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處理

(一)轉譯方式

研究者在完成訪談後立即將參觀對話錄音及訪談錄音轉譯(transcribe)為逐 字稿,並整理觀察紀錄表有關參觀動線、參觀行為等資料。參觀對話的錄音及訪 談資料之編碼符號說明如表 3-6。

表 3-5 參觀對話錄音及訪談資料之編碼符號說明

編碼 第一碼 第二碼 第三碼

意義 資料類別 受訪者代碼

題目標號/

展示單元編號 內容 I:訪談 A~T Q1~Q7

D:對話錄音 A~T A1~G2

舉例 例 1:登錄的資料編號為 I-A-Q7 ,代表訪談記錄中受訪者 A,針對第 7 個問題的回應。

例 2:登錄的資料編號為 D-AB-A8,代表對話錄音逐字稿中受訪者 A、

B 於展示單元 A8 對話之記錄。

(二)分析單位

內容分析法常用的紀錄單位有單字或符號(single word or symbol)、主題

(theme)、人物(character)、句子或段落(sentence or paragraph)、件數(item),

以及時空單位(space and time units)等六種測量單位(王石番,1991:230)。本 研究針對成人觀眾對話進行分析,係以段落作為分析單位,希望藉此能瞭解觀眾 對話內容與展示互動之間的關係。研究者參考 Allen(2002)、Ash(2003)、

AbuShumays & Leinhardt(2002)、Fienberg & Leinhardt(2002)、Kunston & Leinhardt

(2004)、Tare et al.(2011)界定分析單位的作法,依據以下條件從逐字稿找出 分析段落:

1、對話主題須與展示內容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排除不具學習意義的對話段落,

如參觀路線討論、時間控制、與展示內容不相關的內容等不列入對話。

2、對話內容有起始點、結束點,有針對某一主題形成一個對話段落。

(三)分析類目

本研究分析類目的制定,是根據學者 Allen(2002: 275)的編碼類目修訂而成

(如表 3-6)。如前章文獻談討所述,其他學者的分類(Abu-Shumays & Leinhardt, 2002; Stainton, 2002; Rosenthal & Blankman-Hetrick, 2002; Leinhardt & Knutson, 2004)多偏重認知學習,Allen(2002)對於對話類型的類目是依據 Bloom 的分類 設計,涵蓋認知、情意、技能等層面,呈現觀眾對話多元面向的學習經驗,較符 合美術館學習的特質。主類目包括知覺對話、概念對話、連結對話、策略對話、

情意對話等 5 個主類目。主類目又細分為以下 16 個次類目:辨識(identification)、

命名(naming)、特徵(feature)、引述(quotation)、簡單推論(simple inference)、

複雜推論(complex inference)、預測(prediction)、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生活連結(life-connection)、知識連結(knowledge-connection)、展件間的連結

(inter-exhibit connection)、使用(use)、表現評估(metaperformance)、愉快

(pleasure)、不愉快(displeasure)、引發興趣/驚奇(intrigue/surprise)。

表 3-6 Allen 對話編碼表 資料來源:Allen(2002: 275)

但由於 Allen 原先的編碼表是運用於科學博物館,研究者實際運用於美術館 的論證上,在分析收集到對話錄音資料時,發現有所不足,因此加以修訂,以使 編碼表更為細緻,符合美術館的特性,並使資料的解析更為清楚精確。以下說明 編碼表修訂之處及其考量:

1、刪除「預測」次類目:

由於 Allen(2002)探討觀眾在科學博物館互動式展示從操作、試探、測試到 解釋的學習過程,因此觀眾的概念對話會出現「預測」。本研究玉器展中並無可供 觀眾預測的互動展示,因此刪除主類目概念對話項下的「預測」次類目。

2、釐清提問的層次及所屬次類目:

檢視本研究所收集的對話資料,發現各組都出現許多提問,因此有必要將提 問加以分類並定義,以編入適當的類目及次類目。Sanders(1966)應用 Bloom 的 分類法將教師的提問分類如下:記憶性問題、轉譯性問題、解釋性問題、應用性 問題、分析性問題、綜合性問題、評鑑性問題。又有 Tare et al.(2011)在研究親 子觀眾參觀博物館演化展示的對話中,將觀眾的提問分類為事實問題(factual question)、因果問題(causal question)等兩類。

綜合上述分類,本研究將提問分為事實性問題、推論性問題、評鑑性問題。

事實性問題包括對針對人、事、時、地、為什麼、如何做等事實層面所提出的問 題,也包含展示說明文已呈現答案的問題。推論性問題是指從已知的事實建構的 問題,需要思考、推論才能獲致答案的問題評鑑性問題是指綜合自己的知識、心 得、想法或評論所建構的問題。

在本研究編碼表中,將事實性問題編碼為「簡單概念」,而推論性問題、評論 性問題則編碼為「複雜概念」。有關提問類型及編碼說明整理如表 3-7。

表 3-7 提問類型及編碼說明表

提問類型 定義 次類目編碼

事實性問題 1.針對人、事、時、地、為什麼、如何做等事 實所提出的問題

2.展示說明文已呈現答案的問題

簡單概念

推論性問題 1.從已知的事實建構的問題

2.需要思考、推論因果才能獲致答案的問題

複雜概念

評鑑性問題 綜合自己的知識、心得、想法或評論所建構的 問題

複雜概念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界定情意對話的內涵

Allen(2002)的編碼表將情意對話分類為「愉快」、「不愉快」、「激起興趣/

驚喜」三項次類目,經檢視本研究所收集的對話資料後,並不適用本研究場域的 性質,實有修訂之需要。

「情意」的英文是以 affect 及 affection 兩字表示。情意與情緒、心情、感受、

情感等字詞在學術界沒有明確的操作型定義,一般大致同意情意涵蓋情緒

(emotions)及情感(feelings)並包含更多心理學意義的概念,亦即感覺感情、

情緒、心情、感情作用、情操及氣質等不同的部分(鍾聖校:2004)。

(1)感覺感情:是指感官接受環境刺激後,由於生理上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覺,而 形成心理上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

(2)感情作用:係指一種對事物的趨避反應,常基於生理需求(如飢、渴、性等)

而激發,喜歡則趨向,不喜歡則逃避。

(3)情緒:是指由情境引發的主觀感受,有時愉快,有時不愉快。

(4)心情:當情緒的強度較弱、持續較久時,即形成所謂的「心情」。

(5)情操:受到先前經驗的影響,形成某種情操的情感類型。

(6)氣質:此為一種相當穩定及持續的情意傾向,成為人格特徵之一。

由上述可知,前三者的感覺感情、感情作用及情緒屬於較為短期的反應,後

三者心情、情操及氣質等則為長時間累積所形成的情意傾向。故本研究將所探討

表3-8 玉器展對話編碼表

斷。

要素,包括將之

(四)計算系統(system of enumeration)

以下說明本研究關於停駐的展示單元、有停駐且有對話的展示單元,以及對

為 使 研究 能 與其 他文獻 有 互相 參 照比 較的基 礎 ,本 研究 參 考 Silverman

(1990)、Allen(2002)等學者研究的計算系統。在對話類型次類目的計算方式,

則是以對話段落為記錄單位,計算該對話段落中出現的次類目,如「有出現」

(presence)登錄為「1」,或是「沒有出現」(absence),則編碼登錄為「0」(Allen,

2002)。舉例而言,如果在同一個對話段落中出現 3 次符合簡單概念定義的對話,

雖然出現 3 次,但編碼登錄時只計算簡單概念出現 1 次。如此計算的原因,如同 Allen(ibid)文獻中所說明,觀眾常會在對話中重覆相同的話語,或是將相同的 意思換另一種說法,再陳述一遍等等,諸如此類口語表達上的現象,會造成重覆 計算的問題。本研究也有類似的例子,因此參考並採用過去文獻作法,計算該對 話段落中出現的次類目,如「有出現」登錄為「1」,如「沒有出現」,則編碼登錄 為「0」。

有關對話類型主類目的計算方式,舉例來說,在計算知覺對話主類目時,當 一段對話段落出現屬於知覺對話的辨識、命名、特徵、引述等次類目各 1 次,便 計算該段對話段落為出現 4 次知覺對話,其餘以此類推。本研究關於展示單元停 駐、有停駐且有對話之情形,以及對話類型的主類目、次類目之編碼登錄表範例 如附錄五。

(五)信效度

在內容分析方面,信度分析採用評分者信度係數,信度計算方式是求相互同 意的編碼次數與總編碼的比率,以測試評分者是否將分析內容歸入相同的類目,

以致分析結果具一致性。若評分者一致性愈高,評分者信度也愈高。

研究者在編碼完成後,隨意選取逐字稿十分之一的樣本,由另二位評分者依 據編碼表的類別定義、分析單位進行評分。二位評分者皆具備藝術教育專業背景。

其中一位具備藝術教育博士學位,為大專院校專任講師;另一位則為研究者同事,

具有博物館學及藝術教育碩士學位,熟悉故宮展示內容。

研究者將隨機選取的逐字稿樣本,編製成問卷,以調查法瞭解評分者對於研 究者分析結果贊同與否的程度,由此算出每位評分者與研究者之間的相互同意 度,再平均算出平均相互同意度。本研究由兩位評分者所評的分數,依據下列公 式計算評分者信度係數(王石番,1991:312)。此結果顯示本研究之信度已符合 Kassarjian(1988)所提出信度係數大於 0.85 的標準,所進行之內容分析符合客觀

性要求。

相互同意度:2M/N1+N2

N×(平均相互同意度)

評分者信度: =0.98

1+【(n-1)×平均相互同意度】

M為完全相同數目

N1為第一位編碼員應有的同意數目 N2為第二位編碼員應有的同意數目 N為參與編碼工作的人數

依據公式驗算如下:

第一位評分員的相互同意度:(106x2)÷(112+112)=0.95 第二位評分員的相互同意度:(107x2)÷(112+112)=0.96 平均相互同意度:0.96

2X0.96

評分者信度: =0.98 1+(2-1)x0.96

以上得知評分者信度係數為 0.98。

本研究的分析類目建構自國內外相關文獻探討,再依據本研究收集的觀眾對 話文本的特質加以修正。本研究效度指標分析採取專家效度,由三位具藝術教育 專業背景者,針對分析類目的分類、定義與適用性給予建議及指正。

在質性資料的信度及效度,Guba(1990)提出質性研究信度的四項標準,包 括:1、可信性:即是研究的真實程度,為達到可信性,他建議採去的策略,包括 長期參與、同儕簡報、多元測定、參照適切的資料、參與研究者的查核。2、遷移 性:也稱「可轉換性」,亦即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及經驗,能有效的做為資 料的描述,轉換而成文字的陳述,並可透過蒐集豐富描述的資料,採用特定目的 的取樣而提高研究的遷移性。3、可靠性:也就是資料收集方法及分析方法的邏輯

在質性資料的信度及效度,Guba(1990)提出質性研究信度的四項標準,包 括:1、可信性:即是研究的真實程度,為達到可信性,他建議採去的策略,包括 長期參與、同儕簡報、多元測定、參照適切的資料、參與研究者的查核。2、遷移 性:也稱「可轉換性」,亦即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及經驗,能有效的做為資 料的描述,轉換而成文字的陳述,並可透過蒐集豐富描述的資料,採用特定目的 的取樣而提高研究的遷移性。3、可靠性:也就是資料收集方法及分析方法的邏輯