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之相關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之相關因素

許多學者均已提出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皆受到多層面因素的影 響,包含個人、生理、經驗、人際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在回顧性文獻中 的後設分析結果顯示,以個別因素解釋是有限的,需考量多元因素 (Stice,

2002),故本研究將相關因素分別整理如下:

一、 體型意識的相關因素

(一) 性別

許多國內外研究指出,性別是體型意識的重要影響因素(徐 譽桓、陳渝苓,2008;黃囇莉、張錦華,2005),且達到顯著差 異(江承曉,2002;詹慧冠,2008;顏美智、黃德祥,2009;Shih

& Kubo, 2013),可能是文化對男女所型塑不同理想體型且女生 有較高的社會文化標準的覺察(范麗娟,2004;Chen, Fox, Haase,

& Ku, 2010),造成女生體型意識比男生負面(李碧霞、陳靜敏,

2006)。Yahia、El-Ghazale、Achkar 與 Rizk (2011) 指出黎巴嫩大 學生中非常擔心身體形象的學生中有 89%是女性。Bearman 等人 (2006) 指出美國中學生身體不滿意的女生顯著增加,而男生顯著 減少。歐淑萍(2004)資料顯示女生的體型意識較男生差,女生 比男生更在意自己的身材。

細看男女對於體型意識想法的差別,在體型認知上,男生多 期望適中體型,女生期望過輕體型(李靜芳、簡莉盈,2010;林 淑惠、黃韞臻,2010;許瑞芬,2009),實際與自覺體型一致程 度則為男生較高(陳俐蓉、古博文、王宗進,2009),女性體型 錯誤認知比率比男性高(黃淑貞、洪文綺、殷蘊雯,2003),可 見體型知覺的落差與性別有關(王宣婷,2008;Wang, Liang, &

Chen, 2009);在體型關注及身體滿意度上,女生較重視自己外 表且身體滿意度較低(江承曉,2002;李麗惠,2011;許雯絨,

2008;蔡坤典,2009;Wang et al., 2009),文星蘭與黃奕清(2004)

指出高職男生有較高的外表評價、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女生有較 高的外表重視與減重意圖,黃淑貞等人(2003)追蹤研究顯示大 學女生較為關注外表及體重。

雖然體型不滿意普遍存在於青少年,尤其是女生,但也有少 數研究認為此差異與男女的過重程度有關,且認為男女顯然皆嚮

往纖瘦,無性別差異(莊千鳳,2010;Chen, Fox, & Haase, 2008;

van den Berg, Mond, Eisenberg, Ackard, & Neumark-Sztainer, 2010),且研究者認為現今社會及流行文化的轉變,所型塑的男 性標準體型也跟著改變,體型意識是否仍有性別差異值得探討,

故將性別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

(二) 年級

從青春期發展來看,青少年早熟與晚熟時間會暫時影響身體 意象滿意度,隨著年齡增長,成熟時間因素消失後,身體意象滿 意度也會有所改變(陳金定,2007)。許多研究以年齡或年級為 變項進行探討,但年齡或年級對體型意識的影響結果多有不同。

歐淑萍(2004)資料顯示高中職生比國中生重視自己的外在 及體型。周麗華等人(2005)針對不同就學階段的體型認知研究 顯示,男生在國中後的自覺體型大於實際體型,期望體型接近實 際體型;女生在高中的自覺體型大於實際體型,而期望體型低於 實際體型。尚有黃囇莉與張錦華(2005)、徐譽桓與陳渝苓(2008)

研究結果顯示年級與體型意識有顯著相關。

van den Berg 等人 (2010) 針對 11-18 歲學生的研究顯示,身 體不滿意無年級差異。國內研究在體型認知、身體滿意度與年齡 或年級的關係亦未達顯著差異(李清珍,2012;莊千鳳 2010;許

瑞芬,2009;蔡坤典,2009)。綜合上述可知,年齡會影響體型 意識,但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滿意度是增加或減少仍需探究,故 將年級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

(三) 學制

目前很少研究探討學制與體型意識的關係,且多用於研究大 學生,張伶妃(2004)提到主修科目亦是影響體型意識的一個要 素,且研究結果顯示就讀科系與體型意識有顯著相關,而李靜芳 與簡莉盈(2010)、李靜芳等人(2010)的研究亦同樣顯示學制 有顯著相關。研究者認為國內在現有教育制度中,多數高職學校 擁有複雜的學制,包含普通高中、職業類科及實用技能班,不同 學制之學生接受不同的教育課程且未來發展亦不同,可能對學生 體型意識之影響亦不同,故將學制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進行探 討。

(四) 體型

身體質量指數 (BMI) 是目前醫學上用以客觀評估體型大小 及肥胖程度的方式,是根據身高及體重計算出來的數據。國外學 者認為肥胖兒童及青少年通常被同儕排擠、被成人歧視,造成心 理壓力,有負向身體意象 (Evans et al., 1996),身體滿意程度與體 型呈負相關 (Seifert, Arnell, & Kiviniemi, 2008)。van den Berg 等

人 (2010) 針對 11-18 歲學生研究顯示,身體不滿意度因體重有 顯著差異,男生體重正常者有較低的不滿意度、肥胖者有較高的 不滿意度,女生體重過輕及正常者的不滿意度低於過重及肥胖 者。Goldfield 等人 (2010) 對加拿大國高中青少年之研究發現,

體重狀況與體型意識有顯著相關,身體不滿意程度:肥胖者>過 重者>正常者。後設分析結果顯示,體重對提高身體不滿意度有 顯著的小效果 (Stice, 2002)。

國內許多研究顯示體型意識因體型而有顯著差異(李清珍,

2012;李靜芳、簡莉盈,2010;許承先等,2010;顏美智、黃德 祥,2009),體型越輕身體意象越正向(李麗惠,2011;紀櫻珍 等,2010;詹慧冠,2008);其中體型不滿意度與 BMI 相關且 有顯著預測力(莊千鳳,2010;連淑錦,2012;劉采葳,2007;

顏美智、黃德祥,2009;Chen et al., 2010;Zhang & Lien, 2010)。

文星蘭與黃奕清(2004)針對高職生研究顯示,實際體型正常者 對外表評價與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均高於肥胖者。在體型認知及關 注上,羅惠丹與姜逸群(2007)指出BMI 愈大,對身體愈不滿 意,實際與期望體型差距會增加;體型較重者自覺遭受重要他人 較多的負面評價和嘲笑,也得到較多的體控忠告及支持。許雯絨

(2008)研究發現,外表取向為體重正常者>過重者,體重關注

為過重者>正常者>過輕者。蔡坤典(2009)指出 BMI 與外表 評價、外表取向及身體滿意度呈負相關。

有研究提出相反的看法,一項美國中學生研究發現BMI 與 身體不滿意無顯著相關 (Bearman et al., 2006),而國內江承曉

(2002)發現 BMI 正常或過輕的人,其身體意象仍呈現負向感 受,覺得自己太胖也對身材感到不滿意。研究者認為在國內學生 體型分布已呈現兩極化現象下,BMI 過輕、正常者的體型意識亦 須探究,故將實際體型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

(五) 家庭經濟狀況

國內外研究對家庭社經地位與體型意識的關係有相當分歧 的結果。O’Dea 與 Caputi (2001) 指出低社經家庭的學童有較多的 體重過重問題。Horm 與 Anderson (1993) 顯示家庭社經地位越高 者,自覺體型越肥胖。張伶妃(2004)認為與母親社經地位有顯 著相關。亦有研究提出,家庭社經地位與體型意識無顯著相關,

學生的體型意識不因家庭社經地位而有差異(李靜芳等,2010;

洪建德、鄭淑慧,1992;Robinson et al., 1996)。

部分研究以家庭經濟狀況或弱勢程度取代家庭社經地位進 行評估。Erkolahti、Jansson、Offer 與 Steinhausen (1992) 指出家 庭經濟狀況與身體意象有顯著相關。Stice、Spangler 與 Agras (2001)

顯示暴露於媒體纖瘦標準對弱勢的青少年有不利的影響。國內有 研究將學生接受政府補助者列為低社經組 (Lin, Hsieh, & Tung, 2012)。

由此可知,家庭社經地位與體型意識的關係尚無結論,且以 家庭經濟狀況作為經濟層面的測量變項較為符合現況且易於操 作,而國內社會福利制度及學校弱勢學生補助制度完善,故本研 究以家庭經濟狀況列入背景變項,並以是否接受學費減免、餐費 或早午餐補助等就學及生活補助作為區分。

(六) 社會支持

Slade (1994) 認為體型意識深受重要他人及社會影響。

Boyington 等人 (2008) 針對 12-18 歲過重女生質性研究顯示,個 人及其直接社交圈決定了她的體重及體型喜好,而社交圈外的人 影響較小。社會網絡是 Barnes 於 1954 年提出,是指以某人為中 心所形成的社會關係網,提供不同的社會功能,包括社會影響、

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社會損害及社會支持。其中,社會影響是 指某人的思想及行動被別人影響的過程及程度;社會損害是指網 絡中有人表達出負面的批評或作為,而阻礙某人達成目標或受到 傷害;而社會支持是指透過網絡成員之間互相提供幫助及援助,

對健康及健康行為有正向影響及保護作用,House 於 1981 年將其

分為情感性、工具性、資訊性及評價性等四種支持類型;也就是 說個人與其網絡成員之互動與該人行為之間有潛在的影響力,都 可能受到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引自李蘭等,2010)。

青少年感知到來自社會環境的評價標準,即便他們屬於中等 體型仍會與大環境所期待的標準相比。若周圍的人予以負向評 價,任意揶揄或嘲諷,將攸關其體型意識之發展。Sharpe、

Naumann、Treasure 與 Schmidt (2013) 系統性回顧文獻後設分析 結果顯示,不論哪種研究設計的結果都顯示與人討論脂肪概念與 身體不滿意有顯著因果相關。van den Berg、Keery、Eisenberg 與

Neumark-Sztainer (2010) 指出,母親的體重關注及行為與女孩的 身體不滿意高度相關,且與青少年嘗試減重的盛行率高度相關。

Gerner 與 Wilson (2005) 針對澳洲中學女生的研究指出,友誼變 項顯著預測身體意象關注、身體不滿意。Davison 與 McCabe (2006) 發現,8-9 年級青少年之負向身體意象與異性同儕關係有關,尤 其是男生,也影響著女生的同性同儕關係。

國內研究亦有相同的結果。黃囇莉與張錦華(2005)提到影 響身體意象的重要因子就是人際壓力,周圍親密之人對自己的批 評最被在意。青少年會在意父母、同儕與師長在其外表評價上的 看法(施秀如,2008),受重要他人看法影響力越大者,身體意

象較負向(徐譽桓、陳渝苓,2008;詹慧冠,2008),父母及同 儕有顯著相關及預測力,當父母及同儕對其體型評價越負面,則 身體意象越負向(李清珍,2012;李麗惠,2011;顏美智、黃德

象較負向(徐譽桓、陳渝苓,2008;詹慧冠,2008),父母及同 儕有顯著相關及預測力,當父母及同儕對其體型評價越負面,則 身體意象越負向(李清珍,2012;李麗惠,2011;顏美智、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