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的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的重要性

一、從營運行銷的觀點

Falk 及 Dierking(1992)從過去研究推估,博物館觀眾年齡層主要分布於 35 歲至 50 歲之間,成人觀眾佔所有觀眾人數的比例,依據博物館類型不同介於 30%~90%不等。在英國,1991 年一項全國性的《博物館目標觀眾群指標研究》

(Target Group Index Research)中顯示,博物館佔最多數的觀眾即是 25 至 44 歲之間 的成人(引自 Hooper-Greenhill, 1994: 55)。

若從國內各大藝術及文化類博物館的觀眾組成來看,臺北市立美術館歷年來 的觀眾調查結果(劉天課,1992;李瑋禎,2003;李斐瑩,2007);國立故宮博物 院(2012)、高雄市立美術館(張凱平,2008)、國立歷史博物館(張婉真、辛治 寧,1997)、朱銘美術館(傅健三,2005)等公私立博物館的觀眾組成,都是以成 人觀眾為大宗。而且參觀博物館對成人觀眾而言,是一種社交活動,許多觀眾是 結伴一起參觀博物館。因此從營運行銷的觀點來看,成人觀眾確實有深入研究的 價值。

二、從展示教育的觀點

Dewey(1938)在《經驗與教育》一書主張「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是由經驗而來」,

但是他亦提出重要的警語:並非所有的經驗皆真正的或同等具有教育性。今日,

博物館界對於「經驗」之於觀眾學習的重要性,已經形成共識。然而,我們必須 明白許多博物館宣稱以「經驗」為基礎,透過展示或教育方案為觀眾精心營造的 學習經驗,並非一定是具有教育性,甚至還可能是 Dewey 所述的「反教育」

(mis-education):

有些經驗是「反教育的」。任何對經驗之繼續成長有阻擾或扭曲效果的經驗都 是「反教育」的。每一個經驗都繼續存活在更進一步的後續經驗中。因此,

一個以經驗為基礎的教育,其中心問題便是去選擇現存經驗的種類,能豐碩 地而且有創造性地繼續存活於後續的經驗之中的那些現存經驗。

(Dewey, 1938: 25;引自林清山譯,1998:8)

Dewey(1938)亦指出,每種經驗就是一種推動力,經驗的價值只能由它所 推動的方向來評斷,而教育者的任務就是看到一種經驗所指引的方向,並認識到 哪些環境有利於引導成長的環境,從中汲取一切有利於建立有價值經驗的事物。

博物館是一個充滿學習刺激的環境,無論是物件、文字、影像、聲光或建築 環境等,往往提供觀眾大量、豐富且新奇的訊息,因此對觀眾而言,學習新的知 識內容是一大挑戰。展示是博物館最基本且最獨特的溝通方式,也是觀眾學習的 主要管道,因此博物館人員的重要任務之一即是為觀眾建構一個適切的展示環 境,引導觀眾在其中產生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三、從績效評量的觀點

過去許多博物館觀眾研究皆指出,博物館觀眾之間的社會互動,在博物館學 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在社會互動的層面中,參觀同伴間彼此對話則是其中 常見的活動之一(Falk & Dierking, 2000; Hein, 1998)。過去許多博物館觀眾研究著 重於觀眾外顯參觀行為,但是觀眾個體及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合作、思考過程、

認知或情意層面的收穫等,皆可透過觀眾對話真實呈現。透過檢視觀眾的學習對 話,可以幫助博物館人員瞭解觀眾如何學習?學習到什麼?為了什麼原因而學 習?在參觀過程中何時學習?發生學習的脈絡是什麼?進而可以診斷展示設計的 缺失,提升博物館觀眾的學習成效。

國內博物館的績效評量制度多強調行政績效,而缺乏全面性博物館收藏、展

示、教育等層面的績效評量,甚至國內有些公立博物館為求增加展示檔次與參觀 人數,常以「超級特展」來衝高年度參觀人數,而犧牲觀眾參觀品質的現象(劉 偉傑,2008)。然而博物館推出展示的檔次、參觀人數的多寡,並無法直接、全 面的證明博物館展示的效能(王啟祥,2009)。范賢娟(2005)亦指出,不能單 單從展示對觀眾的吸引力(attracting power)及持續力(holding power)來界定展 示成功與否,因為許多觀眾與展示產生互動,但是很可能只停留在瀏覽或遊戲的 層次,並未晉升到概念理解。觀眾可能眼到、手到,但是「心」卻未到。若從學 習的角度加以檢視,觀眾之間的對話具體反映觀眾內心所思、所想及所感的歷程,

誠可做為博物館效能的一項指標,藉此評量博物館是否營造出能引導出教育意涵 的展示環境。

四、從觀眾研究的觀點

整體而言,目前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多半聚焦於觀眾參觀過程中的學習行 為,觀眾對話的研究相當缺乏。再者,故宮相關的既有文獻方面,目前故宮內部 實施的年度觀眾意見調查,多為一般性的觀眾人口統計資料及觀眾服務滿意度調 查,屬於基礎性的觀眾研究,尚無學習層面的探討(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而 國內有關故宮觀眾研究的學位論文雖然數量可觀,但亦尚未觸及觀眾的對話。

既有與故宮相關的文獻若依其研究主題,可分為故宮學習資源融入學校參觀 或學校課程之研究(葉貴惠,2005;鍾雯琪,2006;盧奕秀,2008;黃俊中,2008); 或是從觀光遊憩、行銷之角度探討影響觀眾參觀體驗之相關因素(胡蕙霞,1993;

楊沛倫,2003;翁志維,2004;吳儀君,2005;張家文,2006;李鈺翎,2009);

尚有關於觀眾的參觀動線及對於故宮展示空間的利用之探討(黃建彰,2006);

或者是針對觀眾參觀某一特定故宮展示所進行的總結性評量(吳春秀,1996;邢 金俊,2004);或有學者李靜芳(2007)親自以「漫遊者」的閱讀方式,運用符 號學來詮釋國立故宮博物院。截至目前為止,尚無特別針對故宮觀眾參觀展示的 對話進行探究。

目前國內外博物館觀眾對話的研究主要以科學類博物館的互動展示為脈絡,

藝術文化類博物館相關研究則較為缺乏。從國內、外許多研究皆普遍發現科學類 博物館與藝術文化類博物館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差異性,如觀眾組成、觀眾

對於兩者的印象及期待、觀眾的學習型態等皆有所差異(Hoopper-Greenhill, 1994;

許功明、劉幸真,1998),因此探究藝術文化類博物館觀眾的對話確有其必要性。

緣此,本研究將以故宮常設展「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展」(以下簡稱玉器 展)為研究場域,以實徵研究瞭解成人觀眾對話的類型、內容、功能及特徵,並 檢視觀眾對話與展示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而提出促進觀眾對話的策略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