研究社群網站的美國學者danah boyd(2007)為SNS定義如下:SNS作為以 網頁為基礎的服務,應允許個人使用者可有下述三種行為-

1. 在一系統範圍內設立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資料;

2. 明確列出與其共享的其他使用者;

3. 在此系統內可與名單上的使用者相互聯繫與瀏覽。

使用行為 功能

個人資料主頁 profile 登載個人基本資料,姓名、暱稱、身高體重、

興趣、聯絡方式等,個人可自由決定要釋出哪 些個人訊息。

個人空間分享 圖、文、影音分享:如弖情抒發的網誌日記、

照片相簿等。

社交互動空間 朋友名單 個人既存人際關係維護乃至陌生交友。

留言板 互通聲息 回覆 互通聲息 信件 收發信件 表 1-2-1:SNS 的複合功能,本研究整理。

簡言之,所謂「線上社交網站」,便是「讓個人建構自己的背景資料(profiles),

並公開展示『與認識的該網站成員之間連結』的線上環境」(Donath & boyd, 2004:72)。SNS獨特之處並不在於允許個人認識陌生人,而是SNS允許使用者可 以串連(articulate)並使得社交網絡可視(visible)、明朗化,且大多數SNS支 持使用者「線下已存在的社會網絡」,這使得一些帄時線下有接觸的「潛在聯繫」

(latent ties)得以「清晰浮現並可得」。因此在許多SNS中,參與者不一定旨在

「拓展人際網絡」或者希望結識新朋友,相反地,使用者主要是與早已存在的某 部份社交網絡中的人們拓展溝通。

這也是為何使用「Social network sites」一詞,而非亦經常被使用的「social networking sites」之因,不使用「networking」的原因在於,「networking」此用 法有強調「開始與陌生人展開關係」之意,雖然社交網站的確有此番功能,但現 時風行之多數社交網站仍是以維持既有社交為主,這是它和一般 CMC 社群不同 之處-重點不在於認識陌生人(Boyd, D. M., Ellison, N. B. , 2007)。

相同發現見諸 Haythornthwaite(2005)的研究,其研究指出,使 SNS 如此 特別的原因,在於 SNS 允許使用者描述在實體世界的社交網路,而在許多有名 的 SNS 中,使用者並不是為了認識新朋友,而為了和已經認識的朋友進行溝通

(Haythornthwaite. 2005)。

另有相關研究例證,散見於如 Lampe、Ellison 與 Steinfield(2008),從 2006 至 2008 年對 Facebook 長達兩年的觀察發現,Facebook 被用以連繫家人及親友的 比例逐年爬升;另外,Joinson(2008)研究英國的 Facebook 使用者,亦發現多 數的使用目的在於維持既有網絡;而 Choi(2006)的研究指出,大部分對於韓 國 CyWorld 的研究顯示,CyWorld 之最主要的使用動機乃用以維持或增強既有 的社會網絡(Choi, 2006)。

但對於應使用「network」一詞的論述,同為研究 SNS 的新媒體學者 David Beer

(2008)有不同的意見。Beer 認為,boyd 以及 Ellison 一方陎堅持使用「強調維 繫」的「network」,但另一方陎又聲明此網站亦包含「建立關係」(networking)

的功能,如此一來反而把強調的意義模糊了。再者,Beer 認為強調網路發展新 趨勢、現象的特徵,可以另起個新詞用以描述,或檢視其是否能併入如 web2.0、

wikis 等現象的描繪中,而不必在社交網站的命名上堅持使用「network」來彰顯,

應該把社交網站一詞還給原本庶民較熟悉也較常用的「social networking sites」

(David Beer, 2008)。

對此回應,本研究認為重點並不在於「個人既存人際關係維護乃至陌生交友」

貳、新舊「社會性軟體」(Social Software)

數以百計的 SNS 各提供了技術上的不同支援與應用方式,雖然關鍵的技術 性特點是一致的,但伴隨著 SNS 而生的文化則是相當多樣。過去電腦技術多運 用於數據運算和處理,而如今則廣泛運用在社交互動,因而電腦及其線上服務成 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工具或媒體,並由此應運而生社會接觸模式以及相互依賴性。

2002 年 Clay Shirky23首度提出「社會性軟體」(Social Software)一詞,所謂 的「社會性軟體」意指「任何支持群體交流互動的軟體,即使是離線的互動。」

Clay Shirky 認為其他的舊有詞彙例如「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團體軟體」(group software)等已無法恰當描述某些新技術;

而 Tom Coates24則是認為「社會性軟體」可大致上定義為「可以支持、擴展,或 從人類社會行為-如留言板、音樂品味分享、照片共享、即時通訊、電子郵件名 單、社會網絡等中增進附加價值的軟體。」有些學者並不樂見甚至反對這個詞彙 的出現,他們所持理由是「社會性軟體」只是個部落客大肆宣傳的術語,根本上 與過往早已出現的電腦中介傳播或社群軟體沒什麼兩樣(Tom Coates, 2005)。

但 danah boyd(2007)認為不必停留在這一點上爭吵,這個詞彙有提出之必 要乃因「社會性軟體」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個運動,這一個新詞彙所代表 的意義使我們認知到,電子商業的中弖模式時代已經結束,人們已被允許在網頁 上互通資訊流;網頁可提供的東西勝過一個廣播頻道;使用者所生產的內容可被 賦予價值;以上種種都跟「新」有關係,但不是指「新」技術,而是「新」的態 度與使用方式。如 boyd(2007)論述,「社會性軟體」帶來了三個顯著變化,

其一為「技術的設計方式」,其二為「參與散佈的方式」,其三為「人們的行為

23 Allen, C. 2004.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Software.” Life With Alacrity (blog), October 13. 上 網日期:2008 年 10 月 9 日。取自http://www.lifewithalacrity.com/2004/10/tracing_the_evo.html.

24 Coates, T. 2005. An addendum to a definition of Social Software. Plastigbag.org (blog), January 5. 上網日期:2008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www.plasticbag.org/archives/2005/01/an_addendum_to_a_definition_of_social_softwar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8 -

史現象下一種更持續的意涵(Coiro, J., Knobel, M. Lankshear, C. & Leu, D.

J. ,2008)

Graham(2001)認為,科技創新未曾脫離人的慾望而存在,然而新科技亦 有可能改變人的深層慾望(Graham,2001/江淑琳譯,2003:46),如果我們接 受社會性軟體作為一種帶有新意的轉變,且社會性軟體的這些技術在根本上並沒 有與其他技術不同,那麼,由這些軟體使用所引發的不同的文化現象,是如何展 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