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僅以臺北縣市公私立的國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高職學生並不在

研究範圍之內,因此無法推論涵蓋所有學制以及不同區域之青少年。並且本 研究主要著重於與父、母同住之青少年的親子衝突與家庭支持情形,因此其 他狀況家庭之青少年並不在本研究範圍之內。

二、抽樣方式的限制

本研究限於時間、人力、物力因素,僅針對臺北縣市公私立國中高中之

學生以非隨機抽樣的方式蒐集研究資料,雖然盡力以臺北縣市國高中人數比 例進行取樣,然仍可能降低樣本之代表性。

三、研究設計上的限制

本研究針對青少年幸福感的討論變項僅以親子衝突、家庭支持作為主要

考量因素,然而影響青少年幸福感的因素可能很多,並未列入本研究考量之 中。此外,問卷中親子衝突部分為回顧過去一個月內的衝突情形,可能會 受到回溯上的偏頗與真實情況產生誤差。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3)。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2007 年 9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

王者欣(1995)。家庭支持與國中生主觀壓力的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鍾和(1998)。談親子衝突及其因應之道。學生輔導,57,32-41。

王淑卿(2004)。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 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6)。幸福指數大搜密(一)。2008 年 8 月 25 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覺知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與其人際關 係困擾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奇雵(2003)。家庭支持對慢性病患遵醫囑行為的影響。國立臺北醫學大 學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汪光慧、李明晉、林茂森、邱楓文、黃麗英(2003)。離婚女性單親家庭之 國中生親子衝突與因應。屏東師院學報,19,67-97。

李介至(1999)。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介至(2002)。青少年親子衝突之現況分析,諮商與輔導,197,21-25。

李欣瑩、姜逸群(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

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 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雅惠(2006)。大學生同居態度、同居經驗與心理福祉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乃佳(2007)。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與學習需求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親情與角色兩難。中華心理衛 生學刊,12,1-26。

吳明燁(199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初期同儕團體的形成與影 響。東吳社會學報,8,1-33。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 究,4,51-95。

吳寧遠(2000)。老年人之家庭支持研究─以高雄市為例。載於黃松林(主 編),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老人篇。臺北:晨允。

吳筱婷(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崇旗、王偉琴(2006)。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 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54-169。

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學刊,20,119-140。

周玉慧、黃宗堅、謝雨生(2004)。家人關係中之社會支持獲取策略。中華 心理學刊,46(4),329-347。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之研 究─以臺北市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 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紹一、薛雪萍、李介至(2002)。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 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2,141-177。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妍佑(2005)。婚姻衝突、親子衝突與手足衝突間之相關性研究-以台中 縣國小兒童家庭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 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彥伶(2007)。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 異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林俊賢、蔡東鐘(2007)。臺東縣國中學生補習教育與心理幸福關聯性研究。

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1),73-106。

胡中宜(1997)。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

高相如(2006)。臺北高職學生掌握信念、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 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梁忠軒(2002)。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4)。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 用。臺北:五南。

莊玲珠(2000)。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慧芝(譯)(2001)。Sally, W. O. & Diane, E. P.著。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

臺北:桂冠。

張怡華(2006)。國中生親子衝突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菁文(2007)。高雄縣某國中生休閒滿意度、情感調整與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靜晃(2000)。少年身心與生活狀況─台灣地區調查分析。臺北,洪葉。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臺北,洪葉。

郭靜靜(2002)。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 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游淑華(2006)。衝突與建構—親子衝突的互動與意義建構歷程。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 理學報,38(4),417-441。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五南。

黃慧真(譯)(1994)。Sally, W. O. & Diane, E. P.著。發展心理學。臺北:桂 冠。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德祥(譯)(2006)。Richard M. L.著。靑少年心理學:靑少年的發展,多 樣性、脈絡與應用。臺北:巨流。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

103,144-156。

黃俐婷(2004)。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

105,367-380。

黃俊豪、連廷嘉(譯)(2004)。Rice, F. P. & Kim, G. D.著。青少年心理學。

臺北:學富。

黃美玲、謝雨生(2005)。手足地位角色對親子關係之影響。2009 年 6 月 20 日取自:http://psfd.sinica.edu.tw/load/load008.pdf。

黃寶園(2004)。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理論驗證:以壓力調節反 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

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

263-294。

彭武德(1992)。國中生的社會網絡與主觀壓力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光輝(1996)。親子互動的困境與衝突及因應方式—孝道觀點的探討。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65-114。

葉光輝(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研究,2,41-82。

楊秋燕(1993)。青少年親子衝突來源、衝突情感經驗及衝突解決策略之研

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趙善如、江玉娟、王孟愉(2005)。從家庭結構分析少年受到的家庭支持─

以屏東縣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6,39-71。

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策略之探 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臺北:心理。

鄭玉貴(2006)。青少年自我統合危機、自我調整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揚智。

劉錦萍(2007)。家境清寒大學生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的調查研究—以輔大進 修部為例。全人教育學報,1,179-207。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婉莉(2002)。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中多元 入學方案為背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婉莉(2002)。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中多元 入學方案為背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