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之比較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之比較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徐照麗 博士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

之比較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

研究生:陳龍慶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2)

本文旨在探究國小三年級直笛課程實施資訊協同教學之成效,比較教師 採用資訊協同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對學童直笛學習影響的異同,並調查學童 對資訊協同直笛教學的接受度,以瞭解學童對資訊協同教學的滿意程度。本 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the pretest –posttest nonequivalent groups design),以一所國小三年級兩個班級 59 名學生為 研究對象,共變項為學生一二年級音樂成績與學習態度前測;自變項為實驗 處理,實驗組實施資訊協同直笛教學,控制組實施一般直笛教學;依變項為 學生直笛學習成就(直笛知識、直笛吹奏)測驗、直笛學習態度自評量表後 測以及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學習意見調查表。為達此研究之目的,分別將兩組 學童在六週實驗教學前、後實施測驗,以所得資料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獨立樣本 T 檢定、配對樣本 T 檢定、次數分配、百分比等量化統計,並輔以 開放性意見調查結果進行質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之小三學 童在直笛知識後測成績達到顯著差異獲得支持,實驗組後測成績顯著高於控 制組,顯示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對學生直笛知識的學習確實有幫助。二、接受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在直笛吹奏後測分數達到顯 著差異獲得支持,實驗組學童五次直笛吹奏評量皆顯著優於控制組,顯示資 訊協同直笛教學對學生直笛吹奏的學習確實有幫助。此外,級任老師班級經 營方式,對學生的直笛吹奏學習會有相當的影響。三、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 學與一般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在直笛學習興趣後測分數上有顯著差異未獲 得支持,顯示學童直笛學習態度並沒有受到不同實驗教學方法而產生差異。 四、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對資訊協同直笛教學滿意度多持正 向、積極的態度獲得支持。依據研究發現,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一、教師教

(3)

學方面:1.善用網路資源引導學生習得自主學習的技能與態度。2.組織教師 協同教學團隊,促進教學專業成長。3.實施資訊協同直笛教學應以資訊為 輔、以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二、教育行政方面:1.充實資訊協同直笛教學 設備。2.鼓勵組織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團隊的運作。3.建立資源分享平台,充 實音樂媒體教材資料庫。三、後續研究方面:1.增加研究對象。2.延長研究 期程。3.擴大研究範圍。 關鍵字:直笛教學、協同教學、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學習成就、學習態度

(4)

A Comparison of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and General Teaching in  Recorder Lesson– An Example of Elementary School Third­Grade Clas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in  third­grade  recorder  lesson.  This  research  used  one  third­grade  class  of  Xing­Xing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ounty  for  case  study,  and  investigated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music  scores  and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m­teach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and  limitation  of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in  recorder  lesson. 

After  6  weeks  practice,  the  resulting  data  which  collected  by  pretest/posttest,  questionnaire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were  analyzed  by  frequency,  percentage  and  pair­test  approach  in  SPSS  statistic  program;  meanwhile  the  open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were analyzed by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 

1.  After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students’  achievement  test  of  recorder  is  much  improved,  which  means  that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is  actually  helpful  for  recorder lesson. 

2.  There  is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between pretest­posttest of  learning attitude, which  indicates that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has positive assistance to recorder teaching.  3.  Most  students  have  higher  satisfaction,  positive  and  aggressive  attitude to  recorder 

lesson after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5)

1.  Teaching Area 

(1)  Guiding students to exercise self­directed learning by using internet resources.  (2)  Organizing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team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teaching 

skills. 

(3)  “Information” is on the position of subsidiary in order to reach teaching goals.  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1)  Reinforcing  teaching  facilities  which  used  for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in  recorder lesson. 

(2)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organize  and  exercise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in  recorder lesson.  (3)  Establishing resources sharing platform and reinforcing the database of music  teaching material.  3.  Further research  (1)  Increase research objects to enhance reliability.  (2)  Extend research time period to gain sufficient support.  (3)  Expand research scope to other teaching areas.  Keywords:recorder teaching, team­teaching, information team­teach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attitude

(6)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小直笛教學………11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22 第三節 資訊協同教學………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設計………51

(7)

第三節 研究對象………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55 第五節 研究假設………63 第六節 信度與效度………64 第七節 研究流程………66 第八節 資料分析………6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對學生直笛學習成就 影響之比較………71 第二節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對學生直笛學習態度 影響之比較………85 第三節 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之學童對資訊協同直笛教學的意 見………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08

(8)

參考文獻

………113

(9)

表 目 錄

表 2-1-1 國內直笛教學實徵研究摘要表………19 表 2-2-1 資訊融入教學定義摘要表………23 表 2-3-1 協同教學與傳統教學比較表………34 表 2-3-2 我國直笛課程協同教學相關研究摘要表………39 表 3-1-1 數位多媒體直笛教材內容………47 表 3-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53 表 3-3-2 研究對象家中資訊環境統計表………54 表 3-3-3 各項研究工具預試之有效樣本數………54 表 3-3-4 星星國小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小組成員表………55 表 3-4-1 直笛知識測驗信度考驗摘要表 1 ………56 表 3-4-2 直笛知識測驗信度考驗摘要表 2 ………57 表 3-4-3 直笛吹奏測驗試題內容………58 表 3-4-4 「直笛學習態度自評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60 表 3-4-5 直笛學習態度自評量表信度考驗摘要表………61 表 3-4-6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學習意見量表專家效度評估委員名單 62 表 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一二年級音樂成績描述性統計分析表……72 表 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直笛(知識)學習成就後測成績比較表…72

(10)

表 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直笛吹奏測驗成績比較表………76 表 4-1-4 「記譜(熟練度)」兩組成績比較表 ………77 表 4-1-5 「運舌(正確度)」兩組成績比較表………78 表 4-1-6 「運氣(適宜度)」兩組成績比較表………79 表 4-1-7 「運指(靈活度)」兩組成績比較表………80 表 4-1-8 「節奏(準確度)」兩組成績比較表………81 表 4-2-1 實驗組直笛學習態度配對 T 檢定統計表………85 表 4-2-2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前後實驗組直笛學習態度配對 T 檢定統計表 86 表 4-2-3 控制組直笛學習態度配對 T 檢定統計表………88 表 4-2-4 一般直笛教學前後控制組直笛學習態度配對 T 檢定統計表 89 表 4-2-5 兩組學童直笛學習態度前測成績統計分析表………91 表 4-2-6 直笛學習態度後測成績統計分析表………92 表 4-3-1 實驗組對資訊協同直笛教學滿意度百分比統計表(%) ……94 表 4-3-2 數位學習網站(三上資訊協同直笛教學)滿意度百分比統計表…97 表 4-3-3 數位學習網站使用困難及解決方法統計表 ………100 表 4-3-4 將來使用數位學習網站學習意願及原因統計表 …………101

(11)

圖 目 錄

圖 2-3-1 VEMUS 系統運作模式圖 ………3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43 圖 3-1-2 三上資訊協同直笛教學網站畫面………46 圖 3-1-3 直笛ㄒㄧ  ∕  ㄌㄚ 練習曲操作畫面………48 圖 3-1-4 直笛練習曲-瑪莉有隻小綿羊操作畫面 ………49 圖 3-2-1 研究設計圖………51 圖 3-2-2 教學流程設計示意圖………52 圖 3-7-1 研究流程圖………66

(12)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

之比較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直笛是一種音色優美、簡單易學的樂器,適合做為樂器演奏的入門樂 器,同時更因為直笛具備了攜帶方便、價格便宜、維護保養容易、適宜獨奏、 重奏或合奏等多種優點,因此經常成為音樂基礎教育的使用樂器 (O'Kelly, 1990;陳國泮,1987)。直笛(Recorder)又可稱為木笛,其名來自吹奏時直 握之姿與其材質。直笛源於中世紀,歷經文藝復興時期,興盛於巴洛克時期, 直到二十世紀再度被發掘,為時近千年的歷史,如今被廣泛運用於音樂教育 及演奏中(Sadie, 2001)。此外,直笛也可以當作學習其他木管樂器的預 備樂器(O'Kelly, 1990),因此在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國,直笛皆被列為 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重要的樂器(陳惠齡,1989)。 德國是第一個將直笛教學列為學校音樂課程的國家(Recorder,2001)。 其後經過Dolmetsch、Brüggen、Carl Orff等多位音樂教育家的推廣,成功 地將直笛教學融入兒童音樂教育,使之成為音樂教學的主要曲調樂器,直笛 的教育價值及功能逐漸獲得各國的肯定與重視(Almeida,2002)。至此之後, 英、法、美、日等世界各國亦陸續將直笛納入學校音樂教育正式教學課程之 列(鄭方靖,2001;梁蓉,2003)。 在國內方面,直笛約在民國四十至五十年間自歐洲傳入,民國五十三年 綠笛普遍化後,各地學校直笛音樂活動始逐漸活絡,為台灣的直笛風氣揭開

(13)

序幕(陳國泮,1987)。直笛具備便宜輕巧、簡單易學以及音色柔美等優點, 因此受到許多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青睞,使其在國小基礎音樂教育的推廣 上,具有比其他樂器更優越的地位,而在國內的小學音樂課程中,直笛更被 視為推廣全民音樂教育的樂器(楊文碩,2004)。至於直笛正式納入國小音 樂課程,最早可追溯自民國六十四年教育部頒布的「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 準」,當時明列直笛為第四學年的曲調樂器學習項目之一(教育部,1975)。 隨後在民國八十二年版「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教材綱要與實施方法中 更明訂國小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必須修習直笛,並以重奏、合奏的方式,增進 兒童直笛的吹奏技能(教育部,1993),直笛教學在音樂課程所佔的地位益 形重要,受到高度的重視。雖然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音樂、視覺藝術和表 演藝術已統整成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不再是單獨教學的科目, 而直笛也未被明訂為學生「必須」學的樂器項目(教育部,2000),但依據 調查研究發現繼續實施直笛教學的學校仍然很多(徐千智,2003)。此外, 在教育部「挑戰二00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要求各校推行「一人一樂 器、一校一藝團」,希望每個學生在學期間都能培養一種終身受益樂器的目 標下,具備音色優美、價格低廉、攜帶方便以及容易學習等優點的直笛,再 度成為許多學校推動樂器學習的焦點,是故直笛教學在國小音樂教育上佔有 的重要地位仍是無可取代的。 再者,若以現行國小音樂教學的教材內容來看,低年級課程以節奏樂器 教學為主,中年級才開始有曲調樂器的教學,所以直笛可以說是多數學童在 學校正式音樂課程中所學習的第一種曲調樂器。依據徐秀菊等(2003)研究 「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調查結果發現, 四成五以上之國小藝文教師是依照學校選定的教科書內容編選教材,而參酌 不同版本教科書內容及依據授課主題自行編選教材者則只各佔兩成五左 右,顯示我國國小藝文教師對學校選定的教科書依賴性較高。其中,依照學

(14)

校選定教科書與參酌不同版本教科書內容來進行編教材者合計佔七成左 右,可見多數國小藝文教師以教科書內容為教學教材的來源。另外,依據文 獻資料指出,分析比較康軒、翰林、南一以及仁林等四種不同版本九年一貫 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第二階段(三至四年級)教科書發現,第二階段藝術 與人文領域教科書以直笛為主要的演奏樂器,其他樂器的學習則未能連貫 (李依玲,2006)。在直笛成為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主要的器樂教學項 目,而多數國小藝文教師又偏好依據所選定教科書內容來進行編選教材的情 形之下,直笛教學的實施成效良窳顯得格外重要。直笛是多數學童曲調樂器 學習的啟蒙,其學習成就高低直接影響學童對曲調樂器學習的感受,更影響 了學校藝術與人文教育的成效。因為學童的直笛學習經驗,除了關係著學童 日後對直笛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更可能隨著學習遷移、類化而影響了學 童對其他樂器學習的信心與態度。因此,教導學生在直笛學習中獲取成功的 經驗,引導學生建立積極接納的學習態度,可以幫助學童建立信心,培養學 童對樂器學習的興趣。 研究者九十三年擔任國小訓導主任期間,負責推動「一人一樂器、一校 一藝團」工作,規劃辦理校內兒童課後才藝活動,開辦了音樂、語文、體能、 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等才藝課程,其中小提琴樂團、兒童打擊樂團是兩個純 樂器學習的音樂社團。這兩個音樂性社團,配合學校本位課程-「藝術教育」 發展下,每年定期於「兒童節才藝發表」、「聖誕節才藝表演」等節慶活動 演出,表現亮麗,每每吸引全校師生與家長欽羨的目光。但兩年推廣下來, 小提琴或打擊樂仍然無法普及全校,成為每位學生都會的樂器,分析家長與 學生意見發現,學習不易與費用偏高是推動這兩種樂器學習普及化失利的重 要因素。因此,選擇容易學習且價格低廉的直笛,配合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 課程來實施直笛教學,應是落實「一人一樂器、一校一藝團」政策的可行方

(15)

式。隨著九十五學年度研究者轉任教務主任,對於落實學校音樂教育與「一 人一樂器、一校一藝團」,更是覺得責無旁貸,除了積極整合學校音樂專長 師資,發展校本課程藝術教育特色外,更鼓勵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培訓音樂種 子學生,成立兒童直笛樂團。研究者認為除了推動音樂社團以外,每週兩節 的音樂課,可以讓學童經由欣賞、學習,進而喜愛音樂,是學校音樂教育不 可輕忽的重要目標。然而,依照目前國小現行每節四十分鐘,班級人數約三 十人來看,教師進行班級直笛教學時,平均每位學童分配不到兩分鐘,因此, 課堂上經常以全班集體吹奏進行練習,顯少能兼顧學童個別差異,遑論進行 個別指導,往往造成學習落差的加劇。此一教學限制如何突破改善,值得吾 等深思重視。 黃政傑(1996)認為教學活動所包括的目標、學生、內容、環境、方法和 教師等六大要素,都需要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方符應新世 紀教育改革的需求。九年一貫課程「資訊」並非獨立之學習領域,而是屬於 六大議題之一。「資訊」課程不應只是單純地學習「電腦知識」或「操作技 能」,資訊的學習必須融入各學習領域課程,與領域教學習活動產生關連, 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幫助,學生學習資訊才有意義。資訊融入教學是九年一貫 課程教師實施統整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在教育部 2001 年公布「中小學資 訊教育總藍圖」中指出,期望透過各項培訓,讓所有教師均具有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之專業能力,同時要求教師於教學活動中,應用資訊科技佔其教學總 時數應達 20%,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 學品質。同時,教育部逐年在全國建立 600 所(20%)種子學校,發展資訊教 學特色,提升教師資訊應用能力,推廣資訊融入各科教學活動(教育部, 2001)。研究者在研究所進修期間,修畢數位內容與編導、數位學習系統等 課程,同時任教多年國小電腦課程,深覺資訊教育不應是獨立教學的科目,

(16)

資訊課程不該只是傳授學生電腦知識,資訊教學更應該是教導學童如何應用 資訊科技解決生活問題、幫助學習,因此,研究者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相關 研究,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本研究旨在以資訊協同直笛教學方式,對國小 三年級直笛課程進行實驗教學研究,來探究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對學生直笛學 習產生的影響,進而嘗試提供改善學童直笛學習之建議,以供教師教學及後 續研究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比較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對小三學童直笛學習成就影響之 異同。 二、比較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對小三學童直笛學習態度影響之 異同。 三、探討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對資訊協同直笛教學的看法。

第三節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一、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對小三學童直笛學習成就影響差異情 形為何? 1-1 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在直笛知識上有 無差異? 1-2 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在直笛吹奏上有

(17)

無差異? 二、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對小三學童直笛學習態度影響差異情 形為何? 2-1 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與一般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在直笛學習態度 自評量表後測分數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2-2 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在直笛學習態度前後測分數上是 否有顯著差異? 2-3 接受一般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在直笛學習態度自評量表前後測分數 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對資訊協同直笛教學的看法為何? 3-1 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對資訊協同直笛學習的滿意度為 何? 3-2 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之小三學童對數位學習網站(三上資訊協同 直笛教學)滿意度如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台中縣星星國小(化名)三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直笛教學為研 究範圍。研究限制分述於下: 一、研究對象方面: 在研究對象方面上,限於時間及人力因素,研究者以任教之台中縣星

(18)

星國小三年級兩個班級 59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預先排除學童家庭社經地 位、身份背景、樂器學習經驗等因素可能產生之影響,研究結果不適過度推 論,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一。 二、研究方法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限於學校編班與排課因素無法將受試者隨機分派,故採 用「準實驗設計方法」,研究結果只適於推論至類似情境之國小學童,此為 本研究限制之二。 三、研究工具方面: 在研究工具上,本研究以「直笛學習成就測驗」(含直笛知識測驗、直 笛吹奏評量)、「直笛學習態度自評量表」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再輔以自編 之「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學習意見量表」來了解接受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學童對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的看法。其中「直笛學習態度自評量表」與「資訊協同直 笛教學學習意見量表」屬於自陳量表,因此無法避免受試者依個人主觀感受 選答所造成的誤差,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三。

第五節 名詞解釋

為使意義明確,避免混淆,茲將本研究所用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資訊融入教學 本研究所指的「資訊融入教學」係指教師利用資訊科技的特性,將資訊 科技與學習領域做結合,在教學前的準備活動、教學中的各項活動及教學後 的教學評量等,適切的將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活動中,藉以提昇學生的學習

(19)

效果,同時提昇學生的資訊能力,並鼓勵將學生資訊能力運用在各學科領域 中,期能達成自我學習、解決問題,擴展學習範圍的目標。 二、協同教學 所謂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是指由兩個以上的教師以及教學助理 人員分工合作、共同策劃及執行聯合教學活動之一種教學型態。「協同教學」 的核心概念,在於強調教師群的合作,其重要的意涵在於整合與發揮教師的 專長,建立「目標導向」的專業關係,並能有效運用現有的環境,規劃與善 用教材、教具,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及多元的評量方式,實施教師群合作的 教學,藉由指導一個團體的學生,達成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適性教學」目 標。 三、資訊協同直笛教學 本研究所指 「資訊協同直笛教學」 是指研究者以數位學習系統 (Moodle) 為平台,運用台北市教學媒體資源中心電腦輔助直笛教學軟體為教材,所進 行之三年級「資訊協同直笛教學」實驗課程。此實驗課程由學校「資訊協同 直笛教學小組」負責課程設計,並由研究者與賴老師 (音樂老師)負責協同 教學之實施,在本研究中是由實驗組學生所進行之教學方式。 四、一般直笛教學 指藝文教師利用講述、板書、直笛、錄音機(CD)等做為教學工具,完 全不使用電腦媒體進行的三年級直笛教學,在本研究中是由控制組學生進行 之教學方式。 五、直笛學習成就

(20)

直笛學習成就是指學童在直笛學習之成績表現,包括直笛知識及直笛吹 奏兩部份。直笛知識部份,指學童在直笛構造、直笛種類、直笛運舌、直笛 指法的知識學習,以「直笛(知識)學習成就測驗」進行紙筆評量;直笛吹 奏部份,指學童在記譜、運氣、運舌、運指和節奏等直笛吹奏能力的學習, 以「三年級直笛吹奏評量表」進行吹奏能力評量。評量結果得分越高,表示 學習成效越好,反之,則學習成效越差。 六、直笛學習態度 直笛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對直笛學習的看法,以及好惡程度。本研究以 「直 笛學習態度自評量表」做為測量工具,學童得分越高,表示對直笛的學習態 度越積極,反之,則表示學習態度越消極。

(21)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依據第一章緒論所提研究目的之需要,進行相關文獻資料分 析。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討論國小直笛教學,針對直笛教學在國小音樂 課程的價值和功能、國小直笛教學的方法與技巧、國小直笛教學的評量方 法、國小直笛教學的實徵研究進行文獻探究;第二節探討資訊融入教學研 究,透過文獻資料,以瞭解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實施方式、以及資訊融入 直笛教學相關研究;第三節討論資訊協同教學,探討協同教學的意義、特性、 模式、功能。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國小直笛教學

本節分別就直笛教學在國小音樂課程的重要性、國小直笛教學的方法與 技巧、國小直笛教學的評量方法、國小直笛教學的實徵研究,進行文獻資料 探討,最後進行總結歸納。

壹、直笛教學在國小音樂課程的教育價值與功能

研究者依據國內外音樂教育學者對直笛教學在音樂教育的看法,歸納出 直笛教學的價值與功能包括: 一、音感能力 直笛教學可作為音樂基礎訓練的輔助教學媒介,例如透過直笛的團體教 學課程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感,有助於聽力的訓練(吳舜文,1991;楊文碩, 2003、2004)。同時藉由直笛教學活動的進行,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及韻律 的敏銳感。另外,學生的直笛吹奏練習,也可作為節奏學習之輔助教學活動

(23)

(吳舜文,1991;楊文碩, 2004)。 二、認譜能力 直笛教學可加強學生的視譜能力,使讀譜的速度與能力提高(吳舜文, 1991;楊文碩,2003、2004)。在音樂句法(phrasing)的訓練方面,直笛 也可做為最具體表現的音樂句法工具,作為音樂訓練的基礎 (吳榮桂,1986; 林鎧陳,1990)。奧福(Orff)在直笛教學的運用上,則利用直笛家族的樂 器來配合學習標準的記譜法,例如譜號音高等,可亦提升學生的認譜能力。 三、演唱能力 直笛教學對學生的演唱訓練也有相當的幫助,直笛吹奏的呼吸法訓練, 常做為歌唱學習的輔助教學活動(吳舜文,1991;林鎧陳,1990)。直笛教 學除了對合唱聲部的學習有益,同時也是變聲期兒童合唱教學理想的輔助教 學活動(吳舜文,1991;趙景惠,1986)。 四、演奏能力 直笛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直笛兼具質輕、價廉、攜帶方便且 容易學習,可在短期間內習得基礎演奏技巧,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很快得到成 就感(楊文碩,2004)。另外,直笛是一項重要的旋律樂器,是一種具有豐 富表現力的旋律樂器,可以使學生增進其樂器演奏能力。 五、創作能力 在創作方面,直笛教學可以訓練學生即興創作的能力(吳舜文,1991; 陳惠齡,1989;楊文碩,2003、2004)。奧福(Orff)在直笛教學的運用上, 除了可以利用直笛來配合學習標準的記譜法,兼又可以利用直笛從事即興創 作教學。而達克羅茲(Jaques-Dalcroze)教學法則在即興課程裡,由早期

(24)

的律動、語言及節奏即興,可讓學生藉由直笛的吹奏再做更深入的曲調即興 (吳舜文,1991)。 六、欣賞能力 在音樂欣賞方面,直笛音色質樸親切(陳國泮,1987;陳惠齡,1989), 使學生易感受音樂之美(楊文碩,2004),也帶給學生新的音響體驗(吳舜 文,1991),與培養美的鑑賞與表現能力(吳淑娟,1997)。 七、人格教育 直笛教學除了上述功能外,學生習奏直笛更可以達成培養廣博的音樂才 能(吳榮桂,1986),培養群體合作的精神的功效(吳舜文,1991;吳榮桂, 1986)。另外,直笛易與其他音樂要素的配合教學,可延伸至社團及家庭音 樂會等活動(吳舜文,1991),進而達到陶冶學生品格性情,養成同儕合作 精神,健全人格發展等更高層次的教育目的。 綜合上述國內外直笛教育學者觀點,足見直笛教學在國小音樂教育具有 重要珍貴的價值和功能。直笛教學的價值,不僅是單純的樂器教學,學習一 種器樂操弄技巧而已,進行直笛教學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其他音樂的學習 (音 感、認譜、歌唱、樂器、創作、欣賞),透過直笛教學不僅可以擴展學生的 音樂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群性,對於人格的健全發展也很有助益,其附加 的教育價值與功能更是不容抹煞忽略。因此,研究者認為國小推展直笛教學 可以一舉多得,在教導學生學習直笛的吹奏技巧的同時,更可以引發學童學 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童的音樂素養,薰陶其品性人格的健全發展,進而達 成國民教育的目標。

(25)

貳、國小直笛教學的方法與技巧

通常國小直笛教學以教導學生正確的吹奏姿勢、運氣、運舌、運指、發 音法為主。進行直笛教學時應由指導學生正確吹奏姿勢開始,然後再進行運 氣、運舌、運指、發音法等基本吹奏技巧,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指導。 一、吹奏姿勢 直笛的吹奏姿勢首要是「放鬆」,尤其是頸部和喉部肌肉,不必要的緊 張會導致身體其他部分甚至全身肌肉的緊張(何榮華,2007)。吹奏直笛的正 確姿勢為:身體挺直,手肘放鬆且自然垂下,以笛就口,身體與直笛呈45-59 度為佳,以指腹按笛孔,嘴型略成「一」形,輕含直笛,勿含太深(林明輝, 1995)。直握笛身,雙手自然放在笛子上,手肘不要往上抬,不要緊緊夾住 胸腔,放鬆在身體兩側,用右手拇指支撐中管,吹嘴置於兩唇間、門牙前, 不可以門牙咬住或將整個吹口含入嘴中(邱家麟,1985)。吹奏直笛時,放 鬆肩膀不要聳起,手肘不要夾緊身體,左手拇指必須活動自如,力量能夠掌 握得當,舌頭應直接輕放在上顎靠近前排牙齒前端,並將直笛輕含在像 “wu"的口形之間(Kersten,1999)。 二、運氣 Linde(1995)認為直笛演奏時,最重要的是呼吸的控制。Dinn(1965) 則認為直笛吹奏的呼吸法和唱歌的腹式呼吸是相同的,其祕訣在於快速吸氣 並保持吐氣均勻,使直笛持續發音和保持音高一致(引自吳淑娟,1997), 可見直笛運氣的重要。在進行直笛運氣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用想像的方 式,當舌尖放下的同時,想像如打保齡球時球往前滾動,使氣流穩定,也可 用小紙片練習(翁奉斌,1995)。同時為了使吸氣和吹氣時,氣流保持均勻

(26)

而穩定,吹低音域時,口內空間張大,氣流柔和寬厚;吹高音域時,則口內 空間縮小,嘴唇稍加壓力,吐氣細而快(林明輝,1995)。 三、運舌 直笛的發音及止音是靠運舌來控制的 (范儉民,1990)。運舌的要領為: 將舌面往上提到適當位置,舌尖輕點上牙齦,並作放上放下短距離的移動來 練習,當上下牙齒輕碰在一起時,以讀「ㄌ」或「ㄉ」的方式,把直笛吹嘴 含在雙唇間(翁奉斌,1995)。直笛的運舌方法可分為單吐法、雙吐法和三 吐法三種。單吐法適用於不同音域用不同的發音法,例如吹低音域時應以 “ta"音吹奏,中音域時以“do"音吹奏,而高音域時以“du"音吹奏。雙 吐法乃適用於快速音符連續不斷時,以舌頭作出“tk"的連續快速的動作。 而三吐法則適用於演奏快節奏,是單吐與雙吐交互使用,例如“ttk"或 “tkt"(林明輝,1995)。 四、運指 靈活而放鬆的運指是吹奏直笛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何榮華,2007)。 運指的要領為手指按孔時,要用皮膚觸覺去感覺圓形的孔,而非低頭用眼去 看(Anastasio,1994)。正確的運指部位是使用指腹而非指尖,用指腹將指 孔蓋住,從手指關節到手腕、手臂與肩膀都要放鬆,應平穩自然且有彈性 (郭 惠嫺,1997)。手指關節微彎隆起,不可過度用力而下凹,手背要儘量放鬆, 使手指能靈活運動,按、放時手指位置不可太高,使換音迅速而正確(邱家 麟,1985)。運指練習時可使用無聲的練習指法(直笛不發出聲音),把注 意力集中於手指運動,分別練習每隻手的指法,用規則的節奏,讓運指與運 舌分開練習(何榮華,2007)。 直笛運指方式又可分為英式指法和德式指法。Dolmetsch與其子仿造出

(27)

「巴洛克直笛」,以英式直笛的指法吹奏即英式指法,又稱巴洛克式指法 (O' Kelly, 1990)。Harlan改變指孔的位置和大小,簡化直笛基本音階的指法, 使學校兒童更容易吹奏,於是產生德式直笛與德式指法(蔡曄琳,2005)。 一般市售的塑膠直笛多為英式直笛,但仍有德式直笛流通,有些會標示「德 式」或「英式」,若無標示時也可以從「第五孔」(正面由上往下數)大小 做為區分,第五孔較大者為英式,較小者為德式,建議教學時應配合運指法 進行直笛種類的選用(何榮華,2007)。 五、發音法 直笛的發音法,是把運舌和送氣的方式變換運用,以表現不同的音樂。 Linde(1962)認為直笛有四種基本的發聲方式:非圓滑奏(Non-legato)、 圓滑奏(Legato)、持續奏(Portato)、斷奏(Staccato)(引自吳淑娟, 1997)。非圓滑奏指吹奏時音節彼此稍稍分開一些,實際上比原來的音符的 時值短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這種運舌法是直笛運舌的最基本方式。圓滑奏 指兩個音或更多音由一個圓滑線連在一起,只有第一個音用舌,由最後一個 音用舌頭結束。持續奏指在長音上呼吸氣流是持續的,以一個輕、無壓力的 運舌動作打斷,結束一個音的舌部運動和開始下一個音的運舌是同時並存 的。而斷奏則是舌頭在再次阻斷氣流前很快地離開齒槽,舌頭動作越快,音 就越短,斷奏音的長短不取決於音符的時值,而是其簡短休止符長度(引自 何榮華,2007)。 此外,直笛教學非常適合與其他音樂教學法配合實施,例如奧福音樂教 學法(Orff)或柯大宜教學法(Kodaly)。在奧福音樂教育中直笛教學是不可或 缺的項目,因為直笛攜帶方便,無論課中、課後,或是在家裡,隨時隨地都 可以練習,同時由於直笛音色美妙,更能在奧福的敲擊樂器之外,增添悠遠 而綺麗的旋律(蘇恩世,1972)。直笛在奧福教學法中的運用包含:1.運用

(28)

直笛家族樂器來說明標準的記譜法,如:譜號、節奏、音高等。2.運用直笛 作為樂器合奏中的主要高音聲部。3.運用直笛從事即興創作教學。4.教師運 用直笛即興吹奏,作為學生學習樂器時的伴奏聲部,藉此增加音響的變化與 音樂的趣味性(王玉娟,2004)。楊文碩(2003)認為柯大宜教學法中直笛 是重要的一項教學課程,因為柯大宜教學法雖以歌唱教學為主,但是在歌唱 教學中直笛可以扮演輔助工具的重要角色。在柯大宜教學法,直笛教學常作 為變聲期學生的歌唱代替工具,因為直笛的音色與人聲相近,是學生在變聲 期最好的歌唱代替樂器,用直笛吹奏代替歌唱,可解決學生在變聲期聲音沙 啞,而不願開口的問題。另外,直笛質輕價廉、攜帶方便、容易學習,可以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習得基本吹奏表演能力,讓學生得到成就感(引自楊文 碩,2004)。因此,國小直笛教學除了單獨實施外,亦可融入奧福的敲擊樂 器或柯大宜的歌唱教學中,來增加學生直笛吹奏表演機會,進而提升學生直 笛學習的興趣。

參、國小直笛教學的評量方法

直笛教學評量方法一般是採用評定量表來進行。評定量表通常包括一組 計分指引來詳細地評量學生的成果,它是以具體和明確的方式告訴學生教育 的目標和應該達成的組成部份(Doherty, 2000)。評定量表的設計必須包 含不同的評量方向和標準,若依評量的方式來分,可分為連續性評量和添加 式評量兩大類(Lange, 1999)。Lange認為要先訂定學生所要達成的每個評 量方向和標準,然後使用評定量表聽每個學生的表演和檢查學生所達到的每 個評量標準而給予分數。Doherty(2000)編製一套直笛測驗工具,用來評 量美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高音直笛表演技能力,研究結果顯示這種評量工具 是相當可信,實際應用在評量國小三年級學生直笛表現技能上,結果發現除

(29)

了能幫助老師監督每一位學生在團體學習時的成就之外,並且使學生能確實 的了解老師所期待的是什麼,而幫助學生促進他們的直笛演奏技巧,增進學 習效果(引自徐千智,2003)。 謝苑玫(2002)指出直笛的吹奏評量必須統整運氣、運指、運舌三方面 的技能,並加上敏銳的聽覺校正,才能以優美的聲音流利且準確地吹奏直 笛,因而編製「直笛吹奏評量表」,並且認為使用此評量表使學生能掌握學 習的重點,能讓學生參與以進行有目的的欣賞活動。而許芳禎(2004)則參 考謝苑玫的「直笛吹奏評量表」,修改成為「直笛(吹奏)學習成就測驗」。 本成就測驗包含「背譜(熟稔度)」、「各音開始皆有適切運舌,並吹足音 長」、「緩而飽滿運氣,使直笛發出優美的音色」、「手指孔按滿,沒發出 怪聲音」、「節奏準確度」等五項指標,評量方法為老師依據學生吹奏表現 情形,分別在五項指標上勾選評定,每項指標最低得一分,最高得五分。 上述各種直笛吹奏評量表的評分方式雖然大致相同,但研究者認為許芳 禎編製之「直笛(吹奏)學習成就測驗」能依據直笛教學內容,分項評定學 生「記譜」、「運舌」、「運氣」、「運指」和「節奏」的學習成績,較能 符合目前國小直笛教學評量的需要,值得參考使用。

肆、我國國小直笛教學研究

研究者以「直笛教學」關鍵字查詢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結果發現國 內有關直笛教學的碩士論文有十五篇,其中國小直笛教學有九篇,國中直笛 教學有五篇,高職直笛教學部份有一篇,博士論文方面尚無以直笛教學為研 究主題者。本研究聚焦於國小直笛教學,因此研究者僅將與國小直笛教學有 關的九篇碩士論文,依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發現三個向度整理分析, 如表2-1-1。

(30)

表2-1-1 國內直笛教學實徵研究摘要表(研究者整理) 研究者 研究方向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康馨如 (2001) 直笛音樂教學 行動研究法 以直笛作為音樂教學工具,學生 比較喜歡吹奏直笛,在運指、運 舌與運氣方面有進步,學生上課 比較專注與投入,在音感、認譜、 歌唱、創作與欣賞等方面有進步。 李琴娟 (2002) 遊戲化直笛課程 準實驗研究法 採用2(課程)x 2(年 級)x2(性別)三因子實驗 設計 接受遊戲化直笛課程的學生,其 直笛吹奏能力及音樂成就皆明顯 高於接受南一版直笛課程的學 生。 徐千智 (2003) 教師直笛教學認知 與實施現況 調查研究法 高雄市音樂教師將直笛納入「藝 術與人文」課程中之比率顯著的 高於高雄縣與屏東縣;音樂教師 對於直笛教學價值功能的認知與 直笛在音樂成績評量的比例上有 顯著的正相關。 楊文碩 (2004) 音感及節奏能力 準實驗研究法 直笛教學能力與直笛吹奏能力, 是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直 笛是很好且重要的教學輔助工 具;參與直笛教學的進修與研習 對音樂教師是必要的。 王玉娟 (2004) 以評分規程實施同 儕互評 準實驗研究法(僅後測設 計) 一、使用評分規程無法有效建立 國小高年級學童良好的學習態 度,及自發主動的學習行為。二、 在直笛教學評量中,採用評分規 程評分的評分者間信度具一致 性。 許芳禎 (2004) 資訊科技融入直笛 教學 準實驗研究法 一、資訊科技融入直笛教學能有 效提升國小學童之直笛學習成就 與直笛學習態度。二、不同學習 型態(聽覺、視覺、觸覺偏好) 強之國小學童在直笛知識測驗上 的表現顯著優於偏好弱之國小學 童。 (接下頁)

(31)

表 2-1-1 (承上頁) 許家琪 (2006) 遊戲式直笛教學 準實驗研究法 一、遊戲式直笛教學對學童直笛 吹奏的姿勢、運氣、運指、運舌、 音準、節奏、以及整體表現上皆 有幫助且顯著差異。二、遊戲式 直笛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在直笛 合奏時之能力與表現。 顏柏全 (2006) 直笛教學現況調查 問卷調查法 一、不同背景的雲林縣國小音樂 教師對於直笛教學價值與功能的 認知沒有顯著差異。二、雲林縣 音樂教師經常實施直笛的圓滑與 斷奏練習、直笛的重奏與合奏練 習、 直笛與其他樂器的合奏、用 直笛輔助音樂基本練習、運用網 路資源輔助直笛教學、欣賞直笛 樂曲以及指導學生保養直笛的方 法。三、不同背景(年齡、畢業 科系、音樂教學年資、職別)的 國小音樂教師對於直笛教材內容 認知沒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羅惠芬 (2006) 教師參與直笛團調 查研究 問卷調查法 一、教師因為教學需要而參與教 師直笛團。二、教師因參加教師 直笛團更能學習到直笛教學技 巧。三、教師因參加教師直笛團 能夠學以致用。 蘇貞夙 (2006) 直笛教學對節奏表 現之研究 準實驗設計法 一、接受實驗教學的學生在擊拍 穩定能力的表現優於一般學生。 二、接受實驗教學的學生在直笛 吹奏技巧表現方面優於一般學 生。三、有七成學生認為自己在 節奏表現方面有進步,而有八成 的學生認為自己在直笛吹奏方面 有進步。四、高達九成的學生認 為實驗教學對節奏學習有幫助, 而有八成的學生認為對直笛學習 有幫助。

(32)

伍、國小直笛教學文獻對本研究之啟示

研究者分析國小直笛教學文獻發現,直笛具有攜帶方便、價格便宜、音 色優美、適合獨奏或合奏等多項優點,其音樂教育價值極高,同時直笛教學 除了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感、節奏、旋律、認譜、歌唱、創作與欣賞能力, 外,更可以融入陶冶學生品性、健全人格發展等附加教育功能,來達成國小 音樂課程的教育目標,非常適合作為學童音樂學習的啟蒙器樂。然而,隨著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音樂授課節數的減少,直笛教學面臨了教學時間不 足、教師無法在有限教學時間內教完全部教材、學生練習連奏與持續奏運舌 機會太少、教師示範吹奏欣賞教材困難等問題(康馨如,2002),加上學生 人數太多、無法兼顧個別差異等傳統班級教學的限制,以致學生直笛學習是 否能達到預期成效,在在令人感到憂心疑慮。 此外,徐照麗(2006)主張國中小藝文課程的技法,是為了鼓勵學生表 達他經由觀察與思考而產生的意象內涵,對學生表現藝術形式的評價,是取 決於學生所表現的意象內涵,而非它的形式。研究者認為,教導孩子學習奏 直笛必須掌握此原則,直笛的學習並非只是單純的練習吹奏技巧而已,直笛 教學若是過度偏重反覆性的吹奏練習,缺少了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與思考來產 生意象內涵的學習歷程,最終可能只有訓練出「直笛吹奏匠」,難以培育學 童成為優秀的「直笛演奏家」。因此,在直笛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才能跳 脫「訓練師」的角色,破除過度重視「訓練」的窠臼與迷思,是提升直笛教 學效能無可避免必須正視的課題。倘若教師進行直笛教學時,使用電腦輔助 直笛教學軟體做為輔助教材,利用電腦多媒體豐富的影音效果,與網際網路 方便傳播使用的特質,來啟發學童透過「觀察」、「欣賞」等學習歷程,應 可有效提高學生直笛學習興趣與態度,進而提升學生的直笛學習成效。然

(33)

而,實際成效如何尚待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加以證實,此為研究者深感興趣, 亦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

隨著電腦科技的發達,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日益受到重視。國外 學者專家常用「電腦整合教學(computer integrated struction)」或「科 技整合 (technology integration)」 來強調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的重要性, 探究如何使用資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中,並且將科技整合列為課程統整 (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一項重要主題。在國內,資訊融入教學則是 九年一貫課程教育改革重點,也是目前教育部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以 下分別就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資訊融入直笛教學研 究進行相關文獻的探究。

壹、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

「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為何?國內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觀點加以闡釋, 研究者整理國內學者對資訊融入教學定義的看法,如表2-1-1。

(34)

表2-2-1 資訊融入教學定義摘要表(研究者整理) 研究者 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 王曉璿 (1999) 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學生特性,並配合教學內容及環境,再結合電腦將資訊科技應 用在整個教學環節上,快速、有效地完成教學活動。 張國恩 (1999) 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於課堂教學上和課後活動上,用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能 力、主動探索與研究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和終身學 習。 顏龍源 (2000) 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所用的各項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的、適切的置入各科教 與學的各個環節。 何榮桂 藍玉如 (2000) 「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可分為三類:利用資訊科技作為呈現學習材料的媒介、 資訊科技為一種學習的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視學生為學習的夥伴。 王全世 (2000) 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 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日常教學活動中的一部份,並且延伸地 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method)或一種程序(process),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 尋找問題的解答。 尹玫君 (2001) 指各領域使用電腦為輔助學習的工具,藉以拓展學生學習領域的範疇,進而培養學 生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增加學生的學習效果。 何榮桂 (200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乃是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在適當的時機運用資訊科技輔 助教學,以提昇學習效果。 邱志忠 (2002) 教師以資訊科技為教學輔助工具,充份運用資訊科技的特性,使教學準備更快速、 教學活動更活潑、教學評量更多樣化,以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邱瓊惠 (2002) 利用資訊科技與學習領域的教學整合,提高學生對該領域的興趣與學習成效,同時 增進其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迅速擷取有用的資料幫助其解決問題。 徐新逸 吳佩謹 (2002) 教師教學時配合授課內容與教學策略之所需,應用電腦多媒體網路的特性,將資訊 科技視之為教學工具,而教師則使用電腦以便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溫嘉榮 (2003) 認為資訊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成為師生一 項不可或缺教學與學習工具,並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活動的一部 分,且能延伸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或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地點來尋找問題的 解答。 王秋錳 (2004)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為教師將資訊科技運用並整合於各學科教材與教法的一種教學方 式,使教學活動更加有意義且多元化,增加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提昇學生學習興趣, 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學習。 (接下頁)

(35)

表 2-2-1 (承上頁) 謝苑玫 陳虹百 (2004a) 將電腦多媒體或網路科技,利用其具有資料數位化、影音聲光多重刺激、易於存取 編輯、快速處理、便於溝通互動、能夠透過網路系統傳輸等特質,運用於教師課堂 之中,除了使資訊科技成為課程的一部份來協助教師進行教學外,並透過其不受時 間、地點、形式的特質,幫助學生更有效的達成學習的目標。 徐新逸 吳琬瑩 陳人慧 (2004) 教師應用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科學方式,以達成學習目標,且至少需達成增進老師教 學效能與效率、提供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以便提升學生高層次學習能力等目標。 林宏隆 (2004) 資訊融入教學乃意在藉資訊科技(如電腦、網際網路等)的強大功能作為輔助學習 的工具,由教師融入在課程設計中,以達到讓學生除具備基本資訊素養外,更能利 用各種資訊科技作為工具進行學習。 研究者綜合上述學者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看法,歸納得到以下幾 點結論: 一、資訊融入教學指教師整合各種資源與媒體,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 程、教材與教學中,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 二、資訊科技是教學的輔助工具,其目的並非用來取代老師的角色及地 位。資訊融入教學是要幫助老師更順利、有效地達到教學的目標。 三、資訊融入教學的精神在於提高學生對該學科領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 成效。 四、資訊融入教學強調資訊科技與學科間的緊密關連,教學的主軸在學 科本身,而非資訊科技技能的學習。 五、資訊融入的方式應視學科教學實際需求與目標而定,不可捨本逐 末,陷入「為了資訊融入,而資訊融入」的迷思。

(36)

貳、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

關於資訊融入教學之方式,概略可分為以下幾種:

根據Wang and Li的研究,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可分為下列五個等 級,從等級0到等級4: 1.無(等級0):教學中沒有使用任何的資訊科技;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未 扮演任何角色。 2.分離(等級1):資訊科技被用來教學生如何使用資訊科技;資訊科技 與其他課程內容沒有連結,或連結性很低。 3.補充(等級2):師生偶而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與學習;資訊科技在既 有的教學活動中視為補充的角色。 4.支援(等級3):在大部分學習活動中需要用到資訊科技;資訊科技在 教學中扮演著支援的角色。 5.整合(等級4):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很自然地使用資訊科技來 教學與學習;資訊科技被延伸地視為一項工具、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 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Wang and Li,2000) 。

Moersch(1995)以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程度來界定,將資訊融 入教學程度分為:未使用 (no use)、覺察(awareness)、探索(exploration)、 注入(infusion)、整合(integration)、擴展(expansion)及精練(refinement) 等七個層級,此七層級意指: 1.未使用(no use):教師以傳統的書寫、講述等方式來進行課程,教 學之中未使用任何資訊科技工具。 2.覺察(awareness):教師雖接觸過電腦相關的課程,但並未將學習到的 資訊相關技能運用於教學之中。教師對於資訊科技的使用只

(37)

停留在「知覺」的層面。 3.探索(exploration):教師在教學中已有應用資訊科技,作為教學的延 伸或補充學習,例如使用教學光碟、運用多媒體互動光碟、 操作CAI軟體、指導學生瀏覽網頁資訊等。 4.注入(infusion):教師在教學中能有效的應用各種資訊科技工具,例 如使用教學提示機、單槍投影機、數位相機,搜尋整理網路 資料,利用檔案傳輸或電子郵件等來傳遞資料、使用試算表 軟體進行計算統計等。 5.整合(integration):教師能針對主題課程蒐集可用的資訊媒材,整 理成為教材資料庫,並能藉由網際網路與同儕進行分享。 6.擴展(expansion):教師不僅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資訊科技,亦能引導 學生課後主動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各種問題,或與進行國際性 學術、機關團體間的合作交流。 7.精練(refinement):教師引導學生透過資訊科技工具,進行主題式的 學習,資訊軟硬體不再是單純地操弄使用,而是被利用來統 整運用以解決一些特定的問題。 徐新逸、王培卉(2004)以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程度來區分, 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有以下十類: 1. 以講義、黑板或投影機為主要教學資源。 2. 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設備、CAI 來輔助教學。 3. 在教學中使用試算表來輔助教學。 4. 使用電腦軟體編寫課程講義、製作教學投影片。 5. 使用電腦網路與校外人士進行資源、教學分享。 6. 利用電腦科技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 7. 利用電腦科技將真實世界之情境融入教學中。

(38)

8. 引導學生經由電腦科技與研究機構、企業組織進行合作學習。 9. 要求學生使用電腦網路查看授課大綱、上課資料、教師公告或作業 上傳。 10.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並提供網路式專題學習活動。 張國恩(1999)研究發現,一般教師利用資訊科技呈現教材的常用方式 為:電腦簡報、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網際網路資源等。何榮桂、顏永進(2001) 則提出六種資訊融入方式,包括資訊探索與整理、科技產品的運用、心智工 具的運用、透過網路的合作學習、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資訊科技融入學習 評量等,說明如下: 1.資訊探索與整理:這是一個最簡單的策略,就是老師提出一個問題或 主題,然後要求學生利用資訊或網路科技搜尋與主題或問題有關的資料,完 成主題或問題所要探索的相關課題。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整理與處理資 訊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科技產品的運用:讓學生有機會運用科技產品(如數位相機、投影機 等)進行學習,讓學生有機會學會使用科技產品及相關的知識。 3.心智工具的運用:心智工具(mindtools)包括試算表、資料庫、專家 系統、多媒體、程式語言等軟體或工具,可以促進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以 反映其對知識概念的理解程度。 4.透過網路的合作學習:利用e-mail、web 等網路溝通媒介,進行班際、 校際甚至跨越國界的學習活動。網路學習是目前學習的重要趨勢,但此種學 習方式除了知識的學習外,更適用於溝通以及表達能力的訓練。

(39)

5.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由教師提出一個模擬真實情境的問題,培養學 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以往傳統教學較欠缺的部分,頗值 得提倡。 6.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評量:善用資訊易於存取的特性,才能進行有效的 學習評量。例如多元評量中的檔案評量、歷程評量或學生互評等(教育部, 2001)。藉著資訊科技的運用,將使得學習評量更容易實施(何榮桂、顏永進, 2001)。

參、資訊融入直笛教學研究

研究者整理資訊融入直笛教學相關研究發現,資訊融入直笛教學對提升 學生的直笛學習成效,已有下述幾項研究支持: 一、增進演奏能力 Diehl(1971,1973)曾以25名具中等管樂吹奏能力的初中學生為研究對 象,進行電腦輔助樂器教學並評估其成效結果發現,電腦輔助樂器學教學確 實能增進學生演奏的技能,對於學生在樂曲詮釋及節奏能力方面有所助益, 尤其在樂句(phrasing)處理成效上更為顯著。 二、提升認譜能力 Ginger(2001)利用「Rainbow solfege」軟體進行資訊融入直笛教學 研究,引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認譜能力,搭配曲調、和聲與節奏形式等聽辨 能力教學,並且結合奧福器樂教學(如木琴、音磚、直笛等)及歌唱教學, 結果發現資訊融入直笛教學對學生認譜能力有幫助,學生聽辨能力亦獲得提 升。

(40)

三、輔助直笛合奏教學 以電腦多媒體輔助直笛合奏教學研究結果發現,配合電腦多媒體及輔助 教具進行直笛教學,可以縮短學生在音樂及直笛合奏之學習的練習時間,吸 引多數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直笛自學意願,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楊淑 茹,2002)。另外,楊麗雪(2003)研究運用電腦輔助進行直笛合奏教學也 發現,「電腦輔助直笛合奏教學」的學習成效優於「傳統直笛合奏」,透過電 腦輔助教學能提升學生音樂基本能力與直笛合奏技巧,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 學習態度,同時發現學生對於電腦輔助直笛合奏教學之「數位化教材」接受 度頗高。 四、提升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 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直笛教學能有效提升國小學童的直笛學習成就 與學習態度 (許芳禎,2004)。其次,資訊科技融入直笛教學對不同學習型 態之國小學童在直笛知識測驗表現達到顯著差異,在直笛吹奏的表現則未達 顯著差異。另外,發現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國小學童多數對資訊科技融 入直笛學習持有積極正向的意見與態度。 五、直笛吹奏評量 Percival等人研究指出,運用電腦輔助教學系統 (Computer-Asisted Musical Instrument Tutoring)教導學生進行樂器學習明顯與一般學科的學 習(如數學)不同,因為樂器的學習並非如數學問題般有明確的答案,可交由 電腦直接判讀學習結果的正誤,因此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系統的設計絕非「取 代」音樂教師,而應朝向輔助教師教學、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增進學習興趣 動機等三個層面進行。直笛吹奏的學習包含身體姿勢、運氣、運舌、運指等

(41)

一連串細微動作,Percival據此設計發展一套名為VEMUS的評量系統,提供 學生依個人程度進行每日練習(Daily Practice),此系統運用人工智慧技術 提供即時(Realtime)和非即時(Non-realtime)兩種視覺化回饋

(Visualization Feedback),研究發現的確可以增進學生直笛學習的效果 (Percival, Wang, Tzanetakis,2007)。VEMUS系統運作模式如圖2-3-1。

肆、資訊融入教學對本研究之啟示

研究者歸納文獻資料發現,資訊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視為一個方法 或一種程序,整合各種資源與媒體,把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 在任何時間、地點,運用資訊科技來輔助師生的學習,使學生能從事有意義 的學習活動。而教師將資訊融入教學成為課程學習活動的一部分,可以讓教 師教學準備更快速、教學活動更活潑、教學評量更多樣,更順利地達到教學 目標。同時,資訊融入教學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增進學 Realtime Non-realtime  Listen / Analyze  Adjust body  Memory  Repeat exercise or  Begin new exercise  圖 2-3-1 VEMUS 系統運作模式示意圖

(42)

生資訊應用能力,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因此,資訊融入教學不但呼應了 教育改革課程整統的理念,能將各學科領域教學與資訊科技緊密融合,更是 一種注重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的優良教學方式。在直笛教學方面,運 用資訊融入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教學,提高學生演奏、認譜、合奏、演唱、創 作能力的學習成效,並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態度,相當值得音樂教育工作者 努力推廣。研究者認為,在資訊設備日益普及和網路服務漸趨成熟等有利條 件下,資訊融入教學在未來學習領域的應用,應該受到更廣泛的重視與研 究。因此,除了以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觀點進行研究外,為了統整 知識的學習與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嘗試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在學習 過程中運用資訊科技來輔助學習,提升資訊媒材的操作能力,進行主動建構 探索學習,應是可行且值得重視研究的方向,然而實際成效如何,研究者深 感興趣,期望能透過實務教學研究加以檢驗證實。

第三節 資訊協同教學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載明「學習領域之實施應以統整、協 同教學為原則」(教育部,2000a)。九年一貫課程核心理念強調課程統整概 念,因此將數量繁多的分科科目合併統整成為「學習領域」。進行統整教學 教學上,強調尋求相近知識領域教師共謀「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以 組織協同教學團隊的方式進行教學,達到統整教師專長領域知識,授予學生 連貫且關連知能的目標。以下分別就協同教學的意義、協同教學的特性、協 同教學的模式、協同教學的功能與協同教學的研究加以論述。

(43)

壹、協同教學的意義

Singer(1964)認為協同教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教師,可以有或沒有協 助者,有一段共同的計畫課程、教學策略、評鑑方法,去準備一班或更多班 學生的學習,有共同的教學時刻表,和共同的小組教學場地(引自 Buckley, 2000)。J.T.Shaplin 闡釋協同教學指出:「所謂協同教學是一種教學組織型 式,在二個以上教師的合作下,負責擔任同一群組學生的全部教學或其主要 部分」(轉引自張清濱,1999)。Fogarty 和 Stoehr(1995)一致指出教師團 隊應該儘量包含不同專長的教師所組成,同時,團隊若需要諮詢特別的問題 要或對於特定課程內容有教學想法時,他們也可以請其他團隊的專家加入, 此種見解明確指出跨團隊合作的可行性。Buckley 詮釋協同教學是:「包含 一組教學人員,有目的的工作合作協助學生學習。」一個團隊教師一起設計 課程、教學計劃和評鑑學生學習,教師彼此分享觀點、辨證,甚至挑戰學生 何者為正確。(Buckley, 2000)。 毛連塭(1965)認為協同教學就是把校內各種人力資源,依照個別的興 趣和專長加以編組,組成教學團隊,依據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及教材內容等 共同合作擬定教學計劃,並落實於教學之中。此外,林進材(1999)亦指出 協同教學是一種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它藉由教學人員按專長組成教學 團隊,進而擬定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活動與進行教學與評鑑。張清濱(2001) 更明確指出教學團隊的組成份子通常包含資深教師、教師、實習教師、視聽 教育人員、圖書館人員及助手等人員,透過這些人的通力合作,完成教學活 動。另外邱惜玄(2001)認為協同教學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為了 實現某一共同目標,組成教學團隊,共同合作設計一個或數個學習領域之教 學活動,每位教師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個人專長,以發揮最好的教學效果,協

(44)

助學生對課程保持高度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快樂且恰如其分的學習和 成長」。蕭福生(2001)則是指出團隊中的教師們不但可以一起為課程規劃 目標、設計教學大綱、準備教案、教導學生和評量學生學習成就而努力合作。 而且他們也可以彼此分享觀念,彼此討論,決定那種方式是正確的,並研擬 出具有直接參與、探索、解釋、熟能生巧、評估等特性的教學內容。林雅萍 (2003) 指協同教學即是由教師、視聽人員、圖書館人員、行政人員等組成 教學團(Teaching Team),配合個人專長,運用教學媒體、教學空間,共同 規劃與發展課程,提供學生學習的機會,完成某單元或主題的教學活動,並 實施評鑑的一種教學模式。 綜合學者論點,「協同教學」在於強調教師群的合作,其意涵在於整合 發揮教師的專長,建立 「目標導向」 的專業關係,期能有效運用現有的環境, 規劃與善用教材、教具,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及多元的評量方式,其目的不 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更著重學生學習型態的創新,使學生在活潑的教學情 境中,得到豐富的知能並培養健全的人格,並可達成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 「適 性教學」目標。

貳、協同教學的特性

依據協同教學的意義,可以發現協同教學是:一、教師在同樣學生群組 的共同學習當中具有緊密的協同關係。二、是由兩人或兩人以上的教師所構 成。三、在學生的分配、時間的分配、分組的調配、或空間的配置等,是多 樣、多變化的。鄭博真(2002)根據李園會(2000)及李坤崇(2001),比 較「協同教學法與單獨教學法」的結果,分析協同教學的意義與要素,彙整 「協同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如表 2-3-1:

(45)

表 2-3-1 協同教學與傳統教學比較表 傳統教學法 協同教學法 教師組織 教師負責自已的班級,組織較為固定。 教師和其他成員組成教學小組,以團隊方 式達成目標,組織較為彈性。 教師互動 教師固守班級王國,相當孤立。 教師積極溝通互動,合作教學。 教師專業 教師單打獨鬥,專業難以完全發揮,且無 法增進自已的專業成長。 專業可以充分發揮,並可增進自已的專業 成長。 教師分工 無法發揮協力分工功能,只對特定班級或 固定的學科做分工。 可充分發揮協同分工的功能,進行學科、 教材、角色或業務的分擔。 教學計畫 配合學校進度,教師自行訂定。 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訂定。 教材選擇 大部分選擇現有坊間教材。 小組成員可自由調整安排,強調課程統 整。 教學方式 大多以包班制或部分科任為主,教學過程 各個教師自已決定,教學難以多樣化。 小組成員共同分擔所有科目及所有教學 活動,教學較多樣化。 教學評量 班級教師及科任教師各自負責。 小組成員共同決定評量方式,可採多元評 量。 教學團體 以三十五人左右組成固定班級。 依教學目標和教學法,學生可彈性組合。 時間安排 每節四十分鐘。 每節時間可彈性安排。 時間空間 一班一間教室,有時利用專科教室。 常使用多樣化的空間,並彈性安排。 教學品質 難以顧及個別差異,對資優或智能較低學 生無法獲得最佳教育。 強調適性教育,重視個別差異,每個學生 獲得最好的教育。 志工參與 教師自行遴選志工,未受普遍重視。 為增加教師人手,將志工納入組織,學校 需要建立一套志工制度。 資料來源:協同教學基本概念實務和研究,(頁 24),鄭博真,2002,復文。 總結而言,協同教學具有下列特點:一、多樣性:不同的教師提供學生 不同的經驗,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面對問題,思考問題。二、專業性: 教師各有所長,依教師的專長排課,學生同時可吸收教師最擅長的部分。三、 統整性:不論單科或跨科,教師可把零星的、片段的概念或知識予以整合, 成為有系統的、完整的概念或知識。四、個別性:教學過程可由大班教學到 小組討論再到獨立學習,可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學習。五、合作性:以往的教 學型態大多是任課教師獨力作戰,唱獨角戲。協同教學則不然,它動員有關

(46)

教學人員,互相搭配,合力完成教學活動,充分發揮教學團隊的精神。是以, 本研究採用協同教學方式進行,突破過去資訊融入直笛教學研究之限制,發 揮協同教學之多樣性、專業性、統整性、個別性與合作性等優點,期能使學 生在直笛學習時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參、協同教學的模式

張清濱和陳炎清(1999)認為協同教學有五種方式: 一、單科協同:擔任同年級同一學科領域的教師,共同討論設計教材, 依專長分配工作以進行教學。 二、多科協同:兩個學科領域或兩個以上學科領域之間的協同教學。如 語文、自然與社會科教師共同指導學生。 三、跨校協同:甲乙兩校若缺師資,則可互相支援、互補有無。 四、循環式協同:教師專長不一,對於任教學科不見得完全勝任,如體 育科教師可能只擅長球類中的一、二項,因此教師可採循環式協同 教學,就教師專長選項依序進行,但循環教學班級的班級,必須課 表調整為同一時段。 五、主題式協同:針對某一主題進行主題統整的協同教學,由各科教師 找尋相關資訊,傳授相關知識,使學生由多位教師身上學到完整的 知識。 教育部(2001)在「教學創新及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列舉協同教學模 式有四種: 一、班群教學:由多班級、多位教師組成教學團,教師可針對課程設計、 教具製作、教學活動、評量等進行分工,並進行跨班級的指導。

(47)

二、循環教學:在同一領域或科目的教學,由多位教師分工,教師群對 於參與循環教學的各班級輪流進行固定領域、固定單元教學與指 導。 三、交換教學:由二位或多位師依專長之不同,就領域、科目或單元交 換班級教學,以彌補自身不足並增加教學活動之多元性。 四、能力分組教學:將若干班級學生混合,依學生能力或程度差異進行 組,教師分工依各組學生的不同需要進行適性的指導,以適應學習 型態或發展速度上的個別差異。 依據上述協同教學模式之分類,本研究屬於多科協同教學模式,由研究 者(資訊教師)與三位音樂教師(賴老師、楊老師與李老師)組成「協同教 學團隊」,共同進行資訊協同直笛教學課程之設計、教學與評鑑,針對小三 學生直笛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進行研究,以探究協同教學中學生運用資訊科 技輔助直笛的學習成效。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取多科協同教學方式,突 破了以往資訊融入直笛教學研究僅由藝文教師個人進行,缺乏學科領域教師 團隊合作之限制,正是呼應九年一貫課程協同教學理念的教學實證研究。

肆、協同教學的功能

研究者分析協同教學研究發現,依據協同教學在教師專業、學生學習、 學校教育三方面,可以達到以下功能: 一、教師專業 實施協同教學可以增進教師專業與工作滿意度、減少教師壓力與孤立 (Zadra,1998) 。Thompson(1999)發現,協同教學使教師對其教學更有信 心,教學團隊的教師不只討論教學內容與方法,而且更能擴及學生,其班級

數據

表 2-1-1 (承上頁)  許家琪  (2006)  遊戲式直笛教學  準實驗研究法  一、遊戲式直笛教學對學童直笛  吹奏的姿勢、運氣、運指、運舌、  音準、節奏、以及整體表現上皆  有幫助且顯著差異。二、遊戲式  直笛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在直笛  合奏時之能力與表現。  顏柏全  (2006)  直笛教學現況調查  問卷調查法  一、不同背景的雲林縣國小音樂 教師對於直笛教學價值與功能的  認知沒有顯著差異。二、雲林縣  音樂教師經常實施直笛的圓滑與  斷奏練習、直笛的重奏與合奏練  習、 直笛與其他樂
表 2-2-1 (承上頁)  謝苑玫  陳虹百  (2004a)  將電腦多媒體或網路科技,利用其具有資料數位化、影音聲光多重刺激、易於存取 編輯、快速處理、便於溝通互動、能夠透過網路系統傳輸等特質,運用於教師課堂 之中,除了使資訊科技成為課程的一部份來協助教師進行教學外,並透過其不受時  間、地點、形式的特質,幫助學生更有效的達成學習的目標。  徐新逸  吳琬瑩  陳人慧  (2004)  教師應用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科學方式,以達成學習目標,且至少需達成增進老師教 學效能與效率、提供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以便提
表 2-3-1 協同教學與傳統教學比較表  傳統教學法  協同教學法  教師組織  教師負責自已的班級,組織較為固定。  教師和其他成員組成教學小組,以團隊方  式達成目標,組織較為彈性。  教師互動  教師固守班級王國,相當孤立。  教師積極溝通互動,合作教學。  教師專業  教師單打獨鬥,專業難以完全發揮,且無  法增進自已的專業成長。  專業可以充分發揮,並可增進自已的專業 成長。  教師分工  無法發揮協力分工功能,只對特定班級或  固定的學科做分工。  可充分發揮協同分工的功能,進行學科、 教材、
圖 3-1-3 直笛ㄒㄧ  ∕  ㄌㄚ 練習曲操作畫面  畫面左上角部份是教學演示者區塊,演示者說明本單元練習重點(直笛  ㄒㄧ  ∕  ㄌㄚ)。左方中間部份是播放面板,供使用者進行播放、停止、快速  前進、快速倒退、前進一段、後退一段、靜音/播音等操作,並能同步顯示  影片長度。左下角部份是練習曲分段選單,可自行挑選片段或完整曲目播  放,相當方便。右方部份是直笛譜例與音階指法顯示區,畫面會配合吹奏音  符高低,以紅色同步動態顯示,對於視覺偏好或聽覺偏好等不同學習類型的  學生,皆能滿足需求,操作容易、直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

This study discusses thir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growth in mathematics ability through a mathematics curric ulum integrated with problem posing.. By applying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math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decimals division (RIDD) for sixth grade and solve teaching problem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C.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blem pos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seventh grade math class, including cooperative posing and individual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case study are two eighth grad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math game is designed to assist in teaching volume four, chap- ter one of grade eigh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fifth grade children in diagnostic teaching and their changes in scores on fraction word problems test.. Throug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games which has been used in number and calculation instructions for fifth g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