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目的是在闡述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並界定本研究 的相關名詞。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 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偶然與母親談到自己以前的成長歷程,發現過去在青少年階段的我常 與父母親有所爭執,不喜歡順著他們的意思走,總是愛唱反調,甚至與父母 頂嘴、冷戰,只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通常在一番激烈的辯駁後,結果 多半都是鎩羽而歸,往後我便轉而採取沈默的抗議模式,與父母僵持、鬧彆 扭或非得在心底生好幾天的悶氣才肯罷休。過去的經驗直到現在仍然相當深 刻,尤其當與時下青少年交談時,常會發現孩子與父母爭吵後,在情緒上往 往無法釋懷,甚至蓄意僵持故意與父母作對,造成彼此之間兩敗俱傷。

青少年階段過去常被認為是一段過渡期,這樣轉變在多數人的眼中,

「青少年」與「衝突」似乎存著緊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青春期的叛逆」概 念可能源自於心理學家Hall 於 1904 年所提出的第一個正式的青春期理論;

他認為青少年致力於適應他們逐日變化的身體以及成人期的迫切需求,此引 致一段風暴與壓力(storm and stress)的階段,因而製造了兩代之間的衝突

(張慧芝譯,2001)。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充滿強烈不穩定的情緒,一會兒輕 浮、一會兒又憂鬱,今天冷淡無情、明天又慷慨激昂。雖然如此,對大多數 青少年而言,「風暴與壓力」的概念是一種過於誇大的說法,青少年對父母 價值觀的排斥經常只是部分、暫時或是表面的,而「青少年的反叛」也不如 想像中嚴重(黃慧真譯,1994)。

許多研究調查發現青少年在急速成長改變的過程中,人際衝突的激增 是此階段顯著的特徵之一。例如Steinberg(1991)的研究指出,親子間的意 見紛歧在少年早期開始增加並持續到少年中期,至後期才開始減少,而親子 的爭吵頻率約每星期兩次。在國內92 年度青少年身心狀況調查中發現,親 子間發生意見不一致的比率將近七成五,並且以課業與升學的問題最為嚴 重,其次則為生活習慣(內政部,2003)。

然而造成親子間緊張與衝突因素甚多,有研究者指出價值觀的不一 致、心理壓力及模糊的家庭規範是主要的核心因素,而不能相互信任尊重、

父母的不當期望或未能提供情感支持、不能滿足青少年自主需求、生活習慣 不良、父母的管教行為及親子相處時間也都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任以容,

2004;李介至,1999;汪光慧等,2003;莊玲珠,2000;楊秋燕,1993;葉 光輝,1996)。由於心理與生理的快速成長,親子間的衝突可能顯示出青少 年在此階段亟欲擺脫父母的控制,並且尋求更大的獨立自主空間。

在正向心理學領域中,幸福感(well-being)是一項重要的心理健康指 標,主觀的幸福感會影響到青少年面對生活的行為與方式(林麗玲,2006)。

一般來說,個人的幸福感受愈高其生活滿意及正向的情緒感受也就愈佳,因 此「幸福感」是指一正向積極的心理評估狀態(梁忠軒,2002)。

在青少年階段,任何生活所觸及之處都可能成為青少年發展過程中的挑 戰,進而影響到青少年的幸福感。陸洛(1998)關於中國人的幸福感研究指 出,正向生活事件的發生並不會急速增加一個人的幸福感,而負向生活事件

福感會比在離婚低衝突的家庭來得低。Dekovic(1999)則發現親子衝突會 對青少年的發展及幸福感產生負面的影響,如情緒沮喪、自卑等。

雖然,親子衝突的激增是青少年階段顯著特色之一,並且親子衝突會 對青少年幸福感產生負面的影響,因而導致此階段青少年的幸福感較為低 落。然而,國內青少年幸福感之相關調查與研究的發現並非如此,仍有許多 研究調查顯示青少年的幸福感是相當良好的,如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2006)的調查發現,我國青少年約有 86.8%認為他們非常快樂或還算快 樂,其中又以國中生覺得非常快樂的比例最高,而林麗玲(2006)關於青少 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的研究亦指出,約有七成的青少年其整體的幸福感良 好。此當中的關鍵之處可能在於面對衝突時的舒緩壓力機制,而這些保護因 子又有哪些呢?

Patterson 與 McCubbin 於 1987 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在有壓力的生活事 件下要有良好的適應,必須依賴其周遭的社會支持,如家庭、同儕、社區網 絡等,藉由這些支持提供不同形式的援助與意見,來面臨有壓力的情形(引 自李素菁,2002)。而青少年所接受到的社會支持來源,一般分為正式的支 持系統如法制、學校及福利機構,以及非正式的支持系統如家人、親友、鄰 居、宗教等(黃俐婷,2003)。從家庭面向來看,正向的家人關係如支持、

尊重、聯繫、關愛、共用等皆有助於個人幸福感的提升(李素菁,2002;李 清茵,2004;吳筱婷,2006;林麗玲,2006;廖梓辰,2002),並且就青少 年發展階段而言,非正式支持中的家庭支持乃是該階段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 的支持來源(趙善如、江玉娟、王孟愉,2005)。

然而,過去探討家庭支持的研究,多半是將家庭支持放在社會支持中的

支持對青少年的影響,如王者欣(1995)指出,若家庭對青少年所提供的支 持愈多、愈廣,則青少年在生活事件中的個人壓力、家庭壓力、同儕壓力、

學校壓力、社會壓力感與整體壓力感都有相對減少的趨勢;李素菁(2002)

的研究發現,感受到較多正向家庭支持的青少年,其有較高的自尊滿足、較 好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Martinea 在 1995 年表示,較多的家庭支持可以減 緩生活壓力、減少青少年越軌行為,增進其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引自鄭照順,

1997),且知覺接受到較高家庭支持的青少年,其表現較少的沮喪情緒與越 軌行為、較少的憂鬱傾向(鄭照順,1997;蔡嘉慧,1998)。然而,雖然有 許多探究一般家庭支持對青少年影響的相關的文獻,卻甚少有研究去瞭解親 子衝突後的家庭支持情況。

藉由文獻的回顧能察覺到,過去較多的研究主要在探討親子衝突對青少 年生活適應的影響,僅有少數的研究將家庭支持運用於青少年的主觀壓力與 幸福感之中(王者欣,1995;李素菁,2002);因此,親子衝突、家庭支持 與正向的心理健康─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是如何?親子衝突對青少年幸福感 的影響是否因為不同的家庭支持而有所不同?並且,青少年不同的背景變項 對親子衝突、幸福感所產生的影響是如何?皆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