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直笛是一種音色優美、簡單易學的樂器,適合做為樂器演奏的入門樂 器,同時更因為直笛具備了攜帶方便、價格便宜、維護保養容易、適宜獨奏、

重奏或合奏等多種優點,因此經常成為音樂基礎教育的使用樂器 (O'Kelly, 1990;陳國泮,1987)。直笛(Recorder)又可稱為木笛,其名來自吹奏時直 握之姿與其材質。直笛源於中世紀,歷經文藝復興時期,興盛於巴洛克時期,

直到二十世紀再度被發掘,為時近千年的歷史,如今被廣泛運用於音樂教育 及演奏中(Sadie, 2001)。此外,直笛也可以當作學習其他木管樂器的預 備樂器(O'Kelly, 1990),因此在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國,直笛皆被列為 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重要的樂器(陳惠齡,1989)。

德國是第一個將直笛教學列為學校音樂課程的國家(Recorder,2001)。

其後經過Dolmetsch、Brüggen、Carl Orff等多位音樂教育家的推廣,成功 地將直笛教學融入兒童音樂教育,使之成為音樂教學的主要曲調樂器,直笛 的教育價值及功能逐漸獲得各國的肯定與重視(Almeida,2002)。至此之後,

英、法、美、日等世界各國亦陸續將直笛納入學校音樂教育正式教學課程之 列(鄭方靖,2001;梁蓉,2003)。

在國內方面,直笛約在民國四十至五十年間自歐洲傳入,民國五十三年 綠笛普遍化後,各地學校直笛音樂活動始逐漸活絡,為台灣的直笛風氣揭開

序幕(陳國泮,1987)。直笛具備便宜輕巧、簡單易學以及音色柔美等優點,

因此受到許多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青睞,使其在國小基礎音樂教育的推廣 上,具有比其他樂器更優越的地位,而在國內的小學音樂課程中,直笛更被 視為推廣全民音樂教育的樂器(楊文碩,2004)。至於直笛正式納入國小音 樂課程,最早可追溯自民國六十四年教育部頒布的「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 準」,當時明列直笛為第四學年的曲調樂器學習項目之一(教育部,1975)。

隨後在民國八十二年版「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教材綱要與實施方法中 更明訂國小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必須修習直笛,並以重奏、合奏的方式,增進 兒童直笛的吹奏技能(教育部,1993),直笛教學在音樂課程所佔的地位益 形重要,受到高度的重視。雖然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音樂、視覺藝術和表 演藝術已統整成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不再是單獨教學的科目,

而直笛也未被明訂為學生「必須」學的樂器項目(教育部,2000),但依據 調查研究發現繼續實施直笛教學的學校仍然很多(徐千智,2003)。此外,

在教育部「挑戰二00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要求各校推行「一人一樂 器、一校一藝團」,希望每個學生在學期間都能培養一種終身受益樂器的目 標下,具備音色優美、價格低廉、攜帶方便以及容易學習等優點的直笛,再 度成為許多學校推動樂器學習的焦點,是故直笛教學在國小音樂教育上佔有 的重要地位仍是無可取代的。

再者,若以現行國小音樂教學的教材內容來看,低年級課程以節奏樂器 教學為主,中年級才開始有曲調樂器的教學,所以直笛可以說是多數學童在 學校正式音樂課程中所學習的第一種曲調樂器。依據徐秀菊等(2003)研究

「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調查結果發現,

四成五以上之國小藝文教師是依照學校選定的教科書內容編選教材,而參酌 不同版本教科書內容及依據授課主題自行編選教材者則只各佔兩成五左 右,顯示我國國小藝文教師對學校選定的教科書依賴性較高。其中,依照學

校選定教科書與參酌不同版本教科書內容來進行編教材者合計佔七成左 右,可見多數國小藝文教師以教科書內容為教學教材的來源。另外,依據文 獻資料指出,分析比較康軒、翰林、南一以及仁林等四種不同版本九年一貫 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第二階段(三至四年級)教科書發現,第二階段藝術 與人文領域教科書以直笛為主要的演奏樂器,其他樂器的學習則未能連貫 (李依玲,2006)。在直笛成為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主要的器樂教學項 目,而多數國小藝文教師又偏好依據所選定教科書內容來進行編選教材的情 形之下,直笛教學的實施成效良窳顯得格外重要。直笛是多數學童曲調樂器 學習的啟蒙,其學習成就高低直接影響學童對曲調樂器學習的感受,更影響 了學校藝術與人文教育的成效。因為學童的直笛學習經驗,除了關係著學童 日後對直笛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更可能隨著學習遷移、類化而影響了學 童對其他樂器學習的信心與態度。因此,教導學生在直笛學習中獲取成功的 經驗,引導學生建立積極接納的學習態度,可以幫助學童建立信心,培養學 童對樂器學習的興趣。

研究者九十三年擔任國小訓導主任期間,負責推動「一人一樂器、一校 一藝團」工作,規劃辦理校內兒童課後才藝活動,開辦了音樂、語文、體能、

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等才藝課程,其中小提琴樂團、兒童打擊樂團是兩個純 樂器學習的音樂社團。這兩個音樂性社團,配合學校本位課程-「藝術教育」

發展下,每年定期於「兒童節才藝發表」、「聖誕節才藝表演」等節慶活動 演出,表現亮麗,每每吸引全校師生與家長欽羨的目光。但兩年推廣下來,

小提琴或打擊樂仍然無法普及全校,成為每位學生都會的樂器,分析家長與 學生意見發現,學習不易與費用偏高是推動這兩種樂器學習普及化失利的重 要因素。因此,選擇容易學習且價格低廉的直笛,配合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 課程來實施直笛教學,應是落實「一人一樂器、一校一藝團」政策的可行方

式。隨著九十五學年度研究者轉任教務主任,對於落實學校音樂教育與「一 人一樂器、一校一藝團」,更是覺得責無旁貸,除了積極整合學校音樂專長 師資,發展校本課程藝術教育特色外,更鼓勵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培訓音樂種 子學生,成立兒童直笛樂團。研究者認為除了推動音樂社團以外,每週兩節 的音樂課,可以讓學童經由欣賞、學習,進而喜愛音樂,是學校音樂教育不 可輕忽的重要目標。然而,依照目前國小現行每節四十分鐘,班級人數約三 十人來看,教師進行班級直笛教學時,平均每位學童分配不到兩分鐘,因此,

課堂上經常以全班集體吹奏進行練習,顯少能兼顧學童個別差異,遑論進行 個別指導,往往造成學習落差的加劇。此一教學限制如何突破改善,值得吾 等深思重視。

黃政傑(1996)認為教學活動所包括的目標、學生、內容、環境、方法和 教師等六大要素,都需要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方符應新世 紀教育改革的需求。九年一貫課程「資訊」並非獨立之學習領域,而是屬於 六大議題之一。「資訊」課程不應只是單純地學習「電腦知識」或「操作技 能」,資訊的學習必須融入各學習領域課程,與領域教學習活動產生關連,

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幫助,學生學習資訊才有意義。資訊融入教學是九年一貫 課程教師實施統整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在教育部 2001 年公布「中小學資 訊教育總藍圖」中指出,期望透過各項培訓,讓所有教師均具有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之專業能力,同時要求教師於教學活動中,應用資訊科技佔其教學總 時數應達 20%,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 學品質。同時,教育部逐年在全國建立 600 所(20%)種子學校,發展資訊教 學特色,提升教師資訊應用能力,推廣資訊融入各科教學活動(教育部,

2001)。研究者在研究所進修期間,修畢數位內容與編導、數位學習系統等 課程,同時任教多年國小電腦課程,深覺資訊教育不應是獨立教學的科目,

資訊課程不該只是傳授學生電腦知識,資訊教學更應該是教導學童如何應用 資訊科技解決生活問題、幫助學習,因此,研究者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相關 研究,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本研究旨在以資訊協同直笛教學方式,對國小 三年級直笛課程進行實驗教學研究,來探究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對學生直笛學 習產生的影響,進而嘗試提供改善學童直笛學習之建議,以供教師教學及後 續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