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某高職學生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北市某高職學生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 政 友. 博士. 新北市某高職學生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 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Study on the relate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body image and dieting behaviors among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Taiwan. 研 究 生:趙 婷 蕙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五 年 一 月.

(2)

(3) 誌謝 在這歲末年初之際,終於順利完成論文,達到了夢想許久的目標, 回想這幾年兼顧工作及學業的時光,辛苦忙碌卻也收穫滿滿,由衷感恩 一路上幫助我、鼓勵我的人。 首先,我要感謝指導教授陳政友老師,在論文撰寫過程中,耐心的 匡正我的觀念及架構,悉心的指導與鼓勵,讓我能一步步完成論文。同 時,感謝黃松元教授及呂昌明教授擔任口試委員,給予鉅細靡遺的指正 與建議,讓我的論文更加完備,在此致上最深的感謝。 再來,要感謝所有擔任問卷效度考驗的專家學者,無私的提供專業 建議,讓我的研究問卷更加精確。謝謝學校教師謝豪瑋、邱守山、張加 慧、朱盈豪、楊舜傑,協助我迅速完成問卷施測。更要謝謝斯蘭學姊, 從入學考試到完成論文,一路上慷慨的伸出援手,使我得以順利達到自 己的目標。謝謝我的同學們一起為課業奮鬥,謝謝心慈的經驗分享,謝 謝慶宇協助口試紀錄。此外,感謝系上曾教導我的老師們,開拓了我的 視野,習得了許多知能,使我在工作上有所助益。謝謝學校同事黃麗琴 護理師的鼓勵與支持。每一位都是我的貴人,真的非常感謝。 最後,我要感謝身邊的家人,在求學的過程未能經常陪伴,謝謝你 們的包容與體諒,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是我努力的動力,讓我堅持到底完 成學業。感謝所有關懷我、支持我的人,祝你們永遠健康喜樂。. 趙婷蕙 謹誌 中華民國一○五年一月. i.

(4) ii.

(5)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職學生背景變項、體型意識及節食行為間的關 係。母群體為新北市某高職全體學生(不含體育班及特教班),採分層 集束抽樣法,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共得有效問卷 327 份。本研究 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體型適中者居多,有約三成的人屬過重或肥胖者,而過 輕者約占一成多。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以家人支持度最高,而師長 的支持度最低。研究對象受媒體的影響屬中低程度,其中以「明星 身材」對其影響最大。 二、研究對象之整體體型意識為中等偏正向,但對自己體型偏不滿意, 其中最不滿意的是腰腹部位,而下半身次之。研究結果顯示,男生 比女生有較正向的體型意識,體型過輕者比過重及肥胖者有較正向 的體型意識;另,研究對象受媒體影響愈大,其體型意識愈負向。 三、研究對象之節食行為並不嚴重,以省略一餐及限制食量的行為居 多。研究結果顯示,女生、過重及肥胖者、研究對象受到的社會支 持愈多、媒體影響愈大、體型意識愈負向者,愈容易出現節食行為。 四、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及體型意識預測節食行為時,可解釋其總變異量 的 45.9%。主要預測變項為「肥胖體型」 、「媒體影響」及「體型意 識」 ,且以「體型意識」最具影響力。研究結果顯示,體型屬肥胖 者、媒體影響愈大者、體型意識愈負向者,愈傾向有節食行為。 關鍵字:高職生、體型意識、節食行為. iii.

(6) iv.

(7)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s of demography, body image and dieting behaviors among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the students excluding sports classes and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from one of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sample was generated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Responde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self-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and a total number of 32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body shape of most respondents was moderate, with approximately 30% of the respondents belong to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nd more than 10% of the respondents was underweight. The social support of respondents to the highest degree of family support, and teacher support was the lowest. The media affect to the respondents was medium-low level, which was most affected by acting star body shape. 2.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verall body image of respondents was medium level tend to positive, but not satisfied with their own body, which was the most dissatisfied with the waist area, and under torso follow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le students had a more positive body image than female students, underweight who had a more positive body image tha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The respondents by the media, the greater affect, the more negative body image. 3. The dieting behaviors of respondents was not serious, more for skipping meals and reducing food intak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male student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the respondents by more social support, the more media affect, the more negative body image, the more prone to dieting behavior. 4.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body image can predict dieting behaviors which can explain 45.9% of the total variance. The main predictors were "obesity", "media affect" and "body image". Of then, the most predict variance was "body im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besity, the more media affect, the more negative body image, the more prone to dieting behavior. Key word: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Body image, Dieting behavior. v.

(8) vi.

(9)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6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體型意識及測量 ....................................................................... 11  第二節 節食行為及測量 ....................................................................... 17  第三節 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之相關因素...........................................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5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5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體型意識及節食行為之現況 ..............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體型意識、節食行為之關係 .............. 6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體型意識對其節食行為之預測力 ...... 66  第四節 討論 ...........................................................................................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9  第一節 結論 ........................................................................................... 79  vii.

(10) 第二節 建議 ........................................................................................... 80  參考文獻 ...................................................................................................... 83  一、中文部分 ......................................................................................... 83  二、英文部分 ......................................................................................... 90  附. 錄 .................................................................................................... 101  附錄一 問卷效度考驗專家名單 ......................................................... 101  附錄二 『新北市某高職學生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 研究』問卷 ............................................................................. 102 . viii.

(11) 表目次 表 3-1 學生人數分配表...………………………………………………..46 表 3-2 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建議值及 成 人 BMI 標 準 …48 表 3-3 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51 表 3-4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與統計方法…………………….54 表 4-1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屬類別資料者)之分佈情形..……………57 表 4-2 研究對象社會支持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58 表 4-3 研究對象媒體影響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59 表 4-4 研究對象體型意識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61 表 4-5 研究對象節食行為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62 表 4-6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屬類別資料者)與體型意識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64 表 4-7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屬類別資料者)與節食行為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65 表 4-8 研究對象社會支持、媒體影響與體型意識及節食行為之斯皮 爾曼等級相關分析..……………………………………………...66 表 4-9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體型意識等預測變項間之共線性分析.68 表 4-10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體型意識對節食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69. ix.

(12) x.

(13)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 ........................................................................................... 45   . xi.

(14) xii.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包括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 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操作型定義及第六 節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社會快速變遷影響人們的生活,造就現代化飲食及生活型態,體重 過重和肥胖問題一直是公共衛生重要議題之一,同時也是兒童及青少年 的重要健康議題。美國疾病管制局在2013年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調查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YRBS) 指出高中生有13%肥胖,且有增加趨 勢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S. CDC.], 2015a, 2015b)。在台灣,衛生福利部(原行政院衛生署)出版的「2020健康國 民白皮書精要」提到,200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NAHSIT)兒童肥胖盛行率約12%,且自1993年至 2008年NAHSIT分析兒童肥胖盛行率增加了2~3倍(行政院衛生署, 2009)。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成果報告顯示,未滿12歲兒童有16.4 %過重、14.9%肥胖,12-17歲青少年有9.5%過重、6.9%肥胖(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國民健康局],2012a),而「國民健康局2012年報」 中提到2010 年國小及國中學生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分別為25.9% 及27.7%. 1.

(16) (國民健康局,2012b)。根據2010年及201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 查 (NAHSIT),國中生有11.6%過重、14.7%肥胖,高中生有13.6%過重、 17.2%肥胖(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藥物管理局],2013a, 2013b)。在2012年、2013年國中及高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中,過重及肥 胖比例國中生有26.1%、高中有22.4%(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 康署],2014)。由此可知,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問題日趨嚴重。根據衛 生福利部之國人十大死因顯示,2006年前五大死因多肇因於肥胖(行政 院衛生署,2009),到了2011年有8項與肥胖有關(國民健康局,2012b), 可見肥胖為導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有許多研究及報告顯示,如果兒 童期及青少年時期肥胖,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機率 較高(國民健康局,2012b;賴韻如、洪孜幸、黃國晉,2008)。 肥胖除了嚴重影響生理健康外,羅惠丹與姜逸群(2007)整理諸多 文獻,發現在心理健康及人際方面影響也很大,肥胖容易讓人聯想到一 些負面特質,甚至在求學及就業過程中受到不公平對待。青少年時期主 要發展任務為建立自我形象及尋求社會認同,青少年不論體型胖瘦都在 意自己的身體外貌且普遍有體型意識問題。台灣青少年對體型不滿意的 男生有 22.8%、女生有 35.7%(林薇、林宜親,2004) ,而 15-45 歲青年 有 27.5%受訪者對自己的體型不滿意(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 為使自己更有自信、易交朋友及吸引異性目光,青少年普遍希望擁有好. 2.

(17) 看的外型及纖瘦的體型(徐唯翔,2010;陳金定,2007;Shih & Kubo, 2013)。若青春期過重及肥胖者自覺無法達到社會期望,或是外界給予 負面評價,導致產生負向心理反應,如憂鬱、人際關係困難。為減緩負 向心理壓力而產生減重行為,最常見的就是節食(范麗娟,2004) 。 「越 瘦越好」變成青少年追逐的目標,許多體重正常者想要變瘦,少數體重 過輕者想要更瘦,並曾使用某種方式減重,過度重視身體形象造成體重 過輕也是近年來的另一個健康問題(賴韻如等,2008) 。劉影梅、陳美 燕、蔣立琦、簡莉盈、張博論與洪永泰(2007)整理教育部資料顯示, 國小女生體型過輕的比例由 2003 年的 12.9%增加到 2005 年的 20%,到 了 2007 年再大幅增加至 28%;體型適中的國中生由 56.5%降至 53.7%, 國小則由 59.9%降至 55.2%,可見體型正呈現二極化發展,而體型意識 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青少年對自己身體越不滿意,越可能採用不健康的 體重控制方法,如節食、催吐及服用藥物等 (Neumark-Sztainer, Wall, Eisenberg, Story, & Hannan, 2006)。 國外許多研究指出,青少年實行不安全減重方法,長期刻意限制食 物攝取,如 Evans、McKenzie、Shannon 與 Wechsler (1996) 研究顯示學 生有 32%省略一餐、22%禁食、7%使用減肥藥、5%催吐、3%使用瀉藥 來減重;芬蘭青少年有 55%的節食行為、10%的催吐行為 (Koskelainen, Sourander, & Helenius, 2001);美國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調查 (YRBS) 發. 3.

(18) 現有 37%的節食行為、25%的過度節食(如禁食、催吐及使用利尿劑等) 且近年此現象並未減少 (U.S. CDC., 2014b;Zullig, Ubbes, Pyle, & Valois, 2006)。台灣與國際學生比較研究中顯示,對苗條身材偏好是不分東西方 的,相較西方女性,亞洲女性對外表更感壓力也擁有更負面的身體形 象,甚至亞洲人更相信廣告中呈現的美貌標準是能透過產品及努力而達 成的 (Huang & Chiang, 2013)。青少年未符合暴食、厭食等異常飲食症 (eating disorders) 臨床診斷標準的失調飲食行為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 是相當嚴重的,如催吐、使用利尿劑等,這些行為開始於節 食 (Haines & Neumark-Sztainer, 2006)。台灣研究顯示,有 1/4 青少男、 2/5 青少女為高度飲食節制者,她們確實有變瘦之壓力且較可能發生飲 食失控,亦可能發展成異常飲食行為者(林宜親、林薇,2000) ,多數 大學生為低度到中度節食傾向、少數 (5.4%) 有高度節食傾向(賴韻如 等,2008) ,而高職女生有 67%以少吃的節食方式、有 7%採斷食、2.8% 催吐、1%禁食(黃儀婷,2008) ,這些節食高危險群者的熱量、蛋白質、 醣類、脂質、膽固醇、維生素 B6、B12 及鋅的攝取量顯著少於低危險群 者(張育甄,2003;Tsai, Chang, Lien, & Wong, 2011) ,可見會增高飲食 品質不良及營養不良的風險,當飢餓或營養不良時,抵抗力差易生病, 導致曠課及課業落後,且易怒、注意力不集中,長期下來對整體健康、 認知發展、語言能力及學校表現有負面影響 (U.S. CDC., 2011, 2014a)。. 4.

(19) 上述這些問題均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造成重大影響。教育部長 期推動體重控制計畫,主要對象為過重及肥胖學生,多以減重班形式進 行管理,到 2004 年推動之「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 ,對象擴展為 全部學生,同時關注體重過輕、過重及肥胖學生,並關心學生體型意識 問題,期待改變學生生活形態及提高自信心(劉影梅等,2007)。目前 國內體型意識與飲食行為相關研究中,多以國小、國中及大學生為對 象,且多探究健康飲食控制行為或異常飲食行為,較少關注於節食行 為。因此,有必要瞭解高中職學生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 並希望本研究之結果能提供教育及相關單位做參考,以提升學校衛生工 作成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職學生體型意識及節食行為,探討其背景變項、 體型意識及節食行為彼此間的關係,主要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瞭解研究對象背景變項、體型意識及節食行為之現況。 二、探討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體型意識、節食行為間之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背景變項、體型意識對其節食行為之預測力。. 5.

(20)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背景變項、體型意識及節食行為之現況為何? 二、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其體型意識之關係為何? 三、研究對象背景變項、體型意識與其節食行為間之關係為何? 四、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及體型意識是否能有效預測其節食行為?.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本研究擬驗證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性別、年級、學制、體型及家庭經濟狀況等背景變項之 水準不同時,其體型意識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及媒體影響等背景變項與其體型意識有顯著 相關。 三、研究對象的性別、年級、學制、體型及家庭經濟狀況等背景變項之 水準不同時,其節食行為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及媒體影響等背景變項與其節食行為有顯著 相關。 五、研究對象的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 六、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及體型意識能有效預測其節食行為。. 6.

(21)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之相關名詞操作型定義界定如下: 一、高職學生:指 104 學年度第 1 學期就讀於新北市某高職日間部一至 三年級全體學生(不含體育班及特教班) 。 二、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學制、體型、家庭經濟狀況、社會支 持、媒體影響。 (一) 性別:指男生、女生。 (二) 年級:指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學生。 (三) 學制:指綜合高中班、職業類科班、實用技能班。 (四) 體型:指實際體型,以研究對象自陳本學期測量之身高、體 重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計算公式 為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 2(公尺 2)。本研究採 用衛生福利部於 2013 年修訂之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 指數 (BMI) 建議值為判斷體型之依據,分為過輕、適中、 過重、肥胖等四種體型。 (五) 家庭經濟狀況:指研究對象自陳是否接受學雜費減免、餐費 或早午餐補助等就學及生活補助。 (六) 社會支持:指研究對象受到家人、同儕(同性、異性) 、師 長對其體型及飲食行為的支持程度,包含關心、討論及鼓勵. 7.

(22) 等支持的頻率。採用李克特氏 (Likert-type Scale) 五分量表 計分法,每題計分範圍 1~5 分。研究對象所測得之分數愈 高,表示其受到社會支持程度愈高;得分愈低,則反之。 (七) 媒體影響:指研究對象受到媒體中有關身材、體型、瘦身、 減重等內容影響的程度,包括觀看、注意相關內容之頻率及 認同度。採用李克特氏五分量表計分法,每題計分範圍 1~5 分。研究對象所測得之分數愈高,表示其受到媒體影響程度 愈大;得分愈低,則反之。 三、體型意識:指個人對自我體型的知覺、感受及因應行為,知覺是指 對體型的認知,感受是指對體型的滿意度、關注及情緒,行為是指 個人因應而生的改善或退縮行為,包含體型認知、體型滿意度、對 體重關注、體型/體重改變等四個部分。採用李克特氏五分量表計分 法,每題計分範圍 1~5 分。研究對象所測得之分數愈高,表示其 體型意識愈負向;得分愈低,則反之。 四、節食行為:指個人刻意且嚴格的限制食物攝取以使體重降低或維持 的特定行為,如不吃正餐、省略一餐、禁食、單一食品取代正餐、 限制食量及熱量等不健康行為。採用李克特氏五分量表計分法,每 題計分範圍 1~5 分。研究對象所測得之分數愈高,表示其節食行 為傾向愈高;得分愈低,則反之。. 8.

(23)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僅限於 104 學年度第 1 學期就讀於新北市某高職 日間部一至三年級全體學生(不含體育班及特教班),因此無法外 推至其他區高職學生。 二、本研究以自陳式問卷施測,屬事後回憶,可能有回憶偏差而造成結 果偏差。 三、本研究以全班進行施測,無法掌握學生填答狀況及認真程度而影響 結果。 四、影響節食行為之因素眾多,由於人力、物力及時間有限,故僅就背 景變項與體型意識影響進行探討。. 9.

(24)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包括第一節體型意識及測量、第二節節食行為及 測量及第三節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之相關因素,分述如下:. 第一節 體型意識及測量 一、體型意識定義 體型意識 (body image) 的概念最早是Schilder在1950年定義為「在我 們心中對自己身體所形成的圖像,也就是說呈現給自己看的身體」 (Schilder, 2013)。後經多位學者不斷的研究,並提出許多定義及特性,分 述如下: Thompson (1990) 將體型意識定義為對體型大小、體重和其他決定身 體外表的身體面向評估,可分為三個層面:(1)知覺層面:覺知體型大小 的正確性;(2)主觀層面:指個人對身體的滿意度、關注、認知評價和焦 慮;(3)行為層面:著重在個人會逃避與身體外觀有關的不適的情境。 Cash與Pruzinskym 於1990年整理出身體意象的7項特性:(1)個人對 身體及身體經驗的知覺、想法、感受;(2)是多面向的;(3)個人身體經驗 與對自我的感覺是相互纏結的;(4)是受社會影響的;(5)並非固定或靜止 的;(6)會影響訊息的處理;(7)會影響行為(引自尤嫣嫣,2001)。 Fisher 於1990年指出體型意識經常和許多概念混用,如對身體感覺 11.

(26) 的正確認知、對體型的誤認、對身體或體型之滿意度、對身體吸引力之 知覺、對身體界線的覺察等(引自黃囇莉、張錦華,2005)。 Slade (1994) 認為體型意識是指在我們心中所呈現的身體大小、形 狀、體型圖像,及對這些特徵與身體部位的情感,分為二個部份:(1)知 覺部份:即身體知覺 (body percept),為估計身體大小的正確性,通常會 被個人生物特質、過去經驗及社會文化價值所影響;(2)態度部份:即身 體概念 (body concept),指個人對身體的感受,會深受重要他人影響。 Grogan 於 1999 年認為體型意識的知覺是指個人對身體大小的認 定,想法是指個人對身體吸引力的評估,感受是指個人對身體形狀及大 小產生的情緒(引自范麗娟,2004)。 國內學者因研究領域的不同,對Body image有不同的翻譯及定義,如 「體型意識」、「身體意象」、「身體心像」、「身體形象」等;營養 及健康體位促進領域多用「體型意識」一詞,心理輔導、教育、衛生、 體育領域多用「身體意象」一詞,醫學及護理領域多用「身體心像」一 詞,家政領域多用「身體形象」一詞。 以體型意識敘述的文獻,教育部(2004)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 畫提到,體型意識是個人透過感覺、情緒或運動狀況,在自己心中建立 身體的影像,與自我、自我認同、自我概念息息相關,受到個人過去生 活經驗及他人影響而定,亦為行為的重要決定指標。許雯絨(2008)指. 12.

(27) 出體型意識是對自己身體外表的一種主觀性、綜合性評價,包括個人對 自己身體特徵的看法及其感受周圍他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 以身體意象描述的,張氏心理學辭典中定義身體意象是一種主觀 性、綜合性及評價性的身體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及其感受 到別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張春興,2002)。羅惠丹(2004)提及身體 意象是指個人受到社會及人際規範下,對身體大小、形狀的知覺及評價, 著重於知覺與態度層面。黃囇莉與張錦華(2005)認為身體意象是一種 態度的觀點,分為認知(體型誤認)、感受(體型滿意度)、行為(體 型改變)等三個面向。陳金定(2007)書中提到身體意象是多層面的建 構概念,分為認知、情緒與行為三部分,認知是指對身體各方面之評估, 情緒是指認知評估而產生的情緒,行為是指個人因應而採取的積極改善 或消極退縮行為。羅品欣(2008)認為身體意象是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客 觀認知、主觀的評價及其伴隨而來的滿意程度。 總而言之,雖然較多研究採用「身體意象」一詞,但其內涵亦包含 體型認知及評價等概念,與「體型意識」一詞差異不大,故根據本研究 之目的,採用「體型意識」一詞。本研究所指體型意識為個人對自我體 型的知覺、感受及因應行為,知覺是指對體型的認知正確性,感受是指 對體型的滿意度、關注及情緒,行為是指個人因應而生的改善或退縮行 為,是一種多層面的建構概念,包含體型認知、體型滿意度、對體重關. 13.

(28) 注及體型/體重改變等四個部分。 二、體型意識測量 體型意識是一種多層面的概念,主要包含知覺、感受、行為三個層 面的測量,測量方式及涵蓋範圍則因研究目的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多以 自陳式問卷加以測量,針對國內研究較常採用的測量方法及工具加以說 明如下: (一) 計算法:請受試者填寫實際身高及體重、期望身高及體重, 再計算實際體型、期望體型及其差異,代表體型認知的正確 性;國內研究有羅惠丹(2004) 、葉素汝與盧俊宏(2004) 、 劉采葳(2007) 、李靜芳與簡莉盈(2010) 、李靜芳、簡莉盈、 連婉如與徐菊容(2010)、陳惠欣與林薇(2013)等採用。 (二) 圖像/輪廓法:將人體圖像由瘦到胖依序排列,由受試者從問 卷中 7~9 個不等的圖像中,選出最能代表個人的自覺體型 及期望體型,期望體型與自覺體型的不一致代表著對體型的 不滿意,此工具最常被用於兒童,常見的圖像量表有: Stunkard 於 1983 年提出的身體輪廓評估量表 (Stunkard, Sorensen, & Schulsinger, 1983)、Collins (1991) 所發展的柯林 氏體型量表 (Collins’ figure)、Thompson 與 Gray (1995) 編製 的體型意識評量表 (Body Image Assessment Scale);國內研. 14.

(29) 究有張伶妃(2004) 、蔡淑娟(2004) 、周麗華、何若湯與董 金龍(2005) 、劉采葳(2007) 、顏美智與黃德祥(2009) 、 許瑞芬(2009)、莊千鳳(2010)、廖彬如(2010)等採用。 (三) 問卷法:以自填式問卷評估受試者的體型意識,評估的內容 及涵蓋的層面相當多樣化,大致區分如下: 1. 單以整體體型、身體特定部位的不滿意程度或體重變化評 估的量表,如身體關注量表 (Body Cathexis Scale)、體型問 卷 (Body Shape Questionnaire)、飲食異常調查表之體型不 滿意量表 (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Body Dissatisfaction Scale,EDI-2)(連淑錦,2012) 、節制量表之體重變化量表 (Restraint Scale-weight fluctuation,RS-WF) (Mak & Lai, 2012)。 2. 多面向、全面性評估的量表,如身體態度問卷 (Body Attitude Questionnaire)(李碧霞、陳靜敏,2005;顏美智、 黃德祥,2009)、多向度身體和自我關係量表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MBSRQ);其中以 MBSRQ 最被廣泛使用,國內有林薇與 林宜親(2004)、文星蘭與黃奕清(2004)、葉素汝與盧俊 宏(2004) 、蔡淑娟(2004) 、羅惠丹(2004) 、許雯絨(2008) 、. 15.

(30) 詹慧冠(2008) 、蔡坤典(2009) 、徐唯翔(2010) 、李靜芳 等人(2010) 、許承先、劉介宇、蔡春美與陳淑貞(2010)、 李麗惠(2011) 、王韻與詹夢菱(2011)、李清珍(2012)、 陳惠欣與林薇(2013)等根據其研究目的之不同而採用全 部或擷取部分量表作為測量工具。MBSRQ 量表為 Cash、 Winstead 與 Janda 於 1986 年發展的身體和自我關係問卷 (簡稱 BSRQ),Cash 再於 1990 年進一步修訂成 MBSRQ 量 表 (Cash & Szymanski, 1995),包含對外表 (appearance)、 體能 (fitness)、健康或疾病 (health/illness)三個部分的評價 及取向,形成七個測量向度:(1) 外表評價;(2) 外表取向; (3) 體能評價;(4) 體能取向;(5) 健康評價;(6) 健康取向; (7) 疾病取向;再加上三個附加量表,說明如下: (1) 身體各部位滿意度(Body Areas Satisfaction,BAS):包含 臉、頭髮、上軀幹、中軀幹、下軀幹、肌肉狀態、身高、 體重及整體外表。 (2) 對體重過重之關注(Overweight Preoccupation,OP):包 含個人對肥胖的擔憂及其嘗試以極端節食方式來減少體 重的傾向。 (3) 體重自我評量 (Self-ClassifiedWeight,SCW):包含個人. 16.

(31) 覺得自己體重的狀態及覺得他人對自己體重狀態的評 價。 綜合上述可知,多數研究測量方法及工具多有不同,測量內容多包 含知覺、感受、行為三個層面。以國外圖像量表測量國內青少年,可能 因受試者的種族及生長發育期不同導致對體型圖像認知標準不同,易造 成偏差情形,故本研究不採用。因此,考量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特性, 且能多面向的瞭解研究對象的體型意識,本研究擬採用自編式問卷,涵 蓋知覺、感受、行為三個層面,包含體型認知、體型滿意度、對體重關 注及體型/體重改變等四個部分。. 第二節 節食行為及測量 一、節食行為定義 節食行為概念源自 Schachter 於 1971 年提出的外因性理論 (Externality Theory) 及 Nisbett 於 1972 年提出的設定點模式 (set-point model),一般個體都有其個別的、生理的、遺傳的決定能力來調節體重, 且多由體內生理信號(如血糖)影響飲食行為;而肥胖者天生的設定點 的體重較高,且多受外來因素(如食物味道)影響飲食行為,所以會吃 得比較多且有較高的體重,當肥胖者努力維持體重低於設定點體重,須 努力的、更頻繁的節食 (Dieting),而處在一個長期缺乏熱量的飢餓狀 17.

(32) 態;Herman 與 Mack 及 Herman 與 Polivy 皆於 1975 年表示體重正常者 也會有持續抗衡其設定點體重以維持社會所期望的體重(as cited in Stunkard & Wadden, 1990)。如此為了控制體重而有自覺的限制食物攝 取的行為亦稱為節制飲食 (Stunkard & Messiek, 1985)。Martz、Sturgis 與 Gustafson (1996) 認為節制飲食為更持久的行為並伴隨著高度失控現 象,包括過度限制飲食、節食、偶爾地狂食和週期性體重變化。 節食行為 (dieting behaviors) 與節制飲食 (dietary restraint) 的概念 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節食行為是指目前的行為,而節制飲食還涵蓋與節 食行為有關之心理層面的想法(林薇、林宜親,2004)。節食行為是指 食物攝取量或攝取方式的控制與維持以預防體重增加或減少體重的行 為,如省略一餐、減少食物攝取或避免高脂肪食物等策略來減輕體重(羅 惠丹,2004) ,策略奏效時會增強其節食行為,可能伴隨有飢餓及失控 狀況 (陳惠欣、林薇,2013) 。Polivy 與 Herman 於 1985 年發展的 The dietary restraint model 解釋了節食與肥胖的關係,提到節食 (Dieting) 後依序產 生飢餓 (Hunger)、節制的失控 (Loss of Restraint)、暴食 (Bingeing) 而 致體重增加;同時提到未達到異常飲食症 (Eating Disorder) 臨床診斷標 準之失調飲食行為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如催吐、使用利尿劑 等,開始於節食 (Haines & Neumark-Sztainer, 2006)。 French、Perry、Leon 與 Fulkerson (1995) 提到節食可能是健康的行. 18.

(33) 為,如採用低脂、低熱量飲食;或是不健康的行為,如省略一餐、使用 抑制食慾或利尿劑等藥物、刻意催吐、暴食。在縱貫性研究顯示,早期 的節食預測了以後的偏激的節食減重行為 (Liechty & Lee, 2013),節食 行為之程度是異常飲食症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兩者有其共同核心症 狀,即過度關切體重變化及食物對體重的影響(曹書瑋,2010;劉采葳, 2007),而且有時是因為其他核心問題而使身體產生的因應之道,因此 處理時須注意隱藏在背後的問題,而不是只關注在食物或體重控制上 (莊千鳳,2010;Sigman, 2003) 。 陳金定(2007)書中提到青少年異常飲食通常始於節食,節食來自 於對肥胖的恐懼,許多青少年都有節食經驗,但大多數青少年不會導致 異常飲食。Zullig 等人(2006) 指出美國青少年有 37%的節食行為、25% 的過度節食行為(如禁食、催吐及使用利尿劑等) ;Koskelainen 等人(2001) 指出芬蘭青少年有 55%節食行為、10%催吐行為。從研究者的工作經驗 中亦發現控制體重行為確實普遍存在於社會中,包含了符合健康原則的 飲食行為(如去除飲食中額外的脂肪) 、過度的節食行為(如省略一餐、 禁食、極低熱量飲食或以單一食物取代正餐等),而失調飲食行為(如 催吐、使用利尿劑等)及異常飲食行為則較少或不易發現。 綜合上述,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希望探討青少年節食行為之現 況及影響因素,將節食行為定義為刻意且嚴格的限制食物攝取以使體重. 19.

(34) 降低或維持的特定行為,如不吃正餐、省略一餐、禁食、單一食品取代 正餐、限制食量及熱量等不健康行為。 二、節食行為測量 節食行為綜合了許多複雜的因素,許多研究因對其定義及研究目的 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量表,針對目前較常用於測量節食行為相關概念的量 表加以說明: (一) 三因子飲食量表 (Three-Factor Eating Questionnaire,TFEQ) 由 Stunkard 與 Messiek 於 1985 年發展並應用於肥胖人口節 制飲食行為評量,共 51 題,主要是測量個體體重控制的因應策 略行為而不是測量異常飲食症的結果 (Bond, McDowell, & Wilkinson,2001),為有效測量工具,認知節制可預測 BW、BMI、 腰臀圍及體脂的減少,而減少的效果因失控因子而緩和,故評估 節制與失控可用於肥胖防治 (Urbanek, Metzgar, Hsiao, Piehowski, & Nickols-Richardson, 2015;Williamson et al., 2007)。國內研究有 林宜親與林薇(2000) 、林薇與林宜親(2004)採用,分為三個 子量表,敘述如下: 1. 知覺節制 (Cognitive restraint) 21 題:測量個人的節食認 知、態度及實際行為,評估飲食節制程度,國內研究有羅 惠丹(2004) 、詹慧冠(2008)參考此子量表編製問卷。. 20.

(35) 2. 失控 (Disinhibition) 16 題:測量個人因習慣/情緒/情境而引 起的失控進食情況,評估飲食失控情形。 3. 飢餓感 (Hunger) 14 題:測量個人因內在及外部因素對飢餓 的知覺及反應程度。 Karlsson 等人(2000) 認為三因子飲食量表 (TFEQ) 題項太 多,不適用流行病學調查,將其編修成為 18 題 (TFEQ-18) 且用 於評估一般人群,包含知覺節制 (cognitive restraint,CR)、未控 制進食 (uncontrolled eating,UE)、情緒性飲食 (emotional eating, EE)三個因素,且經許多研究證實均能有效測量肥胖、非肥胖及 學生人群,且能辨別一般民眾不同的飲食習慣 (de Lauzon et al., 2004)。 (二) 認知行為節食量表 (Cognitive Behavior Dieting Scale, CBDS) 由 Martz、Sturgis 與 Gustafson 於 1996 年發展,共 14 題,測 量目前節食行為 (dieting) 和過去兩週內有關節食的感受與想 法,可用於評估企圖以節食來減輕體重者其自覺的和特定的行 為,如省略一餐、減少食物攝取、選擇低熱量食物,能預測個體 之熱量攝取。研究證實此量表與節制飲食、異常飲食及肥胖有相 關。國內研究有羅惠丹(2004) 、詹慧冠(2008)參考此量表編. 21.

(36) 製問卷。 (三) 荷蘭飲食行為問卷 (Dutch Eat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DEBQ) 由 Van Strien、Frijters、Bergers 與 Defares 於 1986 年發展, 共 33 題,國內外研究有洪建德、鄭淑慧(1992)、彭文貞(2006) 、 Goldfield 等人(2010)、Stice、Sysko、Roberto 與 Allison (2010)採 用,分為三個子量表,敘述如下: 1. 節制飲食 (Restrained eating) 10 題:評估個人為了控制體重 而限制食物攝取的傾向。國外研究有 Gerner 與 Wilson (2005)、Bearman、Presnell、Martinez 與 Stice (2006)採用此 子量表。 2. 情緒進食 (Emotional eating)13 題:評估個人以食物處理負 面情緒的傾向。國外研究有 Nguyen-Rodriguez、Unger 與 Spruijt-Metz (2009)採用此子量表。 3. 外部因素進食 (External eating) 10 題:評估個人因食物的外 觀及味道觸發進食的程度。 (四) 節制量表 (Restraint Scale,RS) 由 Polivy 與 Herman 於 1975 年發展,共 10 題,多用以區分 節制飲食者與非節制飲食者 (Mills, Polivy, Herman, & Tiggemann,. 22.

(37) 2002;Polivy, Herman, Younger & Erskine, 1979);其是否為有效測 量工具尚有爭議,Stice 等人 (2010) 認為無法有效測量實際飲食 節制,Mak 與 Lai (2012) 則認為是可靠有效的測量工具,並可用 於體重正常者,van Strien、Herman、Engels、Larsen 與 van Leeuwe (2007) 將 RS 與 TFEQ、DEBQ 等量表交互驗證暴飲暴食及飲食 失控、食物攝取的節食及節制、身體不滿意及趨向纖瘦等三個結 構變項,對體重正常及過重女性皆達顯著,且發現 RS 測量體重 正常節食者的抗調節作用比測量過重者有更好的效果。分為兩個 子量表,敘述如下: 1. 節食關注(concern with dieting) 6 題:評估個人節食態度。 2. 體重變化(weight fluctuation) 4 題:評估個人過去體重變化。 (五) 節食與體重歷史問卷 (The Dieting and Weight History Questionnaire,DWHQ) 由 Lowe 於 1993 年發展,包含三個因子,將節食細分為三種: 過去節食及暴飲暴食的頻率(節食歷史)、現在節食以減重的行 為、體重抑制或過去最大體重與現在體重之落差(引自 Witt, Katterman, & Lowe, 2013)。 綜合上述,測量工具相當多樣化,許多研究因對節食行為之定義不 同而有不同測量面向。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及節食行為定義,本研. 23.

(38) 究以認知行為節食量表 (CBDS) 為藍本,再參考羅惠丹(2004) 、詹慧 冠(2008)之節制飲食量表,編制適合本研究之節食行為問卷,包含不 吃正餐、省略一餐、禁食、單一食品取代正餐、限制食量及熱量等不健 康行為。. 第三節 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之相關因素 許多學者均已提出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皆受到多層面因素的影 響,包含個人、生理、經驗、人際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在回顧性文獻中 的後設分析結果顯示,以個別因素解釋是有限的,需考量多元因素 (Stice, 2002),故本研究將相關因素分別整理如下: 一、體型意識的相關因素 (一) 性別 許多國內外研究指出,性別是體型意識的重要影響因素(徐 譽桓、陳渝苓,2008;黃囇莉、張錦華,2005),且達到顯著差 異(江承曉,2002;詹慧冠,2008;顏美智、黃德祥,2009;Shih & Kubo, 2013),可能是文化對男女所型塑不同理想體型且女生 有較高的社會文化標準的覺察(范麗娟,2004;Chen, Fox, Haase, & Ku, 2010),造成女生體型意識比男生負面(李碧霞、陳靜敏, 2005;紀櫻珍等,2010;許承先等,2010;Davison & McCabe, 24.

(39) 2006) 。Yahia、El-Ghazale、Achkar 與 Rizk (2011) 指出黎巴嫩大 學生中非常擔心身體形象的學生中有 89%是女性。Bearman 等人 (2006) 指出美國中學生身體不滿意的女生顯著增加,而男生顯著 減少。歐淑萍(2004)資料顯示女生的體型意識較男生差,女生 比男生更在意自己的身材。 細看男女對於體型意識想法的差別,在體型認知上,男生多 期望適中體型,女生期望過輕體型(李靜芳、簡莉盈,2010;林 淑惠、黃韞臻,2010;許瑞芬,2009),實際與自覺體型一致程 度則為男生較高(陳俐蓉、古博文、王宗進,2009),女性體型 錯誤認知比率比男性高(黃淑貞、洪文綺、殷蘊雯,2003),可 見體型知覺的落差與性別有關(王宣婷,2008;Wang, Liang, & Chen, 2009);在體型關注及身體滿意度上,女生較重視自己外 表且身體滿意度較低(江承曉,2002;李麗惠,2011;許雯絨, 2008;蔡坤典,2009;Wang et al., 2009),文星蘭與黃奕清(2004) 指出高職男生有較高的外表評價、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女生有較 高的外表重視與減重意圖,黃淑貞等人(2003)追蹤研究顯示大 學女生較為關注外表及體重。 雖然體型不滿意普遍存在於青少年,尤其是女生,但也有少 數研究認為此差異與男女的過重程度有關,且認為男女顯然皆嚮. 25.

(40) 往纖瘦,無性別差異(莊千鳳,2010;Chen, Fox, & Haase, 2008; van den Berg, Mond, Eisenberg, Ackard, & Neumark-Sztainer, 2010),且研究者認為現今社會及流行文化的轉變,所型塑的男 性標準體型也跟著改變,體型意識是否仍有性別差異值得探討, 故將性別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 (二) 年級 從青春期發展來看,青少年早熟與晚熟時間會暫時影響身體 意象滿意度,隨著年齡增長,成熟時間因素消失後,身體意象滿 意度也會有所改變(陳金定,2007) 。許多研究以年齡或年級為 變項進行探討,但年齡或年級對體型意識的影響結果多有不同。 歐淑萍(2004)資料顯示高中職生比國中生重視自己的外在 及體型。周麗華等人(2005)針對不同就學階段的體型認知研究 顯示,男生在國中後的自覺體型大於實際體型,期望體型接近實 際體型;女生在高中的自覺體型大於實際體型,而期望體型低於 實際體型。尚有黃囇莉與張錦華(2005) 、徐譽桓與陳渝苓(2008) 研究結果顯示年級與體型意識有顯著相關。 van den Berg 等人 (2010) 針對 11-18 歲學生的研究顯示,身 體不滿意無年級差異。國內研究在體型認知、身體滿意度與年齡 或年級的關係亦未達顯著差異(李清珍,2012;莊千鳳 2010;許. 26.

(41) 瑞芬,2009;蔡坤典,2009)。綜合上述可知,年齡會影響體型 意識,但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滿意度是增加或減少仍需探究,故 將年級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 (三) 學制 目前很少研究探討學制與體型意識的關係,且多用於研究大 學生,張伶妃(2004)提到主修科目亦是影響體型意識的一個要 素,且研究結果顯示就讀科系與體型意識有顯著相關,而李靜芳 與簡莉盈(2010) 、李靜芳等人(2010)的研究亦同樣顯示學制 有顯著相關。研究者認為國內在現有教育制度中,多數高職學校 擁有複雜的學制,包含普通高中、職業類科及實用技能班,不同 學制之學生接受不同的教育課程且未來發展亦不同,可能對學生 體型意識之影響亦不同,故將學制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進行探 討。 (四) 體型 身體質量指數 (BMI) 是目前醫學上用以客觀評估體型大小 及肥胖程度的方式,是根據身高及體重計算出來的數據。國外學 者認為肥胖兒童及青少年通常被同儕排擠、被成人歧視,造成心 理壓力,有負向身體意象 (Evans et al., 1996),身體滿意程度與體 型呈負相關 (Seifert, Arnell, & Kiviniemi, 2008)。van den Berg 等. 27.

(42) 人 (2010) 針對 11-18 歲學生研究顯示,身體不滿意度因體重有 顯著差異,男生體重正常者有較低的不滿意度、肥胖者有較高的 不滿意度,女生體重過輕及正常者的不滿意度低於過重及肥胖 者。Goldfield 等人 (2010) 對加拿大國高中青少年之研究發現, 體重狀況與體型意識有顯著相關,身體不滿意程度:肥胖者>過 重者>正常者。後設分析結果顯示,體重對提高身體不滿意度有 顯著的小效果 (Stice, 2002)。 國內許多研究顯示體型意識因體型而有顯著差異(李清珍, 2012;李靜芳、簡莉盈,2010;許承先等,2010;顏美智、黃德 祥,2009),體型越輕身體意象越正向(李麗惠,2011;紀櫻珍 等,2010;詹慧冠,2008);其中體型不滿意度與 BMI 相關且 有顯著預測力(莊千鳳,2010;連淑錦,2012;劉采葳,2007; 顏美智、黃德祥,2009;Chen et al., 2010;Zhang & Lien, 2010)。 文星蘭與黃奕清(2004)針對高職生研究顯示,實際體型正常者 對外表評價與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均高於肥胖者。在體型認知及關 注上,羅惠丹與姜逸群(2007)指出 BMI 愈大,對身體愈不滿 意,實際與期望體型差距會增加;體型較重者自覺遭受重要他人 較多的負面評價和嘲笑,也得到較多的體控忠告及支持。許雯絨 (2008)研究發現,外表取向為體重正常者>過重者,體重關注. 28.

(43) 為過重者>正常者>過輕者。蔡坤典(2009)指出 BMI 與外表 評價、外表取向及身體滿意度呈負相關。 有研究提出相反的看法,一項美國中學生研究發現 BMI 與 身體不滿意無顯著相關 (Bearman et al., 2006),而國內江承曉 (2002)發現 BMI 正常或過輕的人,其身體意象仍呈現負向感 受,覺得自己太胖也對身材感到不滿意。研究者認為在國內學生 體型分布已呈現兩極化現象下,BMI 過輕、正常者的體型意識亦 須探究,故將實際體型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 (五) 家庭經濟狀況 國內外研究對家庭社經地位與體型意識的關係有相當分歧 的結果。O’Dea 與 Caputi (2001) 指出低社經家庭的學童有較多的 體重過重問題。Horm 與 Anderson (1993) 顯示家庭社經地位越高 者,自覺體型越肥胖。張伶妃(2004)認為與母親社經地位有顯 著相關。亦有研究提出,家庭社經地位與體型意識無顯著相關, 學生的體型意識不因家庭社經地位而有差異(李靜芳等,2010; 洪建德、鄭淑慧,1992;Robinson et al., 1996)。 部分研究以家庭經濟狀況或弱勢程度取代家庭社經地位進 行評估。Erkolahti、Jansson、Offer 與 Steinhausen (1992) 指出家 庭經濟狀況與身體意象有顯著相關。Stice、Spangler 與 Agras (2001). 29.

(44) 顯示暴露於媒體纖瘦標準對弱勢的青少年有不利的影響。國內有 研究將學生接受政府補助者列為低社經組 (Lin, Hsieh, & Tung, 2012)。 由此可知,家庭社經地位與體型意識的關係尚無結論,且以 家庭經濟狀況作為經濟層面的測量變項較為符合現況且易於操 作,而國內社會福利制度及學校弱勢學生補助制度完善,故本研 究以家庭經濟狀況列入背景變項,並以是否接受學費減免、餐費 或早午餐補助等就學及生活補助作為區分。 (六) 社會支持 Slade (1994) 認為體型意識深受重要他人及社會影響。 Boyington 等人 (2008) 針對 12-18 歲過重女生質性研究顯示,個 人及其直接社交圈決定了她的體重及體型喜好,而社交圈外的人 影響較小。社會網絡是 Barnes 於 1954 年提出,是指以某人為中 心所形成的社會關係網,提供不同的社會功能,包括社會影響、 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社會損害及社會支持。其中,社會影響是 指某人的思想及行動被別人影響的過程及程度;社會損害是指網 絡中有人表達出負面的批評或作為,而阻礙某人達成目標或受到 傷害;而社會支持是指透過網絡成員之間互相提供幫助及援助, 對健康及健康行為有正向影響及保護作用,House 於 1981 年將其. 30.

(45) 分為情感性、工具性、資訊性及評價性等四種支持類型;也就是 說個人與其網絡成員之互動與該人行為之間有潛在的影響力,都 可能受到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引自李蘭等,2010) 。 青少年感知到來自社會環境的評價標準,即便他們屬於中等 體型仍會與大環境所期待的標準相比。若周圍的人予以負向評 價,任意揶揄或嘲諷,將攸關其體型意識之發展。Sharpe、 Naumann、Treasure 與 Schmidt (2013) 系統性回顧文獻後設分析 結果顯示,不論哪種研究設計的結果都顯示與人討論脂肪概念與 身體不滿意有顯著因果相關。van den Berg、Keery、Eisenberg 與 Neumark-Sztainer (2010) 指出,母親的體重關注及行為與女孩的 身體不滿意高度相關,且與青少年嘗試減重的盛行率高度相關。 Gerner 與 Wilson (2005) 針對澳洲中學女生的研究指出,友誼變 項顯著預測身體意象關注、身體不滿意。Davison 與 McCabe (2006) 發現,8-9 年級青少年之負向身體意象與異性同儕關係有關,尤 其是男生,也影響著女生的同性同儕關係。 國內研究亦有相同的結果。黃囇莉與張錦華(2005)提到影 響身體意象的重要因子就是人際壓力,周圍親密之人對自己的批 評最被在意。青少年會在意父母、同儕與師長在其外表評價上的 看法(施秀如,2008) ,受重要他人看法影響力越大者,身體意. 31.

(46) 象較負向(徐譽桓、陳渝苓,2008;詹慧冠,2008),父母及同 儕有顯著相關及預測力,當父母及同儕對其體型評價越負面,則 身體意象越負向(李清珍,2012;李麗惠,2011;顏美智、黃德 祥,2009),且影響力依序為異性同儕、同性同儕、父母(羅惠 丹、姜逸群,2007)。如果長輩、同儕越圍繞著身材、減肥等話 題談論,及同輩間越在身材上嘲笑、較勁,則青少年對自我外表、 體重及身體滿意度越低(文星蘭、黃奕清,2004) 。劉采葳(2007) 對國小學童的研究發現,「自覺他人對自我體型認知」、「體型 受嘲笑經驗與難過強度」、「同儕互動」、「照顧者對孩童體重 和體型滿意度與期望」與學童自我體滿意度有顯著相關。 若周圍的人給予鼓勵及支持,亦會對個人的想法及行為有正 負面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減重意圖及行為的研究中,受減重行 為社會支持影響愈深,體型意識愈差、減重意圖也愈高,而文星 蘭與黃奕清(2004)指出,同儕支持的影響力較大,羅惠丹與姜 逸群(2007)指出,影響力依序為同性同儕、父母、異性同儕。 Bearman 等人 (2006) 針對美國中學生的研究顯示,缺乏家長支 持與身體不滿意有顯著相關,缺乏同儕支持與身體不滿意呈現一 個邊際相關。在健康飲食行為的研究中,父母及同儕對其健康飲 食行為忠告與支持越高,則身體意象越正向(李麗惠,2011) 。. 32.

(47) 由上述文獻可知,青少年正處於身體及心理快速變化的時 期,容易接受周圍的人對其體型的負面評價而影響其自我認定, 有較差的體型意識;而個人感受周圍的人對體重控制行為的鼓勵 及支持,同樣導致負向體型意識,若感受周圍的人對健康飲食行 為的支持,則產生正向體型意識;且同儕(同性及異性)、父母 及師長之影響力不同。故將社會支持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進行 探討,並考量現今家庭結構的改變及學校體重管理氛圍,將父母 改以家人稱呼,且師長皆納入此變項,根據研究目的,測量研究 對象自覺受到家人、同性同儕、異性同儕、師長對其體型及飲食 行為的支持程度,包含關心、討論及鼓勵等支持的頻率。 (七) 媒體影響 現在科技發達,媒體傳播無遠弗屆,從過去廣播、報紙、雜 誌、電視到現在的網路,透過新聞、節目、戲劇及廣告之方式傳 播纖瘦圖像及瘦身好處等內容,更何況以各種減重廣告透過網路 每隔幾分鐘就傳送,都在在凸顯社會對某種特定體型的認可(范 麗娟,2004)。在這種灌輸中可能會盲目的接受與跟從,漸漸修 正自己體型的評價標準,或因崇拜偶像,期待擁有一樣的身材, 都會造成青少年錯誤的體型認知或過度關注身材,特別是當所處 的同儕團體認同這些流行文化的標準時,青少年可能會改變自己. 33.

(48) 的態度及行為,使之符合團體的標準(卓庭筠,2011;董氏基金 會,2010;羅品欣,2008) 。 國內外研究皆指出大眾傳播媒體對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有最 直接的影響,有顯著相關及預測力(徐譽桓、陳渝苓,2008;詹 慧冠,2008;顏美智、黃德祥,2009;羅惠丹,2004;Botta, 1999) 。 許承先等人(2010)研究表示媒體接觸越多,越重視外表打扮, 減重意向越高,與國外後設分析結果相似 (Grabe, Ward, & Hyde, 2008)。女大學生因此對身材的要求愈趨嚴苛,進而影響其對自 我身體意象產生不滿意且引起減重與瘦身意圖(王婉馨、邵于 玲,2012)。 雜誌閱讀及圖像處理是青少年身體形象和飲食紊亂的重要 預測因子,著重在內容者較少連接到飲食失調行為,而著重在模 特兒體形及圖像者較易增加身體形象和飲食紊亂 (Botta, 2003)。電視及電視劇開啟了體重及體型的偏見、控制體重之清 除行為及身體的貶低 (Becker, 2004)。國內高中職的研究顯示, 受電視媒體影響愈深,對外表愈重視,減重意圖愈高(文星蘭、 黃奕清,2004),看電視為影響其身體不滿意的主要途徑,而重 度看電視行為加重了過重者對身體不滿意 (Zhang & Lien, 2010)。Ashikali、Dittmar 與 Ayers (2014) 實驗結果顯示,整形手. 34.

(49) 術實境電視秀的曝露會損害 15-18 歲青少女的身體意象,導致女 生對其體重及外表更多的不滿意。Tiggemann (2005) 中學生研究 顯示,看肥皂劇時間與纖瘦傾向有關,但關鍵在於觀看的內容類 型及動機,而看電視的總量與身體意象無關。在現今社會文化價 值下,青少年對自己外表評價並不佳,而媒體影響力較雙親及同 儕為高(李清珍,2012),但也有研究認為媒體的影響力與民眾 的流行涉入程度(王韻、詹夢菱,2011)、對媒體的信任度(黃 囇莉、張錦華,2005)及對傳播內容認同度(羅惠丹,2004)有 關。 由此可見,媒體為建構社會文化及價值的重要因素,藉此影 響了青少年的體型意識。以電視媒體傳播為主要影響途徑,但沒 有證據顯示看電視時間的影響,而是觀看的纖瘦圖像及瘦身內容 影響了體型意識的建構。時至今日,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造就了網 路傳播的無遠弗屆,加深了媒體的影響,故將媒體影響納入本研 究之背景變項進行探討,測量研究對象受到媒體中有關身材、體 型、瘦身、減重等內容影響的程度,包括觀看、注意相關內容之 頻率及認同度。 二、節食行為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將節食行為定義為刻意且嚴格的限制食物攝取以使體重降. 35.

(50) 低或維持的行為,包含節食的感受、想法及特定行為,如不吃正餐、省 略一餐、禁食、單一食品取代正餐、限制食量及熱量等行為。多數研究 探討的是健康飲食控制行為或異常飲食行為,節食行為相關研究較少, 故將體重控制飲食行為及失調飲食行為的研究結果一併探討相關因素。 (一) 性別 節食行為是改善身體意象之行為,又以性別最為關鍵(徐譽 桓、陳渝苓,2008)。Barker 與 Bornstein (2009) 指出,女生 14 歲時就出現節食。李明禹、李蘭、潘文涵與林薇(2001)研究顯 示,女生傾向進入「節制飲食族群」 。許多研究皆指出性別有顯 著相關,最能預測節食行為,女生較有節食行為,如低熱量進食 行為,飲食控制行為男生表現較差(李麗惠,2011;張伶妃,2004; 詹慧冠,2008)。Wang 等人 (2009) 對減重行為進行研究,認為 執行減重有性別差異。由上述可知,節食行為研究雖少,仍發現 性別有其相關,故將性別因素納入探討。 (二) 年級 許多研究顯示,年齡或年級是青少年體重控制相關行為的重 要預測因子,且與節食行為有顯著相關(張伶妃,2004;莊千鳳, 2010;羅惠丹、姜逸群,2007)。陳俐蓉等人(2009)指出 14-16 歲青少年減重行為傾向顯著高於 12-13 歲青少年。. 36.

(51) Neumark-Sztainer 等人 (2006) 進行美國青少年減重行為的長期 追蹤研究,在女生,不健康減重行為在青春期初到中期(國中到 高中)快速增加(由 48.6%到 58.8%) ;極端減重行為在青春期初 到中期(國中到高中)快速增加(由 9.4%到 17.9%),在青春期 中到後期(高中到後期)持續增加(由 14.5%到 23.9%) 。在男生, 極端減重行為在青春期中到後期 (高中到後期)增加一倍(由 3.4% 到 6.3%) 。高中女生使用減肥藥的增加了一倍(由 7.5%到 14.2%),到青春期後期達 1/5 的女生(19.9%)使用減肥藥。李 清珍(2012)研究顯示,年齡未達顯著。在研究者工作經驗中發 現,過重及肥胖學生在一年級時並不想進行減重,但至三年級時 自主性進行減重及飲食控制,故將年級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加 以探討。 (三) 學制 在節食相關研究中,很少探討學制因素,僅有張伶妃(2004) 研究大學生體重控制信念、飲食態度及行為時,提到與科系有顯 著相關,且與課業壓力有關。研究者認為不同學制之學生因不同 的課程及發展而有不同的課業壓力,可能對學生節食行為之影響 亦不同,故將學制納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進行探討。 (四) 體型. 37.

(52) 過重或肥胖者自覺無法達到社會期望,或是外界給予負向評 價,導致產生負向心理反應,為減緩此負向心理反應而產生減重 行為,最常見的就是節食(范麗娟,2004)。國外研究顯示,過 重肥胖者更有可能嘗試減重 (Wang et al., 2009),早期的節食相關 行為與肥胖相關,BMI 高者 14 歲時出現節食 (Barker & Bornstein, 2009;Ricciardelli & McCabe, 2001)。Goldfield 等人 (2010) 指出, 體重狀況也與飲食節制有顯著相關,飲食節制子量表分數:肥胖 者>過重者>正常者。Stice (2002) 回顧性文獻後設分析顯示, 體重對增加節食為顯著之小效果,對增加飲食疾病為顯著之微小 效果。肥胖狀況與減重歷史、體重變化與節食減重行為有相當大 的相關性 (French et al., 1995)。 國內研究亦有相同的結果,顯示實際體型與節食相關行為有 關且具預測力(莊千鳳,2010;劉采葳,2007;羅惠丹、姜逸群, 2007)。體型肥胖者有更高的飲食控制行為或節食行為(李清珍, 2012;詹慧冠,2008)。陳惠欣與林薇(2013)針對 7-9 年級舞 蹈班女生研究指出,節食行為及進食控制行為受到 BMI 影響, 顯示身體質量指數愈低者,其進食控制的頻率愈高。李蘭、潘文 涵與陳重弘(1992)指出,體型為顯著相關及預測變項,而越胖 者節食意向越強,節食意向越強、體型越胖採取節食行為程度越. 38.

(53) 高。陳俐蓉等人(2009)指出體型過重或肥胖者的減重行為是過 瘦者的 2 倍以上,且即使是體型正常的人,其減重行為也有過瘦 者的 1.85 倍。综言之,青少年實際體型為體重控制或節食行為的 重要預測因子,故將實際體型納入背景變項中探討。 (五) 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社經地位是由父母親的職業及教育程度所組成,莊千鳳 (2010)研究發現,父母教育程度及職業與學童異常飲食行為無 關。李麗惠(2011)指出,家庭社經地位可預測飲食控制行為, 家庭社經地位越低,飲食控制行為越差。Miller 等人 (1999) 美 國青少年社經地位越低越容易有飲食異常傾向(引自鍾宜伶, 2006)。家庭社經地位與節食行為的關係尚無足夠證據,研究者 工作經驗發現弱勢家庭之學生有較差的飲食控制行為,故本研究 擬單以家庭經濟狀況納入變項,測量個人是否接受學費減免、餐 費或早午餐補助等就學及生活補助,探討其與節食行為的關係。 (六) 社會支持 國外前瞻性研究顯示,人際層面與節食行為的關係,並闡明 容易因人際關係壓力增加節食行為 (Cain, Bardone­Cone, Abramson, Vohs, & Joiner, 2010)。Shomaker 與 Furman (2009) 指 出,青少年後期(16-19 歲)感受人際間纖瘦的壓力及外表批判. 39.

(54) 預測飲食失調並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加,媽媽及朋友的壓力與其飲 食失調有關,青少年認知及朋友變瘦的壓力可預測飲食失調,可 見青少年及青少女後期人際關係對飲食失調的意義。Gerner 與 Wilson (2005) 針對澳洲中學女生研究指出,友誼變項能顯著預測 節食行為,較重的女生似乎相信變瘦可以改善友誼關係。 國內學童研究顯示重要他人看法與節食行為有關,越重視重 要他人看法較會節食(詹慧冠,2008),且與病態飲食行為傾向 有顯著相關(曹書瑋,2010;Wong, Chang, & Tsao, 2014)。國 中女生體型受嘲笑經驗為有效預測飲食態度 (EAT) 的危險因 子,而同儕互動關係、照顧者對孩童體型與體重滿意度則與飲食 態度 (EAT) 有顯著關係 (Tsai et al., 2011)。重要他人體型評價影 響愈大,其節食行為愈高,尤其是同性同儕體型評價(李清珍, 2012;羅惠丹,2004),而父母對體型評價越負面,則節食行為 越差(李麗惠,2011)。 Stice (2002) 回顧性文獻後設分析結果顯示,越來越多證據 指出社會支持為相關因素。對體重控制行為的忠告及支持影響愈 大,其節食行為愈高,預測變項為同性同儕(羅惠丹,2004)。 但,父母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及支持則主要預測了均衡飲食行 為(李麗惠,2011)。李蘭等人(1992)認為家人支持直接影響. 40.

(55) 節食行為,如少吃油炸食物等較健康的節制飲食行為,家人支持 度低採取節食行為程度越高。綜合上述,對節食行為的定義不 同,導致不同的結果,對減重行為的支持,反而可能讓青少年感 到瘦身壓力而有負向結果。本研究節食行為定義為刻意且嚴格的 限制食物攝取以使體重降低或維持的特定行為,如不吃正餐、省 略一餐、禁食、單一食品取代正餐、限制食量及熱量等行為;根 據研究目的,測量研究對象自覺受到家人、同性同儕、異性同儕、 師長對其體型及飲食行為的支持程度,包含關心、討論及鼓勵等 支持的頻率。 (七) 媒體影響 羅惠丹(2004)及詹慧冠(2008)皆指出,傳播媒體影響愈 大,其節制飲食行為愈高。曹書瑋(2010)及 Wong 等人 (2014) 指出,媒體影響程度與病態飲食行為傾向有顯著相關。Stice 等人 (2001) 認為暴露於媒體纖瘦標準對弱勢的、感受到壓力的、身體 不滿意的、缺乏社會支持的青少年有不利的影響,尤其是對弱勢 的青少年會持續影響。媒體曝露與飲食行為及信念為負相關 (Grabe et al., 2008)。而傳播的內容眾多,其中真假難辨或錯誤的 訊息也很常見,廣告因其巨大的商機,傳播了一些與瘦身議題相 關的似是而非的訊息,時時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瘦身行為可被. 41.

(56) 對瘦身議題態度及涉入感和瘦身廣告態度所預測(周倩,2004)。 Mills 等人 (2002) 提到節食者暴露於理想身體圖像而抑制食物 攝取。羅惠丹與姜逸群(2007)提到節制飲食預測變項為「傳播 媒體認同性」 、「閱讀雜誌頻率」及「傳播媒體評價性」 。 後設分析顯示媒體類型上無差異,媒體的影響效果很小且僅 限於那些原先就對身體不滿意的人,證據並不支持媒體使用與飲 食失調症的實質關係 (Ferguson, 2013)。綜合上述,雖然媒體影 響的結論不一,本研究仍將媒體影響納入變項探討,測量研究對 象受到媒體中有關身材、體型、瘦身與減重等內容影響的程度, 包括觀看、注意相關內容之頻率及認同度。 (八) 體型意識 國外後設分析研究顯示,身體不滿意對增加節食為顯著中效 果,對增加飲食疾病為顯著小效果 (Stice, 2002)。Bearman 等人 (2006) 美國中學研究指出,節食與身體不滿意有顯著相關。 Neumark-Sztainer 等人 (2006) 進行美國青少年長期追蹤研究發 現,在女生,低的身體滿意度預測了高程度的節食、不健康及非 常不健康減重行為、暴食,身體滿意度、節食、不健康及非常不 健康減重行為達統計顯著差異。在男生,低的身體滿意度預測了 高程度的節食、健康、不健康及非常不健康減重行為、暴食,身. 42.

(57) 體滿意度、節食、不健康減重行為、暴食達統計顯著差異。Mills 等人 (2002) 指出,節食者評價自己實際及標準體型皆較小。早 期的節食相關行為與體型意識、體重循環相關 (Ricciardelli & McCabe, 2001),外表較不滿意者 14 歲時出現節食 (Barker & Bornstein, 2009)。 國內許多研究也顯示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有顯著相關,體型 意識愈差者,其節食行為愈高,節食行為預測變項為對過重關注 (羅惠丹,2004) 。國中生研究顯示,自覺過重肥胖者、身體意 象負向者較會節食,其中以身體意象最具影響力(詹慧冠, 2008)。李靜芳等人(2010)指出,想瘦組較想增胖組、一致組 有較高的節食行為、想增重組有較高的口腔控制。梁庭、陳怡之、 洪雯琳、鄭孟凌與保里乃玲(2013)研究指出,自覺體態不滿意 (自覺過輕及過重者)易造成情緒性飲食。林淑惠與黃韞臻 (2010)指出,自覺體型過胖者傾向節食。陳惠欣與林薇(2013) 7-9 年級舞蹈班女生節食行為受到身體滿意度、實際與期望體型 差距等因素影響。 綜合上述結果,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有顯著關係,體型認 知、身體滿意度及過重關注均可預測節食行為。故本研究將探討 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的關係。. 43.

(58) 44.

(5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包括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 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及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 (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 來探討背 景變項、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之間的關係。依據研究目的及參考相關文 獻,提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見圖 3-1)。.       . 背景變項 性別 年級 學制 體型 家庭經濟狀況 社會支持 媒體影響. 體型意識 體型認知 體型滿意度 對體重關注 體型/體重改變. 圖 3-1 研究架構. 45. 節食行為.

(6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母群體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影響高職學生之體型意識與節食行為的相關因 素,因時間、人力、物力之限制,因此以研究者服務之學校 104 學年度 第 1 學期日間部一至三年級全體學生(不含體育班及特教班)為研究之 母群體,根據學校提供之學生資料,母群體人數共計 43 班,1359 人(見 表 3-1)。 表 3-1 學生人數分配表 一年級 班級 人數 學制類別 數 (男/女) 111 綜合高中 4 (62/49) 290 職業類科 8 (257/33) 77 實用技能 3 (69/8) 478 合計 15 (388/90). 二年級 班級 人數 數 (男/女) 117 4 (66/51) 241 7 (210/31) 79 3 (71/8) 437 14 (347/90). 三年級 班級 人數 數 (男/女) 135 4 (64/71) 222 7 (181/41) 87 3 (71/16) 444 13 (316/128). 合計 班級 人數 數 (男/女) 363 12 (192/171) 753 22 (648/105) 243 9 (211/32) 1359 43 (1051/308). 二、樣本 (一) 樣本大小 依據 Krejecie 與 Morgan (1970) 的母群體抽樣曲線標準,當 母群體於 1400 人左右,其抽樣人數至少應 302 人。考慮有效問 卷回收率及樣本代表性,決定抽出 360 名學生。. 46.

(61) (二) 抽樣方法 本研究採分層集束抽樣法,以年級為分層,以班為單位進行 抽樣,以每班 30 人估計,需抽出 12 班,說明如下: 1. 依據母群體各年級學生人數比例約 1:1:1,故每年級抽出 4 個班。 2. 再依各學制班級數之比例,綜合高中:職業類科:實用技 能約為 1:2:1,故綜合高中各年級抽 1 班,共 3 個班;職 業類科各年級抽 2 班,共 6 個班;實用技能各年級抽 1 班, 共 3 個班。 3. 分別將各學制及各年級予以編碼,再以亂數表隨機抽出施 測班級,抽中班級的全體學生皆為樣本。.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依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並參考 相關文獻,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擬訂問卷初稿,經由專家效度考驗完成 預試問卷,再經預試及信度考驗後完成正式問卷。 一、問卷初稿設計 問卷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包括背景變項、體型意識量表及節食行為 量表,分述如下: 47.

(62) (一) 背景變項 包括性別、年級、學制、體型、家庭經濟狀況、社會支持、 媒體影響,分述如下: 1. 性別:指男生、女生。 2. 年級:指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學生。 3. 學制:指綜合高中班、職業類科班、實用技能班。 4. 體型:指實際體型,以研究對象自陳本學期測量之身高、 體重計算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計算公 式為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 2(公尺 2)。本研 究採用衛生福利部於 2013 年修訂之「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 體質量指數 (BMI) 建議值」及成人(18 歲以上)BMI 標 準為判斷體型之依據,分為過輕、適中、過重、肥胖等四 種體型(見表 3-2)。 表 3-2 兒 童 及 青 少 年 生 長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建 議 值 及 成 人 BMI 標 準 男性 女性 年 過輕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過輕 正常範圍 過重 齡 BMI< BMI 介於 BMI≧ BMI≧ BMI< BMI 介於 BMI≧ 16.9 16.9-22.9 22.9 25.4 16.7 16.7-22.7 22.7 15 17.2 17.2-23.1 23.1 25.5 16.9 16.9-22.7 22.7 15.5 17.4 17.4-23.3 23.3 25.6 17.1 17.1-22.7 22.7 16 17.6 17.6-23.4 23.4 25.6 17.2 17.2-22.7 22.7 16.5 17.8 17.8-23.5 23.5 25.6 17.3 17.3-22.7 22.7 17 18.0 18.0-23.6 23.6 25.6 17.3 17.3-22.7 22.7 17.5 18.4 18.5-23.9 24 27 18.4 18.5-23.9 24 18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 48. 肥胖 BMI≧ 25.2 25.3 25.3 25.3 25.3 25.3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ppearance: Vectorized mathematical code appears more like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found in textbooks, making the code easier to understand.. Less error prone: Without

Finall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in the test run period, the operational construction lab will be equipped with more and more suitable construction equipments and safety facilities

專案執 行團隊

After having followed Kumarajiva, the Sanskrit- Chinese bilingual Chief Translator, to work in the translation centre in Ch'ang-an, Sêng-jui began to grapse more and more the

•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using pre-trained word embeddings is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deal with out-of- vocabulary (OOV) words, i.e.. words that have not been seen

this: a Sub-type reference variable pointing to the object itself super: a Base-type reference variable pointing to the object itself. same reference value, different type

method: an abstraction of action, where informa- tion is passed through argument/parameter and re- turn

○ Long dependency: unable to model dependencies longer than a fixed length.. ○ Inefficient optimization: ign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