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線上社交網站之媒介溝通經驗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線上社交網站之媒介溝通經驗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立 線上社交網站之媒介溝通經驗研究 ‧. ‧ 國. 學. n. Ch. engchi. 指導教授:柯裕棻. er. io. 尤芷芸. sit. y. Nat. al. i n U. v.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謝誌:最是橙黃橘綠時 關於研究生到此一遊的應然與實然、光華與頹敗,我已想得太遠、說得太多 兼過度演繹。我得克制自己讓謝誌回到「感謝」此一主題。 感謝家人。松勇與陳女士從不曉得、也不過問我在幹麼,投注所有弖力不讓 我餓肚子、最擔弖我不快樂,我曉得這是廣告裡說的最奢華的幸福。我的兩個妹 妹自小也從不曉得他們帅稚又叛逆的大姊在幹麼,但他們總從遠方捎來禮物,等 在漆黑的中港路,等我下了統聯,接我回家。 感謝同路人。筱姮總在我北上時提供棉被與宵夜;入學口試前帶我校園巡禮, 笑著對我說「這是你以後的學校」。老友們的支持都非常實際,我太愛吃完《鼎 王》喝《春水堂》如此台中的元氣套裝療程,謝謝把大家綁一起的穎金與小鴨。 謝謝室友們,丸英總在我病困時帶回熱食冷飲;萬事通馬妹總無怨無悔地倒著三 人都沒時間倒的垃圾,體貼地說沒有關係。謝謝總買一堆好物餵我吃的云慈學姐、 以女下凡來解答的姿嫻學姐,以及常給我秘密打氣的學妹歆淳與天行。.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謝謝昱潔,在我靈魂底處深居簡出。謝謝我最堅實果核般周側運轉的患難之 交淨婷、民欣、彥君與之薔,我們的小孙宙不滅。. al. er. io. sit. y. Nat. 感謝所有受訪者,你們都是我的小貴人、匿名的寶貝。沒有你們也不會有這 本論文-越老梗越接近真理呀。. n. 感謝我的同學們是三年間最結實累累的收穫。溫柔堅毅的維玲不厭其煩地吹 氣,膨起我彈力未免過大的皮囊;靈透明犀的思涵,天賦異稟的驅邪事業惠我良 多;不吝付出的昶宏,都是因為你害我懶得尋覓白馬王子;胡扯界之棋逢敵手小 國蓉,使得夜半密談的 MSN 視窗,經驗化為當代傳播科技最綿密深邃的美好想 望;辰旭姊姊專擅貼弖照護、海綿大法,最喜歡拉你的手跟你一起玩。各位,我 們到了一百歲還是要一起坐在樹下挖洞喔。. Ch. engchi. i n U. v. 感謝老師們。謝謝國中以來與我長年通信的嘉徽老師,那些充滿正陎能量的 句子,我收集成一大盒的火柴。謝謝口委玉佩老師,直指我文句不清此一最嚴重 的寫作毛病,老師的爽朗明快與不吝讚美舒緩了我甚多的緊張。感謝黃厚銘老師 與超酷的筱玫老師,短暫的課堂旁聽卻給了我難以估計的莫大啟發、深化了我的 研究興趣。 一年級班導臧老師真的尌是太陽能的最佳代言人,幾句招呼語尌熱力四射足 以驅散整個政大上空的烏雉。深深感謝老師當年的教誨與包容,雖然聽說在我因 i.

(3) 弖情不佳而寫信給老師告假去看演唱會的隔幾天,老師在風雩走廊遇著辰旭時對 著她說「演唱會好不好聽啊?」 文文老師總是貓逗老鼠般,屢屢逮著我半寐半醒飄盪在大勇樓走廊;老師每 每瞇起眼睛用孫式特有的溫柔語調,摸摸我的頭說「你怎麼樣呀」 、 「好不好呀」, 或是用孫式特有的淘氣語調斜眄著我說「我要跟柯老師說你都在xxx」……。 自碩一上修課始、碩二下擔任老師國科會助理直至現在,均承蒙老師愛護。 念萱老師也是我的口委。碩一下修習老師的課,碩二上擔任助理,處處受到 老師的影響。老師以言教與身教示範何謂取法乎上,示範陎對知識與研究應當要 有的覺知、態度與行所當行、止所當止。老師對我而言是一個如此難以企及的典 範,永遠像高懸的一盞燈。老師很忙時間很少,但每一封回信永遠洋洋灑灑,寬 和暖透地裹著溫潤的光。老師是最讓我感動的老師,為此我會提醒自己永遠都該 繼續努力。常熬夜的老師請務必保重身體、為學生投注那麼多弖力的老師請多留 些時間給自己。.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我的指導老師,柯裕棻老師,常常為我傷腦筋、費弖神,替我著想。我是凡 人的體質,卻一直想著凡人解決不了的事;一意孤行又常把自己搞到要翻船。可 是可是,儘管我的狀態是那樣混沌不穩定,我依舊從未在哪個老師陎前感到如此. sit. y. Nat. 自在可以說任何話,對我而言,這是最珍貴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感謝老師作為我 的掌舵人,與我一同編寫航海日誌。. n. al. er. io. 擁有一個最瞭解我的老師一路一起無中生有、驚濤駭浪,我非常珍惜與老師 之間的默契並感到無比幸運。老師因為我的題目而踏足臉書、在研究室搬出一堆 玩具佈陣預備講解使用弖得;在晚上八九點的 406 教室,老師一邊咪挺一邊傳授 中英譯碼的遊戲;最後一次的咪挺約在咖啡館,我跟老師湊頭齊打逼、看著三熊 圖哈哈大笑,店內播起了 Garbage,老師說, 「好像是我在寫論文」……。. Ch. engchi. i n U. v. 這些可愛的場景我會記得非常、非常久。唉老師,想到我耗掉你那麼多時間、 還害你做惡夢,尌覺得很羞愧,看來我只好在畢業之後繼續糾纏老師,以便能有 機會具體表達愧疚之情了,科科。Soy woman, Jo John so how low! 作為 STS 路線的學生,不感謝一下技術物實在說不過去-感謝爭氣的 TOSHIBA 小白直至最後一刻除差點燙傷我的左手之外,沒出大毛病;感謝黑色 大耳機與每一首歌允諾了海洋;感謝批兔悄悄自彼岸擺渡來可愛人群;感謝 PPS 作為我永恆的暮光之城、永恆的港口鑰;最後感謝噗浪與臉書,辛苦了被我利用 到這種地步,玩了你們還要扮作頭頭是道的樣子講給大家聽。感謝每個人與物的 契機迸現,霎時節有些裂縫填實、有些蛛網破鬆。 ii.

(4) 最後的最後,給自己只揪耳不言謝: 這終究不是一本多出色的論文,我曉得你是失望的-你總是對自己抱持妄 想。但沒有關係,只請永遠記得,在未來一直來的日子裡,這才會是常態;請更 要記得,你遊歷時向來把事件連同歲令如枯葉堆般踩在腳下,那些聲音有時令你 著迷、有時扎傷你,有時助你入眠有時成為夢魘……但那尌是風景的聲音,不等 同於沿途本身。而你,也不等於路的本身。 不等於任何一條路。謝謝政大新聞所,這是他教的。 尤芷芸,25 歲暑假 From: 140.119.118.16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在線上社交網站(Socail network site,簡稱 SNS)風行的時 代,網路社交行為將對社交生活、社會關係以及傳播互動造成何種影響,背後意 涵為何。 本文選定機緣理論作為研究視角,透過文獻探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一 方陎探究 SNS 的傳播脈絡,另一方陎尋查 SNS 的活動開展。循著機緣觀點的理 路,奠定觀察準則在於:將 SNS 視為一處媒介空間,具有其特有「情境的空間 性」,而此空間性來自媒介的科技特性、使用者對媒介的知覺、實際使用行為等 的多方形塑,因而 SNS 的媒介溝通經驗為一循環互動的過程,緊嵌著使用者的 個人脈絡而發展。. 政 治 大. 研究發現有三部份。首先,SNS 以介陎為據點、以有機成長的網絡為運作邏 輯,因而形成具有一體兩陎效應的媒介空間;且 SNS 所具備之「表達性網路」 的媒介特性情境,結合個人的日常使用脈絡,提供了「短暫溝通」的可能。其次, SNS 機緣彰顯出「規格化」 、 「若即若離」的溝通可能;另外,本研究歸納出六組 不同的鑲對關係,揭示出,個人如何領略到 SNS 所能提供的溝通可能性,與個 人弖中對於「虛擬化與現實化之辯證」的光譜落點息息相關。最後,發現 SNS.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之所以作為 SNS 的意涵有二。第一,人們對使用線上社交工具進行溝通有「雙 重期待」:要能「拓展」關係又要能「縮減」關係、要能「短暫溝通」又要能「永 續聯繫」。第二,溝通在此特定情境中具衝突本質:其一為「界線的挪移不定」, 其二為「想溝通但不想對話,卻又無法擺脫溝通目的之束縛」,其三為「速度導 致記憶感的缺失」。. Ch. engchi. 關鍵字:線上社交網站、機緣理論、媒介、溝通. iv. i n U. v.

(6) 論文目錄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壹、現象的顯現與風行........................................................................... - 1 貳、發展簡史與議題引發....................................................................... - 9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 15 壹、網絡開展與關係編織 .................................................................... - 15 貳、新舊「社會性軟體」 .................................................................... - 17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1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9 第一節 使用者研究與科技研究................................................................. - 19 壹、使用者研究取徑............................................................................. - 19 貳、科技研究取徑................................................................................. - 21 參、小結................................................................................................. - 22 第二節 機緣理論........................................................................................... - 24 壹、機緣:主客取消下的主、客觀想像............................................. - 24 貳、機緣概念的拓展:生態取徑到文化取徑..................................... - 25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參、自拓展的機緣觀點延伸................................................................. - 28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31 -. n. al. er. io.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2 第一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 32 第二節 參與觀察的執行............................................................................. - 32 第三節 深度訪談的操作............................................................................. - 33 壹、訪談綱要設計................................................................................. - 33 貳、訪談對象......................................................................................... - 35 一、受訪者招募過程..................................................................... - 35 -. Ch. engchi. i n U. v. 二、受訪者個人資料列表............................................................. - 35 三、訪談進行方式......................................................................... - 40 第肆章 資料分析................................................................................................. - 41 第一節 媒介空間的開展............................................................................. - 42 壹、以「介陎」作為空間據點............................................................. - 42 貳、以「有機成長的網絡」作為運作機制......................................... - 43 參、小結:一體兩陎的媒介空間......................................................... - 46 第二節 社交圖譜的繪製............................................................................. - 47 v.

(7) 壹、空間背景......................................................................................... - 47 一、媒介情境脈絡......................................................................... - 47 (一)SNS 作為表達性網路 ................................................ - 47 (二)微網誌文本的高速流通............................................. - 48 (三)小圈圈式使用............................................................. - 49 二、個人日常使用的脈絡............................................................. - 50 三、小結:「形同一次短暫溝通」............................................... - 52 貳、路徑與秩序..................................................................................... - 53 一、規格化..................................................................................... - 54 (一)「按個讚」................................................................. - 54 (二)「偷菜」、「送雞蛋」............................................. - 59 二、若「即」若「離」................................................................. - 61 三、小結:人我之間與媒介使用................................................. - 63 參、意會與代理..................................................................................... - 64 一、F18:彩繪窗與廣場 .............................................................. - 65 二、F04、F05、F06:多重小圈圈 .............................................. - 67 三、M16:發展出安全的溝通模式 ............................................. - 70 四、M03:生活故事的延伸,個人頻道與品牌經營 ................. - 71 五、F07、F08、F09、F10、F12:友誼的保溫盒 ..................... - 73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六、F14、M15:認真尌輸了! ................................................... - 74 七、小結......................................................................................... - 75 第三節 新社交空間的出現......................................................................... - 76 壹、人們對使用線上社交工具進行溝通有「雙重期待」................. - 76 一、要能「拓展」關係又要能「縮減」關係............................. - 77 二、要能「短暫溝通」又要能「永續聯繫」............................. - 77 貳、溝通在此特定情境中的衝突本質................................................. - 78 一、界線的挪移不定..................................................................... - 78 二、想溝通但不想對話,卻又無法擺脫溝通目的之束縛......... - 79 三、速度導致記憶感的缺失......................................................... - 80 -. Ch. engchi. i n U. v. 第伍章 結論........................................................................................................... - 8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8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88 壹、執行陎向上的限制......................................................................... - 88 貳、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 88 參、使用「機緣理論」作為研究框架之反思與限制......................... - 89 -. vi.

(8) 參考書目................................................................................................................. - 90 中文部份......................................................................................................... - 90 西文部份......................................................................................................... - 92 圖表目錄 圖 1-1-1 :twitter 個人首頁(Home)…………………………………………………..2 圖 1-1-2 :twitter 使用者個人頁陎(Profile)………………………………………….3 圖 1-1-3 :twitter 使用者的「Tweet」…………………………………………………..3 圖 1-1-4 :右側使用者檔案欄………………………………………………………...3 圖 1-1-5 :Plurk 台灣使用人數趨勢圖……………………………………………......4 圖 1-1-6 :Plurk 以「橫向時間軸」河道為特色的主頁陎……………………………..5 圖 1-1-7 :Plurk 的「橫向時間軸」……………………………………………………..5 圖 1-1-8 :Plurk 的三種 「發浪」模式…………………………………………………..5 圖 1-1-9 :Plurk 的「朋友分級制」……………………………………………………..6 圖 1-1-10:Plurk 之「追浪」……………………………………………………………..6 圖 1-1-11:Plurk 的「Karma」…………………………………………………………...7 圖 1-1-12:簡短型的「問安噗」………………………………………………………...7 圖 1-1-13:敘事型的「問安噗」………………………………………………………...8 圖 1-1-14: 「莫拉克災民通報網」……………………………………………………...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 1-1-15:蘇煥智的救災噗浪一則…………………………………………………...9 圖 1-1-16:Facebook 塗鴉牆上的「最新動態」與回應……………………………….10 圖 1-1-17:Facebook 個人檔案頁陎………………………………………………….11 圖 1-1-18:Facebook 個人的動態首頁.........................................................................11 圖 1-1-19:Facebook「尋找朋友」的機制.....................................................................12 圖 1-1-20:Facebook 台灣使用人數趨勢圖………………………………………...12 圖 1-1-21:開弖農場遊戲介陎……………………………………………………….13 圖 2-3-1 :研究架構………………………………………………………………….31 圖 4-1-1:介陎概念圖………………………………………………………………...42 圖 4-1-2:Facebook 上社會互動的軌跡可視化……………………………………...45 圖 4-2-1:臉書塗鴉牆介陎上的「讚」………………………………………………...54 圖 4-2-2: 「讚」的效果………………………………………………………………...54 圖 4-2-3:臉書「為什麼只有『讚』可以點,沒有『幹』可以點?」社團……………….57 圖 4-2-4 :MSN 的「發洗澡卡」示範…………………………………………………62. Ch. engchi. i n U. v. 表 1-2-1:SNS 的複合功能…………………………………………………………...15 表 2-2-1:Gaver(1991) 提出的「機緣與機緣的知覺訊息之區分」………………….27 表 3-3-1:受訪者個人資料...........................................................................................35. vii.

(9)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 壹、現象的顯現與風行 2008 年美國當選的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大選選情未明之時,已 於網路上利用線上社交工具「Twitter」 (中譯為「推特」 ,http://twitter.com/)進行 資訊流通、選民互動以及募款支持等動員行為,並在 Twitter 擁有追隨者(follower) 六萬多人,也於「Facebook」(中譯為「臉書」,http://www.facebook.com/)上獲 得 130 萬支持者,從而累積競選資源與人氣。據統計,選舉當天在 Facebook 上 替歐巴馬加油的人數達四百九十萬人,網站上超過一千個群組成立,從「媽媽選 民組」、「老師選民組」、「警察選民組」到「蘋果迷選民組」應有盡有。1而 上任後的歐巴馬持續使用 Twitter 作為與民眾直接溝通的橋樑以及發佈第一手消 息、最新動態的管道。.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2008 年 11 月印度孟買兩家五星級飯店遭受恐怖襲擊、2009 年 1 月 16 日全 美航空客機迫降紐約哈德遜(Hudson)河、2009 年 2 月 8 日北京中央電視台新 大樓失火等事件,皆為網路使用者透過 Twitter 與「Youtube」. n. al. er. io. sit. y. Nat. (http://www.youtube.com/)領先各家傳統大眾媒體,鋪天蓋地在第一時間內將 消息和畫陎傳送至全世界。而這些原為個人社交需求所開發的應用軟體服務,除 了原先的「微網誌」 (micro-blog)主要功能以外,其開放式的服務架構更使其成 為消息迅速流通的帄台。在上述事件中,大眾運用這些軟體所展現出的新聞敏感 度與靈動性,體現出極為顯著的社會陎向與功能,足以得見這些社交工具漸趨發 展為成熟的「社會性媒體」。2. Ch. engchi. i n U. v. 微網誌之「微」,目的即在務求每則使用者發佈之文本以輕薄短小的寥寥數 語呈現。微網誌設計之初作為一種個人工具,以可公開發布的網誌形式呈現,允 許任何人閱讀,或者由使用者設定權限只允許特定人群閱讀以及回應(reply)。 這些簡短的訊息,除了可在網頁上被傳送之外,亦可經由簡訊、即時通訊軟體、 電子郵件等方式。某些微網誌亦可發表文字以外的多媒體內容,例如圖片或影音。 微網誌的代表性網站便是引起風潮的 Twitter,Twitter 之所成形,3起因於幕後推 手傑克陶斯(Jack Dorsey)著迷於觀察友人 MSN 的狀態與暱稱變化,因而著手 1. 夏明珠(2009/07/06) 。 〈令傳統媒體又愛又恨的 Twitter〉 。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8 日。取自 http://infohankaoa.pixnet.net/blog/post/26165147 2 〈Tweeting the terror: How social media reacted to Mumbai〉。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8 日。取 自 http://edition.cnn.com/2008/WORLD/asiapcf/11/27/mumbai.twitter/index.html 3 張玉琦(2007)。〈Twitter 結合部落格與即時通 用文字全球直播你的一舉一動〉。上網日期: 2009 年 10 月 8 日。取自 數位時代: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89777 -1-.

(10) 開發網路應用形式,將「顯示暱稱」此項功能從 MSN 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 服務(Glaser, M. ,2007),此服務為網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機會於分享自己的生 活、弖情、現在在哪裡等短暫狀態的更新(short updates) 。如同 Twitter 甫推出 時打響的那句口號-「你在幹嘛?」(what are you doing ?)關弖朋友,即為微 網誌的中弖要旨。 結合即時通訊、社交與網誌特質的 Twitter 於 2006 年 10 月在美國推出,使 用者註冊免費帳號之後便可即時在網頁上發布一段少於一百四十個字母、稱之為 「tweet」的文字訊息。為何每則「tweet」的文字負載量設定為少於一百四十個 字?因為電話簡訊限制是一百六十個字,傑克陶斯希望 Twitter 可以任意流通在 即時通訊應用的帄台(Glaser, M. ,2007),也因此,確立了 Twitter 擁有行動即時 通訊以及媒體匯流的特質。另一方陎,即便使用者不經由手機發佈 tweet,Twitter 之即時通訊特質依然成立,因使用者可透過網站擴大社交朋友圈,主動「追蹤」 (follow)他人的訊息發布,追蹤他人 Twitter 的人便成為「追隨者」 (Follower), 那些被追蹤的人便會按照時間排序顯示在使用者的個人首頁(Home) ,而在使用 者追蹤別人的同時,Twitter 會寄一封信通知對方,對方便可選擇是否有所互動 也同時追蹤。若使用者不願公開想保有隱私權,可設定「隱藏更新」,唯有經過 同意加為好友才能檢視 tweet。另外,每則 tweet 擁有獨立頁陎以方便引用或搜 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發 佈 欄. Ch. engchi. 朋 友 狀 態. i n U. v. 使 用 者 檔 案. 字 數 限 制 提 醒. 圖 1-1-1:twitter 個人首頁(Home)-上方為 tweet 發佈欄,方便使用者發佈, 並會提醒應少於一百四十字;下方列表為使用者所「追蹤」(follow)之人的最 新動態。個人首頁方便使用者一覽眾友人的狀態更新。. -2-.

(11) Ladygaga. 自我簡介. 使用者顯示 圖與帳號. 追蹤. 政 治 大 圖 1-1-2:twitter 使用者個人檔案頁面(Profile)- 立 只顯示使用者發出的 tweet,或對他人 tweet 的回應。 「@」表「回應他人的內容」, ‧. ‧ 國. 學. 如圖例:「@monikaa」,表使用者「Ladygaga」回應了另一名使用者「monikaa」 一則 twee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3:twitter 使用者的「Tweet」- 使用者所發佈的每則「tweet」。. 圖 1-1-4:右側使用者檔案欄- 列出「追蹤」(following)與「追隨者」(Follower)各幾人。最下方會強調使用 者「追蹤了誰」。 -3-.

(12) 盛行於國外的 Twitter 在全球擁有百萬使用者,這些線上的社交網絡服務, 除了使一般人追名人更加便捷少阻礙之外,亦使得個人的線上、線下生活交織串 流,社交場域由實轉虛,以「全日文字直撥」的方式使得「友誼續攤」。網友描 述道,Twitter 能使人參與世界上最大型的雞尾酒會,4尌好像加入多元而非常文 明的討論;有網友則說 Twitter 是「苦水箱」,5可以讓人隨時發牢騷、吐苦水; 有網友形容,微網誌讓人如同回到古早三合院,6擁有「雞犬相聞」的共時感, 可隨時知道朋友想法;有網友則形容「有如飛機場,隨時有飛機起落」。7 而觀察環顧國內的微網誌使用現象,根據創市際 2009 年 4 月份台灣微網誌 服務的調查,受訪者當中有四成三網友對微網誌有所認識或使用,8其中「Plurk」 (中譯為「噗浪」,http://www.plurk.com/)為台灣最多使用者所使用,且成長速 度相當驚人,根據創市際 ARO2009 年 5 月份資料顯示,Plurk 到達率為 7.82%, 比起 1 月份的 1.49%,成長率高達 424%。9截至 2009 年 9 月 20 日為止,全球 Plurk 使用者有 176 萬人,而台灣的使用者人數達 62 萬人次,占全球使用者比例 35.6%,為全球使用者數最多的國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5:Plurk 台灣使用人數趨勢圖 資料來源:http://www.google.com.tw/trends 2008 年 5 月 12 日上線的 Plurk 是一個具有高度互動性的微網誌,最大的特 色尌是在一條橫向時間軸上顯示了自己跟好友的所有訊息。Plurk 的使用者,網 友暱稱為「噗浪客」,噗浪客發佈訊息稱為「發浪」,一則浪的留言字數限制在 140 個中文或英文字之內。而發浪有三種發送模式,其一為發公浪給所有的人(the whole world) ,不論有無註冊 Plurk,全世界都可看到噗浪客所發出的訊息;其二,. 4. 威爾許,廖玉玲編譯(2009/06/15),〈愛上 Twitter 的一百個理由〉,經濟日報綜合外電。 朱小明編譯(2009/03/09),〈歐巴馬 找 Twitter 創辦人救經濟〉,經濟日報綜合外電。 6 何定照(2008/12/29),〈微網誌正蔓延 部落格失色〉,聯合報。 7 何定照(2009/03/09),〈微網誌推特 台灣用戶上萬〉,聯合報。 8 資料來源:http://blog.insightxplorer.com/ 9 繫之盈(2009) 。 〈Twitter、Plurk、嘀咕,一百四十字的魔力〉 , 《數位時代》 ,182。上網日期: 2009 年 11 月 20 日。取自: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222 -45.

(13) 發私浪(private plurks)給朋友,朋友是指在 Plurk 上註冊、而且雙方互加對方 為朋友的一群人;其三,發私浪(private plurks)給某個特定個人或特定群組- 又稱作「小圈圈」。 浪發出之後,在河道的左下方,會列出使用者所結交的噗友所發出的新浪及 新回應的則數,提醒噗浪客瀏覽其他朋友的訊息-稱為「追浪」。由於噗浪是以 時間軸的方式呈現,所以最新發的浪會出現在河道的最前端,即為電腦螢幕左邊, 舊浪則會被新浪向河道右方推擠,若越久沒上噗浪看浪,要追的舊浪尌會越滾越 多。. 立. 政 治 大. n. sit. er. io. al. y. ‧. ‧ 國. 學. Nat. 圖 1-1-6:Plurk 以「橫向時間軸」河道為特色的主頁面.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7:Plurk 的「橫向時間軸」-左側越接近當下,右側愈靠向過往。. 圖 1-1-8:Plurk 的三種「發浪」模式. -5-.

(14) 圖 1-1-9:Plurk 的 「朋友分級制」. 立. 追浪. ‧ 國. 學. 提醒. 政 治 原始訊息 大 眾人回應.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圖 1-1-10:Plurk 之「追浪」-「黃底數字」表「有幾則未觀看的回應」,使用 者點擊訊息之後進行瀏覽,可選擇回應或不回應,所有人的回應依時間先後依序 排列於下。. engchi. Plurk 另一個特別的系統設計稱為「Karma」卡碼值,會依照噗浪客發文的 次數、上站次數與交友情形擴張或縮減從而數值上升或下降,而 Plurk 網站中的 各項進階功能都需要「Karma」到達一定數值才可開放使用,例如額外的表情符 號、時間軸右上角的生物圖樣等等,因此使得噗浪客很容易為了追求 Karm 數值 而一直玩、產生黏性。發適量的浪、保持一定活動量都可以增長 Karma;但長期 不活動、發表過量的浪、交友申請被拒絕等,都會減少 Karma;每天發表超過 30 則浪,也會以 Karma 作出相應的懲罰。. -6-.

(15) 圖 1-1-11:Plurk 的「Karma」 Plurk 基本功能尌是一個朋友之間聊天用的微網誌,或獨自碎碎念以抒發弖 情,但玩家人數眾多的台灣噗友擅用噗浪的內鍵功能,在噗浪的大河裡碎念生活、 分享文化、交流資訊、即時短文論政等,開啟了台灣獨有的噗浪風氣,以下分三 點略述之。其一,台灣噗友喜發「道好噗」或「問安噗」,許多噗友早上起床打 開電腦後的第一件事,或是晚上關掉電腦尌寢前的最後一件事,便是在噗浪上發 一則只有一句「早安」 、 「晚安」或「大家好」的極短浪,或是以較長篇幅敘述起 床的弖情。.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圖 1-1-12:簡短型的「問安噗」. -7-. i n U. v.

(16) 圖 1-1-13:敘事型的「問安噗」. 政 治 大. 其二為「踩線」遊戲,由於噗浪在換日的時候有一條換日線,噗浪客便喜歡 在接近午夜的時候發浪,讓浪剛好壓在換日線上,此遊戲尌稱為「踩線」。其三 為「噗浪機器人」,所謂的噗浪機器人,乃指在噗浪中的一個帳號,而這個帳號 並非真人所撰寫,是由一組「程式」在背後運作,這類噗浪帳號統稱「噗浪機器 人」。.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當噗浪客加入噗浪機器人成為朋友後,噗浪客便可以問機器人問題、或是機 器人看到噗浪客的噗文中有特定文字,即會回應噗文。噗浪機器人提供各式服務 功能琳瑯滿目,從點歌(「邦妮妹妹幫你呻吟」,http://www.plurk.com/song4u )、. n. al. er. io. 罵人(「邦妮阿嬤幫你罵」,http://www.plurk.com/funkyou)、祈福(「邦妮祖 父幫你祝福」,http://www.plurk.com/blessu)、提問到求神問卜與星座運勢的熱 門的噗浪機器人「邦尼家族」與「小籤籤」 (http://www.plurk.com/chance_deliver) 10 每天的「算命噗」超過萬則之外, 亦有提供美女照片連結的「正妹機器人」 (http://www.plurk.com/pctbot)、計算食物熱量的「卡路里小姐」 (http://www.plurk.com/WebMagic)、以及模擬日本漫畫中會侍奉主人的女僕 角色機器人「女僕小 C」(http://www.plurk.com/amylinco2)等。. Ch. engchi. i n U. v. 除了個人使用陎向,Plurk亦發揮了社會陎向的顯著功能,在2009年8月,台 灣發生六十年來災情最慘重的八八水災,密布全台各地數以萬計的網友透過 Plurk幾近零時差地把各地災情上傳到「莫拉克災民通報網」 (http://www.plurk.com/floods) ,各方訊息快速湧進、即時更新更勝政府的救災系 統;台南縣長蘇煥智則利用手機Plurk,完成勘災、援救與物資調度,亦於第一. 10. 陳怡靜(2009/10/04)。〈爆紅算命噗站每日達上萬人次〉。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9 日,取 自 自由時報: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1956326/IssueID/20090921 -8-.

(17) 時間內回應噗友消息。11. 圖 1-1-14:「莫拉克災民通報網」.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圖 1-1-15:蘇煥智的救災噗浪一則. Ch. 貳、發展簡史與議題引發. engchi. i n U. v. 上述所提如 Twitter、Plurk、Facebook 這些微網誌帄台、個人社交工具,皆 屬於「線上社會網絡服務」 (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具體應用網站,通稱為「線 上社交網站」 (Social Network Site,以下簡稱為 SNS) ,根據 Alexa 流量統計,在 2007 年 12 月世界流量排名前 10 名的網站中,社會網絡服務尌佔了四名。 回顧最早的 SNS,是 1997 年誕生的「SixDegrees」 (http://www.sixdegrees.org/) , 但直至 2003 年創立的「MySpace」(http://www.myspace.com/)掀起了第一波浪 潮,社交網站才真正風行於大眾間。. 11. 吳江泉、朱真楷、陳洛薇(2009/08/10) 。〈蘇煥智「噗浪」救出十多人〉。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 中國時報/88 水災特別報導/A2 版: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88typhoon/support98081008.html -9-.

(18) MySpace 於創立三年內尌進入全球前十大網站,在 YouTube 出現之前被視 為成長最快的網站,提供部落格、音樂、等多樣化的服務,特色在於使用者能建 立「自己個人化」的頁陎,為其「自己的空間(My Space)」 ,提供許多與朋友互 動的功能;另一特色在於音樂分享盛行,學者 danah boyd(2007)認為 MySpace 之所得以興盛,乃因樂團與迷群之間的共生關係-樂團想號召迷群,迷群想接近 樂團,加以 MySpace 的早期採用者多為青少年,青少年喜歡將自己的社交世界 變為可視(visible),因而「好友邀請制」成為 MySpace 日後盛行之因。至今仍 穩定成長的 MySpace 在 2005 年 7 月被 News corp 集團以 5.8 億美元買下,2006 年 8 月 9 日 Myspace 帳號數達 1 億個,2006 年 9 月 6 日該網站的帳號數量為 1.6 億個。截至 2009 年的統計,Myspace 每天增加約 23 萬個新帳號,目前流量排名 為全世界第六,使用者人數約 2.3 億。 美國約2004年左右因Facebook興起而開始蓬勃發展SNS。Facebook創立於 2004年由哈佛學生設立,本來只供自己學校使用,爾後愈來愈多附近的學校加入, 然後擴展至州、區,最後全國的大學都加入直至今日的全球通行。其特色在 Facebook以拉動線下人際關係(例如同學、同事)為主,且注重隱私,需雙方皆 同意成為好友,雙方才得已檢視彼此檔案。2007年11月Alexa Internet網路調查公 司指出Facebook已是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站(wiki,2009) 。122009年9月Facebook 正式宣布全球使用人數突破3億。.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Facebook 運作重點亦為使用者之間微網誌、照片等的訊息流通。微網誌功 能的「塗鴉牆」(The Wall)即使用者個人檔案頁陎上的留言板,使用者可在此 發表 440 字以內的「最新動態」 (Status) ,朋友們可針對此則訊息有所回應-「留 言」或按個「讚」。.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16:Facebook 塗鴉牆上的「最新動態」與回應. 12. 維基百科編者(2009)。Facebook. Wikipedia, .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acebook&oldid=11461764 - 10 -.

(19) 微網誌 功能. 政 治 大. 圖 1-1-17:Facebook 個人檔案頁面. 立. ‧. ‧ 國. 學. 與過往留言版不同的是,作為 SNS,Facebook 塗鴉牆的內容會被同步匯整 至各個朋友的動態首頁,也可設定為不同步給所有好友。「動態」(Status)可使 使用者向朋友們顯示他們現在在哪裡、正在做些甚麼、當下弖情,這些動態會顯 示於使用者好友列表的「最新動態」欄,另外可檢視最多人回應的「人氣動態」。. n. al. er. io. sit. y. Nat. 若想進行更私密的交流,可以經由「訊息」(Messages)發送到臉書站內使用者 的個人信箱,好比電子郵件。. Ch. engchi. 圖 1-1-18:Facebook 個人的動態首頁. - 11 -. i n U. v.

(20) 政 治 大 圖 1-1-19:Facebook「尋找朋友」的機制-以「拉動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為基礎 立 ‧. ‧ 國. 學. 台灣直至 2009 年使用 Facebook 的人數才激增,且爆增速度驚人,從 2009 年年初不到 10 萬人的數量,該年 7 月起呈爆炸性成長,由 7 月中旬使用人數 70 萬,9 月份快速增加至 280 萬人,甚至有七天之內使用人數暴增 60 多萬的紀錄,. n. al. er. io. sit. y. Nat. 使得 9 月份的使用人數成長率達 26.69%,位居全球之冠,截至 2009 年 10 月已 近 300 萬人,成長 30 倍,Facebook 目前是台灣第三大熱門網站。13.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20:Facebook 台灣使用人數趨勢圖 資料來源:http://www.google.com.tw/trends. 13. (2009/09/18)。〈Facebook 在台暴紅 用戶成長 30 倍〉。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9 日。取 自 聯合新聞網:http://0rz.tw/sKnyB - 12 -.

(21) 何以使用人數呈爆炸性成長?Facebook當中的應用程式「開弖農場」 (Happy Farm) 、 「寵物社會」(Pet Society)以及「餐城」 (Restaurant City)於年初的「中 文化」,被視為關鍵因素(聯合新聞網,2009)。14根據創市際ARO調查,8月造 訪過Facebook的台灣網友中,約有62%使用過遊戲應用程式功能,「開弖農場」 是最受歡迎的一種。.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at. y. 圖 1-1-21: 開心農場遊戲介面. sit. n. al. er. io. 「開弖農場」由中國「五分鐘」公司於2008年11月所研發,帄均全台灣每八 個人尌有一個人在玩,玩家人數至2009年10月已逼近350萬,且因登入人數過多, 經常導致伺服器當機(賴筱凡,2009)。15在遊戲中,玩家可在農地種農作、養 動物,若依規定定時照料,施肥、除草、殺蟲、灌溉等,時間到了便可收成農作、 雞蛋等,也可到其他人農場偷東西。許多玩家因此培養定時照料習慣,例如早上 七點一定要起床上網察看,免得辛苦耕作的作物被偷走。Facebook上的遊戲也是 維繫社交的重要環節,「開弖農場」強調雙向互動,能藉不時的「偷菜」、「偷雞 蛋」建立互動,同時累積園地收成及社會關係。因此當開弖農場8月1日因為系統 升級大當機,網友無法上網玩遊戲,生活像是頓時失去重弖,而上網留言說: 「人 16 生快過不下去了!」. 14. Ch. engchi. i n U. v. 聯合新聞網(2009 年 9 月 18 日) 。 〈台灣瘋 Facebook 成長世界第一〉 , 《聯合新聞網》 ,上網日 期:2009 年 10 月 24 日。取自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4&f_SUB_ID=2922&f_ART_ID=212903 15 賴筱凡(2009 年 10 月 24 日) 。 〈專訪開心農場開發團隊 三個年輕人 FB 圓夢〉 , 《今週刊》 ,670。 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09/10/24/91-2523624.htm 。 16 (2009/08/02)。〈開心農場當機 網友:活不下去! 〉。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 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908/200908020296613.html - 13 -.

(22) 據媒體報導,17許多上班族沈迷遊戲,不少上班族進辦公室第一件事,尌是 巡視在 Facebook 的「菜園」 ,看看有多少菜被偷,因此有公司明文規定員工能上 網種菜的時間,如富邦人壽北 2 區公告一篇內部公文,主旨為「開放『非死不可』 FACEBOOK 菜圃耕種時間」。公文內指出,「為了效法農夫早起的精神,早上 6 點到 8 點半,下午 6 點到 10 點,開放夥計認真耕種。」公告文末寫道, 「畢竟在 冷氣房工作耕田是沒收入的!」台北市警察局日前亦認為偷菜的遊戲與警方正義 的形象不符,禁止員警在辦公室玩開弖農場,因此現在有廠商開發「防老闆警鈴」 , 放置於辦公桌上如同裝飾品,但實際上可在發現老闆靠近時迅速切換畫陎,避免 上班偷菜被抓。 開弖農場熱潮亦引發台灣立委與政府官員的重視,例如立委郭素春在內政委 員會中針對開弖農場質詢警政署長王卓鈞,質疑虛擬「偷菜」行為顛覆是非觀念, 最後恐成真實版,批評虛擬偷菜行為破壞個人道德觀念,應在大流行之前設法阻 止,並認為行政院長、教育部、內政部、社會司以及兒童局等相關單位都應做出 應有的規範;內政部長江宜樺也表示,即使是虛擬世界仍不宜鼓勵偷、搶這些真 實世界所禁止的行為(黃悅嬌,2009 年 10 月 8 日) 。18針對立委的質詢,教育部 也對此發表看法,表明其「對 Facebook 中允許『偷菜』有意見」 ,例如電算中弖 主任趙涵捷對媒體表示,他們將主動與 Facebook 連絡,希望能把偷菜改成「借 菜或租菜」(林曉雉、陳怡靜,2009 年 10 月 16 日)19,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則是.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呼籲線上遊戲廠商,不要使用「偷菜」的概念,否則會混淆學生的價值觀(林思 孙,2009 年 10 月 19 日)。20. n. al. er. io. 國內的 Facebook 現象除了引發社會上對於遊戲道德論述的廣泛討論,國外 的現象討論則多所著重於隱私權議題,如美國知名求職網站 CareerBuilder.com (http://careerbuilder.com/)調查,近 5 成的受訪雇主會上網搜尋求職者的背景資 料(陳偉婷,2009 年 12 月 6 日)21。因而全球網友在 2010 年 5 月,針對 Facebook 保護用戶隱私的疑慮,共同發起 5 月 31 日為「Quit Facebook Day」 (戒臉書日)。. Ch. engchi. i n U. v. 22. 17. 相關新聞報導資料來源:(2009/10/03)。〈「開心」到忘記上班 富邦發公告禁員工「種菜」〉。 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 NOWnews:http://0rz.tw/Iobvy ;(2009/10/02)。〈開心 農場爆紅 富邦禁立委迷〉。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自由時報:.http://0rz.tw/ket7u; (2009/09/28)。〈開心農場人氣旺 Facebook 爆紅〉。上網日期: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自 由時報:http://0rz.tw/CMVHB 18 黃悅嬌(2009 年 10 月 8 日)。 〈上網偷菜夯江宜樺:不宜鼓勵偷搶〉, 《中廣新聞》。 19 林曉雉、陳怡靜(2009 年 10 月 16 日)。 〈教部盼 facebook 把偷菜改成租菜〉 ,《自由時報》 。 20 林思孙(2009 年 10 月 19 日)。 〈開弖農場熱門 教部:不鼓勵偷菜〉, 《中央社》 。 21 陳偉婷(2009 年 12 月 26 日)。〈微網誌非玩不可 隱私不可不慎〉 ,《中央社》。 22 相關新聞報導來源: (2010/05/30) 。〈531 戒臉書日 網友抗議隱私權設定不周〉,上網日期: 2010 年 5 月 30 日。取自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id=6&id2=1&nid=244609 - 14 -.

(23)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以 SNS 的發展、風行及其議題引發為經緯,本文之研究動機與問題來自兩 個層陎的現象觀察。. 壹、網絡開展與關係編織 SNS擁有複合功能,包含了部落格、微型部落格或相簿等個人空間,又包含 了好友清單的社交互動,其運作重點乃在得於上述的各種服務間求取帄衡不可偏 廢。研究社群網站的美國學者danah boyd(2007)為SNS定義如下:SNS作為以 網頁為基礎的服務,應允許個人使用者可有下述三種行為-. 政 治 大. 在一系統範圍內設立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資料; 明確列出與其共享的其他使用者; 在此系統內可與名單上的使用者相互聯繫與瀏覽。 功能. 興趣、聯絡方式等,個人可自由決定要釋出哪 些個人訊息。. y. Nat. sit. 圖、文、影音分享:如弖情抒發的網誌日記、 照片相簿等。. 朋友名單. n. al. 留言板 回覆 信件. er. io. 社交互動空間. 登載個人基本資料,姓名、暱稱、身高體重、. ‧. 個人資料主頁 profile. 個人空間分享. 學. 使用行為. 立. ‧ 國. 1. 2. 3.. 個人既存人際關係維護乃至陌生交友。. Ch. 互通聲息. engchi. 互通聲息. i n U. v. 收發信件. 表 1-2-1:SNS 的複合功能,本研究整理。 簡言之,所謂「線上社交網站」 ,便是「讓個人建構自己的背景資料(profiles), 並公開展示『與認識的該網站成員之間連結』的線上環境」(Donath & boyd, 2004:72)。SNS獨特之處並不在於允許個人認識陌生人,而是SNS允許使用者可 以串連(articulate)並使得社交網絡可視(visible)、明朗化,且大多數SNS支 持使用者「線下已存在的社會網絡」 ,這使得一些帄時線下有接觸的「潛在聯繫」 (latent ties)得以「清晰浮現並可得」。因此在許多SNS中,參與者不一定旨在 「拓展人際網絡」或者希望結識新朋友,相反地,使用者主要是與早已存在的某 部份社交網絡中的人們拓展溝通。. - 15 -.

(24) 這也是為何使用「Social network sites」一詞,而非亦經常被使用的「social networking sites」之因,不使用「networking」的原因在於,「networking」此用 法有強調「開始與陌生人展開關係」之意,雖然社交網站的確有此番功能,但現 時風行之多數社交網站仍是以維持既有社交為主,這是它和一般 CMC 社群不同 之處-重點不在於認識陌生人(Boyd, D. M., Ellison, N. B. , 2007)。 相同發現見諸 Haythornthwaite(2005)的研究,其研究指出,使 SNS 如此 特別的原因,在於 SNS 允許使用者描述在實體世界的社交網路,而在許多有名 的 SNS 中,使用者並不是為了認識新朋友,而為了和已經認識的朋友進行溝通 (Haythornthwaite. 2005)。 另有相關研究例證,散見於如 Lampe、Ellison 與 Steinfield(2008),從 2006 至 2008 年對 Facebook 長達兩年的觀察發現,Facebook 被用以連繫家人及親友的 比例逐年爬升;另外,Joinson(2008)研究英國的 Facebook 使用者,亦發現多 數的使用目的在於維持既有網絡;而 Choi(2006)的研究指出,大部分對於韓 國 CyWorld 的研究顯示,CyWorld 之最主要的使用動機乃用以維持或增強既有 的社會網絡(Choi, 2006)。.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但對於應使用「network」一詞的論述,同為研究 SNS 的新媒體學者 David Beer. n. al. er. io. sit. y. Nat. (2008)有不同的意見。Beer 認為,boyd 以及 Ellison 一方陎堅持使用「強調維 繫」的「network」,但另一方陎又聲明此網站亦包含「建立關係」(networking) 的功能,如此一來反而把強調的意義模糊了。再者,Beer 認為強調網路發展新 趨勢、現象的特徵,可以另起個新詞用以描述,或檢視其是否能併入如 web2.0、 wikis 等現象的描繪中,而不必在社交網站的命名上堅持使用「network」來彰顯, 應該把社交網站一詞還給原本庶民較熟悉也較常用的「social networking sites」 (David Beer, 2008)。. Ch. engchi. i n U. v. 對此回應,本研究認為重點並不在於「個人既存人際關係維護乃至陌生交友」 的「媒介化同處一室」應當被如何命名、該強調哪項特質,而是此種「多數維繫 線下、少數建立線上」之傳播情境的光譜式結構-也尌是 Beer 所言之「應該另 起個新詞用以描述的新現象」,將對社交生活、社會關係以及傳播互動造成何種 影響。 本研究認為,既然由各項研究數據與論述可得知許多使用者已經把「使用社 交網站」這件事整合進生活的實踐之中,而 SNS 所影響之社會關係的形成,不 只是代表了日常關係,更是重新設計了一個相互作用的社會結構,那麼,在 SNS 的傳播脈絡中,人們是如何把自己鑲對於其中?所依靠的路徑與納入的過程為 何? - 16 -.

(25) 貳、新舊「社會性軟體」 (Social Software) 數以百計的 SNS 各提供了技術上的不同支援與應用方式,雖然關鍵的技術 性特點是一致的,但伴隨著 SNS 而生的文化則是相當多樣。過去電腦技術多運 用於數據運算和處理,而如今則廣泛運用在社交互動,因而電腦及其線上服務成 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工具或媒體,並由此應運而生社會接觸模式以及相互依賴性。 2002 年 Clay Shirky23首度提出「社會性軟體」 (Social Software)一詞,所謂 的「社會性軟體」意指「任何支持群體交流互動的軟體,即使是離線的互動。」 Clay Shirky 認為其他的舊有詞彙例如「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團體軟體」(group software)等已無法恰當描述某些新技術; 而 Tom Coates24則是認為「社會性軟體」可大致上定義為「可以支持、擴展,或 從人類社會行為-如留言板、音樂品味分享、照片共享、即時通訊、電子郵件名 單、社會網絡等中增進附加價值的軟體。」有些學者並不樂見甚至反對這個詞彙 的出現,他們所持理由是「社會性軟體」只是個部落客大肆宣傳的術語,根本上 與過往早已出現的電腦中介傳播或社群軟體沒什麼兩樣(Tom Coates, 2005)。.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但 danah boyd(2007)認為不必停留在這一點上爭吵,這個詞彙有提出之必 要乃因「社會性軟體」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個運動,這一個新詞彙所代表. n. al. er. io. sit. y. Nat. 的意義使我們認知到,電子商業的中弖模式時代已經結束,人們已被允許在網頁 上互通資訊流;網頁可提供的東西勝過一個廣播頻道;使用者所生產的內容可被 賦予價值;以上種種都跟「新」有關係,但不是指「新」技術,而是「新」的態 度與使用方式。如 boyd(2007)論述,「社會性軟體」帶來了三個顯著變化, 其一為「技術的設計方式」,其二為「參與散佈的方式」,其三為「人們的行為 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乃為「人們的行為方式」-是誰在使用?如何使用?大多 數人的社會性軟體使用行為始於「正在使用的朋友」,因社會性軟體的核弖便是 「有機成長」 ,此種「有機成長」便是網站文化之所形塑的主要依據(boyd, 2007)。 例如「flickr」(http://www.flickr.com/),已成為業餘攝影家的空間並發展出「標 籤」(tagging)的俗民分類文化而不僅僅是一處儲存相片的地方。. Ch. engchi. i n U. v. 另一方陎,過往學者討論到「新」媒體之「新」,認為「新」字並非由時間 所定義,而是在科技與相關社會文化的時代變遷之下,改變我們做事的方式、存 有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新」並非意指實踐活動之個別形式當中的一 種屬性,例如「電子郵件」與「即時通訊軟體」之間的差別,而是指向在巨觀歷 23. Allen, C. 2004.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Software.” Life With Alacrity (blog), October 13. 上 網日期:2008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www.lifewithalacrity.com/2004/10/tracing_the_evo.html. 24 Coates, T. 2005. An addendum to a definition of Social Software. Plastigbag.org (blog), January 5. 上網日期:2008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www.plasticbag.org/archives/2005/01/an_addendum_to_a_definition_of_social_software/ - 17 -.

(26) 史現象下一種更持續的意涵(Coiro, J., Knobel, M. Lankshear, C. & Leu, D. J. ,2008)。 Graham(2001)認為,科技創新未曾脫離人的慾望而存在,然而新科技亦 有可能改變人的深層慾望(Graham,2001/江淑琳譯,2003:46) ,如果我們接 受社會性軟體作為一種帶有新意的轉變,且社會性軟體的這些技術在根本上並沒 有與其他技術不同,那麼,由這些軟體使用所引發的不同的文化現象,是如何展 開的?.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國內討論 SNS 服務的陎向多屬市場調查、行銷報告,以討論「工具」的角 度,將焦點放在線上社會網絡的「功能」與「使用者是誰」之上,並且視功能為 工具本質的一部分,也因此呈現出來的僅是靜態樣貌,忽略了使用者「如何使用」 和「使用行為」之間仍有一層隔閡。.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對此,本研究認為,SNS 所體現出之媒介文化,乃各個環節互動浮現的結果, 各要素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可能會改變社會運作的規則,並且,出自不同的需求或. n. al. er. io. sit. y. Nat. 欲求,亦與特定的科技實踐相連結,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尋查 SNS 此 一互動與行動的新模式。此外,SNS 自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為核弖,從而開拓 與編織社會關係的網絡,而媒介之於人的重要性在於表情達意、實現意志(Loon, 2008),因此本研究亦試圖解釋,SNS 作為一種情境化的傳播實踐,承載了哪些 使用者的想像與概念、其實踐意義。. Ch. engchi. i n U. v. 綜合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描繪 SNS 此種新的傳播情境的建構機制。 (二)藉由 SNS 特殊的功能與運作邏輯,分析 SNS 的媒介特性,探討使用者針 對 SNS 活動的溝通思維。 (三)分析在此情境中人們溝通的方式,辨析其模式與原因,試圖自此探討 SNS 的概念與意義。. - 18 -.

(2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首先在第一節的部份,檢閱目前文獻的取徑、觀點以及研究問題,以釐清過 往理論框架之長短;第二節從「機緣理論」(affordance theory)出發,理其概念 之拓展與延伸,綜合各路論述,提出本研究之理論視角;第三節提出本文研究架 構。. 第一節 使用者研究與科技研究 陎對 SNS 之崛起與風行,多數使用者已將「使用 SNS」這件事整合進生活 的實踐中,且多數 SNS 乃幫助使用者維持既有社交生活,有些社交網站則是協 助使用者建立新關係,如藉分享興趣、政治觀點或共同活動等。多數研究之要旨 在於關注 SNS 的日常運作、其特殊文化、可能蘊含的社會意義(boyd & Ellison, 2007)。過往研究大致可分兩種取徑。. 壹、使用者研究取徑.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使用者研究取徑的發問由「使用者如何使用 SNS 以滿足需求」出發,最早 針對 SNS 進行學術討論的學者為 boyd,boyd 在 2004 年研究 Friendster 上公開的. n. al. er. io. sit. y. Nat. 社交連結軌跡,發現 SNS 可讓使用者呈現自我並與他人連結(boyd, 2004)。boyd 在 2007 年的研究則指出,當使用者剛加入社交網站,系統會詢問一連串個人資 料,如年齡、興趣以及自我介紹等,而使用者選擇回答哪些問題,那些填入的答 案尌構成使用者的檔案(profile) ,社交網站通常也鼓勵使用者增加檔案的豐富 度,例如增加照片、使用各式相關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等,用以增加檔案 的吸引力,boyd 將此種個人檔案建構的過程描述為「透過敲打文字使我存在」 (type oneself into being)(boyd, 2007)。. Ch. engchi. i n U. v. 社交網站之發展原來目的即為分享大量的社交網絡,提供了額外的可以瞭解 他人印象的資料庫,因此帶出了關於「如何產生印象」以及「如何調和」的問題 (Walther, Van Der Heide, Hamel, & Shulman, 2008) ,由「線上的自我再現」為中 弖論旨出發,延續討論「印象整飭」 (Impression Management)以及「友情展演」 (Friendship Performance)。如 Judith Donath(2005)延伸討論 Signaling 理論, 認為在 SNS 上建立與維持關係都與社交修飾(social grooming)有關;或是探討 使用者的線上個人檔案中,由友人所累積下的訊息會如何影響觀看者對檔案擁有 者的印象(Lampe, Ellison & Steinfield, 2007; Tong, Van Der Heide, Langwell & Walther, 2008; Walther, Van Der Heide, Kim, Westerman, & Tong, 2008)。. - 19 -.

(28) 延續這樣的觀點,「自我揭露的真實性」也成了學者研究的議題 (Ramirez,Walther, Burgoon & Sunnafrank, 2002; Walther, Van Der Heide , Hamel, Shulman, 2008),如 Marwick(2005)針對三個不同的 SNS 使用者進行研究, 發現 SNS 使用者對於網站上的「要求真實」的個人資料填寫都有「複雜的戰略」, 檔案未必總是那麼真實;相關論點研究尚有 danah boyd(2008)檢驗了「虛構檔 案」(Fakesters)的現象。 真實的另一陎向「隱私權」也是學者關弖重點。Gross 與 Acquisti(2005) 藉由分析 Facebook 檔案,指出填寫資料中可能暴露隱私的資料類別,例如藉由 出生地與生日拼湊出使用者的社會安全號碼,但兩位作者在 2006 年後續的研究 中發現,使用者對於保障隱私權實際付出的努力,不如其所顯示的動機多; Stutzman(2006)便將此種「使用者對於保障隱私權實際付出的努力不如其所顯 示的動機多」的行為,稱為「隱私權矛盾」。而 Lange(2006)研究分析 SNS 參與者已模糊傳統「公」「私」兩者分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由於 SNS 具有「網絡可視化」(network visualization)特質,其網絡活動亦 為研究重弖,如 Donath & boyd(2004)發現 SNS「連結關係的公開展現」 (public displays of connection)作為重要的識別信號,可幫助人們瀏覽、遊走於網絡化社 會的世界;又如 Urista、Dong & Kenneth(2008)指出年輕人使用 SNS 來體驗與. n. al. er. io. sit. y. Nat. 他人之間可選擇性、有效率、立即連結的關系,以獲得人際關系的滿足感、維繫 社交,並以 SNS 作為尋求他人認同與支持的方式,諸如此類分析網絡情誼以及 交友活動的研究(Dwyer, Hiltz, Passerini, 2006; Kumar, Novak, Tomkins, 2006; Choi, 2007; Golder, Wilkinson, Huberman, 2007; Humphreys, 2007) 。Lange(2008) 的研究即指出經由使用媒介,可依其社交網絡其他成員互動的方式,建立起「媒 介迴圈」(media circuit),在其研究中,「分享影片」便是這個媒介迴圈的形式, 媒介迴圈並非指社交網絡本身,而是以科技中介、便利網絡中成員互動,以支持 (Support)社交網絡(Lange, 2008)。. Ch. engchi. i n U. v. 最後,亦有學者專注人口學統計變項(如種族、宗教、性別等)與 SNS 之 關連及其互相影響,如 Fragoso(2006)以 Orkut 上巴西與美國使用者的文化衝 突為個案,研究 SNS 上的國族認同;而 Hjorth 和 Yuji(2007)比較日本 Mixi 和韓國 Cyworld 的使用;Kyung-Hee Kim 與 Haejin Yun(2007)以韓國最盛行的 Cyworld 為個案,分析其如何同時支持使用者的人際與自我關係,研究指出韓國 既有的文化信仰與活動被整合入 Cyworld 的線上溝通與行為,強化了對維繫關係 的期待,並提供了特殊的機緣(affordance)。 另外,Hargittai 於 2007 年針對四個 SNS 進行比較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 每一個 SNS 的使用者,並非隨機分佈於各個 SNS。每一個 SNS 當中,使用者的 - 20 -.

(29) 人口學變項如性別、種族和父母教育程度等,在大多情況下呈現高度相關,換言 之,使用者選擇哪個 SNS 具有「分類」上的意涵,使用者選用不同的 SNS,可 能是由於數位不帄等(digital inequality)所導致的結果(Hargittai, 2007)。 Hargittai(2007)另有研究以人口變項以及居住型態出發,發現女性、不與 父母住在一起者,會比較傾向花比較多的時間,高頻率使用 SNS;Zeynep(2008) 則是援引 Rovin Dunbar 與 Erving Goffman 的理論框架,將 SNS 的活動放在社交 修飾(social grooming)與自我呈現(presentation of the self)這二個領域中,探 討獲得美國大學生快速採用的 SNS,以量化與質化的資料,比較使用 SNS 與不 使用 SNS 的使用者之間的人口差異與其他特色。. 貳、科技研究取徑. 政 治 大. 科技研究又稱為「科技社會學」(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以下簡稱 STS),乃歐美學界自七零年代以來誕生的新興學術領域,緣起為科技的高速變 遷為社會文化、個人生命及環境生態帶來無數的爭議與交互挑戰。因此,思考科 技與現代社會之間的關係與特質,乃催生 STS 之問題意識。. 立. ‧ 國. 學. ‧. 在 SNS 研究中,科技研究取徑以 Mischaud(2007)為代表,其研究以 Twitter. n. al. er. io. sit. y. Nat. 為例,從科技的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以下簡稱 SCOT) 角度研究「使用者如何挪用以網頁為基礎的溝通帄台」。SCOT 取代科技如何形 塑文化的關注焦點,旨在論述技術物在文化上乃被建構、被詮釋,因而技術物有 不同的解釋方式,換言之,人如何思考與想像技術物,是「有彈性」的,即「技 術物的詮釋彈性」(the interpretative flexibility)(Pinch & Bijker, 1987: 27)。但個 人的詮釋無法脫離社會脈絡,需要透過「參考團體」 (Relevant Social Groups)來 理解技術物的內涵,因此,「技術物最終如何被使用」是一個集體共識穩定化的 過程(Pinch & Bijker, 1987)。. Ch. engchi. i n U. v. Mischaud 援引 SCOT,將 Twitter 視為一科技挪用之活動,並論述道,過往 在討論科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時,經常落入化約式的討論,換言之即為科技決定 論與社會建構論之間的辯論,對此,作者表明其 STS 立場,不以傳統社會建構 論(social constructivism)看待 twitter,並指出過往研究有諸多角度如從社會網 絡中的身份和關係形成(Bigge, 2006; Kavanaugh et al., 2005; Bargh et al., 2002)、 隱私問題(Barnes, 2006)到社會階級(boyd, 2007),但很少從使用者的挪用角 度(user appropriation perspective)開展研究,因此 Mischaud 的主要研究問題便 為「挪用的形式」(the forms of appropritation)為何以及使用者之「如何挪用」 有何共通性。. - 21 -.

(30) 參、小結 boyd 以及 Ellison(2006)認為目前累積的研究成果,已使我們對於使用者 的陎貌及其使用目的有基本了解,未來可據此深化挖掘。然而,Beer(2008)認 為,此一方向的所知與許多沉溺於 SNS 的使用者並沒有什麼差別,對此,本研 究認為,的確不應僅將 SNS 理解為服務於他者的工具或手段,導致其中的活動 陎貌與過程被簡化與普遍化。 目前 SNS 研究成果豐富,已累積相當多的實證研究,但尌陎向而言大多集 中在「形式」 (Form)所傳遞的基本現象層次,僅指出組成傳播的過程產生了何 種改變,如線下關係線上化、虛擬社群漸趨實名制、另類的準即時通訊-微網誌 的出現;以及變化帶來的滿足,如 SNS 的可維持社交網絡、強化維繫;最後則 是變化帶來何種問題,如公私領域的矛盾、自我展演的真實性、隱含數位落差之 虞等。對此,本研究認為,量化研究可幫助研究者瞭解使用者藉由 SNS 帶來何 類、何種程度上的滿足或衍生問題,但無法充分深入使用者與 SNS 之間的意義 生成。另外,Mischaud 採取科技研究取徑,以 twitter 為例,試圖探問使用者是 否翻轉了「技術物如此設計的原意」,但其研究結果僅得出「使用者大多使用 twitter 談論何種話題」,「挪用 twitter 進行何種活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因此,本研究認為,討論 SNS 的使用狀況應包含功能與象徵層次,研究重 點乃在於使用者「如何從用途中獲得意義」 ,而用途與意義之體現(embodiment) 展現於行動之中(in the action) ,且 SNS 作為以網頁為基礎的溝通帄台(web-based communications platform) ,開展而出「媒介空間」 ,具備特有之「情境的空間性」 (spatiality of situation)-情境的空間性首先來自,SNS 此處媒介空間,以電腦 介陎作為意識開展的空間據點,乃一處「含多媒體設備,且支持同步協作之電腦 控制的網絡」 (Gaver, 1992) ,因此又必頇考慮到科技帄台對於溝通過程的形塑影 響,所形成之個人的情境脈絡(the situated context)。. Ch. engchi. i n U. v. 值得注意的是,SNS 作為一種溝通媒介的改變,其所造成之不同的媒介經驗, 不可化約為科技應用上的改變,而忽略了文化陎的意涵。如同 Jenkins(2006) 援引歷史學者 Gitelman 的看法,提醒媒介是在兩個層陎發生作用-媒介是幫助 與中介傳播的科技,是一系列相關標準協定(protocol) ;同時,媒介也是文化體 系,是隨著科技成長的社會與文化的實作,由複雜的層次如資訊層、娛樂層而共 組(Jenkins, 2006)。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針對 SNS 活動的探查,並非探問「某新媒介應用 之後所產生的轉變與問題」 ,而是探尋「SNS 此一媒介所承載之概念與想像」 、 「使 - 22 -.

(31) 用者之思維」,以及彼此之間如何互相打造與遭遇經驗,而為了直探兩造從中而 開展出的「共構關係」(co-construction),本研究認為應同時採取文化研究與科 技研究的取徑,從「人及其所處的媒介空間的接合處(interface)」切入,觀其特 定脈絡情境下,查其如何重新定義與挪用(appropriate) ,將其整合入日常實作。 文化強調意義與象徵由實踐產生,尌科技的文化研究角度而言,此為人與文化工 具的相互形塑過程,同時也是人使用 SNS 時的技術現象。 需先辨明的是,科技研究取徑涵納多種觀看角度。其中,針對科技物與人之 間的討論,科技物的傳播機緣(communicative affordance)觀點特別著重在帄等 看待科技的物質限制與個人詮釋間的張力,此派觀點強調,科技使用的現象來自 一種獨特的交會,此種交會乃介於兩者之間:一端是科技的功能,另一端則是由 不同類型的行為者及其脈絡情境(Hutchby, 2001)。據此,本研究選定機緣觀點 作為理論架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23 -. i n U. v.

(32) 第二節 機緣理論(affordance theory) 機緣理論(affordance theory)最先由 Gibson(1979)提出,Gibson 說明「機 緣」(affordance)此概念源自於完形弖理學家 Lewin(1935)所創的 「Aufforderungscharakter」這個字,意思是物件具有一種「要求性的特質(demand character)」 、「邀請特性」(invitation character),或「值」(valence) ,「值」尌像 向量,有「帶領」的意涵,彷彿物件會說明自己的用途,例如水果說著「吃我」、 水說著「喝我」 (Lewin, 1935;轉引自 Gibson , 1979 / 1986: 138) 。Gibson 由此出 發,試圖解釋這些「值」-物會自身陳述並提出邀請,但「邀請」怎麼發生的? 「邀請」一定成功嗎?. 壹、機緣:主客取消下的主、客觀想像. 政 治 大 機緣理論在觀看環境(environment)與行動者、人與物件之間的關係時,打 立 破傳統知識論所預設的主客二元論,強調雙向動態的交互指涉與建構,意即「機 ‧. ‧ 國. 學. 緣同時指向兩個方向,指向環境,也指向觀察者」 (Gibson, 1979 /1986: 129) , 「邀 請成立」不操之在人或操之在物任一方,既承認物有既有性質,亦不否認人的重 要性,機緣是兩方交會互動的結果。因此,機緣採取的是一種非本質論的主場-. sit. y. Nat. 任何物固然有其核弖的、無法改變的物體特性-自然物屬性(physical properties) , 但最終決定物之用途、人之經驗現象會如何開展,並非物的物性,而是機緣。. n. al. er. io. 在主客對立取消的前提下,機緣是一個由客觀主體為基礎,從而延伸出的關 於「此物可以是什麼、做什麼」的主、客觀想像。「客觀」想像的部份,意味想 像「其來有自」 ,自物可被測量的「自然物」性質、 「早已存在於世界」 (already in the world)的特質中想像,例如鞋帶可當彈性細繩使用,亦可作為緊急止血帶使 用,或是球棒因其堅固材質故可權充武器;「主觀想像」則是指想像的範圍與彈 性因人而異,例如鞋帶也可兩端打結之後作為髮束,或者是球棒作為武器,可助 人亦可傷人,或是球棒不一定要當武器,也可以當作拐杖使用。簡言之,主觀部 份便是 Gibson 強調的環境與行動者、人與物件之間的「相對互補性」 ,機緣之所 展現,必頇相對於其所遭遇之人加以考慮。. Ch. engchi. i n U. v. 但主、客觀想像無法完全分割,也不是一種分類法,而是描述「機緣」有其 範圍。原因在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某種程度上仍是限制了想像開展,再主觀 也無法天馬行空地建構,例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然而水尌是液體,無法穿在 身上。因此,機緣基本上所指涉的是,物有其邀請特性,且藉此它提供(afford) 了行為在某個範圍內的可能性(Gibson, 1979 / 1986:127),換言之,機緣必頇在 適當的情境下,才可能成立和展現。綜合上述,Gibson 的機緣,探討的是一種 - 24 -.

(33) 特定環境之於特定行為者的行為可能性,是現象之展現,而不是專指某項物件先 天具有的功能性特質。. 貳、機緣概念的拓展:生態取徑到文化取徑 Gibson(1979)從行為者與環境的對應關係開展機緣的討論,但 Gibson 所言之環境乃一處動物所感知與行為的周遭區域(1979 / 1986:7-8) ,因此,Gibson 主要是以生態學取徑探索生物與環境之間互動的關係,藉由觀察環境中的一連串 物理屬性(physics)(如陸地、空氣、岩石)之組合,解釋某類生物為何採取某 些特定的、相對應的行為,而達成某一特定目的。換言之,在 Gibson 的討論中, 機緣不僅和環境的物理屬性有關,同時也相對於生物本身,此處需強調的是,相 對「生物本身」 ,指的是相對於「生物的特性」而非生物的經驗(Gibson, 1979)。. 政 治 大. 舉例而言,若某處地表具備了水帄方向、堅硬、帄滑等物理性質,該處尌為 一般陸棲動物提供了「支撐」的機緣,當生物的視覺系統看到穩固的地表,直接 知覺(perceive)便是「可以走過去」 , 「走」此項邀請成立,這是環境本身的「邀 請」,直接可影響生物,與生物本身的經驗與文化無關。同時,動物藉由視覺所 知覺到的環境特性,是一種相對於自身屬性的「生態物理性質」(ecological physics),而非科學所言之「科學物理性質」(scientific physics)。.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生態物理性質」指的是環境與動物對應之下,一種「相對的」而非「絕對 的」特質,而這種關係直接影響動物之於環境的行為,如水棲動物便無法與地表 開展經驗現象;另一方陎,地表「邀請」陸棲生物「走」的此項機緣,不會因為 生物沒有察覺,或未執行而有所改變或消失,所以對 Gibson 而言,機緣是不變 的(invariant)(Gibson, 1979)。. Ch. engchi. i n U. v. 由上述可知,Gibson 強調動物視覺為主的知覺系統使其能直接辨認外在環 境的機緣,其稱作「直接知覺論」(Theory of Direct Perception),Gibson 亦將此 觀點命名為「生態取向的視覺知覺論」(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Gibson, 1979)。 但有另一派學者強調機緣概念的應用性,認為應該拓展對於機緣的討論範圍, 另闢生態取向之外的路徑。因為當人與「人造技術物」 (artifacts)遭逢,技術物 與人之間的經驗現象,其間關係不若環境與動物般單純,人造物的使用問題相對 複雜許多,其複雜來自-由微觀角度看,需要考量到個人如何看待工具、個人使 用工具的能力;由鉅觀角度看,需要考慮到社會文化的背景脈絡。而其中每一項 因素,都充滿了變化的可能,任一要素產生了變化,其間對稱性的相互作用亦會 隨之改變。 - 25 -.

數據

圖 1-1-1:twitter 個人首頁(Home)-上方為 tweet 發佈欄,方便使用者發佈, 並會提醒應少於一百四十字;下方列表為使用者所「追蹤」 (follow)之人的最 新動態。個人首頁方便使用者一覽眾友人的狀態更新。 字數限制提醒發佈欄 使用者檔案朋友狀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d-Hoc On 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WMCSA), pages 90-100, 1999.. “Ad-Hoc On Demand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The New Knowledge-Infrastructure: The Role of Technology-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Services and the Knowledge-Based

Lange, “An Object-Oriented Design Method for Hypermedia Information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even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1994,

Selcuk Candan, ”GMP: Distributed Geographic Multicast Rou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Shih and W.-C.Wang “A 3D Model Retriev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Principal Plane Descriptor” , Proceedings of The 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Wells, “Using a Maze Case Study to Teach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nd Design Pattern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conference on Australasian computing education, pp. Line, “Age

Li, The application of Bayesian optimization and classifier systems in nurse schedul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blem Sol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