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體型意識及測量

第一節 體型意識及測量

一、 體型意識定義

體型意識 (body image) 的概念最早是Schilder在1950年定義為「在我 們心中對自己身體所形成的圖像,也就是說呈現給自己看的身體」

(Schilder, 2013)。後經多位學者不斷的研究,並提出許多定義及特性,分 述如下:

Thompson (1990) 將體型意識定義為對體型大小、體重和其他決定身 體外表的身體面向評估,可分為三個層面:(1)知覺層面:覺知體型大小 的正確性;(2)主觀層面:指個人對身體的滿意度、關注、認知評價和焦 慮;(3)行為層面:著重在個人會逃避與身體外觀有關的不適的情境。

Cash與Pruzinskym 於1990年整理出身體意象的7項特性:(1)個人對 身體及身體經驗的知覺、想法、感受;(2)是多面向的;(3)個人身體經驗 與對自我的感覺是相互纏結的;(4)是受社會影響的;(5)並非固定或靜止 的;(6)會影響訊息的處理;(7)會影響行為(引自尤嫣嫣,2001)。

Fisher 於1990年指出體型意識經常和許多概念混用,如對身體感覺

的正確認知、對體型的誤認、對身體或體型之滿意度、對身體吸引力之 知覺、對身體界線的覺察等(引自黃囇莉、張錦華,2005)。

Slade (1994) 認為體型意識是指在我們心中所呈現的身體大小、形 狀、體型圖像,及對這些特徵與身體部位的情感,分為二個部份:(1)知 覺部份:即身體知覺 (body percept),為估計身體大小的正確性,通常會 被個人生物特質、過去經驗及社會文化價值所影響;(2)態度部份:即身 體概念 (body concept),指個人對身體的感受,會深受重要他人影響。

Grogan 於 1999 年認為體型意識的知覺是指個人對身體大小的認 定,想法是指個人對身體吸引力的評估,感受是指個人對身體形狀及大 小產生的情緒(引自范麗娟,2004)。

國內學者因研究領域的不同,對Body image有不同的翻譯及定義,如

「體型意識」、「身體意象」、「身體心像」、「身體形象」等;營養 及健康體位促進領域多用「體型意識」一詞,心理輔導、教育、衛生、

體育領域多用「身體意象」一詞,醫學及護理領域多用「身體心像」一 詞,家政領域多用「身體形象」一詞。

以體型意識敘述的文獻,教育部(2004)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 畫提到,體型意識是個人透過感覺、情緒或運動狀況,在自己心中建立 身體的影像,與自我、自我認同、自我概念息息相關,受到個人過去生 活經驗及他人影響而定,亦為行為的重要決定指標。許雯絨(2008)指

出體型意識是對自己身體外表的一種主觀性、綜合性評價,包括個人對 自己身體特徵的看法及其感受周圍他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

以身體意象描述的,張氏心理學辭典中定義身體意象是一種主觀 性、綜合性及評價性的身體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及其感受 到別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張春興,2002)。羅惠丹(2004)提及身體 意象是指個人受到社會及人際規範下,對身體大小、形狀的知覺及評價,

著重於知覺與態度層面。黃囇莉與張錦華(2005)認為身體意象是一種 態度的觀點,分為認知(體型誤認)、感受(體型滿意度)、行為(體 型改變)等三個面向。陳金定(2007)書中提到身體意象是多層面的建 構概念,分為認知、情緒與行為三部分,認知是指對身體各方面之評估,

情緒是指認知評估而產生的情緒,行為是指個人因應而採取的積極改善 或消極退縮行為。羅品欣(2008)認為身體意象是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客 觀認知、主觀的評價及其伴隨而來的滿意程度。

總而言之,雖然較多研究採用「身體意象」一詞,但其內涵亦包含 體型認知及評價等概念,與「體型意識」一詞差異不大,故根據本研究 之目的,採用「體型意識」一詞。本研究所指體型意識為個人對自我體 型的知覺、感受及因應行為,知覺是指對體型的認知正確性,感受是指 對體型的滿意度、關注及情緒,行為是指個人因應而生的改善或退縮行 為,是一種多層面的建構概念,包含體型認知、體型滿意度、對體重關

注及體型/體重改變等四個部分。

二、 體型意識測量

體型意識是一種多層面的概念,主要包含知覺、感受、行為三個層 面的測量,測量方式及涵蓋範圍則因研究目的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多以 自陳式問卷加以測量,針對國內研究較常採用的測量方法及工具加以說 明如下:

(一) 計算法:請受試者填寫實際身高及體重、期望身高及體重,

再計算實際體型、期望體型及其差異,代表體型認知的正確 性;國內研究有羅惠丹(2004)、葉素汝與盧俊宏(2004)、

劉采葳(2007)、李靜芳與簡莉盈(2010)、李靜芳、簡莉盈、

連婉如與徐菊容(2010)、陳惠欣與林薇(2013)等採用。

(二) 圖像/輪廓法:將人體圖像由瘦到胖依序排列,由受試者從問 卷中 7~9 個不等的圖像中,選出最能代表個人的自覺體型 及期望體型,期望體型與自覺體型的不一致代表著對體型的 不滿意,此工具最常被用於兒童,常見的圖像量表有:

Stunkard於 1983 年提出的身體輪廓評估量表 (Stunkard, Sorensen, & Schulsinger, 1983)、Collins (1991) 所發展的柯林 氏體型量表 (Collins’ figure)、Thompson 與 Gray (1995) 編製 的體型意識評量表 (Body Image Assessment Scale);國內研

究有張伶妃(2004)、蔡淑娟(2004)、周麗華、何若湯與董 金龍(2005)、劉采葳(2007)、顏美智與黃德祥(2009)、

許瑞芬(2009)、莊千鳳(2010)、廖彬如(2010)等採用。

(三) 問卷法:以自填式問卷評估受試者的體型意識,評估的內容 及涵蓋的層面相當多樣化,大致區分如下:

1. 單以整體體型、身體特定部位的不滿意程度或體重變化評 估的量表,如身體關注量表 (Body Cathexis Scale)、體型問 卷 (Body Shape Questionnaire)、飲食異常調查表之體型不 滿意量表 (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Body Dissatisfaction Scale,EDI-2)(連淑錦,2012)、節制量表之體重變化量表 (Restraint Scale-weight fluctuation,RS-WF) (Mak & Lai, 2012)。

2. 多面向、全面性評估的量表,如身體態度問卷 (Body Attitude Questionnaire)(李碧霞、陳靜敏,2005;顏美智、

黃德祥,2009)、多向度身體和自我關係量表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MBSRQ);其中以 MBSRQ 最被廣泛使用,國內有林薇與 林宜親(2004)、文星蘭與黃奕清(2004)、葉素汝與盧俊 宏(2004)、蔡淑娟(2004)、羅惠丹(2004)、許雯絨(2008)、

詹慧冠(2008)、蔡坤典(2009)、徐唯翔(2010)、李靜芳 等人(2010)、許承先、劉介宇、蔡春美與陳淑貞(2010)、

李麗惠(2011)、王韻與詹夢菱(2011)、李清珍(2012)、

陳惠欣與林薇(2013)等根據其研究目的之不同而採用全 部或擷取部分量表作為測量工具。MBSRQ 量表為 Cash、

Winstead 與 Janda 於 1986 年發展的身體和自我關係問卷 (簡稱 BSRQ),Cash 再於 1990 年進一步修訂成 MBSRQ 量 表 (Cash & Szymanski, 1995),包含對外表 (appearance)、

體能 (fitness)、健康或疾病 (health/illness)三個部分的評價 及取向,形成七個測量向度:(1) 外表評價;(2) 外表取向;

(3) 體能評價;(4) 體能取向;(5) 健康評價;(6) 健康取向;

(7) 疾病取向;再加上三個附加量表,說明如下:

(1) 身體各部位滿意度(Body Areas Satisfaction,BAS):包含 臉、頭髮、上軀幹、中軀幹、下軀幹、肌肉狀態、身高、

體重及整體外表。

(2) 對體重過重之關注(Overweight Preoccupation,OP):包 含個人對肥胖的擔憂及其嘗試以極端節食方式來減少體 重的傾向。

(3) 體重自我評量 (Self-ClassifiedWeight,SCW):包含個人

覺得自己體重的狀態及覺得他人對自己體重狀態的評 價。

綜合上述可知,多數研究測量方法及工具多有不同,測量內容多包 含知覺、感受、行為三個層面。以國外圖像量表測量國內青少年,可能 因受試者的種族及生長發育期不同導致對體型圖像認知標準不同,易造 成偏差情形,故本研究不採用。因此,考量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特性,

且能多面向的瞭解研究對象的體型意識,本研究擬採用自編式問卷,涵 蓋知覺、感受、行為三個層面,包含體型認知、體型滿意度、對體重關 注及體型/體重改變等四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