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八十三年政府開放核發東南亞各國籍配偶依親簽証,至今已逾十年。新住民女 性所生的子女是台灣基礎教育的新成員,本研究目的即在探究新住民女性子女的中文 閱讀能力,進而提出教學上的建議。本章共分為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研究目的與研究 問題、名詞界定等三節,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近幾年,台灣的教育出現了一批新的人口,這些新的入學兒童改變了學校教育的 組成結構,使學校受教的學生更加的多元,因此我們需要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作 適度的調整。台灣社會結構快速改變,依主計處報告顯示,台灣每八個新生兒中,就 有一名是新住民女性所生(吳清山,2004)。教育部統計,自八十三年政府開放核發東 南亞各國籍配偶依親簽證以來,至九十年為止,國內一共有新住民女性九萬七千三百 二十三人;人數最多為越南籍,其次為印尼籍,其中高達百分之九十二為女性,也就 是一般所稱的新住民女性(教育部,2004)。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全國約有8%的嬰 兒來自新住民女性,以九十二年嬰兒出生數247,530計算,共三萬名外籍兒童正在台 灣生根成長,在同年齡的孩子中,每八名兒童中就有一名是外籍或大陸新娘子女(鄭 矛靜,2003)。陳榮裕(2002)指出東南亞新住民女性所生的子女進入小學就讀,於 九十一學年度開始進入就學高峰期,未來幾年部分縣市學校新住民女性子女占所有新 生比例預估將高達五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何立心(2004)也指出台灣媳婦每年為台 灣產下約一萬名的新生兒,新住民女性的子女已經佔新生兒八分之一,而目前佔學童 比率雖然不高,但這是因為新生兒還沒入學,等到幾年後,衍生出來教育方面的變化 就會更明顯。

臺灣社會在新住民女性大舉來臺的變遷下,族群色彩也越來越明顯,教育發展所

要面臨的是更多元的文化教育。新聞媒體大肆報導下,「新臺灣之子」議題引起了大 家熱烈的討論,對於新住民女性子女,社會刻板印象應運而生「語言發展遲緩」、「學 習表現差」、「家庭環境不好」、「中文水平不佳」、「教育程度低落」等標籤(吳雅玲,

2004;吳清山,2004;徐藝華,2004;林皆銘,2002)。在成長的路上,新住民女性 子女的每一步路都走得比別人辛苦,所承受的身心壓力遠比其他幼兒來得大。

台灣人眼中新住民女性子女多是與學習遲緩、生活適應不良劃上等號的,但是我 們是否該思索這「必然性」當中的意涵。且應該藉由更多的研究和討論來關切母親語 言的隔閡對於孩子的影響,或是再進一步的討論家庭環境、或是生理上的疾病體質遺 傳對於新住民女性子女所造成的影響。這一個新興的族群中,父親因為家庭經濟的重 擔,母親則因為語言的問題,可以給予孩子的幫助可能有限。因此孩子面臨的學業問 題要不是自己獨立解決,要不就依靠學校教師或是家中兄姐的幫助。此乃研究者想要 就此論文題目進行研究的背景。

台北美國學校告訴學生「你就是自己的世界」,你的世界要多寬廣,要別人如何 看待你的世界,都只能靠自己;而閱讀,是最好的方法,他能永遠陪著你發掘新世界 (齊若蘭、游常山及李雪莉,2003)。閱讀突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使人 類能夠跨越時空的間隔,系統的吸取人類數千年累積的經驗和知識。隨著資訊時代的 來臨,知識更新和累積的速度超過以往數百倍。想要迅速的累積知識、有效吸取相關 經驗,閱讀理解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對於學生的學習歷程而言,閱讀是幫助各方面發展最好的利器,古語有云:「厚 積而薄發」,所有的學問知識均需要廣博的堆積之後,才能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在適 當的時機展現出來。就學習的觀點,語文的閱讀和理解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不能缺 少的工具和能力(陳密桃,1992)。張稚美(1995)認為兒童有了閱讀能力,就能持續不

斷的由書刊中吸收新知識。想要在眾多的知識之中,快速的吸取需要的知識,閱讀者 需要有良好的理解能力。閱讀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閱讀者對於書面文章的理解以及從書 面資料中提取有意義資料的能力(鄭昭明,1993)。

閱讀對於一般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新住民女性子女而言閱讀的重要性當然是 不置可否。閱讀對於兒童的價值,在幫助兒童學習並且了解外在世界,喚起兒童的好 奇心、豐富兒童的生活;除此之外,閱讀還可以建立兒童的自我形象、培養她更積極 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唐淑華,2001)。

閱讀活動有極複雜的成分,如形成閱讀必須有的閱讀動機,為有效的提取文中有 意義的資訊而須使用的閱讀策略,或是了解自己閱讀行為表現的後設認知能力,以及 最重要最基本的識字能力…等(鄭昭明,1987)。

閱讀的能力會依照策略上和方法上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每一個人的閱讀習慣都不 同,可以確定的是,閱讀中的任一個過程出了問題都會影響閱讀理解的成效。閱讀表 現不佳時,可能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學習效果,因為閱讀能力是學習其他知識時 最主要的工具和媒介(鄭昭明,1987)。閱讀行為綜合學生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等,

可被視為是學生較高等次的行為表現。閱讀是所有學科的入門磚和基石,孩子需擁有 良好的閱讀能力,才能保有良好的競爭力。

從上述閱讀的重要性和功能性中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順利的掌握閱讀 的技巧,進而從閱讀中獲取有用的知識和享受閱讀的樂趣。如何幫助孩子在閱讀領域 中成長,已經成為近幾年新興的研究主題。國外的學者對於與閱讀相關的基模、後設 認知、文章結構…等議題已經有多年的研究;而國內的學者也開始注意與閱讀相關的 方法、策略、態度和理解模式等議題。尤其是在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大力提倡閱讀 對孩子的正面影響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之後。有效能的好讀者如何閱讀,在閱讀歷程

中使用了哪些策略一直是閱讀研究的重點。閱讀效能低落的讀者在閱讀機制和閱讀歷 程中到底遭受了怎麼樣的干擾,該要如何進行能力訓練和策略的補足,一直為人所探 討。

美國閱讀教育大師 K.Goodman(1969)提出了閱讀差異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所有進 行閱讀教學以及對閱讀有興趣的研究者一個觀測的方法。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閱 讀差異」(reading miscue),閱讀差異提供閱讀研究者從讀者的差異裡分析閱讀的歷 程。每一個讀者在出聲閱讀的歷程中都會製造出與文本上的顯示不一致,K. Goodman 稱這樣的不一致為閱讀差異(洪月女譯,1998)。差異的出現可能是受到讀者本身的心 理或是生理上的影響而造成,而閱讀差異就像是一個平台提供我們進入觀測閱讀歷 程,藉由差異分析加上與讀者的對談,我們能夠推測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行進方向 和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原因。

對教學者而言,閱讀差異分析無疑是一個教學指引的新方向。針對學生的需求擬 定新的教學方向,提出最適切的教學模式。對於大多數的教師而言這是一個新的評量 方式也提供教師另一個方式來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實際的需求。閱讀差異分析減少 了標準化測驗的限制,以較為彈性的訪談,了解並且深入的討論學生在閱讀歷程中出 現的差異線索和展現的閱讀能力。這是一個雙向的窗口不但提供教學者瞭解學生的閱 讀能力和閱讀歷程,也讓讀者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

Y.Goodman 在其後又提出了回顧性差異分析(Retrospective Miscue Analysis),

又稱 RMA。研究者依著閱讀差異分析的紀錄挑選合適的差異與讀者做深入的對談,可 以獲得更多讀者在閱讀時使用的策略等相關訊息。這一個非正式的評量,可以用來輔 助教學者於學校課業之外,了解並且幫助學生閱讀。

面對這個快速新增的人口,學者們多數針對中小學教育、家庭功能、社會問題進

行相關討論,也有針對學校適應、低年級的智力與學業的影響或是學業表現(陳湘淇,

2003;謝慶皇,2003;林璣萍,2003;王瑞壎,2004);此外還有針對新住民女性子 女口語能力發展進行相關研究(陳佩足、陳小云,2003)。從上述幾篇論文中發現,對 於新住民女性子女的能力,學者們的研究報告呈現正反不一的情況。

對於這個社會的新移民以及新生的台灣之子,我們應該給予什麼樣的協助使其能 更快的融入這個社會,並且成為新的社會生力軍,應該是全民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

也因此形成了研究者對此議題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欲針對新住民女性子女以閱讀差異 分析和回顧性閱讀差異分析的方式,對新住民女性子女的中文閱讀能力做深度的探究 與討論,以期能提供相關的閱讀教學策略和語文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