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節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社會快速變遷影響人們的生活,造就現代化飲食及生活型態,體重 過重和肥胖問題一直是公共衛生重要議題之一,同時也是兒童及青少年 的重要健康議題。美國疾病管制局在2013年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調查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YRBS) 指出高中生有13%肥胖,且有增加趨 勢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S. CDC.], 2015

a

,

2015

b

)。在台灣,衛生福利部(原行政院衛生署)出版的「2020健康國 民白皮書精要」提到,200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NAHSIT)兒童肥胖盛行率約12%,且自1993年至 2008年NAHSIT分析兒童肥胖盛行率增加了2~3倍(行政院衛生署,

2009)。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成果報告顯示,未滿12歲兒童有16.4

%過重、14.9%肥胖,12-17歲青少年有9.5%過重、6.9%肥胖(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國民健康局],2012

a

),而「國民健康局2012年報」

中提到2010 年國小及國中學生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分別為25.9% 及27.7%

(國民健康局,2012

b

)。根據2010年及201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 查 (NAHSIT),國中生有11.6%過重、14.7%肥胖,高中生有13.6%過重、

17.2%肥胖(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藥物管理局],2013

a

2013

b

)。在2012年、2013年國中及高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中,過重及肥 胖比例國中生有26.1%、高中有22.4%(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 康署],2014)。由此可知,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問題日趨嚴重。根據衛 生福利部之國人十大死因顯示,2006年前五大死因多肇因於肥胖(行政 院衛生署,2009),到了2011年有8項與肥胖有關(國民健康局,2012

b

),

可見肥胖為導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有許多研究及報告顯示,如果兒 童期及青少年時期肥胖,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機率 較高(國民健康局,2012

b

;賴韻如、洪孜幸、黃國晉,2008)。

肥胖除了嚴重影響生理健康外,羅惠丹與姜逸群(2007)整理諸多 文獻,發現在心理健康及人際方面影響也很大,肥胖容易讓人聯想到一 些負面特質,甚至在求學及就業過程中受到不公平對待。青少年時期主 要發展任務為建立自我形象及尋求社會認同,青少年不論體型胖瘦都在 意自己的身體外貌且普遍有體型意識問題。台灣青少年對體型不滿意的 男生有 22.8%、女生有 35.7%(林薇、林宜親,2004),而 15-45 歲青年 有 27.5%受訪者對自己的體型不滿意(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

為使自己更有自信、易交朋友及吸引異性目光,青少年普遍希望擁有好

看的外型及纖瘦的體型(徐唯翔,2010;陳金定,2007;Shih & Kubo, 2013)。若青春期過重及肥胖者自覺無法達到社會期望,或是外界給予 負面評價,導致產生負向心理反應,如憂鬱、人際關係困難。為減緩負 向心理壓力而產生減重行為,最常見的就是節食(范麗娟,2004)。「越 瘦越好」變成青少年追逐的目標,許多體重正常者想要變瘦,少數體重 過輕者想要更瘦,並曾使用某種方式減重,過度重視身體形象造成體重 過輕也是近年來的另一個健康問題(賴韻如等,2008)。劉影梅、陳美 燕、蔣立琦、簡莉盈、張博論與洪永泰(2007)整理教育部資料顯示,

國小女生體型過輕的比例由 2003 年的 12.9%增加到 2005 年的 20%,到 了 2007 年再大幅增加至28%;體型適中的國中生由 56.5%降至 53.7%,

國小則由 59.9%降至 55.2%,可見體型正呈現二極化發展,而體型意識 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青少年對自己身體越不滿意,越可能採用不健康的 體重控制方法,如節食、催吐及服用藥物等 (Neumark-Sztainer, Wall, Eisenberg, Story, & Hannan, 2006)。

國外許多研究指出,青少年實行不安全減重方法,長期刻意限制食 物攝取,如 Evans、McKenzie、Shannon 與 Wechsler (1996) 研究顯示學 生有 32%省略一餐、22%禁食、7%使用減肥藥、5%催吐、3%使用瀉藥 來減重;芬蘭青少年有 55%的節食行為、10%的催吐行為 (Koskelainen, Sourander, & Helenius, 2001);美國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調查 (YRBS) 發

現有 37%的節食行為、25%的過度節食(如禁食、催吐及使用利尿劑等)

且近年此現象並未減少 (U.S. CDC., 2014

b

;Zullig, Ubbes, Pyle, & Valois, 2006)。台灣與國際學生比較研究中顯示,對苗條身材偏好是不分東西方 的,相較西方女性,亞洲女性對外表更感壓力也擁有更負面的身體形 象,甚至亞洲人更相信廣告中呈現的美貌標準是能透過產品及努力而達 成的 (Huang & Chiang, 2013)。青少年未符合暴食、厭食等異常飲食症 (eating disorders) 臨床診斷標準的失調飲食行為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 是相當嚴重的,如催吐、使用利尿劑等,這些行為開始於節 食 (Haines & Neumark-Sztainer, 2006)。台灣研究顯示,有 1/4 青少男、

2/5 青少女為高度飲食節制者,她們確實有變瘦之壓力且較可能發生飲 食失控,亦可能發展成異常飲食行為者(林宜親、林薇,2000),多數 大學生為低度到中度節食傾向、少數 (5.4%) 有高度節食傾向(賴韻如 等,2008),而高職女生有 67%以少吃的節食方式、有 7%採斷食、2.8%

催吐、1%禁食(黃儀婷,2008),這些節食高危險群者的熱量、蛋白質、

醣類、脂質、膽固醇、維生素 B6、B12及鋅的攝取量顯著少於低危險群 者(張育甄,2003;Tsai, Chang, Lien, & Wong, 2011),可見會增高飲食 品質不良及營養不良的風險,當飢餓或營養不良時,抵抗力差易生病,

導致曠課及課業落後,且易怒、注意力不集中,長期下來對整體健康、

認知發展、語言能力及學校表現有負面影響 (U.S. CDC., 2011, 2014

a

)。

上述這些問題均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造成重大影響。教育部長 期推動體重控制計畫,主要對象為過重及肥胖學生,多以減重班形式進 行管理,到 2004 年推動之「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對象擴展為 全部學生,同時關注體重過輕、過重及肥胖學生,並關心學生體型意識 問題,期待改變學生生活形態及提高自信心(劉影梅等,2007)。目前 國內體型意識與飲食行為相關研究中,多以國小、國中及大學生為對 象,且多探究健康飲食控制行為或異常飲食行為,較少關注於節食行 為。因此,有必要瞭解高中職學生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

並希望本研究之結果能提供教育及相關單位做參考,以提升學校衛生工 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