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節食行為及測量

綜合上述可知,多數研究測量方法及工具多有不同,測量內容多包 含知覺、感受、行為三個層面。以國外圖像量表測量國內青少年,可能 因受試者的種族及生長發育期不同導致對體型圖像認知標準不同,易造 成偏差情形,故本研究不採用。因此,考量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特性,

且能多面向的瞭解研究對象的體型意識,本研究擬採用自編式問卷,涵 蓋知覺、感受、行為三個層面,包含體型認知、體型滿意度、對體重關 注及體型/體重改變等四個部分。

第二節 節食行為及測量

一、 節食行為定義

節食行為概念源自 Schachter 於 1971 年提出的外因性理論

(Externality Theory) 及 Nisbett 於 1972 年提出的設定點模式 (set-point model),一般個體都有其個別的、生理的、遺傳的決定能力來調節體重,

且多由體內生理信號(如血糖)影響飲食行為;而肥胖者天生的設定點 的體重較高,且多受外來因素(如食物味道)影響飲食行為,所以會吃 得比較多且有較高的體重,當肥胖者努力維持體重低於設定點體重,須 努力的、更頻繁的節食 (Dieting),而處在一個長期缺乏熱量的飢餓狀

態;Herman 與 Mack 及 Herman 與 Polivy 皆於 1975 年表示體重正常者 也會有持續抗衡其設定點體重以維持社會所期望的體重(as cited in Stunkard & Wadden, 1990)。如此為了控制體重而有自覺的限制食物攝 取的行為亦稱為節制飲食 (Stunkard & Messiek, 1985)。Martz、Sturgis 與 Gustafson (1996) 認為節制飲食為更持久的行為並伴隨著高度失控現 象,包括過度限制飲食、節食、偶爾地狂食和週期性體重變化。

節食行為 (dieting behaviors) 與節制飲食 (dietary restraint) 的概念 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節食行為是指目前的行為,而節制飲食還涵蓋與節 食行為有關之心理層面的想法(林薇、林宜親,2004)。節食行為是指 食物攝取量或攝取方式的控制與維持以預防體重增加或減少體重的行 為,如省略一餐、減少食物攝取或避免高脂肪食物等策略來減輕體重(羅 惠丹,2004),策略奏效時會增強其節食行為,可能伴隨有飢餓及失控 狀況(陳惠欣、林薇,2013)。Polivy 與 Herman 於 1985 年發展的 The dietary restraint model 解釋了節食與肥胖的關係,提到節食 (Dieting) 後依序產 生飢餓 (Hunger)、節制的失控 (Loss of Restraint)、暴食 (Bingeing) 而 致體重增加;同時提到未達到異常飲食症 (Eating Disorder) 臨床診斷標 準之失調飲食行為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如催吐、使用利尿劑 等,開始於節食 (Haines & Neumark-Sztainer, 2006)。

French、Perry、Leon 與 Fulkerson (1995) 提到節食可能是健康的行

為,如採用低脂、低熱量飲食;或是不健康的行為,如省略一餐、使用 抑制食慾或利尿劑等藥物、刻意催吐、暴食。在縱貫性研究顯示,早期 的節食預測了以後的偏激的節食減重行為 (Liechty & Lee, 2013),節食 行為之程度是異常飲食症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兩者有其共同核心症 狀,即過度關切體重變化及食物對體重的影響(曹書瑋,2010;劉采葳,

2007),而且有時是因為其他核心問題而使身體產生的因應之道,因此 處理時須注意隱藏在背後的問題,而不是只關注在食物或體重控制上

(莊千鳳,2010;Sigman, 2003)。

陳金定(2007)書中提到青少年異常飲食通常始於節食,節食來自 於對肥胖的恐懼,許多青少年都有節食經驗,但大多數青少年不會導致 異常飲食。Zullig 等人(2006) 指出美國青少年有 37%的節食行為、25%

的過度節食行為(如禁食、催吐及使用利尿劑等);Koskelainen 等人(2001) 指出芬蘭青少年有 55%節食行為、10%催吐行為。從研究者的工作經驗 中亦發現控制體重行為確實普遍存在於社會中,包含了符合健康原則的 飲食行為(如去除飲食中額外的脂肪)、過度的節食行為(如省略一餐、

禁食、極低熱量飲食或以單一食物取代正餐等),而失調飲食行為(如 催吐、使用利尿劑等)及異常飲食行為則較少或不易發現。

綜合上述,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希望探討青少年節食行為之現 況及影響因素,將節食行為定義為刻意且嚴格的限制食物攝取以使體重

降低或維持的特定行為,如不吃正餐、省略一餐、禁食、單一食品取代 正餐、限制食量及熱量等不健康行為。

二、 節食行為測量

節食行為綜合了許多複雜的因素,許多研究因對其定義及研究目的 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量表,針對目前較常用於測量節食行為相關概念的量 表加以說明:

(一) 三因子飲食量表 (Three-Factor Eating Questionnaire,TFEQ) 由 Stunkard 與 Messiek 於 1985 年發展並應用於肥胖人口節 制飲食行為評量,共 51 題,主要是測量個體體重控制的因應策 略行為而不是測量異常飲食症的結果 (Bond, McDowell, &

Wilkinson,2001),為有效測量工具,認知節制可預測 BW、BMI、

腰臀圍及體脂的減少,而減少的效果因失控因子而緩和,故評估 節制與失控可用於肥胖防治 (Urbanek, Metzgar, Hsiao, Piehowski,

& Nickols-Richardson, 2015;Williamson et al., 2007)。國內研究有 林宜親與林薇(2000)、林薇與林宜親(2004)採用,分為三個 子量表,敘述如下:

1. 知覺節制 (Cognitive restraint) 21 題:測量個人的節食認 知、態度及實際行為,評估飲食節制程度,國內研究有羅 惠丹(2004)、詹慧冠(2008)參考此子量表編製問卷。

2. 失控 (Disinhibition) 16 題:測量個人因習慣/情緒/情境而引 起的失控進食情況,評估飲食失控情形。

3. 飢餓感 (Hunger) 14 題:測量個人因內在及外部因素對飢餓 的知覺及反應程度。

Karlsson 等人(2000) 認為三因子飲食量表 (TFEQ) 題項太 多,不適用流行病學調查,將其編修成為 18 題 (TFEQ-18) 且用 於評估一般人群,包含知覺節制 (cognitive restraint,CR)、未控 制進食 (uncontrolled eating,UE)、情緒性飲食 (emotional eating,

EE)三個因素,且經許多研究證實均能有效測量肥胖、非肥胖及 學生人群,且能辨別一般民眾不同的飲食習慣 (de Lauzon et al., 2004)。

(二) 認知行為節食量表 (Cognitive Behavior Dieting Scale,

CBDS)

由 Martz、Sturgis 與 Gustafson 於 1996 年發展,共 14 題,測 量目前節食行為 (dieting) 和過去兩週內有關節食的感受與想 法,可用於評估企圖以節食來減輕體重者其自覺的和特定的行 為,如省略一餐、減少食物攝取、選擇低熱量食物,能預測個體 之熱量攝取。研究證實此量表與節制飲食、異常飲食及肥胖有相 關。國內研究有羅惠丹(2004)、詹慧冠(2008)參考此量表編

製問卷。

(三) 荷蘭飲食行為問卷 (Dutch Eat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DEBQ)

由 Van Strien、Frijters、Bergers 與 Defares 於 1986 年發展,

共 33 題,國內外研究有洪建德、鄭淑慧(1992)、彭文貞(2006)、 Goldfield 等人(2010)、Stice、Sysko、Roberto 與 Allison (2010)採 用,分為三個子量表,敘述如下:

1. 節制飲食 (Restrained eating) 10 題:評估個人為了控制體重 而限制食物攝取的傾向。國外研究有 Gerner 與 Wilson (2005)、Bearman、Presnell、Martinez 與 Stice (2006)採用此 子量表。

2. 情緒進食 (Emotional eating)13 題:評估個人以食物處理負 面情緒的傾向。國外研究有 Nguyen-Rodriguez、Unger 與 Spruijt-Metz (2009)採用此子量表。

3. 外部因素進食 (External eating) 10 題:評估個人因食物的外 觀及味道觸發進食的程度。

(四) 節制量表 (Restraint Scale,RS)

由 Polivy 與 Herman 於 1975 年發展,共10 題,多用以區分 節制飲食者與非節制飲食者 (Mills, Polivy, Herman, & Tiggemann,

2002;Polivy, Herman, Younger & Erskine, 1979);其是否為有效測 量工具尚有爭議,Stice 等人 (2010) 認為無法有效測量實際飲食 節制,Mak 與 Lai (2012) 則認為是可靠有效的測量工具,並可用 於體重正常者,van Strien、Herman、Engels、Larsen 與 van Leeuwe (2007) 將 RS 與 TFEQ、DEBQ 等量表交互驗證暴飲暴食及飲食 失控、食物攝取的節食及節制、身體不滿意及趨向纖瘦等三個結 構變項,對體重正常及過重女性皆達顯著,且發現 RS 測量體重 正常節食者的抗調節作用比測量過重者有更好的效果。分為兩個 子量表,敘述如下:

1. 節食關注(concern with dieting) 6 題:評估個人節食態度。

2. 體重變化(weight fluctuation) 4 題:評估個人過去體重變化。

(五) 節食與體重歷史問卷 (The Dieting and Weight History Questionnaire,DWHQ)

由 Lowe 於 1993 年發展,包含三個因子,將節食細分為三種:

過去節食及暴飲暴食的頻率(節食歷史)、現在節食以減重的行 為、體重抑制或過去最大體重與現在體重之落差(引自 Witt, Katterman, & Lowe, 2013)。

綜合上述,測量工具相當多樣化,許多研究因對節食行為之定義不 同而有不同測量面向。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及節食行為定義,本研

究以認知行為節食量表 (CBDS) 為藍本,再參考羅惠丹(2004)、詹慧 冠(2008)之節制飲食量表,編制適合本研究之節食行為問卷,包含不 吃正餐、省略一餐、禁食、單一食品取代正餐、限制食量及熱量等不健 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