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 之研究 A Study on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family support, and adolescents’ well-being. 指導教授:周麗端博士 研究生:梁琬晴.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2) 謝. 誌. 回顧三年來,第一天踏進人發系這個大家庭開始,不論是老師或是學長 姐們無不熱情的歡迎我們加入這個溫馨的家族,而從蒙懂無知的碩一小新生 轉眼間成為碩三老菜鳥,時光的飛逝竟是如此迅速。還記得碩一升上碩二的 暑假,仍覺得自己是個正在摸索中的新鮮人,沒想到轉眼就要成為別人的學 姐,不切實際的感受湧然心頭,就像毛沒三根的小鳥仔就要學飛一樣。回頭 省思這段日子,真的有無止境的感謝要獻給位指導、幫助、陪伴過我的人: 首先感謝「仙女下凡,麗質天生難自棄,端詳智慧令人迷」的周老師, 總是在百忙之中耐心的提點指導著我,不論老師身在何方,您的關心與鼓勵 一直都隨時陪伴著我,並引導我在研究上更周延的學習,更縝密的思考。感 謝可愛的郁婷老師,過去您大學四年的指導依舊深深的影響著我,不論是在 學習或是面對挑戰上,持之以恆仍是最重要的信念。感謝逗趣的恩伶老師, 不論是課堂或論文上,您細心的提攜與建議一直都給我無盡的動力,也讓我 在學習的過程中獲益良多。而同時我也要深深感謝我的家人,無私的給予我 空間學習與支持,陪我一起走過這段人生的重要階段。 還要感謝無敵救火隊又鬼靈精怪的小英姊姊、總是一起水深活熱的好姊 妹明潔、足智多謀又搞笑的明德、美麗的新娘仁瑞、氣質出眾的斐云、豪邁 開朗的文怡、活力十足的乃華、溫和有禮的璐琪、三個孩子的老爸永年、假 裝年輕的雅莉,以及情感豐富的戎容,因為有你們一路的陪伴和鼓勵也才有 現在的我,若沒有你們的支持,我想我是無法獨力完成這本論文的。另外, 更要感謝佳慧、佳玲、國娣、雅慧、怡珊學姐,因為有你們的模範,也讓我 更懂得如何去學習與改進。 最後,我想要感謝每一個在我徬徨無助時,陪我聊天聽我訴說的好心 人,我總是對自己沒自信又容易緊張焦慮,也因為有你們的細心提點,我才 能順利的走過每一次的難過。而我的大學同窗好姊妹身兼一併在不同學校共 同奮鬥的靜宜,每每往往妳都是那個最懂得我的知己,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電 話聯繫,我就能感到安心與平靜;其它的大學姊妹們也是,總是不斷的為我 加油與打氣,真的很謝謝妳們,能和妳們成為好姊妹,真的是我一輩子的福 氣。我所能回饋的,總是不及每一位曾幫助過我的你們所付出的一切,在此 僅以本論文獻上我最誠摯的謝忱與敬意。 梁琬晴 僅誌於師大 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市之青少年其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間 的關係。在取樣上,本研究採分層非隨機叢集方式,抽取臺北縣市公私立國 高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出 860 份問卷,回收 824 份問卷,經剔除無 效問卷後,得有效問卷共計 640 份。研究工具包括「親子衝突量表」 、 「家庭 支持量表」 、 「幸福感量表」與「個人背景資料」 ,並以 SPSS12.0 進行資料分 析,再以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 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的親子衝突、家庭支持、幸福感的狀況 (一)青少年因上網時間之親子衝突比例最高。 (二)當衝突發生時,青少年的感受介於偶爾有點生氣與有時生氣間。 (三)青少年的親子衝突程度並不嚴重。 (四)青少年在親子衝突後所獲得的家庭支持略低。 (五)整體而言,青少年的幸福感尚有進步空間 二、青少年親子衝突之分析 (一)青少年的母子衝突程度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女生與父親、母親的親子衝突程度會有顯著差異。 (三)青少年的親子衝突程度會因學校類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青少年幸福感之分析 (一)青少年幸福感會因學校類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 青少年幸福管會因會父母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學校類別、整體親子衝突程度對青少年幸福感有顯著解釋力。 四、衝突後的訊息性、實質性與情感性支持在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幸福感 間具有調節作用 透過迴歸分析發現,整體親子衝突程度對幸福感的影響會受到訊息性、 實質性與情感性支持的調節,而減緩其負面的影響。將訊息性支持劃分為高 低組後,不論為高支持組或低支持組,其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訊息性支持皆.

(4) 可顯著解釋幸福感;若同處於高衝突的狀況下,高支持組的幸福感會比低支 持組佳。 將實質性支持分為高低組後,對高支持組而言,整體親子衝突程度並無 法解釋幸福感,而低支持組的親子衝突程度與實質性支持皆可解釋幸福感; 並且於同處於高衝突的情況下,高支持組的幸福感會比較低支持組佳。 而在情感性支持部分,不論是對高情感性支持組或是低情感性支持組來 說,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情感性支持皆能顯著解釋幸福感,若同處於高衝突 的狀況下,高支持組的幸福感會比低支持組佳。. 關鍵字:親子衝突、家庭支持、幸福感、調節作用.

(5)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family support, and well-being of senior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proportionate stratified judgmental sampling are used in this study. Out of 86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824 copies are collected and 640 of which are effective samples. The instruments of the study include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scale,"“family support scale," “well-being scale," and “basic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The result data is analyzed with SPSS 12.0. Statistic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tatus of adolescents'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family support, and well-being (1) Adolescent’s online time has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all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s. (2) When conflict occurs, adolescent’s feeling is between seldom angry and sometimes angry. (3) Parent- adolescent conflict of adolescents isn't severe. (4) After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dolescents’ family support is relatively low . (5) Further improvement is needed in adolescents’ well-being. 2. Analysis of adolescents'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1) The gender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ther-adolescent conflict. (2) Girl’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ather and mother. (3) The adolescents in different phases of educ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3. Analysis of adolescents'well-being (1) The adolescents in different phases of educ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well-being. (2) The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olescents’ well-being..

(6) (3) The phases of education and overall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have a significant power in explaining adolescents’ well-being. 4. Informational support, instrumental support, and emotional support can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all level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well-being Finding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informational support, instrumental support, and emotional support can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to adolescents' well-being by overall level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In respect of informational support, both low and high support subgroups the overall level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informational support have a significant power in explaining well-being. When in high conflict situation, the high support subgroup gets higher level of well-being than low support subgroup. For the high support subgroup of instrumental support, the overall level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doesn't have a significant explanatory power on well-being; while for the low support subgroup, both the overall level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 have a significant power in explaining well-being. When both are in a high conflict situation, the high support subgroup tends to have a higher well-being than low support subgroup. In respect of emotional support, both low and high support subgroups, the overall level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emotional support have a significant power in explaining well-being. When in high conflict situation, the high support subgroup gets higher level of well-being than the low support subgroup. Key words: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Family support、Well-being、 Moderating effect.

(7)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及其特質……………………………………… 9. 第二節. 親子衝突……………………………………………… 14. 第三節. 家庭支持……………………………………………… 23. 第四節. 幸福感…………………………………………………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5.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6. i.

(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描述……………………………………………… 57. 第二節. 親子衝突之分析……………………………………… 65. 第三節. 幸福感之分析………………………………………… 75. 第四節. 影響幸福感之因素…………………………………… 77. 第五節. 家庭支持對親子衝突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10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7.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108. 英文部分…………………………………………………………. 115. 附錄 附錄一 正式施測學校與取樣人數統…………………………… 119 附錄二 幸福感問卷使用同意函………………………………… 120 附錄三 專家效度委員名單……………………………………… 121 附錄四 幸福感量表之修改情形………………………………… 122. ii.

(9) 附錄五 預試問卷………………………………………………… 123 附錄六 預試項目分析結果……………………………………… 130 附錄七 正式問卷………………………………………………… 133. iii.

(10) 表. 次. 表 2-2-1 親子衝突的定義…………………………………………………… 15 表 2-2-2 Smetana 親子衝突議題………………………………………………18 表 2-2-3 親子衝突面向……………………………………………………… 20 表 2-4-1 國內研究對幸福感的定義………………………………………… 33 表 3-3-1 預計樣本分佈情形………………………………………………… 43 表 3-3-2 正式樣本分配……………………………………………………… 44 表 3-4-1 預試問卷各量表之信度係數……………………………………… 50 表 3-4-2 正式問卷各量表之信度係數……………………………………… 54 表 4-1-1 整體樣本基本描述………………………………………………… 58 表 4-1-2 各項衝突事件之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61 表 4-1-3 樣本在親子衝突程度、衝突發生時的感受之得分分佈情形………63 表 4-1-4 樣本在家庭支持量之表得分分佈情形…………………………… 64 表 4-1-5 樣本在幸福感量表之得分分佈情形……………………………… 64 表 4-2-1 不同性別青少年父子衝突程度、父子衝突發生時的感受之獨立 樣本 t 考驗……………………………………………………………66 表 4-2-2 不同性別青少年母子衝突程度、母子衝突發生時的感受之獨立 樣本 t 考驗……………………………………………………………66 表 4-2-3 男生與父親、母親之親子衝突程度、親子衝突發生時的感受之 相依樣本 t 考驗…………………………………………………… 68 表 4-2-4 女生與父親、母親之親子衝突程度、親子衝突發生時的感受之 相依樣本 t 考驗…………………………………………………… 68. iv.

(11) 表 4-2-5 不同學校類別青少年父子衝突程度、父子衝突發生時的感受之 獨立樣本 t 考驗…………………………………………………… 70 表 4-2-6 不同學校類別青少年母子衝突程度、母子衝突發生時的感受之 獨立樣本 t 考驗…………………………………………………… 70 表 4-2-7 不同家庭結構青少年母子衝突程度、母子衝突發生時的感受之 獨立樣本 t 考驗…………………………………………………… 71 表 4-2-8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青少年父子衝突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3 表 4-2-9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青少年母子衝突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4 表 4-3-1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幸福感獨立樣本 t 考驗…………………………75 表 4-3-2 不同學校類別之青少年幸福感獨立樣本 t 考驗…………………… 75 表 4-3-3 不同家庭結構之青少年幸福感獨立樣本 t 考驗……………………76 表 4-3-4 不同父母親教育程度之青少年幸福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6 表 4-4-1 父子衝突感受與父子衝突程度之相關矩陣……………………… 79 表 4-4-2 母子衝突感受與母子衝突程度之相關矩陣……………………… 79 表 4-4-3 父子衝突程度與母子衝突程度之相關矩陣……………………… 80 表 4-4-4 親子衝突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80 表 4-4-5 青少年背景變項、親子衝突狀況與幸福感之相關矩陣………… 81 表 4-4-6 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82 表 4-5-1 父子衝突後家庭支持與母子衝突後的家庭支持之相關矩陣…… 83 表 4-5-2 家庭支持、親子衝突狀況與幸福感之相關矩陣………………… 83 表 4-5-3 親子衝突後的訊息性支持對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幸福感之迴歸 分析………………………………………………………………… 84. v.

(12) 表 4-5-4 高低組親子衝突後的訊息性支持平均數………………………… 85 表 4-5-5 低訊息性支持組之幸福感迴歸分析……………………………… 86 表 4-5-6 高訊息性支持組之幸福感迴歸分析……………………………… 86 表 4-5-7 親子衝突後的實質性支持對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幸福感之迴歸 分析………………………………………………………………… 88 表 4-5-8 高低組親子衝突後的實質性支持平均數……………………………89 表 4-5-9 低實質性支持組之幸福感迴歸分析……………………………… 90 表 4-5-10 高實質性支持組之幸福感迴歸分析……………………………… 90 表 4-5-11 親子衝突後的情感性支持對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幸福感之迴歸 分析………………………………………………………………… 92 表 4-5-12 高低組親子衝突後的情感性支持平均數………………………… 93 表 4-5-13 低情感性支持組之幸福感迴歸分析……………………………… 94 表 4-5-14 高情感性支持組之幸福感迴歸分析……………………………… 94 表 4-5-15 研究假設檢定之結果……………………………………………… 96. vi.

(13) 圖. 次. 圖 2-3-1 社會支持潛在影響工作壓力與健康模式…………………… 28 圖 2-3-2 社會支援緩衝模式的影響歷程……………………………… 29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41 圖 4-5-1 高低訊息性支持組在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幸福感間之影響 87 圖 4-5-2 高低實質性支持組在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幸福感間之影響 91 圖 4-5-3 高低情感性支持組在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幸福感間之影響 95. vi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目的是在闡述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並界定本研究 的相關名詞。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 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偶然與母親談到自己以前的成長歷程,發現過去在青少年階段的我常 與父母親有所爭執,不喜歡順著他們的意思走,總是愛唱反調,甚至與父母 頂嘴、冷戰,只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通常在一番激烈的辯駁後,結果 多半都是鎩羽而歸,往後我便轉而採取沈默的抗議模式,與父母僵持、鬧彆 扭或非得在心底生好幾天的悶氣才肯罷休。過去的經驗直到現在仍然相當深 刻,尤其當與時下青少年交談時,常會發現孩子與父母爭吵後,在情緒上往 往無法釋懷,甚至蓄意僵持故意與父母作對,造成彼此之間兩敗俱傷。. 青少年階段過去常被認為是一段過渡期,這樣轉變在多數人的眼中, 「青少年」與「衝突」似乎存著緊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青春期的叛逆」概 念可能源自於心理學家 Hall 於 1904 年所提出的第一個正式的青春期理論; 他認為青少年致力於適應他們逐日變化的身體以及成人期的迫切需求,此引 致一段風暴與壓力(storm and stress)的階段,因而製造了兩代之間的衝突 (張慧芝譯,2001)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充滿強烈不穩定的情緒,一會兒輕 浮、一會兒又憂鬱,今天冷淡無情、明天又慷慨激昂。雖然如此,對大多數 青少年而言,「風暴與壓力」的概念是一種過於誇大的說法,青少年對父母 價值觀的排斥經常只是部分、暫時或是表面的,而「青少年的反叛」也不如 想像中嚴重(黃慧真譯,1994)。. 1.

(15) 許多研究調查發現青少年在急速成長改變的過程中,人際衝突的激增 是此階段顯著的特徵之一。例如 Steinberg(1991)的研究指出,親子間的意 見紛歧在少年早期開始增加並持續到少年中期,至後期才開始減少,而親子 的爭吵頻率約每星期兩次。在國內 92 年度青少年身心狀況調查中發現,親 子間發生意見不一致的比率將近七成五,並且以課業與升學的問題最為嚴 重,其次則為生活習慣(內政部,2003)。. 然而造成親子間緊張與衝突因素甚多,有研究者指出價值觀的不一 致、心理壓力及模糊的家庭規範是主要的核心因素,而不能相互信任尊重、 父母的不當期望或未能提供情感支持、不能滿足青少年自主需求、生活習慣 不良、父母的管教行為及親子相處時間也都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任以容, 2004;李介至,1999;汪光慧等,2003;莊玲珠,2000;楊秋燕,1993;葉 光輝,1996)。由於心理與生理的快速成長,親子間的衝突可能顯示出青少 年在此階段亟欲擺脫父母的控制,並且尋求更大的獨立自主空間。. 在正向心理學領域中,幸福感(well-being)是一項重要的心理健康指 標,主觀的幸福感會影響到青少年面對生活的行為與方式(林麗玲,2006)。 一般來說,個人的幸福感受愈高其生活滿意及正向的情緒感受也就愈佳,因 此「幸福感」是指一正向積極的心理評估狀態(梁忠軒,2002)。. 在青少年階段,任何生活所觸及之處都可能成為青少年發展過程中的挑 戰,進而影響到青少年的幸福感。陸洛(1998)關於中國人的幸福感研究指 出,正向生活事件的發生並不會急速增加一個人的幸福感,而負向生活事件 的發生則比較容易傷害一個人的幸福感。Mechanic 與 Hansell(1989)以離 婚與完整的家庭作為比較,指出青少年在完整且高衝突的家庭中,他們的幸 2.

(16) 福感會比在離婚低衝突的家庭來得低。Dekovic(1999)則發現親子衝突會 對青少年的發展及幸福感產生負面的影響,如情緒沮喪、自卑等。 雖然,親子衝突的激增是青少年階段顯著特色之一,並且親子衝突會 對青少年幸福感產生負面的影響,因而導致此階段青少年的幸福感較為低 落。然而,國內青少年幸福感之相關調查與研究的發現並非如此,仍有許多 研究調查顯示青少年的幸福感是相當良好的,如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2006)的調查發現,我國青少年約有 86.8%認為他們非常快樂或還算快 樂,其中又以國中生覺得非常快樂的比例最高,而林麗玲(2006)關於青少 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的研究亦指出,約有七成的青少年其整體的幸福感良 好。此當中的關鍵之處可能在於面對衝突時的舒緩壓力機制,而這些保護因 子又有哪些呢?. Patterson 與 McCubbin 於 1987 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在有壓力的生活事 件下要有良好的適應,必須依賴其周遭的社會支持,如家庭、同儕、社區網 絡等,藉由這些支持提供不同形式的援助與意見,來面臨有壓力的情形(引 自李素菁,2002)。而青少年所接受到的社會支持來源,一般分為正式的支 持系統如法制、學校及福利機構,以及非正式的支持系統如家人、親友、鄰 居、宗教等(黃俐婷,2003) 。從家庭面向來看,正向的家人關係如支持、 尊重、聯繫、關愛、共用等皆有助於個人幸福感的提升(李素菁,2002;李 清茵,2004;吳筱婷,2006;林麗玲,2006;廖梓辰,2002) ,並且就青少 年發展階段而言,非正式支持中的家庭支持乃是該階段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 的支持來源(趙善如、江玉娟、王孟愉,2005) 。. 然而,過去探討家庭支持的研究,多半是將家庭支持放在社會支持中的 一項作概略性的討論,並且多數皆以一般日常的家庭支持為主,以瞭解家庭 3.

(17) 支持對青少年的影響,如王者欣(1995)指出,若家庭對青少年所提供的支 持愈多、愈廣,則青少年在生活事件中的個人壓力、家庭壓力、同儕壓力、 學校壓力、社會壓力感與整體壓力感都有相對減少的趨勢;李素菁(2002) 的研究發現,感受到較多正向家庭支持的青少年,其有較高的自尊滿足、較 好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Martinea 在 1995 年表示,較多的家庭支持可以減 緩生活壓力、減少青少年越軌行為,增進其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引自鄭照順, 1997),且知覺接受到較高家庭支持的青少年,其表現較少的沮喪情緒與越 軌行為、較少的憂鬱傾向(鄭照順,1997;蔡嘉慧,1998) 。然而,雖然有 許多探究一般家庭支持對青少年影響的相關的文獻,卻甚少有研究去瞭解親 子衝突後的家庭支持情況。. 藉由文獻的回顧能察覺到,過去較多的研究主要在探討親子衝突對青少 年生活適應的影響,僅有少數的研究將家庭支持運用於青少年的主觀壓力與 幸福感之中(王者欣,1995;李素菁,2002);因此,親子衝突、家庭支持 與正向的心理健康─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是如何?親子衝突對青少年幸福感 的影響是否因為不同的家庭支持而有所不同?並且,青少年不同的背景變項 對親子衝突、幸福感所產生的影響是如何?皆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究。. 4.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青少年的親子衝突、家庭支持、幸福感的狀況。 二、探討個人背景變項不同的青少年,其親子衝突、幸福感的差異性。 三、探討青少年的背景變項、親子衝突對幸福感的解釋力。 四、探討家庭支持是否為親子衝突對青少年幸福感影響的調節因素。. 5.

(1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承接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研究問題與如下: 一、青少年的親子衝突、家庭支持、幸福感的狀況為何? 二、青少年親子衝突、幸福感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青少年的背景變項、親子衝突對幸福感的解釋力為何? 四、家庭支持在親子衝突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間是否具有調節作用?. 6.

(2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青少年(adolescent) 我國兒童少年福利法將其定義為 12 歲以上未滿 18 歲之人。本研究所指 的青少年乃是我國教育體制上,國中七年級至高中三年級之學生。. 二、家庭結構(family structure) 所謂的家庭結構是指人們為了滿足個人及家庭的需要,使生活更為適 意,而創設的結構形式。本研究採取父母組合的形式,將家庭結構分為單親 家庭及雙親家庭兩類。. 三、親子衝突(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衝突是指任何造成阻礙、不一致、緊張力、防衛性溝通、焦慮、情緒不 滿、對立、負向親子情感以及口語與非口語訊息矛盾結果與歷程(葉光輝, 1999)。而親子衝突是屬於衝突的一種,指的是發生在父母與子女互動之間 的衝突。本研究將親子衝突依青少年發生衝突的對象分為父子衝突與母子衝 突兩部分,並將親子衝突的面向分為因「個人」 、「家庭」 、「學校」 、「社交」 及「價值觀」等不同因素所引發的衝突情況,而以受試者在「親子衝突量表」 上的得分來代表親子衝突,分數越高表示親子衝突的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四、家庭支持(family support) 家庭支持是屬於社會支持的一環,其方式包含「情感性支持」 、 「訊息性 支持」與「實質性支持」三種面向。本研究之家庭支持,係指受試者在親子 衝突後的家庭支持情況,並以「家庭支持量表」上的得分來代表衝突後的家. 7.

(21) 庭支持,分數越高表示家庭支持的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五、幸福感 (well-being) 本研究對幸福感的定義,是指青少年自己評估整體的生活滿意程度,以 及所其感受到的正負向情緒。並且在本研究中,乃將幸福感視為是一個整體 的概念,以受試者在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來代表其幸福感,整體分數越高表 示幸福感的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評估青少年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其幸福感的相關內涵,文獻探討共 分為四個部分進行,第一節為「青少年及其特質」 ,第二節為「親子衝突」, 第三節為「家庭支持」,第四節為「幸福感」 。. 第一節 青少年及其特質 壹、青少年的定義 青少年一般通指時值青年期的個體(張春興,2006)。就字義而言,英 文“adolescence”(青少年)一詞源自於拉丁文動詞,意為「成長」或「即將 發育成熟」 (劉玉玲,2005) 。而青少年期是介於兒童與成年之間的一個人生 階段,其年齡劃分約從十二歲至二十五歲之間(郭靜晃,2006),並且是人 生第二個十年轉折期,在此時期中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特質由兒童轉變 為成人(黃德祥譯,2006)。雖然各學界對於青少年的定義不盡相同,但主 要仍包含生理、心理、社會及法律與年齡四種界定方法,以下分別探討之。. 一、生理觀點 就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主要是以顯著的生理成長特徵為主。在兒 童期末,當個體的生殖器官與第二性徵開始改變之時,就開始進入青少年 期,當個體的生殖系統充分成熟之時,就結束了青少年期(黃德祥,2000), 除了性的發展之外,其他如骨骼、內臟、體重等也急速的在此階段發育與成 熟中,女性約自 12 歲到 21 歲之間,男性約自 13 歲到 22 歲之間(張春興, 2006)。. 9.

(23) 二、心理觀點 以心理層面來看,當個體遇到事件發生時,開始能自己獨立思考,不需 依靠參照團體的回應或不再依賴具體事物,能客觀認知事物、明辨是非,在 智慧上有重大改變的時候,就進入了青少年階段(劉玉玲,2005) 。而根據 皮亞傑的理論,當青春期青少年發展出抽象思考之能力時,他們即進入了認 知發展之最高級─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s)階段。此一發展通常於 11 歲左右,它給予青年人一種新的、更有彈性的操作訊息之方式(張慧芝 譯,2001) 。然當個人心智、自我與社會都能充分使用邏輯與抽象思考歷程, 並達到成熟、穩定與複雜程度時,就是結束青少年其而進入成人階段的象徵 (黃德祥,2000)。. 三、社會學觀點 就社會學觀點認為,青少年開始於春情發動或性功能發育成熟之時,但 何時結束卻由社會標準所決定。有些社會透過儀式或慶典的告知方式認定成 人,由於文化、社會變遷與價值觀的不同,社會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劉玉 玲,2005) 。. 四、法律與年齡觀點 針對法律與年齡觀點而言,有些國家以未滿十八歲視為青少年,也有些 國家以未滿十六歲視為青少年。我國的「兒童與少年福利法」第二條將少年 界定為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是指個體在十二歲生日當天,至十八歲 生日的前一天就是屬於青少年期(劉玉玲,2005)。若以學校教育作為界定 依據,各求學階段的年齡即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習慣上中學階段(含國中與 高中)被認為是青少年期(黃德祥,2000)。. 10.

(24) 綜合上述以生理、心理、社會及法律與年齡面向對青少年所做的定義來 看,由兒童期進入青少年階段正是面臨重要轉變之開端。我國兒童少年福利 法將少年界定為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其能涵蓋各觀點對於青少年之 界定並與其他觀點大致重疊,故本研究所指的青少年是指國中一年級到高中 職三年級學生。. 11.

(25) 貳、青少年的特質 青少年階段在兒童與成人間如同橋樑一樣,連接著不成熟與成熟的兩個 自我,在此時期各方面的發展與改變都十分巨大(劉玉玲,2005) ,包含內 外在的身體、認知、情緒及社會等。因此,青少年需要去因應發展所面臨的 諸多挑戰,主要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大面向。. 一、快速發展帶來身心挑戰 首先在生理轉變的過程中,由於身高體重的生長陡增,肌肉骨骼及神經 系統的快速成長、性機能的成熟,第二性徵的出現帶來一些心理上的衝擊(蘇 建文等,1996) ,在 Graber、Petersen 與 Brooks-Gunn(1996)探討青少年身 體改變對他們觀點與感受的研究指出,受到青春期發展的影響,早熟的女孩 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受較差,而晚熟的男孩感受則較高。另一項關於青春期 對親子關係變化與影響的回顧研究發現,青少年青春期賀爾蒙的增加與其攻 擊行為以及負向情緒有關,並且賀爾蒙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可能會透過攻擊或 負向行為而有所轉變(Paikoff & Brooks-Gunn, 1991),這些在身體和生理各 方面所表現出的急速生長,會帶給青少年身體上的不適,精神上的不安,心 理上的困惑及適應上的困難(黃迺毓,1988)。. 二、獨立思考尋求自我認同 其次,認知與情緒上的心理改變也反映在青少年階段。在此發展階段 中,由於青少年開始學習獨立思考,故親子間之溝通會隨著認知經驗與需求 差異,導致衝突增加(郭靜晃,2000) 。而新的認知能力讓青少年瞭解了他 們的身心特質,並突顯這些獨特個人特徵;依 Erikson 心理社會觀點而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是人格發展中的重要任務,並且該期的主. 12.

(26) 要課題在於解決認定與認定混淆的衝突,為形成個人的認定,自我會將能 力、需求和慾望加以組織,以幫助青少年調整以適應社會的要求(黃慧真譯, 1994)。倘若,在青少年期的尾聲之時無法建立自我認同,則角色混淆狀態 會造成青少年深度的痛苦,而這樣的角色混淆可能與之前潛伏期出現的心理 困擾有所相關(黃俊豪、連廷嘉譯,2004)。另外,Freud 則認為性驅力會 造成個體緊張與焦慮,會促使個體轉採取防禦機制以減少焦慮而取得平衡; 也由於性驅力的作用,青少年的衝突、背叛、反抗與壓抑釋放皆是這個階段 無法避免的經驗,然而過度的自我防衛不僅會造成個人的成長阻礙及與人際 疏離,更會對個體社會關係有不利的影響(引自 Dusek, 1996)。. 三、適應社會角色自主獨立 最後,由於青少年是社會與文化的一部份,他們必須要學習社會世界中 各種活動與角色,青少年發展任務就是要去尋找與其生理及心理相配的社會 角色。為了適應社會角色,發展適應功能(adaptive functioning)便是一項 重要的任務,適應功能是指以健康、積極與成功的方式回應生理、心裡與社 會對發展的影響(黃德祥譯,2006)。透過人際間的互動,知曉並達到社會 期望要求,做為建立個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準則,對即將進入社會生活的青 少年的社會適應具有正面促動效果,同時也是學習進入社會、為獨立自主的 生活作準備的青少年的特色(李乃佳,2007)。. 綜合上述,此階段的青少年一方面仍就依賴家庭,另一面則對未來的成 人角色與行為有強烈的定位需求,因此對於父母可能較容易出現言語上的駁 辯與行為上的反叛,導致親子衝突的可能性增加,對青少年必然會產生相當 程度的影響;因此探討青少年階段親子衝突對其之影響,乃是該階段相當重 要的一部分。 13.

(27) 第二節 親子衝突 壹、親子衝突的定義 衝突是相當普遍的人性經驗,它可以表現為個人心理歷程,亦可表現為 人際、群體衝突(游淑華,2006),而所謂的人際衝突是指人與人之間彼此 意見不和甚至動武打鬥的情事(張春興,2006) 。 親子衝突實屬於人際衝突的一種,只是其範圍限定在於親子之間;關於 親子衝突的定義,過去研究者們提出的見解不盡相同,部分研究者認為親子 衝突是指雙方因意見不合、不一致所產生的一種對立現象(王鐘和,1998; 張怡華,2006;葉光輝,1999;謝家智,2001;Eisenberg, 1996) ;另外,有 研究者指出親子衝突亦是一種內在情緒與外在行為的歷程(葉光輝,1999; 蔡淑遠,2006)。依此觀點者認為,衝突屬於個人內的不相容反應傾向;亦 即所謂的趨避(approach-avoidance)傾向也算是一種衝突,而這種衝突有時 並不需要將不相容的互動狀態外顯出來(葉光輝,1999;羅國英,2001)。. Weiss 與 Dehle 於 1994 年指出,不論將衝突視為是一種情境、行為、歷 程或互動狀態,至少它們可以區分出兩大類形式(mode)的衝突定義:或 者是由結果界定,或者是由歷程來界定它 (引自葉光輝,1999)。採用第一種 定義者認為,任何人都可以從觀察行為、情緒或互動狀態的「結果」,容易 判定是否發生衝突;然而將衝突界定為一種「歷程」時,觀察者並不容易直 接從現象觀察中察覺衝突的存在,必須對觀察現象的大小結果進行推論或整 合,譬如觀察者必須將那些顯示衝突的行為指標,給予適當的加權與組合後 才能判定衝突(葉光輝,1999)。茲將詳細的親子衝突定義整理如下(表 2-2-1)。. 14.

(28) 表 2-2-1 親子衝突的定義 年份. 研究者. 定義. 1993. 楊秋燕. 1996. Eisenberg. 1998. 王鐘和. 1999. 葉光輝. 2000. 莊玲珠. 2001. 羅國英. 2001. 謝家智. 2006. 張怡華. 2006. 蔡淑遠. 青少年覺知父母偏心、不信任、不尊重或要求、干涉 與限制過多,使得青少年與父母意見不合,或發生爭 吵、冷戰、口語或身體攻擊等行為 指親子中一方對另一方的意見表現出否認、拒絕、抗 議、反對、反駁、不同意,或是雙方意見不合、目標 不一致的狀況 親子間因知覺到彼此的目標、意見或價值觀不一致, 所導致情感不睦的對立現象 任何造成阻礙、不一致、緊張力、防衛性溝通、焦慮、 情緒不滿、對立、負向親子情感以及口語與非口語訊 息矛盾結果與歷程 因溝通過程的不良、角色定位模糊以及相互依賴的關 係不同所引起的不愉快經驗 為雙方中的任一方因為對方的存在而有任何需求滿足 受挫,或是期望落空的「狀態」 。這種狀態可以出於單 方的想像或認定,不一定有事實基礎,也不一定會被 任何一方察覺 當國中生與父母在互動過程中,雙方的意見、目標與 態度不為對方所接受時,所發生的冷戰、爭吵或是肢 體攻擊等對立行為 親子在互動過程中,因雙方目標、認知不同,而產生 的對立現象 父母與子女互動過程中,因意見與想法有差異,所造 成的親子雙方不和睦之內在情緒或外在行為的歷程. 綜合上述研究者的定義,可知親子衝突既是一種動態的歷程亦是一種靜 態的結果,因此本研究以葉光輝所提出的親子衝突定義為主,將親子衝突視 為是父母雙方與子女互動中,任何造成阻礙、不一致、緊張力、防衛性溝通、 焦慮、情緒不滿、對立、負向親子情感以及口語與非口語訊息矛盾結果與歷 程(葉光輝,1999) 。該定義所包含的面向大致與其他研究者重疊,且兼顧 歷程與結果觀點,並能符合本研究欲探討之親子衝突、家庭支持對青少年幸 福感所造成的影響歷程及其結果。 15.

(29) 貳、親子衝突的內涵 造成親子衝突的原因包含許多不同的因素,且來源相當多元,但多數的 研究皆指出,衝突是因為父母在生活責任或是價值認知觀點上與子女的差 異,導致子女感到不被尊重、不被信任、過度期望、限制等(李介至,1999) 。 Dekovic(1999)認為親子衝突的因素主要是由於青少年個人的特質及 父母教養的方式。王鐘和(1998)則認為親子間意見不合或情感不睦,多半 起因於四方面: 一、經濟:當金錢或家事的分配不均時,便可能引發衝突。 二、價值觀:可能是由於年齡、成長背景、性格、文化因素等造成彼此 在意識型態及生活方式上的不一致。 三、權力:可能起因於父母對子女的權力控制,企圖以各種方式讓子女 符合自己的要求與期待,結果導致衝突。 四、溝通不良:包含了諸如語言障礙、理解錯誤、訊息未充分交換,過 去溝通不良經驗的強化等所導致的因素。 Rice(1992)整合過去的研究,針對青少年親子衝突的面向歸納出五大 類,分別為:社會生活與習慣的衝突、責任的衝突、學校事物的衝突、家庭 關係的衝突,以及價值觀與道德的衝突。而葉光輝(1996)則指出親子互動 時,可能遭遇衝突或困境的來源主要有六類,包括如下: 一、當父母的要求或行為違反道德或悖於人倫時 二、父母的行為和要求與子女期望的價值目標相衝突時 三、父母的要求超出子女的條件或能力負擔時 四、對父母的責任或義務與子女其他角色責任或義務相衝突時 五、父母彼此之間意見不合或爭吵時 六、父母表現非理性的行為或性格時. 16.

(30) 這些情境常使子女與父母互動時極易面臨困境或發生衝突,除此之外, 該研究亦發現造成親子互動困境或衝突的三項核心因素分別為「不一致 性」、 「心理壓力」及「模糊的家庭規範」(葉光輝,1996) 。. 另外,從親子衝突的議題來看,所謂的親子衝突議題,是指引發親子雙 方爭執的焦點(薛雪萍,2000),而不同的議題所引發的親子衝突程度亦有 所不同。 國外學者 Smetana、Yau、Restrepo 與 Braeges(1991)針對青少年親子 衝突的議題進行分類,依照不同衝突內容劃分為家務、儀容、人格特質(如 好動、頑固等) 、課業、人際關係(如與手足和朋友的相處等) 、社交活動約 束(如交友決定、拜訪朋友時間等)、就寢時間與宵禁、健康與衛生、行為 約束(如打電話、看電視等) 、財務、其他等十一類,其分類相當豐富、完 整和仔細,詳見表(表 2-2-2)。 Dekovic(1999)在關於親子衝突的決定因素與其影響的研究中,將青 少年可能與父母親衝突的議題分為:學業完成與引導、學校喜好或選擇、工 作的態度及努力、金錢花費、休閒時間、朋友、交往對象與性行為、宵禁、 家務、電視節目選擇、規範與價值觀、儀容、手足爭吵、談論關於政治及電 視電影等十四項議題。 在國內的部分,內政部(2003)少年身心狀況調查中,將青少年與父母 容易導致意見不一致的議題區分為七項,分別為:課業與升學問題、工作適 應問題、交友人際關係、個人儀容、生活習慣、購買物品與其他,其調查指 出青少年易和父母導致意見不一致議題以課業與升學問題的比例最高,並且 在八十八年與九十二年的比較中發現明顯上升。. 17.

(31) 表 2-2-2 Smetana 親子衝突議題 衝突議題 內容 家務. 維持家庭的義務和責任,如洗碗、打掃、溜狗或整理等. 儀容. 關於外表、衣著可接受的標準,包括髮型、化妝或服裝. 人格特質. 關於一致的人格特質或行為,如好動的、頑固的、愛玩的 或是話多的. 課業. 關於做回家功課或成績的維持. 人際關係. 關於與手足或是朋友的相處,如打架、爭吵、爭執、取笑 或是傷害. 社交活動約束. 關於交友選擇、決定拜訪朋友時間,以及其他社交活動的 限制. 就寢與宵禁. 關於回家及就寢時間. 健康與衛生. 關於飲食、健康或是衛生. 行為約束. 關於活動的選擇或活動的時間,如打電話、看電視、未練 習鋼琴、放學後運動或是逛街. 財務. 關於消費習慣、賺錢、預算管理、對金錢負責、貪錢的行 為等. 其他. 未包含於上述的衝突類型. 資料來源:出自 Smetana, et al.(1991:1004). 李介至(2002)的研究調查表示,當前子女與父親的主要衝突,約有四 成以上是因為太懶、不聽話,而幾乎近三成則是因為生活作息、外出沒有會 知、花錢習慣、頑固等;而與母親的衝突議題則有近八成的青少年是因為整 理家庭引起衝突,近五成則是由於學業成績、太懶等。 黃德祥(2000)則指出青少年與父母間常見的衝突議題約可分為五項領 域,分別為:. 18.

(32) 一、社交生活與習慣:外出時間及次數、返家時刻、異性交友、儀容裝 扮、參與活動的型態或地點、交友選擇等。 二、責任:如作家事、賺錢與花錢、收拾房間、零用錢的使用、打電話、 看電視、機汽車的駕駛、個人用品的保存等。 三、學校事物:如學業成績、學習習慣與家庭作業、在校行為和態度、 選校選組等。 四、家庭關係:如父母的管教、手足的相處比較和爭吵、男女待遇 的平等與否、個人行事成熟與否、與親戚的關係等。 五、價值與道德:如宗教信仰與活動、誠實、服從法律、對菸酒及藥品 使用的看法、性行為、道德的態度等。 王淑卿(2004)則整合了 Smetana(1991) 、李介至(1999) 、黃德祥(2000) 、 莊玲珠(2000)、薛雪萍(2000)等人的相關研究,將親子衝突劃分別為: 溝通與價值觀衝突、消費衝突、生活習慣衝突、學校成就衝突、交友衝突等 五個面向。而張怡華(2006)則參考了 Smetana(1991)之親子衝突議題項 目,並利用開放式問卷蒐集國中生常與父母發生衝突之議題,歸納整理後, 將親子衝突議題劃分為:課業、儀容、家務、休閒、財務、偏差行為、父母 行為、社交、作息、個性衝突等十個面向。 綜合上述諸多研究者或調查所提出的親子衝突內涵可以發現,儀容、個 人特質、健康與衛生、財務、責任、生活習慣、消費等議題,可以歸納為因 「個人」而產生的親子衝突;家務、父母管教、手足爭吵、父母衝突等議題, 可歸納為因「家庭」而產生的親子衝突;課業、成績、升學等,可歸納為因 「學校」而產生的親子衝突;而交友選擇、人際關係等議題,可歸納為因「社 交」而產生的的親子衝突;此外,道德、信仰、期望差異、溝通等層面的不 一致,則可歸納為因「價值觀」不一致而產生的親子衝突,詳細整理如表 2-2-3。 19.

(33) 表 2-2-3 親子衝突面向 研究者 個人 Smetana 儀容 等(1991) 個人特質 健康與衛生 財務 Rice 習慣 (1992) 責任 葉光輝 對父母的責任 (1996) 或義務與子女 其他角色或義 務相衝突. 王鐘和 經濟 (1998) Dekovic 工作態度及努 (1999) 力 金錢花費 電視節目選擇 談論政治等相 關議題 黃德祥 習慣 (2000) 責任 李介至 太懶、頑固 (2002) 生活作息 花錢習慣 內政部 工作適應問題 (2003) 個人儀容 生活習慣 購買物品 王淑卿 消費 (2004) 生活習慣 張怡華 儀容、個性 (2006) 休閒、作息 財務 偏差行為. 家庭 家務 就寢與宵禁 行為約束. 學校 課業. 社交 價值觀 人際關係 社交活動約束. 家庭關係. 學校事物. 社會生活. 父母要求或行為 違反道德或悖於 人倫 父母行為要求與 子女期望價值目 標相衝突時. 父母要求超出 子女條件或能 力負擔 父母彼此間意 見不合或爭吵 父母表現非理 性行為或性格 權力 宵禁 家務 手足爭吵. 學業完成與 引導 學校喜好或 選擇. 休閒時間 朋友 交往對象與性 行為. 家庭關係. 學校生活. 社交生活. 學業成績 不聽話 出外沒有會知 整理家庭 課業與升學 問題. 家務 父母行為. 價值觀與道德. 價值與道德. 交友人際關係. 學校成就. 交友. 課業. 社交. 20. 價值觀 溝通不良 規範與價值觀. 溝通與價值觀.

(34) 參、影響親子衝突因素 一、性別與親子衝突 關於性別對青少年親子衝突的影響,過去的研究各有不同的解釋。有些 研究發現,男生和父母親的衝突程度較女生來的高,尤其又以偏差行為所產 生的衝突最為明顯(李介至,1999;林妍佑,2005;張怡華,2006;薛雪萍, 2000),並且 Fuligni(1998)的研究表示女生在父子衝突上,較男生的衝突 少。然而,也有研究結果指出,認為母親會和女兒有較高的衝突頻率(Dekovic, 1999;Honess & Lintern, 1990;Yau & Smetana, 1996) 。亦有研究者提出親子 衝突在性別上並無差異的結果(王淑卿,2004;莊玲珠,2000;Galambos & Almeida, 1992;Shek, 1998)。. 二、就讀學校類別與親子衝突 鄭玉貴(2006)的研究指出,就讀國中或高中的學生在家庭生活面向上 的困擾,如親子溝通、家庭問題、父母管教態度等並無顯著的差異,而鄭照 順(1997)的研究則發現,國中生在家庭管教上的壓力大於高中生,藉此能 臆測不同就讀學校類別的青少年可能在家庭管教所引發的親子衝突也會有 所不同。. 三、家庭結構與親子衝突 Smetana、Yau、Restrepo 與 Braeges(1991)針對雙親家庭及離婚家庭 的親子衝突的研究發現,對於六到十一年級的青少年而言,雙親家庭有較高 的親子衝突知覺,並且在雙親家庭中的青少年較單親家庭者,表示有較嚴重 的親子衝突,亦比離婚家庭中的青少年爭取較多的權力。Forehand 與 Thmos 於 1992 年在離婚家庭中長達三年的研究也發現有相同的情形;原因可能是. 21.

(35) 離婚家庭中的,青少年有較多的自主權與權力,離婚父母並且會期許其子女 能較獨立與成熟(引自李介至,1999) 。 另外,Judith(1999)的研究發現,單親家庭的親子衝突比核心家庭多。 張怡華(2006)亦指出,來自單親家庭的國中生與父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高於 來自雙親家庭者,但在與母親的衝突上並未有顯著的差異。. 四、父母教育程度與親子衝突 過去多數的研究皆以社經地位來探討其與親子衝突間的關係,而並非利 用父母教育程度。然而,一般而言社經地位包括了父母教育程度與收入這兩 部分,並且社經地位與父母教育程度實為兩個高度相關的概念,因此本研究 將社經地位與親子衝突相關文獻納入討論。在 Eisenberg(1996)歸納過去親子 衝突與社經地位相關的研究指出,低社經家庭會有多的親子衝突,主要是因 為低社經家庭之父母較缺乏解決問題的知識技巧,子女往往在不當教養下, 對父母採取敵意或較不順從的因應方式,因而產生較多的親子衝突。而李介 至(1999)針對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則發現,社經不同的青少 年在親子衝突上無差異存在。. 歸結上述,性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育程度對親子衝突的影響,部分研 究指出男生和父母親的衝突程度比女生高,也有研究認為性別在親子衝突上 沒有差異;且家庭結構與親子衝突的相關研究上,同樣尚未有一致的看法, 而關於就讀學校類別、父母教育程度與親子衝突的研究則相當有限,因此仍 需進一步探討與瞭解。. 22.

(36) 第三節. 家庭支持. Hook 與 Paolucci 於 1970 年將家庭視為一個「生態系統」(the family as an ecosystem),認為家庭成員是重要的一個生活支持(life-support)系統, 並且依賴自然和社會環境以維護生理的存在,以及追求生活的品質(引自趙 善如、江玉娟、王夢愉,2005)。而過去不少研究也都指出,家庭本身即是 青少年最主要的支持來源(王者欣,1995;李欣瑩、姜逸群,2001;胡中宜, 1997)。由於,家庭支持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相當重要,以下針對家庭支 持的定義、內涵及功能分別探討:. 壹、家庭支持的定義 由於家庭支持是屬於社會支持的一環,因此在本段中欲針對社會支持的 定義先行瞭解,而後進一步探討家庭支持的定義。 1985 年 Brownell 與 Shumaker 指出, 「社會支持」的概念受到社會學者 如 Parson, Proom 和 Selznick 等學者的關心,由社會改變、社會變遷、工業 化及都市化等現象的觀察,推論在這些現象下造成人們社會關聯(social ties) 的解離及社會統整(social integration)的喪失,會對人們造成一些損失:如 損害心理的幸福感(well-being) 、產生問題行為等負面影響,而引申出社會 支持的重要性(引自鄭照順,1997)。 對於社會支持的界定,許多學者皆有不同的詮釋與看法。Cohen 與 Syme (1985)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他人所提供的資源,包含潛在的訊息或事物, 並可能對健康和幸福感產生正向或負向的影響。而 House 與 Kahn(1985) 則指出,社會支持可被視為是存在一般社會關係中的一種連結,以及個人社 會關係的建構。 Tracy(1990)認為社會支持是指人們對他人提供多種不同方式的協助, 23.

(37) 包括情感上的鼓勵或支持、建議或勸告、訊息傳遞或指導,以及實體有形的 幫助。 在國內的部分,周玉慧、黃宗堅與謝雨生(2004)將社會支持視為是個 人與環繞在其周圍的他人之人際關係間潛存的支持與援助。黃俐婷(2003) 認為,社會支持是客觀的情境與主觀的心理感受互動下的結果,意即社會支 持是人際交流的互惠過程。而另外更有學者指出,社會支持是指個人在社會 體系中,覺得受到關心、尊重與協助(黃寶園、林世華,2007;鄭照順,1997; 蔡嘉慧,1998)。 綜合上述,透過社會支持的相關定義可以發現,House 與 Kahn、黃俐 婷將社會支持視為是存在關係中的一種連結,以及交流互惠的過程,而 Cohen 與 Syme、Tracy、黃寶園與林世華,以及周玉慧等人視社會支持為一 種潛存的支持、資源、關心、尊重與協助。本研究所指的家庭支持,乃綜合 上述學者對社會支持之定義,應用於家庭支持上,因此所謂的家庭支持是指 個人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成員潛存的支持、資源、關心、尊重與協助 的一種連結與互惠交流過程。. 24.

(38) 貳、家庭支持的內涵 Howell 於 1988 年指出,由於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因此許多社會參 與的連繫,亦是從親族關係開始的(引自王者欣,1995) ,而家庭支持可以 說是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因為家庭屬於初級團體,相對於次級團體更具親 密性、全面性與獨特性(江奇雵,2003;吳明燁,1999;吳寧遠,2000)。 關於家庭支持的內涵,過去多半藉由社會支持內涵的探討,運用在家庭支持 上,因此本段欲先瞭解社會支持的相關內涵,而後歸納家庭支持的內涵。 就社會支持的內容而言,最簡要的分類是將其分為情緒性支持、工具性 支持兩大類(彭武德,1992;Lin, 1986)。然而,較多數的研究者則是將支 持的內涵分為「情感性支持」 、「訊息性支持」與「實質性支持」 (王者欣, 1995;李欣瑩、姜逸群,2001;黃俐婷,2004;鄭照順,1999;Jocobson, 1986) , 相關內涵包括如下: 一、情感性支持:包括給予自信、肯定、同理心、關愛、鼓勵、安慰等, 讓人感受到被尊重、接納以及保護。 二、訊息性支持:提供訊息、知識,或者提供建議協助其瞭解及調適。 三、實質性支持:指直接提供物質或具體的幫助,以解決其問題。如:金 錢給付、協助家務、或代替他人處理困難。. 另一方面,House(1981)提出的社會支持包含四類: (1)情感性支持, 如給予尊重、愛、信任、關懷、傾聽與歸屬感; (2)評價性支持:對於被支 持者的表現給予肯定及正向的回饋; (3)訊息支持:適時給予忠告、建議、 指標和訊息提供等; (4)工具性支持:對被支持者提供行動、金錢及物質幫 助等。Wills(1985)將社會支持的功能劃分為:尊重性支持(esteem support) 、 訊息性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 、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 、社. 25.

(39) 會友誼(social companionship)等四類。 邱文彬(2001)則認為關於社會支持的類型,大致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 分別為(1)物質的:工具性支持,幫助;(2)情緒的:情感支持,關心表 達; (3)尊重的:肯定,價值觀的支持、瞭解; (4)訊息的:認知支持,建 議、指導;以及(5)友伴的:正向的社會互動。 歸結上述的觀點,雖然研究者們在研究中對社會支持的劃分不甚一致, 但其內容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李欣瑩(2001)依據 House(1981)提出的四 類社會支持內涵加以因素分析,發現評價性支持與情緒性支持屬於同一項 度。而參照各研究者的分類同樣也能發現,情感性支持、尊重性支持、評價 性支持、社會友誼及正向的社會互動皆屬於相似的「情感性」概念;訊息性 支持、認知支持則為「訊息性」的支持概念;而實質性支持、工具性支持、 物質支持是屬於「實質性」的支持概念。不論命名為何,其支持類型的劃分 主軸均表現出情感性、訊息性及實質性三項概念,因此本研究所指陳的家庭 支持,即為親子衝突後來自於家庭成員所提供的:「情感性支持」、 「訊息性 支持」 、以及「實質性支持」三個層面。. 26.

(40) 參、家庭支持的功能 由於過去鮮少有研究直接探討家庭支持的功能,多半是藉由社會支持的 功能來釐清相關的概念,因此要瞭解家庭支持的功能必須先從社會支持的功 能談起,藉以進一步瞭解家庭支持的功能。 以往的研究針對不同的觀點,對社會支持的功能亦提出不同看法。蔡嘉 慧(1998)指出,社會支持主要的功能包含: 一、增進情緒的穩定:經由別人的關心、鼓勵,可以產生正面積極與健康 愉快的情緒。 二、增加認知廣度:由於別人提供有效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訊息, 對於解除困難情境、消除壓力有莫大的幫助。 三、解決實質的困難:因別人提供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可克服財物的危 機、改善生活的困境。. 藉此能發現,不同的社會支持功能即具有不同的效果。而目前有關社會 支持的效果模式,主要可以劃分為「主要」 (直接)效果(main effect)以及 「緩衝」效果(buffering effect)兩種。 主要模式認為社會支持可以直接提升健康與幸福感,支持的正向效果可 以補償或抵銷負向壓力對健康的影響(House, 1981);而緩衝模式則認為社 會支持並不直接對壓力或是健康產生影響,而是緩和它們之間的關係,相當 於一種催化劑,若沒有明顯的壓力存在,社會支持並不會有太大的效果(邱 文彬,2001;House, 1981)。也就是說在有壓力的狀況下,社會支持能調節 壓力所帶來的傷害,而沒有壓力存在時,社會支持並不會影響健康與幸福感。. 27.

(41) 回顧過去的研究中,並無直接探討家庭支持對親子衝突與其幸福感的緩 衝作用,因此僅能借用相關的概念加以闡述。例如 House(1981)提出社會 支持、工作壓力與健康的架構中,即指出社會支持在工作壓力和健康中扮演 著不同效果,其認為社會支持可以由三方面來影響健康(圖 2-3-1) ,分別為: 一、社會支持能直接提升健康與幸福感,因為其是影響滿足個人安全、社 交活動、認同及親密關係的重要需求。 二、社會支持能直接減少工作壓力而間接增進健康。 三、在有壓力的情況下,社會支持能緩衝壓力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社會支持 直 接 效 果. 緩 衝 效 果. 工作壓力. 直 接 效 果. 健康. 圖 2-3-1 社會支持潛在影響工作壓力與健康模式(House, 1981). 直接效果是指直接提升個人身心健康及幸福感,不論個人是否處於壓力 的情況下,對個人皆能產生正面的效果;而緩衝效果是指對於身處壓力情境 下的個人,經由社會支持的獲得後,得以減緩壓力對個人的衝擊,間接地對 個人的身心健康及幸福感產生正面的影響;因此,當個人處於壓力的情境 中,社會支持的緩衝假設模式才具有意義(黃寶園,2004)。. 28.

(42) 而 Cohen 與 Wills(1985)認為社會支持可能在不同的關鍵點造成緩衝 的影響;首先,社會支持可能會介入壓力事件(或經驗事件)與壓力反應之 間,也就是說當個體知覺到他人可以提供所需要的資源時,便可能重新評估 潛在的損害以因應壓力;而後,適度的社會支持可能會介入壓力經驗及身體 反應或行為適應情緒中,以緩和或排除壓力所造成的反應(圖 2-3-2)。. 社會支持 預防評估 可能壓力. 潛在 壓力事件. 評估歷程. 社會支持 抑制不適應或 促進調適反應. 評估事件 具有壓力. 身體反應 或行為適 應的情緒. 生病或 病態行為. 圖 2-3-2 社會支持緩衝模式的影響歷程(Cohen & Wills, 1985). 此外,黃寶園與林世華(2007)探討國內 116 篇關於工作壓力、生活 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的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具有調節的效果。謝毓雯 (1998)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若能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既使面對很大的挫 折、困擾,他們比較能克服困難,產生較好的自我調適及生活適應。李欣瑩 與姜逸群(2001)以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 的研究顯示,社會支持對於身心症狀會具有部分緩衝的效果。. 29.

(43) 歸結上述, 從 Cohen 與 Wills(1985)提出的架構顯示,當評估事件具 有壓力時,適當的社會支持能緩和不適應的身體反應或促進情緒行為的調 適;而 House(1981)也指出在有壓力情況下,社會支持能緩衝壓力對健康 負面的影響,此兩種不同模式的核心概念實乃相似雷同。 由於本研究所關注的是社會支持的緩衝效果,對青少年而言,親子衝突 會導致少年感受到壓力,而健康和幸福感實為相似概念,家庭支持則為社會 支持的一環,因此本研究綜合上述兩個模式為依據,探討親子衝突後的家庭 支持是否能緩和親子衝突對其幸福感的負面影響?. 30.

(44) 第四節 幸福感 壹、幸福感的定義 西方關於幸福感的研究,源起於哲學家嘗試對Well-Being提出解釋,大 約經歷了四個階段。依據陸洛(1998)的回顧研究指出,在最初的階段,研 究者認為幸福感是一種「道德」的評量標準,當個人達到此標準時幸福感才 會隨之產生;第二階段幸福感的研究特色在於研究者開始以主觀感受的角度 來進行幸福感的分析,焦點在於「正向情緒」的測量,認為所謂的幸福感來 自生活中較多正向情緒和較少的負向情緒之總和;而第三階段則是將重點置 於認知活動的影響,幸福感的概念接近於「生活滿意」,研究者認為幸福感 來自於人類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後所得的整體感覺;第四階段的 研究發展進入了一個整合的狀態,為了兼顧認知功能及情緒對幸福感的影 響,因此多數的研究皆採用Andrews與Withey(1976)對幸福感所下的定義: 認為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及所感受到的正負向情緒強度整體評 估。 目前西方所使用代表幸福感概念的名詞包括幸福感(well-being) 、快樂 (happiness)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及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等,這些名詞均隱含著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內在感覺(吳淑敏, 2003) 。依據Friedman(1998)心理健康百科全書指出,subjective well-being 與happiness是同義詞,亦即happiness此詞是subjective well-being的另一種較 為簡短與普遍的說法。另外Cheng與Furnham於2003年針對happiness的定義也 指出happiness與psychological well-being 是同義詞(引自李雅惠,2006) 。藉 此,我們能發現到「happiness」 、 「psychological well-being」以及「subjective well-being」實為三個相通的名詞。. 31.

(45) 雖然,幸福一詞有許多不同類似的用語,但一般而言,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用正向情感來形容幸福-快樂、娛樂、狂喜;另一類則會用滿意和 滿足來形容-生活的整體、工作、配偶、家庭等,是一種心境上的反應(李 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 在幸福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幸福感可以理解為對生活滿意的反應,或是 對正向情緒的頻率及強度的感受(施建彬、陸洛譯,1997) 。而劉錦萍(2007) 認為一個具有高幸福感的人,指的是其對整體生活感到滿意、擁有較多正向 情緒、較少負向情緒、且心理健康。 此外,歸納國內以青少年和成人早期階段為主的幸福感研究可以發現, 多數的研究者將幸福感視為是種主觀的整體生活滿意評估,如施建彬(1995) 關於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即定義幸福感是個人對整體生活滿意程 度進行判斷,嚴映馨(1999) 、廖梓辰(2002) 、李素菁(2002)則將幸福感 定義為個人對生活整體情況進行評量的結果,亦有研究者將幸福感以受試者 評估過去和現在生活的滿足感表示之(李雅惠,2006)。 然而,大部分的研究者主要仍然是以引用Andrews與Withey(1976)的 定義,認為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以及所感受的正負向情緒強度所 整體評估而形成的指標,如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林子雯 (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研究;林彥伶(2007)不同人口變項 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比較;屈寧英(2004)高中生 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高相如(2006)臺北 高職學生掌握信念、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梁忠軒(2002)國中生 幸福感之研究;張菁文(2007)高雄縣某國中生休閒滿意度、情感調整與幸 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及蕭雅云(2002)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詳細定義如下(表2-4-1)。. 32.

(46) 表 2-4-1 國內研究對幸福感的定義 研究者. 研究主題. 施建彬 幸福感來源與相關 (1995) 因素之探討. 定義 幸福感是個人對整體生活滿意程度進行判斷,並由認知、 情感兩個相關向度著手評估後所得到的綜合結果。. 林子雯 成人學生多重角色 延續 Andrews 與 Withey(1976)所提出的:幸福感 (1996) 與幸福感之相關研 (well-being)是一種主觀的個人經驗,並具有生活滿意正 究 向情感成分,以認知及情感兩項度對生活整體的滿意度進 行評估所得之結果,分生活滿意、自我肯定、人際關係及 身心健康四個層面來討論。 嚴映馨 大學生的生活風 (1999) 格、人際親密和幸 福感關係之研究. 幸福感(well-being)是指個人從情緒認知的角度對生活整 體情況進行評量的結果。. 巫雅菁 大學生幸福感之研 (2001) 究. 依循 Andrews 與 Withey(1976)對幸福感下的定義:幸福 感是由對生活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所整體 評估而成。. 李素菁 青少年家庭支持與 (2002)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以台中市立國中 生為例. 本研究之「幸福感」是指受試者主觀認為自己的生活滿 意、正向情感、負向情感及身心健康的情形。. 梁忠軒 國中生幸福感之研 (2002) 究. 採用 Andrews 與 Withey(1976)對幸福感之定義:幸福感 是由對生活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向情緒強度所整體 評估而成。. 廖梓辰 家庭人際互動與家 (2002) 庭和諧、幸福感之 相關研究. 幸福感(well-being)是從個體情緒到認知的角度對生活整 體情況進行評估的結果。. 蕭雅雲 高中生生涯成熟與 (2002)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以高雄地區為例. 幸福感是對生活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向情緒整體評 估而成的一種感受(Andrews & Withey, 1976),指認知 及情感向度對整體生活進行評估後的綜合結果。. 屈寧英 高中生生活壓力、 (2004) 社會支持、行為模 式與幸福感相關之 研究─以臺北市某 女子高級中學為例. 以 Andrews 與 Withey(1976)提出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 意,及所感受到的正向情感、負向情感等三部份作整體評 估而成。. 李雅惠 大學生同居態度、 (2006) 同居經驗與心理福 祉之研究. 心理福祉(psychological well-being)之定義為大學生透過 問卷自己評估過去和現在生活的滿足感。.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riends and family: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The broken teapots have been kept aside ______ you need them to support a claim on your suppliers

•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arts elements into the junior forms in preparation for LA el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for

The A-Level Biology Curriculum aims to provid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which students will acquire or develop the necessary biological knowledge and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support vector machine, ε-insensitive loss function, ε-smooth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moothing Newton algorithm..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