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玉器展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玉器展為例"

Copied!
3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教育組研究所.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瓊花博士. 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之研究— 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玉器展為例.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versations of Adult Museum Visitors: A Case Study of the Jade Exhibition 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研究生:呂憶皖 撰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7 月.

(2) ii.

(3) 誌謝 能完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教育博士學位,首先要感謝恩師陳瓊花教授的 悉心指導,恩師一路鼓勵我、給予我許多精闢的見解與指導,恩師的身教與言教 不僅勉勵我精進學術研究,更讓我學習許多寶貴的待人處世之道,謹致上由衷的 敬意與感謝。再者衷心感謝口試委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王秀雄教授、國 立歷史博物館張譽騰館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黃明月教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李 靜芳副教授於論文口試期間費心審閱、指導與寶貴的意見,使論文更臻完善。謝 謝王師母林寶綉女士常常勉勵我,溫暖的話語每每激勵我的心。 撰寫論文期間,承蒙故宮教育展資處的長官及同事多方支持,使論文順利進 展。此外,要特別感謝美術教育博士班玟玲、佳蓉、敏芳、美慧、家琳等同學的 諸多協助,讓我的論文順利完成。感謝來自不同領域專長的同窗益友,給我新的 啟發與視野,認識你們真好! 在求學的過程,歷經懷孕育兒、工作、課業三頭燒的生活,家人始終是我最 大的支持與鼓勵。感謝父母生養我、教育我、栽培我,一直給我最大的支持,使 我有能力向博士學位挑戰。謝謝先生的鼓勵與體貼,與我一起分擔家務,照顧小 孩。謝謝親愛的妹妹常常為我代禱,與我分享研究的甘苦。兒子、女兒體諒媽媽 休假常常得埋首書堆,現在我終於有時間可以好好陪你們了! 回顧過去從考上博士班一直到通過博士論文口試的過程,感謝天父上帝為我 安排指導教授,巧妙地在最適合的時機為我安排最適合的題目,每當我遭遇研究 瓶頸之際,祂說: 「敬畏上帝是至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當我疲憊想 放棄時,祂說: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 。感謝上帝的恩典,帶領 我雖流淚灑種,但困乏中重新得力,最終順利完成博士論文,享受歡呼收割的喜 樂!. iii.

(4) iv.

(5) 中文摘要 成人觀眾向來是國內外博物館的主力觀眾,而展示是觀眾學習的主要管道, 因此檢視博物館現有展示,並提出建議及改善措施,便成為博物館實務工作的重 要議題。目前國內外以科學博物館家庭團體對話的研究為主,有關藝術文化類博 物館成人觀眾對話缺乏探討,因此有深入研究的價值。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觀眾參觀故宮玉器展的對話類型及其分布情形,分析對 話的內容、功能及特徵,並檢視展示環境脈絡促進對話的成效,據以提出博物館 促進成人觀眾對話的策略與建議。本研究以故宮的玉器常設展為場域,採用立意 取樣,以經常參觀藝術文化類博物館的成人觀眾為對象,共計 20 名,2 人為一 組,形成 10 組成人觀眾團體參與本研究。本研究以非參與觀察法、訪談法收集 質性資料,並運用內容分析法之量化分析,以期能深入解析成人觀眾的對話。 研究結果發現,成人觀眾的對話以知覺對話最多,具備藝術文化背景與否, 對於受訪者在引述、複雜概念、知識連結的表現有顯著影響。再者,綜合各組參 觀過程中的對話資料,發現對話內容可歸納為「知識取向」 、 「審美取向」 、 「個人 連結取向」三種取向。對話所扮演的功能包括「引導並形成雙方共同注意的焦 點」、「交流彼此的想法及感受」、「互相提供學習的鷹架」。各對話類型則具有以 下特徵:知覺對話是對話的起始點;概念對話的深度取決於觀眾的知識背景;連 結對話呈現個人特有的記憶及經驗;策略對話取決於個人的博物館素養;情意對 話是針對文物視覺特質的直覺反應。最後,從玉器展的展示空間、展示媒體及文 物詮釋,檢視展示環境脈絡對於促進對話的成效,提出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的模 式,並針對博物館參觀環境與展示空間、展示設計、文物詮釋、教育推廣等實務 面,分別提出四項促進成人觀眾對話的策略,以及後續研究方向的建議。. 關鍵字:博物館學習、成人觀眾、對話、博物館展示. v.

(6) vi.

(7) 英文摘要 Adults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museum visitors both locally and abroad and exhibitions are visitors' main conduit for learning. This makes the evaluation of exhibitions and provision of recommendation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 vitally important subject for museum staff. Presently, the focu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s on the conversations of family groups in science museums. However, in-depth study of adult visitor conversations for arts and cultural museums also comprises significant research value. 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explore conversation categori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for adult visitors at the Jade Exhibition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nalysis of the conversation content, functions, and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s conducted along with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hysical context of the exhibition to enhance adult visitor conversa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assessment are used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dult visitor conversations. The permanent Jade Exhibition 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s the site for this study. A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is used with adult visitors whom frequently visit art and cultural museums being the object of study. A total of 20 adult visitors, divided into 10 teams with 2 visitors in each group,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is investigation uses a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survey and interviews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and applies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to thoroughly analyze conversations of visitors.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esented that perceptual talk is the type of learning conversation adult visitors engage in the most with responses on quotation, complex concept, and knowledge-connection clearly influenced by the interviewee's personal background in the arts and cultural studies. Furthermore, a synthesis of conversation data from each group reveals three discernible approaches: "knowledge approach," "aesthetic approach," and "personal connection approach." The function of conversations include "the facilitation and formation of a mutually reciprocal focus of attention," "a platform for the mutual exchange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the mutual provision of scaffolding for learning." Each category of conversation contains vii.

(8)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perceptual talk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onversations, the depth of conceptual talk is determined by the visitor's knowledge background, connecting talk presents an individual's unique memories and experiences, strategic talk is determined by an individual's museum literacy, and affective talk is an intuitive response to the visual attributes of the objects. Lastly, the physical context of the exhibition is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e Jade Exhibition floor space, exhibition media,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bjects to enhance adult visitor conversations, and a model of adult visitor converations is propose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dult visitor conversations involve the four aspects of museum environment and exhibition space, exhibition design, interpretation of the objects, and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Suggestions on directions for continued research are also presented.. Keywords: museum learning, adult visitor, conversations, museum exhibition. viii.

(9) 目錄 誌謝…………………………………….……………………....……..…………iii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i 目錄…………………..…………………………………...……………….……ix 附錄……………..……………………………………...……………….……xii 表目錄……………………………………………………...……………..….…..…xiii 圖目錄………………….…………………………………...……………….……x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一、當代博物館教育思潮下的挑戰………..…………………………1 二、學習是博物館的核心經驗……………..…………………………1 三、研究者個人實務經驗的反思……………………………………2 第二節. 研究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的重要性……………………………..…3. 一、從營運行銷的觀點……………………………………………3 二、從展示教育的觀點…………………………………………………3 三、從績效評量的觀點……………..…………………………………4 四、從觀眾研究的觀點…………..……………………………………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一、成人觀眾…………………..………..…….………………………8 二、對話……………………...…………………………………………….8 三、博物館學習脈絡..…………….………….…………………………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ix.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博物館學習理論之探究……….….………...…………………...11. 一、博物館學習理論的取向……………....….……………………...11 二、建構主義與博物館學習……….……...….……………………...15 三、博物館學習脈絡與影響因素…………..…...….………………...17 第二節. 博物館成人觀眾的學習……...……...……………………………...25. 一、成人的定義…...….…………….…………................................25 二、博物館成人觀眾的特性………………………………............26 三、博物館成人觀眾的類型….........….……………………........27 四、國內外博物館成人觀眾研究相關文獻探討……………………....31 第三節. 博物館觀眾對話之探討……..……….………….…...….…………39. 一、博物館觀眾對話相關理論...….……………………………..…..39 二、國內外博物館觀眾對話研究之回顧..….……………………….54 三、小結..….…………….……………………….……………………….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5. 第一節、研究場域…....………………………………………...………..….…65 第二節、研究方法……….………………………………….…………………72 第三節、研究對象……………………………………………………….……..78 第四節、研究流程與架構…...….……………………………………………...81 第五節、研究過程與步驟.………………………..……..……………….……83 第六節、資料處理與分析……..………………………………………….……86.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97. 第一節、對話類型之分析…………………………………………..…….…..98 一、受訪者背景概述……………………………..................................98 x.

(11) 二、各組別參觀時間、停駐及對話情形之分析................................101 三、各組別對話類型之分析……………..…………………............114 四、藝術文化背景組與非藝術文化背景組對話類型之分析................124 五、小結……………..………………….................................................124 第二節、對話內容、功能及特徵之分析.………….………………………133 一、對話內容之分析……….………….........................................133 二、對話功能之分析….………………………………………............206 三、對話類型之特徵….........….…………………...……………........209 四、小結….........….…………….........….………………………........218 第三節、對話與展示環境脈絡之分析…………………..……….……219 一、展示空間………………..………….…………................................219 二、展示媒體…………..….…….…….………………………............221 三、文物詮釋……….……….……….........….……………………........230 四、小結……….……….……….........….……………………........2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45 一、結論………………..……….…………................................245 二、建議…………..…………..…………….….………………….......251. 參考文獻………....….…………………...………………..………………….260. xi.

(12) 附錄 附錄一. 玉器展展件清單………………………….……….………………..272.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285. 附錄三. 基本資料問卷…….…………………………….……………...…286. 附錄四. 觀察紀錄表……………………………………….……………...…287. 附錄五. 對話編碼登錄表範例………………….………………………...…288. 附錄六. 第 1 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289. 附錄七. 第 2 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291. 附錄八. 第 3 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293. 附錄九. 第 4 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295. 附錄十. 第 5 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297. 附錄十一. 第 6 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299. 附錄十二. 第 7 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301. 附錄十三. 第 8 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303. 附錄十四. 第 9 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305. 附錄十五. 第 10 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307. xii.

(13) 表目錄 表2-1. 博物館學習理論在展示及教育活動的應用…….……………...…13. 表2-2. 非 正 式 學 習 與 正 式 學習 的 比 較 … … … … …… . . … … … … … . . . … 1 4. 表2-3. 博 物 館 經 驗 光 譜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表2-4. 影響博物館經驗的十項因素………………….……………...…18. 表2-5. Havighurest成年期各時期的任務發展…….…………………...…25. 表2-6. 博物館觀眾的分類……….……………….……………….....29. 表2-7. 國內藝術與文化類博物館成人觀眾研究一覽表…………….……34. 表2-8. 國內外藝術與文化類博物館成人觀眾發現研究之彙整………………38. 表2-9. 展示內容層次…………………………………….……………...….41. 表2-10. 藝術作品三個層次的意義與內涵…………….…….……………...…49. 表2-11. 藝術鑑賞的程序及重點………………………………………………...51. 表2-12. 與對話或口語互動相關的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一覽表…………...…56. 表3-1. 「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展」單元主題及展示媒體分析……...….70. 表3-2. 訪談題綱…………………….……………….………..………….…76. 表3-3.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對應表………….………...........................81. 表3-4. 調查實施時間彙整表…………….……………………....……..…..84. 表3-5. 參觀對話錄音及訪談資料之編碼符號說明………..……...…..…..86. 表3-6. Allen 對話編碼表…………………………………………..…..…..87. 表3-7. 提問類型及編碼說明表……………………………………………..…..89. 表3-8. 對話編碼表……………………………………………………………...91. 表4-1. 受訪者背景資料說明………………………………………..…….…99. 表4-2. 各組別參觀時間統計表………………………………………..…….…101. 表4-3. 各組別停駐及有對話的展示單元統計表……………………………..102. xiii.

(14) 表4-4. 各組別停駐之展示單元統計表…………………………….…………..104. 表4-5. 停駐且有學習對話情形統計表……….…………………………….…107. 表4-6. 對話段落統計表…………..……………………………………………110. 表4-7. 所有組別對話之主類目、次類目次數及百分比統計表………………113. 表4-8. 第1組對話類 目與展 示單元統計表……………………………… 114. 表4-9. 第2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115. 表4-10. 第3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116. 表4-11. 第4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117. 表4-12. 第5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118. 表4-13. 第6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119. 表4-14. 第7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120. 表4-15. 第8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121. 表4-16. 第9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122. 表4-17. 第10組對話類目與展示單元統計表…………………………………123. 表4-18. 藝術文化背景組與非藝術文化組主類目次數統計表…………….…124. 表4-19. 藝術文化背景組與非藝術文化組次類目次數統計表…………….…125. 表4-20. 藝術文化背景組與非藝術文化組主類目之平均數、標準差分析表…..128. 表4-21. 藝術文化背景組與非藝術文化組次類目之平均數、標準差分析表..…130. 表4-22. 受訪者對於故宮的印象………………………………………………....202. 表4-23. 對話內容的三種取向……………………………………………....205. 表4-24. 所有組別學習對話起始類型之次數及百分比統計表………………....210. xiv.

(15) 圖目錄 圖 2-1 四種博物館學習理論取向……….….…………………………...….12 圖 2-2 博物館學習的 6P 模式…………………..………………………….…..19 圖 2-3 Gagné 根據訊息處理理論的學習與記憶模式…….….……………...…22 圖 2-4 Ansbacher 分析博物館觀眾的參觀經驗…….…………………...…23 圖 2-5 博物館溝通模式………………………………….…………………...…39 圖 2-6 展示內容幅度…………………….……………….….……………...…41 圖 2-7 物件本位活動模式………………………………………..……………..43 圖 2-8 博物館學習模式…….…………………….……..….……………...…45 圖 2-9 美術作品的 溝通系 統…………… ….……..….……………......… 48 圖 3-1 故宮正館展場平面圖.……..…………..……..….……………...…66 圖 3-2 玉器展平面圖……….………………..……………..….……………...…68 圖 3-3 各階段運用之研究方法……………..……………..….……………...…73 圖 3-4 研究架構圖……….………………..……………..….……………...…82 圖 3-5 研究流程圖……….……….……..………………..….……………...…85 圖 3-6 對話編碼表……………...……..………………..….……………...…90 圖 4-1 研究分析架構圖……………...…….…..………………..….……....…97 圖 4-2 藝術文化背景組與非藝術文化背景組學習對話主類目分析圖…....…124 圖 4-3 藝術文化背景組與非藝術文化背景組學習對話次類目分析圖…....…126 圖 4-4 對話的三種功能…...……….……………………….….……………...…207 圖 4-5 生活連結對話的四種型態…...……….…………..….……………...…214 圖 4-6 玉器展參觀動線分歧點示意圖……………..……..….…………..…...220 圖 5-1 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模式…………….………….……..….………….250 圖 5-2 促進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的策略……………….……..….………….256. xv.

(16) xvi.

(17)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首先說明研究者探究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的背景與動機,提出所設定的 研究目的與問題,說明本研究範圍中關鍵字詞之定義,最後指出本研究之範圍與 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主要說明本研究背景與動機,分別從當代博物館教與思潮的挑戰、學習 是博物館的核心經驗、研究者個人實務經驗的反思等三個面向進行剖析。. 一、當代博物館教育思潮的挑戰 博物館是人類文化展演的舞臺,從早期紀錄、保存、維護文物的貯存所,博 物館逐漸轉變為展示和詮釋人類及其物質證據的機構。當藝術品、文物、自然標 本等物質證據進入博物館典藏,進而被研究、展示並轉化為教育內容加以詮釋, 博物館便始終是當今社會中結合教育(Educate)、娛樂(Entertain)、豐富人生(Enrich) 的三大功能的機構。美國博物館界著名文集《新世紀的博物館》(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曾申言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典藏品若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可說 是博物館的靈魂(CMNC, 1984)。當代博物館已從被動的文物蒐藏和研究導向, 轉變為主動的文化詮釋與溝通者的角色。博物館扮演的角色不僅限於再現過去的 文化,而是積極促成文化的傳承與再生,博物館文物也才能與當代社會的人們產 生連結,展現出博物館改變社會的力量。. 二、學習是博物館的核心經驗 自 1970 年代起,博物館觀眾研究亟欲瞭解博物館與觀眾溝通之間所存在的影 響因素,以期提昇博物館實務的品質,促成博物館與觀眾兩者之間更有效的溝通。 長久以來,博物館觀眾研究學者從傳播理論、觀光休憩、學習理論、行銷學等不 同領域進行探討(Hood, 1983),試圖逐步拼湊出對於博物館觀眾更完整的面貌。 1.

(18) 從本質上來說,博物館教育即是一種博物館與觀眾兩者之間的溝通過程;溝 通的背後總是帶著目的,如果沒有目的,溝通只是單純的表達。基於溝通的目的, 雙方必須以共享的經驗、語言、知識和價值觀為溝通的起始點(Morgan & Welton, 1994)。相較於大多數學校教育環境中學習者較為同質化的特性,博物館與觀眾之 間的溝通過程較為複雜,主要原因是博物館屬於自由選擇的非正式學習環境 (free-choice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從稚齡的學步兒到銀髮族,從多數走 馬看花的觀光客,到少數學有專精的學者專家,都可能是博物館溝通的對象。博 物館觀眾無論在年齡、社經地位或動機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異質性,也使得影響 最後溝通效果的因素更加錯綜複雜。 Falk(2009)指出,博物館觀眾不論基於何種動機,背後或多或少都是以「學 習」為目的,換言之,學習是博物館觀眾所追求的核心經驗。: 學習好比是站在房間中央的白色巨象!(按:比喻顯而易見但被人忽視的事 實或現象) ,所有來到博物館的觀眾都體認到博物館是教育環境,他們不會將 博物館與主題樂園混淆在一起。有些人來到博物館很明顯地就是為了學習, 有些人的學習動機則隱而未顯,但是所有人都是為了學習而來!雖然博物館 提供休閒功能,但實際上,自由選擇的學習(free-choice learning)就是每位觀 眾從博物館經驗所期待獲得的成果。 (Falk, 2009: 56) 目前一些博物館觀眾研究發現,觀眾進入博物館參觀前不是一個白板或空白 的器皿,觀眾本身的個人特質、動機、興趣、前備經驗及知識等因素即影響觀眾 個體在博物館的學習歷程,並形塑其學習行為,最後帶出不同的學習成果(Falk & Dierking, 1992; Doering & Pekarik, 1996; Falk, Moussouri & Coulson; 1998, Falk, 2008;王啟祥,2009)。. 三、研究者個人實務經驗的反思 研究者服務於博物館,在目前的工作場域—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 宮) ,每天可以接觸到數以千計、形形色色的各類觀眾,這些觀眾各自懷抱著不同 的動機及背景前來參觀。自己在擔任博物館教育的工作中,時常在第一線與觀眾 面對面的接觸,發現有些觀眾走馬看花,有些觀眾彼此間對談討論,有些觀眾則 2.

(19) 安靜地仔細觀看,流連多時。這讓我十分好奇觀眾在觀看展示時的想法或感受是 什麼?觀眾如何與文物對話?觀眾與觀眾之間如何在展示環境脈絡中學習?觀眾 參觀後到底帶走什麼?是深刻的體驗?還是浮光掠影的片斷? 再者,近年來由於觀光政策的開放,為故宮帶入大量的國外觀光客,甚至帶 來許多吵雜和秩序等諸多問題,同時也面臨社會各界提升本國觀眾參觀品質的要 求。無庸置疑地,參觀展示是觀眾造訪的主要目的,而博物館展示的背後往往投 注相當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因此瞭解觀眾的反應和回饋意見,檢視展示是否 能提昇觀眾與文物之間更深度的互動,為觀眾營造更佳的博物館經驗,便是博物 館實務工作的重要課題。. 第二節 研究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的重要性 一、從營運行銷的觀點 Falk 及 Dierking(1992)從過去研究推估,博物館觀眾年齡層主要分布於 35 歲至 50 歲之間,成人觀眾佔所有觀眾人數的比例,依據博物館類型不同介於 30%~90%不等。在英國,1991 年一項全國性的《博物館目標觀眾群指標研究》 (Target Group Index Research)中顯示,博物館佔最多數的觀眾即是 25 至 44 歲之間 的成人(引自 Hooper-Greenhill, 1994: 55)。 若從國內各大藝術及文化類博物館的觀眾組成來看,臺北市立美術館歷年來 的觀眾調查結果(劉天課,1992;李瑋禎,2003;李斐瑩,2007) ;國立故宮博物 院(2012)、高雄市立美術館(張凱平,2008)、國立歷史博物館(張婉真、辛治 寧,1997) 、朱銘美術館(傅健三,2005)等公私立博物館的觀眾組成,都是以成 人觀眾為大宗。而且參觀博物館對成人觀眾而言,是一種社交活動,許多觀眾是 結伴一起參觀博物館。因此從營運行銷的觀點來看,成人觀眾確實有深入研究的 價值。. 二、從展示教育的觀點 Dewey(1938)在《經驗與教育》一書主張「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是由經驗而來」, 3.

(20) 但是他亦提出重要的警語:並非所有的經驗皆真正的或同等具有教育性。今日, 博物館界對於「經驗」之於觀眾學習的重要性,已經形成共識。然而,我們必須 明白許多博物館宣稱以「經驗」為基礎,透過展示或教育方案為觀眾精心營造的 學習經驗,並非一定是具有教育性,甚至還可能是 Dewey 所述的「反教育」 (mis-education): 有些經驗是「反教育的」 。任何對經驗之繼續成長有阻擾或扭曲效果的經驗都 是「反教育」的。每一個經驗都繼續存活在更進一步的後續經驗中。因此, 一個以經驗為基礎的教育,其中心問題便是去選擇現存經驗的種類,能豐碩 地而且有創造性地繼續存活於後續的經驗之中的那些現存經驗。 (Dewey, 1938: 25;引自林清山譯,1998:8) Dewey(1938)亦指出,每種經驗就是一種推動力,經驗的價值只能由它所 推動的方向來評斷,而教育者的任務就是看到一種經驗所指引的方向,並認識到 哪些環境有利於引導成長的環境,從中汲取一切有利於建立有價值經驗的事物。 博物館是一個充滿學習刺激的環境,無論是物件、文字、影像、聲光或建築 環境等,往往提供觀眾大量、豐富且新奇的訊息,因此對觀眾而言,學習新的知 識內容是一大挑戰。展示是博物館最基本且最獨特的溝通方式,也是觀眾學習的 主要管道,因此博物館人員的重要任務之一即是為觀眾建構一個適切的展示環 境,引導觀眾在其中產生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三、從績效評量的觀點 過去許多博物館觀眾研究皆指出,博物館觀眾之間的社會互動,在博物館學 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在社會互動的層面中,參觀同伴間彼此對話則是其中 常見的活動之一(Falk & Dierking, 2000; Hein, 1998)。過去許多博物館觀眾研究著 重於觀眾外顯參觀行為,但是觀眾個體及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合作、思考過程、 認知或情意層面的收穫等,皆可透過觀眾對話真實呈現。透過檢視觀眾的學習對 話,可以幫助博物館人員瞭解觀眾如何學習?學習到什麼?為了什麼原因而學 習?在參觀過程中何時學習?發生學習的脈絡是什麼?進而可以診斷展示設計的 缺失,提升博物館觀眾的學習成效。 國內博物館的績效評量制度多強調行政績效,而缺乏全面性博物館收藏、展 4.

(21) 示、教育等層面的績效評量,甚至國內有些公立博物館為求增加展示檔次與參觀 人數,常以「超級特展」來衝高年度參觀人數,而犧牲觀眾參觀品質的現象(劉 偉傑,2008)。然而博物館推出展示的檔次、參觀人數的多寡,並無法直接、全 面的證明博物館展示的效能(王啟祥,2009)。范賢娟(2005)亦指出,不能單 單從展示對觀眾的吸引力(attracting power)及持續力(holding power)來界定展 示成功與否,因為許多觀眾與展示產生互動,但是很可能只停留在瀏覽或遊戲的 層次,並未晉升到概念理解。觀眾可能眼到、手到,但是「心」卻未到。若從學 習的角度加以檢視,觀眾之間的對話具體反映觀眾內心所思、所想及所感的歷程, 誠可做為博物館效能的一項指標,藉此評量博物館是否營造出能引導出教育意涵 的展示環境。. 四、從觀眾研究的觀點 整體而言,目前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多半聚焦於觀眾參觀過程中的學習行 為,觀眾對話的研究相當缺乏。再者,故宮相關的既有文獻方面,目前故宮內部 實施的年度觀眾意見調查,多為一般性的觀眾人口統計資料及觀眾服務滿意度調 查,屬於基礎性的觀眾研究,尚無學習層面的探討(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 ,而 國內有關故宮觀眾研究的學位論文雖然數量可觀,但亦尚未觸及觀眾的對話。 既有與故宮相關的文獻若依其研究主題,可分為故宮學習資源融入學校參觀 或學校課程之研究(葉貴惠,2005;鍾雯琪,2006;盧奕秀,2008;黃俊中,2008) ; 或是從觀光遊憩、行銷之角度探討影響觀眾參觀體驗之相關因素(胡蕙霞,1993; 楊沛倫,2003;翁志維,2004;吳儀君,2005;張家文,2006;李鈺翎,2009); 尚有關於觀眾的參觀動線及對於故宮展示空間的利用之探討(黃建彰,2006); 或者是針對觀眾參觀某一特定故宮展示所進行的總結性評量(吳春秀,1996;邢 金俊,2004);或有學者李靜芳(2007)親自以「漫遊者」的閱讀方式,運用符 號學來詮釋國立故宮博物院。截至目前為止,尚無特別針對故宮觀眾參觀展示的 對話進行探究。 目前國內外博物館觀眾對話的研究主要以科學類博物館的互動展示為脈絡, 藝術文化類博物館相關研究則較為缺乏。從國內、外許多研究皆普遍發現科學類 博物館與藝術文化類博物館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差異性,如觀眾組成、觀眾 5.

(22) 對於兩者的印象及期待、觀眾的學習型態等皆有所差異(Hoopper-Greenhill, 1994; 許功明、劉幸真,1998) ,因此探究藝術文化類博物館觀眾的對話確有其必要性。 緣此,本研究將以故宮常設展「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展」 (以下簡稱玉器 展)為研究場域,以實徵研究瞭解成人觀眾對話的類型、內容、功能及特徵,並 檢視觀眾對話與展示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而提出促進觀眾對話的策略與建議。. 6.

(2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依據研究者之研究背景與動機,訂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茲分述 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故宮玉器展成人觀眾對話的類型及其分布情形。 (二)分析故宮玉器展成人觀眾對話的內容、功能及特徵。 (三)檢視故宮玉器展展示環境脈絡對於成人觀眾對話之成效。 (四)提出博物館促進成人觀眾對話的策略與建議。. 二、研究問題 (一)故宮玉器展成人觀眾對話的類型為何?不同展示單元,以及藝術文化組與 非藝術文化組觀眾之間對話類型的分布情形為何?差異為何? (二)故宮玉器展成人觀眾對話的內容、功能及特徵為何? (三)從展示空間、展示媒體、文物詮釋三個面向檢視,故宮玉器展的展示環境 脈絡是否有效促進成人觀眾的對話? (四)上述研究問題的發現,對於博物館未來改善及規劃相關展示的意涵為何? 博物館如何促進成人觀眾的對話?. 7.

(2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成人觀眾 美國成人教育國家顧問委員會(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Adult Education, NACAE)將成人的界定為「在青春期之後,不再參與全時正規的學校教育,且能 負起成人生活的角色或已達法律或社會所認定的年齡,具有成人權利、義務與責 任的人」(引自黃富順,1992)。 博物館觀眾團體的組成人數,是影響社會互動的因素。Ash(2003)將博物 館觀眾區分為單獨一人(loners)、雙人組(dyads,或稱為 pairs、couples)、三 人組(triads)及其他組成方式。本文所界定的成人觀眾為二人一組的參觀團體, 其成員為年滿二十歲以上、本國籍的成人觀眾。. 二、對話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將「對話」 (conversation)定義為「二人或更 多人之間的交談,特別指非正式的交換訊息和想法」(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2013)。博物館觀眾所表現的各種回應可區分為口語互動、非口語互動, 其中口語互動即為觀眾之間的對話。 在目前博物館研究領域中,針對觀眾對話的研究除了常以「對話」 (conversation、dialogue 或 talk)稱之,也有研究者以「意義建構」 (meaning-making) 等名詞稱之。Leinhardt & Knutson(2004)提出的「博物館學習模式」(model of museum learning ), 主 張 學 習 即 是 對 話 闡 釋 ( learning as conversational elaboration),觀眾針對展示內容的對話闡釋越加精緻化,則觀眾的學習越為加深 或加廣,而觀眾的身分認同(identity) 、解釋參與(explanatory engagement)及學 習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皆為影響博物館觀眾對話的因素。 本研究中的對話界定為:在博物館展示參觀過程中,以二人為組成單位的觀 眾之間具有學習意義的交談。. 8.

(25) 三、博物館學習脈絡 Falk 與 Dierking(2000)針對博物館觀眾的學習提出「學習脈絡模式」 (contextual learning model),主張觀眾的學習經驗建構於參觀前、參觀過程、參 觀後三個階段,並包括「個人脈絡」(personal context)、 「社會文化脈絡」 (sociocultural context)與「環境脈絡」(physical context)等三種學習脈絡。透過個人脈絡、社 會脈絡、環境脈絡的交互影響所形成的一種整體性(as a whole/gestalt)模式,所 發生的有意義的學習則包括社會學習、空間學習、概念學習、美感學習等。脈絡 學習模式綜整十項影響博物館學習的因素,其中個人脈絡的影響因素,包括先備 知識、先備興趣、先備經驗、選擇與控制;社會文化脈絡包括團體內的社會介入、 團體外其他人所帶來的介入影響等兩項因素,可涉及觀眾在參觀過程中與隨行 者、展場中其他觀眾的互動,以及與博物館人員(如導覽人員、安全人員、志工 等)的互動。環境脈絡是指觀眾與博物館整體建築空間、展覽及教育資源,以及 公共服務設施等的互動,影響因素則有前導組體(advance organizer)、環境空間的 方向導引、建築及大尺度的環境、設計及對於博物館展示及活動的暴露程度。 本研究中的個人脈絡界定為成人觀眾個人本身的動機、期待、先備知識、先 備興趣、先備經驗。社會文化脈絡界定為觀眾團體成員之間一對一的互動。環境 脈絡則界定為由故宮玉器展的展示空間、展示媒體及玉器之間所構成之展示環境 脈絡。. 9.

(2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成人觀眾為對象,成人觀眾界定為二人為一組、二十歲以上的本國 籍觀眾,並以故宮的玉器常設展為場域,以學習脈絡模式為架構,透過個人脈絡 因素、社會文化脈絡、展示環境脈絡因素,分析成人觀眾對話所呈現的類型、內 容、功能及特徵,並藉此檢視博物館展示促進對話的成效。. 二、研究限制 為收集豐富的個案資料,作為深度研究之用,在既有人力、物力、時間、研 究場域的現實環境等條件下,僅鎖定經常參觀藝術文化類博物館的本國籍成人觀 眾,亦即過去一年內參觀藝術文化類博物館達三次以上者的常客為對象。本研究 因採取立意取樣,研究結果之解釋及應用範圍有限,僅能推論至類似的樣本及研 究場域,但非一致性的推論。 再者,受限於研究場域參觀人數眾多之條件,本研究僅選擇於離峰時段實施 研究,也就是下午五時後至閉館期間,參觀人潮較少的時段,目的為排除尖峰時 段參觀人潮對於觀眾對話之影響。此外,本研究透過訪談、陪伴參觀蒐集觀眾的 對話,雖經研究者於事前說明,請受訪者自由選擇想看的展示單元或展件,自由 決定參觀行徑及觀看時間長度,研究者亦在陪伴參觀過程中退身至適當範圍之 外,不提供引導或參與對話,然研究者的在場仍可能影響受訪者的行為及對話。. 10.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瞭解博物館成人觀眾對話之相關文獻,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探究博物館 學習相關理論;第二節探討博物館成人觀眾的學習,彙整分析國內外博物館成人 觀眾相關文獻探討;第三節則針對博物館對話相關理論及研究進行探討。. 第一節 博物館學習理論之探究 一、博物館學習理論的取向 博物館教育學者 Hein(1998)提出四種博物館學習理論取向(如圖 2-1) 。水 平連續軸線代表學習論,垂直連續軸線則代表知識論;兩軸互相構成四個象限, 此 四 個 象 限 即 分 別 代 表 「 教 導 式 」 (didactic, expository) 、「 刺 激 — 反 應 」 (stimulus-response)、 「發現式」(discovery)及「建構式」(constructivism)等四大教育 理論。 「教導式」博物館學習理論取向,將學習者為被動的接收者;知識存在於個 人之外。教導式的博物館展示有明確的主題,學習目標係根據學習內容而訂,主 題內容採由簡入繁的階層式,並依照順序來發展活動的起始與結束; 「刺激—反應」 博物館學習理論取向也是以學習者是被動接收者為前提,但主張知識是經由學習 者個人或社會的建構而成。 「刺激—反應」式博物館展示也有清楚的起始與結束, 但其中設有增強物,例如答對問題就立即顯示獎勵,運用獎賞來刺激學習者的反 應。 「發現式」博物館展示則將觀眾視為主動建構的學習者,認為知識知識存在於 個人之外;展示中提供來回探究的可能性,以問答方式來促進學習者自己發現答 案,並提供學習者自我評量的工具。 「建構式」博物館展示學習者也是將觀眾視為 主動建構的學習者,展示參觀沒有一個特定的路徑,沒有起始與結束,展示設計 或活動內容呈現多元觀點。並提供豐富的經驗與材料,以促進學習者在活動中實 驗並自行建構結論(整理如表 2-1)。. 11.

(28) 知 識. 教導式. 學. 習. 理. 論. 理. 累積式學 習,知識 逐漸增加. 發現式. 論. 刺激-反應. 建構式. 所有知識是經由學習者個人或社會的建構而成. 圖 2-1 四種博物館學習理論取向 資料來源:Hein(1998: 25). 12. 學習者主動 建構知識.

(29) 表 2-1 博物館學習理論在展示及教育活動的應用 學習理論 教導式. 特性 學習者為被動 接收;知識存在 於個人之外。. 博物館展示及教育活動的方式 1. 有明確的主題及順序來發展活動的起始與結 束。 2. 有明確的文字描述陳述活動內容 3. 主題內容採由簡入繁的階層式。 4. 學習目標係根據學習內容而訂。. 刺激—反應. 學習者為被動 接收;知識是經. 內容。. 由學習者個人. 2. 以教育為目的,展示有清楚的起始與結束。. 或社會的建構. 3. 展示中設有增強的要素,如運用獎賞以刺激學. 而成。 發現式. 1. 採教導說明的方式,陳述可以從展示學習到的. 學習者主動建. 習者的反應。 1. 展示中提供來回探究的可能性。. 構;知識知識存 2. 提供主動學習的機制。 在於個人之外。 3. 以問答方式來促進學習者自己發現答案。 4. 設計讓學習者自我評量的工具。 建構式. 學習者主動建. 1. 活動沒有一個特定的路徑,沒有起始與結束。. 構知識;知識是 2. 提供主動的學習機制。 經由學習者個 人或社會的建 構而成。. 3. 展示設計或活動內容呈現多元觀點。 4. 提供各種可以促進學習者促進真實經驗的活 動與經驗。 5. 學習者可以運用生活經驗與觀念促進學習。 6. 提供豐富的經驗與材料,以促進學習者在活動 中實驗並自行建構結論。. 資料來源:整理自 Hein (1998);劉婉珍(2002:20). 13.

(30) 博物館學習屬於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的範疇,相較於學校等正式學 習環境所提供的學習經驗有所不同。在教學刺激方面,博物館學習是由學習者進 入展示後,在眾多選擇中自己決定學習內容,因此觀眾接收到的教學刺激較為偶 發的、無結構的且無順序的;博物館所提供的教學環境比正式學習環境較為開放, 其中社交功能在博物館學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學習成果的層面,博物館沒有 學校考試或證書等機制,博物館對於觀眾的學習沒有強制力,觀眾所獲得的學習 成果也可能是非計畫中的結果,其學習成果較為多元,因此也較難測量(見表 2-2)。. 表 2-2 非正式學習與正式學習的比較 向度 學習者. 非正式學習. 正式學習. 自願的. 強制的. 無計畫的. 有計畫的. 社交層面是重點,如觀眾間的 社交層面較不重要 社會互動 教學刺激. 正式教育設施以外的. 以課堂教學為基礎的. 偶發的、無結構的、無順序的 結構的、順序的 由學習者引導的、以學習者為 由教師引導的、以教師為中心的 中心的 環境. 學習成果. 開放式的. 較為封閉的. 以真實物件為核心. 以書本知識為核心. 無評鑑的、無證書的. 有評鑑的、有證書的. 較多非計畫中的結果(結果較 較少非計畫中的結果 難測量) 資料來源:整理自 Wellington(1990: 248);王啟祥(2008: 95). 14.

(31) 二、建構主義與博物館學習 隨著學習理論典範的轉移,對於博物館學習者的概念逐漸從早期的行為主 義,移轉至建構主義的觀點。Hooper-Greenhill(1994)提出之博物館溝通模式也指 出,博物館觀眾是主動的意義建構者(meaning-maker),依據其先備知識、態度、 價值觀對博物館訊息進行詮釋。英國「博物館、檔案館及圖書館委員會」(Museums, Archives and Libraries Council, 簡稱 MLA)於《啟發人人學習》(Inspiring Learning for All)報告書,將觀眾視為主動的學習者,學習是主動與經驗互動的過程(MLA, 2004)。 建構主義主張,學習是意義建構的過程,由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及學習方 式主動汲取資訊,過程中個人知覺、先備知識及經驗、社會互動、物理環境等皆 影響人類心智基模及認知結構的發展。建構主義其發展源自於 Piaget 認知的發展 理論,而以 Glasersfeld 的根本建構論(radical constructivism)和 Vygotsky 社會建構 論(social constructivism)最具代表性。前者強調個人內在的知識建構過程,又稱為 「個人建構取向」 ;後者社會建構論則是從外在的社會文化等角度探討之(Ausubel, 1968)。 Vygotsky 所提的社會文化論,是博物館學習及展示設計的重要理論基礎。 Vygotsky 的社會文化論主張學習者內化的歷程源自社會文化層面,而衍生至個人 內在的層面。Vygotsky 的社會文化論提出的主要概念包括:鷹架(scaffolding)、近 端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等概念(Vygotsky, 1978)。 鷹架意指學習者內在心理能力的成長,有賴於教學者的協助,而這種協助應該建 立在學習者當時的認知組織特質上。就是說,當學習者停留在某一認知層次時, 如果教學者能有系統的引導或給予關鍵性的指導,則學習者較易超越原來的認知 層次。鷹架最主要目的是將學習者保持在他們的近端發展區活動,這可藉由建構 學習者的活動和周圍環境,以及針對學習者目前的需要與能力,不斷調整教學者 介入的程度(Vygotsky, 1978)。 近端發展區是 Vygotsky 認知發展中最重要的概念,他認為個體獨立解決問題 的實際發展層次,與他如果透過成人的輔助或與更有知識者互動之下的潛在發展 層次,兩者之間存有一段距離(Vygotsky, 1978) 。亦即,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潛能, 如果只靠自己努力,只能產生有限的發展,但是如果得到較有知識者,如在博物 館學習情境中的同儕、家長、教師或博物館教育人員的引導,則能達到超越性的 15.

(32) 發展(Hein, 1998)。 Vygotsky(1978)亦強調語言(language)的重要性,主張透過特殊的社會語言 來提昇學習者心智的發展,語言是「工具中的工具」(the tool of tools)。應用於博 物館情境中,教學者和學習者間、學習者彼此之間的對話相當重要,語言是博物 館與學習者之間協商的媒介,觀眾之間的對話本身即是學習過程,也是學習的結 果。在交互對話的情境中,觀眾團體成員之間運用預測、發問、概述和澄清等學習 策略進行互動,可以增進學習者相互發展、對話、教導和鷹架的歷程,促進學習 者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及後設認知運用,進而提升學習的成效。 Vygotsky 的社會文化論廣泛應用於博物館學習、展示環境設計等相關領域。 博物館研究學者 Hein(1998)從建構主義學習的觀點指出,博物館學習者並非被 動地來自外界的灌輸,而是由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知識是經由學習者在個人、 社會文化、環境脈絡中建構而成。人們依據先備知識及經驗來詮釋新經驗及知識, 因此意義建構整合了當下的事件與過去的經驗,當觀眾進入博物館場域時,面對 新的訊息或圖像時,認知思考的發展實際上是依據過往的認知基模,在「同化」 與「調適」的主客互動中,透過雙向建構的綜合所產生。針對博物館學習情境, Hein(1996)從建構主義的觀點,綜整出以下九項博物館學習的原則: 1、學習是學習者從感官輸入(sensory input),並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 2、人們進行學習時,不僅習得學習的過程,也學習到學習的內容。 3、學習發生於心智。 4、語言和學習彼此相互關聯。 5、學習是與他人相互關聯的社會活動。 6、學習是與脈絡息息相關的,我們所學習的與我們已經知道的、我們的信念、偏 見彼此關聯。 7、先備知識是學習的必要條件。 8、學習的發生須歷經一段長時間的反覆暴露(exposure)和思考。 9、動機是學習的重要因素。 總結上述,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博物館學習是觀眾主動意義建構的過程, 且與個人、社會文化、環境脈絡相關,觀眾的先備知識、先備經驗、動機、期待 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學習者的語言與博物館學習之間亦具有密切的關聯。 16.

(33) 三、博物館學習脈絡與影響因素 Falk 與 Dierking(1992)認為觀眾在博物館中的學習是一種複雜的互動經驗, 觀眾博物館經驗也十分多元。博物館行銷學者 Kotler(1999)將觀眾的博物館經 驗界定如表 2-3「博物館經驗光譜」。. 表 2-3 博物館經驗光譜 出自內心深處的…….…....….………情緒的….…….….….….….認知的 興奮. 嬉戲. 冥想. 學習. 刺激. 好玩. 沉思. 觀察. 冒險. 轉移. 虔思. 探索. 夢想. 遊戲. 思考. 實驗. 沉浸經驗. 運動. 審美經驗. 分析. 新奇. 社交. 辨識. 購物. 培養技巧. 資料來源:Kotler(1999: 33). 其中,由出自內心深處的、情緒的、到認知的層面所形成的博物館經驗光譜, 顯示觀眾在參觀博物館時所經歷的經驗可包括身體感官的參與、刺激、興奮、遊 戲、娛樂、社交經驗、審美經驗、學習、探索等各種可能性,亦呈現不同程度參 觀經驗的強度,由被動的觀賞藏品,到積極的沉浸經驗及應用學習,足見博物館 博物館經驗範疇的多樣性。 針對博物館學習情境,Falk 與 Dierking(1992)從博物館的整體參觀經驗, 提出互動經驗模式(interactive experience model),認為觀眾的學習經驗建構於參 觀前、參觀過程、參觀後三個階段,並包括「個人脈絡」(personal context)、「社 會文化脈絡」(sociocultural context)與「環境脈絡」(physical context)等三種脈 絡。透過個人脈絡、社會文化脈絡、環境脈絡的交互影響所形成的一種整體性(as a whole/gestalt)模式,所發生的有意義的學習則包括社會學習、空間學習、概念 學習、美感學習等。對於博物館中的學習,Falk 與 Dierking(2000)其後又加入 17.

(34) 「時間」因素修正為「學習脈絡模式」,使學習經驗隨著時間呈現螺旋、持續變 遷的型態。 「學習脈絡模式」指出,影響博物館學習經驗的直接或間接因素十分複雜多 元,Falk 與 Dierking(ibid)依據數百項觀眾研究的結果,綜整出以下十項影響因 素(見表 2-4)。. 表 2-4 影響博物館經驗的十項因素. 影響因素. 個人脈絡. 社會文化脈絡. 環境脈絡.  動機、期待.  團體內的社會介入.  前導組體.  先備知識.  團體外其他人所帶.  環境空間的方向導引.  先備興趣. 來的介入影響.  建築及大尺度的環境  設計及對於博物館展.  先備經驗. 示與活動的暴露程度.  選擇與控制 資料來源:整理自 Falk & Dierking(2000). 其中個人脈絡的影響因素,包括先備知識、先備興趣、先備經驗、選擇與控 制;社會文化脈絡包括團體內的社會介入、團體外其他人所帶來的介入影響等兩 項因素,可涉及觀眾在參觀過程中與隨行者、展場中其他觀眾的互動,以及與博 物館人員(如導覽人員、安全人員、志工等)的互動。環境脈絡是指觀眾與博物 館整體建築空間、展覽及教育資源,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等的互動,影響因素則有 前導組體、環境空間的方向導引、建築及大尺度的環境、設計及對於博物館展示 及活動的暴露程度。 Kelly(2007)進一步針對博物館成人觀眾對於學習的概念,提出博物館學習 6P 模式(6P model of museum learning),亦即影響博物館學習的因素包括:個人 (person)、目的(purpose)、過程(process)、群體(people)、地點(place)及結果(product) 等六項因素,各項因素之下又細分為許多項目。. 18.

(35) 個人(Person). 目的(Purpose). 過程(Process). •前備知識. •動機. •從事某些事. •經驗. •興趣. •動手做. •角色. •樂趣. •物件與工具. •性別. •改變. •認知的與具體的. •文化背景. •選擇. •表面與深度. •生命史 •個人興趣 •個人改變. 博物館學習(Museum Learning). •意義建構 •不同觀點 群體(People). 地點(Place). 結果(Product). •家庭. •學校. •事實與概念. •朋友、同事. •博物館、美術館及文化機構. •短期與長期. •陪伴的成人. •圖書館. •連結. •同儕. •網際網路. •成果. •社群. •環境/自然. •意義建構. •專業人士. •生活. •改變. •博物館人員 •教師 圖 2-2 博物館學習的 6P 模式 資料來源:Kelly(2007: 120). 如圖 2-2 所示,此六項因素彼此相互關聯,影響並形塑成人觀眾在博物館中 的學習。由此上述學習脈絡模式、博物館 6P 模式可以得知,影響博物館成人觀眾 學習的脈絡因素,相當複雜而多元,不僅包括學習脈絡模式中的個人因素,也涵 蓋社會文化脈絡(如群體之間的互動) 、環境脈絡(如博物館展示環境)及其所屬 的十項因素,亦可界定為博物館 6P 模式所提的個人、目的、過程、群體、地點及 結果等六項因素。. 19.

(36) (一)個人脈絡因素 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哲學家Herbart(1776-1841)提出「統覺理論」(Theory of Apperception),主張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舊經驗為基礎,學習教材編排如能循 序漸進,學習者可以經由類化作用將新舊經驗兩者聯繫起來。教育哲學家Dewey (1916)即主張先備知識及先備經驗在人們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學習者是以現 有的興趣及理解為脈絡來詮釋新概念。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知識的建構來自於學習者本身的先備知識與學習情 境互動所產生的結果。建構主義承認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有關同化、調適及失 衡在學習上的意義,但是亦強調先備知識對於新觀念或經驗扮演著過濾或催化的 作用,而在學習過程中先備知識亦隨之不斷修正。建構主義學者Ausubel(1968) 即認為影響學習者的首要因素是其「先備知識」 ,教學者的首要任務是清學習者學 習新知識的先備知識,教學設計配合先備知識才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在博物館學習情境中,個人脈絡因素包括先備知識、先備興趣、先備經驗、 選擇與控制皆是影響觀眾學習的重要因素,以下彙整國外學者研究以瞭解其影響: 1、Falk 與 Adelman(2003)指出,近十年來的博物館觀眾實證研究中發現,先備 知識、經驗及個人興趣等個人脈絡因素,對於觀眾在展示環境中所選擇觀看、 注意、甚至記憶的展示內容及物件有極大的影響。 2、Doering 和 Pekarik(1996)提出「入館敘事」(entrance narratives)的概念,入館 敘事是指博物館觀眾參觀前所帶入的個人興趣、背景知識及經驗,這些構成每 個觀眾的入館敘事,並成為個人心中的內在故事線(internal story line),引導並 形塑觀眾的參觀經驗。 3、學習者的先備知識與意義建構兩者是相互緊扣,缺乏某種形式的先備知識,就 無法產生學習(Roschelle,1995)。 4、人們學習最好的時候,是當人們主動操弄學習訊息,還有就是當訊息是以先備 知識為基礎的時候,故點出先備知識的重要性(Paris, 1997: 22)。 5、若觀眾具有較多的先備知識,則能統整訊息而結構出有意義且容量較大的記憶 容量,增加其短期記憶的記憶位元群組能力,此即為專家型觀眾與新手型觀眾 之間的差異(Hedge,1995)。 20.

(37) 6、在參觀中尋找自己經驗所熟悉以及認知上感到舒適的事物,是大多數觀眾最常 使用的參觀策略(Falk, 2009)。 綜合上述,博物館是一個充滿學習刺激的環境,無論是物件、文字、影像、 聲光或建築環境等,往往提供觀眾大量、豐富且新奇的訊息。過去文獻研究顯示, Falk 與 Dierking(2000)提出的個人脈絡,或是 Doering 與 Pekarik(1996)所稱 的「入館敘事」皆屬於觀眾個人的內在條件,其中先備知識及經驗可說是觀眾理 解展示的基礎,而觀眾以自身興趣為出發點,形成參觀博物館的期待。當觀眾進 入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這些個人脈絡因素與社會文化脈絡、環境脈絡交織構成 其參觀經驗。 從博物館實務觀之,妥善運用觀眾的先備知識、經驗及興趣作為學習的催化 劑,提供適當的切入點,可幫助觀眾銜接已知與想知之間的資訊落差,藉此建立 新的知識內容。博物館本身擁有較為穩定、靜態、學院式的知識系統,透過博物 館展示與觀眾多元的、動態的意義建構相互協商。然而,也值得注意的是,博物 館專業人員與觀眾兩造的先備知識、經驗或興趣各異,往往造成觀眾所關注的概 念或物件,與博物館專業人員所預期傳遞給觀眾的訊息兩者之間的差異。因此博 物館若能瞭解觀眾個人脈絡因素的影響,強化博物館學習情境的條件,則可預期 拉近博物館與觀眾兩造之間的差距。 (二)社會文化脈絡因素 在博物館的學習情境中,社會文化脈絡意指團體內的社會介入、團體外其他 人所帶來的介入影響,這些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文化關係,許多實證研究皆 發現對於博物館學習有極大的影響。 團體內的社會介入是指與同行的參觀同伴之間的互動及交流,舉凡家庭團體 中家長與孩子、學校參觀團體中教師與學生、學生同儕之間,以及成人參觀團體 中同事、同好、朋友或配偶之間的關係所形成的口語或非口語互動,皆是所謂的 團體內的社會介入。而觀眾置身於博物館中其學習經驗,也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博 物館團體外其他人,如館方工作人員、其他觀眾等的影響,此即所謂的團體外的 社會介入。 Falk 與 Dierking(2000)指出「 社會文化脈絡」 對於將訪客的博物館經驗予 以個人化,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由於大多數訪客是以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來參觀 21.

(38) 博物館,每一位觀眾多少體現著本身所屬的社會群體。 當博物館可以促成觀眾與 周遭的各種脈絡產生關聯性,便能逐步協助他們在展示中發現個人的意義。 (三)展示環境脈絡因素 Gagné 以訊息處理理論探討學習知識的歷程,將個人的「學習與記憶」解釋 為「訊息處理」 ,影響學習的條件有二:學習者內在的條件(internal condition),以 及學習者外在的條件(external condition),前者是指存在於學習者本身內在的條 件,有助於新學習的因素;後者係指學習情境的條件,這個部份是教學者可以注 意並加以控制或安排的(趙居蓮譯,1997)。從 Gagné 的訊息處理理論來看博物 館學習,觀眾的個人脈絡因素可以被視為學習者的內在條件;展示環境則是學習 情境的條件,此部分是博物館可以針對觀眾的屬性加以設計或安排。. 執行控制. 反應發生器. 接收器. 感覺登錄. 長期記憶. 環 境. 動作. 期望. 短期記憶. 圖 2-3 Gagné 根據訊息處理理論的學習與記憶模式 資料來源:趙居蓮譯(1997:106). Dewey(1938)曾經撰寫《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剖析教育長 久以來的爭論:「教育當自『有』中發展(development from within),還是從『無』 中形成(formation from without)?」傳統知識界多會認同後者,主張教育就是讓 學生從完全沒有概念,經由教育而獲得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因此教育就是把知 識或技能當成一源自前輩傳承下來有價值的實體,交付給下一代;而Dewey與 Ansbacher等人則認同前者,認為教育的重點在於個人從經驗中學習與自身相關的 22.

(39) 事情,整個教育價值不是在傳遞某一特定的知識實體或技能實體,而是在令學習 者有著豐富的學習經驗,因此被稱為「以經驗為基礎的教育」理論(Ansbacher, 1998)。Ansbacher援用Dewey的「經驗學習」理論,將觀眾的博物館經驗整理如 下列模式(Ansbacher, 1998: 39;范賢娟,2006):. 步驟一. 觀眾 + 展示 →. 經驗. (物質層面) 步驟二. 觀眾 + 經驗. →. 結果. (心智層面) 圖2-4. Ansbacher分析博物館觀眾的參觀經驗. 資料來源:Ansbacher(1998: 39);引自范賢娟(2006:1291). 步驟一中「+」代表觀眾與展示產生互動,此階段屬於物質層面,包括觀眾 的觀看和行為;在步驟二「+」則代表著「產生意義」,屬於心智層面,最後會 產生個人的意義建構、理解等「結果」。以上兩個步驟合起來形成一個觀眾的探 索過程(inquiry cycle)(范賢娟,2006:1291)。Ansbacher(1998)指出每個觀眾 基於不同的經驗與背景,每個人所經歷的探索過程都是獨特的,博物館從業人員 雖然無法控制觀眾的心智歷程,但是卻能從展示環境的設計加以著力,引導觀眾 產生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展示空間是展件表現的舞台,也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場所。廣義的展示空 間至少包含空間意象、展示動線與展示環境。空間意象是指博物館建築本體和展 示場整體的意象,展示動線呈現展示的故事大綱,提供觀眾參觀路線的順序,展 示環境包括燈光照明、動線設計、展示設備、色彩等(呂理政,1999) 。良好的展 示空間展示設計不僅提供觀眾適切的方向導引,吸引觀眾停駐並與展示產生互 動,也提高觀眾對於博物館展示內容的暴露程度,進而提高博物館學習的成效。 在博物館學習中,展示中的前導組體則扮演橋接新舊學習的角色。新舊學習 間需要適當的關聯,而前導組體是增進關聯、達成有意義學習的重要關鍵。前導 組體是 Ausubel 認知理論的主要概念。前導組體為銜接新舊學習的有組織資料,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re no longer walled gardens with ‘keep out’ signs, but open and exciting hubs offering us an intellectually charged socket into which we can all plug when in need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