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第一章 緒論

英國著名哲學家及經濟學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曾說:「世 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創造力是個人及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它牽動人類幾十萬年來文明的進展,造就科學、經濟及生活運作的一日千里;創 造力在藝術領域中更是不可或缺之要素,藝術才能於展演、創作、教育等領域之 發揮,無不立足於「創意」的學習與教學(吳舜文,2003)。

本研究聚焦於鋼琴教材之研究,旨在探討鋼琴教材中音樂創作之內容,期研 究結果能做為鋼琴教學者選用教材時之參考。本章共分四節,依序說明本研究之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與「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十二年國民教育基本綱要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的基本理念曾提 及創造力與藝術的關聯:「人們藉由藝術類型的符號與其多元表徵的形式,進行 溝通與分享,傳達無以言喻的情感與觀點。藝術具有如此的本質與特性,因此能 激發學生的直覺、推理與想像,促進其創意及思考的能力。」(教育部,2018:1)。

然而,創造力並不會自然產生,必須藉由藝術教育促使個人對創造的表現特質趨 於敏感,以發展出創造藝術的能力(方銘健,1997)。林小玉(2006)指出幼兒 時期開始的創作訓練對其日後創造力發展將造成重大的影響;我國教育部之「創 造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02)亦提及將以創造力教育做為日後教育改革之 重點。創造力的培養為當今台灣教育所重視。

藝術教育涵蓋音樂、美術、舞蹈及戲劇等範疇,各自具備其獨特的創造力教 學本質。音樂教育分享音樂作品中的創造表現特質,令人們藉由音樂創作活動體 驗音樂(方銘健,1997)。美國音樂教育哲學家雷默(Bennett Reimer,1932-2013)

2

認為音樂教育應當使人們透過充分投入音樂創作來探索、發覺他們對自身的感覺

(梁寶華,2005);林小玉(2006)說明音樂教育相較於只訓練學生模仿及欣賞 他人作品,應更重視培養其在音樂上的創造力;陳玉琄(2006)也指出音樂教育 的目標之一是透過創作提供學生更多創造思考的空間,引領其進入音樂的世界、

培養並提升個人創造力。

音樂的創造力行為稱為音樂創作,方銘健(1997)定義音樂創作是由創作者 運用素材、亦即音樂要素,進行探索並產生作品的過程。學習者必須親身體驗音 樂的各種經驗如聆賞、表演和創作,才能真正了解音樂。若想讓學生擁有完整的 音樂藝術經驗,課程之安排除聆賞、演奏等學習內容外,音樂創作亦不可偏廢。

音樂創作有許多表現形式,其內涵一般被認為體現於音樂中的作曲、編曲與 即興等能力(林小玉,2006),這些音樂創作活動提供學生熟悉音樂結構及音樂 要素的機會,於創作過程中嘗試表達自我情感,不僅豐富個人生活經驗,提高學 習動機,更有助培養其創造力(陳玉琄,2006)。研究者於是擇定音樂創作做為 本研究之研究變項,是為研究動機一。

許多學生藉由「彈鋼琴」開啟其音樂之路,習琴似乎也有助於初學者認識音 樂基本理論與其他器樂,原因何在?十九世紀時,已被稱為「樂器之王」的鋼琴 擁有較其他樂器更為寬廣的音域,不僅可擔獨奏樂器之大任,亦能與其他樂器合 奏,具有多項功能(劉瓊淑,1996)。鋼琴構造的特色之一是鍵盤位置固定,每 個鍵盤都對應到相對的音高,對初學者而言相對容易入門。研究者也是自幼藉習 琴因而踏入博大精深的音樂世界,從學習者隨著時光遞移成為如今的教學者,然 而也觀察到無論檢視個人學習歷程或教學經驗,目前古典鋼琴教學大多仍著重於 基礎的技巧、演奏、詮釋、風格等美學內涵,在舊有的模式中學習鋼琴,可以彈 得一手好琴,但想像力與創造力卻日漸消失,面對須及時發揮作曲與即興能力的 情況時,音樂創作能力實屬不足(柯如庭,2008)。回顧西洋音樂發展史,早期

3

即興能力幾乎是音樂家必備,從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之父巴哈到古典時期被譽為音 樂神童的莫札特,無不以其精湛的鍵盤即興能力著稱,然而隨著印刷術興起帶來 樂譜的普及,伴隨十九世紀浪漫樂派開啟了音樂家強調自我風格的時代精神,「忠 於樂譜」成為學習音樂的重要內涵,即興、作曲、編曲等音樂創作於鋼琴之應用 在教學上成為偏廢的一塊。直至近年來,鋼琴即興逐漸掀起一股受到大眾矚目的 趨勢,曾獲蕭邦鋼琴大賽第三名而揚名國際的委內瑞拉鋼琴家蒙泰羅(Gabriela Montero,1970- ),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高超琴藝,在其每場演奏會上還帶給樂 迷驚喜的即興表演,成為一大個人特色;獲選為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 年度十大的台灣鋼琴家-李世錫,也將即興音樂帶向世界,邀請國際知名即興演 奏家合作。如今不少學生在與鋼琴教師接洽時指定學習即興,鋼琴的音樂創作能 力逐漸為鋼琴學習者所重視。楊兆禎(1978)曾提及器樂教學「除了熟練演奏之 技能之外,就是借樂器的表現而培養學生創作的能力」,是故,探究鋼琴教學的 音樂創作內涵成為本研究之動機二。

教材為教學者進行教學活動之依據,追溯至十九世紀,Carl Czerny

(1791-1857)等人將自己的鋼琴作品彙整成冊或編寫練習曲,供不同程度學習 者作為鋼琴教材之用,促使「鋼琴教學」的內涵與教材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曾 焜宗(2006)曾提出慎擇音樂教材的品質,才能有效促發正面的教育功能、確實 提升學生的鋼琴彈奏技巧與音樂表達能力。習琴的每個階段皆須謹慎選擇優良教 材,尤其初學者在學習音樂基礎知識與演奏技巧的階段,無論是單元主題的安排、

內容素材的挑選到知識內容的呈現等,皆應配合學習者的需求及心理發展進行縝 密的思考與設計。近年來鋼琴系列教材應運而生,各套教材依據不同目標有特定 之學習脈絡(張喬惠,2011),教材不僅包括基本技巧與樂曲的學習,創造、探 索等學習過程的設計實屬必要(鍾靜儀,2000)。然而,研究者探討音樂創作內 容分析相關文獻後發現,無論是國內藝術與人文教科書或是大陸音樂教科書,內

4

容所含音樂創作之比例均偏低(紀寧,2016;葉維珍,2012)鋼琴教材中音樂創 作內容更明顯不足(Sundell,2012)。

經文獻探討所整理之音樂創作內容分析相關研究共有五篇,皆為學位論文,

五篇論文中有三篇是以學校音樂教科書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吳蕙純,2007;紀寧,

2016;葉維珍,2012),另外兩篇則以鋼琴教材作為研究對象(林京燕,2009;

Sundell,2012)。國內外與鋼琴教材相關之學位論文共二十五篇,其中,有關一 至三種鋼琴教材之分析與比較,教材包括《羅琳鋼琴藝術家教學法》、《可樂弗鋼 琴叢書》、《巴斯田才能鋼琴教程》、《艾弗瑞全能鋼琴教程》、《好連得成功鋼琴教 程》、《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美啟思成功鋼琴教程》等教材種類,皆為依程度 分級之系列性教材,不僅具備《鋼琴教本》,尚有《鋼琴技巧》、《鋼琴表演》、《鋼 琴樂理》等輔助教材搭配使用。以上碩士論文研究中注重鋼琴教本教學內容之分 析,僅有三篇輔以其他研究方法,一篇分析教材的鋼琴技巧,同時進行專家訪談

(黃靖雅,1994),一篇分析教材並實施行動研究(葉詩盈,2008),另一篇則針 對教材應用的有效選擇進行專家訪談(黃靖雅,1994)。綜合以上,研究者探討 文獻時發現較少論述探討鋼琴系列教材之音樂創作內容,以音樂創作作為內容分 析主類目之文獻更十分有限,因此,探討鋼琴系列教材之音樂創作內容為本研究 之動機三。

鋼琴教材相關研究無論是單一或多版本之分析與比較,幾乎皆採引進臺灣且 被翻譯發行之教材,以美國鋼琴系列教材居多,如:《可樂弗鋼琴叢書》、《巴斯 田才能鋼琴教程》、《艾弗瑞全能鋼琴教程》、《美啟思成功鋼琴教程》、《好連得成 功鋼琴教程》,以及《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等版本。以上列舉之鋼琴教材皆為 系列性教材,內容依據初學者程度進行等級編列,教師得視學生學習情況適性選 用。其中,《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美啟思成功鋼琴教程》與《好連得成功鋼 琴教程》三套美國鋼琴系列教材皆由國內出版社代理發行國際中文版,每一套皆

5

具備主要系列教材如《鋼琴教本》、《鋼琴樂理》、《鋼琴技巧》及《鋼琴獨奏》等 分級教本,另外搭配分級較不嚴謹的輔助教本供教師參酌選用,經研究者進行初 探性分析後,發現各套教材所配置之教本雖略有不同,卻皆配有各級《鋼琴教本》

及《鋼琴樂理》,且各套教材之《鋼琴教本》與《鋼琴樂理》在教學內容上相互 對應,可供教師教學時搭配使用,並配合單元進程安排音樂創作內容:《芬貝爾》

的《鋼琴教本》與《鋼琴樂理》以開放式引導設計有趣的創作活動,供學生運用 音樂要素練習作曲與即興;《美啟思》設計「作曲時間」,結合單元中的樂理內容,

以較詳細、難度較高的指示讓學生練習創作;《好連得》的《鋼琴教本》設有「我 的創作曲」活動,《鋼琴樂理》則偶爾於單元中配有即興創作遊戲。是故,研究 者擇定此三套鋼琴系列教材中各級《鋼琴教本》及《鋼琴樂理》進行分析,以利 後續之教材異同比較,是為動機四。

研究者參考六篇分析與比較多套鋼琴教材內容之論述(鄭潘育,2016;李榮 棻,2014;郭妤凡,2014;顏嘉徽,2014;楊雅茜,2013;魏君如,2006)在研

研究者參考六篇分析與比較多套鋼琴教材內容之論述(鄭潘育,2016;李榮 棻,2014;郭妤凡,2014;顏嘉徽,2014;楊雅茜,2013;魏君如,2006)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